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文学作品翻译策略

合集下载

中国近百年诗歌翻译理论综述

中国近百年诗歌翻译理论综述

中国近百年诗歌翻译理论综述我国的诗歌翻译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的《越人歌》,汉代刘向的《说苑》记录了这首我国最早的译诗。

后来,进入北魏及唐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佛经的翻译活动也大量兴起,构成了我国古代丰富的经文、韵文翻译实践。

我国古代虽然诗歌翻译实践颇丰,也了很多翻译策略与经验,但并未形成系统的诗歌翻译理论。

近代以来,为引进西方诗作,推广我国诗歌艺术作品,许多译家学者开始了对诗歌翻译理论的探索。

总体来看,我国诗歌翻译脱胎于文学翻译,且两者的发展进程基本一致。

本文拟对二十世纪以来的诗歌翻译理论进行梳理概括,分三个阶段分别介绍该时期诗歌翻译理论的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直译与意译之争1919年爆发的新文化运动使得西方的思想和文学作品大量涌入中国,诗歌翻译作品激增,引发了各学者对诗歌翻译的思考与辩论。

这一时期,由于诗歌翻译理论基础的缺乏,针对诗歌翻译的讨论大多局限于直译与意译之争。

“直译”一词,因为鲁迅的大力提倡而得到了人们的拥护,也因为他“宁信而不顺”的理论,而遭到人们的误解和反对。

其实,鲁迅的所谓“直译”并非“死译”,不是死板地对照原文进行逐字翻译,原文多少字,译文也多少字。

1/ 5“直译”强调的是“信”,也即是对原文的忠实,是针对当时为迎合中国读者文化背景而在译文中歪曲原文的“乱译”怪象所提出来的。

正如鲁迅在《关于翻译的通信》一文中,就其“宁信而不顺”理论解释道:“自然,这所谓‘不顺’,决不是说‘跪下’要译为‘跪在膝之上’……乃是说,不妨不象吃茶淘饭一样几口可以咽完,却必须费牙来嚼一嚼。

这里就来了一个問题:为什么不完全中国化,给读者省些力气呢?……我的答案是:这也是译本。

这样的译本,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

”意译则以传达原文本意本意及思想为宗旨,不受原文形式上的束缚,认为应给予译者适当的自由。

茅盾在其《译诗的一些意见》中明确提出意译一词:“我也赞成意译——对于死译而言的意译,不是任意删改原文,以意译之的意译;换句话说,就是主要在保留原作神韵的译法。

鲁迅的翻译策略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鲁迅的翻译策略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鲁迅的翻译策略对文学翻译的影响作者:向家红来源:《校园英语》 2018年第51期文/向家红【摘要】鲁迅对中国近代的文学翻译做出了巨大贡献。

虽然鲁迅本人并未就翻译理论进行专门研究,但人们对鲁迅翻译策略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

从早期的意译,到后来的坚持直译,鲁迅都注重翻译作品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分析鲁迅的翻译策略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及其特点,并总结他的翻译策略对当时及后世的文学翻译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翻译策略;文学翻译;意译;直译【作者简介】向家红,成都理工大学。

一、鲁迅的翻译思想鲁迅所处的时期正是中国翻译史上继明末清初后的又一次高潮。

先是西方的自然科学技术被翻译到中国,继而西方的哲学、文学等也相继被译成中文。

鲁迅便是其中一位对翻译国外文学作品有着不可磨灭贡献的翻译大家。

他一生中翻译了大量外国作品,为中国输入了新的思想和表达形式。

鲁迅希望通过翻译媒介寻求与中国社会模式相同或相近的东西,以引起读者的共鸣,激发人们对外来作品的兴趣,同时在翻译思想方面广泛吸取各流派的精华,丰富了自己的翻译策略。

鲁迅并不是将翻译看作一种纯文字性转换的技巧或仅仅是一门艺术,而是当作一门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的文化事业。

二、鲁迅的翻译策略鲁迅从1903年便开始从事翻译文学作品,到1936年去世,前后一共33年。

鲁迅一生翻译了大量作品,涉及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如小说、戏剧、童话、杂文、诗歌、文艺理论等。

鲁迅的翻译策略从早期的意译,到后来的直译,经过了一些列的的转变。

鲁迅的翻译策略,早期,受林纾、严复的影响,认为翻译的目的就是“普及”,因此翻译时以“意译”为主。

为了使他的译文为读者接受,他用古文来翻译,并对原文进行改译。

在《斯巴达之魂》和《哀尘》以及《月界旅行》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鲁迅的翻译风格与当时流行的意译风尚是一致的。

他当时翻译这些作品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推动国人的爱国热忱,不管是翻译还是创作都没有问题。

所以在当时的文学环境下,鲁迅采用了意译的策略。

鲁迅:从“直译”到“硬译”——解读鲁迅翻译策略的进程及启示

鲁迅:从“直译”到“硬译”——解读鲁迅翻译策略的进程及启示

在 9 9年 9月 1 0日《 新月 》 志上 发表的《 杂 论鲁迅先 没被接纳 的“ 不顺 ” 则被 淘汰掉 , 以后人评论 鲁迅 的翻译思想 秋 的批判 , 1 2 所 硬译 ” 一文 中 , 引用了鲁迅先生 上面 的那 段话 , 》 他 并专 门 并不局限于语言的表层 , 而是一种创造新的语 言的文化策略。另 生 的“
暴 直译的观点 , 更是在 自己所 有的翻译作品 中躬 身示 范 , 到晚年都 突出原著 的权威性 ,从 而让 译文在译文文化里产生最 大的 “ 作用 搦 。 还坚持这一观点. 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做 了更 为透 彻的论述 , 为 力 ”
译 界 树立 了光 辉 的 榜 样 。
12 9 9年 1月 2 0日, 迅在《 托 尔斯 泰之死与 少 2











摘要: 作为翻译大家的鲁迅, 其翻译策略” 直译” 硬译“ 和” _直备受瞩 目。本文从” 直译” 硬译” 到” 的发展过程加以分析, 出 指 鲁迅
翻 译 策略 的 主要 目的 和 重 大 意 义 , 以及 带 给后 人 的 启 示
关键词: 鲁迅 直译 硬译 翻译策略

原 学问 的范 围殊为广 大 ” 十分难 , “ 直译 ” 作为一种翻译理论与实践的重要 策略 , 一直以来在 中 迅就 曾经 说道 , 书所 涉及 的“ 在参 还是不 能贯通 , 只成了一本“ 估屈枯 国翻译界都备受关注 。早在清末 民初 , 鲁迅 《 域外小说集 》 译 . 考诸多 日译本之后 , 的 。 潜心研究者 , 解散原来句法 , 并将 术 序言 中就 表达 出了他直译 的观点——“ 词致朴讷 ” 透译 亦期 弗 涩的书”所 以他非 常希望 “ “ 语改浅 , 意译为近于解释 , 才好 ”1 [ 4 。现在 , 我们可以将鲁迅 的“ 直 失文情 ”后来 , . 鲁迅 接着在《 了象牙塔 》 出 的后记 中做 了清楚 的

