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扭转的研究进展-李治安
漩涡参数在左心室舒张功能评价中的应用
194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3年3月第10卷第3期ChinJMedUltrasound(ElectronicEdition),March2013,Vol10,No.3心血管超声影像学漩涡参数在左心室舒张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佟艳明 李治安 何怡华 陈倬 谷孝艳 薛超 DOI:10.3877/cma.j.issn.1672-6448.2013.03.008作者单位:100029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超声诊断科 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通讯作者:李治安,Email:lizhian_anzhen@yahoo.com.cn 【摘要】 目的 分析漩涡参数涡量(Q)与漩涡圈数(N)、涡强(Q/S)与漩涡最大向量速度(Vmax)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可以反映左心室舒张功能的漩涡参数。
方法 选取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40名和舒张功能早期减低患者(病例组)40例,应用血流速度向量和流线(VFM)技术观察2组受检者心动周期各时相左心室漩涡形成规律,比较漩涡参数:Q、面积(S)、Q/S、Vmax、N、涡量比(RQ)、涡强比(RQ/S)。
结果 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受检者左心室漩涡衍变规律相似,均表现为二尖瓣下小对涡和左心室内大涡交替出现。
健康对照组:舒张早期Q大于舒张晚期Q[(33.62±24.38)cm2/sv s(14.65±10.71)c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849,P <0.05),舒张早期Q/S大于舒张晚期Q/S[(26.00±8.80)s-1v s (15.13±7.03)s-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859,P <0.05),舒张早期Vmax大于舒张晚期Vmax[(79.32±32.65)cm/svs (33.99±9.22)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049,P <0.05);舒张早期N大于舒张晚期N[(6.67±3.16)nv s (4.08±2.51)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949,P <0.05)。
超声评价心脏机械同步性的方法及进展-李治安
超声评价心脏机械同步性的方法及进展李治安张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摘要] 心力衰竭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室内或心室间的不同步化运动, 超声心动图尤其是各种新技术在准确评估心脏机械不同步运动的部位、范围及程度方面均具有重大作用。
本文详细介绍了二维、M 型及脉冲多普勒三种传统超声心动图技术和组织多普勒、二维应变、三维全容积和速度向量成像等新技术如何评价房室同步性、室间同步性以及左室内同步性。
超声心动图在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筛选合适的患者,预测和评价CRT疗效,CRT术后随访观察,AV和VV间期的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心脏机械同步性;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正常心脏的机械收缩和舒张是协调有节律的,机械运动的同步性是实现其泵血功能的必要条件。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severe heart failure, CHF)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房室传导或心室内传导延迟,导致心脏机械不同步运动,心脏泵血功能减低。
心脏机械不同步运动包括房室间、左右室间和左室内运动不同步。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是通过双室起搏来实现心室运动再同步化的一项新技术,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问题。
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CRT可使众多心衰患者从中获益,生活质量提高而病死率降低[1,2],但是大约有20%-30%宽QRS波的心衰患者并未从CRT中获益,提示宽大QRS波代表的电活动不同步与心脏的机械不同步无明显相关性。
因此,如何重新确定CRT的入选标准,寻求评价心脏机械同步性的最佳指标,为心衰患者提供最佳的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等问题是目前研究的重点。
研究显示,超声心动图尤其是组织多普勒等新技术是目前评价心室同步性的较好方法,并可应用于为CRT筛选合适的患者,预测和评价CRT疗效,CRT术后随访观察,A V和VV间期的优化等[3,4]。
ASE-左室舒张功能
“2012超声心动图与临床”全国巡讲系列主题
目的(一)
• 旨在全面回顾舒张功能参数 • 推荐统一命名和成人舒张功能数据的报告
格式和内容
“2012超声心动图与临床”全国巡讲系列主题
Ⅰ.生理
心室有两种交替功能: • 收缩期射血 • 舒张期充盈
DT (ms) A持续时间(ms)
142±19 (104-180) 113±17 (79-147)
166±4 (138-194) 127±13 (101-153)
181±19 (143-219) 133±13 (107-159)
200±29 (142-258) 138±19 (100-176)
PV S/D比值
关键点
• 舒张功能与心肌松弛及心室顺应性有关, 并受心肌紧张度调节
• 心肌松弛由负荷、心肌未激活以及非同步 性决定
• 心肌僵硬性由心肌细胞(如肌联蛋白)及 组织间隙基质(纤维化)决定
“2012超声心动图与临床”全国巡讲系列主题
Ⅱ.舒张功能障碍相关的心室形态及功能
A. LV肥厚
高血压性心脏病是临床”全国巡讲系列主题
Ⅳ. Valsava 动作
A.实施及获取
深吸气后屏气,闭住口鼻用力做呼气动作 保证取样容积始终在MV瓣尖 有效:E峰流速减少20 cm/s
B.临床应用(鉴别假性正常化)
Valsava 动作
前负荷减 少
E峰减低 A峰无变化
C.局限性
不是所有人均能成功完成
E/A比值减 低
“2012超声心动图与临床”全国巡讲系列主题
Ⅲ.二尖瓣流入道血流
A.获取及可行性
关于超声心动图评估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建议
LV 压力下降的单指数曲线反映了 LV 整体心肌的松弛 率,两者呈现出良好的相关性(r>0.97)。Tau 指数是广为 接受的无创测量 LV 松弛率的方法。在最小瞬时压力值 (dp/dtmin)之后,Tau 指数达到 3.5τ 时,约 97%松弛完成。 当 Tau 指数 τ>48ms[1]时,认为存在舒张功能障碍。另外, LV 舒张率还可用最小瞬时压力值( dp/dtmin)来进行评估, 同时 LV 等容舒张时间(Isovolumetric relaxation time, IVRT), 或主动脉瓣关闭至二尖瓣开放之间的时间间隔也可间接地 进行评价。
Patricia A. Pellikka, MD,† and Arturo Evangelista, MD,* Houston, Texas; Phoenix, Arizona; Ghent, Belgium; Novara, Italy; Rochester, Minnesota; Oslo, Norway; St. Louis, Missouri; Erlangen, Germany;
Barcelona, Spain 中文版翻译: 中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李治安
中国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邓又斌 中文版校对: 中国重庆医科大学 王志刚
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 谢峰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左心室扭转功能
【 bt c】 O j te T s s cr a t s i t aet wt hproh a i ypt A s at r b cv oa es a i i eptn i yer i c d m oa y ei s d c w tn h i s h tp c r o h
・
2 ・ 8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 电子版)2 1 3月 第 7卷 第 3期 C i Me laon EetncE io , ac 00. l 7 N . 00年 hnJ dUt sud( l r i dtn)M rh2 1 v 1 , o3 r co i o
.
