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与食疗
中医食疗养生

中医养生
一、药食同源 二、膳食合理,均衡全面 三、顺应四时 四、结合体质进行食疗
中医食疗与养生保健
一、药食同源 中医有“药食同源”之说 人类的疾病有许多与食物有关。古人 在烹饪食物中,逐渐认识了食物的性能, 同时发现了平素食物中有对疾病治疗作 用的药物。 如红枣、薏苡仁、百合、山药、核桃、 龙眼肉等列入了中药本草。
• 抗瘤、抗增生作用 • 健脾利湿 治疗多发性小的肠息肉 小米、薏苡仁、 赤小豆粥 治疗慢性湿疹
药膳:枸杞粳米粥
• • • • [用料] 枸杞子、粳米适量。 [做法] 将粳米、枸杞子放入沙锅内,加水,用小火烧至沸腾, 粥变稠后,停火焖5分钟即可食用。 • [功效] • 长期服用可以滋补肝肾,益精明目。适用于糖尿病 以及肝肾阴虚所致的头晕目眩、视力减退、腰膝酸软 等。
辨体质
• 痰湿体质:表现为形 • 体肥胖,肌肉松弛, 喜食肥腻之品,懒动, 身体感觉困重,口中 粘腻。 饮食宜清淡,常用食 物:冬瓜、荷叶、赤 小豆、扁豆、枇杷叶 等。
辨体质
• 湿热体质:面垢油光, • 易生痤疮,常口干、 口苦、口臭,便干、 尿赤,性格多急躁易 • 怒,舌质红,苔薄黄 或黄腻。 • 宜食用清利化湿的食 品。 常用食品:薏苡仁、 莲子、绿豆、鸭肉、 冬瓜、苦瓜等。 禁忌辛辣燥烈之品, 如辣椒、牛肉、羊肉。
山楂
活血消食,降脂减肥——预防和治疗高 脂血症、高血压、脂肪肝。
•
生山楂片、菊花、决明子、绿茶各适 量——代茶饮。 • 注意:大便稀、有消化性溃疡者慎用
苦瓜豆腐汤
• [用料] 苦瓜150g,豆腐400g,色拉油30g,料酒 5g,酱油10g,香油5g,盐3g,味精2g,淀粉 5g。 • [做法] 苦瓜洗净切片;豆腐洗净切块;淀粉加水 适量调匀成水淀粉,备用。色拉油烧热略为降 温,加入苦瓜片翻炒数下,倒入沸水,推入豆 腐块,用勺划碎,调味煮沸,用少许水淀粉勾 薄芡,淋上香油即成。 • [功效] 消暑解热,对减肥以及病后调养亦有作用。
中医营养学的内容有哪些

中医营养学的内容有哪些中医营养学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强调“食疗”、“药食同源”,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来达到治疗疾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中医营养学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医营养学的基本理论。
中医营养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中医药的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内容。
在中医营养学中,食物的性味归经、对脏腑的作用等都是基于这些理论来进行分析和指导的。
二、中医饮食调养。
中医饮食调养是中医营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强调根据个体的体质、病情、气候环境等因素,合理搭配食物,达到调养身体、防病治病的目的。
比如,根据中医的“五行”理论,春季宜多食酸味食物以利肝功能,夏季宜多食苦味食物以清热解暑等。
三、中医药膳烹调。
中医药膳烹调是中医营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强调食物的烹调方法对食物的药用价值有着重要的影响。
比如,中医认为煮粥可以使食物更容易被身体吸收,炒菜则有助于食物的药性发挥等。
四、中医食疗。
中医食疗是中医营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对食物的药用价值和对病情的分析,制定具体的食疗方案,达到治疗疾病、调理身体的目的。
比如,对于脾胃虚弱的人可以采用花生炖猪蹄的食疗方案来调理。
五、中医药食同源。
中医药食同源是中医营养学的重要理念之一。
它强调食物和药物来源相同,具有相似的药用价值,可以通过食物来达到治疗和调理的目的。
比如,葱姜蒜等常见食材在中医中被认为具有辛温解表、助阳固表的作用。
总的来说,中医营养学的内容非常丰富,它融合了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结合了食物的药用价值和烹调方法,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调理来达到调养身体、防病治病的目的。
因此,对中医营养学有所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健养生,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提高生活质量。
药食同源食物介绍