严复和林纾翻译策略

严复和林纾翻译策略

“信”:指翻译中要忠实于原文的意义和思 想内容。
“雅”:指译文要优美自然,用词得体、文 笔优美。
严复翻译的策略及方法
严复在翻译中采用了多种策略和方法 ,如直译、意译、音译、释译等。
他在翻译时注重保留原文的文化背景和语 言特色,同时考虑到目标语言的文化和语 言表达习惯。
严复还提出了“对应”和“并列” 两种翻译方法,即尽量在两种语言 中找到相对应或并列的词汇或表达 方式,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 性。
本质和发展趋势。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3
林纾翻译策略
林纾翻译概述
生平简介
林纾,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福建闽县(今福州)人, 主要翻译作品有《巴黎茶花女遗事》、《鲁滨孙漂流记》等 。
翻译贡献
林纾是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的翻译 作品为当时封闭的中国打开了一扇窗,促进了中国文学与西 方文学的交流。
林纾的翻译思想
“述而不作”原则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探讨严复和林纾的翻译策略及其形成原因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对比分析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比较,对严复和林 纾的翻译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研究内容
通过对严复和林纾的翻译作品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其翻译策略和特点,并对影响 其翻译策略的因素进行分析
创新点
通过对两位翻译大家的比较研究,揭示其翻译策略的异同,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视 角和思路,同时为当前的翻译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严复与林纾翻译策略比较分析
翻译目的比较
严复翻译目的
严复在翻译过程中强调“信达雅”的原则,旨在通过翻译让西方科学知识进入到 中国,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贡献。

中国近现代直译与意译研究

中国近现代直译与意译研究

中国近现代直译与意译研究近现代是一个独特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帝国主义社会的转型,从旧式文化到现代文化的变化。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中国交往外部文明的重要时期。

中国近现代的文化交流学习涉及了众多国家和地区,主要包括欧美、日本、韩国和俄罗斯。

这些国家和地区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中国近现代文化交流学习的差异性。

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这一文化交流的差异性,有必要对中国近现代的直译和意译进行研究。

中国近现代的直译,指的是中国人将外文的原文翻译成母语的文字。

这种方式不论是翻译的质量还是数量,都是近现代中国向外文学转型的基础。

例如,宋代以后,中国进入了“翻译时代”,例如在明末清初,陆羽等人把《尚书》、《大学》、《论语》、《孟子》等古典文献翻译成汉语。

此外,还有许多中国近现代学者将外国文学作品直接翻译成中文,以帮助中国人认识外国文化。

例如,从中国现代最早的小说《红楼梦》中,可以看到许多经过直译的外国资料,这些外国资料来自英法日俄等各国,这些原文和翻译内容都在小说中体现出来。

另一方面,近现代中国也出现了一些文学作品,其中使用了意译方式。

意译指的是把外文原文的意义转化成母语,而不是直接把外文原文翻译成母语。

例如,在十九世纪中期,日本的西部文化流入中国,影响了许多文学作品的创作。

比如,十九世纪中期的中国文学家曹雪黎大量使用了自己对日本文学的意译,而不是直接翻译,以表达自己的思想。

此外,曹雪黎还将自己的意译作品创作成《十五觉》一书,这是一部根据日本文学意译而创作的改革文学作品,开启了中国新文学的先河。

从上述讨论可以看出,在中国近现代,通过直译和意译两种方式,中国人受到了欧美、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不同文明影响,这两种方法在中国近现代文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此,研究中国近现代直译和意译的意义重大,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近现代中国文学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关注如何探究两种翻译方式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不同文明的不同融合方式,从而更深入地探究中国近现代的文学发展历程。

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策略研究

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策略研究

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策略研究引言随着中国当代文学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作品开始引起国际读者的关注。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翻译介绍到国际上并非易事。

需要深入研究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策略,以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

一、翻译原则与方法在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时,翻译原则和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译者需要充分理解原著作品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原著的内涵和特点。

译者需要在保持原著风格和语言特色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使译文更贴近国际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语言习惯。

译者还需要在保持忠于原著的前提下,适当进行文化调整,使译文更易于被目标读者理解和接受。

二、选题策略在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时,选题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译者需要根据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趋势和热点话题,选择那些具有一定代表性和话题性的作品进行译介。

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国际读者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那些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作品进行译介。

译者还需要适时进行市场调研和读者调查,以便更好地把握目标读者的需求和喜好,选择符合市场需求的作品进行译介。

三、宣传推广策略在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时,宣传推广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译者需要积极开展线上和线下的宣传推广活动,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文学节、书展等多种方式,向国际读者介绍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提升作品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译者还需要与国际出版机构和文学组织合作,共同举办文学讲座、读书会、文学奖项评选等活动,以便更好地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提供国际传播渠道。

译者还需要通过与国际作家、学者以及文学评论家的交流合作,提升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舞台。

四、翻译质量控制策略在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时,翻译质量控制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译者需要建立完善的翻译质量评估标准和体系,对译文进行严格评估和审查,确保译文准确、流畅、地道。

译者还需要积极开展翻译质量的追踪和监控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译文出现的问题和瑕疵,提升译文的品质和可读性。

中国文学外译与翻译策略的选择

中国文学外译与翻译策略的选择

中国文学外译与翻译策略的选择摘要:中国文学外译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承载着在中外文明对话中建构中华文化图景的重要使命。

在中国文学外译中,如何选择合理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尽可能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和要求,又能注重保留中国文学作品的源语文化特色,是广大翻译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以张爱玲《金锁记》英译本为例,考察了张爱玲在自译时对源语文化元素的英譯处理,分析了其翻译策略的选择。

关键词:中国文学外译;翻译策略;张爱玲;自译;《金锁记》中国文学外译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手段,承载着在中外文明对话中建构中华文化图景的重要使命。

如何选择合理的翻译策略,使译文能够跨越东西方文化差异等因素所引起的意义表达鸿沟,尽可能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和要求,具有良好的可读性,又能在译文中注重保留中国文学作品的源语文化,实现中国文化特色的跨文化再现,使中国文化被世界人民了解和接受,是广大翻译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文学外译的翻译策略文学翻译首先是语码转换活动,文本意义的跨语际再现应是文学翻译的首要任务。

[1]“在过去的文学(汉英)翻译中,对中国文化因素的处理主要有两种手法:以原语文化为认同的异化原则和以目的语为归宿的归化原则。

”[2] “异化”与“归化”,在文学翻译中究竟哪一种翻译策略和方法更有利于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之间的沟通和相互理解?一般说来,在将外语译成本族语时大多数译者会习惯性地采用归化,而将本族语译成外语时则往往选择异化。

