内支撑结构设计
内支撑结构设计1122知识讲解
![内支撑结构设计1122知识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c8a95b69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88.png)
深基坑支护
锚杆支护施工工艺
⑴造孔:包括钻机就位、施钻成孔、清孔三
个作业步骤。造孔用冲击式钻机、旋转式钻机或旋
转式冲击钻机,偏心钻机跟进护壁套管方式钻进,
造孔须干钻,严禁水钻;考虑沉渣厚度,孔底应超
钻30~50mm;成孔后高压风清洗孔壁,以保证砂浆
成槽机抓土 钢筋笼起吊
亦可用 吊车起拔
钢筋笼入槽
连续墙砼浇筑
锁口管起拔
进入第二槽段施工
深基坑支护
7.挡墙+内撑支护 当基坑深度较大,悬臂式挡墙的强度和变形无法满足要求、坑外
锚拉可靠性低时,则可在坑内采用内撑支护。它适用于各种地基土层, 缺点是内支撑会占用一定的施工空间。常用有钢管内撑支护和钢筋砼构 架内撑支护。
⑷预应力张拉及封锚:略。
制浆
注浆
拉杆的预应力张拉
锚杆逐层向下支护施工
深基坑支护
Hale Waihona Puke 4.挡土灌注桩与土层锚杆结合支护 桩顶不设锚桩、拉杆,而是挖至一定深度,每隔一定距离向桩背面斜
向打入锚杆,达到强度后,安上横撑,拉紧固定,在桩中间挖土,直至设计 深度
锚杆及横撑
冠梁
适于大型较深基坑,施工期较长,邻近 有建筑物,不允许支护、邻近地基不 允许有下沉位移时使用
土板内侧填土夯实。适用于深度不大的大型基坑使用。
3.3 拉锚支撑 先沿基坑边缘打设柱桩,在柱桩内侧支
设挡土板,柱桩上端用拉杆拉紧,挡土板内侧 填土夯实。适用于深度不大、不能安设横(斜) 撑的大型基坑使用。
斜
锚
柱
拉
支
支
撑
撑
基坑打设柱桩
内支撑结构设计
![内支撑结构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fc528414693daef5ff73d27.png)
一、内支撑结构可选用钢支撑、混凝土支撑、钢与混凝土的混合支撑。
二、内支撑结构选型应符合下列原则:1、宜采用受力明确、连接可靠、施工方便的结构形式;2、宜采用对称平衡性、整体性强结构形式;3、应与主体地下结构的结构形式、施工顺序协调,应便于主体结构施工;4、应利于基坑方开挖和运输;5、需要时,可考虑内摘除结构作为施工平台。
三、内支撑结构应综合考虑基坑平面形状及尺寸、开挖深度、周边环境条件、主体结构形式等因素,选用有立柱或无立柱的下列内支撑形式:1、水平对支撑或斜撑,可采用单杆、桁架、八字形支撑;2、正交或斜交的平面杆系支撑;3、环形杆或环形板系支撑;4、坚向斜撑。
四、内支撑结构宜采用超静定结构。
对个别次要构件失效会引起结构整体破坏的部位宜设置冗余约束。
内支撑结构的设计应考虑地质和环境条件的复杂性、基坑开挖步序的偶然变化的影响。
五、内支撑结构分析应符合下列原则:1、水平对撑与水平斜撑,应按偏心压力国建进行计算;支撑的轴向压力其支撑间距N 倍挡土构件的支点力之和;腰梁或冠梁应按宜支撑我支座的多跨连续梁计算,计算跨度可取相邻支撑点的中距;2、矩形基坑支护的正交平面杆系支撑,可分解为纵横两个方向的结构单元,并分按偏心受压构件进行计算;3、平面杆系支撑、环形杆系支撑,可按平面杆系结构采用平面有限元法进行计算;计算时应考虑基坑不同方向上的荷载不均匀性;建立的计算模型中,约束支座的设置应与支护结构实际位移状态相符,内支撑结构边界向基坑外应设置弹性约束支座,向基坑内位移处不应设置支座,与边界平行方向应根据支护结构实际位移状态设置支座;4、内支撑结构应进行坚向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分析;设有立柱时,在坚向荷载作用下内支撑结构宜按空间框架计算,当作用在内支撑结构上的坚向荷载较小时,内支撑结构的水平构件和按连续梁计算,计算跨度可取相邻立柱的中法,对支撑、腰梁与冠梁、挡土构件进行整体分析。
六、内支撑结构分析时,应同时考虑下列作用:1、有挡土都建传至内支撑结构的水平荷载;2、支撑结构自重;当支撑作为施工平台时,尚应考虑施工荷载;3、当温度改变引起的支撑结构内力不可忽略不计时,应考虑温度应力;4、当支撑立柱下沉或隆起量较大时,应考虑支撑立柱与挡土构件之间差异沉降产生的作用。
内支撑支护方案
![内支撑支护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8b10bb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fc.png)
内支撑支护方案内支撑支护方案是指在建筑结构施工过程中,为了解决悬臂梁、大跨度结构等在自重和施工阶段的外力荷载作用下产生的竖向、横向和纵向变形等问题而采取的一种支撑和加固措施。
该方案的制定旨在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技术和经济意义。
以下是针对内支撑支护方案的相关参考内容。
一、支撑原理:1. 内支撑支护方案根据结构形式和施工要求,选用适当的支撑方式,如压力杆、拉杆、撑杆等,以保证给定的荷载下结构的稳定性。
2. 确定内支撑支护的位置和布置,考虑结构的力学性能和施工的实际情况,以及功能分区的要求。
二、设计要求:1. 内支撑支护方案需满足结构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要求,确保结构不产生过大的变形。
2. 内支撑支护应能适应施工工艺和工序的要求,方便施工人员进行操作和调整。
三、设计步骤:1. 了解结构的总体设计和力学性能,确定需要进行内支撑支护的部位。
2. 根据施工工况和荷载条件,计算结构在不同施工阶段下的内力和变形。
同时,考虑结构的材料特性和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内支撑支护方案的基本参数。
3. 根据结构的要求和支撑方式的特点,进行内支撑支护方案的初步设计,包括支撑杆件的截面、布置和连接方式等。
4. 采用结构计算软件进行内支撑支护方案的详细设计,考虑支撑杆件的受力性能和稳定性,最终确定支撑方案的参数和尺寸。
5. 进行内支撑支护方案的验算和优化,确保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四、施工注意事项:1. 在进行内支撑支护施工前,需对施工区域进行充分的勘察和测量,确保施工能够顺利进行。
2. 需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保证内支撑支护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施工过程中需及时做好施工记录和数据采集,以便在需要时进行设计和施工的调整。
综上所述,内支撑支护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是解决大跨度结构施工过程中竖向、横向和纵向变形问题的重要手段。
通过科学的设计和施工,可以保证结构在施工阶段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后续的建筑装饰和使用提供良好的基础。
内支撑设置规则范文
![内支撑设置规则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abdc615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48.png)
内支撑设置规则范文一、内支撑的种类1.架空结构:用于支撑天花板、屋顶等重力荷载,常见的支撑结构有大梁、栏杆、柱子等。
架空结构的设计需要考虑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2.墙体结构:用于承担侧向荷载和地震力等。
