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__教学设计原理
《第一章2动量定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动量定理》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动量和动量定理的概念,掌握动量定理的表述和基本应用。
2. 能够运用动量定理解释和解决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和问题。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物理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动量定理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2. 教学难点:理解动量的概念,正确应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笔、尺子、小球、挡板等。
2. 准备教学视频和例题,用于解释动量和动量定理的概念和应用。
3. 提前布置学生预习动量及动量定理的相关内容。
4. 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或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动量及动量定理。
四、教学过程:本节动量定理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动量定理的含义,掌握动量定理的基本公式,能够应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采用以下步骤:1. 导入新课:首先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动量与冲量之间的关系,引出动量定理的概念。
2. 讲解理论知识:详细解释动量、冲量的概念,以及动量定理的基本形式和适用条件。
同时,通过一些例题,帮助学生理解动量定理的应用。
3. 实验探究: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进一步理解动量定理的含义。
4. 小组讨论与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自己身边的动量定理应用实例,提高学生对动量定理的实际应用能力。
5.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动量定理的应用和注意事项。
同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6.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与动量定理相关的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将采用案例教学、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教学效果。
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将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确保学生能够全面、准确地掌握动量定理的相关知识。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动量定理。
教学设计原理
教学设计原理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等方面进行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排和设计。
而教学设计原理则是指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规律。
下面将从教学设计的目的、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探讨教学设计原理的相关内容。
首先,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有效性是指教学设计要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获得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高效性是指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尽可能节约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
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以及科学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从而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其次,教学设计的内容应该是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规律的。
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教学特点,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同时,学生的发展规律也是教学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特点和学习方式,设计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次,教学设计的方法应该是多样化的。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示范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学设计还应该注重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的创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教学设计的评价应该是全面的和科学的。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考虑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合理设计教学评价活动,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教学过程的评价,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教学设计原理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规律。
只有在遵循教学设计原理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够设计出科学合理、有效高效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1章中学历史教学设计原理
2. 教学目标具体化 目标确定:认知性目标、技能性目标、体验性目标。 结果陈述:了解层次、理解层次、运用层次。 3. 目标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 实现目标的必要条件 能够达成的预期目标 可以评价的学习结果
(二)对教学内容的设计
选择和确定教学重点 抓住内容的核心要素
重视具体问题的细节 把握历史的特点
建构历史的联系
探讨历史的意义
建构历史的联系
(三)对教学方法的设计 1. 教师素养和教学方法的关系
教师所秉承的教学理念; 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 教师对教学操控的能力; 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本领; 教师在教学上的创造性。
2. 判定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的几个维度 是否适合教学目标 是否适合教学内容 是否适合学生学习 是否适合教师运用
教学设计的过程与要求
一、教学设计的任务与目标 二、教学设计的类别与特征 三、教学设计的过程与要求
一、教学设计的任务与目标
(一)教学分析:包括目标分析、学生分析、资源 分析、绩效分析等。 (二)教学设计:包括课程设计、教材设计、教学 环境设计、教学活动设计、学习者的控制分析等。
(三)开发:将设计具体化,产生一个完整的 实施程序。 (四)实施:将实施程序进行实际操作。 (五)评价:实施过程结束后,对目标达成作 出评价,并对设计方案提出修改意见。
(二) 要求
1. 目标定位明确并且切实可行 2. 全面分析与教学有关的问题 3. 系统设计教与学的整个过程 4. 关注全体学生的具体学习进程 5. 注重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互动 6. 讲究教学效率和注重教学效果
三、教学设计的过程与要求 (一)对教学目标的设计
1. 以学生为主体 课堂行为主体是学生 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学生学习后变化
