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3课时 练习五教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课时 算盘认数知识点总结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课时  算盘认数知识点总结教案
绍档位的同时从右往左分别介绍各位档、十位档、百位档、千位档。 你们认识它了吗?请你们摸一摸、指一指、说一说。小生独立回答。 (2)学习在算盘上面表示 1~9. 师:计数时,我们要拨珠靠着中间的梁,只有靠着梁的算珠才能参加计
数。一个下珠表示 1,一个上珠表示 5,师边拨珠边板书。 出示教材上“下面算盘上表示的数各是多少?”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一
TB:小初高题库
苏教版小学数学
第 3 课时 算盘认数
教学目标:
1.认识算盘各个部分的名称,掌握下珠和上珠在档位上面表示的意义。 2.能正确掌握读写算盘上面表示的数,会拨出指定的数。 3.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读写算盘上面表示的数,会拨出指定的数。 教学难点:
小初高题库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把数学当成一门语言学习学会每一个术语的用法熟悉每一个符号的意义不要放过任何一道看上去很简单的例题他们往往并不那么简单或者可以引申出很多知识点
苏教版小学数学
苏教版小学数学 二年级
把数学当成一门语言学习,学会每一个术语的用法, 熟悉每一个符号的意义 不要放过任何一道看上去很简单的例题——他们往 往并不那么简单,或者可以引申出很多知识点。
TB:小初高题库
苏教版小学数学
相信自己,就能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教师不光要传授知识,还要告诉学生学会生活。数学思维
可以让他们更理性地看待人生
TB:小初高题库
1~9 在算盘上面怎样表示。
教具准备:
算盘、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拿出算盘说:老师今天带来一位新朋友,看你们认识他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算盘认识千以内的数。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 4. (1)认识算盘。 提问算盘上面有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课件上面动态介绍算盘各个部分的名称。在介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分米和毫米》优秀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分米和毫米》优秀教案

第五单元分米和毫米第1课时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内容:课本第52~53页;想想做做1~4。

教学目标: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

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组织有效的活动,激活参与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学具准备:每人一条1分米长的纸条,1分硬币,磁卡,1厘米、1米的纸条,直尺,白纸1叠、米尺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出示身高图。

问:你知道这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吗?(量身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小朋友的身高是多少,齐读:1米32厘米这里面用到了两个什么单位?(长度单位)分别是什么?(板书:米厘米)2.复习米和厘米。

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贴出1米纸条。

问:你感觉1米比较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贴出1厘米的纸条。

问:你感觉1厘米的长度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厘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导入。

我们感觉1米和1厘米的长度相差太大了。

如果我们要去量课桌的长,用米作单位太大了,用厘米作单位又太小了,所以我们今天要认识米和厘米之间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板书)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一)认识分米1.师贴出纸条,指出:这张纸条的长就是1分米。

请学生也拿出相同的纸条,问:这张纸条的长就是什么?2.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举例说明。

(插座的四条边、软盘的边)3.师:分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怎样证实你的猜测?用直尺量一量纸条。

得出结论,板书:1分米=10厘米4.判断:读:我的文具盒,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3课时《练习五》说课稿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3课时《练习五》说课稿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3课时《练习五》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练习五》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3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一系列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掌握第四单元所学的知识,包括整数加减法运算的计算法则、运算定律以及简便算法。

教材内容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富有童趣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加减法运算,但对运算定律和简便算法仍有一定的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学公式和定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整数加减法运算的计算法则、运算定律以及简便算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熟练掌握整数加减法运算的计算法则、运算定律以及简便算法。

2.教学难点:运算定律和简便算法的灵活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分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练习题、教学卡片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与演示:教师讲解整数加减法运算的计算法则、运算定律以及简便算法,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3.练习与交流: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总结方法。

4.巩固与提高:教师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5.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3课时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3课时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3课时(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两位数加减法的基本运算。

