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45nm缺陷挑战
晶圆级封装: 热机械失效模式和挑战及整改建议
晶圆级封装: 热机械失效模式和挑战及整改建议2022/4/23WLCSP(Wafer Level Chip Scale Packaging,晶圆级封装)的设计意图是降低芯片制造成本,实现引脚数量少且性能出色的芯片。
晶圆级封装方案是直接将裸片直接焊接在主板上。
本文旨在于介绍这种新封装技术的特异性,探讨最常见的热机械失效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方案和改进方法。
晶圆级封装技术虽然有优势,但是存在特殊的热机械失效问题。
很多实验研究发现,钝化层或底层破裂、湿气渗透和/或裸片边缘离层是晶圆级封装常见的热机械失效模式。
此外,裸片边缘是一个特别敏感的区域,我们必须给予更多的关注。
事实上,扇入型封装裸片是暴露于空气中的(裸片周围没有模压复合物覆盖),容易被化学物质污染或发生破裂现象。
所涉及的原因很多,例如晶圆切割工序未经优化,密封环结构缺陷(密封环是指裸片四周的金属花纹,起到机械和化学防护作用)。
此外,由于焊球非常靠近钝化层,焊球工序与线路后端栈可能会相互影响。
本文采用FEM(Finite Element Method,有限元法)方法分析应力,重点放在扇入型封装上。
我们给出了典型的应力区域。
为降低机械失效的风险,我们还简要介绍了晶圆级封装的特异性。
在描述完机械失效后,我们还对裸片和钝化边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钝化边缘产生最大应力,这对沉积策略(直接或锥体沉积方法)和边缘位置提出了要求。
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必须降低残余应力,并提高BEoL(线路后端)的钝化层厚度。
1. 前言和背景晶圆级封装的设计意图是降低芯片制造成本,实现引脚数量少且性能出色的芯片。
晶圆级封装方案是直接将裸片直接焊接在主板上。
双层电介质、RDL(ReDistribution Layer, 重新布线层)、UBM (可焊接薄层,用于焊球底部金属化)和焊球都位于标准BEoL栈之上。
因此,这些层级扩展了传统晶片制程(多层沉积薄膜配合光刻工艺)范围。
多晶硅栅极刻蚀过程中边缘刻蚀缺陷的研究及改善
多晶硅栅极刻蚀过程中边缘刻蚀缺陷的研究及改善作者:任昱聂钰节唐在峰来源:《科技资讯》2017年第25期DOI:10.16661/ki.1672-3791.2017.25.087摘要:刻蚀缺陷是半导体制程中最关键和最基本的问题,理想的等离子体刻蚀工艺过程中,刻蚀气体必须完全参与反应而形成气态生成物,最后由真空泵抽离反应室。
但实际上,多晶硅栅极等离子体刻蚀过程中,生成的反应聚合物(polymer)无法由真空泵抽离反应室而附着在刻蚀腔壁上,造成反应室的污染,有些甚至附着在晶圆表面而形成元器件的微粒子污染,造成产品良率下降甚至报废。
本文通过改变调整刻蚀工艺参数等方式,成功解决了多晶硅栅极刻蚀工艺制程中反应生成物转变为微粒子污染物这一问题,使得产品良率提升了3%,刻蚀反应腔体保养时数延长了一倍,晶圆报废率降低了0.03%。
关键词:多晶硅刻蚀干法刻蚀等离子体栅极刻蚀缺陷中图分类号:TN3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9(a)-0087-05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器件的特征尺寸(Critical Dimension,简称CD)不断缩小,使得集成度不断提高,功耗降低,器件性能提高。
在微电子学中,特征尺寸通常指集成电路中半导体器件的最小尺寸,如MOSE管的栅极关键尺寸,特征尺寸是衡量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工艺水平的重要参数。
但是特征尺寸越小,栅极的尺寸容差要求就变得越来越严格,尤其是大尺寸的12寸晶圆硅片的应用,使得工艺控制变得更加苛刻。
例如按照刻蚀容差绝对值应控制在10%之内,对于45nm工艺节点,容差绝对值要小于5nm[1]。
在先进的多晶硅栅极工艺中,刻蚀腔之间CD偏差值匹配度已经小于1nm,而高的CD精度意味着工艺步骤的可重复性需要做到完美。
与此同时,由于堆叠结构越来越复杂,刻蚀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也相应地增加,另外刻蚀反应腔体也要承担更多的工艺刻蚀内容,于是刻蚀反应腔体的匹配和工艺的可重复性,已经成为等离子体刻蚀中很大的挑战。
如何应对技术进步带来的挑战的七十种方案
如何应对技术进步带来的挑战的七十种方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技术进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然而,与此同时,技术进步也带来了一些挑战与问题。
为了适应这些挑战并使技术进步更有益于我们的生活,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方案与措施。
本文将介绍七十种应对技术进步带来的挑战的方案,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技术发展带来的变化。
一、加强教育培训1. 提高科技教育的重要性,增加相关课程。
2. 培养人们的技术能力和应对技术挑战的能力。
3. 提供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机会,以便人们跟上技术的发展步伐。
二、促进科技创新4. 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推动技术的进步。
5. 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6. 支持科技企业和创业者,为其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政策支持。
三、加强法律法规与监管7.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技术发展的监管。
8. 防止技术滥用和不当使用,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
