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浣溪沙·荷花》诗词赏析
浣溪沙宋苏轼全文、注释、赏析
![浣溪沙宋苏轼全文、注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dcd902f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a8.png)
浣溪沙宋苏轼全文、注释、赏析浣溪沙宋苏轼全文、注释、赏析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浣溪沙宋苏轼全文、注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浣溪沙宋苏轼全文、注释、赏析 1[宋]苏轼西塞山边白鹭飞。
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1】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
双调四十二字,平韵。
南唐李煜有仄韵之作。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2】西塞山:又名道士矶,今湖北省黄石市辖区之山名。
【3】散花洲:鄂东长江一带有三个散花洲,一在黄梅县江中,早已塌没。
一在浠水县江滨,今成一村。
一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江上建“怡亭”之小岛,当地人称之为“吴王散花滩”。
该词中所写散花洲系与西塞山相对的浠水县管辖的散花洲。
【4】鳜(guì)鱼:又名“桂鱼”,长江中游黄州、黄石一带特产。
【5】庇:遮盖。
【6】箬(ruò)笠:用竹篾做的斗笠。
【7】蓑(suō)衣:草或棕作的雨衣。
作品赏析:上片写黄州、黄石一带山光水色和田园风味。
三幅画面组缀成色彩斑斓的乡村长卷。
“西塞山”配上“白鹭飞”,“桃花流水”配上“鳜鱼肥”,“散花洲”配上“片帆微”。
这就是从船行的角度自右至左依次排列为山—水—洲的画卷。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青、蓝、绿配上白、白、白,即青山、蓝水、绿洲配上白鹭、白鱼、白帆,构成一种素雅恬淡的田园生活图,这是长江中游黄州、黄石一带特有的田园春光。
下片写效法张志和,追求“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答李端叔书》)的超然自由的隐士生活。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勾画出了一个典型的渔翁形象。
“斜风细雨不须归”,描绘着“一蓑烟雨任平生”乐而忘归的田园生活情调。
下片还是采用“青”(箬笠)、“绿”(蓑衣)与白(雨)的色调相配,烘托出了苏轼此时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浣溪沙》苏轼词翻译及赏析
![《浣溪沙》苏轼词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5e4b097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89.png)
《浣溪沙》苏轼词翻译及赏析下面是作者精心整理的《浣溪沙》苏轼词翻译及赏析(共含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浣溪沙》苏轼词翻译及赏析《浣溪沙》苏轼词翻译及赏析道字娇讹语未成。
未应春阁梦多情。
朝来何事绿鬟倾。
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
困人天气近清明。
苏轼词作鉴赏这首词体现了作者对婉约词的一个极好的开拓与创新。
词中以含蓄蕴藉、轻松幽默的语言,描写一位富裕家庭怀春少女的.天真活泼形象。
整首词新颖工巧,清绮细致,雅丽自然,表现人物形象不仅能曲尽其形,且能曲尽其神,曲尽其理,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功力。
上片写少女朝慵初起的娇态。
首句写少女梦呓中吐字不清,言不成句,意表现少女怀春时特有的羞涩心理。
接下来二句语含谐趣,故设疑云:如此娇小憨稚的姑娘是不会被那些儿女情事牵扯的吧,那为什么早晨迟迟不起云鬟半偏呢?以上几句将少女的春情写得若有若无,巧妙地表现了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理特点。
词的下片通过少女荡秋千和昼眠这两个生活侧面的描写,写她贪玩好睡的憨态。
姑娘白天秋千上飞来荡去,轻捷灵巧的身子有如春燕。
可是,晚上躺下来以后,她就一觉睡到红日当窗,莺啼户外,仍是深眠不醒。
少女白昼酣眠,是为排遣烦忧,作者却说是因为快要到清明了,正是困人的季节。
这首词传神地描写了少女春天的慵困意态,写出了少女怀春时玫瑰色的梦境。
写作上,它撮笔生新,不落陈套,始终围绕少女春日贪睡这一侧面,用饶有情致的笔调加以渲染,使一位怀春少女的神思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词以上下问答的形式写出,这种结构造成了一种意深笔曲的效果,而无一眼见底的单调浅薄之感。
篇2:《浣溪沙》苏轼诗词原文翻译与赏析《浣溪沙》苏轼诗词原文翻译与赏析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字词解释:簌(sù)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此句谓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装。
缫(sāo)车:缫丝车,抽丝工具。