其实,“‘归化和‘异化各有其长,亦各有其短。

”[2] “应该说,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互为补充的。

文化移植需要多种方法和模式。

”[3]因此,在文学翻译中应该合理选择、灵活运用这两种策略。

二、张爱玲《金锁记》英译本的翻译策略选择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才华横溢的双语作家和翻译家,《金锁记》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著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先生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一书中称其为“中国自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4]。

从目的论角度解析严复和林纾的翻译策略_外语翻译

从目的论角度解析严复和林纾的翻译策略_外语翻译

从目的论角度解析严复和林纾的翻译策略_外语翻译外语翻译摘要: 在翻译活动中,翻译目的直接影响着译者对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大翻译家严复和林纾出于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改革社会思想的目的译介外国作品,特别重视其中的思想性。

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这种出发点,他们的翻译在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中起了非常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也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和融入国际体系的进程。

关键词:目的论;翻译策略;归化—异化;直译—意译;增添与删节;按语与评注;思想启蒙作用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这里必然涉及到“为什么翻译”的根本问题。

对于具有历史使命感的翻译家来说,只有明确了“为什么翻译”这一根本问题才能解决“翻译什么”的选择,而这两个问题一旦找到明确的答案,如何翻译的问题便能在原则上得到解决。

在这个意义上说,翻译家的翻译动机对他们选择什么文本来译,采取怎样的策略来进行翻译,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1]中国近代翻译史开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从这一时期开始了有目的、有系统地向国内译介各种外国作品。

将翻译置于文化的背景上考虑,我们往往可以看到翻译活动(包括翻译论述)带有功利的色彩,受到时代亦即当时民族文化的制约。

翻译事业发达与否,也与翻译的目的、社会反响,即文化上是否有此需要关系极大。

[2]7一、理论探讨(一)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功能主义的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一些翻译学者提出来的,开辟了在新的跨文化背景下翻译研究的新视野。

1971年,凯瑟林娜?莱斯(Katharina Reiss)在《翻译批评的可能与限制》( Pssibilities and Liitatins in Translatin ritiis )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

她仍然坚持以原作为中心的等值理论,并指出理想的译文应该从概念性的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上与原文对等。

此后,她的学生汉斯?弗米尔(Hans Vereer)摆脱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目的论(skpstherie)。

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看鲁迅的翻译策略

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看鲁迅的翻译策略

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看鲁迅的翻译策略摘要:鲁迅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极力主张的异化翻译策略对中国的翻译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为鲁迅的翻译策略提供了新视角。

从多元系统论的角度审视鲁迅的翻译策略,我们可以更清晰和深刻地理解鲁迅坚持主张直译的历史、文化背景。

关键词:多元系统理论鲁迅翻译策略一、多元系统理论简述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theory)是以色列学者伊塔马·埃文-佐哈尔(ItamarEven-Zoha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一种文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如语言、文学、社会、经济、意识形态等,形成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大系统,即一个网络系统。

文学本身是一个多元系统,可以划分为经典文学、非经典文学;成人文学、儿童文学;原创文学、翻译文学等一系列互相对立的系统。

这些系统相互交叉、相互依存,但它们的地位并不平等,有的处于中心,有的处于边缘,而且这些系统处于相互对立和不断的斗争中。

在不断的斗争中,中心和边缘的位置可以转化。

在一定的条件下,处于中心地位的系统会向边缘移动,而处于边缘地位的系统则有可能占据大系统中的中心地位。

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位置既可以是主要的,又可以是次要的,视当时该文化里其它文学系统的状态而定。

通常翻译文学在文学系统中处于边缘位置,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它的地位也可以发生转化。

佐哈尔提出,在以下阶段或条件下,翻译文学可以占据文学多元系统的中心位置:(1)当文学多元系统还没有完全确立,即文学还处于发展初期。

(2)当文学多元系统在大多元系统中处于边缘或弱势时。

(3)当文学多元系统出现转折、危机或真空时。

根据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当翻译文学处于文学多元系统的边缘位置时,译者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外国的文本,找来最佳的现成二级模式,其结果是译本的“充分性”不足,“可接受性”增大;反之,当翻译文学在译入语文学多元系统中占据中心位置时,翻译活动是参与创造移入语文学中的一级模式,这时,译者的主要任务就不是在本国的文学形式中寻找现成的模式,把原文套进来,而是译者不顾一切地打破本国的传统规范。