2. 两位数加减法的应用题。

3. 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2. 教学难点:两位数加减法的进位与退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计算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两位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

2. 新课:讲解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通过黑板演示例题。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应用: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两位数加减法2. 板书内容: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例题、注意事项。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两位数加减法题目。

2.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讲解今天所学的两位数加减法知识。

八、课后反思1. 本节课学生掌握了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但部分学生进位与退位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2.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3. 课后作业的布置要适量,避免学生负担过重,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应用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两位数加减法的基本运算,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PPT展示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两位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找零、计算时间差等,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

这样的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让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新课环节:教师应详细讲解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通过黑板演示例题。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3课时《练习五》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3课时《练习五》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3课时《练习五》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3课时《练习五》主要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之前学过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整数的加减法运算,以及简单的应用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整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的加减法运算,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整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整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2.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3.采用实例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练习题等。

2.准备教学道具,如卡片、小礼物等。

3.划分学习小组,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展示一幅图片,图片中有3个小朋友,然后展示另一幅图片,图片中有5个小朋友,问学生:“这两幅图片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一些整数的加减法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后,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整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际的计算练习,例如,让学生计算买东西时需要支付的金额,或者计算参加活动的同学人数等。

扬州某学校2022-202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3课《练习五(1)》教案

扬州某学校2022-202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3课《练习五(1)》教案

扬州某学校2022-202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3课《练习五(1)》教案一. 教材分析《练习五(1)》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3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能够迅速准确地进行口算和笔算。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形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数的概念,对加减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存在运算速度慢、准确性不高的问题。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口算能力也会影响他们在加减法运算中的表现。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规律。

2.提高学生的口算和笔算能力,使他们在实际操作中能够迅速、准确地进行加减法运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规律,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2.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口算能力,使他们能够迅速、准确地进行加减法运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分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有趣的情境和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加减法运算。

同时,分组合作学习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含例题、练习题和游戏环节。

2.练习题:纸质版和电子版,以便学生进行练习。

3.教学道具:如小卡片、小动物图片等,用于创设情境。

4.教学视频或图片:用于展示实际应用场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教学视频或图片,展示实际应用场景,如购物、分配物品等,引出加减法运算。

然后引导学生回顾100以内的数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例如,展示一幅图,图中有3只小鸟和2只小鸟,让学生说出总共有多少只小鸟。

接着,引导学生用加减法表示这个问题,并进行口算和笔算。

二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一单元第3课时除法的竖式计算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一单元第3课时除法的竖式计算教学设计
强调除法竖式在数学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鼓励学生积极练习和应用。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几道除法竖式计算题目,并撰写一篇关于除法竖式的计算心得,以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与延伸
1.拓展阅读材料:
-《数学乐园》:该书中包含了许多关于除法竖式计算的趣味问题和实际应用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除法的原理和计算方法。
展示一些关于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图片或视频片段。
简短介绍除法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除法竖式计算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除法竖式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步骤。
过程:
讲解除法竖式的定义,包括算式的组成和结构。
详细介绍除法竖式的计算步骤,使用PPT或黑板上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活动:开展除法竖式计算竞赛,设置时间限制和奖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具体教学策略如下:
1.创设情境:通过生活实例、故事等形式,引入除法竖式计算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
2.分步指导:将除法竖式计算过程分解为几个步骤,逐一讲解和示范,降低学习难度。
3.模拟操作:让学生在纸上进行除法竖式计算,亲身体验运算过程,提高其操作能力。
-实际问题解决:学生可以观察生活中遇到的除法问题,如购物找零、分配物品等,尝试运用除法竖式计算解决这些问题。
-创新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思考除法竖式计算是否存在更简便的方法,鼓励他们进行创新,提高计算效率。
-小组合作研究:学生分组选择一个与除法竖式相关的主题,如“除法在商业中的应用”、“除法竖式计算的速度提升”等,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
-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提供一系列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除法问题,如饮食搭配、时间安排等,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3、练习五》教学设计1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3、练习五》教学设计1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3、练习五》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3、练习五》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概念,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际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但对一些复杂情境下的加减法运算仍有一定的困难。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反复练习,进一步巩固加减法运算的规则。