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苏轼宋词《浣溪沙·荷花》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宋词《浣溪沙·荷花》原文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66dc3ad0975f46526d3e13f.png)
苏轼宋词《浣溪沙·荷花》原文译文赏析《浣溪沙·荷花》宋代:苏轼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
画楼南畔夕阳和。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
且来花里听笙歌。
【译文】四面垂柳围绕着十里香荷。
请问哪里莲花最多?画楼南畔,夕阳西落。
天气乍一变凉,给人们带来了秋的寂寞。
萧索的光阴,需用美酒打发、消磨。
暂且来此花丛,细听吹笙唱歌。
【注释】浣溪沙: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问云句:袭用韩愈《奉酬卢给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诗“问言何处荚蓉多”句。
下句“画楼南畔”是“何处”的回答。
光阴句:承上句“人寂寞”,因寂寞无聊,所以要用酒消遣日子。
唐人郑谷《样潼岁暮》诗:“美酒消磨日”、欧阳修《退居述怀寄北京韩侍中》诗“万事消磨酒百分”。
消磨:消遣,排遣。
笙(shēng)歌:合笙之歌。
【赏析】上片首写西湖荷花盛多:“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
”颍州西湖是安徽的风景名胜,其十里荷花更是秾丽迷人。
人谓“东坡处处有西湖”,如杭州有西湖,颍州也有西湖,“性本爱丘山”的词人,他吟咏湖山,并热爱湖山。
在十里荷香的颍州西湖,必会引发他描摹湖景的无限乐趣,故下文云:“画楼南畔夕阳和”。
在四面依依垂杨和十里荷香的幽雅境界里,词人又看到南畔的画楼顶端正挂着一轮温和的夕阳,五彩的晚霞笼罩天空,映照着水波荡漾的湖面,给人以舒展惬意的美感享受。
下片突然转折,从快意煞时转向孤寂哀伤:“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
”天气乍凉引发了词人的寂寞感,真实而自然,但实际上,并非天凉必然引起寂寞,而是由于词人内心早存寂寥空漠的人生感受的缘故,天凉只是气候的诱因而已。
此时的词人,可谓壮志难酬而心存忧虑,他在朝中屡遭小人攻讦和当轴者的忌恨,被迫“补外”作地方官。
词人此时正是在三次被排挤而“补外”的坎坷境遇中,所谓“一肚皮不合时宜”,使他厌倦仕途、崇尚归田。
结语“且来花里听笙歌”,说自己且忧中取乐,躲进荷花丛中来听赏悠扬哀伤的笙歌。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荐】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荐】](https://img.taocdn.com/s3/m/722170e1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8b.png)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荐】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1春巷夭桃吐绛英,春衣初试薄罗轻。
风和烟暖燕巢成。
小院湘帘闲不卷,曲房朱户闷长扃。
恼人光景又清明。
翻译/译文春天,街巷里的桃花灼灼开放。
刚刚换上轻薄凉爽的春衣,想去街上游玩。
那吹面的软风、树梢上升起和暖的袅袅轻烟,令人感到心情舒朗。
在屋檐下,啁啾飞过的燕子衔泥筑起了小巢。
然而,她却走不出这深深庭院,湘帘低垂,朱户长闭,回廊曲折幽深。
外面的明媚春光多好,可是一到清明后就再也看不到了。
注释①夭桃:以艳丽的桃花起兴作比,赞美新娘年轻美貌。
绛(jiàng)英:红花。
②湘帘:用湘妃竹做的帘子。
③曲房:内室,密室。
朱户:泛指朱红色大门。
扃(jiōng):关闭。
赏析/鉴赏起句便是一句"春巷夭桃吐绛英",似乎很清亮地展示出了一种绯红色的情怀。
显然,这春巷桃花吐蕊绽放,在自幼饱读诗书的朱淑真眼里展示的正是这样一幅热烈美好的景象,引起了她情不自禁的联想。
换上春衣的她洒浴在春光里,看到屋檐下的双双春燕正衔泥筑巢,心头也悄然萌动着这样一种美妙的意蕴:这样的季节里,连燕子都成双成对建起了新家。
那么她的未来呢?想到这里,她不禁惆怅起来。
眼中的景象也忽然变得幽寂而沉闷。
湘帘闲不卷,朱户闷长扃,让她心头刚刚燃起的激情与幻想骤然遭遇到冰冷的现实:外面的世界姹紫嫣红,她的世界却只有眼前这份孤寂与落寞。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2浣溪沙·闺情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
月移花影约重来。
翻译贴花如绣的脸庞莞尔一笑,就像盛开的荷花。
头上斜插的鸭形发饰就像真的要飞一样,衬托的脸颊更加美丽、更加生动。
眼波流转,一下就让人猜到应是在思念着谁。
一脸的温情饱含着深韵,只能用这半张素笺把幽怨和思恋寄给心上人。
月上阑干,花的影子不断移动,正是情人约会重聚的好时光。
注释《浣溪沙》:词牌名。
本为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亦作《浣溪纱》。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2e7dcbf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67.png)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1诗词:苏轼〔北宋〕原文:其一覆块青青麦未苏,江南云叶暗随车。