药食同源的渊源以及发展
“药以祛之,食以随之”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
食之为药物”
药食同源的渊源以及发展
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采集野果、种籽、植 物根茎果腹,才有区分对人有易或者有害动植物 的初步认识;
氏族社会:神农尝百草,才有医药; 夏商周时期:农耕技术进步,有了谷物,发明了
温性食物:韭菜、葱、大蒜、辣椒、姜、胡椒等辛辣调 味料,南瓜、大头菜、荔枝、番石榴、木瓜等;
凉性食物:芹菜、菠菜、白菜、空心菜、番茄、萝卜、 丝瓜、苦瓜、黄瓜、海带、西瓜等;
注:平时可以选择适合之蔬果适量食用,但需注意任何 一种食物不宜过度或缺乏。
人参——百草之王
人参被医学界誉为“滋阴补生, 扶正固本”之极品,含有丰富 的锗元素,能全面有效地调节 人体细胞的阴阳平衡,改善细 胞代谢水平,增强机体功能, 提高免疫力,防治各类疾病, 恢复人体各组织器官系统功能。
营养成分:每100克牡蛎内含有水分83克,蛋白质 5.3克,脂肪2.2克,碳水化合物8.2克,维生素A27 微克,酸胺素0.01毫克,核黄素0.13毫克,钾、钠、 钙、镁、铁、锰、锌、铜、磷、硒等多种微量元素 和矿物质。
牡蛎的主要功效
牡蛎含18种氨基酸、肝糖元、B族维生素、牛磺酸和钙、 磷、铁、锌等营养成分,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药食同源食物目录
44 胖大海 胖大海 45 茯苓 茯苓 46 香橼 枸橼 香圆 47 香薷 石香薷 江香薷 48 桃仁 桃 山桃 49 桑叶 桑 50 桑椹 桑 51 桔红(橘红) 橘及其栽培变种 52 桔梗 桔梗 53 益智仁 益智 54 荷叶 莲 55 莱菔子 萝卜 56 莲子 莲 57 高良姜 高良姜 58 淡竹叶 淡竹叶 59 淡豆豉 大豆 60 菊花 菊 61 菊苣 毛菊苣 菊苣 62 黄芥子 芥
药食同源--古老的养生智慧

药食同源--古老的养生智慧“药食同源”是指中药与食物本是同一来源。
中药的来源多数为天然原料,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等,而人们日常食用的食物,同样来源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因此,中药和食物的来源是相同的。
按照中医学的理念,凡是中药都可以食用,只不过在用量上有所差异而已,也就是说,毒副作用大的药物用量小,毒副作用小的药物用量大。
因此,严格地说,在中医学中,药物和食物是不分的,药物即是食物,食物也是药物,食物的副作用小,而药物的毒副作用大。
这是“药食同源”的另一层含义。
实际上,饮食的出现比医药要早得多。
因为,人类为了生存、繁衍后代,就必须摄取食物,以维持身体代谢的需要。
《淮南子·修务训》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可见,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无毒者可就,有毒者当避。
换句话说,那时候,人们只知有食物,而不知有药物。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发现并利用的食物越来越多,各种食物的性味和功效也被人们慢慢认识并重视,同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发现一些食物不但有食用价值,还可以用来治病,于是有些药物就从食物中脱胎而出。
这些生活经验,大多载入了《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食疗本草》甚至《本草纲目》等医药学巨著,至此,华夏民族已经将食物与医药融为一体,演化出"药食同源”的文化。
这是“药食同源”的另一层含义,也是食疗文化的基础。
《黄帝内经》说“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更加表明食物与药物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可视为最早的食疗原则。
从上面这段话,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3点要义:(1)是药三分毒;(2)药补不如食补;(3)药膳养生不如食疗养生。
《养老寿亲书》说:“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
”可见人们很早就认识到,除了运用药物来防治疾病外,谷、肉、果、菜等食物也是应当充分利用的。
药食同源,以餐养身的食疗法

症状饮食原则健康食谱药食同源,以餐养身的食疗法法对慢性胃肠道疾病的改善也是效果最明显的。
除此之外还有慢性的过敏体质也是可以通过食疗来改善的。
Q:食疗法的科学根据是什么?A:食疗又称食治,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利用食物的特性来调节机体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
通常认为,食物是为人体提供生长发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可食性物质。
也就是说,食物最主要的是营养作用。
其实不然,中医很早就认识到食物不仅能营养, 而且还能疗疾祛病。
如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曾指出:食物 “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
”Q:慢性病是不是只用食疗来调养就可以了?Q:我们要先清楚食疗的作用。
首先食疗就是通过一个正规手段来达到一个长期调养来改善身体的目的,对疾病的治疗不逊于汤药。
第二就是要结合辅助治疗,就是说一些慢性疾病的前期只用食疗就可以了,但是一旦到了后期,就要与药物的辅助相结合。
还有就是一些慢性病的急性发作期必须要通过药物来控制,后面再用食疗来调养。
所以说不能一概而论的。
吴华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中国药膳研究会药膳标准制定专家委员会委员,现在南京中医药大学任职,兼任关雎药膳品牌运营负责人,喜之家月子会所连锁机构特聘月子餐技术负责人,长期致力于食疗养生、药膳制作教学的研究,研究成果获得2015年度南京市青年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比赛一等奖、2016年度全国创青春大赛江苏省银奖。
Q:《美食》杂志A:吴华健|康|膳|食73高血压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同遗传、长期精神紧张、肥胖、食盐摄入过量、吸烟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证明,许多营养因素,如热能、钠、钾、镉、锌、脂肪、胆固醇、蛋白质、维生素及食物中某些其它成分,同高血压病的发病有关,并对高血压病的防治具有积极意义。
因此,在高血压病的防治中,合理营养是十分重要的,其效果有时不亚于降压药物。
通过膳食调节控制血压,能显著降低脑血管意外和冠心病的死亡率。
药食同源的常见中药食疗方