9.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技术创新和技术转让。
四、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10.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分享科技成果和经验。
11. 合作研究与开发,共同应对技术挑战。
12. 建立国际技术标准,促进全球科技创新和发展。
五、培养创新思维和适应能力13. 培养创新思维,鼓励人们勇于尝试新技术和新方法。
14. 提高人们的适应能力,使其能更好地适应技术变革。
15. 培养人们的学习能力和持续学习的习惯。
六、加强信息安全保护16. 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
17. 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
18. 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研发,提供更有效的防护措施。
七、推动数字化转型19. 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
20. 推广数字化工具和技术,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21. 加强数字经济规划和政策支持,打造数字化赋能的经济体系。
八、加强技术伦理与社会责任22. 坚持科技发展与人的尊严和社会利益的平衡。
23. 加强技术伦理教育,培养人们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硅光子设计:从器件到系统》笔记
《硅光子设计:从器件到系统》阅读记录目录一、基础篇 (3)1.1 光子学基础知识 (4)1.1.1 光子的本质与特性 (4)1.1.2 光子的传播与相互作用 (5)1.2 硅光子学概述 (6)1.2.1 硅光子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7)1.2.2 硅光子学的应用领域 (9)二、器件篇 (10)2.1 硅光子器件原理 (11)2.2 硅光子器件设计 (13)2.2.1 器件的结构设计 (14)2.2.2 器件的工艺流程 (15)2.3 硅光子器件的性能优化 (16)2.3.1 集成电路设计 (17)2.3.2 封装技术 (18)三、系统篇 (20)3.1 硅光子系统架构 (21)3.1.1 系统的整体结构 (22)3.1.2 系统的通信机制 (23)3.2 硅光子系统设计 (25)3.2.1 设计流程与方法 (26)3.2.2 设计实例分析 (27)3.3 硅光子系统的测试与验证 (29)3.3.1 测试平台搭建 (30)3.3.2 性能评估标准 (31)四、应用篇 (31)4.1 硅光子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应用 (33)4.1.1 光纤通信系统 (34)4.1.2 量子通信系统 (35)4.2 硅光子技术在计算领域的应用 (36)4.2.1 软件定义光计算 (37)4.2.2 光子计算系统 (38)4.3 硅光子技术在传感领域的应用 (39)4.3.1 光学传感器 (40)4.3.2 生物传感与检测 (41)五、未来展望 (42)5.1 硅光子技术的发展趋势 (43)5.1.1 技术创新与突破 (44)5.1.2 应用领域的拓展 (45)5.2 硅光子技术的挑战与机遇 (47)5.2.1 人才培养与引进 (48)5.2.2 政策支持与产业环境 (49)一、基础篇《硅光子设计:从器件到系统》是一本深入探讨硅光子技术设计与应用的专著,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系统应用的全面知识。
在阅读这本书的基础篇时,我们可以对硅光子设计的核心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CMP化学机械抛光 Slurry的蜕与进
CMP化学机械抛光 Slurry的蜕与进岳飞曾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意思是说,摆好阵势以后出战,这是打仗的常规,但运用的巧妙灵活,全在于善于摸索。
正是凭此理念,岳飞打破了宋朝对辽、金作战讲究布阵而非灵活变通的通病,屡建战功。
假如把化学机械抛光 (CMP,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的全套工艺比作打仗用兵,那么CMP工艺中的耗材,专门是slurry的选择无疑是〝运用之妙〞的关键所在。
〝越来越平〞的IC制造2006年,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专著«世界是平的»论述了世界的〝平坦化〞大趋势,迅速地把哥伦布苦心经营的理论〝推到一边〞。
关于IC制造来说,〝平坦化〞那么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CMP技术的显现。
CMP工艺的差不多原理是将待抛光的硅片在一定的下压力及slurry〔由超细颗粒、化学氧化剂和液体介质组成的混合液〕的存在下相关于一个抛光垫作旋转运动,借助磨粒的机械磨削及化学氧化剂的腐蚀作用来完成对工件表面材料的去除,并获得光洁表面〔图1〕。
1988年IBM开始将CMP工艺用于4M DRAM器件的制造,之后各种逻辑电路和储备器件以不同的进展规模走向CMP。
CMP将纳米粒子的研磨作用与氧化剂的化学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满足了特点尺寸在0.35μm以下的全局平坦化要求。
目前,CMP技术已成为几乎公认的惟一的全局平坦化技术,其应用范畴正日益扩大。
目前,CMP技术差不多进展成以化学机械抛光机为主体,集在线检测、终点检测、清洗等技术于一体的CMP技术,是集成电路向微细化、多层化、薄型化、平坦化工艺进展的产物。
同时也是晶圆由200mm向300mm乃至更大直径过渡、提高生产率、降低制造成本、衬底全局平坦化所必需的工艺技术。
Slurry的进展与蜕变〝CMP技术专门复杂,牵涉众多的设备、耗材、工艺等,能够说CMP本身代表了半导体产业的众多挑战。