常见的支撑结构有砖墙、混凝土墙、钢筋混凝土墙等。
墙体结构的设计需要考虑稳定性、抗震性和刚度。
3.梁柱结构:用于支撑水平荷载和垂直荷载。
常见的支撑结构有柱子、梁等。
梁柱结构的设计需要考虑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二、内支撑的要求1.强度要求:内支撑结构需要具备足够的强度,能够承受荷载和分散力量。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结构力学计算和材料选用,确保内支撑的强度满足要求。
2.稳定性要求:内支撑结构需要保持稳定,不发生失稳和破坏。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局部稳定性,采取适当的加固措施,如增加支撑点、增加承载面积等。
3.刚度要求:内支撑结构需要具备足够的刚度,能够抵抗荷载引起的变形和挠度。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结构刚度的平衡,通过设置适当的支撑点和加固措施来增加刚度。
三、内支撑的设计原则1.统一原则:内支撑结构的设计应该遵循统一原则,即在建筑物或结构物内部统一安排支撑结构,形成整体稳定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整体强度和稳定性。
2.空间布置原则:内支撑结构的设置应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布置,尽量减少结构对空间的影响。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结构与功能的配合,确保空间的舒适性和使用效果。
3.过载原则:内支撑结构需要满足过载原则,即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不同荷载情况下结构的变形和破坏,采取相应的设计和加固措施,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抗震原则:内支撑结构的设计应该考虑抗震性能,采取适当的抗震设计和加固措施,以增加结构的抗震能力和稳定性。
在地震带地区,内支撑结构的设计尤为重要。
总之,内支撑设置规则是为了增加建筑物或结构物内部的强度和稳定性,通过设置合理的支撑结构来承担荷载和分散力量。
内支撑的种类包括架空结构、墙体结构和梁柱结构,其设计需要满足强度、稳定性和刚度要求,并遵循统一原则、空间布置原则、过载原则和抗震原则。
支护结构内支撑设计
![支护结构内支撑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936ca6c960590c69ec376e9.png)
第一章支护结构内支撑设计9.5.1 支护结构的内支撑必须采用稳定的结构体系和连接构造,优先采用超静定内支撑结构体系,其刚度应满足变形计算要求。
9.5.2 支撑结构计算分析应符合下列原则:1. 内支撑结构应按与支护桩、墙节点处变形协调的原则进行内力与变形分析;2. 在竖向荷载及水平荷载作用下支撑结构的承载力和位移计算应符合国家现行结构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支撑体系可根据不同条件按平面框架、连续梁或简支梁分析;3. 当基坑内坑底标高差异大,或因基坑周边土层分布不均匀,土性指标差异大,导致作用在内支撑周边侧向土压力值变化较大时,应按桩、墙与内支撑系统节点的位移协调原则进行计算;4. 有可靠经验时,可采用空间结构分析方法,对支撑、围檩(压顶梁)和支护结构进行整体计算;5. 内支撑系统的各水平及竖向受力构件,应按结构构件的受力条件及施工中可能出现的不利影响因素,设置必要的连接构件,保证结构构件在平面内及平面外的稳定性。
9.5.3 支撑结构的施工与拆除顺序,应与支护结构的设计工况相一致,必须遵循先撑后挖的原则。
条文说明9.5 支护结构内支撑9.5.1 常用的内支撑体系有平面支撑体系和竖向斜撑体系两种。
平面支撑体系可以直接平衡支撑两端支护墙上所受到的侧压力,且构造简单,受力明确,适用范围较广。
但当构件长度较大时,应考虑平面受弯及弹性压缩对基坑位移的影响。
此外,当基坑两侧的水平作用力相差悬殊时,支护墙的位移会通过水平支撑而相互影响,此时应调整支护结构的计算模型。
竖向斜撑体系(图57)的作用是将支护墙上侧压力通过斜撑传到基坑开挖面以下的地基上。
它的施工流程是:支护墙完成后,先对基坑中部的土层采取放坡开挖,然后安装斜撑,再挖除四周留下的土坡。
对于平面尺寸较大,形状不很规则,但深度较浅的基坑采用竖向斜撑体系施工比较简单,也可节省支撑材料。
图57 竖向斜撑体系1—围护墙;2—墙顶梁;3—斜撑;4—斜撑基础;5—基础压杆;6—立柱;7—系杆;8—土堤由以上两种基本支撑体系,也可以演变为其他支撑体系。
内支撑结构设计
![内支撑结构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8000b7152d380eb62946dc8.png)
一、内支撑结构可选用钢支撑、混凝土支撑、钢与混凝土得混合支撑。
二、内支撑结构选型应符合下列原则:1、宜采用受力明确、连接可靠、施工方便得结构形式;2、宜采用对称平衡性、整体性强结构形式;3、应与主体地下结构得结构形式、施工顺序协调,应便于主体结构施工;4、应利于基坑方开挖与运输;5、需要时,可考虑内摘除结构作为施工平台。
三、内支撑结构应综合考虑基坑平面形状及尺寸、开挖深度、周边环境条件、主体结构形式等因素,选用有立柱或无立柱得下列内支撑形式:1、水平对支撑或斜撑,可采用单杆、桁架、八字形支撑;2、正交或斜交得平面杆系支撑;3、环形杆或环形板系支撑;4、坚向斜撑。
四、内支撑结构宜采用超静定结构。
对个别次要构件失效会引起结构整体破坏得部位宜设置冗余约束。
内支撑结构得设计应考虑地质与环境条件得复杂性、基坑开挖步序得偶然变化得影响。
五、内支撑结构分析应符合下列原则:1、水平对撑与水平斜撑,应按偏心压力国建进行计算;支撑得轴向压力其支撑间距N倍挡土构件得支点力之与;腰梁或冠梁应按宜支撑我支座得多跨连续梁计算,计算跨度可取相邻支撑点得中距;2、矩形基坑支护得正交平面杆系支撑,可分解为纵横两个方向得结构单元,并分按偏心受压构件进行计算;3、平面杆系支撑、环形杆系支撑,可按平面杆系结构采用平面有限元法进行计算;计算时应考虑基坑不同方向上得荷载不均匀性;建立得计算模型中,约束支座得设置应与支护结构实际位移状态相符,内支撑结构边界向基坑外应设置弹性约束支座,向基坑内位移处不应设置支座,与边界平行方向应根据支护结构实际位移状态设置支座;4、内支撑结构应进行坚向荷载作用下得结构分析;设有立柱时,在坚向荷载作用下内支撑结构宜按空间框架计算,当作用在内支撑结构上得坚向荷载较小时,内支撑结构得水平构件与按连续梁计算,计算跨度可取相邻立柱得中法,对支撑、腰梁与冠梁、挡土构件进行整体分析。
六、内支撑结构分析时,应同时考虑下列作用:1、有挡土都建传至内支撑结构得水平荷载;2、支撑结构自重;当支撑作为施工平台时,尚应考虑施工荷载;3、当温度改变引起得支撑结构内力不可忽略不计时,应考虑温度应力;4、当支撑立柱下沉或隆起量较大时,应考虑支撑立柱与挡土构件之间差异沉降产生得作用。
内支撑施工方案(1)
![内支撑施工方案(1)](https://img.taocdn.com/s3/m/ce5dbf50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f1.png)