临床研究 .
速 度 向量 成 像 技术 评 价 肥厚 型心 肌病 左 心 转 功 能 室扭
高, 局部心肌圆周方向形变能力下降 , 以心外膜下心肌下降更为明显。 【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 扭转 ; 肥大性心肌病
As e s n fl f v n r ce t s y e t o h c c r i my p t y u i g v lct e t r i a i g L U s s me to t e ti l witi h p rr p i a d o o a h s eo i v c o e n n y m gn I
4ca br 2c a e i - m e, - mbr e h h v w)w r o tnd rset e .L jco rco ( V F ,L n -i tl ee ba e epcvl V e t nf t n L E ) V edd s i i i y ei ai a oc v] ( D ,Ve dss l o me E V) s oevlm ( V) m t a eoic eke l d s l o me E V) L n - ti vl ( S , t k o e S , ia v v ri p a a y i t i u y oc u r u r l l fe r a oc l e c y( , ekda o cl o twt ar l ot c o A) ee esr f wvl i E) pa i t i fwvl i i ta cn atn( w r m aue.T ess l ai o ot s l o e c y h i r i d h t i m x y oc — m o tndge , ekrt i t, i u eet ri( S n ri t( S , n -i ti ad l ti a r ao ere pa a o r e c cmf ni s a C )ads a r e C R) edda o c n o tn a r r a t n l t na s l
多形性室速与尖端扭转室速
长QT综合征(LQTS)
原发性长QT综合征
从90年代初开始,一系列里程碑式的研究奠定了 遗传性LQTS的分子遗传学基础 LQTS是第一种已证实由编码离子通道蛋白的基 因突变而引起的心律失常 RWS至今已有7个基因亚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 传 JLN有2个基因亚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一 般JLN患者症状更严重,猝死的几率也更高 也有报道偶发病例由新发基因突变导致QT间期 延长
LQTS诱发Tdp的诱因
原发性长QT综合征
100
运动
激动
80 77%
睡眠,休息
80%
65%
60
40
20
13% 10%
0 LQT1 (n=52)
运动/体力活动
35%
LQT2 (n=37)
声音/情绪波动
15% 5%
LQT3 (n=20)
慢心率/睡眠中
Circulation 2001;103:89-95
尖端扭转性室速与多形性室速
形态上和Tdp相似但不伴QT间期延长的VT, 归类于PMVT 基础心率中, QT和(或)U间期延长或LQTS 发生的尖端扭转PMVT则称为Tdp Tdp是一种特殊的PMVT
尖端扭转性室速与多形性室速
QT=400ms
尖端扭转性室速
1966年,法国学者Dessertenne根据心电图特 征而首先提出Torsade de Pointes的概念 其心电图特点为: ①VT的QRS波群为多形性, RR间期不等,心室 率200~250次/分 ②VT发作时QRS波群极性及振幅呈时相性变 化, 即QRS波群围绕等电位线形成扭转 ③ VT可以自发终止,但也可进展为VF ④QT间期延长
Tdp紧急处理
异丙肾上腺素应用指征
心肌致密化不全2例分析
心肌致密化不全2例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作者:崔树健平金秀刘兴起【关键词】心肌致密化不全超声诊断病例报告心肌致密化不全(noncompactionofventricularmyocardium,NVM)又称海绵状心肌或心肌窦状隙持续状态,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疾病,有家族发病倾向但非单一遗传背景,可以孤立存在或者与其他先天性心脏畸形并存[1]。
现将2例心肌致密化不全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例1,女性,57岁,因阵发性胸闷、气短4年,加重4个月来诊。
曾于当地诊为“扩张型心肌病”。
查体:血压100/60mmHg,口唇紫绀,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散在湿性啰音,心尖向左下方扩大,心音低钝,心率94次/分,于心尖区可以闻及Ⅱ~Ⅲ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肝于肋下1cm可触及,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
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双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左心室扩大,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二尖瓣、三尖瓣中度返流,心包积液。
予强心、利尿、扩血管以及抗凝治疗,症状缓解出院,长期服用华法令、地高辛及ACEI药物。
例2,男性,19岁,因胸闷、咳嗽2月余,加重伴咳嗽、咳黄痰4~5天来诊。
曾于当地医院以心肌炎治疗,效果差。
查体:血压90/60mmHg,一般状况差,急性憋喘貌,半卧位,口唇粘膜轻度紫绀,双肺呼吸音粗,均可闻及湿啰音,心率106次/分,心脏可闻及奔马律,二尖瓣听诊区可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双下肢轻度水肿。