二、教学设计需要经验支持
人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章第4课《建桥梁》教学设计
人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章第4课《建桥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建桥梁》这一课是五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一章第四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桥梁的基本结构和设计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材通过图片、文字和活动指南,引导学生学习桥梁的分类、材料选择和建造方法,从而让学生明白桥梁的重要性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他们对桥梁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可能只知道桥梁是连接两岸的建筑物,但不知道桥梁还有不同的类型和设计原理。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桥梁的了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桥梁的基本结构和设计原理。
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3.让学生明白桥梁的重要性和作用。
四. 教学重难点1.桥梁的分类和设计原理。
2.桥梁的材料选择和建造方法。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桥梁的类型和设计原理。
2.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动手制作桥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桥梁的建造方法和材料选择,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桥梁的图片和实物模型,用于展示和讲解。
2.准备桥梁建造的材料和工具,如积木、纸牌等。
3.准备活动指南和评价标准,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实物模型,引导学生关注桥梁的类型和设计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板书,简要介绍桥梁的分类和设计原理,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根据活动指南和评价标准,利用给定的材料和工具,设计并建造一座桥梁。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和老师对其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桥梁的设计和建造在不同环境和需求下有何不同?如何优化桥梁的设计?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桥梁的重要性和作用,以及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一章 有理数第一章 有理数
一、单元学习主题本单元是“数与代数”领域“数与式”主题中的“有理数”.二、单元学习内容分析1.课标分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22》)指出初中阶段数与代数领域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和“函数”三个主题,是学生理解数学符号,以及感悟用数学符号表达事物的性质、关系和规律的关键内容,是学生初步形成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感悟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重要载体.“数与式”是代数的基本语言,初中阶段关注用字母表述代数式,以及代数式的运算,字母可以像数一样进行运算和推理,通过字母的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课标的内容要求:①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体情境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比较有理数的大小.②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初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掌握求有理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方法.教师应把握数与式的整体性,一方面,通过对有理数的认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数是对数量的抽象,知道绝对值是对数量大小和线段长度的表达;另一方面,通过代数式和代数式运算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通过基于符号的运算和推理,建立符号意识,感悟数学结论的一般性,理解运算方法与运算律的关系,提升运算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数学知识与实际的结合,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模型、验证反思的过程,形成模型观念;要关注基于代数的逻辑推理,能在比较复杂的情境中,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有逻辑地表达与交流的能力.2.本单元教学内容分析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本章包括两个小节:1.1正数和负数;1.2有理数及其大小比较.数及其运算是中小学数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小学已经安排了自然数、正分数及其运算等学习内容.本单元借助生活实例引入负数.通过添加负数这一类“新数”,使数的范围扩张到有理数.引入负数是实际的需要,也是学习后续内容,特别是“数与代数”内容的需要,学生可以从中体会根据实际和数学的需要引入“新数”的好处.有理数的概念可以利用数轴来认识、理解;同时,利用数轴又可以把这些概念串在一起.数轴是数形结合思想的产物.引进数轴后,可以用数轴上的点直观地表示有理数,为学生提供了理解相反数、绝对值的直观工具,同时也为学习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做了准备.引入相反数的概念,一方面可以加深对相反意义的量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为学习绝对值、有理数运算做准备.绝对值概念借助距离概念加以定义.在数轴上,一个点由方向和距离(长度)确定;相应地,一个实数由符号与绝对值确定.这里,“方向”与“符号”对应,“距离”与“绝对值”对应,又一次体现了数与形的结合、转化.所以,绝对值概念可以促进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也是学习数的大小比较、数的运算的基础.本单元重点是理解正负数、有理数和绝对值的相关概念;难点是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三、单元学情分析本单元内容是人教版教材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自然数、正分数及其运算、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这些都是学习本章的基础.实际上,小学学过的数及运算的知识,就是有理数及其运算的知识,数的范围限制在“正数和0”.因此,本单元内容的教学,首先要做好与以往算术知识和方法的衔接,在原有基础上自然引申出新的问题和思路.例如,对负数的认识,借助实际生活、生产中大量存在的“相反意义的量”,提出引入“新数”的需要,然后借助“大于0的数叫作正数”,自然引入“在正数前面加上符号‘-’(负号)的数叫作负数”.另外,本单元渗透了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例如,用-a表示a的相反数;用字母表示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的结论;等等.这样,既使问题阐述得更简明、更深入,也使学过的数与代数的知识得到巩固、加强和提高.总之,加强与小学学过的数及运算的衔接,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本单元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四、单元学习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比较有理数的大小.2.