临皋烟景世间无。
雨脚半收檐断线,雪床初下瓦跳珠,归时冰颗乱粘须。
其二醉梦昏昏晓未苏,门前轣辘使君车。
扶头一盏怎生无。
废圃寒蔬挑翠羽,小槽春酒冻真珠。
清香细细嚼梅须。
其三雪里餐毡例姓苏,使君载酒为回车。
天寒酒色转头无。
荐士已曾飞鹗表,报恩应不用蛇珠。
醉中还许揽桓须。
其四半夜银山上积苏,朝来九陌带随车。
涛江烟渚一时无。
空腹有诗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珠。
冻吟谁伴捻髭须。
其五万顷风潮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
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
樽前诃手镊霜须。
《浣溪沙五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词作品,元丰四年〔1081〕冬天作于黄州。
第一首写由雨转雪时临皋亭烟雨空濛、田野里麦苗青青的景象;第二首写醉梦醒来时所见的车辘印痕而思前夜二人用翠蔬、梅须下酒的情形;第三首用汉代苏武啮雪餐毡、东晋谢安为桓伊“揽须〞等典故,写自己与徐君猷的交情及自己的感谢之情;第四首描写晨起银装素裹、江天一色的雪景,以及自己生活贫苦的状态;第五首写瑞雪兆丰年的愿景,抒发了愿天下百姓食无忧的美妙愿望。
联章五首为一个整体,写景如画,抒情动人。
翻译:其一覆盖着的田畦小麦还没有返青。
像云一样的枯叶悄悄地在车轮下飘着。
临皋亭云烟缭绕景色奇丽世间少有。
雨小了一半的屋檐水滴断绝了,刚刚下的霰粒在瓦片上如珠子般散动。
回到房屋里的时候胡须都结成冰了。
其二清早醉梦昏沉之中还未苏醒,听到门前轣辘的车马之声传来,原来是徐守携酒造访。
怎能少了一杯淡酒让我与友人共赴醉乡呢?荒废的苗圃里种着冬天食用的蔬菜,一排排树木叶子青葱,酒器上的酒滴如珠宝般晶莹剔透,咀嚼梅花蕊,品尝到细细的清香。
其三身居异地,困难困苦,雪里餐毡的按道理都是姓苏的人,可幸的是徐守驾车载满美酒前来照看我,大寒天里脸上的醉容转头之间消散了。
酒宴上还听说朋友已把我向朝廷推举,如此恩德我无以为报,惋惜生活困顿,我作为主人却没有佳肴来款待挚友,在沉醉之中面带愧容。
苏轼《浣溪沙》赏析
![苏轼《浣溪沙》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dcb89ab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9c.png)
苏轼《浣溪沙》赏析苏轼《浣溪沙》赏析苏轼《浣溪沙》这阕小令是三月所写,兰溪在黄州东南,写的是雨中的南方初春。
五千年来有些意象在中国人眼中总是无比的凄楚与忧伤,比如长长短短的雨,比如杜宇,比如黄昏,比如飞过鹧鸪的青色天际。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苏轼《浣溪沙》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enxue)。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使君原是此中人。
赏析:此词是作者徐州谢雨词的最后一首,写词人巡视归来时的感想。
词中表现了词人热爱农村,关心民生,与老百姓休戚与共的作风。
作为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这首词之风朴实,格调清新,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有宋一代词风的变化和乡村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上片首二句“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不仅写出“草”之“软”、“沙”之“轻”,而且写出作者在这种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舒适轻松的感受。
久旱逢雨,如沐甘霖,经雨之后的道上,“ 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层薄沙,经雨之后,净而无尘,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
触此美景,作者情动于衷,遂脱口而出:“何时收拾耦耕身?”“耦耕”,指二人并耜而耕,典出《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
”长沮、桀溺是春秋末年的两个隐者。
二人因见世道衰微,遂隐居不仕。
此处“收拾耦耕身”,不仅表现出苏轼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是他在政治上不得意的情况下,仕途坎坷、思想矛盾的一种反映。
下片“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二句,承上接转,将意境宕开,从道上写到田野里的蓬勃景象。
在春日的照耀之下,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诱人的绿光;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艾的薰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
这两句对仗工整,且妙用点染之法。