超声心动图检查:孤立性心室致密化不全,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减退,二尖瓣中度返流,三尖瓣轻度返流,肺动脉高压(中度),左心室自发性回声。
心电图: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偶发多源性房性、室性传导阻滞。
磁共振检查示:心肌致密化不全。
予强心、利尿、扩血管以及抗凝治疗,症状缓解出院,长期服用华法令、地高辛及ACEI。
2讨论心肌致密化不全(NVM)属罕见的先天性心肌病,是胚胎早期网状肌小梁致密化失败,导致小梁化心肌持续存在,多见于左心室,亦可见于右心室或双心室,有家族发病倾向。
(课件)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机制及治疗策略
间歇依赖现象——早搏所致间歇
短间歇 短间歇后的Tu波
长间歇 长间歇后的Tu波 长间歇 长间歇后Tu,并诱发Tdp
多形性室速的特点
一般都有诱因,如缺血,缺氧,急性心 衰等 没有QT延长,没有短——长——短特征 患者多存在窦速 往往是一个早搏后直接诱发多形性室速 处理与TdP完全不同
多形性室速
QT=400ms
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的 机制及治疗策略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朱俊
认识尖端扭转性室速的重要性
是院内外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是可以预防并可以进行有效治疗的恶性心律 失常 发生率全球都没有统计,虽然先天性比较少 见,但获得性TdP绝不是罕见的心律失常 药物性长QT造成扭转性室速越来越引起重 视
尖端扭转性室速(TDP)
QTc延长的定义
——推荐当QTc超过99百 分位应认为属于异常延长 ——QTc 99百分位值为男 性470 ms和女性480ms ——不论女性或男性, QTc>500ms都属于明显的 异常。
TdP的特点
在长QT的基础上: QRS波群:形态及极向围绕一假想基线或等 电位线呈周期性变化,QRS波的主波可以从 正向波为主逐渐转变为以负向波为主 短-长-短周期 温醒现象:室速发作初始的几个心搏频率较 其后的心搏稍慢 冷却现象 :自限性,室率逐渐减慢后终止
QT监测方法
手工测量法 电子分规测量法 全自动QT/QTc监测 (特殊软件)
住院患者QT/QTc的监测
需采用一致的方法对同一患者进行QT间期监测 :使用相同的检测设备、ECG导联、测量方法 (自动或手工)和心率-校正公式 监测时程:在应用延长QT间期的药物的初始用 药、加量或足量用药之前和之后至少每8~12 h记录QT间期。如果发现了QTc延长,应进行 跟踪监测,直到QTc恢复原状
生理状态下左心室扭转运动的解剖结构及力学机制关联研究进展
一
关 ,a n 副 D l 等 发现左心室 的球状指数在 预测心尖 旋转和扭 e
转峰值时是最强有力 的独立指标 , 左心室心尖旋 转和扭转运
动与左心室形状明显相关 。
、
左心室扭转运动概述
左心室扭转运动 可分为左 心室 壁某一 平面 的旋转运 动
和不同平面间相对 的扭转 和解旋 。左 心室 扭转运 动与 心动
扭转运动力学机制 的研究也主要基于这 3个层次 。 1 心肌纤维的螺旋状排列与扭转力学机制 : . 从心尖 向心
底方 向观察 , 正常发育 的左心 室壁心肌 纤维 , 其外 层心肌 纤
维多呈逆时针方 向斜行排列模式 ( 约与假定 中转轴形 成-0 6。 夹角 ) 而 内层心肌纤维多呈顺 时针方 向排列斜行模式 ( , 约与
傅英 尹立 雪
明左心室乳头肌短轴切 面上各节 段心 肌的收缩 期最 大旋转 角度均小于左心室基底 部 和心尖 部 的相应 节段 l ; 3 旋 8 ()
转运动的跨 壁差 异 : 现有的研究均表明左心室心 内膜下心肌 收缩期最大旋转 和扭 转角度均 大于心外膜下 心肌 。
生理状态下左心室壁 扭转 运动与 左心室 腔几何 形状有
障。 在生理状态下 , 左心 室旋转运动是 指左心室心尖 部在射 血前期 ( 等容收缩期 ) 现为短暂 的顺 时针 方向旋转 而基底 表 部表现为短暂 的逆时针方 向旋转 ; 在射 血期心尖部 表现为逆 时针方 向旋转而心底部表现为顺时针方 向旋 转 ; 在心室舒张 期心尖部表现为顺时 针方 向旋转 而基底部 表现 为逆 时针方 向旋转 J 。左心室扭转运动是指在一个完 整心动周 期 中的 不 同瞬间 , 心室壁相邻节段 间存在 的局部或基底部 与心尖 左 部之 间的整体旋转方 向和旋转速度 的差 异 , 这种 旋转差异导
超声心动图指标综合分析,准确评估左室舒张功能
超声心动图指标综合分析,准确评估左室舒张功能【中图分类号】R54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3-0152-02左室舒张功能划分方案是预测全因死亡率的重要指标,左室舒张功能异常与心衰的关系日益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心室舒张功能的定义,目前还不简明、确切,由于缺乏金标准来评估和鉴别,就具体患者而言,舒张功能受损难以鉴别和量化,了解和识别心脏的舒张期充盈异常对诊断、治疗和预后有非常重要意义。
心脏的舒张机制复杂,影响因素较多,目前尚无某种单一的方法或指标可以准确全面的评估左室舒张功能,舒张功能障碍引起的主要生理变化是充盈压升高,而充盈压升高与心肌松弛性及心室顺应性有关,反应松弛性异常的主要指标是IVRT、等容舒张期或舒张早期瓣环运动或者LV心肌应变率;反应顺应性降低的指标包括二尖瓣E峰减速时间、A波传播时间、LVEDP与舒张末期容积比值以及一些代表LVEDP升高的指标,即二尖瓣口A波持续时间缩短、A波减低、及肺静脉血流频谱中Ar持续时间延长等。
左室舒张期功能障碍分为四级:松弛异常(1级)、左室充盈假性正常化(2级)、限制性充盈异常(3级)及晚期不可逆限制性充盈异常(4级)。
目前评价左室舒张功能的指标和方法;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是目前评价心脏舒张功能和左室充盈压力的主要方法。
1 二尖瓣流入道血流(MVF)此方法存在难以区分假性正常化的舒张功能障碍,将PVF和MVF血流频谱同步分析,可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2 肺静脉血流频谱(PVF)能够特异地反映左心室舒张性充盈,主要缺陷是经胸超声记录静脉参数的难度和重复性差。
