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学习资料之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它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古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自然观,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1.原始社会的人类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低下,活动范围狭窄,他们对自然界既产生了客观现实的、朴素的观念,又形成了某些神秘的观念。
2.奴隶社会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工,产生了阶级的分化;哲学和自然科学相融合,形成了整体知识形态的自然哲学。
(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它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于光远等编译.人民出版社,1984.15.];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
2.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
(三)中西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1.古代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道、“五行”(金、木、水、火、土)、元气、太极等是自然界的本原;自然界的发展遵循相辅相成、中庸和谐的辩证法则;宇宙具有无限性和永恒性,是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统一;人来源于自然界,并与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关系;运用“阴阳”、“五行”和“气”等哲学思想和归纳、抽象等方法认识自然界。
唯物辩证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唯物辩证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唯物辩证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 唯物性:唯物辩证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是自然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它强调物质的第一性,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原则。
2. 辩证性:唯物辩证主义自然观强调自然界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过程,即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部矛盾的斗争和解决来实现的。
它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没有孤立的、静止的事物。
3. 历史性:唯物辩证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自然观。
它强调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
4. 实践性:唯物辩证主义自然观强调实践是认识自然界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深入了解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
它认为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实践是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5. 系统性:唯物辩证主义自然观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系统。
它强调要从整体上把握自然界,研究自然界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总之,唯物辩证主义自然观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为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提供了理论指导。
自然辩证法
绪论:1、自然辩证法:定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和总结。
特点:综合性、交叉性、哲理性。
研究内容:(2观2论)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2)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4)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包括: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2、生态自然观:主要观点:1)生态自然界系统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自适应性和自组织性等特征,它是多样性和整体性、平衡和非平衡的统一。
2)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
3)通过从自然界的人工化转向其生态化,从非生态型人工自然界转向生态型人工自然界,实现人和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
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特点:1)全球性:它是以生态视角,代表地球人类(包括后代人)的利益,研究全球生态或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观。
2)批判性:它从生态视角反思和批判人类的理念和行为及其后果,“这种生态视角的批判可以说是人类视角的批判或代表人类的批判”。
3)和谐性:它强调了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渊源:1)古代生态自然观思想。
2)近代生态自然观思想。
基础:1)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2)生态自然观的技术基础。
作用: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有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3)有助于建设生态文明。
3、结合专业谈谈对生态自然观的理解,怎样将其融入专业和社会生活方式中?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1)生态自然界系统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自适应性和自组织性等特征,它是多样性和整体性、平衡和非平衡的统一。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公用地悲剧”。
• 在几乎所有的公有资源例子中,都产生了与公用地悲剧一 样的问题:私人决策者过分地使用公有资源。政府通常管
制其行为或者实行收费,以减轻过度使用的问题。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9
分析以上材料并思考:
• 部分最优与整体最优的关系 • 一个系统应该如何实现整体最优?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30
五、系统结构与功能关系原理
• 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如下: • 1. 结构是功能的内在基础,功能是
结 构 的 外 在 表 现 —— 结 构 功 能 规 律;——结构决定功能; • 2. 功能又有相对的独立性,甚至功 能的发挥还会反作用于结构。
• 1.在系统中,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有 质的承续性和量的守恒性——加和性 关系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9
• 具体来说,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又 表现为加和性与非加和性两个方面:
• 1.在系统中,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有
质的承续性和量的守恒性——加和性 关系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自动排沙、控制进水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
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截至1998年,都
江堰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
4
自然界的定义:
• 广义的自然界指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 整个宇宙
• 而狭义则指在某种程度上与社会相对 立的自然界。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5