药食同源的常见中药食疗方
中医药与饮食文化相辅相成,常见的中药在饮食上也能起到很
好的保健作用。
药食同源是中药疗法和食疗结合的一种方式,可
以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中药食疗方。
1. 食用菊花
菊花是我们常见的一种花草,而且在中药上有着很好的保健作用。
菊花可清肝明目,解热消肿,调节气血等等功效。
每天喝一
杯菊花茶,不仅能够消除疲劳,还能够舒缓肝气郁结导致的失眠、头痛等症状。
2. 食用当归
当归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具有补益气血、调经活血等功效。
常用于治疗痛经、血虚等症状。
当归采用干制的方式制成,既可
以用来煎汤,也可以直接加入食材中,如红枣、黑芝麻等。
食用
起来不仅可以保健,还可以美容,缓解女性生理期间的不适。
3. 食用枸杞
枸杞是一种常见的食疗中药,可以壮阳滋补,明目益肝等等功效。
直接泡水食用或加入粥、汤中,都可以达到良好的保健效果。
4. 食用黄芪
黄芪是中医药理论中的补药之一,具有益气固表、抗疲劳等功效。
常常被人们用来治疗身体虚弱、免疫力低下等问题。
可以将
黄芪洗净加入汤水中煮,也可以放入红枣、莲子等食材中一起煲汤,具有良好的补益效果。
5. 食用莲子
莲子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药材,既可以泡水食用,也可以加入粥、汤中。
莲子可以补益心脾、清热解渴,可以用来缓解心情烦躁、
口干喉燥等问题。
以上这些食疗方,既有较好的保健功效,又不会出现药品的副
作用,是较好的中药食疗方。
但需要注意的是,食用前要去除杂质,利用好中药,才能发挥中药的保健功效。
药食同源的看法

药食同源的看法药食同源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现象,它把药物和食物看作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以下八个方面探讨药食同源的看法:1.食疗与药物治疗的关系食疗是指通过饮食调整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而药物治疗则是使用药物来治疗疾病。
药食同源认为食疗和药物治疗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彼此关联、相互促进的。
食疗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选择合适的食物来缓解病情,为药物治疗提供更好的基础;药物治疗则可以通过药物和食物的相互作用,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
2.药食同源的理论基础药食同源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中医理论、阴阳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等。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内部五脏六腑、气血阴阳的平衡是健康的基础,而饮食不当、情绪波动等因素会破坏这种平衡,导致疾病的发生。
阴阳五行学说则认为食物和药物都有阴阳五行属性,不同属性的食物和药物可以调节人体内的阴阳五行平衡。
经络学说则认为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饮食和药物都可以通过经络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
3.药食同源的历史渊源药食同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医学典籍和传说中。
例如,《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食疗和药物治疗的论述,如“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此外,传说中神农氏尝百草的故事也体现了药食同源的思想。
4.药食同源的应用范围药食同源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保健养生、疾病治疗、康复护理等方面。
在保健养生方面,药食同源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选择合适的食物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在疾病治疗方面,药食同源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选择合适的食物来缓解病情,为药物治疗提供更好的基础。
在康复护理方面,药食同源可以通过调节饮食结构、选择合适的食物来促进身体的康复。
5.药食同源的现代研究现代研究表明,药食同源的理论和实践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营养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表明,食物和药物中的成分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
药食同源之说

衣食住行水谷精微“药食同源”是说中药与食物是同时起源的。
《淮南子·修务训》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可见,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
人们寻找食物过程中发现一些药物,也发现一些食物既可食用也可药用,因某些食物与药物可兼用,这类食物不但能补养身体,填腹充饥,还能医治一些简单疾病,因此食物也有了性味归经之分,有良好的食疗食养效果。
所以,历代医家也常把食物功能与主治和药物等同起来,这些完全可从我国最早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得出结论:“上品120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中品125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
下品125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积者,本下经。
”如上品之中就有大枣、葡萄、酸枣、海蛤、核桃、瓜子等等;中品内有干姜、海藻、赤小豆、龙眼肉、粟米、螃蟹等等;下品中也有多种可食物品。
不难看出,上古时期食物与药物间有时很难严格区分,这就是“食药同源”的缘故。
所以,从广义角度来说,食物也是药物,它不仅与药物一样,来源于大自然,同时很多食物也具有四气五味特性也能治病。
直到今天,仍有很多食物被医家当做中药来广泛使用,如大枣、百合、莲子、山药、白扁豆、茯苓、桑椹、生姜、葱白、肉桂、西瓜皮等;也有不少中药被人们常当作食品来服用,如枸杞子、首乌粉、金银花、西洋参等。
正因食物也是药物,药物也作食物,食物也有性味、归经之分,有着良好生津止渴、排毒养颜的理想食物。
功效:荔枝有补肾益精,改善肝功能,加速毒素排除,促进细胞生成,使皮肤细嫩等功效。
适合症状:皮肤粗糙、干燥,尤其是经常熬夜引起的肾虚等。
10.猪血味甘,性温,是解毒清肠、补血养容、排毒养颜的理想食物。
功效:猪血中的血浆蛋白被人体内的胃酸分解后,产生一种解毒清肠分解物,能将有害粉尘及金属微粒排出体外。
药食同源食品判别方法