内支撑施工方案(1)背景内支撑在土木工程和建筑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支撑结构或建筑元素以确保在建筑施工、维护和改造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关键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内支撑施工方案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
基本原理内支撑施工是指在施工过程中使用钢管、钢撑、钢支撑等材料来承担结构承载作用的施工方式。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合理的支撑结构,将施工荷载传递到地基或其他承载结构上,以保证建筑物在施工期间和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施工方法材料选择内支撑所使用的材料主要包括钢管、钢板、钢撑等。
在选择材料时,需要考虑材料的强度、稳定性、耐久性等因素,确保能够承受施工过程中的荷载和环境影响。
施工步骤1.确定支撑结构布置方案:根据建筑结构和施工条件,设计合理的支撑结构布置方案,确定支撑点的位置和数量。
2.搭设支撑结构: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支撑结构的搭设工作,确保支撑的稳固性和连接的可靠性。
3.调整支撑结构:根据实际情况,对支撑结构进行调整,保证支撑的稳定性和垂直度。
4.检验支撑结构:在搭设完成后,进行支撑结构的检验工作,确保支撑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
应用场景内支撑施工方案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桥梁、隧道等工程领域。
在建筑施工中,内支撑能够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桥梁和隧道工程中,内支撑能够支撑施工过程中的临时结构,确保施工环境的安全性。
结论内支撑施工方案是土木工程和建筑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保障建筑施工质量和安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步骤,能够有效地实现内支撑的功能,确保建筑物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内支撑结构计算(附公式讲解)
![内支撑结构计算(附公式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7fc250ec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5.png)
内支撑结构计算(附公式讲解)实际工程中,支撑和冠梁及腰梁、排桩或连续墙以及立柱等连接成一体并形成空间结构。
考虑支撑体系在平面上各点的不同变形与排桩、地下连续墙的变形协调抑制作用的空间是分析方法最符合实际情况的,在有可靠经验时,可采用三维结构信息论,对支挡结构、内支撑、腰梁与冠梁进行整体分析。
但由于支护结构空间分析模型建立相当复杂,部分模型参数的确定也没有定出积累足够的经验,该方法尚未达到实用的程度。
目前,工程实践中主要采用平面结构杆系弹性支点法和平面连续介质有限元法等平面分析方法。
在采用上述平面方法此类计算出作用在内支撑结构上水平荷载后,进行内支撑结构设计。
1、作用在内支撑上的效应作用在内支撑结构上的效应主要是由挡土构件传至支撑结构的水平荷载,其次是作用在内支撑上的支撑结构自重以及当支撑作为施工平台(或栈桥)时的竖向荷载;另外,对于钢支撑结构,温度变化引来也会引起钢支撑轴力改变。
一般认为,温度变化对钢支撑的影响程度与支撑构件的长度有较大的关系,根据经验,对长度超过40m的支撑,认为可考虑10%~20%的支撑内力变化;其次,当支撑立柱下沉或隆起量较大时,会或使支撑立柱与排桩、地下连续墙之间以及立柱与立柱之间产生一定的差异沉降。
当差异风化较大时,在支撑构件上才增加的偏心距,会使水平支撑产生次应力。
因此,当预估或实测差异沉降较大时,应按此差异沉降量对内支撑进行计算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
2、结构计算内支撑的结构计算,可采用一般分析方法或平面杆系有限元法进行。
当采用一般定量分析结构分析方法时,应分别进行水平荷载窗格和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计算。
(1)一般形态分析方法一般结构分析方法是指在采用上述方法原理计算得到弹性支点高度反力F,后,将其作用到内支撑构件上为,将支撑杆件视为独立的墙体,承受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采用一般结构力学推算的原理计算内力,然后进行轴向承载力计算。
1)水平荷载关键作用下的计算水平荷载作用下支撑计算主要是的杆件和腰梁或冠梁的计算。
内支撑结构设计要点和支撑材料介绍
![内支撑结构设计要点和支撑材料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e0bed4f4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05.png)
内支撑结构设计要点和支撑材料介绍一、设计要点支撑是基坑支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由支撑杆件、环梁和立柱、吊杆等构件组成,是承受支护结构所传递的土压力、水压力的结构体系。
支撑结构体系必须稳定、节点连接构造必须可靠。
与支撑竖向支护构件共同为基坑施工提供一个可靠的结构空间。
土质越差、基坑越深,则支撑越显重要,设计时必须慎重,以整体避免因支撑结构的局部失效而导致整个支护结构的破坏。
持续性一般根据基坑平面、开挖深度、地质、施工工艺、竖向支护结构设计特性、邻近建(构)筑物及地底障碍物(包括各种管线)分布情况等条件进行或进行具体设计。
为了整个基坑施工安全应布置必要的支撑,支撑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1)支撑体系型式。
缓冲布置应尽可能简单,支撑的杆件应尽可能少。
(2)支撑材料的选择。
设计选用的材料必须气压高、稳定性好。
(3)支撑结构的内力计算和变形验算。
计算假定要符合工程实际条件和施工具体情况。
(4)支撑构件的强度和稳定性验算。
(5)支撑构件的节点设计。
节点设计应当方便施工,安全可靠。
(6)支撑在施工中的替换与拆除方案设计。
(7)支撑设计施工图及说明。
要强调对施工的其要求。
(8)支撑体系在施工发展阶段的监测和控制要求。
数十种支撑体系都须具有足够支撑体系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以保证施工的安全、经济和方便。
二、支撑材料作为内支撑的材料主要有木材、型钢、钢管、组合空间桁架和钢筋钢筋结构。
木材支撑以圆木等为,一般用于简单的小型基坑。
采用木炭作为支撑施工十分方便,还可用于抢险辅助支撑。
型钢和钢管是工厂生产的规格化的现成材料,施工之时根据受力大小和长度要求可以直接大小选购,然后裁割或接长后使用,因此施工速度快。
由于材料本身成本低、强度高、稳定性好,并可施加预应力,以合理控制基坑抖动,因此被广泛用于中会助推构件中。
但钢材价格高,必须多次重复利用才能降低成本。
当无大型钢管和型钢之时,可用型钢组合成空间桁架支撑、它的洛佐瓦尺寸可以根据需要设计。
内支撑施工方案范文
![内支撑施工方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15581ba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af.png)
