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

合集下载

空有报国志 无奈客京华——陆游的《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照赏析

空有报国志 无奈客京华——陆游的《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照赏析

空有报国志无奈客京华——陆游的《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照赏析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是陆游的一对著名的诗篇,集合了他的思想精髓,也深深影

响了许多后世诗人。

《书愤》自名揭示其主题,表达了为祖国而作,亦愤慨于书法之于陆游而言未能成为一种

正义行为和报国志士的遗憾,表达了他深植于心底的凌云志气。他更有“纸上谈兵”的惋惜”,愤而不可卒城古今尚无,令人动容。

《临安春雨初霁》亦宣示着陆游婉约浪漫的情怀,表达了他憧憬世间美景,时日无垠的愿望。诗中清新可爱的景象,随风飘渺的烟尘,落拓欲休的雨停天晴,无不表达了陆游对自

然的敬畏和尊贵。令人心旷神怡,亦见其无奈客京华的心境。

陆游的这一对诗篇,不仅反映出他的豪迈,也反映出他的文学品味和思想深刻。他既有忠诚而坚定的报国志气,又有淡淡夜雨和梦中兰蕙的唯美情思。它们令人感叹,亦令人佩服。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原创学案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原创学案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导学案(原创)

【学习目标】

1、掌握诗歌借景抒情、运用典故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

2、比较阅读,探究《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这两首诗在风格上的差异。

3、进一步熟悉“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4、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学习方法】“三品”:(以小组为单位)品读+品赏+品议。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部分

1.请同学们提前详细查阅《临安春雨初霁》的相关背景等资料。早自习多诵读,疏通字句,初步弄懂诗歌大意,以已学的鉴赏知识试着去赏析本诗,然后与《书愤》作对比阅读。2.〖知识回顾〗高考考查古代诗歌鉴赏的“四个方面”: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与观点态度。

3.〖陆游·作者名片〗(详见《导学案》P27或《学习指导》P17)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公元1210年临终前写下绝笔诗《示儿》,至死不忘北定中原,收复失地。诗风雄浑豪放,慷慨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二、自主学习探究

(一)【书愤·背景】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此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62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载,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现实情况:壮志难酬,年华空老)

1、本诗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提示:联系典故的内容回答)

明确: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用典使诗歌凝练,含蓄,曲折,而不直露。

空有报国志无奈客京华_陆游的_书愤_与_临安春雨初霁_对照赏析

空有报国志无奈客京华_陆游的_书愤_与_临安春雨初霁_对照赏析
长期的投降派主宰现实, 长期的经受排 挤打击的现实, 使陆游心已厌倦, 不但厌倦谈 及官事, 连众官聚居的京城也惧去。此中实 因, 不明而明: 无奈啊!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世 态炎凉, 官场腐败, 更准确地说, 自己屡受打 击, 投降派专权使他看透了官场, 厌倦了虚假 和惺惺作态。此次受招上京, 不管又将为何官 职, 终究仍会志不得伸, 再受打击排挤。无奈 上京, 不敢直面污浊的官场, 只将自己锁入小 楼和黑夜:“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 花”。在无人的孤寂中自赏, 自我想象一种脱 离尘事的美好境界: 深巷散发春色, 不受尘灰 侵扰。这杏花春雨江南的境界, 不是现实, 是 想象, 是身陷京城浊世之中心灵独守一方净 土的写照, 也是无奈中逃避现实的一种消极 情绪的良性反映。这种心情“是和诗人大半生 在政治上不断遭受打击有着内在的联系的”。
表现出他青
个“空”字, 万箭穿
壮年时期人
心, 一字即点破,
生和文学上
原来是无比愤恨
的双重特点。 人生追求方 面豪壮爱国,
空有报国志
无奈之心。原不是 对外族入侵之气, 而是对北伐不能
主张北伐,并 为北伐做事;
无奈客京华
和有才无用的怨 恨。《剑南诗稿》中
文学上写下
多少雄壮诗歌, 今
几千首慷慨 悲壮的盼望
诗文赏析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南 将虚拟的战争场面写得如此雄奇壮丽, 亦可见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