上写日照桑麻之景,先用画笔一“点”;“光似泼”则用大笔涂抹,尽力渲染,将春日雨过天晴后田野中的蓬勃景象渲染得淋漓尽致;下句亦用点染之法,先点明“风来蒿艾”之景,再渲染其香气“如薰”。
唐宋诗词赏析之浣溪沙麻叶层层荷叶光【北宋】苏轼
![唐宋诗词赏析之浣溪沙麻叶层层荷叶光【北宋】苏轼](https://img.taocdn.com/s3/m/ea5516f249649b6648d747f7.png)
这首词写夏日田园风光、乡村风貌及村中 见闻,表现了农民大旱得雨、幸免饥馁的喜悦 心情以及词人与民同乐的博大胸怀。 这首词 带有鲜明的乡土色彩,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风格自然清新,情调健康朴实。词人所描写的 虽然只是农村仲夏风貌的一些侧面,但笔触始 终围绕着农事和农民生活等,尤其是麻蚕麦豆 等直接关系到农民生的农作物,从中可见词 人选择和提取题材的不凡功力。这对于开拓词 境有积极的影响。[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优秀7篇)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69cd09a8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9c.png)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优秀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优秀7篇)四面垂杨十里荷。
苏轼《浣溪沙·荷花》赏析
![苏轼《浣溪沙·荷花》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40054cf0242a8956bece461.png)
苏轼《浣溪沙·荷花》赏析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苏轼《浣溪沙·荷花》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浣溪沙·荷花宋代:苏轼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
画楼南畔夕阳和。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
且来花里听笙歌。
译文四面垂柳围绕着十里香荷。
请问哪里莲花最多?画楼南畔,夕阳西落。
天气乍一变凉,给人们带来了秋的寂寞。
萧索的光阴,需用美酒打发、消磨。
暂且来此花丛,细听吹笙唱歌。
注释浣溪沙: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问云句:袭用韩愈《奉酬卢给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诗“问言何处荚蓉多”句。
下句“画楼南畔”是“何处”的回答。
光阴句:承上句“人寂寞”,因寂寞无聊,所以要用酒消遣日子。
唐人郑谷《样潼岁暮》诗:“美酒消磨日”、欧阳修《退居述怀寄北京韩侍中》诗“万事消磨酒百分”。
消磨:消遣,排遣。
笙(shēng)歌:合笙之歌。
赏析上片首写西湖荷花盛多:“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
”颍州西湖是安徽的风景名胜,其十里荷花更是秾丽迷人。
人谓“东坡处处有西湖”,如杭州有西湖,颍州也有西湖,“性本爱丘山”的词人,他吟咏湖山,并热爱湖山。
在十里荷香的颍州西湖,必会引发他描摹湖景的无限乐趣,故下文云:“画楼南畔夕阳和”。
在四面依依垂杨和十里荷香的幽雅境界里,词人又看到南畔的画楼顶端正挂着一轮温和的夕阳,五彩的晚霞笼罩天空,映照着水波荡漾的湖面,给人以舒展惬意的美感享受。
下片突然转折,从快意煞时转向孤寂哀伤:“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
”天气乍凉引发了词人的寂寞感,真实而自然,但实际上,并非天凉必然引起寂寞,而是由于词人内心早存寂寥空漠的人生感受的缘故,天凉只是气候的诱因而已。
浣溪沙苏轼原文及翻译赏析
![浣溪沙苏轼原文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025fd32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07.png)
浣溪沙苏轼原文及翻译赏析《浣溪沙》是苏轼的代表作,是宋代文学史上最为恢宏的文言诗之一。
《浣溪沙》用了典型的五言四句结构,以题记形式表达了自然和人文共存的主题。
二、原文及翻译浣溪沙小园锦绣三春晖,二月山水连芳草。
疏桐新叶添鸥鹭,叠翠细雨裁芙蓉。
浣溪沙:花园里绣着三个春季的阳光,二月的山水里都种满芳香的草木。
稀松的新叶上,又增添一群鸥鹭,绵密的细雨里,叠着翠绿的芙蓉。
三、析《浣溪沙》运用离合技巧,展现出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的理想景致。
在这首诗中,苏轼采用了大量的象征技法,象征了美好的生活方式美好的山水,美丽的花园,清新的二月,新叶和鸥鹭,细雨和芙蓉等等,希望人们重拾自然的意识,开始生态的、和谐的、自然的生活。
另外,苏轼采用的文学手法富有表现力,整首诗表达了深刻的人文精神,表达了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美好理想。
诗中山水种植芳草、新叶叠翠、细雨裁芙蓉等形象充分地展示出自然和人文共存的广阔远景,使得这首诗彰显出宋代文人精神的精华,同时涌现出苏轼个人的文学理念。
从上述梳理可见,《浣溪沙》诗句内容丰满,意蕴深刻,诗情豪放,叙述朴实,形象生动,笔力洒脱,文字简练而充满诗意,字里行间可见苏轼的文学才华。