目录contents
1 药食同源的介绍
2 药食同源、药材、保健食品的区别
3 药食同源目录查询 4 药食同源目录
01
药食同源的介绍
药食同源的定义
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又称
为“医食同源”)理论——这一理论认
1
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
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
意见稿)意见的函 2014-11-06
保健食品目录查询
04
药食两用食品目录
卫健委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中药名单:
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蓟、山药、山楂、马齿苋、乌梢蛇、 乌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 豆花、龙眼肉(桂圆)、决明子、百合、肉豆蔻、肉桂、余甘子、佛手、 杏仁、沙棘、芡实、花椒、红小豆、阿胶、鸡内金、麦芽、昆布、枣(大 枣、黑枣、酸枣)、罗汉果、郁李仁、金银花、青果、鱼腥草、姜(生姜、 干姜)、枳子、枸杞子、栀子、砂仁、胖大海、茯苓、香橼、香薷、桃仁、 桑叶、桑葚、桔红、桔梗、益智仁、荷叶、莱菔子、莲子、高良姜、淡竹 叶、淡豆豉、菊花、菊苣、黄芥子、黄精、紫苏、紫苏籽、葛根、黑芝麻、 黑胡椒、槐米、槐花、蒲公英、蜂蜜、榧子、酸枣仁、鲜白茅根、鲜芦根、 蝮蛇、橘皮、薄荷、薏苡仁、薤白、覆盆子、藿香。 人参 、山银花、芫荽、玫瑰花、松花粉、粉葛、布渣叶、夏枯草、当归、 山奈、西红花 、草果、姜黄、荜茇 党参、肉苁蓉、铁皮石斛、西洋参、黄芪、灵芝、天麻、山茱萸、杜仲叶
卫健委公布的保健食品名单:
人参、人参叶、人参果、三七、土茯苓、大蓟、女贞子、山茱萸、川 牛膝、川贝母、川芎、马鹿胎、马鹿茸、马鹿骨、丹参、五加皮、五 味子、升麻、天门冬、天麻、太子参、巴戟天、木香、木贼、牛蒡子、 牛蒡根、车前子、车前草、北沙参、平贝母、玄参、生地黄、生何首 乌、白及、白术、白芍、白豆蔻、石决明、石斛、地骨皮、当归、竹 茹、红花、红景天、西洋参、吴茱萸、怀牛膝、杜仲、杜仲叶、沙苑 子、牡丹皮、芦荟、苍术、补骨脂、坷子、赤芍、远志、麦冬、龟甲、 佩兰、侧柏叶、制大黄、制何首乌、刺五加、刺玫果、泽兰、泽泻、 玫瑰花、玫瑰茄、知母、罗布麻、苦丁茶、金荞麦、金缨子、青皮、 厚朴花、姜黄、枳壳、枳实、柏子仁、珍珠、绞股蓝、葫芦巴、茜草、 筚茇、韭菜子、首乌藤、香附、骨碎补、党参、桑白皮、桑枝、浙贝 母、益母草、积雪草、淫羊藿、菟丝子、野菊花、银杏叶、黄芪、湖 北贝母、番泻叶、蛤蚧、越橘、槐实、蒲黄、蒺藜、蜂胶、酸角、墨 旱莲、熟大黄、熟地黄、鳖甲。
中医药膳名词解释

中医药膳名词解释中医药膳是指根据中医药理论和食疗原理,运用食物药材熬制而成的一种具有保健、治疗和调养作用的食品。
下面将解释一些与中医药膳相关的名词。
1. 中医药膳:是中医药理论与食疗原理相结合的烹调方式,通过选用特定的食物药材和配伍方法,制作成具有保健、治疗和调养作用的食品。
2. 药膳:是指运用食物药材,按照中医理论要求和对人体健康状况加以补益、调养、治疗的要求,制作而成的食品。
3. 食疗:是指通过食物来调理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通过选用特定的食材搭配和烹饪方法,调整人体脏腑功能,达到治疗和调养的效果。
4. 药食同源:中药与食物具有相同的来源,即很多食物草药具有调理和治疗作用。
药食同源的概念指的是中药和食物具有相同的来源,可以在食用的同时起到保健和治疗的作用。
5. 补益:指通过食物药材进补,为身体提供所需的气血、营养物质等,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增强身体的健康和能力。
6. 调养:指通过食物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调整五脏六腑的功能,改善身体的状况,达到预防和改善慢性病的目的。
7. 温阳:指通过食用温热性的食物来温补阳气,增强体内的阳气,提高人体的代谢能力和生命力。
8. 养阴:指通过食用滋润性的食物来滋养阴液,补益肝肾阴虚,改善阴虚症状,如干燥、口渴、失眠等。
9. 祛湿:指通过食用能够排出体内湿气的食物,调理脾胃功能,改善湿气过重的症状,如浮肿、消化不良等。
10. 祛寒:指通过食用能够驱散体内寒气的食物,暖胃益肾,改善寒邪侵袭的症状,如寒痛、肢冷等。
总之,中医药膳是一种通过选用特定的食物药材和配伍方法,制作成具有保健、治疗和调养作用的食品。
通过食用药膳,可以达到补益、调养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什么是药食同源或药食两用