此外,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也会影响到学习效果。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概念,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概念,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2.难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复杂情境下熟练进行加减法运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际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操作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概念,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3、练习五》2.教具:课件、实物、数学卡片等3.学具:练习本、笔、数学卡片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日常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一幅水果图片,让学生数一数水果的个数,然后提问:“如果再给你一些水果,你能算出总共有多少个水果吗?”2.呈现(10分钟)呈现练习五中的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

题目可以包括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如“3 + 4 = ?”、“7 - 2 = ?”等。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3、练习五》说课稿1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3、练习五》说课稿1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3、练习五》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3、练习五》的教材内容主要围绕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展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计算,并能够灵活运用。

在教材的安排上,通过多个例题和练习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进位加法的运算规律。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运算,对加法的运算规律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由于位数增加,运算过程更加复杂,对于进位的理解和运用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进位加法的运算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能够理解进位加法的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对于进位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在不同情况下的运算规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进位加法的运算规律。

2.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和图示,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进位加法的运算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和合作中,共同探索和解决问题。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新课:通过实物演示和图示,讲解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运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3.练习巩固:通过多个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4.小组合作: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索和解决问题。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 算盘认数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  算盘认数

第3课时算盘认数教学目标:1.认识算盘各个部分的名称,掌握下珠和上珠在档位上面表示的意义。

2.能正确掌握读写算盘上面表示的数,会拨出指定的数。

3.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读写算盘上面表示的数,会拨出指定的数。

教学难点:1~9在算盘上面怎样表示。

教具准备:算盘、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教师拿出算盘说:老师今天带来一位新朋友,看你们认识他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算盘认识千以内的数。

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4.(1)认识算盘。

提问算盘上面有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课件上面动态介绍算盘各个部分的名称。

在介绍档位的同时从右往左分别介绍各位档、十位档、百位档、千位档。

你们认识它了吗?请你们摸一摸、指一指、说一说。

小组里面和你的同桌分享一下你刚学习到的算盘部件的名称。

教师边指边问,学生独立回答。

(2)学习在算盘上面表示1~9.师:计数时,我们要拨珠靠着中间的梁,只有靠着梁的算珠才能参加计数。

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师边拨珠边板书。

出示教材上“下面算盘上表示的数各是多少?”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学生充分讨论后集体评价后教师引出:第1幅图:个位档上面的算珠是4,表示有4个一。

第2幅图:十位档上面的算珠是3,表示有3个十;个位档上面的算珠是7,表示有7个一。

第3幅图:十位档上面的算珠是6,表示有6个十;个位档上面没有。

第4幅图:百位档上面的算珠是8,表示有8个百。

十位档上面没有,个位档上面的算珠是2,表示有2个一。

第5幅图:百位档上面是9,表示有9个百。

你会写出这些数吗?请你们在教材第34页上面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集体评价。

2.学拨珠。

我们看刚才的图,你能在上面的几幅图中找出1~9的数吗?你会在个位上面拨出1~9的数吗?出示例4的两幅图和下面的五福图。

学生尝试拨珠,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并收集反馈信息。

下面我们跟着教师后面拨一拨,教师示范正确的手势拨珠。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3、练习五》教案1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3、练习五》教案1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3、练习五》教案1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的《3、练习五》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以及简单的应用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对加减法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在运算过程中,可能还存在运算速度慢、准确性不高的问题。

此外,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与同伴共同学习的良好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2.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和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游戏教学法,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加减法运算,提高计算能力。

3.采用分组合作教学法,培养学生与同伴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际情境,用于教学。

