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代数教学大纲
《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大纲
《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类别:学分数:学时数:适用专业:应修基础课程: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线性代数》在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中是一门必修的基础理论课,是计算机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它是以讨论有限维空间线性理论为主,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特别是在计算机日益普及的今天,使求解大型线性方程组成为可能,因此本课程所介绍的方法,广泛地应用与各个学科。
所以该课程的地位与作用也更为重要。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该课程的理论与方法,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进一步扩大数学知识面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把握线性代数的基本内容。
如: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线性空间等。
把握线性代数的体系结构。
从知识的扩充层面上,发展自身的创新思维。
并且要求学生掌握线性代数的基本计算方法,较好地理解线性代数这门课的抽象理论,具有严谨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按教学顺序提出课程各部分教学内容,并具体到知识点,用“*”明确难点内容,用“Δ”明确重点。
“*”或“Δ”一律写在课程内容的前面。
“*”与“Δ”可以并用,表明此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在各部分课程内容的前面,首先写明该部分内容须要了解、理解、熟练掌握、应用等层次的教学基本要求。
其格式为:第一章预备知识1、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集合与映射的基本概念及有理系数多项系的有理根的求法(2)理解数域的概念及排列与对换2、教学内容(1)集合与映射(2)数域(3)Δ排列与对换(4)*有理系数多项系的有理根第二章n阶行列式1、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全排列、行列式、代数余子式概念(2)理解n阶行列式的定义;(3)掌握行列式性质,会应用行列式的性质计算行列式;(4)理解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并应用于行列式计算与证明;(5)掌握克莱姆法则。
线性代数教学大纲
线性代数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要求(一)矩阵1. 理解矩阵概念。
了解单位矩阵,对角矩阵,对称矩阵等特殊矩阵。
2. 熟练掌握矩阵的线性运算、乘法运算、转置运算及其运算规律。
3. 了解行列式的定义和性质,掌握行列式的计算。
4. 掌握克拉默(Cramer)法则。
5. 熟练掌握矩阵的初等变换,理解初等矩阵的概念。
6. 熟练掌握矩阵秩的求法,了解满秩矩阵的性质。
7. 理解逆矩阵的概念及其存在条件,熟练掌握求逆的方法。
8. 掌握分块矩阵的运算并能利用矩阵分快法简化矩阵运算。
(二)n维向量1. 理解n维向量的概念。
掌握向量的线性运算。
2. 理解向量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定义。
了解有关的定理结论。
3. 理解向量组的极大无关组与向量组的秩的概念,熟练掌握向量组的的秩与极大无关组的求法。
4. 理解向量的内积及正交的定义,掌握线性无关向量组正交规范化的方法及正交矩阵的判定及性质。
5. 了解n维向量空间、子空间、基、维数、坐标等概念。
(三)线性方程组1. 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要条件及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充要条件。
2. 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及通解的概念。
熟练掌握其求法3. 理解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及通解的概念。
4. 熟练掌握用行初等变换求线性方程组通解的方法。
(四)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1. 理解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概念及性质,熟练掌握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求法。
2. 理解相似矩阵的概念、性质,掌握矩阵相似对角化的充要条件及求法。
(五)二次型1. 掌握二次型及其矩阵表示,了解二次型的秩的概念,了解二次型的标准形,规范形的概念及惯性定理。
2. 熟练掌握用正交变换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型的方法。
3. 了解二次型的分类,熟练掌握二次型及其矩阵的正定性与判别法。
二. 课程内容第一章矩阵(8-10学时)§1 矩阵的概念§2 矩阵的线性运算§3 方阵的行列式及其性质§4 初等变换与矩阵的秩§5 初等矩阵与逆矩阵§6 分块矩阵习题课第二章 n维向量(7-8学时)§1 n维向量及其运算§2 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3 向量组的秩§4 向量空间§5 向量组的正交性与正交矩阵习题课第三章线性方程组(3-4学时)§1 齐次线性方程组§2 非齐次线性方程组习题课第四章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4-6学时)§1 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2 矩阵的相似对角化§3 实对称矩阵的相似对角化习题课第五章二次型(2-4学时)§1 二次型的概念§2 化二次型为标准形的方法§3 二次型的分类习题课三. 学时分配章次一二三四五总学时学时 8-10 7-8 3-4 4-6 2-4 24—32。
(完整word版)《线性代数》教学大纲
《线性代数》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1。
课程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线性代数》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高等工科院校的重要基础理论课.其不仅在数学、力学、物理学和技术学科中有各种重要应用,而且在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密码学、虚拟现实等技术中无不是理论和算法的基础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有:行列式;矩阵;n维向量空间;线性方程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二次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对研究对象进行有序化、代数化、可解化的处理方法,并且为其他后续课程打好基础。