〞安集微电子的CEO王淑敏博士说,〝要紧的挑战是阻碍CMP工艺和制程的诸多变量,而且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45nm铜工艺面临的挑战
45nm铜工艺 面临的挑战作者:Peter Singer, Semiconductor International主编 摘要:本文综述了铜工艺即将面临的各种变化,包括扩散阻障层(barrier)、电镀添加剂、覆盖层以及与多孔超低k电介质之间的整合等。
随着半导体向45nm工艺的深入发展,铜工艺技术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些变化。
TaN扩散阻障层物理气相沉积(PVD)技术可能将被原子层沉积(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技术所取代,之后可能还会引进钌阻障层技术。
钌阻障层技术不再需要电镀种子层,但是其发展状况将取决于研究结果的进展程度。
电镀槽中的有机“添加剂”也可能会有所变化,因为有些添加剂最终会被包埋在铜中。
尽管有机添加剂的使用可以使沉积得到的铜填充没有任何缝隙,同时在密集区不会产生沉积过度的情况,因此不会给CMP带来额外负担,从而减小了CMP难度,但是包埋在铜里的杂质会提高电阻系数,并且使铜在退火时不太容易形成大金属颗粒。
铜工艺也有电致迁移这个严重的可靠性问题,它通常发生在铜导线顶部与电介质相接的交界处。
可能的解决办法是在铜表面选择性地沉积上一层钴钨磷化物(cobalt tungsten phosphide,CoWP)或钴钨硼化物(cobalt tungsten boride,CoWB),最终取代Si(C)N覆盖层,使铜原子迁移受到限制。
金属颗粒边界、缺陷和表面造成的电子散射问题也会逐渐突显出来,因为导线尺寸很小时电子散射效应会使电阻升高。
解决办法包括增大金属颗粒、减少缺陷数量和增加金属表面光滑度等。
当然,我们还需要将铜和多孔超低k介电材料整合在一起,该需求会进一步增加铜工艺的复杂度。
其中一个问题是这些多孔材料需要一些孔洞密封工艺,人们对其与沉积在上面的扩散阻障碍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感到担心,不知道两者之间是否能够相互兼容。
铜工艺基础自1990年代中期IBM、Intel、AMD和其他IC制造商决定用铜制工艺取代铝工艺以来,铜工艺的主要优点基本保持不变。
试论高速Serdes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试论高速Serdes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挑战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Serdes发展趋势及挑战,其次阐述了Serdes技术、Serdes技术发展历程,通过相关分析希望进一步提高Serdes技术的应用效果,解决更多的技术难题,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速Serdes技术;发展趋势;挑战1、Serdes技术概述Serdes为串行器以及解串行器的合成,即Serializer和De-Serializer,可将其翻译成串行解串器。
站在功能角度来说,Serdes会将并行数据在发送端进行转换,使其成为串行数据。
并针对接受的串行数据,在接收端恢复,再次成为并行数据的电路。
现在,对于Serdes技术的应用,有效通信的使用已经非常成熟,根据连接的不同类型,主要包括三种,其一为芯片与光模块之间的互联;其二为芯片彼此之间的互联;其三,芯片与以太网之间的互联。
以太网的接口,主要包括10BASE-T、10BASE-F、100BASE-T、10BASE-FX、1000BASE-X、1000BASE-T。
如果互联的区域已经跨越城市,会对GE级别以上的接口进行应用。
GE主要有两种物理接口,未来发展中,高速率接口都会应用GE类型。
为了实现100GE与其充分兼容的目标,制定OTU4标准时,会应用100GE。
其中,现在很多厂家都已经可以提出100GE,且已经开始对100GE ONT接口进行开发,或者已经制定了计划,由此可见,之后的发展进程中,高速端口只会有两种类型,一种为以太网,另一种便是OTN。
访问接口领域,如果是以并行通信作为主导的内存颗粒,也会有区别存在,包括(1)海力士(2)HBM(ADM主导)(3)HMC(以Inter支持以及美光作为主导)这些串行接口作为与DDR5的各自的演进方向[1]。
这样,便可以发现,Serdes在电信、个人消费电子领域以及IT中广泛应用。
在不断强化的通信容量中,单通道数据率在不同通信协议中,提升速度非常快。
2、Serdes技术发展历程Serdes技术的发展,主要有4个阶段。
45纳米技术的选择
45 纳米技术的选择摘要:随着 45nm 技术的临近,与之对应的一些技术却正被延迟,如用于金属栅的高 k 介质、和 3D 结构等。
而此工业所赖以生存的,用以增强迁移率和驱 动电流的应变工程技术如期而至。
在互连方面,技术不断发展,但没有彻底的变革,用于衬垫的 ALD 薄膜技术也姗姗来迟。
对 45nm 节点来说,各公司可以不使用 FinFET、高 k 介质和金属栅,也未必需要使用 SOI 衬底,但有一项技术必不可少,那就是应变工程技术。
在目前 的晶体管沟道区域中,迁移率增强所带来的性能上的收益十分显著,以至于与其它性能手段相比而言,依靠这项技术来改进芯片性能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 。
由于氧氮化物/多晶硅栅已达到了其性能极限,工艺和材料的创新是促使晶体管的性能实现 45nm 及 45nm 以下技术的有效手段。
当然,除了应变硅以 芯片技术还出现了浅结、低电阻率接触和多层互连等其它显著的变化,但是对于 45nm 节点来说,还是应变工程最具风头。
最近举行的 IEDM 会议中,AMD 讨论了结合四种应力技术改进 NMOS 和 PMOS 驱动电流的方法,这是一种与相同特征尺寸的无应力器件相比,能使芯片的 整体速度提高 40%的方法(图 1)。
本文将讨论用于 45nm 器件的应变工程的最新进展,高 k 和金属栅将要克服的障碍,以及多层互连和接触工程的发展。
有效等比缩小 随着栅的长度不断减小,面临的一项挑战是在控制短沟道效应的同时,在合理的漏电流下保持高驱动电流(Ion)。