《书愤》是杨绛创作的一篇散文,通过对读书与人生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知识和人文关怀的追求。而《临安春雨初霁》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形象地描绘了春雨初停、大地宁静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身心的宁静。

从题材上来看,两者存在一定的差异。《书愤》聚焦于读书与人生的关系,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和它对个体的影响。而《临安春雨初霁》则是以自然景色为题材,写出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

从表达手法上来看,杨绛在《书愤》中运用了较为冷静、深思熟虑的语言,通过对人生的回顾和思考,呈现出一种成熟的思想境界。苏轼的《临安春雨初霁》则充满了豪放的气息,千回百转的抒情手法让词中表现出浓厚的情感。

然而,虽然两篇作品在题材和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但它们都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书愤》中的知识追求与文化关怀,以及《临安春雨初霁》中的大自然赞美和精神宁静,都表达了对生活、对人性的深度思考。

综上所述,《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虽然在题材和表达手法上存在不同,但它们都是两位优秀作家对人生、人性、自然的思考和表达,各自有着鲜明的艺术风格,并在不同的方面展示了人的情感和智慧。

书愤导学案+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阅读+赏析

书愤导学案+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阅读+赏析

书愤导学案+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阅读+赏析

《书愤》自主赏析导学案

一、读字音

那.知()大散.关()塞.上()衰鬓

..()

..()千载.()伯仲

二、释词语

书.愤北气渡名世堪伯仲

(写/名词用作状语,向北/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渡口/名传后世/原来是兄弟长幼的次序,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

三、诵佳句

1.楼船夜雪瓜洲渡,。

2.,镜中衰鬓已先斑。

3.出师一表真名世,。

四、明作者

陆游(1125-1210),字,自号。(朝代)著名诗人。生当北宋危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亲友间爱国思想的熏陶,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六年(1170)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后官至宝谟阁待制。主张坚决抗金,一直受到投降派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作品充满强烈的激情。作品集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等,后人辑录有《放翁词》。(务观/放翁/南宋/爱国主义)

陆游爱国诗歌小结

陆游诗歌成就显著,现存9300多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其中最突出的部分,是反映民族矛盾的高昂的爱国诗篇,这些诗歌,洋溢着燥热的爱国热情,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战斗性。

(一)体现那种”“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

有,耻复守妻孥。《夜读兵书》

常恐埋山丘,不没委锋镝,《书悲》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引》

(二)对投降派的坚决斗争和尖锐讽刺

褚只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感愤》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
教学目的: 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 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 州山阴(现在浙江绍兴)人.少年时就立下了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1154年 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后,赐进士 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1172 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 淳熙五年(1178年),被召回临安,先后提举福 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他一贯坚持抗金 主张,为主和派所忌,任职期间多次遭到罢斥. 晚岁闲居故里.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 复失地.
《书愤》与《登高》的比较赏析
这两首诗是个人身世感怀之作.杜甫和陆游都生 逢国家多难之秋,两人的忧国忧民都表现在将个人命 运与国家命运系于一体上.这是两首诗共同的思想感 情.在写法上杜诗前两联写登临所见,通过对悲凉沉 郁的秋景描写为后两联抒情作铺垫.陆诗前两联则是 追忆早年的经历,怀念楼船铁马的战斗生活.其渴望 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成为后两联进一步抒情的张本. 两首诗的后两联有更多相似的地方,都写了老境的痛 苦失落.杜甫将国难家愁,荒秋病体共置一处,强烈 地渲染了挣扎于艰难潦倒之中不堪忍受的凄惨心情; 陆游则一面悲自己,一面赞诸葛亮,即哀叹自己年已 垂暮而壮志难酬,赞叹诸葛亮毕竟可以奋斗终身死而 后已,两相对照,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赏析及感悟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赏析及感悟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赏析及感悟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赏析及感悟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所接触的人和事而备受启迪,为了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我们可以写一篇感悟的文章。不过,很多人都不知道要怎么写感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赏析及感悟,欢迎大家分享。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翻译

世态人情这些年来薄得像透明的纱,谁让我还要骑着马来客居京华呢?

