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

合集下载

中医科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及诊疗规范

中医科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及诊疗规范

中医科工作制度

一、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二、中医应以健康发掘、整理提高祖国医学遗产为宗旨,积极提高中医诊疗工作.

三、中医病员的诊断、治疗根据理、法、方、药的原则,突出中医的特点,按中医的理论辨症施治。

四、对特殊的煎药方法及服药时间(或者饮食禁忌)医师要向患者功家属交待清晰,并在处方上注明,处方签全名。

五、需要中医治疗的住院病人,是否需要随诊,由会诊医师确定, 并认真做好记录,定期随诊。

六、在宏扬中医特长的同时,有选择地吸收和西医的成功经验,不断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新思路.

七、院外处方原则上不能转抄,只能供参考,医师未见患者,一律不得开处方和抄方.

八、承担中医和西医学中的教学工作,认真带好实习进修人员.

九、积极采集民间土、单、验方,进行整理筛选,验证,对确有疗效的要推广应用。

十、积极宏扬中医特长,如针灸、推拿、正骨、男科、妇科、皮肤科等。

中医科人员岗位职责

一、中医科主任

(一)管理职责:

1。在行政、业务对外工作中全权代表科室。做好科内、科间各种关系的协调.

2.参加医院规定的相关会议,负责传达、贯彻会议精神,并催促落实。

3。认真贯彻落实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及医疗操作规程,及时进行检查催促反馈.

4.制订本科室工作计划和业务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监督检查。

5.领导本科人员的业务训练和技术考核,对本科人员提出升、调、奖、惩的意见.

6。负责科室的考勤和假期审批。统一安排安生出诊、会诊、值班工作和进修、轮转、实习生的工作。

7.组织领导有关本科对挂靠医疗机构的技术指导工作、匡助基层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

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

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中医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医科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医学科目,拥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发展中医科特色诊疗,在此,我们将探讨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以期进一步提高中医科的临床水平和服务质量。

一、中医诊断规范

中医诊断是中医治疗的基石,准确的诊断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中医诊断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整体状况、脉象、舌象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病情和病机。为了规范中医诊断,以下是一些基本原则:

1. 患者信息的收集与记录:医生需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家族病史等信息,并准确记录,以便后续诊断与治疗。

2. 四诊合参:四诊分别指望闻问切四个方面,其中望、闻、切为客观诊察方法,而问是主观诊察方法。医生需综合利用四诊方法,辨别病情。

3. 病机分析与辨证施治:根据四诊结果,医生需要对病情进行详细分析,确定疾病的病机,并制定相应的辨证施治方案。

二、中医治疗规范

中医治疗以中药治疗为主,兼顾针灸、推拿、按摩等辅助疗法。在

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中,以下是一些治疗规范的原则:

1. 中药选择合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机,医生需要科学合理地选

择使用中药方剂。该方剂应符合中医理论,遵循药物组方的基本原则。

2. 针灸操作规范:针灸作为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需要医生操

作规范、技术熟练。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医生应注意穴位的准确定位

和刺激方法的正确使用。

3. 推拿按摩技巧熟练:推拿按摩是中医治疗的常用辅助疗法,医生

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推拿按摩手法,并结合病情进行综合运用。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诊疗技术名称]

******法/*****技术

[简介]

诊疗技术的应用简介

[适应症]

该诊疗技术的适应症

[禁忌症]

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

[操作规范]

该诊疗技术的操作规范

[注意事项]

该诊疗技术的注意事项

请各科室根据科室上报的中医诊疗技术目录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

请勿必于2013年5月10日(星期五)之前上报医务科,逾期未交将根据相应检查奖惩进行处罚。

[诊疗技术名称]

中药湿敷

[简介]

敷药法是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穴位的治疗方法,古时又称贴敷。使用时将所需药物研成粉加适量赋型剂制成糊状敷贴患处。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适应症]

适用于外科的疖、痈、疽、疔疮、流注、跌打损伤、肠痈等病。内科的哮喘、肺痈、高血压等病也适用此法。

[禁忌症]