能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掌握求有理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方法,知道|a|的含义(这里a表示有理数).五、单元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概览有理数课时划分内容本质与研究方法1.1正数和负数通过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归纳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续表有理数课时划分内容本质与研究方法1.2有理数及其大小比较1.2.1有理数的概念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归纳有理数的概念,并对有理数进行分类;培养学生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1.2.2数轴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归纳数轴的概念,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数轴的活动,并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让学生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有理数课时划分内容本质与研究方法以互相转化的,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1.2.3相反数通过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的特征,培养归纳能力;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感受事物之间的对应统一的辩证思想1.2.4绝对值提出问题,通过探索求一个数绝对值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规律,总结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1.2.5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经历用数轴比较有理数大小的方法和形成过程,体会负数的大小比较与自己原有认知体系的不同;经历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体验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的探索过程六、单元评价与课后作业建议本单元课后作业整体设计体现以下原则:针对性原则:每课时课后作业严格按照《标准2022》设定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业质量情况.层次性原则:教师注意将课后作业分层进行,注重知识的层次性和学生的层次性.知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渗透人人学习数学,人人有所获.重视过程与方法,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生活性原则:本节课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应回归于生活,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根据以上建议,本单元课后作业设置为两部分,基础性课后作业和拓展性课后作业.。
。第一章、机械运动教学设计
是:
(
)
A. 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B. 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 C. 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也可能是变速直线运动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个性 修改
板书设计
三、课堂巩固:
1. 两个同学并肩走在林荫路上,若相对于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来说
两人都是 ____________的;而相对于其中的一个同学另一个同学
是 _________的。
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我们平时所说的物体运动和静止却
都是相对某一物体而言的,即相对于参照物而言。
【问题】同是物体的运动,它们的快慢一样吗?你认为哪
些物体快,哪些物体慢呢?
【总结】今天我们就研究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板
书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8min)
〖师〗 平时我们是如何对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比较、 判
判员认为,到达终点化时少的运动员跑得快,这是采用上述第 ________种方法 . 若要比较滑翔机与赛车运动的快慢, 则需采用上
述第 __________ 种方法比较方便 .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是
(
)
A.运动路程越长的物体,速度越大
B.运动时间越少的物体,速度越大
C.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的物体,速度越大
1. 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
2.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分析自己
散步、竞走、跑步的三个状态的平均速度特点,比较哪一个快?
3.本节课中探究实验所需器材有哪些?
4.测量小车从斜面上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要注意哪些问题。
5. 测量小车从斜面上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如何测量下半段的平
2. 坐在行驶汽车上的人说路旁的树在向后退,他是以
教学设计的原理
教学设计的原理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过程。
它是教学的计划和组织,旨在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以下是教学设计的几个原理:
1. 学生为中心: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和特点。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和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活动。
2. 结构合理:教学设计应具备合理的结构,包括清晰的教学目标和适当的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应有机地连接起来,有序地展开,使学生能够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3. 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教学设计中应包含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和兴趣。
教师可以运用讲解、讨论、实验、游戏等多种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 情景化教学:教学设计应与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情境有关联,使学习内容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应用。
教师可以引入实例、案例等情境,促使学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5. 引导学生探究:教学设计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探究和实践来建构知识。
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
6. 反馈与评价:教学设计应考虑如何给予学生及时和准确的反
馈,并进行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作业、测验等方式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总之,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合理结构,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与学生实际情境相联系,引导学生探究,并提供反馈与评价。
这些原则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学设计原理》加涅.
