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结
乡土情结知识点归纳总结
乡土情结知识点归纳总结
乡土情结是指人们对家乡、乡村的情感依恋和情感认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乡土情结是
一种重要的情感观念,它渗透在人们的生活、语言、习俗、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乡土情
结既是一种亲情,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在当代社会,乡土情结依然深
植人们的内心,成为人们对于家乡、故乡情感的表达。乡土情结不仅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
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了人们对于亲情、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的珍视。下面将对乡土情结的
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乡土情结的内涵
乡土情结是一种对家乡的忠诚和眷恋。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文化熏陶、家庭教育、生活经历都会深刻地影响他们对家乡的情感认同。乡土情结是一种情感纽带,它把人们与
家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了人们情感生活的一部分。
乡土情结还包含了对家乡风土人情、乡村文化和传统习俗的喜爱和传承。在人们的生活中,乡土情结会体现在对家乡民俗、传统节日、地方美食等方面的珍视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
和习俗是乡土情结的一种体现,它们植根于家乡的土地和人们的生活中,代代相传,成为
了人们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乡土情结还涵盖了对于家乡的回忆和怀念。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发展,许多人都在外打
拼生活,但是他们仍然会怀念家乡的一草一木,一池一塘。对于家乡的回忆和怀念成为了
人们乡土情结的一部分,它们承载着人们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
二、乡土情结的文化内涵
乡土情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亲情、故土情怀和家国情
怀的深层内涵。乡土情结体现了人们对家乡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的珍视和传承,成为了中
关于中国人乡土情结的文化思考
关于中国人乡土情结的文化思考
中国人乡土情结是指中国人对乡土的深厚情感和依恋之情。这种情结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和中国人独特的历史背景。乡土情结不仅体现在中国人内心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也表现在中国文化中对乡土生活的描绘和对乡土价值的追求。乡土情结不仅是一种文化心理,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生活环境和社会变化的态度和价值观。
乡土情结在中国文学中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多以农村和山水为对象进行创作,他们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农民生活,表达了对乡土的热爱和对农耕文化的赞美。这些作品不仅赋予了中国文化独特的风貌,也让乡村生活成为中国文学中独特的题材,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价值观。
中国的乡土情结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延续和发展。中国人对乡土的眷恋不仅是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也是对自然和纯朴生活的向往。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对乡村的关注和重视让乡土情结得以继承和发扬。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乡村旅游的兴起,都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了解和感受乡土文化的机会。
乡村文化在中国也成为了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国文化多元性的重要体现。乡土情结也推动了乡村文化保护和发展的进程。中国的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充满活力,这为创作出更多有关乡土情结的作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灵感。
然而,乡土情结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一些年轻人对乡土情结缺乏共鸣,更倾向于都市化生活和现代化的价值观。乡村的发展也面临着经济和社会压力,乡村资源的流失和环境的破坏给乡土情结的传承带来了困扰。
高一必修一《乡土情结》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一《乡土情结》知识点总结
语文复习笔记应注意做好知识的归纳整理,如经常读错的字音、写错的字形,常用文言实、虚词等,理清知识结构和联系。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一必修一《乡土情结》知识点总结的相关资料,供您阅读。
高一必修一《乡土情结》知识点总结苏教版
《乡土情结》是柯灵为纪念《香港文学》创刊7周年而作的散文,作品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语文乡土情结知识要点具体如下,希望大家可以及时学习。