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翻译策略

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翻译策略

然翻译作品的数量在急速增长着 ,但其 中出现的问题却也是多种 多样 ,翻译质量偏低、粗制滥造等问题屡见不鲜。此种状况 已引 起 了翻 译 界 的 广泛 关 注 。致 使 文 学 作 品翻 译 质 量 严重 下 滑 的原 因 主要分为两点 : 第一是翻译者 自身的原 因; 第二是出版方的问题。 曾有相关学者认 为,一个专业化称职的翻译工作 者应具备这么几 方面 的条件 :对原语的熟悉掌握度较高 ;对译入语能够精通 ;翻 译者 自身应具备~定的移情 能力 ,能够对原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 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发展现状 应具备较 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文学想象力。 从2 0世纪 5 0年代 《 中国文学 》英文版的 ̄ I J T J I ,到 1 9 8 0年 充分正确 的了解感知。 代 中国文学出版社的成 立以及 “ 熊猫丛书”的策划发行 , 再到 “ 大 译者都应始终保持着一种的启动。另外还有 在 文学 的 翻译 过 程 中遇 到 了一 些 无 法理 解 的 内容 务 必要 勤 查 勤 问 不 能仅 仅依 照 自 己的经 验 进 行翻 译 , 敷衍 了事 。误 译 、错 中华学术外译项 目的成立 ,均表 明了中国当代文学在走向世界过 求甚 解 , 程 中不懈的努力。实际上 ,在上个世纪 8 O年 出现的 “ 熊猫丛书” 译不仅仅会在 阅读上造成异常可笑的状况 ,且会造成 以讹传讹 的 已成 为 了中 国 当代 文 学 走 出去 的 先驱 ,与 此 同时 也 为 世界 了解 中 严重后果。当代文学作 品走 出去后极易引发国外人士对中国当代 国当代文学提供 了有效 的帮助。但是 ,在中国当代文学走 出去的 文学作品内容的误解。 中国当代文学 ‘ 娃 出去 ’的翻译策略 道路上 ,一直都是困难重重 ,其 发展也是蹒跚前进。据相 关统计 表明 , 中国当代文学 已译出超过 1 0 0 0部的作品流至海外。而新时 培养具有专业水准的本土译者 ,提高译文质量。真正决定 中 期 以来 ,也有较多数的中国 当代 文学作品被翻译至海外,作家人 国当代文学作 品能否科学优 良的 “ 走出去”的关键及重点所在便 数也达到7 2 3 0位 以上 , 其所涉及 的语种范围广博 , 达到了 2 0几 是 当代 文 学作 品 的翻 译质 量 。 一 个 优 秀 的 中国 当代 文 学 作 品如 果 种 。 但 实 际 上 ,被 翻 译 为 英 文 的 中国 文 学 当代 作 品 数 量 不过 1 0 0 缺 少 了精 通 中西 方 文 化 的汉 学 家 ,则无 法 将 其 文 学 内涵 进 行完 全 多种 。 这 1 0 0多种 作 品 的 海外 发 行 渠道 是 “ 熊猫 丛 书” 以及 “ 香 科学的表现。当然 ,为推动 中国文学 “ 走 出去” ,我们 固然需要国 港 译 丛” 。在 当前 , 能 够 在海 外 市 场上 产 生较 大 影 响 的 中国 当代 文 外汉学家译者 的鼎力相助 ,但是绝对不能忽视对国内本土高水平 学作品通常是 由外国翻译家完成翻译工作 ,中国翻译家很 少能够 译者 的培养。中国当代文学丰富多样 ,与世界进行紧密联系与沟 通的需求也在 日益加强 ,如果仅仅国外翻译家的力量是无法有效 加入其中。 在 国外翻译家中,最应着重关注 的是葛浩文 ,他被称 为 “ 中 提升翻译质量 的,也无法进行较为长远 的发展。对于本土译者 的 国当代文学的首席翻译家” 。 葛浩文翻译了作家莫言的许多作品以 培养应着 重关注对其人文素养及相关能力的培养 。另外 ,还应积 及 杨 绛 、贾平 凹等 知名 作 家 的 4 0余部 作 品 。曾 有 美 国作 家这 么评 极倡导一些严谨翻译风格 ,对翻译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也应着 价葛浩文所做 出的诸多贡献 “ 接生婆” 、“ 差不 多成 了一个人 ( 葛 重关注 ,促使其在翻译工作 中始终做到诚信、精准。 由此也可将 浩 文 )的天下 ” 。 我国翻译界对于翻译工作职业道德的重视度进一步体现。对于这 方面的加强 ,文学出版机构也应着重关注译文的质量。 出版机 中国当代文学 ‘ 蹙 出去’ ’存在的翻译 问题 译介人才的缺 乏。中国当代文学如果想要真正的走出去 ,翻 构在进行翻译 约稿工作时 ,应尽可能地选取一些具有专业化能力 译 问题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文学其 实也是- -f 7 艺术 ,文学翻译人 水准 的翻译人 才,并给予其足够的翻译 时间与空间,对相关的翻 员的专业能力缺乏, 则无法将原作 中的精髓进行科学合理 的体现。 译要求进一步明确。在审稿过程 中也应做到严谨认真 ,以此为翻 十 我 国作 家 莫 言在 诺 贝尔 文学 奖 上 的成 功 ,与 翻译 家的 专业 能力 水 译的质量进行科学 的控制保 障。在出版界 中,应始终坚持着 “ 准 也 是 有 所 关联 的 。翻 译 家 葛 浩 文所 翻 译 的莫 言 作 品 是将 其 精 ; 隹 年铸 一 剑 ” 的工 作 原 则 ,宁愿 慢 工 出细 活 也 不 要 敷衍 了事 ,用 一 度发挥到了极致 ,因此 ,不得不令人信服。国外 的许多汉学翻译 个严谨的工作作风翻译出版出更多的中国当代优 秀文学作品 ,以 家,对于汉语及英语两种语言非常精通 ,其最终 的译文也是地道 此 回报 广 大读 者 。 以归化翻译为主要 的翻译策略。中国当代文学作 品的两种翻 本土且流畅着 的,能够 对外 国读 者的阅读需求及趣味进行很好 的 满足。中国的老一辈翻译家 ,对于 中西文化的了解掌握度也是不 译方法是异化及 归化。异化主要是指将原作者作为整体翻译工作 可小觑 的。中国老一辈的翻译家 ,对于中国文化非常 了解 ,能够 的归宿点 ;而归化则是指将相关 的目的语及翻译文作 为整体工作 对文学原著进行充 分科学的保 留,对于 当代文学作品 中的文化 内 的 归 宿点 。 归 化翻 译 的主 要 目的是 将 读 者放 在 了首 要地 位 ,对 读 涵 也在 努 力 的传 播 ,其 译 文质 量 的水 准 之 高 甚至 是 人 们 无 法 想 象 者的阅读 习惯及兴趣进行深入的分析考量 ,之后再对文学作品进 的。但是 ,中国老一辈的翻译家随着岁月的流逝 而相继辞世,国 行科学的翻译。以此促使翻译后 的文学作品能够更好 的满足读者 内的优 秀翻译人才也属于一种青黄不接 的状况之下。 因此 ,严重 的阅读需求。如此一来 ,读 者在阅读文学作 品时 ,不仅仅能够对 影响中国当代文学译文质量 的关键 因素便是中译外专业翻译人 才 相关的译文进行深入 的熟悉了解 ,还可使译 文自身表现出令人意 的缺 失不足。曾有业 内的专业人士对 中译外专业人才 的问题进行 想不到的欣赏性。每一位读 者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都 会因其 自身 了科学 的估计 ,其认为能够达到中译外定稿水平 的专业中译外翻 的阅读 习惯及兴趣而受到影响。因此 ,运用归化 的方式进行 中国 译人才的数量在中国不会两百人。这是人们不可否认 的事实 ,并 当代 文学 作 品 的走 出去 翻 译 工作 ,能 够 获 得最 好 的翻 译 效 果 ,从 不存在任何的夸张 与虚构。具备专业水准 的翻译人才数量无法得 而促进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走 出去的前路虽坎坷艰辛 ,但人们依 旧在 到 良好 的保障 ,其 文学作品的整体翻译质量 自然也就无法得到保 不停息的前进着。对中国当��

论文学作品中的翻译策略

论文学作品中的翻译策略

论文学作品中的翻译策略导言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和文化的交融越来越频繁。

在这个过程中,翻译成为了连接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桥梁。

随着翻译学科的研究深入发展,翻译策略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论文学作品中的翻译策略更是涉及到文化和文学的翻译,具有很高的专业性和深度。

本文将从类型、目的等多个方面,探讨翻译学作品中的翻译策略。

一、翻译学作品中的类型在论文学翻译中,有各种不同类型的作品,常见的有诗歌、小说、戏剧等。

不同类型的作品,要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1. 诗歌翻译诗歌是一种富有韵律和音乐性的文学作品,是翻译中的难题之一。