《教学设计原理》加涅概念,原理及名词解释一.教学与教授:教授仅仅是教学的一部分。
教一词指的是一个人想学习者讲授或者掩饰某些东西。
但是教师或培训者的角色包括多种不同的任务,如选择材料,判断学生的准备情况,监控教学活动,最终起到内容资源与学习促进的作用,于是更广泛的术语“教学”讲强调的重点放在了教师用来使学生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的完整的活动范围。
二.教学原理的基本假设:1.教学设计必须已帮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学过程为目的的,教学设计也是以有目的的学习而不是“偶然”学习为目的的。
这就意味着最终的目标与预期的学习结果指导着学习活动的设计与选择。
2.学习是一个手许多变量影响的复杂过程。
卡罗尔界定了至少五个影响学生所能达到的学习程度的主要变量:(1学生的毅力(2允许学习的时间(3教学质量(4学生的能力倾向(5学生的学习能力。
但是这些变量不是无关的,因此一个有效的教学设计模式不能仅关注其中之一。
3.教学设计模型可以在多种水平上应用。
4.设计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设计教学首先要包括学习者,并且利用学习者进行检验,利用这些来自学习群体的反馈来修改教学并使其更有效。
5.教学设计本身作为一种过程,应当包括如下子过程:确定预期结果、开发活动、设计备用练习形式、评价与反馈。
6.不同类型的学习结果需要不同类型的教学。
三.若干学习原理1.接近原理:指的是刺激情景必须与预期的反应同时呈现。
2.重复原理:指的是要是学习得到进步并靠可靠的保持,刺激和它的放映需要重复或练习。
3.强化原理:一个新的行为,倘若在他出现时有一个令人满意的事态随其后,则这一新的需变更为的学习讲得到增强。
四.教学系统设计的的基本过程(ADDIE模型:包括五个基本过程分为,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
五.言语信息:目的:是为了强调表现性的性能。
功能:为学习者建构其他技能,提供一种结构或基础。
言语信息的学习分类:名称的学习—-指获得以命名方式对客体或客体类别做出一致语言反应的性能。
第一章 中学课程教学教学设计(章节或单元)
中学课程教学教学设计(章节或单元)教学内容:第一章教材分析:有理数的运算,这一章的主要学习目标都可以归结到有理数的运算上,诸如有理数的有关概念、运算法则、运算律、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等内容的学习,直接目标都是落实到有理数的运算上.负数概念的建立,对有理数中的有关概念以及有理数法则的理解,绝对值意义和运算中符号的确定.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生活实例,了解有理数等知识是生活的需要.②理解并掌握数轴、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等有关概念.③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2.过程与方法通过全章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训练和增强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生活实例的引入,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②通过本章知识的学习,给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学方法和措施:教学过程中注意从实际问题(即联系实际生活的典型例子)引入,让学生参与活动,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大胆尝试的过程中,使学生自觉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自得知识,自觅规律.在这过程中,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资源:课件∕尺规∕课时安排:本单元教学时间约需 29 课时,具体分配如下:1.1 正数和负数 21.2 有理数 5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5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31.5 有理数的乘方 3单元复习 2单元测试与讲评 2韶关市第十三中学课程教学教学设计(课时)(2012 ~ 2013 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数学主备教师:林雪云任课教师:黄启福课题:1.1 正数和负数课型:新课课时:第课时(总第课时)授课班级:初一(3)、(4)班授课时间:2009年9月1日(第一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了解正数与负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②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能力目标:通过正负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训练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①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②通过正负数的学习,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教学重点:会判断正数、负数,理解0•表示量的意义.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第一章第一节第2课时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化学选择性必修2
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2《物质结构与性质》主题1“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中二级标题“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内容。
1.内容要求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按照能量不同分为不同的的能层能级,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构造原理,认识基态原子中的核外电子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等。
知道1-36号元素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学业要求能够运用化学符号表征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能依据物质的微观结构,描述或预测物质的性质和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
二、教材分析旧教材是把原子光谱的内容放在核外电子排布的后面,而新教材则提前,充分体现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是建立在原子光谱学的事实基础上,体现了科学发展的演变历程:基于证据——建构模型——模型局限——发现新证据——建构新模型,进一步体会科学认识是循序渐进并不断发展的。
鲁科版和苏教版的教材先介绍了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再讲述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而人教版是先介绍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再讲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最后总结三个规律:泡利原理、洪特规则、能量最低原理。
三、学情分析在化学必修学习阶段。
学生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如原子的电子层数和同期序数的关系,最外层电了数和主族序数的关系,对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如何决定性质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并不了解原子结构与周期、族等元素周期表的构成的深层关系,尤其是对过渡元素的结构与性质没有概念。
在第一节课上,学生已经了解了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程,并且知道核外电子按照能量不同分为能层、同一能层的电子分成不同能级。
知道电子运动的能量状态具有量子化的特征,知道基态、激发态与原子光谱。
四、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原子核外排布的构造原理,写出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简化电子排布式,增强证据推理意识;2.通过元素基态原子价层电子排布式的书写,探讨元素可能的化合价,提升结构决定性质的认识。
2023版《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第一章
3、习近平与中国人民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座谈交流
(二)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第 页
教 学 正 页
教 学 过 程
(含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本讲小结
1、人生价值就是指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举例讲授:北京警方对故意隐瞒病情的 输入确诊病例黎某立案侦查
(三)三种错误人生观的实质
错误人生观没有正确把握人的本质、没有正确把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不仅无法正确引导人们追求有意义的人生,反而会把人引入歧途。我们需要认清实质,自觉抵制。
(一)与历史同向 与祖国同行 与人民同在
举例:
1、抗战时期 进步青年奔赴延安
2、评价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实践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促进了历史的进步。既要看贡献的大小,也要看尽力的程度;既要尊重物质贡献,也要尊重精神贡献;既要注重社会贡献,也要注重自身完善。
3、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当砥砺奋斗、锤炼品格,释放火热青春的奋斗激情,彰显有志青年的人生价值,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成就出彩人生,创造美好生活。
(一)人生矛盾“如何看”?
