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唐代墓葬中的道教因素
唐代墓葬制度
![唐代墓葬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f3c080bd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02.png)
唐代墓葬制度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墓葬制度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下面将主要从墓地制度、葬礼制度、陵寝制度、随葬品制度以及风水信仰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墓地制度在唐代,人们非常重视墓地的选择,认为墓地的好坏会影响后代的命运。
因此,在选择墓地时,人们会请风水师进行占卜,以确保墓地的好坏。
此外,唐代还规定了墓地的使用范围,如官员和平民的墓地必须分开,贵族的墓地一般位于山麓或山腰等。
二、葬礼制度唐代葬礼制度比较复杂,不同阶层的人所行的葬礼仪式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唐代葬礼包括以下步骤:1.设奠:在逝者去世后,家人会为其设奠,以示哀悼。
2.沐浴更衣:为逝者沐浴更衣,以示清洁。
3.迁铺:将逝者从卧室迁铺到正厅,以示尊敬。
4.铭旌:在逝者面前悬挂铭旌,以示区分。
5.属纩:将新絮或丝绵置于逝者口鼻之上,以示温暖。
6.奠仪:在入殓前,家人会为逝者进行最后一次祭奠。
7.入殓:将逝者放入棺材中。
8.出殡:将棺材运往墓地安葬。
9.安葬:将棺材放入墓穴中,并进行掩埋。
10.复礼:在安葬后,家人会进行复礼,以示礼仪完成。
三、陵寝制度在唐代,贵族和皇家的陵寝制度比较严格,不同阶层的人所享有的陵寝规格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唐代陵寝包括以下特点:1.依山而建:唐代陵寝一般依山而建,以山为陵,以水为涧。
2.建筑宏伟:唐代陵寝的建筑规模宏伟,包括地面建筑和地下建筑两部分。
地面建筑包括祭殿、配殿、阙楼等,地下建筑包括地宫、墓道等。
3.布局对称:唐代陵寝的布局对称,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排列建筑群。
4.象征寓意:唐代陵寝的建筑和雕刻等都寓意深远,如龙代表皇帝、凤代表皇后等。
四、随葬品制度在唐代,随葬品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一般来说,唐代随葬品包括以下种类:1.生活用品:如陶器、铜器、瓷器等生活用品。
2.玉器:如玉带、玉佩等玉器饰品。
3.陶俑:如侍女、武士、马匹等陶俑。
4.宝物:如金器、银器等贵重物品。
5.印章:官员和贵族的墓中常有印章作为随葬品。
唐代墓葬形制
![唐代墓葬形制](https://img.taocdn.com/s3/m/b51a3eb1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7d.png)
唐代墓葬形制唐朝,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墓葬形制也充分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繁荣与特色。
唐墓,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唐代社会风俗、宗教信仰、艺术审美等多方面的珍贵资料。
一、唐代墓葬的地理分布与特点唐代墓葬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尤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两京及其周边地区最为集中。
这些墓葬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规模宏大,形制多样,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丧葬习俗。
从地理位置上看,唐代帝王陵墓多选址于山水环抱、地势险要之地,以体现皇权的威严与永恒;而贵族、官僚及平民的墓葬则多分布于城郊或乡村,呈现出较为平实的风貌。
二、唐代墓葬的形制与结构帝王陵墓唐代帝王陵墓多采用“因山为陵”的建造方式,即利用自然山体作为陵墓的基础,再在其上建造封土、祭祀建筑等。
这种形制的陵墓不仅气势恢宏,而且具有很好的防盗效果。
其中,以唐太宗昭陵、唐高宗乾陵等为代表的陵墓更是成为了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典范。
帝王陵墓的内部结构也极为复杂,一般由墓道、甬道、墓室等部分组成。
墓道多呈斜坡状,宽度逐渐收窄,以增强墓室的封闭性;甬道则是连接墓道与墓室的通道,其两侧常绘有精美的壁画,描绘着天神、瑞兽等神秘图案;墓室则是放置棺椁及随葬品的地方,其规模大小因墓主人身份地位而异。
贵族、官僚墓葬唐代贵族、官僚墓葬的形制与结构较为灵活多样,既有仿照帝王陵墓的“因山为陵”式,也有平地起建的“封土堆”式。
这些墓葬在规模上虽不及帝王陵墓宏大,但在建筑工艺和装饰艺术上却毫不逊色。
贵族、官僚墓葬的墓室内部结构也较为复杂,常设有多个耳室、侧室等,用于放置不同种类的随葬品。
平民墓葬唐代平民墓葬的形制和结构则相对简单。
一般采用“竖穴土坑”的建造方式,即在平地上挖一个长方形的土坑,再将棺椁放入其中,最后用土填埋。
这种形制的墓葬虽然简陋,但却体现了唐代平民阶层朴素、实用的丧葬观念。
三、唐代墓葬的随葬品与葬俗唐代墓葬的随葬品丰富多样,既有陶俑、瓷器、铜器等日常生活用品,也有金银珠宝、玉器、丝绸等珍贵物品。
唐代的道教信仰与修行实践
![唐代的道教信仰与修行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d2da3371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5d.png)
唐代的道教信仰与修行实践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一个时期,不仅在政治、文化和经济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是道教信仰和修行实践达到巅峰的时期。
道教作为唐代主要的宗教信仰之一,对唐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信仰体系和修行实践。
在唐代,道教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完整的宗教体系,拥有众多的信徒和道观。
道教信仰注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唐代的社会背景下,这种信仰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接受。
唐朝时的社会风气相对开放,人们对于神秘的宇宙和生命的探索兴趣浓厚。
道教的独特理论和仪式给了人们探索超脱尘世之境、寻求精神安慰的途径。
道教修行实践也是唐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修行是指通过一系列修炼功法来达到身心灵的净化和提升的过程。
唐代道士通常会选择在山林中修行,他们认为山水之间具有神秘的能量,能够帮助修行者增进自己的修为。
因此,唐代的道观往往建在风景秀丽的山脉中,成为修行者们的圣地。
在修行实践中,道士们不仅追求身体的锻炼,还注重心灵的修养。
他们通过冥想、静坐、瑜伽等方式,寻求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道士们相信,只有通过修行可以与宇宙的力量相连,融入自然的节奏,达到身心灵的和谐统一。
在唐代,道教所倡导的修行实践还与医学、养生密切相关。
道教注重养生之道,强调起居饮食方面的调理。
道教养生法主张顺应自然的规律,注重饮食的清淡和环境的干净整洁。
道士们还研究出许多药方和疗法,用于治疗各种疾病,这对唐代社会的医学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而在信仰方面,唐代道教也开始出现丰富多样的流派。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全真教和龙门派。