翻译诗歌需要精通原文和目标语言的文化和语言,同时要能够忠实地传达原作的意境和情感,使读者感受到原作的艺术魅力。

在进行诗歌翻译时,翻译者需要运用以下翻译策略:(1)对韵、对仗的处理汉语和英语的韵律和韵脚不同,因此在诗歌翻译中,对韵和对仗的处理尤为重要。

翻译者可以运用平衡法、偏向法、兼顾法等方法,使翻译的诗歌能够与原诗达到相似的效果。

(2)意境、情感的传达在诗歌翻译中,不仅需要忠实地翻译原作的语言形式,还需要传达原作的意境和情感。

这需要翻译者在理解原作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表达方式,使译文与原作的意境和情感一致。

2. 小说翻译小说是一种叙述性强、情节丰富的文学作品。

小说翻译需要翻译者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根据目标语言的语言和文化背景,运用适当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

(1)调整文体和语气小说的文体和语气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有所差异,因此在进行翻译时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翻译者可以采用简化语言或使用目标语言中常用的词汇和语法,使译文更符合读者的习惯和口味。

(2)传达作者的意图和情感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和情感,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注意尊重原作的情感和文化背景,运用合适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

3. 戏剧翻译戏剧是一种口头表演的文学艺术形式,需要翻译者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能够熟练地掌握目标语言的语言和文化特点,使译文具有适当的节奏和表演效果。

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策略研究

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策略研究

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策略研究随着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翻译工作者和文学研究者开始关注如何更好地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介绍给世界各地的读者。

这不仅需要对翻译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还需要考虑如何利用翻译平台和传播渠道来提高作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本文将从翻译策略、翻译平台和传播渠道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探讨如何更好地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

一、翻译策略1. 艺术再创作在翻译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时,翻译工作者需要兼顾作品的艺术表现和文化内涵,要求翻译译文能够忠实地再现原著的艺术魅力和情感渲染。

这需要翻译工作者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和语言功底,能够在译文中保留原著的风格和节奏,使译文具有与原著相当的文学价值。

2. 文化适应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对于国外读者来说可能并不熟悉,因此在翻译时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文化适应,使译文更具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这需要翻译工作者在保持原著风格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外文语言和文化的表达方式,使译文更贴近国外读者的阅读习惯和价值观。

3. 多样化翻译手法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翻译工作者需要根据不同作品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手法,如直译、意译、省略、增补等,以确保译文能够忠实再现原著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

二、翻译平台1. 纸质出版传统的纸质出版仍然是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主要平台之一,国外出版社可以通过与中国出版社的合作出版合作,引进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和销售。

2. 网络平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平台成为了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新兴平台,通过数字化出版、在线阅读、文学社区等方式,可以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传播到更广泛的读者群体中。

网络平台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和在线推广等方式,提高作品的传播效果和知名度。

3. 翻译机构翻译机构在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可以与国外出版社和文化机构合作,通过翻译计划和交流活动,推广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打开国际市场。

论鲁迅的翻译策略

论鲁迅的翻译策略

论鲁迅的翻译策略摘要: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他致力于翻译,出于实现“醒世、觉世”的政治抱负。

他针对不同的作品,运用多维度、独异性的翻译策略,不仅达到了其政治目的,还开拓了中国翻译文学的新路,创一代翻译之新风。

鲁迅的翻译策略不仅体现了其政治取向,还体现了翻译与政治、翻译与文化的密切联系——即翻译不是远离政治、意识形态和利益冲突的行为,翻译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联系密切,译者深受这些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鲁迅;翻译策略;政治;多维;独异一、引言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在鲁迅的文学生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他本人对翻译工作异乎寻常地重视,曾把翻译工作提高到“正业”的高度,一度“想以此作谋生”①。

他坦言自己从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中受益匪浅。

鲁迅从事翻译的时间前后达33年(1903—1936)之久,译介了大量的外国作品。

据不完全统计,有来自俄国、英国、波兰、捷克、日本等14个国家的近100位作家的200多种作品,翻译字数达500多万,占其作品的半壁江山。

他翻译的文学作品种类繁多,涉及小说、戏剧、童话、杂文、诗歌、文艺理论等。

最为引人瞩目的是,鲁迅有关翻译的理论几乎涵盖了翻译的各个重要方面。

他为中国现代文学提出了不落俗套的、标新立异的、意义深远的翻译理论。

尤其是他所倡导和运用的多维度、独异性的翻译策略,是我国现代翻译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至今对我国的文学翻译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鲁迅翻译的策略——多维度、独异性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汉斯·弗米尔(Hans J.Vermeer)在其目的论(Skopostheory)中认为,翻译是基于源语文本的一种转换行为,任何行为都有一定的目标或目的,而且一种行为会导致一种结果、一种新的语境或事件。

在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是译文预期的接受者或受众者,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知识、有自己对译文的期待和交际需要。

②根据这一理论,翻译是有一定目的的,译者在翻译某一作品时所持有的目的和意图是翻译批评者所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译者可依据自己的翻译目的来决定采取哪种翻译行动。

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策略研究

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策略研究

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策略研究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逐渐提高,中国当代文学逐渐受到全球的关注。

因此,如何翻译和介绍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本文将探讨一些策略,帮助
翻译者更好地调整他们的翻译,以避免文化差异和语言隔阂的问题。

首先,翻译者应该考虑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

中国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在不同的
时期和地区都有所不同。

因此,对于翻译者来说,了解这些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是非常
重要的。

在翻译文章时, 理解文章中的文化和历史元素,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呈现原文的
语气和意义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翻译者应该考虑语言差异。

尽管汉语和英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但两者之间的差
异会影响到翻译质量。

例如,汉语的语法结构在很多时候都是不同于英语的。

这些差异可
能会导致语言难以流畅和难以理解。

因此,翻译者需要协调不同之处,以确保翻译能够流畅,具有准确的语法结构和符合文本风格。

最后,翻译者还需考虑如何利用翻译的工具来达到优良的翻译质量。

这里的工具包括
语料库、词典、语法分析器、反向翻译等等。

这些工具可以为译者提供快速和准确的翻译。

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专业领域记忆和术语的文学作品。

总之,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需要翻译者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掌握其
固有的元素、特点、并学会巧妙地表达其内涵和外延, 才能避免文化和语言隔阂的问题。

同时,在整个翻译过程中, 积极利用翻译工具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包括语料库,词典和
语法分析器,从而确保翻译质量。

文学翻译的译注策略研究——以汉译《悠悠岁月》为例

文学翻译的译注策略研究——以汉译《悠悠岁月》为例

文学翻译的译注策略研究——以汉译《悠悠岁月》为例作者:唐毅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4期摘要:《悠悠岁月》(Les Années)被誉为当代法国文学的一部杰作。