什么是“药食同源”或“药食两用”?中药与食物的关系?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又称为“医食同源”)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
在古代原始社会中,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那时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
而且有一些成份已沿用至今。
这就是“药食同源”理论的基础,也是食物疗法的基础。
中医素有“药食同源”之说,表明中药与饮食属同一个起源。
实际上,饮食的出现,比医药要早得多,因为人类为了生存、繁衍后代,就必须摄取食物,以维持身体代谢的需要。
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人们逐渐了解了哪些食物有益,可以进食;哪些有害,不宜进食,那些对人体有很好的功效和作用,哪些可以用来治病,通过合理的使用饮食,使某些疾病得到医治,而逐渐形成了药膳食疗学。
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
药食同源的理论来源唐朝时期的《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
“药食同源”是中医养生保健的强大物质基础,占据重要地位。
“药食同源”不仅开中医养生保健之先河,且经久不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成为独特的优势所在。
“药食同源”的功能符合现代营养免疫学理念。
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均衡人体、调节内分泌腺功能正常;②,具有自然的清净功效,没有副作用;③,提供维生素、矿物质及其他营养的来源;④,供给免疫系统所需的营养。
“中药与食物的关系?皇帝《内经》对食疗有非常卓越的理论,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可称为最早的食疗原则。
由此可见,在中医药学的传统之中,论药与食的关系是既有同处,亦有异处。
但从发展过程来看,远古时代是同源的,后经几千年的发展,药食分化,若再往今后的前景看,也可能返朴归真,以食为药,以食代药。
药食同源话食疗

药食同源话食疗作者:钱静庄来源:《检察风云》2010年第22期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是中国食疗的指南。
民间信奉“药补不如食补”,至今流传着:“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的养生谚语。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孟诜的《食疗本草》是我国最早的食疗著作。
药膳食疗,中医奇葩药膳食疗是中医的一枝奇葩,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将色香味俱佳又无毒的中草药与食物结合就是药膳食疗。
药膳食疗不仅可以养生防病,而且对多种常见病具有辅助治疗作用。
明代李时珍著的《神农本草经》记载了1892种中草药,其中有300多种是既能被人们用来充饥,又有治疗作用的日常食物。
这就是中医药食同源之说的来源,其中还记载了每味药食的性味和作用。
既是中药又是常见食物的如大枣、蜂蜜、百合、山药、香菇、杏仁、银杏、薏苡仁、芡实、扁豆、绿豆、黑豆、赤豆、莲藕、莲子、龙眼、木瓜、胡椒、薄荷和干姜等。
《神农本草经》首先提出“药有寒热温凉四气”、“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
其实食物也有它的性味。
药食的“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特性,它反映药食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效用。
寒凉属阴,温热属阳,而寒凉与温热之间只是程度的不同,凉次于寒,温次于热。
此外,还有一些寒热偏性不明显的平性药食。
平性的食物主要有粳米、大豆、小麦、芝麻、香菇、猪肉、鸡蛋、鲫鱼、河虾、苹果、花生等;温性的食物有牛肉、羊肉、龙眼、葡萄、荔枝、韭菜和辣椒等;凉性的食物有百合、生梨、茄子、西红柿、绿豆、青菜、芹菜、螃蟹等。
药食“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有辛、甘、酸、苦、咸之别,还有淡味和涩味,一般将淡列为甘味,将涩味列入酸味。
“辛主散、酸主收、甘主缓、苦主坚、咸主软”;中医认为“辛入肺”,有发散、行气、行血、润泽作用。
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葱姜可用于外感,比如当归具有辛味,因此当归能够行血,使血液不至于淤滞。
甘味食物能补、能和、能缓急调中。
药食同源与食疗

药食同源与食疗一、药食同源的概述“药食同源”指,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
唐朝时期的《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
“药食同源”是说中药与食物是同时起源的。
《淮南子·修务训》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可见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无毒者可就,有毒者当避。
随着经验的积累,药食才开始分化。
在使用火后,人们开始食熟食,烹调加工技术才逐渐发展起来。
在食与药开始分化的同时,食疗与药疗也逐渐区分。
《内经》对食疗有非常卓越的理论,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可称为最早的食疗原则。
由此可见,在中医药学的传统之中,论药与食的关系是既有同处,亦有异处。
但从发展过程来看,远古时代是同源的,后经几千年的发展,药食分化,若再往今后的前景看,也可能返朴归真,以食为药,以食代药。
中国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又称为“医食同源”)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
在古代原始社会中,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
这就是“药食同源”理论的基础,也是食物疗法的基础。
二、食疗的含义:1、我国自古就有“寓医于食”、“医食同源”之说,“食疗”故名思义,即食物疗法或饮食疗法。
根据各人不同的体质或不同的病情,选取具有一定保健作用或治疗作用的食物,通过合理的烹调加工,成为具有一定的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
“食疗”既是美味佳肴,又具有养身保健、防病治病,能吃出健康,益寿延年。
我们的祖先把“美食养身”和“防病治病”两者相互结合,溶为一体,能补能治,创造了“中国食疗学”。
讲解分析食疗和药食同源利弊