因此,本课程对学生今后专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线性代数》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
《线性代数》的后续课是《离散数学》,《计算方法》等。
二、课程目标1.知道《线性代数》这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及其在专业教育体系中的位置;2.理解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和基本方法;3.熟练掌握行列式、矩阵的运算;会用行列式与矩阵的方法求解齐次线性方程组、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解;学会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及二次型的相关应用;4.突出计算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对比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5.学会用线性代数的方法处理离散对象;6.培养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7.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协助学生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
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知道——-是指对这门学科和教学现象的认知。
理解—--是指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概念、原理、策略与技术的说明和解释,能提示所涉及到的教学现象演变过程的特征、形成原因以及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掌握—-—是指运用已理解的教学概念和原理说明、解释、类推同类教学事件和现象。
学会-——是指能模仿或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完成某些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操作任务,或能识别操作中的一般差错.教学内容和要求表中的“√”号表示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层次.本标准中打“*”号的内容可作为自学,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要求或不布置要求。
线性代数教学大纲
《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数理学院课程编号:05030034a英文名称:linear algebra学时:总计32学时,其中理论授课28学时,习题课4学时。
学分:2.0学分面向对象:全校工科专业教材:《线性代数》,同济大学教学教研室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第五版主要教学参考书目或资料:1.线性代数》,奕汝书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线性代数》,武汉大学数学系3.《线性代数辅导》,胡元德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4.《线性代数试题选解》(研究生试题选),魏宗宣编著二.教学目的和任务线性代数是高等学校理工科有关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它不但是其它数学课程的基础,也是各类工程课程的基础。
为适应培养面向21世纪人才的需要,要求学生比较系统理解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线性代数的基本计算方法.要求较好地理解线性代数这门课的抽象理论,具有严谨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所讲的理论和方法,早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和各个领域。
它是建立在多维空间多元素基础上的,在计算机日益普及的今天,它作用更能充分发挥出来。
所以本课程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也日益显得突出和重要。
工科大学生必须具备本课程的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获得在应用科学中常用的矩阵方法,线性方程解法、二次型理论等实用性极强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同时,也为学生今后扩大知识面打下必要的数学基础。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行列式、矩阵、向量组的定义和性质,掌握行列式的计算,矩阵的初等变换,矩阵秩的定义和计算,利用矩阵的初等变换求解方程组及逆矩阵、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利用正交变换化对称矩阵为对角形矩阵等有关基础知识,并具有熟练的矩阵运算能力和利用矩阵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习后继课及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线性代数教学大纲
线性代数教学大纲一、引言线性代数是现代数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也是许多学科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基础知识。
本教学大纲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系统而全面的线性代数学习框架,使他们能够掌握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包括向量、矩阵、线性方程组等。
2. 掌握线性代数的基本运算方法,包括矩阵的加减乘除、向量的加减、内积和外积等。
3. 理解线性代数的算法和定理,包括行列式、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线性变换等。
4. 能够应用线性代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包括线性方程组的求解、矩阵的对角化、最小二乘法等。
5.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为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1. 向量空间- 向量的定义与基本运算- 向量空间的性质与例子2. 线性方程组- 高斯消元法与矩阵的行列式- 行阶梯形和最简形矩阵- 向量组的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 线性方程组的解集和解的结构3. 矩阵与线性变换- 矩阵的基本运算与性质- 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线性变换的定义与性质4. 矩阵的分解与应用- 矩阵的相似与对角化- 最小二乘法与正交投影- 特征值问题的应用五、教学方法与手段1. 授课:采用讲授的方式,结合具体例子、图表等辅助材料,清晰地讲解线性代数的概念和定理,引导学生理解并记忆重要内容。
2. 讨论:通过学生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加深对线性代数概念和应用的理解。