1、几对主要人生矛盾
1)正确看待得与失
吴祖太——红旗渠的设计师
2)正确看待苦与乐
习近平回忆在延安梁家河的插队岁月
小辩论:当代青年能否选择“躺平”?
学生结合人物案例,谈谈自己对几对主要人生矛盾的理解,可举例说明
贴近学生的案例,更能引起共鸣
在思辨中,学生对道理理解更深刻
第一章第二节《防控近视保护视力》教学设计人教版初中体育与健康七年级全一册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第一章第二节《防控近视保护视力》教学设计的问题。
(二)了解什么是近视老师有一个问题,什么是近视呢?有同学说是看不清东西,有同学说是眼睛生病。
大家说的都没错,不过老师有更加科学的答案。
近视是屈光不正的一种。
当我们的眼睛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其聚焦在视网膜之前,这导致视网膜上不能形成清晰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近视。
(三)知道近视的负面影响了解了近视的原理,我们明白近视是不好的,而视力不良将严重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
有哪些负面影响呢?同学们积极发言来说一下。
这位同学说了,视力不良或低下,看远方物体或细小东西会模糊不清,眼睛容易疲劳。
也有同学说,长期佩戴眼镜,会给学习、生活和运动带来诸多不便。
说的都非常好!老师再来补充两条,视力不良容易引起其他疾病,严重的会致盲。
还有近视加重会导致眼球突出,眼部松弛,戴眼镜还会影响个人形象哦。
同学们,近视可不可怕?非常可怕!那么我们要怎么办?预防近视!(四)知道近视是怎样形成的要想预防近视,我们首先要了解近视是怎么形成的。
在这里老师主要来讲几点导致近视的后天因素。
第一,不健康的饮食方式,比如营养摄入不均衡,也会使眼球发育不良。
第二,长时间近距离的看书,看电视和电脑等电子产品,会导致眼睛经常处于紧张状态。
第三,不良的用眼习惯,比如经常躺着看书以及边走路边看书等。
第四,不良的用眼环境。
还有最后一条,户外活动不足。
(五)预防近视同学们,你们可以根据导致近视的因素提出几点预防近视的要求吗?大家畅所欲言,交流一下。
好,交流时间结束,我把大家的观点总结了以下十条,我们一起来看。
1、读写姿势要正确2、增加锻炼和户外活动3、改善视觉环境4、坚持眼保健操5、避免不良用眼习惯6、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7、养成健康用眼习惯8、保证睡眠和营养9、强化用眼健康意识10、定期进行视力检测。
这些大家一定要谨记。
(六)课堂小结。
教学设计原理
教学设计原理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的计划和组织,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规划和安排的过程。
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教学设计原理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首先,教学设计应当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需求。
教学设计的内容和形式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学习习惯,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教学设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现代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因此教学设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另外,教学设计应当注重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认知水平都有所不同。
因此,教学设计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设计,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此外,教学设计应当注重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因此,教学设计应当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最后,教学设计应当注重评价和反馴。
教学设计不仅仅是对教学过程的规划和安排,还应当包括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反馴。
通过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反馴,教师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不断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包括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学、注重评价和反馴等原则。
只有这样,教学设计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一章—逆向设计
第一章:逆向设计1. 了解逆向设计的概念在教育领域,逆向设计是一种帮助教师更有效地设计课程的方法。
它强调首先确定学生需要达到的目标,然后设计课程和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达到这些目标。
逆向设计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着重于理解和应用知识,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2. 深入探讨逆向设计的意义逆向设计的出发点是对学生理解的追求。
而教育的本质就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逆向设计强调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并能够运用到实际中去。
这种理解的追求是教学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因为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知识,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境和挑战。
3. 如何在教学中应用逆向设计要在教学中应用逆向设计,首先需要确定课程的学习目标。
这些目标应该是能够衡量的,并具有明确的标准。
接下来,教师需要考虑如何评估学生是否达到了这些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达成目标。
教师需要设计出能够促进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活动和任务。
通过这样的逆向设计过程,教师可以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和指导。
4.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逆向设计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教学方法,它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并能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在教育的过程中,理解远比死记硬背更为重要。
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知识,才能够有创造性地运用它,并能够在未知的情境中灵活应对。
我认为逆向设计应该成为教学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深入了解了逆向设计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逆向设计强调的是对学生理解的追求,它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课程,以确保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在教育的过程中,理解是最为重要的一环,而逆向设计恰恰是围绕这一点展开的。