物质普遍联系的基本形式——系统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摘要: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是直接互动、辩证作用的。
在经历了从古代朴素自然观直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在,无论自然观有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总是要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并决定着自然观具有的形态。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是科学发展史上的灯塔,他的创立为科学技术的深层研究提供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前提。
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自然观,而自然观的发展,使得人们开拓思维、解放思想,进一步促进与影响新领域的探索。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环境问题已演变成全球性的生态问题。
各国都在寻找解决生态问题的对策。
在当代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状况下,国内外学者们尤其是一些生态学学者尝试着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生态问题结合起来,希望在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思想中找到解决生态问题的理论支点。
马克思的自然观思想具有丰富的生态意义,它是一种生态自然观。
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础;实践的人化自然观是其在自然观上的革命性变革。
马克思具体考察和分析了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并提出了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人与自然和解”。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体现了“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观。
这对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极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进政治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深远影响,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做出的庄严承诺。
那么建设生态文明,应该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思想的理论精华来指导实践活动.人类自诞生时起就不断地从自然界中索取自己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因而发生着与自然界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从人类和人类社会出现开始,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成为了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探讨的领域。
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之前,自然观大致经历了古希腊自然观和近代机械自然观的阶段。
古希腊自然观是一种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古希腊哲学家总是不断在自然界中寻找某种具有统一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
自然界、整个世界在希腊哲学家那里虽然不是从整体上,而仅仅是直接的直观的观察结果,本质上是从混沌中产生出来的东西,但是其进步意义在于,其观点是建立在发展而不是僵化的基础上的,这就为以后正确地认识自然奠定了基础。
十五世纪下半叶开始,以哥白尼为首的科学家开始向教会的权威挑战。
但是这个时期自然观的整体特征是自然界的不变性。
不管自然界是怎样出现的,一旦出现就会是永恒不变、僵化的东西,科学被禁锢在神学之中。
近代机械自然观则是运用机械力学原理解释自然现象,在力学规律支配下的机械运动是自然界的一切运动的动力,导致了孤立、静止、片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并最终导致了神秘主义。
直到1755年康德学说的出现,打破了第一推动力的禁锢,这时的自然观验证了希腊哲学家的观点,整个自然界不是本来就存在的,而是生成着并消逝着,处在不断地流动和无休止地变化之中的。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批判性地借鉴和吸收了前人观点的合理成分,在19世纪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和细胞学说――基础上,建立起了区别于前人的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区别于唯心主义,坚持“自在自然”的先在性与客观性;区别于旧的唯物主义,发展以实践为基础的“人化自然”;并加上社会历史的自然观,最终建立起了科学的自然观。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特征(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认识中。
一方面,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和先在性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起点和基础,也是一切唯物主义学说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将自然分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两部分。
自在自然是人类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原始自然和人类世界产生之后,人类活动尚未涉及的自然界,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30
五、系统结构与功能关系原理
• 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如下: • 1. 结构是功能的内在基础,功能是
结 构 的 外 在 表 现 —— 结 构 功 能 规 律;——结构决定功能; • 2. 功能又有相对的独立性,甚至功 能的发挥还会反作用于结构。
自动排沙、控制进水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
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截至1998年,都
江堰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
• 第一,特定的结构产生特定的功能。 • (结构与功能一一对应)
• 结构解释方法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35
结构模拟方法
壁虎面板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36
• 第二,系统的性状功能又有相对独立性。
• (结构与功能多一对应) • 黑箱方法 • 在不直接影响原有客体黑箱内部结构、 要素
“公用地悲剧”。
• 在几乎所有的公有资源例子中,都产生了与公用地悲剧一 样的问题:私人决策者过分地使用公有资源。政府通常管
制其行为或者实行收费,以减轻过度使用的问题。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9
分析以上材料并思考:
• 部分最优与整体最优的关系 • 一个系统应该如何实现整体最优?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3
第一节 系统自然观
• 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界以 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
中包括以下几个特征:
1. 自然是人类认识的对象之一,人和自然是相互关联、相互作
用的统一体。
人类不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也能改变和掌握自然。
2. 自然是无限发展的,包含了量变和质变两个方面。
量变是在
一定时间内自然界中一定物质的数量、质量和形态的变化,而质变则
是由于量变的积累和自身矛盾的发展而引起的革命性变化。
3. 自然是具有矛盾性的。
矛盾是自然发展的内在动力,任何事
物都是由相互矛盾的方面所构成的。
4. 自然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这些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普遍适用的,人类只有经过实践和认识才能发现和应用它们。
5. 自然是无限和多样性的,人类只能通过不断探索和发现不同
的自然现象和规律,从而更好地改造和利用自然。
综上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人和自然是相互作用、相
互依存的统一体,自然是一个不断发展、充满矛盾的有机体,人类通