全真教强调内修和外修的统一,注重坐禅、金丹、炼神等修炼功法。
而龙门派则更加注重身体的锻炼,通常会进行剑法、拳术等实战训练。
这些不同的流派使得道教在唐代展现出了多样化的面貌。
总的来说,唐代的道教信仰与修行实践在中国宗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既承袭了古代中国神话和哲学思想的精华,又融合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信仰体系。
中国丧葬文化研究
![中国丧葬文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1ec93d77e21af45b207a86e.png)
当人呱呱坠地,发出第一声嘹亮的哭声,既是生命的展开也是死亡之旅的开始,所以恩格斯说:“生就意味着死。
”①生与死是一个问题不可分割的两方面。
每个活着的人都将面临死和走向死,弗洛姆对此有精辟论述:人,无论是类人或个人,一旦降临斯世,便被“抛入动荡不定、开放无拘的境遇之中。
其间仅有一点是确定的:过去以至未来的尽头——死亡。
”人的一生由许多不确定性事件组成,惟有死亡归宿是亘古不变的,西方文化更认同这一点。
西方文化源于西伯来文化和希腊理性精神,有着深层的悲剧意识。
历代哲人不仅从理论方面对死亡进行了系统阐释,而且在实践方面也创造了流传千古的典范,如苏格拉第、布鲁纳等以他们自己的生命丰富了死亡的内涵。
基督教或天主教,更是以死亡问题为核心构建起来的宗教,使西方人能更坦然地讨论死亡问题,从“死”的思考悟出“生”的理性,从死亡教育推展到生命教育。
与西方悲剧文化相比,中国文化具有更多乐观情绪,对死亡采取回避态度,这与儒文化重生轻死的传统有关。
美国文学家艾略特把死亡教育和性教育看成是同等重要的大事,而中国传统对此两者都讳莫若深,认为性是肮脏的、死是不吉利的我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导,中国人的死亡观也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意谓人如果连“此生”都照顾不好,何谈照顾“来世”。
孔子的本意是要求人们务本求实,关注现实感性生命的愉悦,对生活负责,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于对生命社会价值的追寻,而不要分心去考虑死亡及死后世界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家文化的这种把死亡问题排斥在生命视野之外的现实主义生存哲学,是中国人忌讳死亡、恐惧死亡的文化根源之一。
所以,中国人表面上乐观坦荡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对死亡的深深的悲哀和恐惧,因为“死”就意味着对“生”的彻底否定,意味着世俗生命之乐的彻底破灭,这对于注重现实的中国人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所以,死亡是中国传统文化忌讳的话题。
笫一节丧葬概说一、丧葬习俗的产生丧葬习俗的产生源于灵魂不灭的观念。
论述道教对中国古代墓葬活动的影响
![论述道教对中国古代墓葬活动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ac7d55d0f242336c1eb95efd.png)
□刘超论述道教对中国古代墓葬活动的影响道教的众多思想中,神仙学说是非常重要的思想。
神仙说出现于战国末期,在秦至西汉中期,东海神仙的传说在方士的推演下,引起了人们的无限向往。
最先受到影响的便是最高统治者,从秦始皇派方士到东海寻找不死之药开始到汉武帝对神仙学说的迷惘,以及后来图谶学说的兴起,这些因素使方士之术逐渐发展。
东汉末,一些方士开始编造经典,形成自己的宗教。
如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1]。
从此以后,方士逐渐转变为道士,神仙学说成为一种宗教。
东汉汉顺帝时期,道教创立,尊黄帝和老子为教主,且信奉神仙之说,并认为通过吃不死药或经过修炼都可以成仙。
《太平经》中记载:“奴婢常居下,故不伸也,故象草木。
故奴婢贤者得为善人,善人好学得成贤人;贤人好学不止,次圣人;圣人学不止,知天道门户,入道不止,成不死之事,更仙;仙不止入真,成真不止入神,神不止乃与皇天同形。
”[2]道教神仙思想、阴阳思想对丧葬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汉代墓葬中画像石艺术的使用、丧葬活动中道教的参与以及道教四神等动物元素的出现这几方面。
一、汉代墓葬中仙山、仙草、云纹和众多的祥禽瑞兽、羽人驾鹿、天马行空等。
”[3]如在汉代画像石中,西王母、东王公的形象及其居住的昆仑山多次出现。
西王母的崇拜与流行与汉代人们渴望长生、求仙的思想信仰有很大关系。
“汉武帝时期,崇信少翁、栾大和公孙卿等方士,因浮海求神无果,海上神仙地位下降,同时,山里仙人乘虚而入,而西王母便成为山中神仙的代表。
”[4]传说西王母拥有长生不死的仙桃,可使人长寿。
西王母拥有长生不老药的传说与道教的神仙信仰不谋而合,从西汉晚期开始到东汉,对西王母的崇拜不断发展。
《太平经》即云:“乐莫乐乎长安市,使人寿若西王母,比若四时周反始,九十字策传方士。
”[5]西王母因而被纳入道教体系。
依据王苏琦统计,“西王母分布在约十六个省、市、自治区,集中分布在四大区域:鲁南和苏北、河南、陕北及四川。
唐代道教思想的发展
![唐代道教思想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49c50305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58.png)
唐代道教思想的发展唐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发展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在这样的一个时期,道教思想的发展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经典。
唐代道教思想的发展,从这个时期的政治、文化、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重视,不仅使得道教思想得到了深入的传播和发展,同时也为中国历史上其他的文化和思想带来了一些深刻的启示。
本文就唐代道教思想发展这个主题进行一些探析和阐述。
一、唐代道教思想的背景1.唐代时期的政治背景唐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局面非常复杂。
在当时的唐朝中,武则天的出现和唐玄宗的登基都使得唐朝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武则天时期的政治乱象和僧侣之间的军事冲突,都对道教的传播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唐玄宗时期的皇室对道教的倡导和大力支持,使得道教思想得到了更深入的传播和发展。
2.唐代时期的文化背景唐代时期的文化是世界上文化发展最为显著的时期之一,唐朝在这个时期的文化发展是世界上的翘楚。
唐朝的文化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也包括了文学、音乐、绘画、建筑等多种文化形式。
在这个背景下,唐代道教思想得到了更深入的传播和发展。
二、唐代道教思想的特点1. 唐朝中期道家思想兴盛。
道场制度得以完善,道教寺观也大量增多。
在这一时期,道家思想走向了全盛时期。
道家思想强调通过冥想等方式达到精神上的超越。
唐中期香炉山和五台山等道教名山的兴起,标志着道家思想的全盛时期的来临。
2. 道家思想逐步成为主流。
唐代时期的官方文化是儒家思想,但是道家思想却逐渐成为了社会的主流。
唐中后期兴起的道家文化,成为当时思想头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唐代时期的文化环境中,道家思想得以深入人心,同时成为当时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3. 强调道教文化的灵性与超越性。
道家思想的本质是追求超越和精神上的提升。
唐代道家思想提出的关于精神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生存的观念,注重精神上的超越和内省,强调超越自我和物质上的束缚。