内支撑施工方案范文
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在开始施工之前,需要先对工程施工图纸进行认真研究,了解建筑结
构的构造和力学性质,确定内支撑的具体设置位置和形式,根据墙体或者
梁柱的建筑材料和尺寸确定内支撑的规格和类型。
2.内支撑方案设计:
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内支撑的数量、位置和方式。
内支撑要均匀分布
在结构力学中重要的部位,尽量减小对墙体或者梁柱的荷载,以确保施工
过程中的结构安全。
内支撑的数量要足够,避免墙体或者梁柱发生位移或
者坍塌。
3.内支撑的选材和制作:
根据设计要求,选择适合的内支撑材料,如钢管、钢梁等,确保其强
度和刚度能够满足施工要求。
内支撑要在施工过程中能够承受所施加的荷载,并能够有效地将荷载传递给地基。
4.内支撑的安装方法:
将内支撑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正确放置,并使用合适的连接件进行固定。
支撑的安装要保证其稳固,松动或者倾斜都会对结构造成不可预测的风险。
5.内支撑施工中的监测和调整: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对内支撑进行监测和调整。
一方面要确保
支撑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支撑的长度和间距。
6.施工完成后的处理:
当内支撑工作完成后,要对支撑物进行拆除,并将支撑的痕迹修补,确保施工过程不对建筑结构造成损坏。
总之,内支撑施工方案是确保建筑施工过程中结构安全的重要措施。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严格的施工,可以有效地支撑正在施工的部分,确保结构的稳定。
因此,在施工前必须进行详细的方案设计,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监测和调整,确保施工安全。
内支撑结构设计10项内容介绍
![内支撑结构设计10项内容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21189cff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4f.png)
内支撑结构设计10项内容介绍工程实践中,内支撑结构不需占用基坑以外的地下空间,柔韧性具有较好的整体强度和耐磨性,能有效地控制基坑变形,因此在支护工程中已得到越来越广泛地应用。
内支撑结构基本构件包括支撑、腰梁(或冠梁)以及立柱和立柱缆线,内支撑结构的蟹蛛科花平面和剖面示意见图5.33和图5.34。
内支撑结构宜采用超中静定结构;对个别次要构件失效会引起结构整体破坏的部位宜设置约束。
内支撑结构的压制设计应考虑地质条件和环境条件的复杂性、基坑开挖步序的某次变化的影响。
内支撑结构设计包括支撑结构选型、支撑形式、平面布置、竖向布置、立柱和立柱桩设计、腰梁的设计、节点构造设计、预应力设置、换撑设计等内容以及竖向斜撑设计。
支撑结构的计算主要是支撑构件在结构上的强度与稳定性计算。
1、内支撑结构选型内支撑结构的选型有钢支撑、混凝土支撑以及钢与混凝土的混合支撑。
(1)钢支撑钢支撑具有自重轻、安装和拆除方便、施工速度快、可重复利用等其优点,立即而且安装后能立即发挥支撑促进作用,对减小由于时间效应而时间增加的基坑位移十分有力,因此,对平面形状规则的基坑常采用钢支撑。
但钢支撑节点构件和安装相对复杂,需要具有一定须要的施工水平,另外,钢支撑的预应力损失问题经常困扰施工人员的问题。
钢支撑一般采用钢管、型钢及其三重奏截面,主支撑常用较大标准规范H700×300、H500×300、H400×400H型钢和φ609×16(12)、φ580×16钢管,八字撑常用较小规格H型钢或φ299×10(8)钢管,支撑对话之间的沟通杆常用工字钢、槽钢,立柱则常用L120~L180角钢。
为满足钢支撑稳定性要求,钢支撑受压杆件的长细比不应大于150,受拉杆件长细比不应大于200。
(2)混凝土支撑混凝土支撑是在基坑内现浇而成的结构体系,布置形式和方式基本不受基坑平面形状的限制,具有比钢支撑皮斯基的刚度、更好的整体性,且施工技术相对简单,因而应用范围较细。
内支撑结构设计
![内支撑结构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1a290443b3567ec112d8a05.png)
一、内支撑结构可选用钢支撑、混凝土支撑、钢与混凝土的混合支撑。
二、内支撑结构选型应符合下列原则:1、宜采用受力明确、连接可靠、施工方便的结构形式;2、宜采用对称平衡性、整体性强结构形式;3、应与主体地下结构的结构形式、施工顺序协调,应便于主体结构施工;4、应利于基坑方开挖和运输;5、需要时,可考虑内摘除结构作为施工平台。
三、内支撑结构应综合考虑基坑平面形状及尺寸、开挖深度、周边环境条件、主体结构形式等因素,选用有立柱或无立柱的下列内支撑形式:1、水平对支撑或斜撑,可采用单杆、桁架、八字形支撑;2、正交或斜交的平面杆系支撑;3、环形杆或环形板系支撑;4、坚向斜撑。
四、内支撑结构宜采用超静定结构。
对个别次要构件失效会引起结构整体破坏的部位宜设置冗余约束。
内支撑结构的设计应考虑地质和环境条件的复杂性、基坑开挖步序的偶然变化的影响。
五、内支撑结构分析应符合下列原则:1、水平对撑与水平斜撑,应按偏心压力国建进行计算;支撑的轴向压力其支撑间距N 倍挡土构件的支点力之和;腰梁或冠梁应按宜支撑我支座的多跨连续梁计算,计算跨度可取相邻支撑点的中距;2、矩形基坑支护的正交平面杆系支撑,可分解为纵横两个方向的结构单元,并分按偏心受压构件进行计算;3、平面杆系支撑、环形杆系支撑,可按平面杆系结构采用平面有限元法进行计算;计算时应考虑基坑不同方向上的荷载不均匀性;建立的计算模型中,约束支座的设置应与支护结构实际位移状态相符,内支撑结构边界向基坑外应设置弹性约束支座,向基坑内位移处不应设置支座,与边界平行方向应根据支护结构实际位移状态设置支座;4、内支撑结构应进行坚向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分析;设有立柱时,在坚向荷载作用下内支撑结构宜按空间框架计算,当作用在内支撑结构上的坚向荷载较小时,内支撑结构的水平构件和按连续梁计算,计算跨度可取相邻立柱的中法,对支撑、腰梁与冠梁、挡土构件进行整体分析。
六、内支撑结构分析时,应同时考虑下列作用:1、有挡土都建传至内支撑结构的水平荷载;2、支撑结构自重;当支撑作为施工平台时,尚应考虑施工荷载;3、当温度改变引起的支撑结构内力不可忽略不计时,应考虑温度应力;4、当支撑立柱下沉或隆起量较大时,应考虑支撑立柱与挡土构件之间差异沉降产生的作用。
型钢内支撑方案
![型钢内支撑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d6d2b37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d7.png)
型钢内支撑方案一、方案概述型钢内支撑方案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支撑方案,通过在建筑内部设置型钢支撑结构来增强建筑整体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本文将从设计原理、材料选择、施工流程等多个方面详细介绍型钢内支撑方案。
二、设计原理1.稳定性原理型钢内支撑方案的设计原则是通过在建筑内部设置型钢支撑结构,使其成为建筑整体稳定的一部分。