过实践和认识可以掌握自然规律,为更好地改造和利用自然提供基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发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的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的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及其人类的总观点。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一切旧自然观的局限性,从实践的角度去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出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相分离、相对立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中介。
“`外部自然界为实践所中介’的含义是人通过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 使外部自然界与人统一在一起。
”’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实践的中介作用在于:它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历史、个体与类发生联系的现实途径。
正是通过实践(生产和交换)才使人超越自身,达到与社会、历史以及日益走向整体化的人类之间的联系,从而使人不是离群索居,而是生存于现实的社会历史关系之中。
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关系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以实践为媒介,人与自然紧密联系。
一方面,人的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是实践。
自然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它的存在是人的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从而也是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离开自然,人就失去了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以及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变换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只有在社会中,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自然才是人的现实生活的要素,人与自然的关系才得以发生。
离开人类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无从谈起。
在人的发展的意义上,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与人的关系。
第一章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6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以物质的原因来解释各种 自然现象,因而在反对宗教神学的斗争中,在自 然科学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都起过积极的作 用。
绝对化,最终会严重束缚科学家思想,阻碍科学 发展。
力学难解释:运动如何发生?天体怎样运动起 来?不同物质形态如何转化?
不得不把造物主请回来,把神从前面赶出去,最 终又把神从后门请进来。
的产生,即“生序原理”。
(三)自然系统的演化方式
3、自然系统演化的基本方式:(1)分叉
自然系统进化中的不断分化,产生多种可能性和分支 的演化形式
分
叉
自
自然系统2(1)
然
系
演化
统
1
自然系统2(2)
稳定
不稳定
…… 稳定
进化树的分叉
(三)自然系统的演化方式
3、自然系统演化的基本方式:(2)突现
自然系统中新形态、结构和性质作为整体的突然出现。
管理、服务
生产子系统
子系统
科学、教育 子系统
农业生产系统
产前子系统 产后子系统 产中子系统
农业产中系统
(二)自然系统的存在方式
2、自然系统的基本特点
自然物质系统
能量要素
信息要素
物质要素
(1)开放性:等结果性,不同的初始条件可能达到相同的最终 状态。 外部特征:交换;内部特征:新陈代谢 (2)动态性:运动、发展、变化;进化与退化 (3)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4)层次性:纵向层次、平行并列层次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
整体上对自然界本质和规律的直观考察,勾勒了自然界 发展变化的总体画面,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 初步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 提出了矛盾运动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
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提纲
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提纲一、绪论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学性质的学科。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前PPT;后课本)一是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二是科学、技术、工程、产业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三是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四是科学、技术、工程、产业与社会。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五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3.发展中的重要人物: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
(具体不知道)P111.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创立自然辩证法2.列宁贡献:总结概括了那一时期的科学成果,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著作中,对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把自然辩证法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核心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唯物的、辩证的、实践的、历史的、科学的自然观。
3.当代形态: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4.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特征:(1)整体性和直观性(2)思辨性和臆测性(3)自发性和不彻底性5.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重点,可能大题)1.观点:(1) 自然界由物质构成,物质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2)自然界具有绝对不变性,自然物和时间、空间都是不变的。
(3)自然界的物质运动是受外力作用的、遵循因果规律的机械运动,宇宙的过程可以用简单的数学方程式表示。
(4)自然界的安排受到上帝的“目的性”支配。
(5)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6)人与自然界都是机器,并且是分立的2.特征:(1)机械性(2)不彻底性(3)形而上学性3.局限性:1.以机械决定论认识自然界2.以因果决定论看待自然界3.以孤立和静止的方法研究自然界4.代表人物:1.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论”2.德谟克里特等人的“原子论”3.阿里斯塔克等人的“地动说”4.亚里士多德的“位移运动说”5.伽利略、笛卡尔、牛顿、斯宾诺莎。
1.2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二 生态自然观
强调了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 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三 请看视频《宇宙与人》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一 系统自然观 1 主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征:
提出了系统的存在和演化思想; 强调了自然界的复杂性与简单性、生成性 与构成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2 进化的根据和条件
非平衡自组织理论关于系统走向有序即系统 形成有序结构的根据和条件的论述,对于理 解一般的进化是有意义的。