3 彩色M型血流传播速度(FPV) FPV与左室心肌松弛时间常数(Tau)的相关性很好,可定性和定量评估左室舒张功能,诊断假性正常化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患者LV容积及EF值正常但充盈压异常时,会有假性正常的舒张早期血流播散速度(Vp)。
4 组织多普勒(DTI ) DTI技术对左室收缩、舒张功能的判断更为全面,DTI不受心房压力影响,DTI速度模式测得的充盈早期二尖瓣环运动峰值速度(Ea)和充盈晚期的二尖瓣环运动峰值速度(Aa),共同反映室壁的舒张功能,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MVF高,评价LV整体舒张功能,应至少在室间隔及侧壁两个部位测量后取平均值。
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对室壁瘤患者左心室容积与功能的评价
Ju a o adoacl or l f ri sua n C v r&
旦 璺e 璺s
: : : :
1 81
D I1 .99 ji n 10 -0 2 2 1 .20 3 O :0 3 6/.s .0 75 6 .02 0 .2 s
a e l c o a d o r p y FE i n is L i n, i u g a h c r ig a h e NG Ta yn , IZh a HE Yh a,H i H A S , AN in h n L U i Ja c e g, I L n,WA i — NG L n
得心 肌梗 死 后 室 壁 瘤 形 成 患 者 的左 心 室 的形 态 结 构、 收缩功 能及 二 尖瓣 瓣 膜 反 流 等信 息 。对 照 分析 2种检查 技术 评价 左心 室 的容积 、 心 室射 血分 数 、 左 室壁 瘤瘤 体容 积室 壁 瘤 容积 百 分 比, 别 梗 死 的瘢 识
查 。应 用 2种 检 查技 Fra bibliotek 采集 左 心 室 的三 维 图像 , 所
得 图像 导人 Q L B . 件包后 处理分 析 。 —A 70软 3 .统计 学 处理 : 用 S S1. 计 分析 软件 , 采 P S80统 计量 资料 以均数 ±标准差 表示 , 用 配对 t 应 检验 。P
s t t a s nf a c ( 0 0 ) o c s n: D-E a n f fc n ea a o e o s fe e te t i i l i ic n e P< . 5 .C n l i 3 T E w s eo e i t v u f nm t d f vnr — a sc g i u o o f e l i i h o lt i
左心室血栓与黏液瘤鉴别诊断的超声心动图观察
左心室血栓与黏液瘤鉴别诊断的超声心动图观察病历资料例1:患者,男,31岁。
于10天前突发胸痛,咳嗽,痰中带血,经治疗后好转,现仍感胸闷不适入院。
自述大量饮用啤酒后,夜间突发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伴胸痛、咳嗽、痰中带血等症状,被诊断为“急性肺水肿,左心功能不全”,在当地医院急诊室经吸氧,输液等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
体查:双肺呼吸音粗,无湿啰音及哮鸣音,心率82次/分,律齐,心前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软,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
胸部X线片示:两肺纹理较粗,心影大小如常。
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
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心尖部可见两个强回声团块,较大者为 2.9cm×1.5cm,近似椭圆形,附着于心尖部室壁上,基底部窄,似有蒂,随心脏舒缩而摆动,形态无变化。
各房室腔大小、形态如常;室壁运动未见异常;CDFI:各瓣口未见异常血流信号;左室EF65%,FS 32%。
超声诊断:多考虑左室黏液瘤。
胸部增强CT示:左室心尖部占位性病变。
两周后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心脏结构未见异常,左室内未探及异常回声。
例2:患者,女,46岁。
“感冒”后,咳嗽,心慌气短,不能平卧20天入院。
曾于2年前被诊断“扩张型心肌病”。
体查:双肺呼吸音清,心率98次/分,律齐,心前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腹软,肝脾未触及,双下肢轻度水肿。
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左房大,左室肥厚。
X线胸片示:两肺野清晰,心影扩大。
心胸比例0.65。
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内近心尖部可见大小为2.9cm×3.0cm的强回声光团,呈圆形,附着于室间隔,基底部较窄,随心脏舒缩有轻微活动,形态无变化。
全心扩大,以左室为著。
左室壁运动幅度普遍减低;CDFI:二、三尖瓣少量反流;左室EF 22%,FS 10%。
超声诊断:①左室内实性占位性病变,多考虑黏液瘤;②符合扩张性心肌病改变。
胸部增强CT示:左室附壁血栓。
经利尿、抗凝、改善心功能等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
复查超声心动图示:符合扩张性心肌病改变;左室内未探及异常回声。
心脏室颤及尖端扭转室速病例讨论范文
眠时间
04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学会释放压力,避免焦
虑和抑郁
定期体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 限酒、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