《浣溪沙》是苏轼在宋代文学史上所创作的一首经典之作,在宋代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以清新而雅致的语言文字描述了一幅自然和人文共存的景象,表达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相处精神,影响了后世的文人。
四、结语总之,苏轼的《浣溪沙》是宋代文学史上一首杰出的著名诗篇,他准确地把握了文学的可表达性,以自然的词句表达了人文精神,用以描绘自然与人文共存的美好景象,对宋代文人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浣溪沙赏析
![苏轼浣溪沙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3840a27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a2.png)
苏轼浣溪沙赏析
1. 苏轼的《浣溪沙》那可真是太精彩啦!就说“山下兰芽短浸溪”这句,哇,那画面感简直绝了!仿佛能看到那鲜嫩的兰芽在溪边摇曳,这不就像我们在美好的春天里欢快玩耍一样吗?能不让人沉醉其中吗?
2. 你想想看,“松间沙路净无泥”,这是多么清新自然的景象啊!苏轼咋就能写得这么生动呢?这就好像他把我们直接带到了那个宁静的地方,让我们亲身感受一样,难道你不想好好领略一番吗?
3. “谁道人生无再少”,苏轼这句话真是太有力量啦!这就如同在告诉我们,不要小瞧自己的未来呀,我们也可以有无限的可能,难道不是吗?
4. 看看“门前流水尚能西”,哇塞,这多有气魄呀!就好像一条奔腾的河流,永不停息,给人以勇往直前的激励,是不是特别棒?
5. “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这是在提醒我们要珍惜时光呀!这就好像一个知心朋友在耳边轻轻劝告,怎能不让人感动呢?
6. “簌簌衣巾落枣花”,哎呀,这描写得多细腻呀!感觉那枣花就像在眼前飘落一样,这不就是文字的魅力吗,能不吸引人吗?
7. “村南村北响缫车”,这简单的几个字,就让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浮现出来了。
这不就和我们身边熟悉的乡村生活很像嘛,能不让人产生共鸣吗?
8. “酒困路长惟欲睡”,苏轼这写得也太真实了吧!这不就是我们有时候累了的状态嘛,特别能让人感同身受,不是吗?
9. “日高人渴漫思茶”,哇,这简直太接地气了!感觉就像是我们自己在大热天会有的反应一样,太有意思啦!
10. 苏轼的《浣溪沙》真的是每一首都值得细细品味呀!那优美的词句,深刻的寓意,就像宝藏一样等待着我们去挖掘,难道你不想赶紧去探索一下吗?
我的观点结论:苏轼的《浣溪沙》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吸引着我们去欣赏、去感悟,真的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浣溪沙》全文赏析 苏轼(优秀7篇)
![《浣溪沙》全文赏析 苏轼(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70c10ce7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fd.png)
《浣溪沙》全文赏析苏轼(优秀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应急预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浣溪沙》全文赏析苏轼(优秀7篇)在大家的日常学习中,语文是大家必须要学习的主要科目之一、那么想必大家一定了解过很多文言文,甚至有些比较经典的文言文不能了解其中的意思,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带来的7篇《《浣溪沙》全文赏析苏轼》,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形容荷花气质清雅诗句
![形容荷花气质清雅诗句](https://img.taocdn.com/s3/m/51e3ad0c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47.png)
形容荷花气质清雅诗句1.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出自王昌龄《采莲曲》翻译:采莲姑娘的绿色裙裾与田野里的荷叶融为一体,仿佛同色难辨。
女孩的脸隐藏在盛开的荷花中,相互辉映,难以分辨花朵。
赏析: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采莲姑娘的脸藏在盛开的荷花中,看起来好像鲜艳的荷花正向姑娘的脸开放。
结合这两句话,读者仿佛看到,在那片青莲红莲丛中,采莲姑娘的绿裙已经融入了的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哪个是荷叶,哪个是姑娘们的裙;姑娘的脸和鲜艳的荷花相映成趣,花花难辨。
写人和花互相映衬,人美花更美,美上加美。
2.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出自五代李璟的《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翻译: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残,西风从绿波之间吹起,使人愁绪满怀。
赏析:“菡萏香销翠叶残”,说“香”,指其“味”;说“翠”,强调其“色”。
这个时候,荷叶都落了。
西风,意为秋风。
绿波,是关于秋水的。
如果说前一句重在写秋色,那么这句重在写秋色。