只身住在小客楼上,夜里一听到春雨淅淅沥沥,明天早上,深幽的小巷中就会传来卖杏花的声音。

短小的纸张斜着运笔,闲时写写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望着煮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

作为一介素衣,不要兴起风尘会沾污我衣的感叹,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

陆游诗赏析

“小楼”一联是陆游的名句,语言清新隽永。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写得形象而有深致。传说这两句诗后来传入宫中,深为孝宗所称赏,可见一时传诵之广。历来评此诗的人都以为这两句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但没有注意到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刻画春光,而是与前后诗意浑然一体的。其实,“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在读这

一句诗时,对“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它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是以枯荷听雨暗寓怀友之相思。晁君诚“小雨愔愔人不寐,卧听赢马乾残刍”,是以卧听马吃草的声音来刻画作者彻夜不能入眠的情景。陆游这里写得更为含蓄深蕴,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在这明艳的春光中,诗人在做什么呢?于是有了五六两句。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赏析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赏析

【导语】陆游⼀⽣笔耕不辍,诗词⽂俱有很⾼成就,其诗语⾔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彩鲜明,具有很⾼的史料价值。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陆游《临安春⾬初霁》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临安春⾬初霁

宋代: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楼⼀夜听春⾬,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译⽂

近年来做官的兴味淡淡的像⼀层薄纱,谁⼜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

住在⼩楼听尽了⼀夜的春⾬淅沥滴答,清早会听到⼩巷深处在⼀声声叫卖杏花。

铺开⼩纸从容地斜写⾏⾏草草,字字有章法,晴⽇窗前细细地煮⽔、沏茶、撇沫,试着品名茶。

呵,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会弄脏洁⽩的⾐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阴故家。

注释

霁(jì):⾬后或雪后转晴。

世味:⼈世滋味;社会⼈情。

客:客居。

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物、⼈才汇集之地,故称。

深巷:很长的巷道。

明朝(zhāo):明⽇早晨。

矮纸:短纸、⼩纸。

斜⾏:倾斜的⾏列。

草:指草书。

晴窗:明亮的窗户。

细乳:沏茶时⽔⾯呈⽩⾊的⼩泡沫。

分茶:宋元时煎茶之法。注汤后⽤箸搅茶乳,使汤⽔波纹幻变成种种形状。

素⾐:原指⽩⾊的⾐服,这⾥⽤作代称。是诗⼈对⾃⼰的谦称(类似于“素⼠”)。

风尘叹:因风尘⽽叹息。暗指不必担⼼京城的不良风⽓会污染⾃⼰的品质。

赏析

如果掩去作者的名字,读这⾸《临安春⾬初霁》,也许会以为它并不是出⾃“铁马⾦⼽”、“⽓吞残虏”的陆放翁之⼿。诗中虽然有杏花般的春⾊,却更隐含着“世味薄似纱”的感伤之情和“闲作草”“戏分茶”的⽆聊之绪。这是与⾼唱着“为国戍轮台”⽽“⼀⾝报国”的陆游的雄奇悲壮的风格特征很不⼀致的。

《临安春雨初霁》翻译赏析

《临安春雨初霁》翻译赏析

《临安春雨初霁》翻译赏析

《临安春雨初霁》翻译赏析

《临安春雨初霁》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陆游。其古诗全文如下: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前言】