在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建筑的受力情况和承载能力,合理设置型钢支撑结构,达到增强建筑整体稳定性的目的。
2.承载能力原理型钢作为一种高强度材料,其承载能力非常优越。
在设计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规格和材质的型钢,并合理布置,以保证其承载能力符合要求。
三、材料选择1.型钢规格选择在选用型钢时需要考虑到其截面形状和尺寸,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常用的规格有H形钢、I形钢、角钢等。
在选择时需要根据建筑的受力情况和承载要求进行综合考虑。
2.型钢材质选择型钢的材质也是影响其承载能力的重要因素。
常用的材质有普通碳素结构钢、低合金高强度钢、高强度耐候钢等。
在选择时需要根据建筑的使用环境和要求进行综合考虑。
四、施工流程1.基础处理在施工前需要对建筑的基础进行检查和处理,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
如有必要,还需要进行加固处理。
2.型钢制作根据设计方案制作所需规格和数量的型钢支撑结构,并对其进行检验,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3.安装支撑结构将制作好的型钢支撑结构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安装,并对其进行调整和固定,确保其位置准确、稳定可靠。
4.验收和维护在安装完成后需要对支撑结构进行验收,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查,以确保其安全可靠运行。
五、注意事项1.设计方案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执行。
2.选用型钢时应考虑其质量和性能,避免使用劣质材料。
3.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安全,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4.在施工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
六、总结型钢内支撑方案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支撑方案,其设计原理是通过在建筑内部设置型钢支撑结构来增强建筑整体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内支撑施工方案
![内支撑施工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a3b550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4a.png)
内支撑施工方案内支撑施工方案内支撑是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为了支撑和稳定结构,减少变形和振动而设置的临时支撑措施。
内支撑的设计和施工方案在保证施工安全的前提下,能够提高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
下面是一个内支撑施工方案的示例。
首先,在开始施工前,我们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详细的勘测和实地调查,并进行结构的力学分析和计算,以确定合理的内支撑布置方案。
然后,根据设计方案和施工要求,制定具体的施工方案。
一、选择合适的内支撑材料和结构形式。
内支撑材料一般选用钢管、钢板和木材等,结构形式包括立杆式和悬挑式等。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形式,以确保内支撑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二、制定内支撑的布置和间距。
内支撑的布置和间距要根据结构形式、施工条件和荷载情况等综合考虑。
一般情况下,内支撑的间距不超过3米,内支撑的布置要均匀、合理,以保证结构的整体稳定。
三、确定内支撑的施工顺序和方法。
内支撑的施工顺序要根据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施工工艺进行合理安排。
一般情况下,先施工底部的内支撑,然后逐层向上施工。
内支撑的安装和拆除要采取稳定可靠的方法和工艺,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四、加强内支撑的监测和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内支撑进行定期监测和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问题。
同时,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和质量。
五、合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
在内支撑的施工过程中,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施工,如采用自动化设备和无人机进行监测和调整,以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通过上述方案,我们可以有效地进行内支撑施工工作,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同时,要注意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措施,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希望以上方案对你有所帮助。
深基坑内支撑施工方案
![深基坑内支撑施工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3e9cb47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f4.png)
深基坑内支撑施工方案引言深基坑是城市建设中常见的一种工程形式,主要用于建筑物、地下综合管廊和地下车库等工程的施工。
在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内支撑是保证基坑稳定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措施。
本文将详细阐述深基坑内支撑施工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步骤。
1. 基本概念1.1 深基坑深基坑是指在地下施工中,挖掘深度超过一定标准(如3米或5米以上)的坑体,其开挖深度的变化会对周围土体产生明显变形影响的工程。
1.2 内支撑内支撑是指在深基坑开挖过程中,通过设置支撑结构来支撑围岩和地表,防止基坑土体失稳、塌方和沉陷等问题。
2. 施工方案设计2.1 基坑开挖方式选择根据不同工程的要求和现场地质情况,可采用不同的基坑开挖方式,如挖土放坡法、顶抽法、深层法等。
在选择开挖方式时,应综合考虑工期、施工安全和土质条件等因素,确保有效开挖和支撑。
2.2 内支撑结构设计内支撑结构的设计是深基坑施工方案中的重要环节。
根据基坑深度、土质条件和施工工艺,需合理选取内支撑结构类型和参数。