唐朝的民间信仰道教儒教与民间神仙信仰
![唐朝的民间信仰道教儒教与民间神仙信仰](https://img.taocdn.com/s3/m/3dc9a4a8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0c.png)
唐朝的民间信仰道教儒教与民间神仙信仰唐朝的民间信仰:道教、儒教与民间神仙信仰唐朝时期,中国社会的信仰体系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除了官方的宗教信仰外,民间信仰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这一时期,道教、儒教及民间神仙信仰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信仰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以“道教、儒教与民间神仙信仰”为题,探讨唐朝时期的民间信仰状况。
一、道教在唐朝的民间信仰中的地位道教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信仰体系之一,在唐朝时期,道教的地位更是进一步得到了加强。
道教强调“道”与“德”的追求,强调修炼个人的内在自然之道。
在唐朝社会中,道教给予了人们信仰和寻求心灵慰藉的机会。
在唐朝社会中,道教的影响力体现在许多方面。
首先,道教的教义与前代相比更为丰富,增加了一些教派的分支,如宗教组织的升格和发展区域化的道教团体等。
此外,道教僧侣和信徒也在民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通过宣讲和传道,传播着道教的思想,号召人们信仰道教,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二、儒教在唐朝的民间信仰中的地位在唐朝时期,儒教一直是中国的官方信仰,但也深深影响着民间信仰。
儒教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理念,被大多数中国人所认同和接受。
在唐朝社会中,儒教的民间信仰主要表现在家庭教化、聚会集会、传统节日等方面。
家庭中,父母用儒教思想教育子女,传承中华文明;另外,家族成员之间也通过祭祀活动来感恩祖先,体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
此外,儒教的礼仪和道德规范也深入到唐朝人的日常生活中。
三、民间神仙信仰在唐朝的地位除了道教和儒教外,民间神仙信仰在唐朝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追随。
唐朝时期,民间神仙信仰出现了一系列的神仙和宗教组织。
其中,道教在民间信仰中的神仙信仰受到了普遍的认同和尊崇。
道教独有的治疗和延寿法术使得众多道士成为了民众心目中的信仰对象。
人们相信拜神可得到神明的保佑和庇护,因此很多人在需要帮助和治疗时会选择寻求道士的帮助。
此外,在唐朝的民间信仰中,还存在着许多超自然的信仰对象,如龙、凤、狐仙等。
唐朝的道教与民间信仰
![唐朝的道教与民间信仰](https://img.taocdn.com/s3/m/e4ae319a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a8.png)
唐朝的道教与民间信仰唐朝(618-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是道教与民间信仰蓬勃发展的时期。
在唐朝期间,道教及其与民间信仰的交融成为一种独特的信仰现象,对塑造唐朝社会及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道教的兴盛唐朝时期,道教在社会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兴盛。
这主要归功于唐玄宗的支持与推崇,他本人是一个虔诚的道教信徒,并将道教视为国家宗教。
唐玄宗推动道教的兴盛不仅在于其个人信仰,更重要的是以政府的力量来加强对道教的扶持与保护。
1. 皇家的支持唐玄宗下令修建许多大规模的道观,如神仙庙、灵隐观、玄真观等。
这些道观不仅成为道教活动的场所,也成为道教信仰的象征和中心。
在这些道观中,许多寺庙设有丰富的神龛和祭祀活动,吸引了大批的信徒前来朝拜与祈福。
2. 文人雅士的参与唐朝时期,许多文人雅士对道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此为主题进行创作与思考。
他们通过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抒发对道教信仰的热爱和追求,推动了道教在文化领域的发展。
二、民间信仰的融合与道教的兴盛同时,唐朝时期的民间信仰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这些民间信仰既包含了原始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也融入了道教的元素,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特色的信仰体系。
1. 祭祀活动在唐朝时期,人们对祖先的崇拜尤为重要。
每逢重大节日,民众会组织祭祀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在这些祭祀活动中,道教的仪式和信仰方式被纳入其中,与原有的民间信仰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祭祀形式。
2. 风水信仰风水信仰在唐朝时期达到了高峰。
人们相信通过合理布局和选择居住地,可以获得好运和福祉。
在风水信仰中,道教的理论和观念被广泛应用,人们相信通过修建道观和修炼道法,可以得到神灵的庇佑和保护。
3. 命理占卜在唐朝社会,命理学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应用。
人们相信通过占卜和推算,可以预测未来的吉凶祸福,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或促进。
道教的符咒和法术被纳入了命理占卜中,为占卜师和信徒提供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唐朝的道教兴盛道家思想的辉煌时期
![唐朝的道教兴盛道家思想的辉煌时期](https://img.taocdn.com/s3/m/4341c7fe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fe.png)
唐朝的道教兴盛道家思想的辉煌时期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朝代之一,也是道教兴盛的时期。
在唐朝,道家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潮。
本文将探讨唐朝的道教繁荣以及道家思想的辉煌时期。
一、道教的传播与兴盛1. 皇家的支持唐朝时期,皇室对道教的信仰和支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李唐皇室自称是道教的天子,不仅在政治上宣扬道教的观念,还亲自参与道教仪式。
皇帝的支持,使得道教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和发展。
2. 俗人的信仰除了皇室的支持,普通百姓对道教的信仰也日益增加。
唐朝社会相对开放,大多数百姓享受到了相对富裕和稳定的生活。
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寻找超越现实世界的宗教信仰。
道教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宇宙观和人生哲学,得到了广大人民的认同和拥护。
二、道家思想的辉煌时期1. 道德经的传世唐朝是道家思想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其中最重要的贡献就是《道德经》的传世和解读。
《道德经》是古代道家文献中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它深刻揭示了宇宙的道理和人生的智慧。
在唐朝,道德经的研究和解读达到了巅峰,为后世的思想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源头。