然而,目前行业内,氮氧化物/聚合硅 栅达到了等比缩小的极限,由于泄漏、功耗和薄层栅氧化物的隧穿效应,尺寸的进一步缩小并不能促进性能的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器件生产商把目光转向了其它可用材料(高 k/金属栅)、能带工程方法(使用应变层)和其它可用晶体管结构,如双栅和超薄本体 SOI 虽然高 k/金属栅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预计在 32nm 节点到来之前不会选用栅叠层制造技术。
集成电路互连技术
Cu互连面临的挑战
✓ 铜在硅和二氧化硅中都有很高的扩散率,这种高扩散率将破坏器件的 性能。可淀积一层阻挡层金属,作用是阻止上下层的材料互相混合。
阻挡层金属 铜
➢ 铜需要由一层薄膜阻挡层完全封闭起来,这层封闭薄膜的作用是加固附着并有效 地阻止扩散。
Cu互连面临的挑战
✓ 钽作为铜阻挡层金属:对于铜互连冶金术来说,钽、氮化钽和钽化硅 都是阻挡层金属的待选材料,阻挡层厚度必须很薄(约75Å),以致它不 影响具有高深宽比填充薄膜的电阻率而又能扮演一个阻挡层的角色。
Cu互连面临的挑战
✓ 目前IC芯片内的互连线主要是铜材料,与原来的 铝互连线相比,铜在电导率和电流密度方面有了 很大的改进。但是,随着芯片内部器件密度越来 越大,要求互连线的线宽越来越小,铜互连的主 导地位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当芯片发展到一定 尺寸,在芯片内以铜作为互连线就会遇到一系列 问题。
Cu互连面临的挑战
倍的通路电阻。
Contents
集成电路互连技术简介 早期互连技术——铝互连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互连技术——铜互连 其他互连技术——碳纳米管互连
其他互连技术——碳纳米管互连
✓ 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s)于1991年发现以来, 就一直 是纳米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 由于其超高电流密度承载能力的特性(碳纳米管上可以 通过高达1010A/cm2的电流 ),引起了集成电路器件制造领 域专家的关注。
Contents
集成电路互连技术简介 早期互连技术——铝互连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互连技术——铜互连 其他互连技术——碳纳米管互连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互连技术——铜互连
IBM利用亚0.25μm技术制备的 6层Cu互连表面结构的SEM图
✓ 金属铜的电阻率小于2.0μΩ·cm,使用金属铜取代传 统的金属铝,可以极大地降低互连线的电阻。 较低的电阻率可以减小引线的宽度和厚度,从而减
通信集成电及解决方案
通信集成电路芯片物理设计难点及解决方案发布: | 作者: | 来源: mahuaxiao | 查看:659次 | 用户关注:1引言随着半导体工艺的不断发展和通信技术的不断提高,以超大规模、高集成度和复杂性为特征的通信集成电路芯片物理设计,相比于普通的消费类产品芯片,在超深亚微米工艺下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一、工艺特征尺寸的不断缩小、电源电压的不断降低、电源噪声对芯片性能的影响日益凸显,已成为超大规模通信集成电路物理设计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二、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高速通信集成电路芯片的时序对于芯片制造过程中产生1引言随着半导体工艺的不断发展和通信技术的不断提高,以超大规模、高集成度和复杂性为特征的通信集成电路芯片物理设计,相比于普通的消费类产品芯片,在超深亚微米工艺下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一、工艺特征尺寸的不断缩小、电源电压的不断降低、电源噪声对芯片性能的影响日益凸显,已成为超大规模通信集成电路物理设计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二、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高速通信集成电路芯片的时序对于芯片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偏差越来越敏感,精确的电路模型及准确的时序分析方法成为制约通信集成电路芯片能否实现快速时序收敛的关键;三、通信集成电路芯片通常需要支持各种高速接口电路的应用,从而造就了独特的时钟树拓扑结构——网状时钟树,而通信芯片固有的超大规模的特性更加重了这种复杂高速时钟树优化的难度;四、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传输速度和容量的不断提高、信道噪声对信号质量的影响越来越大,高速串并/并串转换器(HighSpeedSerdes,HSS)的抗噪性、传输信道数量及其建模仿真的精确度成为影响通信系统设计的重要因素。
本文针对这些通信芯片的物理设计难点,较为详细地介绍了IBM相应的解决方案。
2物理设计难点分析及解决方案针对超深亚微米工艺下超大规模通信集成电路所面临的物理设计难点,IBM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具体介绍如下。
2.1电源噪声分析目前通信集成电路的规模不断增大、工艺特征尺寸不断减小,芯片的功耗不断增加而电源电压则不断降低,电源噪声已成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先进CMOS工艺的技术挑战及其对IC设计的影响
先进CMOS工艺的技术挑战及其对IC设计的影响Cor Claeys, Senior Member, IEEEIMEC Kapeldreef 75, B-3001 Leuven, Belgium摘要:根据国际半导体技术蓝图,在2016年,栅长小于10nm的器件将量产。
为此,半导体工艺,包括前道和后道工序都面临重大的挑战,其发展取决于技术创新点。
以下技术,如光刻,隔离,叠栅,浅结,器件工程,高K和低K介质,还有互联技术的应用,都是目前学术界和工业界研究的热点,并且为克服这些技术难题,全球范围的合作与联合研发势在必行。
新的材料和新的器件结构也成为挑战这些技术壁垒的关键。