在中国译介传播的过程中,丰富的译注成为汉译本的显著特色,它与原作采用的无人称自传体交相辉映。

在跨文化语境中,译者与作者共同勾勒出小说意欲书写的宏大时代。

这部凝结了译者汗水和心血的译作堪称当下国内文学翻译的佳作,研究该作品的译注结构及其必要性,对合理把握文学翻译中的译注功能与加注策略具有抛砖引玉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悠悠岁月》译注副文本文化差异译注是外国文学作品译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信息传递工具,它对外国文学译介具有不可替代的调和作用。

译作与原作之间往往存在着诸多语义缺失或文化“休克”,译者则充当着二者之间恢复平衡的操作者。

译者拥有理性的客观知识,亦具有思维的主观意识,文学翻译的译者可通过多种途径完成沟通异质文化的使命,译注自居其一。

文学译作的译注对于翻译文学的批评和译介学研究无疑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在翻译学科发展迅速的今天,对译注尤其是文学译介里的译注研究仍有值得争鸣的理论空间。

长期以来,国内对外国文学译介的研究大多偏重于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的理论批评和实践评述等宏观层面,或是对文学翻译的跨文化影响等社会主题进行更加具体而深入的探讨。

与之相比,对处于文学翻译边缘的副文本内容则缺乏足够的重视,相应的学术成果也凤毛麟角。

究其原因,副文本所包含的标题、前言、署名、献辞、后记以及注释等成分,其存在与否对所译介作品的完整性似乎并不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可以说,副文本与正文内容密切相关,却又独立其外。

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作为翻译作品成分之一的译注并未受到学界的足够关注。

但是,译注的功能与作用是不以主客观环境的约束而减少。

一部翻译作品中译注的多寡和取舍都凝结着译者的深思熟虑和心血智慧,有时还能通过译注窥见译者处于两种或多种异质文化之间而产生的两难心境,正如《悠悠岁月》的译序中所提到的,小说中汇集了大量具有时代特色的名词,若非亲历其境就会不知所云:“如果不加注释,会影响对内容的理解;如果全部加注,则会使本书成为一部词典。

现代国内文学翻译的建议

现代国内文学翻译的建议

现代国内文学翻译的建议一、中国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归化与异化之争自翻译活动出现就一直存在。

最初的直译与意译之争使归化与异化之争初现端倪。

大规模翻译活动出现之后,归化与异化的交锋日趋激烈。

归化与异化之争雏形乃是佛经翻译中的“文质”之争。

佛经翻译关于文质的讨论大致可分为 3 种意见:一种主张直译(偏于质),如道安;一种主张意译(偏于文),如鸠摩罗什;一种是折中(主张文质相兼),如慧远。

从中古时期佛经翻译的发展看,基本上是由质趋文的。

也就是说尽量的用汉语习惯的表达方式传递佛经的意义,从文化角度来说就是趋向于归化。

19 世纪70 至90 年代,是我国翻译外国文学的初始阶段,以严复、林纾为代表的人物掀起了翻译出版西洋文学的高潮。

甲午战争之后,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空前深重,文人志士意识到救国必先强民的道理,并将译介西洋小说视为教育民众的工具。

当时林纾等人虽然看到了西方列强在物质层面的强大,然而他们内心仍然保持着本土文学和文化上的优越感,把西方看作是未开化的“蛮夷”。

这样的文化态度反映在文学翻译上,就是高度归化式的翻译盛行一时。

1919 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我国文学翻译进入了第二个高潮时期。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学文化的落后地位已经有了深刻的体察,他们也在思考中国在这个关键的转折时期文化的何去何从问题。

当目的语文化处于国际文化的边缘,属于弱势文化时,翻译文学在目的语文化中占主要地位,翻译者多采用异化式翻译策略,为引进新的文化因素甚至不遵守目的语文化的语言规范。

这个时期,在鲁迅等文化巨匠的带领下,许多翻译家和作家从外国文学作品中吸取营养,以达到改造文化、丰富汉语语言、改造社会的目的。

鲁迅主张译语要保持原作的洋味,“宁信而不顺”。

他的这些见解具有很大的超前性,在当时实行起来有很大的难度,也产生了不少副作用,导致一定程度的生硬翻译风。

因为语言上过分注重欧式的结构,令人难懂,鲁迅的译作在当时没有得到主流读者群的认可。

文学名著翻译技巧

文学名著翻译技巧

文学名著翻译技巧文学名著翻译是一项需要丰富语言技巧和文化背景的艺术。

作为翻译人员,我们需要在保持原著风格的同时,尽可能地传达作者所想表达的意思。

因此,在文学名著翻译中,翻译人员需要具备多种技巧和方法,才能确保翻译质量和准确度。

一、上下文语义翻译在翻译文学名著时,上下文语义是翻译人员必须重点关注的部分。

要想准确传达语言的含义,必须在接受信息的情境中对其进行必要的理解和分析。

对于句子的大意和语境,翻译人员应该尽量准确反映出来,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原著。

比如,如果翻译人员直接把某个单词直译成中文,也许就达不到原著的意思,甚至会让读者感到混淆。

因此,在翻译文学名著时,翻译人员需要一边依据上下文和意境对单词进行评估,一边谨慎地对其进行翻译。

二、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文学名著翻译中还需要考虑汉语和其他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影响到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词汇用法,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这些方面。

例如,有些在原文中常见的习语、成语和俚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因此,翻译人员需要深入了解文化差异,从而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使得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原著。

三、对时代背景的了解文学名著往往会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诞生,并在后续时代发挥重要的影响作用。

因此,了解原著诞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对翻译人员来说非常重要。

在翻译文学名著时,翻译人员需要清楚了解原著所代表的时代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传达作者的意图。

比如,《红楼梦》作为一部中国古典小说,它的故事情节和文化内涵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因此翻译人员必须要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才能更好地传达这部小说的观点和价值。

四、保护文学价值在进行文学名著翻译时,翻译人员需要不仅保留原著的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还要尽可能地保护它的文学价值。

文学名著作为文化遗产,其价值不仅表现在其文学形式的艺术性,还表现在其所包含的精神、道德和文化内涵方面。

因此,在翻译文学名著时,翻译人员需要注重保留原文所给出的词汇、句式和语言表达方式等细节,并且尽量避免因为过度翻译导致原著的丧失或削弱。

文学作品翻译方法

文学作品翻译方法

翻译文学作品时,应该尽可能地保留原作的语言、文化和情感,同时使译文流畅、易于理解。

这通常意味着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原文进行精确的分析,并在保留原作意义的同时使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

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 了解原文的背景和文化:了解原文的背景和文化可以帮助翻译者
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义,并根据读者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来进行翻译。

2 精确分析原文:应细心分析原文的语言、文化、情感和结构,并
尽量保留原文的语言特点。

3 使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应使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来传达原
文的意义,例如,可以使用比喻、排比、构词法等。