2. 道家学派的兴起在唐朝,道家学派得到了进一步的兴盛和发展。
著名的道家思想家陆玑、韩愈和李觏等,都在唐朝出现并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学者对《道德经》进行了进一步的诠释和研究,为道家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
3. 道家文化的繁荣唐朝的道家思想不仅体现在学术上,还表现在文化方面。
在唐朝文学中,道家的影响无处不在。
许多文人墨客以道家思想为灵感,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和绘画作品。
这些作品独具魅力,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崇尚与颂扬,成为唐代文化的瑰宝。
三、道教兴盛的原因1. 社会需求唐朝社会相对和谐稳定,人民生活富裕,对精神层面的需求逐渐上升。
道教提供了一种超越现实的宗教信仰,满足了人们对宇宙奥秘和生命意义的追求。
2. 皇权的支持皇室对道教的信仰和支持使得道教在政治和社会上得到了认可,为道教的传播和兴盛打下了基础。
唐代的道教研究
![唐代的道教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fc34e3c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0e.png)
唐代的道教研究唐代是道教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成为了道教发展的高峰期之一。
在唐朝时期,道教的学术研究、宗教传承和文化传播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了当时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本文将从唐代道教的历史背景、道教经典和道教律令、道教宗教实践、道教文化交流等方面,全面地探讨唐代道教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唐代道教的历史背景唐代是中华文明史上的辉煌时期,也是道家文化的高峰时期。
在唐代,道教在宗教信仰、文化繁荣和文化交流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唐代道教的历史背景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
首先,唐代的宗教形势在一定程度上为道教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在唐代,佛教虽然在帝王、文人和寺院方面都有了很高的地位,但是城市居民和农村百姓多数还是信仰道教和民间信仰。
唐朝统治者更是大力支持道教的发展,将道教列为官方信仰之一,同时还给予道教相应的经费和物资,让道教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发展。
其次,唐代道教思想的独特性,是道教在唐代发展的根本动力。
唐代道教在思想上,把“道”作为宇宙本源,认为万物皆有道,在达到“道”的境界之后,就能获得永生、超越生死。
这种文化背景与唐代社会风貌相得益彰,带来了一定的文化繁荣。
唐代还修建了很多著名的道教庙宇,象征着唐代对道教的重视和扶持。
再次,唐代的文化交流开阔道教中外文化的交流渠道。
在唐朝时期,随着长安这个政治、文化中心的形成,许多外国使节、文化学者和宗教学者来到中原,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他们对中原先民文化的传递和改良,加强了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极大地丰富了唐代文化的内涵。
二、唐代道教的经典和律令唐代是道教经典大量涌现的时期。
唐代的大量道教经典,包括《太上感应篇》、《道德经》、《无上经》、《无上正觉禅师神通灵授法要》等。
其中,《太上感应篇》被认为是唐代最为重要的道教经典之一。
它是中国道教文化中集大成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太上老君和上清道君所共同创作的,而且经文早在魏晋时期已出现,唐代则成为了很多道教徒所崇尚的经典。
唐朝的道教信仰与文化传承
![唐朝的道教信仰与文化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e12cab40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27.png)
唐朝的道教信仰与文化传承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它的文化传承深深地影响着后世。
在唐朝的时候,道教信仰在社会中非常盛行,也对当时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唐朝的道教信仰与文化传承。
首先,唐朝时期道教信仰达到了巅峰。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的宗教信仰,在唐朝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国内外各地道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尤其是在城市中,道观建筑宏伟壮丽,成为风景线。
唐朝皇室也十分重视道教,皇帝往往会任命道士为官或御医,以求祭祀礼仪的顺利和宫廷的繁荣。
唐玄宗时,道教达到了顶峰,成为官方信仰之一。
道教的盛行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宗教意义,更因为道教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道教强调修身养性,注重个体的内心修行和身心的和谐。
这种修身养性的思想对于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唐朝,大量的文人墨客涌现出来,他们钻研道教经典,借鉴道教的修身养性之道,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文学创作和诗词写作中。
因此,唐朝的文学作品充满了道教哲学的思考,尤以诗词为代表。
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就有“至人无己,神人无功”之句,表达了道教中超脱于个人欲望和功利的境界。
道教的修身养性也对唐朝的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产生了影响,艺术作品中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给人以内心的平静与舒适。
道教信仰还对唐朝社会制度和行政管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道教强调反对权力的滥用和苛政独裁,主张以仁爱之心为核心的管理方式。
唐朝皇帝通过接受道教的思想,尝试在治理国家的同时保持民众对政权的信任和支持。
比如,在政府行政方面,唐朝采纳了道教的思想,注重以德治国,推行仁政,使得政府与民众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同时,道教信仰还影响了唐朝的法律制度和社会道德规范,提倡忍让、宽容和平等的思想,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然而,道教的盛行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的问题。
唐朝末年,道教教派纷争不断,人们开始迷信神仙和追求长生不老之术,导致社会风气沦为迷信和虚无主义。
同时,道教的发展也受到了佛教等宗教的竞争和批评,使得唐朝的道教信仰逐渐式微,对文化传承的影响也逐渐减弱。
唐代的丧葬观念习俗与礼仪制度
![唐代的丧葬观念习俗与礼仪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cef2b257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70.png)