2.准备加减法运算的游戏材料,如卡片、骰子等。

3.准备分组合作的任务,如小组讨论、小组竞赛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实际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一幅图片,上有2只小鸟和3只小鸟,提问学生:“请问一共有几只小鸟?”2.呈现(10分钟)讲解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方法,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例如,讲解加法时,可以展示一幅图片,上有2个苹果,再展示一幅图片,上有3个苹果,让学生明白2+3=5。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加减法运算练习,可以使用卡片、骰子等游戏材料。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3课《练习五(1)》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3课《练习五(1)》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3课《练习五(1)》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3课《练习五(1)》主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100以内的减法运算。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熟练地进行100以内的减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减法运算的方法和技巧。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运算,对基本的运算规则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计算错误,特别是在减法运算中,容易忘记退位。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需要关注学生的运算准确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100以内的减法运算方法,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数学、乐于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100以内的减法运算方法。

2.难点:在实际计算中,如何正确地进行退位。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游戏教学法,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减法运算;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含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例题和练习题。

2.练习纸:用于学生练习减法运算。

3.教学道具:如小卡片、小奖品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幅图片,如动物园的场景,让学生数一数图片中有多少只小鸟。

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减法运算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PPT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100以内的减法运算方法。

教师讲解减法运算的规则,并通过例题进行演示。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减法运算练习。

每组轮流进行计算,其他组成员负责检查。

教师及时给予反馈,指出错误并引导学生改正。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纸上的减法运算题目。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3、练习五》说课稿2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3、练习五》说课稿2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3、练习五》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3、练习五》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加减法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练习课。

本节课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了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加减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在教学之前,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了一定的了解。

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但运算速度和准确性还有待提高。

同时,部分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解决问题的策略需要进一步指导。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是我需要关注的重点。

三. 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规律,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1.重点: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进位加法,退位减法。

2.难点: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如何运用加减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法运算的实际意义。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4.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讲解:讲解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的运算规律。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练习五》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练习五》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练习五》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练习五》主要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加减法运算,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整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以及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提高运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法运算,但对一些复杂情况的运算还不够熟练。

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能快速准确地运用加减法。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巩固加减法运算,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学会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复杂情况下的加减法运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加减法运算,提高运算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活动和作业。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知识,准备好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小动物比赛跑步,引出加减法运算。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练习题,让学生观察题目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并学会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加减法运算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掌握运算方法。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如加减法大比拼、抓特务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复杂情况的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加减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练习五》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练习五》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练习五》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练习五》主要内容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本节课通过一系列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材内容紧凑,难度适中,有利于学生掌握。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位数的加减法,对加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练习来提高。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教师应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加减法运算。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运算过程,以及如何判断是否需要进位或退位。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加减法运算,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运算方法。

2.采用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加减法运算,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采用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维,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练习题,包括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题目,题目难度要适中,以保证学生能通过练习提高运算能力。

2.准备教学课件,包括加减法的运算过程、实例、游戏等,以辅助教学。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引入加减法运算,如:小华买了3个苹果,又买了2个苹果,一共买了几个苹果?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练习五》说课稿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练习五》说课稿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练习五》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练习五》的内容主要涉及两位数的加减法运算、不退位减法、退位减法以及应用题。

这些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加减法运算,对于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的思维方式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际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两位数的加减法运算,理解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的原理,并能够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两位数的加减法运算,理解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的原理。

2.教学难点: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操作、数学卡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加减法游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新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的原理,并进行实际操作。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互相交流、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4.应用拓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3课时 练习五 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3课时 练习五     苏教版

第3课时练习五教材第57~58页练习五。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毫米、厘米、分米、米这几个长度单位。

2.通过对比建立长度的表象,学会单位之间的换算,选择合适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巩固各长度单位的概念。

测量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学会估测,提高估算能力。

课件。

一、情境引入导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又认识了哪个新朋友?(毫米、分米)那你能用手比划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完成练习五。