定期进行血压、血糖、血脂等 指标的检测,预防心血管疾病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 度紧张和焦虑
避免过度 劳累、情 绪激动等 诱发因素
遵医嘱服用 抗心律失常 药物,并定 期复查心电 图,监测病 情变化
01
02
03
04
健康生活方式
01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
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
02
保持适当的运动,每周
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
等强度有氧运动
03
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
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
律失常事件
心脏超声检查:观察心 脏结构,判断是否存在
器质性病变
心脏电生理检查:通过导 管插入心脏,记录电生理 信号,判断心律失常原因
实验室检查:检查血液生 化指标,判断是否存在电
解质紊乱等病因
临床症状和病史:询问患 者病史,了解心律失常发
作情况,判断病因
诊断标准
01
心电图检查:出现不规则、 02
临床症状:心悸、呼吸困难、
心脏室颤及尖端扭转室速的症状
心悸、胸痛、 呼吸困难
头晕、晕厥、 意识丧失
心电图异常, 如QRS波群宽 大畸形、ST段 抬高或压低
血压下降、休 克、心功能不 全
心律失常,如 心动过速、心 动过缓、心律 不齐
心脏骤停,需 要紧急抢救和 治疗
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观察心电 图变化,判断心律失常
类型
动态心电图监测:长时 间记录心电图,捕捉心
等
心室扭转的研究进展-李治安
心室扭转运动的研究进展xxxxxx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1628年William Harvey 首次描述心脏扭转活动[1]。
心脏扭转主要指左室扭转(Left Ventricle Twisting),除以左室舒张末期长轴值标化后的左室扭转称为扭力(Torsion)[2]。
左室扭转即:由于心内膜和心外膜心肌纤维反向螺旋之间的交互力作用,从心尖水平观察,左室心尖部在收缩期呈逆时针旋转,而左室基底部呈顺时针旋转,这样就产生心肌扭转运动或称为扭转变形。
扭转发生于收缩期,舒张期继扭转运动后呈反向解旋转运动。
左室扭转使左室产生泵血功能和抽吸作用,因而心脏扭转及解扭转运动与左室收缩功能及舒张功能紧密相关。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研究者通过在心肌内植入标记物利用X线电影成像技术观察心脏扭转运动[3],初步认为为心脏扭转是评价心功能的一个敏感指标。
近年来随着新的技术和设备的不断进步、发展,已出现无创性评价心脏扭转的方法,主要包括:核磁共振技术和超声心动图技术,因而对心脏扭转及解旋转运动的研究已逐步深入,为更准确定量评价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开拓了新的空间。
一、心脏扭转的解剖学基础(一)心肌带在心肌带概念提出之前,早在1660年,Lower就指出心脏心尖部心肌纤维呈螺旋样构型,心肌纤维沿顺时针方向由外部环绕入内部,沿逆时针方向由内部环绕到外部,这样,从外表看心尖部心肌纤维呈一逆时针和顺时针包绕而成的双螺旋构型。
心底部心肌纤维的排列同样存在类似心尖部的螺旋结构。
但由于多年来人们一直未能深入了解心脏这一特征性螺旋样结构,并且未能发现该螺旋的起止点,因而心肌的螺旋样结构曾被称之为“解剖学难解之结”(the Gordian knot of anatomy)[4]。
1957年Torrent-Guasp提出新的心脏解剖概念——心肌带(the Helical Ventricular Myocardial Band, HVMB),这一学说终于打开心肌解剖这一难解之结[5]。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分型及治疗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分型及治疗
夏兆明
【期刊名称】《中国循环杂志》
【年(卷),期】1991(6)3
【摘要】本文报道18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我们采用coumel分类法,拟将本组分为三个临床亚型。
Ⅰ型为伴QT间期延长,Ⅱ型为伴QT间期正常,Ⅲ型为伴极短联律间距。
现就其临床特征和治疗作一回顾性的分析及初步探讨。
【总页数】1页(P182)
【作者】夏兆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710.5
【相关文献】
1.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分型诊断和治疗 [J], 张薇
2.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临床分型及治疗进展 [J], 姜东炬
3.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分型与治疗近展 [J], 龙宜武;庄红卫
4.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分型与治疗(附5例报告) [J], 祝秀文;汪家凯
5.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8例临床分析和诊断分型 [J], 朱培仙;杨春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年龄对心血管僵硬度的影响