(1)必须是一个开放系统。 (2)远离平衡态。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机械论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1、物质观认为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最小的粒子——原子,……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也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
这种原子论的物质观是经典力学世界图景的理论基础。
2、时空观“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它又可以名之为‘延续性”’。
“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3、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4、因果观认为可以把经典力学的因果关系推而广之,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5、相互作用观认为物质粒子之间或由它们构成的物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以直接的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
6、人类统治自然一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二人类企图代替上帝的地位,充当宇宙的统治者和创造者总体而言,机械论自然观提供了一幅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图景。
在这幅图景里,自然界绝对不变,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并将永远如此;万事万物只是在时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
机械论自然观的特点:1、唯物主义世界是物质的,从自然本身来理解自然2、形而上学恩格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因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了它们的相互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了它们的产生和消失;看到它们的静止,忘了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机械论浅薄的机械论:把万物都看成机器深层的机械论:一切现象都可以用力来解释4、决定论对于自然界中同一类结果,必须尽可能归之于同一原因5、还原论“在自然科学里,应该像在数学里一样,在研究困难的事物时,总是应当先用分析方法,然后才用综合方法。
用这样的分析方法,我们就可以从复合物论证到它们的成分,从运动到产生运动的力,一般地说从结果到原因,从特殊原因到普遍原因,一直论证到最普遍的原因为止。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3.古代中国和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比较
(1)在认识自然界的本原方面,都持有一元论或 多元论的观点。
(2)在认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都主张人 类来源于自然界。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3)在方法论方面,古代中国人善于运用直觉顿 悟的方法认识自然界;古希腊人善于运用演绎推 理的方法认识自然界。
自然辩证法概论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什么是自然观?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受到挑战和冲击
(1)它受到哲学的挑战
(2)受到自然科学的冲击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1)自然界是先在的和历史的自然界 (2)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自然界 (3)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 造自然界的活动
王夫之(1619~1692)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1)自然界由物质构成,物质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 (2)自然界具有绝对不变性,自然物和时间、空间都 是不变的 (3)自然界的物质运动是受外力作用的、遵循因果 规律的机械运动,宇宙的过程可以用简单的数学方 程式表示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谈新敏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 总的观点。 它大致包括人们对自然界的本原、自然 界的结构、自然界的演化规律以及人与 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观点。 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 和方法论前提。 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 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
3、关于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原因
阴阳说用阴阳二气及变化看作 自然秩序和变化的原因,它把自然 界有规则的变化称作“阴阳有序”, 把自然界的反常现象叫做“阴阳失 调”,一切事物都在阴和阳的矛盾 斗争中发展变化。
4、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苏格拉底认为,人应当 将认识自然作为崇高的事情, 应对研究自然的那种智慧怀 有极大的兴趣,应力图去知 道每一事物的原因,了解它 们怎样生成、存在和灭亡, 在这个过程中,人应使用理 智,借用推理去寻找存在的 真理,去指出事物秩序的真 正原因。
1、关于万物的本原
“万物的本原是单子(monad)或 1(unit),由这个单子产生不定的 2(dyad or two),不定的2是从属于 单子的质料,单子是原因:由单子和 不定的2产生出各种数目;由各种数 目产生出点;由点产生出线;由线产 生出平面图形;由平面图形产生出立 体图形;由立体图形产生出一切可感 觉的物体,产生出可感物体的四种元 素:水、火、土、空气;这些元素相 互交换就完全变成另一些物体,它们 的组合产生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 形的世界。”
赫拉克利特
3、关于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原因
“相反的东西是相 成的,不同的音造成最 美的和谐,一切都是斗 争所产生的。”
列宁誉之为辩证 法的奠基人之一。
赫拉克利特
3、关于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原因
恩培多克勒认为,自然界万物 运动变化的真正本原乃是“友爱” 和“斗争”,元素不断进行交替变 化,一时由友爱而聚合,一时由斗 争而分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3、 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
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 法论基础; 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 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 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 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3、 有助于建设生态文明。
人工自然观将随着系统科学尤其是生态学的发展 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并逐步完善和发展起来。它作为人 类自然观发展史上最先进的一种自然观形态,将在实 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1、 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 然界与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观提供了理论依据,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 础。 2、 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侧重点: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
●
● ●
系统自然观
人工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
它们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系统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自然界系 统的存在和演化规律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主要观点:
1、 自然界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