(板书:练习五)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1.完成“练习五”第2题。

学生自己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3题。

提问: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进率大家还记得吗?说给同桌听听,独立完成第3题。

注意100厘米=1米,大家是怎样想的?3.完成“练习五”第4题。

学生在圆圈里填上“<”或“>”,指名学生口答为什么这样填。

4.完成“练习五”第5题。

出示题目,学生集体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引导学生比较2分米、18厘米、2分米1厘米。

5.完成“练习五”第6题。

小组估计5枚硬币摞起来的厚度,大家再用直尺量一下,看看你估计是否准确。

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五”第7题。

提问:你们认为多长合适呢?2.完成“练习五”第8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指名学生到前面板演。

3.完成“练习五”第9题。

出示题目。

提问:他们1小时走的米数都接近几千?4.完成“练习五”第10题。

想想10张纸厚1毫米,100张纸大约多厚?1000张、10000张呢?四、课堂小结提问: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板书设计练习五100厘米=1米六、教学反思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应该再下大力气,争取创设更合情理,更有趣味的情境,在情境中设计较科学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3、练习五》35

2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3、练习五》35

《分米和毫米复习》教学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城西小学(247000)陈友萍教学内容:根据苏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57—58页练习五的部分练习内容,进行改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米、毫米的含义和实际长度。

能准确灵活地根据物体长短不同、数据不同选择合适的单位。

熟练掌握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及换算方法,能估计和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2经过估计、测量、记录、发现结果的过程,获得一定的数学经验,提高数学素养。

3培养学生喜欢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初步体验数学价值。

教学难点: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能准确估计常见物体长度。

学情分析:虽然苏版教材在二年级上册安排了厘米和米的认识,学生已有了对长度单位的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再认识分米和毫米,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但是根据小学低年级儿童特点以及生活经验实践能力浅薄,特别是空间观念要不断修正,所以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是本节课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比较有效的方法,通过本节课的综合练习,培养学生在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等方面的数学素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米尺、硬币、课件等,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板书课题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两种长度单位?那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这些内容,适时板书课题:分米和毫米复习二、熟悉一个单位的长度,建立长度观念1用手势比划: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m摸摸——厘米cm痴摸——分米dm(呆摸)——米m摸一下。

学生非常有趣的念叨与填写。

2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哪些物体的厚.大约是1毫米?谁听清楚了老师现在问的和刚才问的有什么不同?还有两“兄弟”藏在哪些地方呢?要想知道他说的对不对咋办啊?测量。

三、联系实际,综合运用几个单位的长度1单位换算。

打开课本,翻到57页,在书上完成第4题。

师巡视学生完成的情况,全班交流评析,及时反馈。

PPT展示书上的题目,找学生说说:3厘米○3分米可以怎么想?(几种不同的思路)2选择单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时练习五
教学内容:
课本第57~5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毫米、厘米、分米、米这几个长度单位。

2.通过对比建立长度的表象,学会单位之间的换算,选择合适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巩固各长度单位的概念。

教学重点:
测量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学难点:
学会估测,提高估算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又认识了哪个新朋友?(毫米、分米)那你能用手比划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完成练习五。

(板书:练习五)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2题。

学生自己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3题。

提问: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进率大家还记得吗?说给同桌听听,独立完成第3题。

注意100厘米=1米,大家是怎样想的?
3.完成“练习五”第4题。

学生在圆圈里填上“<”或“>”,指名学生口答为什么这样填。

4.完成“练习五”第5题。

出示题目,学生集体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引导学生比较2分米、18厘米、2分米1厘米。

5.完成“练习五”第6题。

小组估计5枚硬币摞起来的厚度,大家再用直尺量一下,看看你估计是否准
确。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7题。

提问:你们认为多长合适呢?
2.完成“练习五”第8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指名学生到前面板演。

3.完成“练习五”第9题。

出示题目。

提问:他们1小时走的米数都接近几千?
4.完成“练习五”第10题。

想想10张纸厚1毫米,100张纸大约多厚?1000张、10000张呢?
四、课堂总结
提问: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