本文综述了这些能为下一代或几代工艺提供基本解决方案的技术点,并对这些技给IC设计带来难题的技术创新进行了特别分析。
对这些由微电子学跨入纳米电子学的新技术给予了前瞻性的阐述。
1.简介CMOS工艺其尺寸不断减小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低成本,高性能和多功能的电子应用。
根据摩尔定律,集成电路中晶体管的数目和存贮器的容量每1.5到2年翻一番,该趋势可从国际半导体技术蓝图中看到[1]。
该蓝图规划了不同代工艺点的发展,及其将面临的重大技术挑战。
图1说明了对于不同应用的工艺点的发展,并且每年该蓝图的更新总是加速了这些技术点的发展。
90nm工艺按规划将在2004年量产,10年后,35nm工艺将成为现实,到2016年,9nm栅长的晶体管将会生产。
国际半导体技术蓝图的加速发展提出了一些技术挑战,从而避免所谓的红砖墙效应,即一些今天无法解决和今后的研发将有高风险的技术难题。
这些发展将伴随着新材料的应用,如高K和低K介质材料,还有一些非标准的制造工艺,典型的如干法刻蚀,原子层淀积,电镀,等离子技术还有尖峰退火技术等。
前面的光刻工艺发展趋势将是从248nm 到193nm直到157nm波长技术;移相掩膜,离轴曝光,还有光学近似校正等技术能提高分辨率,其应用将会延长光刻技术的寿命,直到65nm 工艺。
芯片制造工艺与芯片测试
对封装后的芯片进行电气性能测试、可靠性测试和功能验证 等,确保芯片质量可靠。
03
芯片测试的重要性
保证芯片性能和质量
01
02
03
测试芯片功能
通过测试,可以验证芯片 是否具备设计要求的功能, 确保其性能符合预期。
检测缺陷和故障
测试能够发现芯片在制造 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缺陷和 故障,及时进行修复或筛 选剔除。
表面处理
对衬底表面进行清洗、干燥和涂胶等 处理,确保表面干净、平整。
薄膜沉积
物理气相沉积
利用物理方法将气体中的原子或分子沉积到衬底上, 形成薄膜。
化学气相沉积
通过化学反应将气体中的物质转化为薄膜,沉积在衬 底上。
外延生长
在单晶衬底上通过化学反应生长出与衬底晶体结构相 同的单晶薄膜。
光刻与刻蚀
光刻
利用光敏材料和光照技术将掩膜 板上的图形转移到衬底上的光刻 胶层。
刻蚀
将光刻胶掩膜上的图形刻蚀到衬 底上,形成电路和器件的轮廓。
掺杂与离子注入
掺杂
通过向半导体材料中添加杂质元素, 改变其导电性能。
离子注入
将高能离子注入到半导体材料中,实 现精确控制掺杂浓度和深度。
封装与测试
封装
将芯片固定在封装体内,并进行引脚连接,保护芯片免受外 界环境的影响。
采用EUV光刻技术、多重曝光等工艺,实现高集 成度、低功耗、高性能的芯片制造
案例二
中芯国际14纳米制程技术
应用领域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家居等
技术特点
突破关键工艺技术,提高良品率和可靠性,降低生产成 本
芯片测试中的故障诊断案例
案例一
01
某手机芯片故障诊断
故障表现
半导体行业如何应对产品质量和可靠性的挑战
半导体行业如何应对产品质量和可靠性的挑战半导体行业是科技行业中的重要一部分,其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对于行业的发展和用户的信任至关重要。
在如今的高科技时代,各种科技产品都需要高质量、高可靠性的半导体来支持其工作。
然而,在制造半导体产品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技术难题和挑战,这些挑战都对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产品质量的挑战半导体工艺的制造过程很复杂,其每一个步骤都会严格要求高品质、低污染和高纯度。
因此,制造高质量的半导体产品需要借助先进的工艺技术和严格的制造过程。
半导体工艺的制造过程中常见的质量挑战包括:1、工艺优化问题在半导体制造过程中,工艺设备的稳定性和工艺参数的优化是制造高质量半导体产品的关键。
如果工艺参数不稳定或不优化,则会导致产品的折返率和损失率的增加,导致产品质量下降。
2、版本控制问题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不断改进和升级产品的工艺流程和设备技术。
但是,如果升级不当或者没有好的版本控制,那么就很容易出现工艺流程的变化和生产误差,从而导致质量问题。
3、人员培训问题在半导体生产车间中,生产工人们的技能和素质是制造高质量产品的基础。
因此,强调人员的培训和技能提高非常重要。
二、可靠性的挑战除了产品质量问题之外,半导体行业的另一个重要挑战是可靠性问题。
半导体产品的可靠性问题是指在长期使用和极端条件下,产品的性能是否稳定和可靠。
许多因素都会对半导体产品的可靠性产生影响,包括:1、降温和热量的控制在封装过程中,需要保持适当的温度范围,否则会出现热应力,导致机械应力和接触异常等问题。
同时,半导体产品在长期使用中也需要考虑热传导问题,确保其正常工作状态。
2、材料选择和应用半导体产品的材料选择非常重要,其质量和选用都会对产品的可靠性造成影响。
例如,使用不合适的焊料,不充分的氧化和热处理,都会导致产品的性能下降。
3、电磁干扰和环境条件的控制在半导体的使用环境中,电磁干扰和辐射的控制非常关键。
如果受到干扰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半导体产品的电性能和可靠性都会出现问题,从而降低其性能、寿命和安全性。
浅析纳米制造所面对的困难和挑战
浅析纳米制造所面对的困难和挑战浅析纳米制造所面对的困难和挑战Nano fabrication is analysed facing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纳米科学和技术所触及的是具有尺寸在1-100纳米范围的构造的制备和表征。
在这个范畴的研讨举世注目。
无论是从根底研讨(探究基于非经典效应的新物理现象)的观念动身,还是从应用(受因构造减少空间维度而带来的优点以及因应半导体器件特征尺寸持续减小而需求这两个方面的要素差遣)的角度来看,纳米构造都是令人极端感兴味的。