家人要前往墓地扫除坟墓上的杂草和尘土,以保持坟墓的整洁和美观。此外, 还要进行修坟、立碑等活动,以示对死者的缅怀和敬意。
综上所述,宋代的丧葬习俗虽然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但随着社会经济 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其习俗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和发展。这些习俗反映了宋代人 们对生死问题的和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态度。
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我们应该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推动现代殡葬业的发展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人民的期望。
参考内容
丧葬习俗与殡葬文化是人类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与人类文明的历史有 着密切的。在中国,丧葬习俗和殡葬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其中蕴 含着许多哲学、伦理和情感方面的因素,对于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有着深刻的影响。
夫妻合葬习俗是唐代丧葬礼俗文化中引人注目的一部分。在这个时期,男性 和女性在丧葬方面的待遇存在明显的性别等级差异。本次演示将从唐代夫妻合葬 习俗入手,探讨其中反映出的性别等级差异及其文化意义。
在唐代,丧葬礼俗文化受到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在这个背 景下,男性和女性在丧葬方面的待遇并不平等。男性在丧葬礼俗中享有更高的地 位,而女性则往往受到一定的忽视和歧视。这种性别等级差异在夫妻合葬习俗中 表现得尤为明显。
以示对死者的缅怀和敬意。在到达墓地后,要进行安葬仪式,将棺材埋入墓 穴中。在安葬完毕后,家人和亲友要离开墓地并返回家中,为死者的逝去而悲伤 哀悼。
五、后续礼仪
在安葬完毕后,家人还要进行一系列的后续礼仪,以示对死者的缅怀和敬意。 首先是要进行祭奠仪式。家人和亲友要在每年的清明节、中元节等节日前往墓地 祭奠死者,以示不忘先人之恩德。此外,还要进行扫墓活动。在清明节等节日时,
宋代丧葬习俗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厚葬之风盛行。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宋代丧葬习俗逐渐发生了变化。本次 演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宋代的丧葬习俗进行探讨。
论唐代的宗教思想
![论唐代的宗教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d0b1770d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e6.png)
论唐代的宗教思想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不仅政治和经济方面很强大,而且文化也十分繁荣。
在这个时期,宗教思想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唐代的宗教思想主要有道教和佛教两种,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道教思想道教在唐代十分兴盛,它的核心思想是追求长生不死。
在唐代,很多人都希望通过修道来实现长生不死的愿望,这也是道教变得如此流行的原因之一。
在唐代道教思想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强调“道”。
道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一个本源,这个本源就是“道”。
强调“道”也意味着强调自然,因为“道”就是自然规律。
此外,道教还强调了修炼。
修炼分为内修和外修,内修就是通过修炼心境来达到清静的境界,外修则是通过吃药、打坐等方法来修炼身体。
这些修炼方法被许多人视为通往长生不死之路的关键。
二、佛教思想佛教在唐代也非常兴盛,许多人将其视为觉悟之路。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因果报应和轮回转世,也就是说一个人所做的事情会影响到这个人未来的命运。
在唐代佛教思想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重视修行。
佛教认为,只有通过修行才能达到彻悟的境界。
具体来说,修行方法包括念佛、坐禅和诵经等。
同时,佛教也重视爱与慈悲心。
仁爱精神被佛教视为人类存在的最高境界,因此在佛教中,强调了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
三、佛教与道教的融合虽然道教和佛教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在唐代,它们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这种相似之处在某些情况下也让两者发生了融合。
比如,许多人在寻求长生不死的道路上,既选择了道教的修炼方法,又选择了佛教的念佛、坐禅等方法,这就是佛教和道教融合的一个例子。
除此之外,佛教和道教在一些共同问题上也有相同的观点,比如关于生命和宇宙的本质问题。
这种共通之处也促进了两者的融合发展。
总体来说,唐代宗教思想十分丰富,其中以道教和佛教占据了主导地位。
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核心思想和发展趋势,但在某些方面也有相似之处。
这种宗教思想的多元性在许多方面推动了唐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唐代文化的宗教背景与影响
![唐代文化的宗教背景与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29f14b0a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5c.png)
唐代文化的宗教背景与影响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繁盛、辉煌的时代之一。
在唐朝的两百年间,不仅涌现了众多杰出人才,而且文化艺术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唐代文化的形成离不开社会背景和宗教影响。
本文将探讨唐代文化的宗教背景与影响。
一、唐代宗教背景在唐代,宗教极为普及,道教、佛教、儒教乃至众多民间信仰都有相当的影响力。
道教是唐代前期最早传入中国的宗教,其主张“道法自然”,提倡追求长生不老,并注重修炼身心以达到精神上的境界提升。
道教的兴盛给唐代社会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影响元素涉及世俗、宗教、哲学、文化等等方面。
佛教是唐代最受欢迎的宗教之一,其在唐代中期达到顶峰。
唐代时期佛教的发展分两个阶段:唐初为初期,以大乘佛教为代表;唐中期为盛期,以唯识宗为代表。
唐代的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目共睹。
如研究经义、译经等等,都对中国古代文化以及唐代的总体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儒教在唐代一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而非邪教,在唐代的文化生活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方面。
因为唐代中期的政府非常重视儒学思想,且不断更新和修改相关制度,而儒学则逐渐取代了道教成为唐代除佛教之外另一渊源广泛的宗教。
民间信仰则是唐代社会主要的形式之一,如河南、山东、湖北、安徽、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宗教文化在民间信仰中传承较广,且许多的神仙故事等等传说也影响了唐代的文化。