《临安春雨初霁》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晚年时期所作的七言律诗。诗开篇即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籍京华的蹉跎,直抒胸臆,情感喷薄,整首诗的情绪在开篇即达到高潮,后面三联逐渐回落。无论是夜不能寐听春雨,天明百无聊赖“作草”“分茶”,还是自我安慰说“清明可到家”,都是开篇两句的注脚,都是本已厌倦官场却又客籍京华的无奈之举。整首诗在情思的气势上由高到低,而又浑然一体。

【注释】

⑴霁:雨后或雪后转晴。

⑵世味:人世滋味;社会人情。

⑶客:客居。

⑷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

⑸深巷:很长的巷道。

⑹明朝:明日早晨。

⑺矮纸:短纸、小纸。

⑻斜行:倾斜的行列。

⑼草:指草书。

⑽晴窗:明亮的窗户。

⑾细乳:彻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

⑿分茶:宋元时煎茶之法。注汤后用箸搅茶乳,使汤水波纹幻变成种种形状。

⒀素衣:原指白色的衣服,这里用作代称。是诗人对自己的谦称(类似于“素士”)。

⒁风尘叹:因风尘而叹息。暗指不必担心京城的不良风气会污染自己的品质。

【翻译】

近年来做官的兴味淡淡的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清早会听到小巷深处在一声声叫卖杏花。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着品名茶。呵,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

《临安春雨初霁》翻译赏析

《临安春雨初霁》翻译赏析

《临安春雨初霁》翻译赏析

《临安春雨初霁》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陆游。其古诗全文如下: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前言】

《临安春雨初霁》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晚年时期所作的七言律诗。诗开篇即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籍京华的蹉跎,直抒胸臆,情感喷薄,整首诗的情绪在开篇即达到高潮,后面三联逐渐回落。无论是夜不能寐听春雨,天明百无聊赖“作草”“分茶”,还是自我安慰说“清明可到家”,都是开篇两句的注脚,都是本已厌倦官场却又客籍京华的无奈之举。整首诗在情思的气势上由高到低,而又浑然一体。