1.一般内科疾病不宜使用。

2.大疱性皮肤病及表皮剥脱松解不宜使用。

[操作规范]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

3.遵医嘱配制药液,药液温度适宜并倒入容器内,敷布在药液中浸湿后,敷于患处。

4.定时用无菌镊子夹取纱布浸药后淋药液于敷布上,保持湿润及温度。

5.操作完毕,擦干局部药液,取下弯盘、中单、橡胶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

6.整理用物,做好记录。

[注意事项]

l. 纱布从药液中捞出时,要拧挤得不干不湿,恰到好处。过干了效果不好,过湿了药液漫流。

2.药液不要太烫,防止烫伤。

3.药物组成可根据不同的疾病,作适当的调整和化裁。

4.在应用湿敷疗法的同时,还可根据病情适当配合熏洗、药物内服和针灸等疗法,以增强疗效。

中医科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及诊疗规范

中医科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及诊疗规范

中医科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及诊疗规范

第一篇:中医科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及诊疗规范

中医科工作制度

一、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二、中医应以健康发掘、整理提高祖国医学遗产为宗旨,积极提高中医诊疗工作。

三、中医病员的诊断、治疗根据理、法、方、药的原则,突出中医的特点,按中医的理论辨症施治。

四、对特殊的煎药方法及服药时间(或饮食禁忌)医师要向患者功家属交代清楚,并在处方上注明,处方签全名。

五、需要中医治疗的住院病人,是否需要随诊,由会诊医师确定,并认真做好记录,定期随诊。

六、在弘扬中医特长的同时,有选择地吸收和西医的成功经验,不断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新思路。

七、院外处方原则上不能转抄,只能供参考,医师未见患者,一律不得开处方和抄方。

八、承担中医和西医学中的教学工作,认真带好实习进修人员。

九、积极采集民间土、单、验方,进行整理筛选,验证,对确有疗效的要推广应用。

十、积极弘扬中医特长,如针灸、推拿、正骨、男科、妇科、皮肤科等。

中医科人员岗位职责

一、中医科主任

(一)管理职责:

1.在行政、业务对外工作中全权代表科室。做好科内、科间各种关系的协调。

2.参加医院规定的相关会议,负责传达、贯彻会议精神,并督促落实。

3.认真贯彻落实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及医疗操作规程,及时进行检

查督促反馈。

4.制订本科室工作计划和业务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监督检查。

5.领导本科人员的业务训练和技术考核,对本科人员提出升、调、奖、惩的意见。

6.负责科室的考勤和假期审批。统一安排安生出诊、会诊、值班工作和进修、轮转、实习生的工作。

中医科诊疗规范

中医科诊疗规范

中医科诊疗规范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内科29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2感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1诊断依据

2.1.1 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2.1.2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2.1.3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2.1.4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2 证候分类

2.2.1 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寒流清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2.2 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2.2.3 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舌苔黄腻,脉濡数。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2.3 疗效评定

2.3.1 治愈:症状消失。

2.3.2 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

2.3.3 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 咳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3.1 诊断依据

3. 1. 1 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3. 1. 2 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 1. 3 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3.1.4 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药作为中国国粹,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并传承至今。在中医学中,常见病是指临床上经常遇到的某些具有一定规律的疾病。针对中

医科常见病,中医学家们总结了一套诊疗规范,以便更好地治疗患者。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科常见病的诊疗规范,促进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一、感冒

感冒是中医科最为常见的病症之一,其主要症状包括鼻塞、流涕、

咳嗽、咽痛等。中医针对不同体质和病情的患者,采用不同的诊疗规范,如下:

1. 体寒型感冒:

- 诊断特点:患者多怕冷,畏寒喜暖,鼻塞流清涕,身痛畏风,没有发热等症状。

- 治疗原则:温中散寒,通鼻解表。

- 常用方剂:葛根汤、麻黄汤。

2. 风热型感冒:

- 诊断特点:患者有鼻塞、流黄涕,咽痛,咳嗽等症状,体温较高,口渴,舌苔黄腻。

-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解表散寒。

- 常用方剂:银翘散、小柴胡汤。

3. 阳虚型感冒:

- 诊断特点:患者多汗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咳嗽声低微。

- 治疗原则:益气固表,温中散寒。

- 常用方剂: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

二、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是指食物无法正常消化吸收,常伴有胃胀、腹泻、恶心等症状。中医针对不同类型的消化不良,有着相应的诊疗规范,如下:

1. 食积型消化不良:

- 诊断特点:患者口中有异味,舌苔黄腻,腹胀腹痛,大便干结。

- 治疗原则:行气活血,化积消滞。

- 常用方剂:犀角地黄丸、枳实导滞丸。

2. 脾胃虚弱型消化不良:

- 诊断特点:患者胃纳欠佳,脘腹胀闷,大便溏泄,面色萎黄,舌淡苔白。

- 治疗原则:健脾和胃,温中止泻。

- 常用方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

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
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合用于糖尿病肠病引起的腹痛、腹泻、便秘等。各种病症眩晕〔高血压病〕。
2.作用:温阳止泻、散寒止痛等
3.部位及选穴:肚脐、涌泉
4.治疗方法:腹泻者:肉桂、车前子以温阳渗湿止泻。
腹痛者:附子、肉桂温阳散寒止痛。眩晕〔高血压病〕,吴茱萸、川芎贴涌泉穴。
5、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者材料过敏者;
4.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者烧坏衣物等。
5.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安置舒适体位,酌情通风。
6.清理用物,归复原处。考前须知:
1.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2.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者烧坏衣物。
2.作用:通便、降浊、排毒。
3、辨证用药:选取生大黄、蒲公英、木香、红花、生龙牡、丹参等药物,可根据病情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腹胀者厚朴、枳壳等药物加减
4、治疗方法:普通采用的有保存灌肠、高位灌肠、不保存灌肠等。
5、禁忌症:
操作标准: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协助取适宜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根据情况实施相应的灸法。
3.1直接灸〔常用无瘢痕灸〕
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放置艾炷后点燃,艾炷燃剩至2/5摆布,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取走余下的艾炷,放于弯盘中,

中医科诊疗规范

中医科诊疗规范

中医科诊疗规范

中医是中国独有的传统医学体系,其诊疗方法源远流长,经过千百

年的实践和总结,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规范。中医科的诊疗规范是指在

中医学诊疗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规定,旨在保障患者的健康和

医疗质量。

一、中医诊断规范

中医诊断是中医学治疗的核心,其准确性和科学性对于患者的治疗

效果至关重要。中医诊断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通过观察病

人的面色、舌苔、脉搏等,倾听病人的主观感受,询问病史和临床表现,以及触诊体会病人的脉搏等,综合分析和判断患者的病情。中医

诊断需要医师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准确识别病情,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治疗规范

中医治疗是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手段调理患者的身体,恢复和

平衡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中医治疗强调个体化,即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中药的使用需要根据药物的性味、功效和归经,合理组方,并根

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调整剂量和治疗周期。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缓解疼痛和改善病情。

三、中医处方规范

中医处方是根据中医学诊断结果,在合理用药和遵循药物特性的前

提下,制定出的治疗方案。中医处方需要包括药物的名称、用量、用

法和用药时间等详细信息,以确保患者正确使用药物,并减少不必要

的药物风险。在中医处方中,应尽量减少复方药的使用,避免药物之

间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同时,中医处方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

质进行个体化调整,以提高治疗的效果。

四、中医治疗安全规范

中医治疗安全是中医科诊疗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医师的执

中医科规章制度诊疗规范

中医科规章制度诊疗规范

中医科规章制度诊疗规范

中医科规章制度是指为了保障中医临床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安全

性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制度。中医科规章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有助于规范

中医临床操作、提高中医诊疗质量,确保患者的权益,下面我们就来详细

介绍一下中医科规章制度的诊疗规范。

一、诊疗流程规范:

1.患者接诊:包括患者信息登记,初步询问病情,轻诊,办理住院手

续等。

2.诊察: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四诊。

3.辅助检查: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辅助检查,如脉诊、舌诊、检验

检查等。

4.诊断分析: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中医诊断,

并分析病情。

5.治疗建议:根据诊断结果,提出治疗方案和建议,包括中药处方、

针灸处方、食疗方案等。

6.治疗操作:按照治疗方案进行相应的治疗操作,如中药煎煮、针灸

操作、推拿按摩等。

7.随访管理:随着治疗的进行,定期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8.病案管理:对患者的相关信息和治疗记录进行规范的整理和管理。

二、操作规范:

1.准备工作:包括准备好所需的检查工具和设备,如针灸针、药品、灸具等。

2.操作环境:保持临床操作环境的清洁、整齐和安全。

3.操作流程:按照规定的临床操作流程进行操作,例如中药的煎煮操作、针灸的穴位选择和针刺操作、推拿按摩的手法等。

4.操作方式:根据患者病情和个体差异,采取适当的操作方式,如针灸的针刺深浅调整、推拿按摩的力度和频率调整等。

5.操作技术:操作人员应熟练掌握中医临床操作技术,确保操作的准确和安全。

三、安全规范:

1.使用安全: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药品和器械的使用说明进行使用,确保安全无误。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目录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1)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4)

眩晕(椎动脉供血不足)诊疗方案 (11)

头痛(偏头痛)诊疗方案 (17)

胃疡(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 (22)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28)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 (33)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 (37)

病毒性心肌炎诊疗方案 (41)

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 (46)

消渴病痹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 (52)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诊疗方案 (58)

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方案 (65)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诊疗方案 (70)

肺癌诊疗方案 (74)

胃癌诊疗方案 (79)

乳岩诊疗方案 (83)

臁疮(下肢溃疡)诊疗方案 (86)

乳痈(急性乳腺炎)诊疗方案 (90)

脱疽病(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诊疗方案 (95)

水火烫伤(烧伤)诊疗方案 (100)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 (106)

盆腔炎诊疗方案 (113)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 (119)

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诊疗方案 (124)

小儿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 (128)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133)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139)

项痹(颈椎病)诊疗方案 (145)

中风后遗症诊疗方案 (150)

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 (156)

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 (161)

慢喉痹(慢性咽炎)诊疗方案 (165)

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 (169)

粉刺(寻常性痤疮)诊疗方案 (240)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目录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1)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4)

眩晕(椎动脉供血不足)诊疗方案 (11)

头痛(偏头痛)诊疗方案 (17)

胃疡(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 (22)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28)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 (33)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 (37)

病毒性心肌炎诊疗方案 (41)

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 (46)

消渴病痹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 (52)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诊疗方案 (58)

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方案 (65)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诊疗方案 (70)

肺癌诊疗方案 (74)

胃癌诊疗方案 (79)

乳岩诊疗方案 (83)

臁疮(下肢溃疡)诊疗方案 (86)

乳痈(急性乳腺炎)诊疗方案 (90)

脱疽病(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诊疗方案 (95)

水火烫伤(烧伤)诊疗方案 (100)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 (106)

盆腔炎诊疗方案 (113)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 (119)

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诊疗方案 (124)

小儿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 (128)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133)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139)

项痹(颈椎病)诊疗方案 (145)

中风后遗症诊疗方案 (150)

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 (156)

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 (161)

慢喉痹(慢性咽炎)诊疗方案 (165)

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 (169)

粉刺(寻常性痤疮)诊疗方案 (240)

中医科岗位职责及中医诊疗规范

中医科岗位职责及中医诊疗规范

中医科岗位职责及中医诊疗规范

中医科主任职责

1.在院长领导下,负责本科室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及

行政管理工作。

2.制定本科工作计划,组织实施,经常督促检查,按时总

结汇报。

3.领导本科人员,以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医疗、护

理工作,完成医疗任务。

4.定期查房,解决诊疗上的疑难问题。

5.组织全科人员,学习、运用、整理祖国医学理论、诊疗

方法,用现代科学研究中医、中药,开展中西医结合工作,学习和开展新技术,新疗法。

6.督促本科人员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严防差错事故。

7.确定医师轮换、值班、会诊、出诊。

8.参加门诊、会诊、出诊,决定科内病员的转科和组织临

床病例讨论。

9.领导本科人员的医德教育,业务训练和技术考核,提出升、降、奖、惩意见。

10.组织对进修、实习人员的临床教学。

中医师岗位工作职责

1、负责本辖区的中医医疗,中医用药指导。开展对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治疗。

2、按时上下班,坚持首诊负责制。

3、负责对病人的会诊及双向转诊,坚持首诊负责制。

4、规范中医医疗文书的书写,对下级医生工作的指导。

5、运用中医药对慢性病给予干预措施的制定和执行。协助

做好预防保健工作,负责健康处方的发放。

6、运用中医传统方法结合现代康复理论及技术开展院内康复、社区康复、家庭康复等工作。

7、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保健及计划

生育等工作。

中医特色诊疗规范

一、中药熏洗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痹症(树尿病周困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

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

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诊疗技术名称]

中药熏药治疗

简介]

中药熏药治疗是将药物煎汤,经过中药熏蒸治疗仪煎煮产生蒸汽,作用于局部皮肤或患处,药物的有效成分通过皮肤的细胞、汗腺、毛囊、粘膜吸收和渗透进入人体。结合经络的沟通作用、脏腑的调节作用以及局部的温热刺激作用,达到温通血脉、松弛痉挛、调和气血、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疏风散寒、祛风除湿等作用。