3. 练习:布置大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线性代数的基本运算方法和解题技巧。
4. 实践:引导学生应用线性代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数据处理、图像处理等,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评价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考试:定期进行笔试或机试,考查学生对线性代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实践项目:要求学生参与线性代数相关实验或项目,评估其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大纲
《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线性代数课程代码:课程性质: 必修总学分:2 总学时: 32* 其中理论教学学时:32*适用专业和对象:理(非数学类专业)、工、经、管各专业**使用教材:注:(1)大部分高校开设本课程的教学学时数约为32—48学时,为兼顾少学时高校开展教学工作,本大纲以最低学时数32学时(约2学分)进行教学安排,有多余学时的学校或专业可对需要加强的内容适当拓展教学学时。
(2)对线性代数课程而言,理工类与经管类专业的教学基本要求几乎一致,所以这里所列教学内容及要求对这两类专业均适合。
一、课程简介《线性代数》是高等学校理(非数学类专业)、工、经、管各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研究对象是向量,向量空间(或称线性空间),线性变换和有限维的线性方程组。
该课程具有理论上的抽象性、逻辑推理的严密性和工程应用的广泛性。
主要内容是学习科学技术中常用的矩阵方法、线性方程组及其有关的基本计算方法,使学生具有熟练的矩阵运算能力并能用矩阵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行列式、矩阵的基本概念、主要性质和基本运算,理解向量空间的概念、向量的线性关系、线性变换、了解欧氏空间的线性结构,掌握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方法和理论,掌握二次型的标准化和正定性判定。
线性代数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深刻地体现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线性代数的发展历史也充分展示数学家们开拓创新、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展现古今中外数学家们忠诚爱国、献身事业的高尚情怀。
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线性代数的教学实践之中,可以培养学生用哲学思辨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爱岗敬业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帮助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形成良好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线性代数理论不仅渗透到了数学的许多分支中,而且在物理、化学、生物、航天、经济、工程等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同时,线性代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空间直观和想象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分配表目录第1章随机事件与概率§1.1随机事件§1.2随机事件的概率§1.3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1.4条件概率§1.5事件的独立性第2章随机变量的分布与数字特征§2.1随机变量及其分布§2.2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2.3常用的离散型分布§2.4常用的连续型分布§2.5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第3章随机向量§3.1随机向量的分布§3.2条件分布与随机变量的独立性§3.3随机向量的函数的分布与数学期望§3.4随机向量的数字特征§3.5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第4章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4.1总体与样本§4.2统计量§4.3常用的统计分布§4.4 抽样分布第5章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5.1点估计概述§5.2参数的最大似然估计与矩估计§5.3置信区间§5.4假设检验概述§5.5单正态总体的参数假设检验§5.6双正态总体的参数假设检验§5.7一般总体的参数假设检验第7章回归分析§7.1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及其参数估计§7.2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检验§7.3一元线性回归的残差分析§7.4一元线性回归的预测和控制第1章随机事件与概率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 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了解样本空间的概念,掌握事件的关系与基本运算;2.理解事件频率的概念,了解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理解概率的公理化定义和概率测度的其它性质;3.理解古典概率的定义,掌握古典概率的计算,了解几何概率的定义及计算。
4. 掌握概率的基本性质和应用这些性质进行概率计算;5.理解条件概率的概念,熟练掌握条件概率的计算,熟练掌握乘法公式、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以及应用这些公式进行概率计算;6.理解事件的独立性概念,掌握应用事件独立性进行概率计算,理解贝努利试验的概念,熟练掌握二项概率公式(贝努利概型)及其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随机事件事件的关系及运算古典概型概率的基本性质条件概率全概率公式贝叶斯公式事件的独立性贝努利概型(二)教学难点事件的关系及运算古典概型条件概率全概率公式贝叶斯公式事件的独立性贝努利概型三、教学手段与方法1.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思想、教学手段相结合;2.