“愁”字拟人化了秋风秋水,于是外在的景物瞬间与作家的内心感受融为一体,瞬间为诗词蒙上了一层浓浓的萧瑟气息。
描述一幅荷花落尽,香气消散的凄凉之美。
3.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出自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翻译:密密麻麻的荷叶层层展开,一片无边无际的翠绿,仿佛可以与天空相接,荷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鲜艳迷人的红色。
赏析:诗人用一句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话,为读者描绘了一幅鲜艳多彩的画卷:“荷叶是仿佛无限的绿,荷花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不同的红。
”这两句话具体描绘了“终究”不同的风景图景,描绘出荷花娇嫩鲜红,与无穷无尽的荷叶相互映衬的美丽图景。
4.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出自李商隐《赠荷花》翻译:只有绿色的荷叶和红色的荷花,她们的卷舒开放随性自在,洒脱自然。
赏析:荷叶的舒展卷曲,荷花的开阖,各种神韵,自然质朴。
古人以荷花比喻君子之德,借用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比喻和赞美其高贵、脱俗、不张扬于世的杰出独立品格。
苏轼《浣溪沙》全文赏析
![苏轼《浣溪沙》全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33c23bd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51.png)
苏轼《浣溪沙》全文赏析苏轼《浣溪沙》全文赏析导语:这首词《浣溪沙》以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的感受来描绘乡村夏景,抒发诗人苏轼对于田园生活的憧憬以及喜爱。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浣溪沙》全文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浣溪沙》年代:宋;作者:苏轼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
问言豆叶几时黄。
【注释】①.络丝娘:缫丝女。
②.垂白:须发将白的老翁。
杖藜:拄拐杖。
③.捋青:摘取将熟的麦子。
捣麨:将麦子炒干后捣成粉末。
软饥肠:充饥。
【简析】这首词以浅显生动的语言,逼真地摹写了农村夏景,而且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绘,词尽其妙,非常具有特色。
这首词描写的.是徐州城东乡村夏日的风光。
因而,它写苘麻等农作物,写蚕妇、老叟等农家人,写煮茧缫丝、捋取新麦等农家事,无不扣住了彼时彼地的特点。
词中虽未用“夏”字直接点明时令,却借助写苘麻、收麦等间接交代时值夏日。
试想,倘若不在夏季,那须发将白的老叟会摘取新麦吗?倘若不在白日,而在黑夜,那“麻叶层层苘叶光”,那老叟扶着拐杖“抬醉眼”的神态,能显得如此清晰吗?这首词不仅惟妙惟肖地摹写农村夏景,而且以巧笔写人。
描写其音容笑貌,勾勒其劳作情景,或反映其生活境遇,或刻画其心理状态。
苏词写人一目了然。
上片以一特写镜头写蚕妇,下片也以一特写镜头写老叟。
写蚕妇,仅“隔篱”一句,便使蚕妇煮茧缫丝时娇语谈笑的情态跃然纸上。
写老叟,既传神地刻画了其老态龙钟、醉眼朦胧的肖像:“垂白杖藜抬醉眼”,也逼真地描写了他贫困的生活境遇及其盼望秋熟的心境:“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这首词以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的感受来描绘乡村夏景。
苏词上片的“麻叶”句,诉诸视觉;“谁家”句,诉诸嗅觉;“隔篱”句,诉诸听觉。
下片3句也诉诸视觉、听觉等。
这样,便使词中蚕妇、老叟等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具有浮雕感;使苘麻等景物及村民劳作、生活的情景历历在目,逼真可感。
苏轼《浣溪沙》赏析
![苏轼《浣溪沙》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778fd2b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00.png)
•••••••••••••••••苏轼《浣溪沙》赏析苏轼《浣溪沙》赏析在学习当中,学会赏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赏析是什么意思,到底该怎么写吧。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浣溪沙》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词作鉴赏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
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
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
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
“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