适应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退行性骨关节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强制性脊柱炎。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

禁忌症]

重症高血压、重症贫血、高热、结核病、皮肤破溃、严重肝肾疾病、心血管疾病代偿功能障碍、孕妇等禁用。

操作规范]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根据熏治部位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熏治部位,必要时屏风遮挡,冬季注意保暖。

3.将中药装入纱布袋中,放入药箱煎煮,调节喷药口距离。以患者感觉温热,不烫伤皮肤为度。

4.每次20分钟,每天1次,10次一个疗程。

精选

5.熏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协助患者卧床休息。

6.熏洗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衣着,安置舒适卧位。

7.清算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熏洗过程中一定要根据病人的耐受程度调节适宜的药液温度,特别是老年患者,由于对温度的敏感性下降,在熏洗时要防止烫伤的发生。

2.严寒季节要注意保暖,应在患处盖上毛巾,防止受凉感冒。

3.熏蒸结束后应适当休息及饮水,待恢复后再离开治疗室。

精选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诊疗技术名称]

刮痧

简介]

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篇一: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第一节感冒

感冒是由于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其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炎、扁桃体炎、喉炎等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鼻塞流涕,喷嚏,咽喉

2 痒或痛,咳嗽。

3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4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5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6 本病应注意与温病,尤其是风温早期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风寒证

症候: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例方: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

症状:发热或高热,微恶风,鼻塞喷嚏,流稠涕,汗出口干,咽喉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例方:银翘散。

3 暑湿证

症状: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例方:新加香薷饮。

4 表寒里热证

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鼻塞声重,咽喉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

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风。

例方:双解汤。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1 风寒证可口服午时茶、通宣理肺丸。

1.2 风热证可口服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桑菊感冒冲剂。

1.3 感冒兼见脾胃湿困诸症者可用藿香正气丸。

中医科诊疗规范

中医科诊疗规范

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中医特色诊疗规范目前我中心开展走罐疗法、拔火罐疗法、针灸、挑疳积法、刮痧、特定电

一、走罐疗法

概述

走罐疗法是以杯罐作工具,在杯罐口及病变部位涂以适量润滑剂,借热力排去其中空气,产生负压,使之吸着于皮肤,然后,用手推动杯罐在病变部位来回滑动,从而使皮肤产生潮红或郁血现象,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由古代拔罐疗法发展而来,为拔罐疗法中的一种,又可称为推罐疗法,现代应用较为广泛。

操作方法

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上一层凡士林等润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底,稍倾斜,在罐口后半边着力,前半边略提起,循着上、下、左、右方向推移,或以顺、逆时针走向推动,至走罐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或出现瘀血斑时,才将罐起下。

走罐疗法一般分为局部走罐和循经络走罐两种。

1.局部走罐:以病变部位为中心,进行较小范围的上、下、左、右旋转推行。如肩周炎,可以在肩部作顺逆时针走向的缓慢旋转。

2.循经走罐:以与病变相关连的经脉为主,进行较大范围的循经走罐治疗。如腰肌劳损,即循经过腰部的督脉经和膀胱经作上下往返移动的走罐治疗。

禁忌症

1.皮肤有过敏、溃汤、水肿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使用本法。

2.年老体弱多病者,慎用本法。

注意事项

1.本疗法应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之部位,走罐前,在罐口或皮肤上涂上凡士林之类的润滑油,现时便于推动,减少疼痛;二则避免皮肤损伤。

2.推罐时,动作缓慢,用力均匀,要求罐口有一定的倾斜度。即后半边着力,前半边略提起,这样上、下、前、后、左、右地移动,就有会产生较大的阻力。

中医诊疗规范

中医诊疗规范

中医诊疗规范

中医诊疗规范是指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时所

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准则。它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并发布,旨在

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提高中医诊断和治疗的质量。本文将对中医

诊疗规范进行全面介绍和分析。

中医诊疗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诊断标准。中医诊断

依靠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整体病情、脉象、舌象等不同方面的症

状和体征进行判断和诊断。中医诊疗规范明确了各种疾病的诊断标准,保证了中医医生的诊断准确性。

其次是治疗原则。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调理,强调“因病施治”,即针

对不同病症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中医诊疗规范对各种常见病、多发

病和疑难病的治疗原则进行了明确规定,保证了中医医生在治疗过程

中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第三是药物使用。中医药是中医诊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草药是