4 注意修辞手法:应注意修辞手法,例如,对比、讽刺、悲剧、喜
剧等,并尽量保留原文的修辞效果。

5 多读多练:翻译文学作品需要翻译者具备较强的语言能力和文学
知识,所以应多读多练,不断提高翻译文学作品的能力。

6 寻求帮助:如果遇到困难,可以请教专业翻译人员或参考其他翻
译版本,以便对照检查并提高翻译质量。

7 谨慎使用翻译软件:虽然翻译软件可以快速地翻译出大量文本,
但是翻译质量往往不能得到保证,因此应谨慎使用翻译软
件,并结合人工翻译进行校对。

总之,翻译文学作品需要翻译者具备较高的语言能力、文学知识和翻译技巧,并需要仔细分析原文、保留原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
效果,使译文流畅、易于理解。

文学梁启超翻译理论

文学梁启超翻译理论
《The Isles of Greece》 Lord Byron
【沉醉东风】咳!希腊啊,希腊啊!你本是和平年代的爱娇, 你本是战争时代的天骄。 “撒藏波”歌声高,女诗人热情好,更 有那“德罗士”、“菲波士”荣光常照。此地是艺文旧垒,技术中 潮。即今在否,算除却太阳光线,万般没了。
【如梦忆桃源】玛拉顿后啊,山容缥缈,玛拉顿前啊,海门环 绕。如此好河山,也应该有自由回照!我向那波斯军墓门凭 眺,难道我为奴为隶,今生便了?不信我为奴为隶,今生便了!
起伏的山峦望着马拉松- 马拉松望着茫茫的海波; 我独自在那里冥想一刻钟, 梦想希腊仍旧自由而欢乐; 因为,当我在波斯墓上站立, 我不能想象自己是个奴隶。
查良铮
梁启超翻译的策略——政治为先,应时而变 从主题到诗节的选择体现了重意识形态,轻 艺术审美的倾向
重效果效果轻学术的准确性
梁启超翻译的精神
语言有明显的汉文化倾向
The mountains look on Marathon ---
Where grew the arts of War and Peace,
《哀希腊》原名《The Isles of Greece》,作者Lord Byron这首诗
节选自小说<<唐璜>>,实际上是一首歌词,由一位呤游诗人在主人公的 婚宴上弹唱。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曾有过灿烂的 ,曾打败了强大
从主题到诗节的选择体现了重意识形态,轻艺术审美的倾向
“翻译本属至难之业,翻译诗歌尤属难中之难。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
《敬业与乐业》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 重效果效果轻学术的准确性
《新民说》
顾吾以为译文家言者,宜勿徒求诸字句之间,惟以不失其精神为第一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文学作品翻译策略探究摘要为中国文化史上造成巨大影响的是近代文学作品翻译潮流,尤其是以翻译小说作为繁荣。

我们说在翻译工作中的多项活动,例如对文本内容的删减选择、翻译策略的运用、翻译作品的推出等方面都会受到当时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外部特定因素的限制与约束。

本文对近代文学作品翻译活动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对当时的翻译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近代文学作品翻译工作外部特定因素描述性分析策略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引言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翻译领域呈现出多元化倾向,逐渐突破了过去的美学理念统治地位,将语言学转变为一种文化的反思。

近代文化批评与相关文化研究工作逐渐在西方学术领域中发展并崛起,随后上升为主导位置。

在我国翻译历程中,近代文学作品翻译过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影响至今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也是在当时提出来的。

在近几年,我国翻译领域对近代文学翻译研究呈现出繁荣景象,对近代文学翻译学者们的翻译目标、翻译主题与策略等方面的评论文章不断涌现,并且也相应提出这些翻译作品中出现的误译、删除等现象。

但是,在近几年人们对文学领域都出现了文化转移趋势,而作为跨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翻译工作也不例外,在我国80年代初期呈现出文化转移的趋势。

本文探讨在特定社会环境下我国近代文学作品翻译的规范情形,重新审视近代文学翻译存在的让原著本文内容更加适用于译语文化的情况,对其进行更加客观的描述性分析研究。

一中国近代文学翻译活动背景分析在中国翻译领域中大规模的译介活动分成三次:从公元2世纪中期一直到8世纪的佛经翻译工作,在明朝末期到清朝初期甚至到清朝末期一直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的社科类文学翻译。

这三次翻译活动过程,都为当时的中国社会文化引入了新鲜的血液并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要是从翻译介质的品种、数量、读者层次、翻译文本质量等方面来说,前两次的翻译工作不能与第三次相比较。

在第三次翻译过程中,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首先是近代文学翻译工作,尤其是小说翻译活动的繁荣并产生了巨大影响力。

其次是在整个文学翻译过程中,曾经先后流行了两种差距较大的翻译风尚。

根据熊月之做出的统计,在1843年到1911年之间,中国翻译领域一共出版了社科类、文学类、科技类等多种翻译类作品2260种,其中翻译小说达到了1017种,占到了总数的近一半。

如果我们以“五四运动”为界线,那么第三次翻译活动能够分成近现代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不管是从原著的选材、风格,亦或是翻译者的方法、读者层次的趣味而言,都具有较大差距。

其中最明显的,是在我国近代流行意译策略,而“‘直译’却一直没有占到主导位置,即便在理论方面也难以得到充分的认定”。

但是在现代翻译领域中,却十分尊重与推崇直译策略。

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近代中国翻译领域中的“意译”与我们现在的涵义不同,当前的“直译”与“意译”必须要注重忠实于原著文本内容;而不同点是在于,首先要忠实于原著内容形式。

然而,近代的“直译”与“意译”的差异在于,主要能否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形式。

所以我们说近代翻译领域中的“意译”是一种泛指翻译叙述(也就是综合多篇文学作品的翻译,以严复翻译的小说《天演论》为代表作品)、半译半作(翻译工作者从发挥到创作,以苏曼殊翻译的小说《惨世界》为代表作品)简练翻译(省略部分非故事情节结构)等诸多不忠实于原著文本内容的翻译手段。

在我国近代翻译者们进行文学翻译过程中,通常会选择以上列举出来的多种意译方式,这使得当时文学翻译具有更多的主观色彩与时代色彩。

以近代翻译学家林纾为例,我们说他是这一时期中国文学意译的代表人物,一生中翻译了近二百种作品,在当时有着巨大影响力,备受群众推崇,但是却因为与后期的翻译规范标准差距较大,因此受到后人责骂。

曾经有些翻译学者对林纾与其翻译是这样的评论,“在五四运动之前的二十年内,翻译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者群体中最多的要数林纾……林纾在日常翻译工作中通常会随意删减,横加歪曲事实事实……除了林纾之外,社会上的其他翻译作品比他翻译的译本更加质量低廉……总而言之,在当时中国翻译领域一直处在一种极度混乱的状况中。