Nan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with size has been reach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1-100 nm range of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Addressed in this category of the world. From bedrock for discussion (explore new physical phenomena) based on the classic effect of the concept of set off, or from the application (from the advantages of structure to reduce spatial dimensions, and according to characteristic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continues to decrease in size and demand of these two aspects factor sent) perspective, the nano structure is an extreme sense of fun.为了充沛发挥量子点的优势之处,我们必需可以控制量子点的位置、大小、成份已及密度。
制造设备的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制造设备的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在当今高度工业化和科技化的时代,制造设备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汽车制造到电子产品生产,从航空航天到医疗器械,无一能离开先进、高效、精准的制造设备。
然而,制造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并非一帆风顺,面临着诸多技术挑战。
但幸运的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我们也在不断探索和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制造设备在精度和稳定性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以数控机床为例,要实现微米甚至纳米级的加工精度,对设备的机械结构、控制系统和传感器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机械部件的制造误差、热变形以及磨损都会影响加工精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采用高质量的材料和先进的制造工艺来提高机械部件的精度和耐用性,例如使用精密铸造、锻造和磨削技术。
另一方面,通过引入智能补偿技术,实时监测和补偿设备的误差,如温度引起的热膨胀、刀具磨损等,可以有效地提高加工精度。
同时,优化设备的结构设计,增强其刚性和稳定性,也能减少振动和变形对精度的影响。
其次,制造设备的效率和产能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在大规模生产的背景下,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是制造商们关注的焦点。
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生产线上采用工业机器人进行物料搬运、装配和加工,可以大大提高生产速度和准确性,减少人工操作带来的误差和延误。
此外,通过设备之间的联网和数据共享,实现生产过程的协同优化,也能够提高整体产能。
例如,利用制造执行系统(MES)对生产计划、调度和质量控制进行一体化管理,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瓶颈问题,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再者,制造设备的可靠性和维护性也是不容忽视的挑战。
长时间的连续运行和恶劣的工作环境容易导致设备故障,从而影响生产进度和产品质量。
为了提高设备的可靠性,需要在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故障模式,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冗余设计、故障预警系统等。
同时,建立完善的设备维护体系也至关重要。
汽车芯片产业风险的破解
汽车芯片产业风险的破解作者:李永明郭衍亮郭永海来源:《唯实》2021年第12期汽车产业面临变革,燃油车和电动车都在往智能化方向发展,对芯片需求也越来越高,“缺芯”问题持续影响全球车企。
自2020年12月大众公司因中国大陆和博世的ESP(车身电子稳定系统)芯片短缺停产开始,多家车企巨头被迫停产。
2021年3月,蔚来汽车宣布合肥江淮蔚来制造工厂因“缺芯”停产5天;8月,丰田宣布14家工厂的27条生产线停产。
从2020年第四季度开始的“缺芯风暴”仍在全球蔓延。
江苏亟须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化解汽车芯片短缺问题,保障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汽车“缺芯”事件及产生原因自2020年12月起,全球范围内芯片产能吃紧,供给交付周期不断加长,半导体晶圆制造、封装、元器件等多个环节纷纷涨价,全球汽车产业链受到巨大冲击,大众、沃尔沃、通用、福特、丰田、本田、斯巴鲁、日产、蔚来、现代等十余家车企的数十家工厂陆续暂停生产计划。
据Auto Forecast Solutions统计,截至10月10日,由于芯片短缺,全球汽车减产已达934.5万辆,其中,中国汽车减产达182.7万辆,占全球汽车减产量的19.6%。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受芯片短缺影响,2021年前两个月,国内汽车产量下降5%至8%;1—6月,汽车销售量为1289万辆,比去年增加25.6%,但与2019年相比下降4.4%;9月,汽车产销分别达到207.7万辆和206.7万辆,环比增长20.4%和14.9%,同比下降17.9%和19.6%。
江苏汽车行业受芯片短缺影响也有所显现,停产、零部件加价、供货周期延长等因芯片缺货造成的不良影响,已在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加速蔓延。