思想渊源: 1、 古代系统自然观思想。 2、 近代系统自然观思想。
基础:
突变论、分形论、超循环论、混沌论。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特征
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特征摘要: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使我们在哲学层面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认为在哲学自然观和生态科学发展的过程中, 产生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历史的必然。
并从唯物论、辩证法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特征, 对其自然观进行了多维度的阐释。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维度1、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承认自然界的先在性的基础上,关注现实意义上的自然界,进而把社会及其发展过程看成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强调了社会实践意义上的自然界的重要性。
“因为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即人对人说来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说来作为人的存在,已经变成实践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
所以,关于某种异己的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问题,即包含着对自然界和人非实在性的承认的问题,在实践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
”[1]马克思、恩格斯从实践唯物主义的原则出发,认为有主观意识和目的的人所参加的社会历史活动并没有遮盖住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社会及其发展过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这样就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变革。
2、科学的辨证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基础上论证了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形成是在劳动中完成的,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2]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与人对社会的关系也是辩证统一的。
“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
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生产。
”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对立和统一与人和人的关系密切。
论述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及其特征
论述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及其特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由后继者发展的关于自然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体观点。
它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是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其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恩格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体观点。
它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变化,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重要标志。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自然界是先在的和历史的自然界。
它先于人而存在,是“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它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历史性属性,是人类史和自然史的统一。
二是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自然界。
它不断地“生成着和消逝着”以及循环着,各种物质运动形式遵循客观规律且相互转化,其运动的量是不变的。
三是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活动。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
四是用辩证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
它反对孤立的、非此即彼的认识方式,主张从既有的事实出发,运用联系和变化的观点认识自然界,它为一个研究领域向另一个研究领域过渡提供类比,从而提供说明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一是实践性。
它主张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实践对认识自然界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是历史性。
它主张自然界的历史是人类生成的历史和自然界对人的生成作用的历史,认识自然界也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过程。
三是辩证性。
它以实践论为基础,实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统一。
四是批判性。
它取消了牛顿的“第一推动说”,批判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人的错误观点,是唯一把自觉的辩证法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出来并运用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
学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助于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概论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特征
摘要: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使我们在哲学层面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认为在哲学自然观和生态科学发展的过程中, 产生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历史的必然。
并从唯物论、辩证法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特征, 对其自然观进行了多维度的
阐释。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维度
1、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承认自然界的先在性的基础上,关注现实意义上的自然界,进而把社会及其发展过程看成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强调了社会实践意义上的自然界的重要性。
“因为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即人对人说来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说来作为人的存在,已经变成实践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
所以,关于某种异己的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问题,即包含着对自然界和人非实在性的承认的问题,在实践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
”[1]马克思、恩格斯从实践唯物主义的原则出发,认为有主观意识和目的的人所参加的社会历史活动并没有遮盖住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社会及其发展过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这样就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变革。