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堂练习、课后练习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四、教学内容§1.1随机事件随机现象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随机事件样本空间事件的集合表示事件之间的关系与运算随机事件运算律§1.2随机事件的概率事件频率的概念概率的公理化定义概率测度的其它性质§1.3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古典概率的定义古典概型的计算几何概率的定义及其计算§1.4条件概率条件概率的概念条件概率的数学定义乘法公式全概率公式贝叶斯公式以及应用这些公式进行概率计算§1.5事件的独立性事件的独立性概念事件相互独立性的性质及计算贝努利概型及其计算五、考试范围与题型(一)考试范围随机事件的关系及其运算样本空间概率的概念、基本性质与计算古典概型概率的计算条件概率公式乘法公式全概率公式以及贝叶斯公式及其计算事件的独立性及计算贝努利概型及其计算(二)考试题型填空题、单项选择题:随机事件的关系及其运算样本空间概率的概念、基本性质与计算条件概率公式、乘法公式及其计算事件的独立性及计算贝努利概型及其计算计算题:古典概型概率的计算用概率的基本性质条件概率公式、乘法公式等计算事件的概率,用全概率公式、贝叶斯公式计算事件的概率用事件的独立性计算事件的概率贝努利概型及其应用六、主要参考书[1]龚德恩,范培华,胡显佑经济数学基础(第三分册:概率统计)(最新修订本)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修订第二3版[2]袁荫棠,范培华新版经济学基础(三)概率统计解题思路和方法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报10月第2版[3]周概容,单立波概率统计学习指导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4]殷秀清,袁荫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习与考试指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2章随机变量的分布与数字特征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理解随机变量的概念,掌握离散型随机变量和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描述法,理解分布列与概率密度的概念及其性质,理解分布函数的概念及性质,熟练掌握应用概率分布计算有关事件的概率;2.理解数学期望和方差的概念,熟练掌握它们的性质与计算,了解矩、协方差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与计算,了解切比雪夫不等式;3.了解退化分布、n个点上的均匀分布,熟练掌握二项分布、几何分布、超几何分布和泊松分布的性质、计算及其实际背景;4.熟练掌握均匀分布、正态分布和指数分布性质,计算及其实际背景;5.掌握求简单的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随机变量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及其性质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及其性质常见的离散型随机变量和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及其实际背景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方差及其性质切比雪夫不等式(二)教学难点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及其性质常见的离散型随机变量和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及其实际背景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三、教学手段与方法1.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思想、教学手段相结合;2.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堂练习、课后练习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四、教学内容§2.1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的概念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密度§2.2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随机变量函数的数学期望数学期望的性质随机变量的方差随机变量的矩与切比雪夫不等式§2.3常用的离散型分布退化分布两点分布 n个点上的均匀分布二项分布几何分布超几何分布泊松分布§2.4常用的连续型分布均匀分布正态分布指数分布§2.5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随机变量的函数离散型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连续型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五、考试范围与题型(一)考试范围随机变量(离散型、连续型)的分布的性质及计算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或概率密度与分布函数的互求求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0-1分布、二项分布、超几何分布、泊松分布概念、性质及其应用均匀分布、正态分布、指数分布概念、性质及其应用数字特征的基本性质、计算及应用常用分布的数字特征切比雪夫不等式(二)考试题型填空题、单项选择题:随机变量(离散型、连续型)的分布的性质及计算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或概率密度与分布函数的互求求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0-1分布、二项分布、超几何分布、泊松分布概念、性质及其应用均匀分布、正态分布、指数分布及其应用数字特征的基本性质、计算常用分布的数字特征切比雪夫不等式计算题: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的计算及应用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的计算及应用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或概率密度与分布函数的互求二项分布、泊松分布及其应用均匀分布、正态分布、指数分布及其应用证明题:求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六、主要参考书[1]龚德恩,范培华,胡显佑经济数学基础(第三分册:概率统计)(最新修订本)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修订第二3版[2]袁荫棠,范培华新版经济学基础(三)概率统计解题思路和方法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报10月第2版[3]周概容,单立波概率统计学习指导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4]殷秀清,袁荫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习与考试指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5]梅长林王宁周家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习与提高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6]叶中行杜之韩柳金甫陈珊敏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科学出版社2001年[7]马统一康殿统李劲经济应用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8]于义良安建业李秉林赵芬霞实用概率统计同步教