【注释】

⑴霁:雨后或雪后转晴。

⑵世味:人世滋味;社会人情。

⑶客:客居。

⑷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

⑸深巷:很长的巷道。

⑹明朝:明日早晨。

⑺矮纸:短纸、小纸。

⑻斜行:倾斜的行列。

⑼草:指草书。

⑽晴窗:明亮的窗户。

⑾细乳:彻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

⑿分茶:宋元时煎茶之法。注汤后用箸搅茶乳,使汤水波纹幻变成种种形状。

⒀素衣:原指白色的衣服,这里用作代称。是诗人对自己的谦称(类似于“素士”)。

⒁风尘叹:因风尘而叹息。暗指不必担心京城的不良风气会污染自己的品质。

【翻译】

近年来做官的兴味淡淡的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清早会听到小巷深处在一声声叫卖杏花。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着品名茶。呵,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PPT教学课件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PPT教学课件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一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 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诗人用 “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这两次胜利的战斗,可见 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这两次战斗都发生在绍兴三十 一年(1161年),当时诗人才36岁。
斑”与“气如山”相对应。二联不仅仅处处对照,而且
诗脉贯通,概括出诗人的整体形象。
C、“世
味”,“薄似纱”,诗句表层写世态炎凉,人情淡薄;
其隐含信息,则是揭示世味薄必然直道穷的现实——南
宋小朝廷得过且过,官场风气一天坏似一天,诗人慨叹:
在如此的环境中为官,会有什么作为? D、《临》
诗颈联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生活与情感世界——到了
陆游的诗今存9 300首。他 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 人之一。陆诗的突出特点是 “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通篇都是围绕着“志”写的。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 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 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是暗写他欲图恢复失地。“世事艰”, 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 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教学目的: 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此联说现在,抒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塞上长城”, 点明诗人之志。“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是对投降派的愤 怒指责。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 《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 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本项犯了理解错位的毛病已先斑与气如山无论从内容或形式的角度审视均形不成对应关系bb书诗c世味薄似纱2对这两首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为同期诗作但其风格与表现形式却迥乎不同
教学目的: 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 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莫感叹洁白的衣服会被风尘染,来得及清明 时节回到家。
诵读提示和整体感知
这首诗是《书愤》的同期作,但风格不同: 《书愤》严肃而激愤,这一首则不乏诙谐意味。 这种诙谐其实是以轻松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忧 愤。诗的主旨是写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冷淡心情, 这是现实政治的黑暗在作者心上的曲折反映。 读这首诗的首尾两联要从容一些,有感慨兼自 嘲意,但不是真的嘲笑自己,而是嘲讽当时的 官场;中间两联要读得轻快,然而不是真有闲 情逸致,不过是聊作消遣罢了。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蜀相》对比阅读ppt课件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蜀相》对比阅读ppt课件
17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沙,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注释】⑴霁:雨后或雪后转晴。⑵世味:人世滋味;社会人
情。 ⑶客:客居。⑷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
才汇集之地,故称。 ⑸深巷:很长的巷道。⑹明朝:明日早
质。
18
《书愤》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 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
全诗沉郁顿挫,深沉蕴藉。近似杜甫。
《临安春雨初霁》借写江南春雨和书斋 的闲适生活,表达不被重用的悲愤和牢骚。
风格上,更加含蓄,优美动人 (用明媚 的春光和闲适的生活来反衬)。近似苏轼。
19
比较阅读之一
将《临安春雨初霁》与《书愤》比较,完成三题:
13
世味年来薄似沙,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1.这首诗和陆游其他的描写战争场面的诗相比,最 大的区别是什么?
“小楼”“春雨”“深巷”“杏花”的婉约代替了以往“铁马 金戈”“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放,还以闲适的心情、细致 的手法传出士大夫日常生活的情趣。
4 、试分析第三联的描写方法。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写出诗 人为排遣胸中郁闷而随意写字、悠闲分茶的生活细 节,特别是“闲”“细”二字,寄托了诗人心情的无聊, 貌似轻松的情调中寄寓了沉重的郁闷。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上课版讲课教案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上课版讲课教案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 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 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是暗写他欲图恢复失地。“世事艰”, 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 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此联说现在,抒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塞上长城”, 点明诗人之志。“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是对投降派的愤
怒指责。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 《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 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本项中有的评价陷入了误区—《书愤》颔联寄寓了 诗人的喜悦和欣慰,但这种情感是曲折地显现的,并非 直接蕴藉其中。
B、《书愤》颔联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大捷,诗人将自己的激情 直接蕴藉其中,使全诗悲愤的基调透射出一抹靓丽色彩。
C、《临安春雨初霁》表达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淡漠。“素衣莫起征 尘叹”,既是自砺——绝不会坏风气的污染,又是对家人的安慰。
D、陆游的《书愤》与杜甫的《蜀相》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即诗 人均联想到了诸葛亮“出师”的伟业,借以自勉;同时又将崇敬、 仰慕之情与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炼在一起,分别锤炼出尾联那样 的警句。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

书愤

临安春雨初霁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1186年,陆游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用,宋孝宗任命他权知严州(今浙江建德)军事,期时陆翁已然六十有二,虽早过知天命之年,但年轻时的恢复之志,仍于压抑沉寂之后,重新燃烧起来,足见陆翁无愧于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这一称号。

“书愤”一题,毫不掩饰诗人当时内心的悲愤,“愤”为贯穿全诗的意脉。

陆翁一生饱受战乱之苦,出生第二年,即1126年,就碰上“靖康之变”,徽钦二帝为金主完颜亮所虏,长江以北江山易主,加之投降派把持朝政,南宋小朝廷从此偏安长江之南。陆翁从小跟随家人颠