一、基础字词
魂牵梦萦.(yíng) 灯灺.(xia) 忐忑..不安(tǎn ta) 怯.生生(qia) 田塍.(chãng) 濡.染(rú) 悠邈.(miáo) 崎岖..(qí qū) 三匝.(zā) 侘傺..(chà chì) 蕞.尔(zuì) 铩.羽而归(shā) 恬.淡(tián) 怡.然(yí) 谪.居(zhã) 寥.落(liáo) 欷歔..(xī xū) 方兴未艾.(ài) 桑梓.(zǐ) 屹.立(yì) 搭讪.(shàn) 褪.色(tuì) 发轫.(ran) 濠.水(háo) 翰苑.(yuàn) 缔.造(dì) 翘.首(qiáo) 杀戮.(lù) 谛.听(dì)
二、文学常识
柯灵(1909—2000),原名高季琳,浙江绍兴人,现代作家。她的作品建国前主要有儿童诗歌《月亮姑娘》、童话《蝴蝶的故事》、短篇小说《掠影集》等。建国后主要有杂文和散文选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散文集《暖流》、电影文学剧本《腐蚀》《不夜城》、根据夏衍的剧本改编的《秋瑾传》等。
乡土情结经典语录摘抄
乡土情结经典语录摘抄如下:
1. 人的心念多么微妙呵!一转念间即可能恍如隔世;人的心境多么美妙呵!一撒手处,就纵横八荒。可解不可解之间,自渡彼岸矣。——汪曾祺《故土情结》
2. 我后来吃过许多地方的月饼,但我总觉得没有家乡的甜,故乡最甜。——《我亦飘零久》
3. 我不是因为乡愁而想念故乡,我是因为想念故乡而乡愁。——《乡愁》
4. 家乡是一个人的根源,是人的避难所,也是人的自欺处。——汪曾祺《故土情结》
5. 我热爱根,犹如一个古老的枝体,给了我清寒而又丰富的生命。即使你走得再远,出门的游子,你也会感觉到它的梗直和你血脉相承的联系。——汪曾祺《故土情结》
6. 久客逢佳节,三秋至故园。人情薄似土,音信杳如兰。生活能剩下半部“白鹿诗稿”的风月繁华之后,于是整个中国人再也不要躲闪它的柔弱。——野夫《回家吃饭》
这些经典语录描绘了对家乡和乡土情感的深厚感情。无论我们身处何地,都与我们的根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一种深深的情感纽带,让我们在漂泊中感到安慰和力量。同时,它们也提醒我们珍惜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因为这些都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乡土情结例子
乡土情结例子
以下是一些乡土情结的例子:
1. 乡村风景:人们对家乡美丽自然风景的热爱和留恋,例如对于农田、山川、湖泊、田园村庄等的向往。
2. 乡村生活方式:对于一种宁静、淳朴、慢节奏的生活方式的向往和推崇,例如乡村人们自给自足的生活、相互帮助的精神等。
3. 乡村文化传统:对于本地乡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例如传统的节日庆祝活动、民俗传统、民间艺术等。
4. 乡村社区关系:对于邻里互助、人际关系紧密的乡村社区的向往,例如传统的亲戚关系、同乡会、农民合作社等。
5. 乡村认同感:对于自身来自农村或与农村有紧密联系的个体、群体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这些例子展示了人们对乡村地区的向往和热爱,以及对本地乡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珍视和保护。
体现乡土情结的故事
体现乡土情结的故事
乡间的故事
夏日的早晨,阳光洒在乡间小道上,给人一种温暖宜人的感觉。小华是乡村里的一位农民,他虽然只有十岁,但眼神中透露出的成熟与坚毅却超过了同龄人。由于家里经济拮据,小华早早地辍学下地劳作,每天清晨,他都要与父亲一起去田地里干活。
然而,家中亲人的劳作并没有增加一丝一毫的收入,小华的父亲觉得生活越来越困难,曾经一度产生过放弃的念头。这其中的原因很多,有种下来的种子长不出来,也有天降的灾害摧毁了庄稼,最主要的是市场竞争激烈,种子的价格越来越高,农产品的价格却越来越低。父亲对小华说:“去城市的亲戚那里吧,至少能碗里有口饭吃。”
小华摇了摇头,淡然地说:“爸爸,这片土地是我们祖辈留下来的,我不能放弃。就算我不能
改变现在的情况,我也要守护我们的家园,用我的努力去保护乡土情结。”
父亲看着小华那张坚定的脸庞,有些明白他不能轻易放弃现在的家园。于是,父亲默默地守护着自己的土地,而小华则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他阅读着各种农业书籍,寻找有关农产品销售的线索,还积极参加乡村的培训班和农业展览会。
在一个下午,小华偶然看到了一篇关于农户合作社的报道。他突然灵机一动,决定成立一个农户合作社,让村里的农民们联合起来,发挥自己的优势,解决问题,共同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价格。
小华第一时间找到了村里的农民,向他们介绍了农户合作社的好处。起初,大家都表示怀疑和犹豫,毕竟这是一个新鲜事物。但小华并没有气馁,他坚信只要有努力和坚持,就一定会成功。
小华与父亲一同出资筹建了农户合作社,并担任了社长。不久后,合作社迅速发展起来了。小华继续与农民们密切合作,组织培训班,分享农业经验和现代农业技术。
乡土情结的诗句
乡土情结的诗句
以下是一些包含乡土情结的诗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
弟》
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
夜思》
3.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4.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
故人庄》
5.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曹植《送应氏二首》
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
诗三首》
这些诗句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情感,是乡土情结的典型体现。
乡土情结柯灵感悟
乡土情结柯灵感悟
乡土情结是一种根植于心灵深处的情怀,是对故土的眷恋与热爱。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很容易忽视了乡土的魅力,忘却了生命的根脉所在。但是,每当我回到故乡,亲近那片熟悉的土地,感受那份久违的亲切感时,我的心灵就会被深深地触动。