讲解分析食疗和药食同源利弊人们常说“药食同源”不是讲药与食物同吃,而是说很多食物本身具有食物和药物的双重功效。
普通食品如大米、面粉,具有食物和药物双重功效的食品有生姜、葱、大枣、龙眼肉、枸杞子、桑椹子、酒、醋等,这类食物与中药材有着很大的区别,它们可以称作“药食同源”。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越来越注重自我养生保健,饮食的调补、营养功能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很多人听说食疗的作用不错,就自己买一些药材与普通食物一起烹饪,或者到饭店去吃药膳。
这样吃到底有没有好处呢?食物也能辅助药物治病所谓食疗,中医称为饮食调补学,是利用食物本身的作用来维护人的身体健康,辅助药物防病治病,《千金要方》中专门有一卷为“食治”,分类介绍了果实、蔬菜、谷米、鸟兽及虫鱼的性能以及对人体的作用。
人们常说“药食同源”不是讲药与食物同吃,而是说很多食物本身具有食物和药物的双重功效。
食疗基本上老少皆宜,但严格来讲,根据食物的性味不同也应该因人而异。
普通食品如大米、面粉,具有食物和药物双重功效的食品有生姜、葱、大枣、龙眼肉、枸杞子、桑椹子、酒、醋等,这类食物与中药材有着很大的区别,它们可以称作“药食同源”。
而纯粹的中药材只能是在治病时方可食用,如人参、黄芪、当归、冬虫夏草等,身体没有大病的人,最好慎用。
食物也要分性味即使是“药食同源”的食物,最好也要区分自己的体质,认识食物的性味,有的放矢。
食物分寒、凉、温、热四性,寒性的食物如苦瓜、萝卜、紫菜、白菜等,可清热泻火、通便、解毒,体质偏寒者不宜多吃;热性的如生姜、葱、韭菜、辣椒、羊肉、狗肉等,可温中散寒、补肾壮阳、补气等,阳虚体质者可食用,不能反之,否则等于“火上浇油”。
中医认为人体脏腑归经,有些食物刚好对人体某些器官产生明显的作用,可以适量多吃点,如生姜、桂皮对脾有好处,可增进食欲;柿子、蜂蜜,可养阴润燥、止咳;芥菜、荸荠能化痰,对肺有好处;枸杞、猪肝可明目;胡桃仁、杏仁、香蕉止咳、通便;山楂、莲子、菠菜助消化。
药食同源的烹调技巧打造健康美食

药食同源的烹调技巧打造健康美食烹饪是一门艺术,通过合理的配菜和烹调方法,我们不仅可以享受美味的食物,还能获得丰富的营养。
药食同源是指食物和药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许多常见的食材都有药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一些药食同源的烹调技巧,帮助您打造健康美味的菜肴。
1. 以中药炖汤中药炖汤是药食同源的经典应用之一。
在烹饪过程中加入一些具有药用价值的中草药,不仅能增添食物的香味,还能起到保健养生的作用。
例如,可以加入枸杞、当归、黄芪等中药材,炖煮鸡、猪骨或者牛骨,炖出的汤既美味又营养。
2. 大蒜抗菌烹调大蒜是一种常用的调味料,同时也具有很好的抗菌作用。
在烹饪时使用大蒜可以有效地预防食物中的细菌滋生,保持食物的新鲜和卫生。
烹调时可将大蒜切碎或压碎,加入到锅中与其他食材一同煮熟,使菜肴更加美味的同时,也能增加食品的保质期。
3. 沙参补气调味沙参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补气养阴的作用。
在烹饪中,可以将沙参片炖煮入汤或炒菜中,既能提升食物的口感,还能补充身体所需的气血。
尤其适合体质虚弱或者容易疲劳的人食用。
4. 食用菌调理免疫食用菌是一类常见的食材,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还具有调理免疫力的作用。
烹调时可以选择鲜美的食用菌,如香菇、杏鲍菇、金针菇等,炒、炖或者蒸煮都可以。
食用菌的食疗效果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它对于增强免疫力和预防疾病具有积极的作用。
5. 黑豆降脂调理黑豆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材,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和维生素E等。
经常食用黑豆对降低胆固醇、血脂和血糖有一定的帮助。
烹调时可以将黑豆用水浸泡一段时间,然后煮熟或者蒸煮,可以直接食用或者拌入沙拉中,既美味又健康。
6. 枸杞补肾调养枸杞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补肾养血、明目等功效。
在烹调中加入适量的枸杞,可以调理身体,改善肾脏功能,同时还能增添菜肴的颜色和味道。
常见的做法是将枸杞用温水泡发后,加入到汤或者炒菜中,烹调时间不宜过长,以保留枸杞的有效成分。
通过以上药食同源的烹调技巧,我们可以在日常饮食中获得更多的营养和健康。
食药同源凡膳皆药

食药同源凡膳皆药食药同源凡膳皆药一、中华民族传统营养学的哲学内涵:"天人合一、身土不二"的生态观;"调理阴阳、阴平阳秘"的健康观;"药食同源、寓医于食"的食疗观;"审因施食、辨证用膳"的平衡膳食观。
法国一位著名营养学家指出:"一个民族的命运要看他吃的是什么和怎么吃。
"我们中国讲究"食药同源,凡膳皆药"。
像杂粮都有很好的降血脂、降血糖的作用。
二、药膳应用1、绿豆清热解毒,抗炎消肿,保肝明目,有"济世之谷"之誉,有解百毒之功,对农药、重金属、瘦肉精中毒均有解毒作用;2、薏苡仁味甘、淡、性凉,可治疗因积热而发的痤疮以及热毒产生的扁平疣;1982年发现薏苡仁含的木瓜蛋白酶可分解体内的病变细胞,解释了薏苡仁抗癌功能的机理。
3、红薯含8%的膳食纤维,而且大多是可溶性纤维,通便功能很强。
李时珍称:"红薯食之使人长寿少疾","红薯能补中、和血暖胃肥五脏,充粮食延年益寿"。
日本东京大学曾对130种植物性食物抑制胆固醇生成的功效进行研究,发现红薯是其他食物作用的10倍。
4、某些象形药食,以形补形。
核桃像脑,所以补脑;豆类像人的睾丸和肾,所以补肾;百合形状似肺,故补肺。
5、中医又讲以脏补脏,天麻鱼头汤在马来西亚卖得特别火,就是因为"健脑益智";中医素来食用鲜猪胰治疗消渴症,这和西方最新的研究成果---口服胰岛素不谋而合。
6、发酵食品有非常好的保健功能,像我国的豆豉,现在我们知道豆豉不仅可以健胃解毒,而且里面有非常丰富的尿激酶。
日本人正在向我们推销他们的纳豆,而纳豆就是豆豉发酵过程的半成品。
6、杏仁粥:治疗咳嗽7、黑豆粥:治疗水肿黑豆盐水煮清水下尤能补肾8、百合大枣汤:咳嗽9、孩子要考试,吃什么好?喝粥喝豆浆,加蜂蜜。
蒸豆包,煮鸡蛋。
中医食疗药食同源