常见的内支撑结构包括钢支撑、混凝土支撑和复合支撑等。
在设计内支撑结构时,需考虑力学性能、施工难度和经济性等因素。
2.3 水土保持措施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需要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防止坑底水位过高和土体湿润导致的地表沉降和基坑失稳等问题。
常用的水土保持措施包括设置排水系统、挡土墙和防水层等,以确保施工过程中的水土平衡。
3. 施工步骤3.1 开挖准备1.制定施工方案和施工计划,明确施工工艺和安全注意事项。
2.进行地质勘察和土层测试,了解地质条件和土体性质。
3.安装周边监测设备,监测基坑周围土体和地表变形的情况。
3.2 内支撑施工1.根据设计方案,进行内支撑结构的安装。
对于钢支撑,可使用起重机械和吊篮进行安装。
对于混凝土支撑,可采用模板和钢筋架设等方式。
2.在内支撑结构安装完成后,进行支撑结构的验收和固定,确保其稳定性和安全性。
3.根据需要,安装水土保持措施,如挡土墙和防水层,确保基坑施工过程中的水土平衡和安全性。
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支撑结构设计
![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支撑结构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a67d7b6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e1.png)
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支撑结构设计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装配式建筑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
然而,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支撑结构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支撑结构设计,包括施工类型、材料选择、计算方法等,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原则。
1. 施工类型装配式建筑可分为横向拼装和纵向拼装两种类型。
横向拼装通常需要额外的支撑结构来保证施工安全和稳定性,例如临时护栏、支撑杆等。
而纵向拼装则相对简单一些,主要通过吊篮或脚手架进行支撑。
2. 材料选择在选择支撑材料时,需考虑其重量、强度、刚度和耐久性等因素。
常见的支撑材料包括钢管、钢板、扣件等。
钢管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在大跨度场合具有良好的适用性;而钢板则适用于较小跨度和较轻型的支撑结构;扣件则可提供更灵活的连接方式,便于调整和重组。
3. 支撑结构设计计算支撑结构设计在施工安全和稳定性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一般而言,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支撑结构设计计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荷载计算:需要根据具体施工条件确定各种荷载,如自然风荷载、临时设备荷载等。
并根据现行标准和规范进行荷载计算。
(2) 基础设计:应合理选取基础类型和尺寸,确保支撑结构的稳定性和承载力。
(3) 梁柱设计:针对纵向拼装结构,需设计合适的梁柱系统,以分担外部荷载,并传导到地基上。
(4) 节点设计:通过节点的合理布置和连续刚性连接来增加整个支撑结构的稳定性。
4. 实用指导原则为了确保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支撑结构设计有效可靠,请遵循以下实用指导原则:(1) 标准化:选择标准化的支撑材料、连接件和设计方案,以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控制。
(2) 模组化:采用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尽可能减少施工现场的加工和调整。
(3) 安全性优先:在设计中始终将安全纳入首要考虑因素,确保支撑结构能够承载预期的荷载并保持稳定。
(4) 施工过程管理: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并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
及时处理异常情况,保证支撑结构的安全性。
基坑支护内支撑设计计算
![基坑支护内支撑设计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cb2b8b83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0e.png)
基坑支护内支撑设计计算
基坑支护内支撑设计计算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涉及到基坑支护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进行基坑支护内支撑设计计算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土质条件、基坑深度、支撑结构类型等,以确保支撑结构能够承受土壤压力和水压力,并保证基坑的稳定性。
进行基坑支护内支撑设计计算时需要对土质条件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不同的土质条件对支撑结构的设计和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对于黏性土壤,需要选择适当的支撑结构,以防止土体的变形和塌方。
而对于砂性土壤,需要考虑土体的侧向抗力和水的渗透性。
基坑深度也是进行内支撑设计计算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基坑的深度越大,土壤和水的压力就越大,对支撑结构的要求也就越高。
因此,在进行设计计算时需要根据基坑的深度选择适当的支撑结构,以确保支撑结构能够承受来自土壤和水的压力。
支撑结构的类型也是进行内支撑设计计算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常见的支撑结构类型包括钢支撑、混凝土支撑和土钉支撑等。
不同的支撑结构类型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在进行设计计算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支撑结构类型,并对其进行合理的设计和计算。
基坑支护内支撑设计计算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计算。
只有在考虑到土质条件、基坑深度和支撑结构类型等因素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准确可靠的内支撑设计计算,确保基坑支护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内支撑支护方案
