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优质教案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了解左宝贵、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掌握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历史的能力和唯物史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重点难点】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门户开放”的实质和影响。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今天让我妈一起学习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甲午中日战争
1.教师展示地图:出现清国、朝鲜、日
本。
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清国
朝鲜
日本
学生回答: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日本的对外侵略的野心是什么?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
课题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
中国狂潮
单元第二单元学科历史年级八年级
教学背景分析
1、课标要求
(1)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
(2)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2、教材中的地位分析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课是《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所以,本课内容的核心应该是进一步加剧民族危机的“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马关条约》签订的影响以及在甲午战后,各国在利益驱使下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本教材是根据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过程,历史事件发生的事件顺序来展开。我准备通过“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三个子目,叙述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过程,分析《马关条约》内容得出该条约签订的影响,做到论从史出。
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一定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辩证思维能力较弱,缺乏主动性,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不强。为此我采对策:读图学史,创设情境,形象掌握史实。通过研读史料由浅入深问题探究引导学生攻克知识难点,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了解左宝贵、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知道《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三国干涉还辽和“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等基本史实。
2.通过研读教材和史料,理解《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我国民族危机加剧、“瓜分”中国狂潮之间的关系;掌握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案设计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知道《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理解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史实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加深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英勇抗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马关条约》的危害;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和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氟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今天让我妈一起学习第 5 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二)、讲授新课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实力迅速发展,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对外扩张的欲望十分强烈。而且日本自古以来便觊觎朝鲜半岛,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不少人士都大力鼓吹“征韩论〃。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开朝鲜国门,强迫朝鲜政府签订不平等的《江华条约》,随后列强纷至沓来,到1882年《朝美修好通商条约》的缔结,朝鲜的门户全面开放,从此引发了朝鲜深重的民族危机。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1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1
一. 教材分析
本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
教材通过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战后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狂潮,揭示了当时中国面临的危机和民族矛盾的加剧。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事实,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中国
狂潮的了解可能较为肤浅。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需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了解,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出关键信息,进行历史评价。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战后列强
对中国的瓜分狂潮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当时中国面临的危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
振兴中华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战后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狂
潮。
2.难点: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和评价。
五.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氛围。
2.问题驱动法: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探究历史事件的本质。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深入了解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的历史背景,收集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的教学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以及清政府在战争中的失败,导致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本课内容紧密联系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对于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于中国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瓜分中国的狂潮,可能还不是很清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瓜分中国的狂潮对于中国的民族危机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瓜分中国
的狂潮对于中国的民族危机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
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国家、民族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
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
1.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2.瓜分中国的狂潮对于中国的民族危机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
1.讲授法: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瓜分中国的狂
潮进行系统的讲解。
2.讨论法:引导学生对于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中国的狂潮进行讨论,提
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案例,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战
争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
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
2.参考资料:关于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中国的狂潮的相关论文、书籍等。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
❶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门户开放”的实质和影响。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今天让我妈一起学习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甲午中日战争
1.教师展示地图:出现清国、朝鲜、日本。
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日本的对外侵略的野心是什么?
学生回答: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清国
朝鲜
日本
教师归纳: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3.教师讲解: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4.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
狂潮》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了解甲午战争的背景和历史原因。
2)了解甲午战争的经过和结果。
3)了解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
2. 技能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献资料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崛起和现代化进程的兴趣和探究欲。
3.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尊心。
2)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
1)学习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2)学习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
2. 难点:
1)如何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尊心。2)如何启发学生对中华民族崛起和现代化进程的探究欲。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自然发问的方式,调动学生思维,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你们知道甲午战争是什么吗?它对中国的历史有着怎样
的影响?”