枸杞
▪ 性味与归经:甘,平。入肝、肾经。 ▪ 功效:滋补肝肾,养肝明目。能强壮进免
疫功能,降血脂,抗脂肪肝,抗风衰老, 促进骨髓造血功能,并有雌性激素样作用 和生长刺激作用。 ▪ 主治: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软、视物昏 花、咳嗽遗精 ▪ 药膳方选:治神经衰弱、心悸失眠:枸杞 30克,人参9克,五味子30克,白酒500克 ,共浸泡,7天后即可饮用。
寒凉食物 清热、泻火、解 毒、滋阴
生地、银花、菊花、茡荠、梨
温热食物 温中祛寒、温经通络、 温阳化气、活血化瘀、 温化痰湿水饮
干姜、肉桂、红花、黄芪
四 药物的五味理论
▪ 五味是的饮食物具有酸、苦、甘、辛、咸 五种不同的味道。
▪ “淡”味附于甘 “涩”味附于酸 ▪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辛味
发散、行气、行血、健胃
人参
▪ 性味与归经:甘、微苦,温。入脾、肺经。 ▪ 功效: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益智。
强心、提高免疫功能、增强造血,对 人有显著的抗疲劳作用。 主治:用于气血津液不足之一切虚损、倦怠、 自汗、惊悸、健忘、眩晕、尿频、阳痿。 用量:1-9克
食用禁忌
▪ 不可滥用 ▪ 服用人参后忌吃萝卜 ▪ 服用人参后不宜饮茶 ▪ 忌用五金炊具
▪ 治肺燥咳嗽:百合10g,杏仁6g、赤小豆60g,白糖适
量。先用水煮赤小豆,作粥,至半熟时放入百合、杏仁 同煮,粥成放入白糖,可作早餐。
大枣
▪ 性味归经 甘,温。归脾、胃经。
▪ 功效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用于脾虚食少,乏力 便溏,妇人脏躁。
山楂
▪ 性味 味酸、甘,性微温。 ▪ 功效 开胃消食、化滞消积、
药食同源话食疗.

药食同源话食疗(转载)“药食同源”是指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
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讲道:“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由此可见,药食同源食品对于养生保健、防病治病,都有一定的作用。
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厨房中常见的既美味,营养保健价值又高的食物。
生姜大枣这两种食品非常普通,几乎是家庭必备,民间有很多谚语如:“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一日三个栆,终身不显老”等,而中医对于姜栆的应用更为普遍。
大枣本身是甘缓滋补的,吃多了会胃脘闷胀不适,而生姜是辛散的,这时用姜可以使大枣不过于滋腻,所以这两个药经常同用。
中医认为生姜是入气分,大枣是入血分。
一气一血,一补一散,一散一收,简单的两种厨房中常用的食品看似简单,但中医应用时,却体现了动静结合,刚柔相济,阴阳平衡的高深医理。
可以使其既不滋腻又不发汗太过,既可以驱邪又可以扶正。
中医开完方子后经常有个“姜枣引”,就是这个道理。
这里还要提一下,许多人感冒初起,都会买一些清热解毒的中成药,殊不知对于风热外感还有些效果,而对于风寒感冒却无异于南辕北辙,不仅达不到治病的目的,反而会雪上加霜,感冒虽为小病,但却不容忽视,若用中药中成药一定需辨证论治或找中医大夫治疗。
对于伤风着凉引起的感冒轻症,可用下面这个小验方:有中医前辈曾将姜、葱、醋配伍成食疗方,专治伤风感冒轻症,命名为“神仙粥”,并作一口诀:“一把糯米煮成汤,七个葱根七片姜,熬熟兑入少许醋,伤风感冒保平康。
”制作方法:连葱白带根须洗净切成6到7段,生姜切六七片,糯米一把(也可用大枣6个切开代替),熬熟后加食醋半杯,趁热喝下,盖上被子稍微捂出点汗,效果很好。
药食同源