![内支撑支护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5f1acd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99.png)
内支撑支护方案内支撑支护是建筑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增强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为了确保建筑物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内支撑支护方案必须经过认真策划和设计。
下面是一些与内支撑支护方案相关的参考内容。
1. 内支撑支护的目的和意义:内支撑支护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确保其在不同条件下的安全运行。
具体来说,内支撑支护可以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增加建筑构件的强度和刚度,提高其承载能力;- 分担荷载,减少结构的变形和位移;- 避免结构的破坏和倒塌,保障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2. 内支撑支护的设计原则:在制定内支撑支护方案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结构安全性原则:确保支撑结构可以承受建筑物的荷载,同时预留足够的安全系数;- 结构经济性原则:合理选择支撑材料和结构形式,降低成本;- 结构稳定性原则:确保支撑结构在各种加载情况下保持稳定,不发生倒塌或失稳。
3. 内支撑支护的常用材料:内支撑支护通常采用钢材、木材和混凝土等材料。
其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工程计算和技术分析,确保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4. 内支撑支护的常用形式:内支撑支护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 支撑柱:用于承受上部结构的荷载,将荷载传递到地基上;- 支承梁:位于支撑柱之间,用于分担荷载,增加结构刚度;- 支撑墙:位于建筑物的围墙或拱墙内部,用于增加墙体的稳定性;- 桁架结构:用于大空间的内部支撑,如悬臂式屋顶等。
5. 内支撑支护的施工要点:内支撑支护的施工需要注意以下要点:- 确保支撑结构的稳定性和牢固性;- 考虑施工期间的变形和位移,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结构损坏;- 关注施工材料的质量和强度,避免使用劣质材料。
在设计内支撑支护方案时,应注意与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要求保持一致。
+根据具体的工程情况和结构需求进行综合分析和计算,确保内支撑支护方案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同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和施工技术,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0.7倍内支撑承载力设计值
![0.7倍内支撑承载力设计值](https://img.taocdn.com/s3/m/7367eb56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c8.png)
标题:0.7倍内支撑承载力设计值一、概述内支撑是建筑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提供额外的支撑,以增强结构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在某些情况下,如深基坑、高填方等工程中,内支撑的应用尤为重要。
为了确保内支撑的承载能力满足设计要求,需要进行承载力设计。
本文将介绍0.7倍内支撑承载力设计值的概念和应用。
二、0.7倍内支撑承载力设计值的含义0.7倍内支撑承载力设计值是指在设计阶段,根据结构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经济性等因素,对内支撑的承载能力进行折减,以确定其实际承载能力的设计值。
这个设计值通常小于或等于实际所需的承载能力。
三、0.7倍内支撑承载力设计值的应用1. 结构设计:在结构设计阶段,需要根据0.7倍内支撑承载力设计值来确定内支撑的截面尺寸、材料强度等参数。
这样可以确保内支撑在承受设计荷载时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施工控制: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内支撑的施工质量,确保其满足设计要求。
同时,需要对内支撑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以确保其在使用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
3. 监测与预警:在施工过程中和运营期间,需要对内支撑进行实时监测,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并及时向相关人员发出预警信号。
四、注意事项1. 在进行0.7倍内支撑承载力设计值计算时,应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对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影响。
2. 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确保内支撑的施工质量符合标准。
3. 在运营期间,应定期对内支撑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4. 在遇到突发事件或自然灾害时,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并及时向相关人员发出预警信号。
总之,0.7倍内支撑承载力设计值是确保内支撑安全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对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影响,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并进行实时监测和维护。
这样才能确保内支撑在承受设计荷载时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供有力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内支撑结构可选用钢支撑、混凝土支撑、钢与混凝土的混合支撑。
二、内支撑结构选型应符合下列原则:
1、宜采用受力明确、连接可靠、施工方便的结构形式;
2、宜采用对称平衡性、整体性强结构形式;
3、应与主体地下结构的结构形式、施工顺序协调,应便于主体结构施工;
4、应利于基坑方开挖和运输;
5、需要时,可考虑内摘除结构作为施工平台。
三、内支撑结构应综合考虑基坑平面形状及尺寸、开挖深度、周边环境条件、主体结构形式等因素,选用有立柱或无立柱的下列内支撑形式:
1、水平对支撑或斜撑,可采用单杆、桁架、八字形支撑;
2、正交或斜交的平面杆系支撑;
3、环形杆或环形板系支撑;
4、坚向斜撑。
四、内支撑结构宜采用超静定结构。
对个别次要构件失效会引起结构整体破坏的部位宜设置冗余约束。
内支撑结构的设计应考虑地质和环境条件的复杂性、基坑开挖步序的偶然变化的影响。
五、内支撑结构分析应符合下列原则:
1、水平对撑与水平斜撑,应按偏心压力国建进行计算;支撑的轴向压力其支撑间距N 倍挡土构件的支点力之和;腰梁或冠梁应按宜支撑我支座的多跨连续梁计算,计算跨度可取相邻支撑点的中距;
2、矩形基坑支护的正交平面杆系支撑,可分解为纵横两个方向的结构单元,并分按偏心受压构件进行计算;
3、平面杆系支撑、环形杆系支撑,可按平面杆系结构采用平面有限元法进行计算;计算时应考虑基坑不同方向上的荷载不均匀性;建立的计算模型中,约束支座的设置应与支护结构实际位移状态相符,内支撑结构边界向基坑外应设置弹性约束支座,向基坑内位移处不应设置支座,与边界平行方向应根据支护结构实际位移状态设置支座;
4、内支撑结构应进行坚向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分析;设有立柱时,在坚向荷载作用下内支撑结构宜按空间框架计算,当作用在内支撑结构上的坚向荷载较小时,内支撑结构的水平构件和按连续梁计算,计算跨度可取相邻立柱的中法,对支撑、腰梁与冠梁、挡土构件进行整体分析。
六、内支撑结构分析时,应同时考虑下列作用:
1、有挡土都建传至内支撑结构的水平荷载;
2、支撑结构自重;当支撑作为施工平台时,尚应考虑施工荷载;
3、当温度改变引起的支撑结构内力不可忽略不计时,应考虑温度应力;
4、当支撑立柱下沉或隆起量较大时,应考虑支撑立柱与挡土构件之间差异沉降产生的作用。
七、混凝土支撑构件及其连接的受压、受弯、受剪承载力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水位规定;钢支撑结构构件及其连接受压、受弯、受剪承载力及各类稳定性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的规定。
支撑的承载力计算应考虑施工偏心误差的影响,偏心距取值不宜小于支撑计算长度的1/1000,且对混凝土办职称不宜小于20mm,对钢支撑不宜小于40mm。
八、支撑构件的受压计算长度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1、水平支撑在坚向平面内的受压计算长度,不设置立柱时,应取支撑的实际长度;设置立柱时,应取相邻立柱的中心距;
2、水平支撑在水平平面内的受压计算长度,对无水平支撑杆件交汇的支撑,应取与支撑相交的相邻水平支撑杆件的中心距;当水平支撑杆件的交汇点不子啊同一水平面内时,水平平面内的受压计算长度宜取与支撑相交的相邻水平支撑杆件中心距的1.5倍;
3、对坚向斜撑,应按条第1、2款的规定确定受压计算长度。
九、预加轴向压力的支撑,预加力值宜取支撑轴向压力标准值的(0.5~0.8)倍,且应与本规程中的支撑预加轴向压力一致。
十、立柱的受压承载力金额按下列规定计算:
内支撑结构设计
1、在坚向荷载作用下,内支撑结构按框架计算时,立柱应按偏心受压构件计算;内支撑结构的水平构件按连续梁计算时,立柱可按轴心受压构件计算;
2、立柱的受压计算长度应按下列规定确定:1)单层支撑的立柱、多层支撑底层立柱的受压计算长度应取底层支撑至基坑底面的净高度与立柱直径或边长的5倍之和;2)相邻两层水平支撑间的立柱受压计算长度应取此两层水平支撑的中心距;
3、立柱的基础应满足抗压和抗拔的要求。
十一、内支撑的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内支撑的布置应满足主体结构的施工要求,宜避开地下主体结构的墙、柱;
2、相邻支撑的水平间距应满足开挖的施工要求;采用机械挖土时,应满足挖土机械作业的空间要求,且不宜小于4m;
3、基坑支护形状支撑时,阳角处的支撑应在两边同时设置;
4、当采用环形支撑时,环梁宜采用圆形、椭圆形等封闭曲线形式,并应按使环梁弯矩、剪力最小的原则布置辐射支撑;环形支撑宜采用与腰梁或冠梁相切的布置形式;
5、水平支撑与挡土构件之间应设置连接腰梁;当支撑设置在挡土构件顶部时,水平支撑应与冠梁连接;在腰梁或冠梁上支撑点的间距,对钢腰梁不宜大于4mm,对混凝土梁不宜大于9m;
6、当需要采用较大水平间距的支撑时,宜根据支撑冠梁、腰梁的受力和承载力要求,在支撑端部两侧设置八字斜撑杆与冠梁、腰梁连接,八字斜撑杆宜在主撑两侧对称布置,且斜撑杆的长度不宜大于9m,斜撑杆与冠梁、腰梁之间的夹角宜取45°~60°;
7、当设置支撑立柱时,临时立柱应避开立柱结构的梁、柱及承重墙;对纵横双向交叉的支撑结构,立柱宜设置在支撑的交汇处;对用作主体结构柱的立柱,立柱在基坑支护阶段的负荷不得超过主体结构的设计要求;立柱与支撑端部及立柱之间的间距应根据支撑构件的稳定要求和坚向荷载的大小确定,且对混凝土支撑不宜大于15m,对钢支撑不宜大于20m;
8、当采用坚向斜撑时,应设置斜撑基础,且应考虑与主体结构底板施工的关系。
十二、支撑的坚向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支撑预挡土构件连接处不应出现拉力;
2、支撑应避开主体地下结构底板和楼板的位置,并应满足主体地下结构施工对墙、柱钢筋连接长度的要求;当支撑下方的主体结构楼板在支撑拆除前施工时,支撑地面与下方主体结构楼板坚的净距不宜小于700mm;
3、支撑至坑底的净高3m;
4、采用多层水平支撑时,各层水平支撑宜布置在同一坚向平面内,层间净高不宜小于3m。
十三、混凝土支撑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
2、支撑构件的截面高度不宜小于其坚向平面内计算长度的1/20;腰梁的截面高度(水平尺寸)不宜小于其水平方向计算跨度的1/10;截面宽度(坚向尺寸)不应小于支撑的截面高度;
3、支撑构件的纵向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6mm,沿截面周边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箍筋的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
十四、钢支撑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钢支撑构件可采用钢管、型钢及组合截面;
2、钢支撑受压力杆件的细比不应大于150,受拉杆件长细比不应大于200;
3、钢支撑连接宜采用螺栓连接,必要时采用焊接连接;
4、当水平支撑预腰梁斜交时,腰梁上应设置牛腿或采用其他够承受剪力的连接措施;
5、采用坚向斜撑时,腰梁和支撑基础上应设置牛腿或采用其他能够承受剪力的连接措施;腰梁与挡土构件之间采用能够承受剪力的连接措施,斜撑基础应满足坚向承载力和水平承载力要求。
十五、立柱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立柱可采用钢格构、钢管、型钢或钢管混凝土等形式;
2、当采用灌注桩作为立柱基础时,钢立柱锚入桩内的长度不宜小于立柱长边或直径的4倍;
3、立柱长细比不宜大于25;
4、立柱与水平支撑的连接可采用铰接;
5、立柱穿过主体结构底板的部位,应有效的止水措施。
十六、混凝土支撑构件的构造,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
钢支撑构件的构造,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的有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