我常常在乡村小路上漫步,傍晚时分,农人们从田间地头缓缓走来,嘴里哼着关于家园的小曲儿。这时,我会想起儿时跟随父母下地劳作的情景,还有那个盛夏在池塘边戏水嬉闹的画面。这些美好的记忆就像一缕暖阳,温暖着我的内心。
透过乡亲们憨厚朴实的面孔,我仿佛看到了这片土地的坚韧与质朴。大地孕育了无数生命,哺育了一代代勤劳的人。正是这份对土地的敬畏与眷恋,凝聚了乡人们对家园的热爱之情。
在乡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那样亲密无间。每年春耕时节,乡人们翘首以待地等待阳春三月的到来;到了秋收季节,喜获丰收的他们又会手捧新酿的米酒,邀请亲朋好友同庆丰年。这种与自然界的对话,与土地的对话,正是乡土文化的根基所在。
所以,无论我走到哪里,乡土之根永远牵系着我的心。乡愁如影随形,穿越时空,滋养着我对人生的理解。我会一如既往地珍惜这份乡土情结,让它在心灵深处萦绕流连,时刻提醒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乡土情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请默写出体现游子怀念故乡思念家乡的古诗文
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深厚,其中乡土情结更是一种独特而深刻的文化现象。乡土情结不仅体现在人们对故乡的眷恋中,更在于那些古老的诗文中,记录了游子怀念故乡、思念家乡的深情款款。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通过古诗文中的文字,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乡土情结。
一、山水之怀
山水之间,蕴藏着游子对故土的深情厚意。古诗《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便表达了对黄土高原的眷恋。在《静夜思》中,王之涣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表达了在异乡对月的思念,如同远方的亲人一般,让人感受到了游子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二、田园之思
乡土情结中,田园之美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杜牧的《秋夕》中写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展现了故乡丰收的景象,令人感叹时光荏苒。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更是通过对农田的描绘,表达了对故土安宁、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
三、乡愁之歌
在古诗文中,乡土情结也通过歌颂家乡的方式展现得淋漓尽致。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他用“家住南浦水,远隔天涯地角”表达了在异地的思乡之情。而陆游的《秋夕》则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为开篇,表达了游子在外漂泊的无奈之情。
四、岁月之长
乡土情结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更加沉淀。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了岁月如梭,沧海桑田的感慨。而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则透露出对故土历史的思考和眷恋之情。
五、异乡之怨
在古诗文中,乡土情结也常伴随着游子在异乡的怨怼。杜牧的《秋夕》中“惆怅今年好风景,萧条画角频吹莺”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故土世情薄,人情恶》中,辛弃疾写到“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表达了在外游子对归乡的渴望。而陆游的《秋夕》中,“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更是在表达对故土深厚情感的表露了游子内心对家乡的憧憬。
乡土情结主要内容
乡土情结主要内容
一、引言
乡土情结是指人们对于自己所在的家乡、故乡或者是祖籍地的情感维系和认同感。这种情结常常伴随着人们一生,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二、乡土情结的形成
1. 地理环境
人们的成长环境对于乡土情结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往往会对农村充满感情,而在城市长大的孩子则会对城市有更深厚的感情。
2. 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也是形成乡土情结不可或缺的因素。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风俗,这些文化和风俗代代相传,让人们对于自己所在地区产生认同感。
3. 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也是影响乡土情结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小城镇或者农村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互相帮助,这种亲密关系让人们更加珍视自己所在地区。
三、乡土情结带来的影响
1. 价值观
乡土情结常常会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在农村长大的人往往更加强调家庭和睦、劳动和勤俭等传统价值观念,而在城市长大的人则更加注重自我实现和个性发展。
2. 生活方式
乡土情结也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小城镇或者农村中,人们通常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注重家庭和社区生活;而在城市中,人们则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追求高品质的生活。