2、科学的辨证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基础上论证了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形成是在劳动中完成的,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2]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与人对社会的关系也是辩证统一的。
“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
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生产。
”
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对立和统一与人和人的关系密切。
在阶级社会,自然异化的深刻原因要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去寻找。
马克思说“这种自然宗教或对自然界的特定关系,是受社会形式决定的,反过来也是一样。
这里和任何其他地方一样,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也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决定着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又决定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这正是因为自然界几乎还没有被历史的进程所改变。
”
[3]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号召人们要真正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仅仅有认识还是不够的。
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改革。
”
3、人文关怀的可持续发展的视野。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资产阶级社会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庞大惊人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人们纷纷为工业文明的成就而赞叹。
生态环境问题被暂时地掩盖起来。
马克思、恩格斯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现实出发预见到未来发展的趋势,充分显示了前瞻性的意识和远程的眼光。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的。
马克思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
”[4]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地租理论时进一步指出:“从一个较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角度来看,个别人对地体的私有权,和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私有权一样是完全荒谬的。
甚至整个社会,一个民族,以至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
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
并且像好家长那样,把土地改良后传给后代。
”马克思的这种在自然资源上的代际思维真正体现了他的可持续思想,他要求我们留给子孙耕作的应该是改良了的好土地,而不是一般的、甚至是被人类破坏了的土地。
此外,马克思一直强调人是以“类”的方式存在的。
而人的“类”本质正是在与他物的“类”的交往中显现出来的。
从共时性的角度看,某一特定时空内的人类是以他人的存在为前提的; 从历时性的角度看,当今的人类与今后的人类之间同样有关系。
同时,人类的生存也要以其他动植物为前提。
他类不兴,人类不旺。
另外,马克思、恩格斯一贯主张要从解决社会问题入手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改造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变革生产关系,才可能使自然界真正复活。
他说:“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然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首先是本体论维度的自然观,即马克思、恩格斯坚持自然界的优先地位,指出客观存在着的自然界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
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自己的产品的材料。
”[5]其次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认识论的维度上把自然界看成是人化的自然界,他们认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
因为,一方面,不与人类主体处于现实的对象性关系之中的自然界,只能是抽象的自然界。
另一方面,只有在认识与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界才能建立起来真正的对象性关系。
再次是马克思认为人的生存与发展要依赖于打上了人类活动“烙印”的自然界。
自然的社会化与社会的自然化是不可分割的两个过程。
离开了社会,人的生存就会降格为动物的生存或丧失其生存,也就谈不上与自然界的联系问题。
我们不仅生活在社会关系中,也生活在社会化的自然中,自然生态环境对当代人或后代人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自然资源就像纽带一样把两代人的生产与生活方式联系起来。
正如施密特所说:“马克思的自然观与其他各种__
自然观的区别,首先在于他的社会历史的特征。
”[6]因此,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去把握自然界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一个富有创建的维度。
另外,在马克思看来,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存在着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价值意义上的对立的情形。
“与自然界之间为何会出现价值对立?”他说:“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只有人自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
”“天灾”的实质原来不过是“人祸”。
在他看来,人类必须合理地调节自己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关系,才能维护和充分实现自然界对于人的生态环境的价值。
总结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新自然观把实现人类同自然界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确立为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最高价值目标,这一目标为今天我们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要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认识人们的生产行为对自然界可能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处理好发展生产力、科技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在全球生态环境日益严重的今天,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环境哲学为人类走出生存困境,摆脱危机
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A].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 卷) [ C]. 北京: 人民出版
2马克思. 资本论[ A].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 卷, 第2 版) [ C].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3马克思, 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 A].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 卷, 第2 版) [ C].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4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 A].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 卷, 第2 版) [ C].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5恩格斯. 反杜林论[ A].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 卷, 第2 版) [ C].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6施密特. 马克思的自然概念[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