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
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词作鉴赏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
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浣溪沙·荷花》原文、翻译及赏析
![《浣溪沙·荷花》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922abdb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e1.png)
《浣溪沙·荷花》原文、翻译及赏析《浣溪沙·荷花》是我国宋代诗人苏轼所作,此词作细致描绘了词人面对颍州西湖的盛开荷花所引起的仕宦寂寞感受。
表达了自己难以解脱的矛盾苦闷。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浣溪沙·荷花》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浣溪沙·荷花宋代:苏轼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
画楼南畔夕阳和。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
且来花里听笙歌。
译文四面垂柳围绕着十里香荷。
请问哪里莲花最多?画楼南畔,夕阳西落。
天气乍一变凉,给人们带来了秋的寂寞。
萧索的光阴,需用美酒打发、消磨。
暂且来此花丛,细听吹笙唱歌。
注释浣溪沙: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问云句:袭用韩愈《奉酬卢给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诗“问言何处荚蓉多”句。
下句“画楼南畔”是“何处”的回答。
光阴句:承上句“人寂寞”,因寂寞无聊,所以要用酒消遣日子。
唐人郑谷《样潼岁暮》诗:“美酒消磨日”、欧阳修《退居述怀寄北京韩侍中》诗“万事消磨酒百分”。
消磨:消遣,排遣。
笙(shēng)歌:合笙之歌。
赏析上片首写西湖荷花盛多:“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
”颍州西湖是安徽的风景名胜,其十里荷花更是秾丽迷人。
人谓“东坡处处有西湖”,如杭州有西湖,颍州也有西湖,“性本爱丘山”的词人,他吟咏湖山,并热爱湖山。
在十里荷香的颍州西湖,必会引发他描摹湖景的无限乐趣,故下文云:“画楼南畔夕阳和”。
在四面依依垂杨和十里荷香的幽雅境界里,词人又看到南畔的画楼顶端正挂着一轮温和的夕阳,五彩的晚霞笼罩天空,映照着水波荡漾的湖面,给人以舒展惬意的美感享受。
下片突然转折,从快意煞时转向孤寂哀伤:“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
”天气乍凉引发了词人的寂寞感,真实而自然,但实际上,并非天凉必然引起寂寞,而是由于词人内心早存寂寥空漠的人生感受的缘故,天凉只是气候的诱因而已。
此时的词人,可谓壮志难酬而心存忧虑,他在朝中屡遭小人攻讦和当轴者的忌恨,被迫“补外”作地方官。
浣溪沙苏轼解析
![浣溪沙苏轼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c7b2628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6a.png)
苏轼的《浣溪沙》豁达与淡泊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思想、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都令人瞩目。
而他的作品《浣溪沙》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千古绝唱”。
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豁达与淡泊的人生态度,不仅对苏轼自己的人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为后来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
在《浣溪沙》中,苏轼用淡泊的语言描绘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句话表现出苏轼对自然的感悟,他从自然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真谛,看到了人生的本质。
他摒弃了世俗的繁琐与尘嚣,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淡泊。
而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话中,苏轼则表达了他对人生的豁达与乐观。
他希望人们能够超越个人的恩怨情仇,追求人生的真谛,与自然、与岁月和谐相处。
这种豁达与乐观的精神,不仅使苏轼自己在面对人生挫折时保持了镇静与从容,也为后来的人们提供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浣溪沙》所表现出来的豁达与淡泊的人生态度,对现代人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人们面对着诸多的挑战与压力,往往感到身心疲惫。