年龄对心血管僵硬度的影响罗向红;杨娅;李朝军;李治安;曹铁生【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年(卷),期】2011(027)011【摘要】目的分析年龄因素对心血管僵硬度的影响.方法将447名接受体检者分成6个年龄组,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 IVSd)和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左心室舒张期内经(LVIDd)和收缩期内径(LVIDs);测量、计算心功能参数:Tei指数,二尖瓣口舒张早、晚期血流速度峰值比(E/A),二尖瓣环舒张早、晚期速度峰值比(e/a),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及瓣环速度峰值比(E/e),射血分数(EF);检测动脉僵硬度参数:心踝血管指数(CAVI)和颈-股脉搏波速度(CFPWV).对各年龄组进行组间比较和相关分析.结果 IVSd及LVPWd随年龄增加而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Tei指数、E/A、e/a、E/e随年龄增加而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动脉僵硬参数CAVI和CFPWV随年龄增加而增大(P均<0.001).动脉僵硬参数CAVI和CFPWV与心脏Tei指数、E/A、e/a、E/e显著相关(P均<0.05);控制年龄偏相关分析显示CAVI与Tei指数、CFPWV与E/A显著相关(P<0.001).结论年龄是动脉、心脏僵硬度增加的重要影响因素,心脏与血管僵硬度相互影响.【总页数】4页(P2210-2213)【作者】罗向红;杨娅;李朝军;李治安;曹铁生【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超声科,北京 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超声科,北京 100029;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超声科,山西太原03000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超声科,北京 100029;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超声科,陕西西安 71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1.36;R540.45【相关文献】1.心血管危险因素对动脉僵硬度的影响 [J], 冯肖;孙国栋;朱玮珉2.动脉僵硬度与影响高血压预后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J], 王松鹤(综述);何胜虎(审校)3.有氧锻炼不同干预时间对绝经前后不同年龄段女性心血管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J], 张晓东;曲淑华;张亚慧;赵文姜4.随着年龄的增长,咀嚼能力会影响心血管健康 [J], 罗江钊5.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人年龄与血管内皮功能对大动脉僵硬度的影响 [J], 吴雅利;雷梦觉;刘秋玲;涂燕平;龚爱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扩张型心肌病的超声心动图诊断(综述)
扩张型心肌病的超声心动图诊断(综述)
王建文;李治安
【期刊名称】《上海医学影像》
【年(卷),期】1995(004)003
【摘要】心肌病是临床不很常见的心管疾病。
WHO将心肌病(即原因不明的心脏肌肉疾病或原因不明的心肌病)分为四种类型:1.扩张型心肌病(充血性心肌病)。
2.肥厚性梗阻心肌病。
3.限制性心肌病。
4.未定型心肌病。
其中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是最常见的类型。
【总页数】4页(P125-128)
【作者】王建文;李治安
【作者单位】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超声诊断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2.2
【相关文献】
1.扩张型心肌病超声心动图诊断价值 [J], 应虹;陈艳平;陈旭
2.扩张型心肌病50例超声心动图诊断分析 [J], 张丽媛;乔玉红;宁淑范;王世伟
3.一家系扩张型心肌病的超声心动图诊断 [J], 王艳玲;贾莉;张之奎
4.扩张型心肌病的超声心动图诊断及鉴别诊断 [J], 杨燕;梁春香
5.扩张型心肌病并发心力衰竭的超声心动图诊断 [J], 王维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血管腔内超声显像技术的现状和前景
心血管腔内超声显像技术的现状和前景
李治安;王新房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年(卷),期】1992(000)001
【摘要】心腔内或血管腔内超声显像技术是高频超声技术在心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
其特点是在导管装置的末端安置抉能器,将其插入心腔或血管腔内,发射并接收高频超声讯号,达到成像的目的。
该技术可对心腔,外周血管。
肺动脉和冠状动脉等血管的结构和病理改变进行诊断,评价和指导介入性操作。
【总页数】2页(P34-35)
【作者】李治安;王新房
【作者单位】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暨心血管研究所;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暨心血管研究所;430022;43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
【相关文献】
1.介入性血管截面超声显像技术的研究现状及临床应用前景 [J], 童晓明
2.冠脉腔内超声显像—心血管超声诊断的新进展 [J], Roela.,J;朱伟
3.直肠腔内360°超声和腔内矢状面超声在全段直肠癌术前TN分期和环周切缘中的应用价值 [J], 陈东;陈海涛;李支尧;唐诗聪;钏志睿;张映贤;罗晓茂