其中,上汽大众南京工厂出现了间歇性停产现象,在江苏的产量下滑严重,并暂停了部分低端车型的生产,优先考虑需求量较大产品的产能。
据康尼新能源公司反馈,年用量20万个左右的车规级计量芯片价格上涨20倍左右,货源严重短缺。
45nm机遇、挑战和新的协作模型
45nm机遇、挑战和新的协作模型Altera计划2008年推出45nm产品。
45nm工艺可以为客户带来价值,但是提高了厂商进入的门槛,使45nm是重量级厂商才能玩得起的游戏。
45nm 使FPGA有更多的机会进入ASIC领域,因ASIC的开发风险更高。
45nm开发的三要素是:选择正确的合作伙伴;投片的第一个硅片就可以交付给用户;IC设计和生产紧密合作。
45nm芯片性能更高从技术演化图的发展可知,十年来,半导体业每两年推出一个新的工艺节点,这种趋势还将继续保持着,并向35nm、22nm节点推进。
其背后的驱动力来自于成本降低和硅片尺寸的减少。
例如,密度比上一节点提高近2倍,容量提升等效于每年晶体管成本降低25%~30%;与此同时,工艺尺寸的降低也可以降低功耗,提高速度。
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客户需求的优先级发生改变。
在90年代末到2000年初,客户最关心性能,其次是功耗、成本。
这两年,用户最关心成本,之后是功耗、性能。
45nm应变硅工程可提高三级管的性能达40%以上。
设计门槛提高45nm提高了进入门槛,首先是由高昂的开发成本带来的。
芯片的研发成本从一代到下一代至少增加50%,同时掩膜成本增加。
其次,工艺和设计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因此诸如光刻、器件建模、可制造设计、可靠性等工艺生产型问题,不得不在IC设计过程中被考虑到。
再有,45nm研发的技术挑战大。
控制三极管漏电流很重要。
迄今电压能做到1V左右,由于电压不可能再往下降,因此降低功耗不能靠降低电压来实现了。
器件布局比原来更受限制。
由于采用了应变硅工程,改善了三级管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对45nm缺陷挑战newmaker在半导体行业的早期,在实施缺陷检查时,会将晶圆置于光线明亮之处,查看表面上的灰尘和其它微粒,并计算散射中心的数量。
上世纪90 年代初,业界领先企业开始引入在线缺陷检查,以提高良率,增加盈利并加快其产品上市步伐。
如今,全球最先进的晶圆代工厂使用一整套高度自动化的缺陷检查和复查系统,借助尖端的光学或电子束技术及专门算法,可以发现并区分各种微粒和图形缺陷。
45nm 缺陷挑战业界领先的逻辑、存储及晶圆厂家已推出许多创新性解决方案,以应对其技术挑战,从而完成45nm 节点的工艺开发工作。
在光刻领域,出现了两次成形和间隔掩膜等新技术。
但是,越来越多的层数需要使用浸没式扫描曝光机产生期望的图形。
45nm 节点级的新材料和技术包括应变强化、超浅接面(USJ)、超低介电常数材料、高介电常数或金属门,以及新的后段制程(BEOL) 覆层和阻障层。
晶圆厂还采用了新的体系架构和设备结构,例如FinFET DRAM,相变内存和NAND 电荷陷阱。
所有这些创新都对缺陷性有所影响(图1)。
随着更细微的新型缺陷的出现,检查系统必须具备极高的灵敏度。
每个晶圆上有成千上万的缺陷,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只能检测到并区分50 到100 个缺陷。
因此,这一微小样本必须准确呈现晶圆上影响良率的缺陷(“致命缺陷”)数量,这一点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借助一个好的扫描电子显微镜样本,检查工具能够给出一个可操作的缺陷分类柱状图分析,帮助缺陷和良率工程师以对周期的最小影响,快速准确地解决缺陷问题。
晶圆检查技术在45nm 节点级,芯片制造商利用一系列检查和复查工具,包括明暗场光学图形晶圆检查仪、电子束图形晶圆检查仪、晶圆边缘及斜面专用检查仪以及无图形晶圆检查仪。
这些工具使用光子(光)或电子检测缺陷,并生成一个缺陷坐标图。
根据散射/反射/放射的光或电子的特性,它们还能够对缺陷进行大致分类。
晶圆检查和复查的目的是生成一个能够精确反应被检查晶圆上关键缺陷(DOI) 的缺陷分类柱状图。
缺陷检查系统的作用是最大化关键缺陷的捕获,并最小化非关键缺陷的捕获,或将其准确识别为非关键缺陷。
随后,关键缺陷的样本被发送到复查系统,进行详细分类。
最后将生成一个缺陷分类柱状图,帮助缺陷和良率工程师迅速识别并解决缺陷问题。
借助准确、可操作的缺陷分类柱状图,工程师们还能够预测一个批次、一个晶圆甚至同一印模产品的良率。
一个好的缺陷分类柱状图还能够帮助工程师调整抽样计划,例如,通过引入其它检查点来检查制程中可能产生缺陷的一个中间环节。
在制程开发过程中,可能每一片晶圆在每一个站点都被检查,所使用的技术和方法能够确保发现所有缺陷类型。
一些缺陷在开发阶段即可被消除;另一些将被确认为需要在生产中密切关注的类型。
在准备工艺运行和量产时,可以对检查系统进行调整,使其有选择地捕获关键缺陷。
在工艺运行和量产期间,并非对每个晶圆进行抽样,而是制订一个抽样计划,该计划将考虑检查系统对关键缺陷类型的捕获率。
具有较低捕获率需求的检查系统在每一批次中抽样更多晶圆。
明暗场图形晶圆检查系统当晶圆产品在生产流程中,明暗场图形晶圆检查系统使用光对其表面缺陷进行检查。
这些工具会检查图形中的缺陷以及如微粒等附着缺陷。
使用明场还是暗场系统主要取决于对被检查层表面的关键缺陷的捕获率及工具的所有成本(产能)的平衡考虑。
在很多情况下,暗场系统有更高的产能,而宽带明场系统有更好的灵敏度,能够感测到更广泛的缺陷类型——虽然也有例外。
多数晶圆厂使用明场和暗场结合的检查系统,以确保发现所有层中的全部关键缺陷,并实施最有效力和效率的抽样策略。
近年来,被半导体行业称作明场和暗场检查系统之间的区别已经变得比较模糊。
如今的明场系统通常具备暗场操作模式,这基本上是通过采用特殊的专业光圈实现。
另一方面,某些暗场系统也通过增加新的采集器或探测器引入了明场模式。
但是,在光学显微领域,术语明场和暗场在最初有着其清晰的含义。
明场系统(或子系统)利用反射束(以与入射角相同的反射角度从基底反射的光束)构造其图像。
暗场系统(或子系统)利用反射束之外的散射光构造其图像。
研究用显微镜往往均包括这两种模式,这是由于某些样本在明场模式下有更好的对比度,而另一些样本则在暗场模式下更为清晰。