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中医诊疗规范对中药的种类、用量、用法、用量

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疗效。

此外,中医诊疗规范还涉及到治疗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和医疗安全问题。例如,规范了中医诊疗中使用的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操作

技巧,以及防止交叉感染的措施等,这些都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中医诊疗规范的制定意义重大。首先,它能够提高中医诊疗的水平和质量,保证中医临床实践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在规范的指导下,中医医生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病情,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其次,中医诊疗规范有利于加强中医药的法制建设,整顿市场秩序,防止虚假宣传和治疗乱象。对于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然而,目前中医诊疗规范在一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由于中医的特色和复杂性,一套统一的规范难以适应各个地区和医院不同的实际情况。其次,中医药资源的匮乏和保护缺失也给中医药的规范化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此外,一些中医医生的专业水平和临床经验也亟待进一步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特色诊疗规范

一、中药熏洗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

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2.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3.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

4、治疗方法:中药煎汤,熏洗下肢及患处。

5.禁忌症

①患处皮肤有感染者;

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二、灌肠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

中药保留灌肠是在张仲景蜜煎导法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

的中医外治法之一,符合“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开鬼门,洁净府”的中医理论。而现代医学认为:直肠壁组织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的半透膜及丰富的静脉丛,药液由肠壁半透膜吸入,经静脉丛,通过门静脉及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吸入人体内病灶,并通过肠道渗透作用,也会在局部起作用。因此,中药灌肠不仅可以发挥药物的疗效,而且能直达病所,克服药物的不良反应。适用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患者。

2.作用:通便、降浊、排毒。

3、辨证用药:选取生大黄、蒲公英、木香、红花、生龙牡、丹参等药物,可根据病情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腹胀者厚朴、枳壳等药物加减

4、治疗方法:一般采用的有保留灌肠、高位灌肠、不保留灌肠等。

5、禁忌症:

①严重心脏病、严重贫血、严重痔疮者;

②早期妊娠、肠道手术后、不明原因肠出血者;

③精神障碍者。

三、耳穴贴敷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糖尿病)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2.作用:调节内分泌,改胰岛功能。

3、选穴处方:胰腺、内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

4、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四、穴位注射

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

2.作用:缓解消渴肠病引起腹痛、便秘、腹泻等症状;营养神经:改善消渴痹症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3.选穴:足三里

4.治疗方法:消渴肠病腹痛:654-2穴位注射,以解痉止痛。消渴痹症:甲钴胺、维生素B1穴位注射以营养神经。

5.禁忌症:

①有晕针史者;

②精神障碍者;

③有出血性疾病者;

五、中药贴敷

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适用于糖尿病肠病引起的腹痛、腹泻、便秘等。各种病症眩晕(高血压病)。

2.作用:温阳止泻、散寒止痛等

3.部位及选穴:肚脐、涌泉

4.治疗方法:腹泻者:肉桂、车前子以温阳渗湿止泻。

腹痛者:附子、肉桂温阳散寒止痛。眩晕(高血压病),吴茱萸、川芎贴涌泉穴。

5、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六、刮痧

适应症: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

禁忌症: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

操作规范: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 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 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 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6. 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 cm。

7. 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

8. 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

9. 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

2. 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 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

七、艾灸

适应症: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1 cm,炷底直径约0.8 cm,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种疗法。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禁忌症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

操作规范: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根据情况实施相应的灸法。

3.1 直接灸(常用无瘢痕灸)

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放置艾炷后点燃,艾炷燃剩至2 /5左右,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取走余下的艾炷,放于弯盘中,更换新炷再灸,一般连续灸5~7壮。

3.2 间接灸(常用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和隔附子饼灸)

施灸部位涂凡士林,根据病情,放上鲜姜片或蒜片或附子饼1片(事先将鲜姜或独头蒜切成约0.6 c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附子饼是附子研末以黄酒调和而成,厚约0.6-0.9 cm,中心处用粗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或患者感到灼痛时,则更换新炷再灸,一般灸3~7壮。达到灸处皮肤红晕,不起泡为度。

4. 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

5. 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安置舒适体位,酌情通风。

6.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2. 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3.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 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中医特色诊疗规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