”我们从忠实原著文本内容的角度来看,提出的这样的批评是客观中肯的。

而我们也需要针对其翻译活动发展来看近代中国文学作品翻译工作内容与原则,以方便我们后期更加条理清晰地研究中国翻译发展脉络。

二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特征分析在近代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危机四起,尤其是在反侵略战争失败,清朝政府腐败无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例之后,使得当时最为鲜明的主题就是“救国图强”,国人开始奋力学习西方技术,而翻译工作成为了这些运动的基础。

不管是最初的实用科学理论翻译,在甲午战败之后的自然社科理论翻译,亦或是在戊戌变法之后对启迪民心的文学作品翻译,都带有浓郁的政治色彩。

这些翻译活动都是为了宣传西方技术思想,激发人们救国知心,就连文学翻译的发展也是因为自身早已被神化了的救国功作用,即“且闻欧美、东瀛,其开化之时,往往得小说之助”。

我们说在这一时期的文学翻译特征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1 文学翻译数量众多且良莠不齐1898年到1919年二十余年间,许多西方文学作品引进国内,因此引起了翻译活动的繁荣发展,甚至于在这段时期翻译作品要远远超过了同一时期国内原创的文学作品。

根据资料记载,在1911年出版的《涵芬楼新书分类目录》中记载的创作小说有120余种,而翻译文学作品竟然超过了400种。

根据阿英估计,在近代创作的文学作品的实际数量,可能超过了250种。

然而,出版的翻译作品比国内原创作品还要多两倍,可以说这种强烈的数量反差到现在为止,在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是独一无二的现象。

2 文学创作观念薄弱在中国近代文学翻译活动中,也出现了诸多世界名著的身影,例如法国小仲马创作的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美国女作家斯托夫人创作的自传体小说《黑奴吁天录》等作品,但是从整体来看,对世界名著的翻译数量不到整体小说翻译数量的10%,甚至有90%以上的文学翻译作品是属于三四流之后作家的作品。

在1906年之前,我国译者翻译的日本小说约为70余种,但是却几乎没有人翻译当时的日本著名作家二叶亭四迷、幸田露伴、樋口一叶等人的作品。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近代中国的英语精英们只是借助翻译来输入外国思想,因此不会去考虑原著作者的文学地位与文学思想。

3 近代文学翻译“意译”风尚盛行这一时期主要将意译与译述作为文学的主要翻译策略,对原著文本内容进行随意删改,甚至于文学政治化。

在近代中国,无论是精通于英语的翻译学者周桂笙、陈鸿壁,或者是稍懂外语的翻译学家梁启超、包天笑、林纾等人都会选择意译的方式来顺应中国汉语言的规律与本土文化,可以说,“意译法则是中国近代文学翻译活动的时代风尚”。

三翻译策略对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操控研究我们从前文可知,中国近代文学翻译的繁荣发展是由于中国晚清时期所特有的社会背景环境造成的,文学翻译活动是为了实现自身“唤起民众救国图强的意识”的特殊功能。

因此译文选择了政治化相对薄弱,文化价值较低的作品,并不是因为翻译者自身的文学素养较低,这是在近代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约束禁锢的结果。

近代翻译策略的具体方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翻译者会根据当时社会环境中政治宣传的需求,对原著的内涵进行大幅度改变。

例如,国内翻译学者苏曼殊在翻译法国作家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过程中,会在主观上自由发挥。

由于这部作品是一部具有现实批判主义色彩的小说,因此苏曼殊在翻译这部著作过程中会侧面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社会的黑暗景象。

这本译作是创作翻译各占一半的作品,整部作品有十四回,除了对首尾八回做了改动之外,中间的六回几乎全部是重新创作,甚至在作品的第七回到第十三回内容中,苏曼殊又重新塑造出新的侠客角色——兰德,这个角色经常会“发表了一些抨击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的言论”。

我们说这种翻译策略说是翻译,不如说是一种“改译”,因为译者对原著删改内容过多,因此译本与原著内容相比,基本上呈现出面目全非的状态,也因此成为呼唤民心、批判清政府腐朽的全新作品。

其次,翻译者为了能够顺应国人的审美习惯,将作品中大段的自然环境描绘、角色内心活动删减,亦或是删减了不符合当时国情的内容,展现出翻译者的政治观点,可以说这种翻译只不过是将原著的故事情节进行浓缩。

这种翻译策略在近代国内翻译活动中经常可见,即使是当时标注为全译的文学作品中,通常也会被大段删减内容。

例如,我国近代翻译学者伍光建在翻译国作家大仲马的小说《法宫秘史》的过程中,将原著中对自然风光与角色内心情绪变化的内容大量删减,只注重于对故事内容、角色对话的翻译,很少会出现幻觉描写,即便出现也会用中国化的语言来改编。

译本一共有三十回,从第一回的开篇第一句就是“说一千六百六十年”,在之后每一回都会在开头加上“再说”二字,一共出现了二十九个“再说”,中间还不断加入了“且说”之类的虚拟词,进而表现出伍光建自身的艺术趣味,并且迎合了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与审美意识。

在翻译大仲马的长篇小说《三个火枪手》的时候,伍光建认为多数国内读者看不懂过于累赘的西方语言结构,于是选择压缩或者删减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将原著内容几乎删掉了三分之一。

1901年,近代翻译学家潘溪子(杨紫麟)与天笑生(包公毅)一起翻译了英国作家哈葛德撰写的作品《迦茵小传》。

然而译文只有原著的一半内容,并且也被大量的删减掉。

我们对照原文来看,就会发现这是翻译者故意的漏译,作品删除的内容主要讲述了主人公迦茵与男爵之子享利炽热的恋情,并发生关系孕育了一个私生子的故事。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较低,并且受到当时三从四德的禁锢,因此这部作品中诸多有悖于当时社会伦理道德的内容是被世人所不耻的。

受到封建传统思想影响下的两个译者也持有同样态度,因此故意删除了这一内容。

结语在实际翻译工作过程中,社会伦理道德与翻译工作者的伦理道德会随时在文学作品中留下痕迹,因此我们说出现删减、增加、误读等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

而这些十分容易出现的客观现象能够直接指向到翻译者并没有全部忠于原著与原作者的精神思想,因此会违背再现伦理的现象。

但是翻译工作者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非常规现象通常是在迫不得已或者是产生译语需求的前提下产生的。

因此,翻译工作者在客观方面顺应了翻译的基本原则,也顺应了广大读者的期许,这是中国近代文学翻译过程的重要解释力。

我们说翻译规范对近代文学翻译是一种有效的尝试,为我们研究中国近代文学翻译作品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法理论。

参考文献:[1] 王东风:《译家与作家的意识冲突:文学翻译中的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中国翻译》,2001年第5期。

[2] 路景菊:《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电影文学》,2007年第17期。

[3] 陈秀:《论译者介入》,《中国翻译》,2002年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