二、唐代宗教对文化的影响唐代文化是由多重因素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其中宗教及其所传承的思想、文化是一条重要的渊源。
(1)文化思想的新理论道教和佛教的思想在唐代提供了重要的创新理论和思想,以改变传统文化。
他们对世界万物有一定的观察和认知,对人类追求精神愉悦和物质满足的方式提出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2)文艺的创新唐代的文艺是基于前代所积累的基础之上展开,道教、佛教等宗教信仰为文艺提供了灵感和创意基础。
同时儒家学派的思想也对文艺创作人员舆成就都进行了相当的教育和熏陶。
(3)宗教影响的积极价值宗教方面的思想体制不仅体现了积极的价值,也体现出负面价值及局限性。
唐朝殡葬管理制度
![唐朝殡葬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3f0ffc9a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0e.png)
唐朝殡葬管理制度在唐朝,殡葬管理制度是非常严格且规范的。
对于唐朝的人们来说,殡葬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不仅关乎对逝者的尊重和纪念,还关乎对未来子孙的祭祀和教育。
因此,在唐朝,殡葬管理制度被重视和严格执行,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得到合适的安葬和礼仪。
殡葬礼仪在唐朝,殡葬礼仪是非常重要的,它涉及到对逝者的尊重和纪念,对未来子孙的祭祀和教育。
因此,唐朝制定了严格的殡葬礼仪,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得到合适的安葬和祭祀。
首先,殡葬礼仪分为国葬和私葬两种,国葬一般只适用于皇帝和贵族,而私葬则适用于普通人。
国葬和私葬的礼仪有所不同,但都非常讲究。
其次,在殡葬礼仪中,对逝者的遗体处理、丧礼服饰、祭器、礼乐等都有详细规定。
比如,对尸体的处理必须严谨并符合礼仪,丧服和祭器也必须依照规定使用,而丧事期间的礼乐也必须严格遵循。
殡葬仪仗在唐朝,殡葬的规模都是非常庄严隆重的,尤其是对于皇帝和贵族来说,殡葬仪仗更是非常讲究。
按照唐朝的规定,皇帝和贵族的殡葬仪仗包括了很多仪仗和车马,数量繁多,规模宏大。
比如,有丧车、牛马、御匾、輬车、御榇、瘈幡、金作之具、梓宫及宝甌等等。
而这些殡葬仪仗的规模和数量都有详细的规定,必须严格遵守。
这些仪仗不仅彰显了逝者的尊贵身份,也体现了唐朝殡葬管理制度的严谨和规范。
殡葬场所在唐朝,殡葬场所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关乎逝者的尊严和未来祭祀的地方。
按照唐朝的规定,殡葬场所分为皇家陵园和普通墓地,它们的规划、布局和管理都有详细的规定和要求。
皇家陵园一般由皇帝亲自选定,并由政府专门管理和维护,而普通墓地则是由地方政府或宗族管理,也有详细的规定和要求。
此外,殡葬场所的选址、建筑和墓碑也都有详细规定,必须依照规范建造和管理。
殡葬管理人员在唐朝,殡葬管理人员也是非常重要的,他们负责督促和执行殡葬管理制度,确保每个人都能得到合适的安葬和祭祀。
按照唐朝的规定,殡葬管理人员由地方政府和宗族推选,经过严格的选拔和培训,具备一定的管理和仪仗知识和技能。
唐代的丧葬观念习俗与礼仪制度
![唐代的丧葬观念习俗与礼仪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85f1e574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8e.png)
唐代的丧葬观念习俗与礼仪制度一、本文概述唐代,作为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丧葬观念习俗与礼仪制度也同样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解读唐代丧葬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历史背景,以揭示这一时期社会风貌、伦理观念及宗教信仰的重要侧面。
唐代丧葬习俗丰富多样,既体现了儒家“孝”文化的深刻影响,又融入了佛教、道教等宗教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丧葬礼仪体系。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包括丧葬观念的形成与演变、丧葬礼仪的具体流程、丧葬用品的种类与象征意义、以及丧葬习俗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等。
通过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唐代社会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观念,也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借鉴。
二、唐代的丧葬观念在唐代,丧葬观念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注重孝道与尊卑有序的社会伦理。
人们普遍认为,丧葬是对逝者表示尊敬和怀念的一种方式,也是展示家族荣誉和社会地位的重要场合。
因此,唐代丧葬习俗既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孝道观,也融合了当时的社会习俗和信仰。
唐代的丧葬观念强调孝道。
在儒家思想中,孝道是为人子女的基本道德准则,而丧葬则是尽孝的重要表现。
唐代法律规定,父母去世后,子女必须守丧三年,期间不得婚娶、赴宴、娱乐等,以示对逝者的哀悼和尊敬。
唐代还流行着“厚葬”之风,即尽可能为逝者提供丰厚的葬礼和豪华的墓地,以显示子女的孝心和对家族荣誉的维护。
唐代的丧葬观念体现了尊卑有序的社会伦理。
在唐代社会中,家族成员的身份和地位有着严格的区分,这种区分在丧葬活动中也得到了体现。
例如,在葬礼的仪式中,家族成员必须按照尊卑长幼的顺序排列,不得僭越。
同时,不同身份和地位的逝者,其葬礼规模和仪式也有着严格的规定,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唐代的丧葬观念还融合了当时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
唐代是一个多神崇拜的时代,人们普遍信仰佛教、道教等宗教,这些宗教信仰在丧葬活动中也有所体现。
例如,佛教的念经、超度等仪式常常出现在唐代的葬礼中;道教的炼丹、祈福等活动也与丧葬习俗相结合。
唐代丧葬制度
![唐代丧葬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7ac6f58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b2.png)
唐代丧葬制度一、引言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其丧葬制度也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本篇文档将详细介绍唐代的丧葬礼仪、陵墓制度、葬具与随葬品、丧服制度以及丧葬文化的影响与传承。
通过对唐代丧葬制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社会的文化、宗教和伦理观念。
二、唐代丧葬礼仪唐代的丧葬礼仪十分繁复,包括送终、铭旌、沐浴更衣、迁铺、招魂、吊唁、属纩、奠、殓、殡、服丧等多个环节。
其中,送终是丧葬礼仪的基础,是指为逝者送别;铭旌是对逝者表示悼念和敬意的文书;沐浴更衣则是对逝者进行清洁和整理仪容的仪式;迁铺是将逝者从卧室移至中堂的仪式;招魂是召唤逝者灵魂的仪式;吊唁是表达哀悼之情的仪式;属纩则是将新絮或丝绵置于逝者口鼻上的仪式;奠是指祭祀仪式;殓是指将逝者入殓棺中的仪式;殡是指将棺木移至墓地的仪式;服丧则是为逝者守孝的仪式。
三、唐代陵墓制度唐代陵墓制度是唐代丧葬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的陵墓通常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等部分组成。