而苏轼的精神内涵则提醒我们,要摒弃世俗的繁琐与尘嚣,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淡泊;要超越个人的恩怨情仇,追求人生的真谛,与自然、与岁月和谐相处;要豁达乐观,坚守信念,勇往直前。
描写夏天的诗句——《浣溪沙》
![描写夏天的诗句——《浣溪沙》](https://img.taocdn.com/s3/m/93489f3e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d3.png)
描写夏天的诗句——《浣溪沙》《浣溪沙》原文山绕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水晶楼下欲三更。
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萧萧散发到天明。
《浣溪沙》赏析“一别三吴地,重来二十年”。
这是元干在《登垂虹亭二首》中描写旧地重游时的心情,而诗中描写“山暗松江雨,波吞震泽天”的山水情景则与词中描写的自然景物相接近。
首句“山绕平湖波撼城”,真实地展现了连绵不断的山势与波涛汹涌的水势。
“波撼城”是化用唐《临洞庭》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句意。
但他的词情不是从浪涛汹涌的“波撼城”中激发,而是从广阔的水面上出发,特写湖光荡漾、青山绿水的优美景色。
“水晶楼下欲三更”,承上进一层写湖光月色相映,意境远,仿佛如《悲吴王城》诗中所描写的那样“水精波动碎楼台”。
这里的“欲三更”,既点出月夜登楼眺望流连忘返,又宛转地表达出作者浸沉于清旷秀丽的大自然之中的情趣。
下片承上继续写景。
“雾柳暗时云度月”二句,写词人登楼望去,看见沐浴在月光之中的夏夜景色。
当天上飘动的浮云遮住时,夜雾中的柳树顿时显得暗淡难辨,而水中含露的荷叶,随风轻轻摇曳,水珠闪烁,就好像无数的流萤在不断闪光使人留连往返。
最后“萧萧散发到天明”一句,写散要独坐,沉吟至天明的情景。
“萧萧”为头发稀疏,如《杂赋》:“觉来忽见天窗日,短发萧萧起自梳。
”这首词既写了湖光山色之美,又表达了作者沉浸在自然风光中的忘返流连的感情,流露出一种闲适、潇洒的超脱情怀。
全词情景相生,密切相连。
词人不仅把几件自然物景——飞云度月,湖光倒影,青山,岸柳和露荷,巧妙地结合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而且更突出景中人领略自然美景的特有的神情。
《浣溪沙》作者简介张元干(1091—1170?)字仲宗,号芦川居士、隐山人,永福(今福建永泰人)。
北宋政和初,为太学上舍生。
宣和七年(1125),任陈留县丞。
靖康元年(1126),金兵围汴,入李纲行营使幕府,李纲罢,亦遭贬逐。
绍兴元年(1131),以将作监致仕,日福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浣溪沙·荷花》诗词赏析
浣溪沙·荷花
宋代:苏轼
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ZUI花多。
画楼南畔夕阳和。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
且来花里听笙歌。
译文
四面垂柳围绕着十里香荷。
请问哪里莲花ZUI多?画楼南畔,夕
阳西落。
天气乍一变凉,给人们带来了秋的寂寞。
萧索的光阴,需用美酒
打发、消磨。
暂且来此花丛,细听吹笙唱歌。
注释
浣溪沙: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问云句:袭用韩愈《奉酬卢给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诗
“问言何处荚蓉多”句。
下句“画楼南畔”是“何处”的回答。
光阴句:承上句“人寂寞”,因寂寞无聊,所以要用酒消遣日子。
唐人郑谷《样潼岁暮》诗:“美酒消磨日”、欧阳修《退居述怀寄北
京韩侍中》诗“万事消磨酒百分”。
消磨:消遣,排遣。
笙(shēng)歌:合笙之歌。
赏析
上片首写西湖荷花盛多:“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ZUI花多。
”颍州西湖是安徽的风景名胜,其十里荷花更是秾丽迷人。
人谓“东坡处处有西湖”,如杭州有西湖,颍州也有西湖,“性本爱丘山”
的词人,他吟咏湖山,并热爱湖山。
在十里荷香的颍州西湖,必会引
发他描摹湖景的无限乐趣,故下文云:“画楼南畔夕阳和”。
在四面
依依垂杨和十里荷香的幽雅境界里,词人又看到南畔的画楼顶端正挂
着一轮温和的夕阳,五彩的晚霞笼罩天空,映照着水波荡漾的湖面,
给人以舒展惬意的美感享受。
下片突然转折,从快意煞时转向孤寂哀伤:“天气乍凉人寂寞,
光阴须得酒消磨。
”天气乍凉引发了词人的寂寞感,真实而自然,但
实际上,并非天凉必然引起寂寞,而是因为词人内心早存寂寥空漠的
人生感受的缘故,天凉仅仅气候的诱因而已。
此时的词人,可谓壮志
难酬而心存忧虑,他在朝中屡遭小人攻讦和当轴者的忌恨,*“补外”
作地方官。
词人此时正是在三次被排挤而“补外”的坎坷境遇中,所
谓“一肚皮不合时宜”,使他厌倦仕途、崇尚归田。
结语“且来花里
听笙歌”,说自己且忧中取乐,躲进荷花丛中来听赏悠扬哀伤的笙歌。
此词作细致描绘了词人面对颍州西湖的盛开荷花所引起的仕宦寂
寞感受。
全词大起大落,心物交融,强烈反差,寄慨遥深。
本欲在淡
泊利禄中使自己的心理获得平衡,不过实际上却是“剪持续、理还乱”,使自己陷入愈加难以解脱的矛盾苦闷之中。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闰八月至九月间词人初到颍州太守任上。
词人当时在观赏颍州西湖的荷花,忽然感觉当官寂寞孤寥,于是作下了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