沛流离,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而陆翁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常谈论国难国耻以至痛哭流泪,陆翁师长,皆为爱国人士。这样的经历和家世,促使他自小树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愿与“处当师颜原,出当致唐虞”的信念。正如本诗首联所写: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颔联两句,大气磅礴,笔力雄健,用事实说明南宋人民完全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有能力收复故土失地,是诗人恢复之志的具体化。然而,年轻时的诗人没有想到世事如此艰难,投降派何其无耻,自己的一腔抱负,满怀豪情,失去了朝廷的支持,遭受投降派的阻挠,最后只能是“空自许”,尽管南宋有的是诗人一样的“塞上长城”!光阴似箭,世事沧桑,岁月蹉跎间,两鬓已经斑白。颈联两句,是愤怒的控诉,强烈的指责。然而,毕竟,陆翁被重新起用了,官职虽然不大,但机会毕竟来临,六十有二的陆翁,想到了六出祁山时的诸葛亮,想到了诸葛亮《出世表》里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不渝的执著奉献精神,所以以此自勉,表达了自己“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之志,还想干一番报国大业的勃勃雄心。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直追老杜。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中学语文论文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

章敏

陆游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他现存的九千三百多首诗,大都是反映民族矛盾的爱国诗歌,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鉴赏陆游的诗歌,最重要的一点便是“知人论世”,了解陆游其人,把握他所处的时代特点。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靖康之变,陆游随家人逃难,尝尽了颠沛流离的痛苦。惨痛的逃难经历和家庭环境的熏陶,从小就培养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使他立下了“上马击胡贼,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然而陆游生活的南宋时代,始终是投降派当权的时代,陆游因为主战常被贬斥罢官,报国理想屡屡遭受冷酷现实的扼杀。《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均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在被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用,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