猪肉忌麻花—中毒羊肉忌南瓜—腹胀狗肉忌绿豆—伤原气鸭肉忌梅子—发老病鸡蛋忌糖精—心闷柿子忌白酒—心闷土豆忌香蕉—生雀斑土豆忌菠菜—生结石豆腐忌菠菜—生结石田螺忌蚕豆—肠绞痛牛肉忌红糖—腹胀羊肉忌西瓜—肝腹水兔肉忌芹菜—脱发皮蛋忌红糖—呕吐蜂蜜忌豆腐—耳聋黄瓜忌花生—伤脾海带忌洋葱—便秘牛肉忌栗子—麻木鸡肉忌菊花—中毒蛇肉忌萝卜—中毒鲫鱼忌萝卜—中毒柿子忌螃蟹—腹泻蜂蜜忌葱类—伤眼睛梨子忌开水—拉肚子
药食同源,食疗配合
珍珠饮(有雀斑者适用)
珍珠母20g 丝瓜络10g 僵蚕10g 白茯苓10g
白菊花10g 玫瑰花3朵红枣10g 白糖30g
制法:以上药白糖除外砂锅武火烧沸再文火炖25分钟最后加入白糖即成。
食法:每日二次,每次饮150ml
海浮石饮(有青春痘者)
海浮石30g 桑白皮10 g 银花10g 黄苓10g
枇杷叶10g 黄连3g 生甘草3g 夏枯草12g 白糖30g
制法:上药除白糖外水煎取汁,最后加白糖即成。
食法:每日一次,每次饮150ml
生发饮(有脱发早秃者适用)
女贞子20g 桑椹20g 菟丝子15g 旱莲草20g 生地20g 泽泻20g 丹皮20g 何首乌20g 党参15g 当归10g 枣皮15g 茯苓15g 骨碎补10g 山药20g 甘草5g 白糖30g 制法:以上药入锅内武火烧沸后文火煎煮25分钟去渣取汁加白糖而成。
食法:每日二次,每次饮200ml
萆解饮(有足廯脚气者适用)
萆解15g 生地10g 银花10g 川牛膝10g
连翘10g 甘草5g
食法:每日一剂水煎代茶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食同源与食疗
中药和饮食。
中药是中国传统药物,是保障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的物质基础,饮食是人类生存之必需,两者同属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人们用“药食同源”四个字来揭示他们之间的必然联系。
“药食同源”就是说中药与食物是同时起源的。
古人认为药与食物同起源於一个根源。
《皇帝内经》中《素问—生气通天论》有言:“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无味。
”提出了谨和无味调阴阳的观点,记载「酸、甜、苦、辛、咸」五味调和之摄取至使人民百姓保持身体健康。
唐朝时期的《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
我国素有“药食同源”之说。
传统中医学认为食即是药,或者说相当于药。
因为它们同源、同用、同效。
食物的性能与药物的性能一致,包括“气”、“味”、“升降浮沉”、“归经”、“补泻”等内容,并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应用。
传统中医食与药并没有明确界限,因此药疗中有食,食疗中有药。
药食同源,源远流长。
据资料记载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我们的祖先逐渐把一些天然物产区分为食物、药物和毒物。
到了奴隶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烹饪技术逐渐形成,出现了羹和汤液,发明了汤药和酒,并进而制造了药用酒。
制酒技术推行而产生的醋、酱、豆豉、饴等,丰富了医药内容。
周代已经有了世界最早的专职营养师——食医,《周礼》有“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的记载,《山海经》载有食鱼、鸟治病的内容。
战国时代出现了我国第一部医学理论专著《黄帝内经》,它不仅奠定了食疗的理论基础,而且收有食疗方剂。
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物专著,收有许多药用食物;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载有“猪肤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等食疗方剂。
唐代是我国食疗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专解“食治”篇,是
现存最早的中医食疗专论,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食疗、食药结合的理论。
他在《千金翼方》中强调:“若能用食平疴,释情谴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生之奇法,积养生之术也。
夫为医者,当需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乃不愈,然后命药”。
宋、金、元时期,食疗理论与应用有较大发展。
宋代《太平圣惠方》的“食治论”记载了28种疾病的食疗方;《养老奉亲书》记述了老人饮食保健与治疗。
元代饮膳大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是一部完整的营养学专著。
明清时期,有关饮食保健的著作大量涌现,还出现了一些野菜类著作,扩大了食物来源。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收有200余种药物食物。
对于“药食同源”的理解,应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中药与食物的产生方法相同,二是它们的来源相同。
所谓中药与食物的产生方法相同,中药的产生与食物一样来源于我们祖先千万年的生活实践,是与大自然、与疾病长期斗争的经验结晶。
原始人最初的生产方式———尝试和寻找食物,往往在饥不择食的情况下,在吃的过程中,难免会误食一些有毒或有剧烈生理效应的动、植物,以致产生明显的药理作用,甚至死亡,经过无数次反复试验,对动、植物产生了第二认识,即产生了原始的中药,因而吃是积累中药知识和经验的重要途径。
所谓中药与食物的来源相同,中药与食物一样来源于自然中的动、植物,而且很多中药与食物,很难截然分开,可以说身兼两职,如粮食类中的药物,如谷芽、麦芽、淮小麦、浮小麦等,蔬菜类如荠菜、萝卜、芥菜、山药、百合、藕、败酱草、冬瓜、南瓜、赤小豆、黑大豆、刀豆、扁豆等。
果品类如山楂、乌梅、龙眼、桔类、柚类、莲子、杏仁、无花果等,调味品类如山萘、生姜、桂皮、丁香、花椒、胡椒、八角茴香、小茴香、草果等,动物类中就更多,包括阿胶、蛇类、家畜类、水产类、野兽类等。
药食同源,使中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也使中药强化了它的实用性和经验性,人类生活中包含了中药,中药就在人类生活中产生。
《内经》对食疗有非常卓越的理论,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可称为最早的食疗原则。
由此从发展过程来看,远古时代药食是同源的,后经几千年的发展,药食分化,若再往今后之前景看,也可能返朴归真,以食为药,以食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