我强烈推荐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用逆向设计方法,以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和指导。
逆向设计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着重于理解和应用知识,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在教育领域,逆向设计被认为是一种帮助教师更有效地设计课程的方法。
《第一章 5 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教学设计
《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基本观点和性质。
2. 掌握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过程中的能量守恒规律。
3. 能够运用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基本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弹性碰撞的性质和应用。
* 非弹性碰撞过程的能量守恒规律。
2. 教学难点:* 理解非弹性碰撞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和损失。
* 运用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基本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实物模型、实验器械等。
* 准备教学内容:相关案例、习题、实验演示等。
* 准备教学时间:约90分钟(含休息时间)。
* 准备教学人员:物理教师、助教等。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观点,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例如:* 子弹打入木块,弹簧压缩和恢复的过程。
* 球碰到墙壁后弹起来的过程。
* 跳水运动员入水的过程等。
然后向学生诠释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定义和基本特性。
2. 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公式和定理: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基本公式和定理,包括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理等。
让学生了解这些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3. 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模型分析:通过一些具体的模型,例如完全弹性碰撞、非完全弹性碰撞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不同情况下的结果和变化。
同时,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分析的结果。
4. 学生实验: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来验证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基本规律。
例如,可以让学生用小球和墙壁进行实验,观察小球反弹的高度等。
5. 教室讨论:让学生对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通过讨论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6. 总结和回顾:在课程的最后,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和回顾,让学生对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知识有一个完备的认识。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皮连生教学设计第一章
第一章皮连生教学设计导言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计划的重要环节。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章将介绍著名教育学家皮连生的教学设计理论以及他在教学设计方面的杰出成就。
一、皮连生教育理论概述皮连生是20世纪著名教育学家,他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新和实践性的教育理论。
在皮连生的教育理论中,教学设计是教育实践的核心。
他认为,教学设计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皮连生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有:1. 教学设计应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从前期规划到后期评价,都需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2. 教学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 教学设计应该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4. 教学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二、皮连生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皮连生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启发原则、综合原则、情感原则、发展原则和创新原则。
1. 启发原则: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设计启发性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自主学习。
2. 综合原则:教学设计应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3. 情感原则:教学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热爱。
4. 发展原则:教学设计应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特点。
5. 创新原则:教学设计应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皮连生教学设计的步骤皮连生教学设计的步骤主要包括:需求分析、目标设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资源准备、教学实施和评价。
1. 需求分析:通过调查问卷、观察和访谈等方法,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确定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
2. 目标设定: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科要求,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明确希望学生达到的学习结果。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一章—逆向设计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一章—逆向设计
摘要:
1.逆向设计的概念
2.逆向设计的优点
3.逆向设计的实施步骤
4.逆向设计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正文: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一章主要介绍了逆向设计这一教学设计方法。
逆向设计是一种教学设计方法,它强调从学习结果开始,倒推出相应的教学活动和评估方式,以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逆向设计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设计出更加有效的教学活动。