同样,在缺陷检测中:明场可以帮助更好地捕获特定层上的某些缺陷类型,而暗场则能够帮助更好地捕获其它层上的其它缺陷类型。
在设计中有关光学检查技术的另一个重要的考虑是宽带和窄带光源的比较。
宽带系统使用一个非常高光强度的灯提供一系列波长,而窄带系统则使用激光来产生单独一个波长。
宽带设计的优势在于灵活性和对非关键缺陷的抑制。
在明场系统(图2)中,微粒缺陷类型和各层的对比度(或信噪比)在很大程度在取决于使用波长的不同。
2 基于激光的单波长明场系统可能会得益于高光强,但仅限于有限的应用。
绝大多数制造商使用宽带明场系统,以便更加灵活地捕获特定层的缺陷类型,并能够随着制程变化更改检查点。
但是,对于暗场技术,激光源比宽带有更大优势。
由于暗场系统依赖反射束之外的散射光,激光源提供的更高强度对于在高速下捕捉强缺陷信号至关重要。
此外,结合入射余角设计(见下段)时,暗场系统比明场系统更多地依赖外形特征而非材质对比来捕获缺陷。
因此,暗场系统不需要在明场系统中具有优势的波长灵活性。
在光学晶圆检查技术中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入射角。
调整光射到缺陷上的角度将显著影响缺陷与其周围的对比。
暗场系统经常使用入射余角以提高对多种类型缺陷的捕获率。
入射余角还会极大地缩短光穿透表面的距离,使系统能够将表面下缺陷排除在其捕获的缺陷群之外。
排除表面下的缺陷将为缺陷工程师识别缺陷源提供有力帮助。
目前,领先的晶圆代工厂大多使用宽带明场晶圆检查系统和窄带(基于激光的)暗场系统。
最新的宽带明场系统也具备暗场模式(借助专业光圈实现)和相衬模式(使用光的相位作为另一个对比机制)。
先进的暗场检查仪同时具备入射余角和常规(垂直)照明模式,并可包括一个明场通道。
“明场”和“暗场”系统之间的平衡(二者区别已经变得非常模糊,故使用引号)以及对特定检查点或检查层使用哪个系统逐渐取决于主要的关键缺陷类型、芯片技术和芯片厂商的良率管理策略。
近期已在其它地方公布了一项确定检查技术最佳组合的新方法。
随着集成电路的关键尺寸变得越来越小,关键缺陷的尺寸也相应缩小。
探测灵敏度因不同的光源强度和波长以及探测仪的像素大小而异。
为了探测到影响良率的最小缺陷,光学晶圆检查系统已经向着更高灵敏度、更小像素和更短波长发展。
宽带光源现在包含可见光、紫外光(UV) 和深紫外光(DUV) 波长,而激光源也在向着这一方向发展。
图像处理速度的提高将弥补因使用更小像素而减少的产能。
电子束晶圆检查系统最初引入电子束(e-beam) 检查系统是因为预期将来光学检查系统可能无法再检测到最小的关键缺陷。
的确,即使是低能量电子的波长也比DUV 光子的波长短许多倍,电子束系统能够检测到光学检查系统无法探测到的微小缺陷。
但是,实际情况却比简单的缩短波长而获得灵敏度更加复杂:电子和光子是完全不同的类别。
如上所述,光的波长变化对缺陷及其周围的材质与外形有着不同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光学对比和捕获率(见图2)。
与之相似,电子与缺陷及其周围的材质和外形的相互作用也与光子不同。
因此,对于相同缺陷,光学检查系统与电子束系统检测到的对比也有显著区别。
材质的电子特性不同于其光学特性。
电子束的穿透深度也要远远小于光子束。
因此,电子束检查系统会检测到光学系统漏掉的一些缺陷类型,同时也会漏掉一些光学系统能够捕获的缺陷类型。
电子束检查系统的速度也慢于光学检查仪,因此,只有当明场和暗场光学检查系统无法检测到关键缺陷时(通常发生在制程开发或故障分析期间),才会使用物理缺陷探测模式(电子束检查领域的专用术语)。
电子束检查系统的独特价值在用于电压对比(VC) 模式时可以得到体现。
在VC 模式下,使用电子束检查仪作为一个线内电子缺陷探测系统,其利用的工作原理是,在检查期间,断路或不完全蚀刻通孔会比接地结构积累越来越多的更高电荷,而造成多余材料的图形缺陷会引起短路,与没有缺陷的相邻单元相比,短路会更高效率地消耗电荷。
4这种电位差会形成一个系统可以轻易探测到的信号。
因此,VC 模式允许使用比物理缺陷检查模式大得多的检查像素,且由于其速度更快,并具备探测隐藏电路缺陷的独特能力,所以电子束检查已被所有领先的晶圆厂应用于实际生产。
最新的电子束检查系统提供广泛的电子束条件(轰击能量和电子束电流等)和偏压,以及使用电子流对晶圆表面进行预处理的能力。
这些特性确保了系统能够涵盖广泛的层和缺陷类型,包括前端泄漏、错位、细微的通孔蚀刻变形、后段高纵横比蚀刻和金属喷镀缺陷。
边缘检查系统工艺规范很早就认可了边缘排除区。
在边缘排除区中,不必实施一致性规范,且无需保证工艺性能。
侵入排除区的印模也不要求发挥作用。
最近,工程师们已经开始认识到,排除区内的缺陷会对内部印模造成影响。
从平面到晶圆斜面和顶点区的过渡部分会形成一个薄膜容易脱层的高应力区。
在制程整合期间,这些区域的界面应力会使薄膜与基层间的附着性变差。
晶圆处理机器人和其它机械接触可能会损伤覆盖边缘斜面的薄膜,形成颗粒。
热工艺循环和污染源也会降低薄膜的附着性,造成边缘气泡。
如果这些气泡在处理过程中破碎,将产生更多颗粒。
湿法加工会侵蚀边缘薄膜,引起脱层,并产生更多颗粒。
尤其是浸没式光刻,会沿晶圆表面高速拖曳出一个液体泡,从而在晶圆边缘形成明显的律波。
由于以上所有原因形成的颗粒均会污染设备表面,或转移到光刻工具的外露面。
一项对十家晶圆厂的基准研究表明,靠近边缘区域的良率比中心区域的小50%(图3)。
5 半数以上靠近边缘区域的良率损失是由缺陷而非参数变化造成的。
边缘区域包括3mm 宽的边缘排除区,缺陷会出现在晶圆的顶面、顶斜面、斜面顶点、底斜面或底面。
由于景深要求超出了传统的明场和暗场检查系统的范围,因此边缘检查需要专用系统。
边缘检查工具的检查方法是在晶圆的边缘之上从顶面到底面对极化激光束进行追踪。
探测器同时捕获散射光和反射光,并测量散射强度、极化、光束偏转和相衬。
四个最终成像各自反映不同的信息。
反射光和相通道对诸如脱层、剥落和残余等薄膜缺陷源最为敏感。
散射光通道则对微粒源、破损和裂缝等最为敏感。
这些图像结合在一起,就会展现晶圆边缘的完整视图。
使用缺陷分析工具,工艺师能够关联边缘缺陷和良率或内部印模上发现的缺陷问题。
无图形晶圆检查系统制造商使用无图形晶圆检查工具以达到几个目的:检查进来的原坯晶圆是否有表面质量问题和微粒;审批新的工艺设备或刚刚完成例行保养的设备;以及通过检查覆膜晶圆监控工艺设备,查找是否有微粒及其它缺陷。
无图形晶圆检查系统还被晶圆制造商广泛应用于制造原硅、外延硅、绝缘硅片(SOI) 和其它先进基底的各种工艺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