3. 文化传承
乡土情结对于文化传承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
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需要得到当地居民的保护和传承。因此,乡土情结可以帮助保护地方文化,并将其传承给后代。
四、如何培养乡土情结
1. 了解当地历史与文化
了解当地历史与文化是培养乡土情结的重要途径。了解当地历史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发展变迁,了解当地文化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同自己所在地区的文化传统。
乡土情结(课文鉴赏)
乡土情结(课文鉴赏)
乡土情结(课文鉴赏)
全文共七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话题,说明什么是“乡土情结”。这一段多处引用古诗,引导读者去想象具有特定意义的场景及体现乡土之思的具体行为表现,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思乡情结的久远。第二部分(第2—6段):按人生成长的时间顺序写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及升华。可分为三层。第2段为第一层:从人的成长角度写乡土情结的由来。第3至第4段为第二层:写人因远离故乡而引发思乡之情。第5、6段为第三层: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和空间的阻隔而褪色,既照应前文,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第三部分(第7段):归结全文,点明主旨,升华主题。一方面,作者强调乡土之恋会消失;另一方面,又鼓励在祖国强盛的时代应有大展宏图的志向,极富时代气息。【语篇脉络梳理】语篇品读一、重点语段品读全文共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话题,说明什么是“乡土情结”。[品味]这一段多处引用古诗,引导读者去想象具有特定意义的场景及体现乡土之思的具体行为表现,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思乡情结的久远。注意“魂牵梦萦”这个词。[体会]以诗入题引出乡土情节,文笔生动自然,同时以诗涵盖主旨,提纲挈领,脉络清晰。第二部分(第2—6段):按人生成长的时间顺序写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及升华。可分为三层。第2段为第一层:从人的成长角度写乡土情结的由来。[品味]“童年的烙印”在人们乡土情结的形成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所谓“童年的烙印”就是童年时代留给人们的那些最深刻的记忆。结尾的两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童年的烙印”与自己不可分割的特点。此段中“乡土中的一山一水,……不可分割。”连用了16个“一”字,既体现了作者的语言功力,也表达了作者对乡土的深厚感情。[体会]在这一段中,作者认为“童年的烙印”包括父母亲族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四个方面的内容。第3至第4段为第二层:写人因远离故乡而引发思乡之情。第3段从年少离家写起,写了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些人仗着年少气盛,告别家乡“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另一种是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
乡土情结
柯灵(1909-2000)
原名高季琳,浙江绍兴人,现代著 名作家。少时因家贫失学,靠刻苦 自学,走上了文学道路。1926年发 表了第一篇作品—叙事诗《织布的 女人》,主要著作有《遥夜集》《暖 流》等。他始终关注现实,针砭时 弊,以散文体察世味,以剧作缩写 世态。他精心锤炼语言,以创作严 谨见称。
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 到深化。
本 文 书 写 感 情 手 法 :
作者叙古写今,纵横 捭阖,文气淋漓。文中引 用大量的诗文、史料和典 故,用了大量的比喻、排 比等,不仅说明了乡土情 绪的久远、普遍,根深蒂 固,而且还通过它们营造 了一个个具体的历史场景, 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感 人。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①绮窗②前,寒梅着花③未。 【注解】 ①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 ②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③着花:开花。 【评析】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原诗有三 首,这是第二首。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 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对于离乡游子 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然而诗不写眷怀 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 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 味浓郁,栩栩如生。
关于乡土情结的文章
关于乡土情结的文章
在浩瀚的中华文化中,乡土情结一直是深深扎根在人们心中的情感纽带。它如同一条古老的河流,源远流长,流淌在每个华夏儿女的血液中。