同时,逆向设计还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从而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学习错误。
逆向设计的实施步骤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确定学习目标,二是设计评估方式,三是设计教学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如何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如何通过评估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如何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活动。
逆向设计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无论是在小学、中学还是大学的教学中,都可以看到逆向设计的身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教学时间的设计
名义学习量
实际学习量
单元课时量
专注学习时间
教学时间的遗失
五、教学策略设计
(一)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设计
(二)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
(三)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
(四)教学环境的调控与设计
教学方法的设计
教学方法的选择
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
课的类型: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
设计步骤:选取教学环节;教学环节的组 织;教学环节的“整合”。
教学环境的调控和设计
课堂座位的编排依据
课堂座位的编排方式:秧田式、圆形、会 议式、小组式、马蹄形式等。
六、教学评价设计
目标模式
基本原理: 以教学目标为基点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 设计,以达成教学目标为基本目标。
设计程序
1、确定教学目标; 2、进行教学分析; 3、分析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 4、列出操作目标; 5、确定测验项目的参照标准; 6、确定教学策略; 7、选择教学材料; 8、进行形成行评价; 9、修正教学。
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准备不同:
系统性-强调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系统, 其各个环节、要素相互联系,组成一个有 机的整体。 教学设计从整体出发对教学目标,教学过 程、教学效果的评价进行设计。更多的考 虑学习者的需要和教学现实的需要。
教学设计要点
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分析教学
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 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 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优化教学效果。
设计步骤
1、分析和确定现实的需要; 2、确定教学的一般目标及特定目标; 3、设计诊断的或评估的方法; 4、形成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 5、开发、选择教学材料; 6、设计教学环境; 7、教师方面的准备; 8、小型试验、形成性评价及修改; 9、总结性评价; 10、系统的建立及推广。
三、教学内容设计
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的三种形式
1、关于事物的名称或符号的知识; 2、简单命题知识或事实知识; 3、有意义命题的组合知识。
设计的重点
帮助学生有效的理解和掌握这类知识。 有利于知识的储存、提取和回忆。
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帮助学生形成运用概念、规则和原理解决 问题的能力。 理解规则 练习的设计
教学设计中的四个基本要素:
教学要达到的预期目标什么(教学目标); 为达到预期目的,应选择怎样知识经验 (教学内容); 如何组织有效的教学(教学策略、教学媒 体); 如何获取有效的反馈信息(教学评价)。
二、教学设计模式
系统分析模式
目标模式
过程模式:
系统分析模式
基本原理:教学过程是一个输入-产出的 系统过程。将教学设计建立在对教学过程 的系统分析基础上,综合考虑教学系统的 各种构成要素,为教学系统“产出”寻求 最佳的教学方案。
第一章教学设计原理
为什么要进行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内容有哪些?
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
一、教学设计意义
(一)教学设计的含义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为达成一定
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 的系统规划、安排和决策。
教学设计会在不同层次上介入学校的教学 活动:课堂教学(教师);某一学科(学 科教研组);学校的一套课程诸学科(学 校教学管理层)。 我们讨论的是第一层次-课堂教学的教学 设计。
过程模式
特点:非直线型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从任何一个 步骤起步设计。
设计步骤
1、确定教学目的和课题; 2、列出学生的重要的特点; 3、确定学习目标; 4、确定学习目标的主要内容; 5、预测学生已有的学习准备状况; 6、构思教学活动; 7、评定学生学习,修正教学方案。
第三节: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教学设计的特征:
指导性、统整性、操作性、预
演性、易控性、创造性。
二、教学设计的依据
现代教学理论
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
教学的实际需要
学生的特点
教师的教学经验
第二节: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模式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程序:
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分析教学任务; 分析学生的起点状态; 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 识技能或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 ;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出现学习内容; 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 考虑如何对教学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
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起点的设计 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时间的设计 教学策略的设计 教学评价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设计的步骤: 钻研教学大纲; 分析分析学生已有学习状态; 确定教学目标分类;
二、根据学生的现实的发展水平 确定教学起点设计
确定学生现实的发展水平:认知因素、非 认知因素、社会因素。
(二)教学设计的不同观点
艺术观:将教学设计视为一种艺术。认为 教学设计决不是纯技术的工作。 科学观:将教学设计视为一门科学。 工程学观点:把教学设计所拟定的计划的 运转,看作是对教学材料加以说明、安排、 实施、测试和修正的过程。
问题解决观点:强调教学设计重点是发现 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困难),如何加以解 决。发现问题、说明问题、解决问题、评 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