4.直肠腔内360°超声和腔内矢状面超声在全段直肠癌术前TN分期和环周切缘中
的应用价值 [J], 陈东;陈海涛;李支尧;唐诗聪;钏志睿;张映贤;罗晓茂
5.心血管腔内超声云雾影形成机制研究的进展 [J], 刘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室扭转运动的研究进展李治安刘晓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1628年William Harvey 首次描述心脏扭转活动[1]。
心脏扭转主要指左室扭转(Left Ventricle Twisting),除以左室舒张末期长轴值标化后的左室扭转称为扭力(Torsion)[2]。
左室扭转即:由于心内膜和心外膜心肌纤维反向螺旋之间的交互力作用,从心尖水平观察,左室心尖部在收缩期呈逆时针旋转,而左室基底部呈顺时针旋转,这样就产生心肌扭转运动或称为扭转变形。
扭转发生于收缩期,舒张期继扭转运动后呈反向解旋转运动。
左室扭转使左室产生泵血功能和抽吸作用,因而心脏扭转及解扭转运动与左室收缩功能及舒张功能紧密相关。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研究者通过在心肌内植入标记物利用X线电影成像技术观察心脏扭转运动[3],初步认为为心脏扭转是评价心功能的一个敏感指标。
近年来随着新的技术和设备的不断进步、发展,已出现无创性评价心脏扭转的方法,主要包括:核磁共振技术和超声心动图技术,因而对心脏扭转及解旋转运动的研究已逐步深入,为更准确定量评价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开拓了新的空间。
一、心脏扭转的解剖学基础(一)心肌带在心肌带概念提出之前,早在1660年,Lower就指出心脏心尖部心肌纤维呈螺旋样构型,心肌纤维沿顺时针方向由外部环绕入内部,沿逆时针方向由内部环绕到外部,这样,从外表看心尖部心肌纤维呈一逆时针和顺时针包绕而成的双螺旋构型。
心底部心肌纤维的排列同样存在类似心尖部的螺旋结构。
但由于多年来人们一直未能深入了解心脏这一特征性螺旋样结构,并且未能发现该螺旋的起止点,因而心肌的螺旋样结构曾被称之为“解剖学难解之结”(the Gordian knot of anatomy)[4]。
1957年Torrent-Guasp提出新的心脏解剖概念——心肌带(the Helical Ventricular Myocardial Band, HVMB),这一学说终于打开心肌解剖这一难解之结[5]。
该学说认为整个心脏的心肌纤维被分离、延展开后呈一条完整的带状的结构,并且有起点和终点。
该心肌带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起点为肺动脉根部,终点为主动脉根部;第二部分:一个环状结构,称为心底环(the basal loop, BL) ;第三部分:一个螺旋状结构,称为心尖环(the apical loop, AL) 。
心底环的心肌纤维呈横向走行,对应右心室游离壁部分为右室段(right ventricularsegment ,RS),对应左室游离壁部分为左室段(left ventricular segment, LS)。
心尖环的心肌纤维呈斜向走行,从心底向心尖走行的称为降段(descending segment, DS)从心尖向心底走行的称为升段(ascending segment, AS)。
降段与升段的肌纤维斜向方向相反。
心肌带在心脏的发育过程中进行扭转、包绕,宏观上形成螺旋状的心脏解剖结构。
微观上,心内膜下心肌纤维在长轴方向相对于圆周平面大约呈80o角度斜向走形,表现为右手螺旋走向;在室壁中层肌纤维角度约为0o,呈环状走形;到心外膜下时心肌纤维斜向走形角度进一步减低到约为—60o,表现为左手螺旋走向[6]。
当斜行的螺旋走向的心内膜和心外膜肌纤维收缩时,即产生左室扭转运动。
(二)心肌带运动与功能心动周期中,随着心底环和心尖环的收缩、松弛,左室产生扭转和解旋转运动。
由于心尖环心肌纤维为斜向走行,降段收缩时,心底部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而心尖部为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升段收缩时,心底部呈顺时针旋转,心尖部为逆时针旋转。
因心外膜下心肌纤维半径较大,所以其向量大于心内膜下心肌纤维,并且其跨壁应变梯度较大,所以,当从心尖部向底部观察,收缩期左室心尖部呈逆时针旋转,心底部呈顺时针旋转。
扭转为心尖部相对于心底部的旋转,即二者旋转角度绝对值之和。
舒张早期(等容舒张期)则存在解旋转运动。
在心动周期中,收缩期心肌带心底环收缩,心脏产生变窄运动方式;心尖环的降段收缩,心脏沿长轴方向缩短;升段收缩,心脏沿长轴方向伸长;舒张期心底环舒张,心脏产生增宽运动。
心脏的变窄、增宽、伸长、缩短与左室射血和充盈紧密相关[7]。
一、影响心脏扭转的因素(一)年龄对左室扭转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左室扭转角度增大,而舒张期解旋转速度减低,并且解旋转时间延迟[8]。
肌纤维沿左室壁走行方向不同,心外膜下心肌纤维呈左手螺旋方向走行,中层肌纤维呈环状走行,而心内膜下心肌纤维呈右手螺旋方向走行。
正常情况下,由于心外膜下心肌纤维运动优于心内膜下心肌纤维,因而左室扭转的方向与心肌纤维运动方向一致。
由于年龄的增长,心内膜下心肌纤维出现纤维化使心肌纤维运动减弱,因而心外膜下心肌纤维的运动相对增强,从而左室扭转角度也增加。
舒张早期解扭转减低和时间延迟,主要与年龄的增长心室壁心肌纤维顺应性减低有关。
(二)心肌收缩力对左室扭转的影响心脏收缩扭转角度的大小是由心外膜下心肌纤维和心内膜下心肌纤维二者的力矩差大小决定的。
心肌收缩功能增强,左室扭转增加。
实验表明:在注射多巴酚丁胺后,随着注射剂量的增加,左室心尖部和心底部的旋转角度均增加,左室扭转角度也增加,且心内膜的扭转角度增加更明显[9]。
这可能因为随着正性肌力药物剂量的增加,左室心内膜和心外膜间的不同方向上心肌纤维的周径应力增加有关。
同时正性肌力药物可以增强心肌的收缩性,因而左室整体的扭转得以增加。