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9]魏振军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三十三讲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0年8月第1版[10]谢琍尹素菊陈立萍李寿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解题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11]陈兰祥蒋凤瑛应用概率论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12]姚孟臣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习题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13]苏志平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习题集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14]周概容概率统计习题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3章随机向量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多维随机变量的概念,了解二维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及其性质,了解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及其性质,了解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及其性质,并会用它们计算有关事件的概率,熟练掌握二维随机变量的边缘分布与联合分布的关系,掌握二维均匀分布和二维正态分布;2.理解随机变量独立性的概念,掌握应用随机变量的独立性进行概率计算(条件分布只作简单介绍);3.了解两个独立随机变量的简单函数的分布,了解数学期望的概念,了解它的性质与计算;4.了解协方差和相关系数的概念,了解它们的性质与计算;5.了解贝努里大数定律和切比雪夫大数定律及辛钦大数定律,理解林德伯格一列维定理(独立同分布的中心极限定理)和德莫佛一拉普拉斯定理(二项分布),掌握用林德伯格一列维定理(独立同分布的中心极限定理)进行计算,熟练掌握德莫佛一拉普拉斯定理进行计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二维离散型随机向量的联合概率分布、边缘分布的性质及计算二维连续型随机向量的联合密度函数、边缘分布的性质及计算应用随机变量的独立性进行概率计算(条件分布只作简单介绍)二维随机向量函数的数学期望协方差、相关系数德莫佛一拉普拉斯定理的条件、结论和应用(二)教学难点二维随机向量及其分布函数及其性质二维离散型随机向量的联合概率分布、边缘分布二维连续型随机向量的联合密度、边缘分布的性质及计算条件分布和随机变量的独立性应用随机变量的独立性进行概率计算林德伯格一列维定理(独立同分布的中心极限定理)和德莫佛一拉普拉斯定理的条件、结论和应用三、教学手段与方法1.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思想、教学手段相结合;2.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堂练习、课后练习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四、教学内容§3.1随机向量的分布随机向量及其分布函数离散型随机向量的概率分布连续型随机向量的概率密度函数二维正态分布§3.2条件分布和随机变量的独立性随机变量独立性的一般概念离散型随机向量的独立性连续型随机向量的独立性(条件分布只作简单介绍)§3.3随机向量的函数的分布与数学期望离散性随即向量的函数的分布连续型随机向量的函数的分布随机向量的函数的数学期望、数学期望的性质§3.4随机向量的数字特征协方差、相关系数及其它们的性质与计算§3.5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依概率收敛贝努利大数定律切比雪夫大数定律辛钦大数定律林德伯格一列维定理(独立同分布的中心极限定理)德莫佛一拉普拉斯定理用林德伯格一列维定理(独立同分布的中心极限定理)和德莫佛一拉普拉斯定理(二项分布)进行计算五、考试范围与题型(一)考试范围二维离散型随机向量的联合概率分布和二维连续型随机向量的联合密度函数的概念、性质、计算及应用由概率分布或概率密度求相关事件的概率二维随机向量的联合分布与边缘分布的互求二维随机向量函数的数学期望二维均匀分布、二维正态分布的一些结论大数定理与中心极限定理的条件和结论棣莫弗—拉普拉斯中心极限定理(二项分布以正态分布为极限分布)近似计算有关事件的概率(二)考试题型填空题、单项选择题:二维离散型随机向量的联合概率分布和二维连续型随机向量的联合密度函数的概念、性质及计算由概率分布或概率密度求相关事件的概率二维随机向量的联合分布与边缘分布的互求二维随机向量函数的数学期望,协方差、相关系数的性质及计算二维均匀分布、二维正态分布的一些结论大数定理与中心极限定理的条件和结论计算题、应用题:二维随机向量的联合分布、边缘分布的求解及其应用,二维随机向量的联合分布与边缘分布的互求,用棣莫弗—拉普拉斯中心极限定理近似计算有关事件的概率六、主要参考书[1]龚德恩,范培华,胡显佑经济数学基础(第三分册:概率统计)(最新修订本)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修订第二3版[2]袁荫棠,范培华新版经济学基础(三)概率统计解题思路和方法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报10月第2版[3]周概容,单立波概率统计学习指导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4]殷秀清,袁荫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习与考试指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5]梅长林王宁周家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习与提高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6]叶中行杜之韩柳金甫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1版[7]马统一康殿统李劲经济应用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8]于义良安建业李秉林赵芬霞实用概率统计同步教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9]魏振军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三十三讲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0年8月第1版[10]姚孟臣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习题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第4章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理解总体、个体、简单随机样本的概念,掌握总体分布和样本分布的概念;2.理解统计量的概念,掌握样本均值和样本方差的计算;3.了解分布,分布和分布的定义及性质,了解分位数的概念并会查表;4.了解正态总体的常用统计量的分布,了解一般总体抽样分布的极限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