其中,墓道是通往墓室的通道;墓门是阻挡盗墓者的入口;甬道是连接墓门和墓室的通道;墓室则是安放逝者遗体的地方。
唐代的陵墓制度还涉及到陵园的规划设计,以及与地形、水文等自然环境的协调。
四、唐代葬具与随葬品唐代葬具包括棺椁和墓室内的陈设。
棺椁是安放逝者遗体的容器,通常由木材制成,分为底、壁、盖三部分。
墓室内的陈设包括明器、兵器、陶器、玉器等,这些随葬品往往是用来陪伴逝者进入另一个世界的物品。
五、唐代丧服制度唐代丧服制度是根据亲疏关系来确定穿着的服饰和颜色的制度。
根据规定,亲人穿着白色的丧服,朋友穿着黑色的丧服,而五品以上的官员则穿着素丝麻衣。
此外,不同品级的官员在守孝期间所穿的丧服也有所不同。
这种丧服制度体现了唐代社会的伦理观念和文化传统。
六、唐代丧葬文化的影响与传承唐代丧葬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来的历朝历代所沿袭和发展。
唐代的丧葬文化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也反映了人们对生命和死亡的认识和态度。
唐朝敕葬制度
![唐朝敕葬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7c9e3ee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07.png)
唐朝敕葬制度(原创实用版3篇)目录(篇1)1.唐朝敕葬制度的定义和背景2.唐朝敕葬制度的具体内容3.唐朝敕葬制度的影响和作用4.唐朝敕葬制度的历史意义正文(篇1)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朝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唐朝的敕葬制度是其文化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唐朝敕葬制度是指皇帝通过颁发敕令,规定和安排贵族、官员等人的葬礼。
这种制度源于西周时期,到了唐朝达到了巅峰。
唐朝敕葬制度的出现,与唐朝的政治制度、社会风俗和宗教信仰密切相关。
在唐朝,社会等级制度严格,人们对身份地位的追求达到了极致。
同时,佛教的传播和儒家文化的复兴,也使得人们对丧葬礼仪有了更高的要求。
唐朝敕葬制度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皇帝可以亲自为贵族、官员主持葬礼,也可以派遣特使代为主持。
其次,贵族、官员的墓地选择、墓碑镌刻、随葬品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再次,葬礼的规模和仪式也受到敕令的严格控制。
这些规定旨在维护皇权和等级制度,展示皇帝的仁爱和威严。
唐朝敕葬制度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维护了皇权和等级制度,加强了统治的稳定性。
其次,它规范了丧葬礼仪,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再次,它推动了文化交流,尤其是中印文化交流,对中国佛教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朝敕葬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既是唐朝政治、文化、宗教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体现,也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瑰宝。
目录(篇2)1.唐朝敕葬制度的定义和背景2.唐朝敕葬制度的具体内容3.唐朝敕葬制度的影响和作用4.唐朝敕葬制度的历史意义正文(篇2)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唐朝的敕葬制度是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唐朝敕葬制度是指皇帝通过颁发敕令,对特定的人物进行特殊的葬礼待遇。
这种制度源于西周时期的葬礼制度,到了唐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在唐朝,敕葬制度主要适用于皇室成员、贵族、功臣等特定人群,其目的是为了表彰这些人的功勋和地位。
唐朝丧葬文化
![唐朝丧葬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8bf8d716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2f.png)
唐朝丧葬文化
唐朝丧葬文化是指唐朝时期人们对于死亡和葬礼的一系列习俗和仪式。
在唐朝时期,丧葬文化已经相对完善,包括了从死者去世到葬礼结束的各个环节。
首先,当人们去世时,家人会在死者身上放上一张纸钱。
这个纸钱在唐朝时期称为“楮帛”,是一种用桑树皮或者榆树皮制成的纸质物品。
放上纸钱的目的是为了让死者在阴间可以使用这些钱,同时也是表示对死者的尊重和思念。
其次,在唐朝时期,丧家需要为死者准备一些物品。
这些物品包括衣物、鞋袜、食品等等,以供死者在阴间使用。
同时,还需要请道士为死者超度,帮助死者安然过渡到来世。
在唐朝时期,葬礼的仪式非常隆重。
当死者的灵柩被抬出家门时,家人会放声痛哭并撕裂衣服,表示对死者的悼念。
同时,还会放鞭炮、吊纸牌等,来驱赶邪魔,保护死者灵魂不被侵扰。
最后,唐朝时期的墓葬也非常讲究。
丧家会为死者选一个风水宜人的墓地,并且会请专门的墓葬工匠修建墓穴。
墓穴中通常会放置棺材和一些属于死者的物品,以供死者在来世使用。
总的来说,唐朝丧葬文化非常注重传统礼仪和尊重死者。
虽然这些习俗和仪式在现代已经有所改变,但是唐朝丧葬文化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教与李唐王朝有着特殊的渊源,这使得它在唐代具有了国教的性质,并保持了长盛不衰的发展势头。
在李渊起兵前后,道教徒们为他制作图谶,大造舆论,甚至给以经济资助,有的还直接参加了他的起义队伍。
茅山道士王远知曾向李渊密告符命,李淳风借老君之口宣称李渊乃受命之君,楼观道士岐晖则测定李渊必是“真君出世”。
李渊称帝后,即一再宣称“李氏将兴,天祚有应”,“历数有归,实惟天命”[1],并确认他与道教教主老子的一脉相承,尊老子为始祖,还对道教徒大加封赏,努力提高道教地位,并由此掀起了唐代崇奉道教的热潮。
唐太宗李世民进一步推进高祖李渊的崇道抑佛政策,积极兴建道观,并为一些道观书额。
唐高宗封太上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并立祠堂,天下诸州广置观所;还下令以《老子》为上经,令天下百官皆习,并把它规定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对道士也是倍加优宠,让他们隶属宗正寺,把道士作为宗亲对待。
唐玄宗更是神化“玄元皇帝”,大批制作玄元皇帝的图像,颁行天下,同时,他又积极开展对道经的收集、整理、注释和传播,不断扩大道教的影响。
“安史之乱”后,各地道教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统治者的崇道活动也有所减弱,但崇尚道教、尊奉其祖玄元皇帝的既定政策仍然作为维系李唐王朝的精神支柱而继续受到重视,从而促进了道教在中唐以后的恢复和发展。
道教在唐代臻于极盛,对全社会的影响力也就大为增强,在唐代墓葬中表现也相当突出。
道教信仰的内容庞杂,主要来源于原始巫术、秦汉方仙和先秦道家的思想和实践。
在此基础上创建发展起来的道教,谙熟符咒禁祝的祈禳压镇,擅长炼丹服食的神仙方术,注重养性修身的养生之道。
道教为世人描绘了极乐的境界———神仙的理想生活,于是神仙世界成了世人企及的至高境界。
道教又是一种极其贴近世人生活需求的宗教,它为自身作了很好的定位,即在人与神鬼之间充当媒介,以法术沟通人神,阻隔人鬼,成了世间的拯救者。
道教施法需要借助灵器来完成,其符印剑镜就成为上通神明、下达鬼怪的神物,人们在试图躲避象征死亡的鬼魅世界时,会想到借助符印剑镜等道教法物来作为护身的法略谈唐代墓葬中的道教因素武玮(河南博物院,河南郑州450002)【关键词】唐代墓葬;道教;镇墓石;柏人俑;石真;壁画【摘要】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在唐代得到迅猛发展,其表现在墓葬方面,出现了大量的与道教有关的镇墓石、柏人俑、石真、十二时俑等随葬用品,同时墓葬壁画中反映道教升仙题材的内容也更为繁兴。