乡土情结,是一种对家乡的眷恋与执着。它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归属感,更是心灵深处的归宿。无论我们身在何处,心中的那份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始终如一。我们的祖先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繁衍生息,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这些文化和习俗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乡土情结,也是一种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在乡土的怀抱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如何珍惜每一份收获,如何对待每一位亲人和朋友。那里有我们的童年回忆,有我们的青春足迹,有我们成长的痛苦与快乐。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与蜕变。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许多人离开了他们的家乡,去追求更广阔的天地和更好的生活。他们在外面的世界打拼,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但是,无论他们走得多远,心中的那份乡土情结始终无法割舍。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们仍会想起家乡的那片田野,那条小河,还有那些熟悉的面孔。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心中的那份乡土情结。无论我们身处何方,都不应忘记我们的根在哪里。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家乡的恩情,继承和发扬那里的文化和传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更坚定。
总之,乡土情结是我们心中永恒的情感纽带。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这份情感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初中语文课件《乡土情结》
欣赏乡村传统建筑的特色和历史背景。
乡土人物与价值观
智慧的乡村长者
朴实的乡村孩子
揭示乡村长者的智慧与价值观, 以及他们在乡村社区中的重要 作用。
探索乡村孩子的成长环境与他 们独特的人生观。
坚韧的乡村女性
讲述乡村女性的劳作与奉献, 以及她们在家庭和社区中的重 要地位。
乡村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1 人口流失
民间故事与传说
讲述乡村民间故事和传说中 的智慧与道德观念,以及它 们对乡村文化的影响。
未来乡村发展的展望和方向
生态农业
探讨发展可持续的生态农业模式对乡村发展 的重要意义。
乡村旅游
介绍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的 积极影响。
数字化乡村
研究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农业生产与文化 传承中的应用。
城乡融合
探讨城乡融合发展对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 题的重要性。
学习乡土情结的方法和途径
1
实地考察
提倡学生走进乡村,亲身感受乡村文化和生活。
2
阅读乡村文学
阅读乡土作家的作品,了解乡村的历史和当代变迁。
3
参与社区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乡村社区的文化活动和志愿服务。
初中语文课件《乡土情结》
乡土情结是指对乡村土地、生活和文化的特殊情感。本课件将探索乡土情结 的概念、乡村生活的特点与变迁,以及乡土情结对现代人的意义。
乡土情结的结构线索
乡土情结的结构线索
答:乡土情结的结构线索是:故园之思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话题,说明什么是“乡土情结”。
品味这一段多处引用古诗,引导读者去想象具有特定意义的场景及体现乡土之思的具体行为表现,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思乡情结的久远。注意“魂牵梦萦”这个词。
乡土中国维系着私人的道德摘抄
乡土中国维系着私人的道德摘抄
乡土中国维系着私人的道德摘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乡土一直被视作是人们情感的温床、道德的源头。乡土文化代表了对家园的眷恋、对土地的依恋,也反映了人们对传统
道德和价值观的坚守。作为个体,我们在乡土中扎根,从中获得道德
的滋养与熏陶。乡土中国所维系着的私人道德,正是我们作为中国人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乡土情结与私人道德
乡土情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深入人心的情感体验。无论身在何处,中国人总是怀念家乡的田园风光、乡音乡情。《乡村四季》里的“春
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美人如花隔云端,一枝红艳露
凝寒”是对乡土情结的真实写照,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而
这种乡土情结往往是与私人道德紧密相连的,因为正是家乡的乡土情结,让我们内心深处培养了一种特有的道德情感。
二、乡土中国与道德观念
乡土中国在维系私人道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尊师重道、孝道思想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而这些道德观念往往是在
乡土环境中孕育、传承和弘扬的。父母教诲子女孝顺、乡邻互助相助、尊重长辈等,这些道德观念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乡土中国。正是这些道
德观念的传承与弘扬,使得私人道德在乡土中国中得到了维系和传承。
三、乡土中国与社会责任感
乡土中国维系着私人的道德摘抄,也体现在对社会责任感的表达上。
乡土中国的道德观念中,强调了个体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在乡村,