运动也可以使左室扭转角度增加,Marc Tischler等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技术研究运动对左室扭转的影响的研究发现:运动后近80%的研究对象左室扭转角度增加[10]。
由于运动后,交感神经活动性增强,血液中儿茶酚胺类物质增多,促进心脏正性肌力作用,左室心肌收缩性增加,左室扭转角度增大。
国内谢明星等利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评价心功能不全患者收缩期心肌扭转发现,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左室心底、心尖水平旋转角度均减低,可能与心功能不全患者心肌重构、心肌收缩力减低及负荷过重有关。
(三)压力和容量负荷对心室扭转的影响压力和容量负荷的对心室扭转的影响目前尚存在争议。
Guy A等[11]在研究后负荷对左室局部扭转的影响中发现:后负荷对左室扭转和周径缩短有显著影响。
当压力负荷升高时,原扭转角度最大的左室前壁心内膜处扭转明显减低。
后负荷对扭转的影响与后负荷引起的收缩末期容积变化有关。
收缩末期容积减低,左室扭转增加。
SHENO-JING DONG等[12]的研究结果为:前后负荷对左室扭转均有影响,前负荷增加,左室扭转增加,后负荷增加,左室扭转减低。
Gibbons Kroeker 等[13]的对后负荷对心尖部心内膜扭转的影响的研究结果为:心脏心尖部扭转受后负荷的影响,而前负荷对扭转无明显影响。
Hansen 等[14]通过对移植心脏植入X线标记物,并利用生理盐水和甲氧明改变左室前后负荷来评价左室扭转的实验则发现前后负荷的改变对左室扭转无影响。
部分学者认为前后负荷的改变对左室扭转无影响可能是因为未意识到实验中影响到前负荷的因素,同时也影响到后负荷的变化,因而结果不一致。
对前后负荷的变化是否影响心脏扭转还需进行进一步研究。
(四)心肌蛋白对心室扭转的影响Julien S等[15]从分子水平研究发现肌凝蛋白磷酸化产生的空间压差与左室扭转有密切关系。
磷酸肌凝蛋白调节轻链浓度由高到低(从心外膜到心内膜)产生跨壁空间压差,跨壁压差通过反向改变肌纤维的紧张性和对伸长活动的反应而促进心脏的扭转运动。
对单一的慢肌纤维的一系列研究发现:磷酸肌凝蛋白产生的空间压差能够增强肌纤维的紧张性,减低心外膜肌纤维对伸长活动的反应性,而在心内膜则产生相反的作用。
左室壁心肌的这种不同的机械活动进一步解释了心脏扭转运动。
心脏磷酸肌凝蛋白调节轻链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调节轻链和基础轻链变异相关。
调节轻链变异的患者或基础轻链变异的转基因大鼠的心脏中部肥厚与正常心脏的调节轻链磷酸化不全部分所产生的心肌肥厚变化相一致。
因此可以推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室扭转也将产生改变。
三、心室扭转运动的评价方法(一)、组织追踪X线照相术及电视透视成像技术:1953年,Rushmer RF等利用射线活动摄影技术研究心脏扭转运动,其方法是在心室壁中埋入不锈钢钢丝应用X线电影成像来追踪心肌运动以测量左室扭转角度。
之后研究者在心肌组织中植入防辐射标记物或超声微测距仪晶体应用血管显像技术和X线照相术研究左室扭转运动[16-18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左室扭转运动的变化可先于左室整体功能或心输出量的改变而出现,因此提示:心脏扭转是评价心肌功能改变的一个敏感的指标。
但因以上方法均为有创性,不宜应用于评估较严重心脏疾病患者的心室扭转的改变,应用受到限制。
(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自上世纪以来,MRI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评价心脏的扭转运动。
组织标记核磁共振技术(mycardial tagging MRI,)拥有其独有的优势,因可以无创性跟踪心动周期中的心肌标记符号,而被用于研究心室壁的运动和心肌纤维的运动学特征[19-21]。
Tagging—MRI主要是指:磁场的空间调幅可以改变心肌磁化强度,在心肌纤维中产生一定的几何形状即标记符号,有了这些标记符号,特定心肌区域就能被无创性的以“星状”、“平行线”或“矩形”标记,根据这些标记符号形状的改变,就可以评价心脏局部室壁三维运动,其中就包括心脏扭转运动[22]。
因而tagging-MRI现已成为能在三维空间测量左室心肌纤维变形的无创性方法,并被广泛应用于评价各种心脏疾病的左室扭转运动的变化[23-25],如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左室扭转、前后负荷对心室扭转的影响、肥厚性心肌病心室扭转等。
但tg--MRI技术检查费用较昂贵,检查时间较长,时间分辨率较低,获得的信息少,不能精确的反映心肌运动和更详细地评价左室扭转的时间周期。
(三)超声心动图技术超声心动图技术是另一无创性评价左室心脏扭转方法。
二维超声心动图早在上个世纪就被应用,近年来新发展的方法有二维组织斑点追踪技术、组织多普勒技术、速度向量成像技术等。
1.二维超声心动图(2 Dimension Echocardiography, 2DE)Marc Tischler等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运动对左室扭转角度的影响。
二维心动图评价左室扭转主要采用胸骨旁乳头肌短轴切面,经前外侧乳头肌和后内侧乳头肌中点分别作一直线,同时沿超声束扇面正中作一垂线,此垂线与经前外侧乳头肌中点的直线之间夹角即为左室扭转角度。
但此方法只能采用单个切面、观察有限的可辨认的心肌结构的旋转,如对乳头肌的观察。
因而不能全面的反映心肌的扭转,且缺乏是实时性,因此而应用价值有限。
2.组织多普勒技术(Doppler Tissue Imaging , DTI) :该技术主要在心底短轴和心尖短轴切面的基础上,测定左室侧壁和室间隔心肌切线方向运动速度,前壁和后壁心肌轴向运动速度,通过公式将运动速度转化为角度速度,以获得左室心底部与心尖部旋转度,经积分得到旋转角度,心尖部与心底部的旋转角度绝对值之和即为左室扭转角度[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