5--宝。
在唐代,道教的斋醮科仪日益完备规范,其法事活动层出不穷,法物也就花样翻新地随之涌来。
唐墓中随葬的镇墓石、柏人俑和石真等都是施于墓葬中的道教法物。
一、镇墓石唐人尚厚葬,墓中陪葬品甚为丰厚,镇墓石是其中较为独特的一种。
镇墓石是按其考古发掘的惯例定名,也有人称其为安魂盒。
为五合一套正方形的青石,盖底相合,大小相等,形同墓志,各以青、白、赤、黑、黄五色代表东、西、南、北、中五方,石上刻有文字和符。
西安南郊庞留村出土的五合镇墓石是目前所见最为完整的资料[2],其五方俱备,石盖上分别刻着“灵宝青帝九天文”、“灵宝白帝七天文”、“灵宝赤帝三天文”、“灵宝黑帝五天文”和“灵宝黄帝中元天文”,除“九天文”墓石缺底,其他几方均完好无损。
举“中元天文”为例,镇墓石底面正中刻有4行16个符,符四周刻有文字,其文如下:“中央黄天承元始符命告下中央九垒土府洞极神乡四统诸灵官,今有清源县主灭度五仙,托尸太阴,今于咸宁县洪源乡少陵原界安宫主室,庇形后土,明承正法,安慰抚恤,黄元哺饴,流注丰泉,练饰形骸,骨芳肉香,与神同元,亿劫长存,中岳嵩山,明开长夜九幽之府,出清源县主魂神,沐浴冠带,迁上南宫,供给衣食,长在光明,魔无干犯,一切神灵侍卫安镇如元始明真旧典女青文。
”其他几方镇墓石所刻文字内容与上述基本相同,只是按方位及其所代表的神灵、五岳不同而略有更动,但表达的意愿没有变化。
考古发掘的实物还有如下几方。
咸阳出土的唐武三思镇墓石只见一块,该石盖上刻有“大唐景龙元年(707年)岁次丁未十一月乙未朔八日壬寅谨为梁王镇”,石底刻文上半部是符,共11行64字,下半部为“南方三”天文[3]。
唐睿宗桥陵发现两块,是为昭成皇后窦氏所立,分别代表南方和西方,每块石面中部刻符,纵横各8行,行8字,共64字。
符外围四面刻有文字,南方镇石刻文共160字,有赤色涂其上[4]。
咸阳博物馆藏有一块,其右部三分之一刻有符2行16字,左部三分之二刻9行144字,文字内容与庞留村的“灵宝黄帝中元天文”基本雷同,主人为“太上清信弟子怀道”,显然死者为道士[5]。
文献中也有相关记录。
叶昌炽《语石》“符类”录有四块镇墓石,两块有题记的可确知是酆王(韦玄贞,中宗韦后之父)墓和金仙公主墓中之物,另两块没有题记,但其中一块记文中有“今有大洞弟子”字样,石主乃是道士身份。
柯昌泗《语石异同评》中还记载有新出土的“唐故公士颖君爱”墓中的天帝告文,应属同类镇石题刻[6]。
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图书馆所藏的五纸灵宝五帝天文拓本,观其形状,似与上述墓石刻文大抵相类,但形式略有更动。
如国家博物馆所藏中元天文拓本上有16个符,分4行排列,行4字,首行符前刻有一行楷书小字,为“灵宝黄帝炼度五仙安灵镇神中元天文”。
因没有石盖和更详细的文字内容,所以主人的身份不明。
16个符据王育成先生译文应为“黄中总,统摄无穷,镇星吐辉,流炼神宫”[7]。
庞留村出土和咸阳博物馆藏的“灵宝黄帝中元天文”的符形状、写法看上去与此很相近,应该也是如此译法。
其余几纸拓本分别为东、西、南、北四方天文,其符都是分8行排列,行8字,与出土的几方墓石底部符的排列形式和字数都相同。
不过这几纸拓本的译文却都出现了诸如梵形、菩台、陀罗、法轮等字眼,显然是出自释家语。
陕西省西安市小雁塔藏有一合唐代刻石,原系唐墓出土,盖、底各一方石,适为一合。
底石镌符铭12行,行12字,共144个符,据考是道书中五篇一套的镇墓符之一,它的楷书译文就是《太上灵宝净明飞仙度人经法》中的“中央玉6--箓”篇[8]。
这方墓石的符箓直接书写道经秘文,内容与上述几方又稍有变动,不过从总体考察,镇墓石符箓文字所涵涉的道教鬼神、符箓文化的宗旨内质都是一致的。
镇墓石还有另一种形制,与上述有较大差异。
河南偃师郑炅墓出土一合,石底也是正方形,但没有符文刻字,代之以梅花桩形凿出五个正方形的小盒,盝形盖阴刻行书“其灵冥冥,以此为极,阳覆阴施,大道之侧,五精变化,安魂之德,子孙获吉,诸殃永息,急急如律令”[9]。
这类镇墓石在墓中只放一合,所凿五个正方形的小盒应该是代表五方五色,可以说是第一类墓石的简易形式。
《语石异同评》也记有“诸殃永息”二石,并称“大抵皆洛下出土者”[10],显然与此石属同类镇物。
墓主的身份地位较普通。
总之,唐代的镇墓石有较固定的程式,铭刻发散出玄虚神秘的气息,渗透着道教精神的本质。
镇墓石的放置直接体现了五行观念的盛行,五方五色之制被配以五帝和五岳。
五帝各受赤书符命,各有所主,不可错越,五石镇五方,就是要诸神皆拜,各方关节全都打通,这样才能顺利实现压镇的愿望。
五石早在汉墓中就有出土,当时主要是曾青、礜石、丹砂、慈石和雄黄,为道士炼丹的重要原料。
东汉墓中出土不少这样的镇墓瓶,如咸阳教育学院永平三年瓶上书有“建立大镇,慈、礜、雄黄、曾青、丹砂五石会精,房药辅神,冢墓安宁”等文字[11],详细记明五石的名称和作用。
初平四年陶瓶上也有“要道中人和以五石之精,安冢墓,利子孙”[12]。
唐代置镇墓石应该是这种传统的继承发展,第二类墓石的刻文还保有较为原始的风貌。
“石头在汉代是早期道徒用来镇压各种凶邪鬼魅的重要神物。
”[13]石头是被古人赋予了神秘生成力和行动力的圣物,这种灵石信仰被道教吸纳,并发展成药石可助练成仙得道的思想。
道教主张亡灵可借助万物之精气神,脱幽出冥,飞升成仙,这种亡魂炼质升仙的说法从镇墓石刻文中也可得到验证。
符图和咒语是道教中长期保持的一种巫术成份,据称有祛恶避邪的功效,将咒语用类似于籀文的字体写出,便是所谓的云箓。
镇墓石上的符箓应该是源出于此的,只不过随着道教理论的系统深化,咒语也摆脱了原始巫术的低劣,在形式上也显得更加变幻莫测,难以辨识。
第一类镇墓石多出土于长安周围,除了几位道士施镇墓石外,其他的物主如昭成皇后、武三思、酆王、金仙公主、清源县主等都是皇室贵胄,反映了皇族对道教法术的信奉。
金仙公主出家入道,施镇道教法物自不待言,其他几人都是死于非命、招魂而葬或几经周折迁厝,所以要借助道教法物的威灵,使其免受仇人魂魄、野鬼恶魔的侵犯,魂神安镇,在神仙庇佑下,引渡其飞升仙界。
第二类安魂盒的受施者似属中下层人士,从形式到内容上都要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目的是为死者祈福,保佑家宅安宁,子孙富贵,殃祸永除,更接近东汉镇墓瓶的初衷。
这两类镇墓石的区别,反映了唐代上层社会的神仙道教和下层社会的民间道教在理想追求、精神寄托上的差异。
镇墓石主要发现于长安和洛阳,这两地在唐代属道教上清派势力强大的地区,许多高道如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等皆为此派中人,且颇受皇帝崇敬。
第一类镇墓石的刻文,其内容源自《太上洞玄灵宝灭度五练生尸妙经》[14],直接体现了这一派所宣扬的思想。
二、柏人俑和石真1973年发掘的江西南昌北郊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三合土墓,出土了一件柏木人,高35厘米,头戴黑帽,身穿长袍,双手拱于胸前,眉目衣纹皆用墨线勾画而成,背面墨书文字:“唯大唐岁次庚戌,九月甲申朔,十三日丙申。
洪州南昌敬德坊没放亡人熊氏十七娘,□五十四岁。
今用铜钱九万九千九百九十7--九贯,已买得此地坪。
中有神呼主人长男、长女、中男、中女、小男、小女,并仰柏人当知(之)。
地中有神呼主人大□、小□行年、本命、六田(甲),并仰柏人当知(之)。
地中有神呼主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者,并仰柏人当知(之)。
[地中有神呼]奴婢、牛马六畜,并仰柏人当知(之)。
地中有神呼长孙、中孙、小孙、曾孙、悬(玄)孙本命□□久亲……行年者一切,已(以)上并仰柏人当知(之)。
吃天苍□□□□八根十二……木盟当圹等,并随柏人觅食。
急急如律令!”[15]从这篇墨书文字来看,柏人显然是作为死者家中主人及其后辈子孙乃至奴婢六畜等一切有生命者的替身置于墓中的,目的是保护死者全家及其所有活物的安全。
四川成都东关外曾出土一件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秦温石券,上面写着:“维大唐天复元年,岁次辛酉,十二月己卯朔,廿四日庚寅。
□有成都府华阳县灵关坊大道弟子秦温,就当县界普安乡沙坎里,将信钱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贯文,买地敬造千年之宅、万岁石城。
今象就了,不敢不谘启告天上地下土伯山灵地祇,左至青龙,右至白虎,前至朱雀,后至玄武。
今日对闭,诸神备守。
温长生万岁,富贵长久。
石人石契,不得慢临。
若人吉宅,自有期契,天翻地倒,方始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