《书愤》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明了诗中的“愤”字,这愤懑之情贯穿全诗。颔联大气磅礴,笔力雄健,写值得纪念的两次抗金战役的胜利,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家卫国,诗人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可是投降派当权,贪图安逸,朝廷无意收复中原,诗人痛心疾首、扼腕长叹,其中的“愤”又是多么强烈。陆游不仅是诗人,而且是战略家。“塞上长城”是诗人毕生的抱负,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诗人只能徒然自认为是“塞上长城”,对镜照看疏落的鬓发却早已花白。“空自许”,与上文“世事艰”照应,是对偏安一隅的投降派的愤怒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 书 临安春雨初霁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京华?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杏花。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分茶。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到家。 1186年,陆游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用,宋孝宗任命他权知严州(今浙江建德)军事,期时陆 翁已然六十有二,虽早过知天命之年,但年轻时的恢复之志,仍于压抑沉寂之后,重新燃烧起来, 足见陆翁无愧于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这一称号。 “书愤”一题,毫不掩饰诗人当时内心的悲愤,“愤”为贯穿全诗的意脉。 陆翁一生饱受战乱之苦,出生第二年,即1126年,就碰上“靖康之变”,徽钦二帝为金主完颜亮 所虏,长江以北江山易主,加之投降派把持朝政,南宋小朝廷从此偏安长江之南。陆翁从小跟随家 人颠沛流离,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而陆翁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常谈论国难国 耻以至痛哭流泪,陆翁师长,皆为爱国人士。这样的经历和家世,促使他自小树立了“上马击狂胡, 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愿与“处当师颜原,出当致唐虞”的信念。正如本诗首联所写:收复失地的豪情 壮志有如山岳。颔联两句,大气磅礴,笔力雄健,用事实说明南宋人民完全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 有能力收复故土失地,是诗人恢复之志的具体化。然而,年轻时的诗人没有想到世事如此艰难,投 降派何其无耻, 自己的一腔抱负, 满怀豪情, 失去了朝廷的支持, 遭受投降派的阻挠, 最后只能是“空 自许”,尽管南宋有的是诗人一样的“塞上长城”!光阴似箭,世事沧桑,岁月蹉跎间,两鬓已经斑白。 颈联两句,是愤怒的控诉,强烈的指责。然而,毕竟,陆翁被重新起用了,官职虽然不大,但机会 毕竟来临,六十有二的陆翁,想到了六出祁山时的诸葛亮,想到了诸葛亮《出世表》里的“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忠贞不渝的执著奉献精神,所以以此自勉,表达了自己“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至死不 放弃恢复中原之志,还想干一番报国大业的勃勃雄心。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直追老杜。 然而,历史告诉我们,当一位伟人说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时候,他潜意识里已经拉开 了悲剧的帷幕。诸葛亮说了这句话,结果“出师未捷身先死”;周恩来说了这句话,表明他只能痛苦 招架,已无力反击“四人帮”的咄咄攻势了,结果也是怅然痛然而逝;陆游这句话,大概也难越其迹。 上任前,陆翁赴临安(即今杭州)面谒孝宗,欲知圣上恢复之意,并进言推进。谁知道,孝 宗一席“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附咏自适”之语,让陆翁从头凉到脚,这不明明白白告诉雄 心勃勃的陆翁:给你官职,给你俸禄,给我闭嘴;忘记你的恢复之志,游山玩水去吧! 大失所望,心灰意冷的陆翁觉得自己被欺骗了。 人情冷暖, 世态炎凉, 是谁让我客居京城? 首联即表达了对仕途的厌倦与失望,并透露出客居京华的懊悔。颔联以明媚的春光作背景,表达了 自己的惆怅与郁闷,颈联则以闲适写壮志难酬的感慨与牢骚:两联写得优美动人,富于情趣,但正 如愤怒到绝望后的微笑,笑的背后是吞到肚里的苦涩泪水。尾联自我解嘲,悲愤之情见于言外。 同为写悲,《书愤》如乔峰之降龙十八掌,虎虎生风,飞沙走石,气势逼人;《临安春雨初 霁》则如张三丰之太极,看似行云流水,貌似平静柔软,却是暗流汹涌,不可阻挡。相比之下,后 诗更催人泪下,这世上,最让人痛心不已的,莫过于“心如死灰”的绝望啊。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 愤
两首诗歌的情感和风格有什么不同?请作比较赏析。 答题要点: (1) 《书愤》写于作者闲居山阴失意之时,故诗中多激愤之情,诗风慷慨悲壮。 (2) 《临安春雨初Biblioteka Baidu》写于作者奉皇帝之召到临安,反映了旅居京城的孤寂之情,风格清新恬淡。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5[ 标签:书愤,临安春雨初霁,诗歌 ] 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 轻舞飞扬 回答:1 人气:11 解决 时间:2008-11-09 21:50 网友完善的答案好评率:0% 查看完善答案历史>> 前者是作者在奉旨进京后住在客栈里所写。世味 年来薄似沙(无人理解),谁令骑马客京华?(受圣命)小楼一夜听春雨(无法入眠)深巷明朝卖 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无耐之举,不被重用)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 明可到家。(自嘲) 全诗是对不被重用的无耐,以及对朝廷苟且偷安,无意北伐的 彻底失望。 《书愤》写了作者对投降派把持朝政 的不满,隐含对统治者的批评。但是后两联作者表达了对北伐未失去信心,愿意像诸葛亮一样鞠躬 尽瘁,死而后已。
临安春雨初霁和书愤的区别(从背景来说)
提问者: 怪味饺子 - 九级最佳答案<临安春雨初霁>的背景为: "陆游的这首《临安春雨初霁》写于淳熙十三年(士186),此时他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 江绍兴)赋闲了五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清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 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这一 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 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又为"淳臣十三年(1186)春作者出知严州(洽今浙江建德)之前,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 到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等候宋孝宗召见。此诗描写作者暂客临安时的闲散无聊生活,流露出对 恶浊的官场生涯的厌倦和盼望早日归家的心情。" <书愤>的背景为: "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春,时作者六十二岁,罢官闲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已达六年。诗中 概括了作者一生的抱负、经历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