邻里之间相互扶持,村民们关心彼此的生活,照顾有需要的人。这种
对社会的责任感,正是私人道德在乡土中国中的具体表现。
四、结语
乡土中国作为我们华夏儿女的根基和温床,一直以来承载着我们的情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乡土情结与私人道德紧密相连,乡土中国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情结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2.体会“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
3.体味散文的语言艺术,鉴赏文本的意蕴美。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为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
2.了解本文大量引用的诗文的意图。
三、教学方法: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解读,课堂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四、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走进“大师”
(一)走进作者
柯灵(1909—2000),原名高季琳,浙江绍兴人。现代作家。少时因家贫失学,靠刻苦自学,走上了文学道路。1925年,在绍兴小学任教。1926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妇女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叙事诗《织布的女人》。1930年任《儿童时报》编辑。1931年冬到上海。从此,除1948年因受国民党政府迫害在香港生活一年外,一直在上海从事报刊编辑工作和电影、话剧活动。建国前曾先后编辑过进步报刊《文化街》《民族呼声》《读者生涯》等,介绍了不少延安文艺作品,建国前的主要著作有儿童诗歌《月亮姑娘》、童话《蝴蝶的故事》、短篇小说《掠影集》等。全国解放后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文化部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大众电影》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上海影协党组成员兼常务副主席、上海电影局顾问等职。建国后主要著作有杂文和散文选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散文集《暖流》,电影文学剧本《腐蚀》、《不夜城》,根据夏衍的剧本改编的《秋瑾传》等。
(二)背景介绍
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因此,在《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之际,柯灵是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下了《乡土情结》这篇散文。
二、走进文本
(一)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1.正音
魂牵梦萦.(yíng)忐忑
..(tǎn tâ)不安怯.(qiâ)生生田塍.(chãng)
悠邈.(miǎo)崎岖
..(qíqū)三匝.(zā)蕞.(zuì)尔
铩.(shā)羽而归谪.(zhã)居欷歔
..(xīxū)方兴未艾.(ài)桑梓.(zǐ)屹.(yì)立搭讪.(shàn)褪.(tuì)色
发轫.(rân)濠.(háo)水翰苑.(yuàn)缔.(dì)造
翘.(qiáo)首杀戮.(lù)谛.(dì)听
2.解释下列词语
侘傺:失意的样子。
铩羽而归:指失败或不得意,灰溜溜地回来。
田塍:田埂。
蕞尔:形容小(多指地区)。
寄人篱下:比喻依靠别人过活。
功败垂成: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
良辰美景:美好的时光,美好的景致。
忐忑:心神不定。
含辛茹苦:经受艰辛苦难。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
翘首:抬起头来望。
发轫: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
3.概括各段大意,梳理文章思路。
明确:
第一部分(1):什么是乡土情结。
第二部分(2—6):按人的成长的时间顺序写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及升华。
第三部分(7):归纳全文,点明主旨,升华主题。一方面强调乡土之恋不会消失;另一方面,又在鼓励祖国强盛的时代应有大展宏图的志向,极富时代气息。
(二)师生对话——重点突破
1.作者为什么把乡思称为“情结”?结合第二段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之所以称为“情结”,是因为它像烙印、像蚕茧、像纹身一样不能化解与消退。一个人的出身地不仅给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样的人,而不是另一个人,故乡的文化起了决定性作用。
2.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请整合第二段内容作答。
明确:所谓“童年的烙印”就是童年时代留给人们的那些最深刻的记忆:父母亲戚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四个方面。
3.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明确: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闯世界。
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生活被打发出门。
(设计意图:2、3两题出自高考题,目的是锻炼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难度相对较低。)
4.文中一连用了四个比喻写游子,有何作用?
明确:“失恨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这四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
(设计意图:体味文章修辞的妙处)
5.年少离家后有哪些可能的遭遇?结合第四段内容谈谈。
明确:可能的遭遇,有的一无所有而回乡,有的流连在外;有的厌倦闯荡、锐气消尽,有的淡薄名利、渴慕归隐;有的穷困潦倒,有的春风得意。
6.“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第四段中提到的离乡的人回故乡有几种情况,结合韦庄、孟浩然、项羽等诗文,谈谈各自的作用。
明确:失败而归;归隐田园;衣锦还乡。韦庄的“未老先还乡,还乡须断肠”写出了离乡闯荡的人怕归乡的心态;孟浩然的“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写出不得志后的思乡之情和少年豪情的消灭;项羽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写出闯荡有成者志得意满,意欲回乡炫耀的迫切心情。
(设计意图:本文难点之一就是诗文大量引用对文本理解带来的难度,此问便与学生理解引用的不同目的)
7.第五节段似乎与“乡土情结”关系不大,是否可以删去,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第五节写了战争、放逐等灾难引发的超越思乡情结的爱国情怀。这一段写的表面上看不是乡土情结,实质是建立在乡土情结上的,并且是对乡土情结的超越,表现了作者对仁人志士高尚情怀的由衷赞颂。也就是说作者把仅仅只是表现为对家的思念的乡土情结逐渐把升到爱国情怀的高度,是乡土情结新的时代内涵。
8.作者在第5段中连续引了四处诗文“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四方丈夫事,平心铁石心”;“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有什么共同之处?
明确:作者在此处所引诗文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描写战士保家为国的诗句,这里有家与国的取舍。战士们为了国家兴亡,纷纷离开故土,奔赴战场,不把敌人赶出去就决不还家。这种舍小家保大家的情怀已不仅仅是对家的思念,而是上升到了爱国情怀。
(设计意图:多此一问的目的是便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思路,更容易理解文章主题)
9.作者为什么在谈到林则徐的诗时说“百年后重读此诗,还令人寸心如割,百脉沸涌,两眼发酸,低徊欷歔不已。”你有什么体会?
明确:“苟利”两句意思是如果对国家有利,甘愿奉献生命,哪能因个人祸福就逃避或迎受它呢?这句话从因销烟而获罪壮志未酬的林则徐口中道出,表现的是他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国的爱国情怀,令人动容。
(设计意图:本题设计相对开放,学生可以自由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以先简单介绍一下该诗的名句)
10.读第六、七段,思考:什么样的乡土情结是值得赞颂弘扬的?这两段作者是如何深化主题的?(画出关键句,并思考回答问题。)
明确:“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本文是为《香港文学》七周年纪念号作。香港文学,面向海外,所以作者赞美那些心怀桑梓不忘家乡的海外游子。作者写到最后,着重赞美回报家乡,建设家乡的乡土之情,确实使文章主题得以升华了。如果只停留在思乡上面,只是思,没有报,那种思乡可能没有太大的意义。
11.本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明确: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
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久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
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深化。
(设计意图:本题为高考题,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难度太大,教师的引导比较重要。)四、初试牛刀
1.请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魂牵梦萦.(yíng)忐忑
..(tǎn)(tè)不安田塍.(chéng)
悠邈.(miǎo)三匝.(zā)蕞.(zuì)尔
铩.(shā)羽而归欷歔
..(xī)(xū)方兴未艾.(ài)
桑梓.(zǐ)搭讪.(shàn)发轫.(rèn )
翰苑.(yuàn )缔.(dì)造翘.(qiáo)首杀戮.(lù)
2.根据解释写出词语或成语
指失败或不得意,灰溜溜地回来:铩羽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