二、讲述甲午战争(15分钟)
1. 甲午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1)中日两国在朝鲜半岛上的势力范围发生了冲突。
2)日本在西方列强的支持下,向中国宣战。
2. 甲午战争的经过
1)甲午战争分为海战和陆战。
2)中国军队在此战中战败,战争双方签订和平条约。
3. 甲午战争的影响
1)甲午战争使中国人民意识到自己与西方列强的差距。
2)甲午战争成为中华民族崛起的起点。
三、讲述列强瓜分中国(20分钟)
1. 列强瓜分中国的背景和原因
1)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教学方案】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了解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和影响;(2)运用历史地图和时间线,梳理列强瓜分中国的时间、过程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民族危机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反思历史,警醒国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国家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列强瓜分中国的主要事件和影响。
2. 教学难点:
(1)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原因分析;
(2)《马关条约》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3)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对中国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教师简要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2)提问:“甲午中日战争为什么会爆发?”引导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
(2)教师提问:“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分析。
3. 课堂讨论:
(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4. 案例分析:
(1)教师介绍《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2)学生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类似历史事件的发生。
5. 课堂小结:
四、课后作业
1. 请学生绘制一张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线,标注重要事件;
3. 请学生思考:如何看待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事件?如何警醒国人?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优秀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通过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教学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引出本课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
二、进入新课
(一)中日甲午战争
1.日本的“大陆政策”:日本的强盛要追溯到1868年的明治维新,这场改革使日本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但由于本身条件的限制(封建残余势力的保留,市场的狭小,社会矛盾的激化),促使日本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这一政策分为五步:一、侵占中国的台湾;
二、征服朝鲜;三、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四、征服全中国;五、侵占亚洲,称霸世界。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是否征服中国是它大陆政策是否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说课稿.doc
网站建设与维护(全套上册)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连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首先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选自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它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维新运动,在这场战争中清王朝的腐朽落后彻底暴露,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但是也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本课有利于增强学生以史为鉴的历史意识。
二、说学情
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上好一堂课必须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学生已经学习了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也了解了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背景,这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是学生不注重阅读书本知识,提取与归纳信息的能力较差,因此在讲授过程中我会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因果关系以及从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围绕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能说出甲午战争的经过的结果,知道
《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列举列强瓜分中国的史实和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史料,小组合作探究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和提高史料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增强民族责任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语: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我的教学重难点也就显而易见了。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本课主要讲述了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以及中国战败后,列强对中国的瓜分
和侵略。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瓜分;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探索。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清朝晚期的历史背景,对于鸦片战争、第二
次鸦片战争等事件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细节和影响可能不够清晰,对于列强瓜分中国的过程和影响可能缺乏深入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战争的过程和影响,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探索。
三.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了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瓜分,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探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学生能够提高历
史思维能力,培养史料实证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强民族
自尊心和爱国情怀,树立为中华民族的强盛而学习的信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
瓜分;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探索。
2.教学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影响;列强瓜分中国的过程和影响;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引导
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和地图等辅助教学,使学生更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精品教案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课标要求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史料,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通过识读地图,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概况。
2.通过阅读教材,了解《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通过史实说明《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
3.通过观看“黄海海战”视频片段,感受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树立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2.教学难点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原因。
随堂练习
1.19世纪90年代后期,列强侵华出现的新现象有 ( B ) ①割占土地②外国人在华大规模开办工厂
③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④获得大量战争赔款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2.1895年7月15日,《申报》痛斥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及其卖国罪行,发出了“我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我君可玩,而我民不可玩”的呼声,台湾各族人民也组织起来大量义军誓死抗倭报国。材料反映了( D )
A.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
B.《南京条约》使中国主权遭到侵犯
C.《马关条约》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甲午战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
3.下面是几位同学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讨论。其中,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C ) A.小华:黄海大战中牺牲的邓世昌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B.小李:战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台湾人民饱受了日本50年的殖民奴役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课标要求】
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识记和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重大战役、民族英雄、《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以及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概况。
2.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战争;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瓜分狂潮使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学习左宝贵、邓世昌、徐邦道、丁汝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点】
《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教学难点】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原因。
【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视频《甲午风云》,引导学生说出观后感)
学生:(观看视频、讨论、发言)
教师:(谈话导入)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心智、动人心魄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新课探究】
一、甲午中日战争
1.阴云密布——战争背景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这次战争是谁挑起的?挑起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日本。目的是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教师:日本发动战争是蓄谋已久的,所以这次战争的性质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因此,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课,主要讲述了1894年发生的甲午中日战争以及战后的瓜分中国狂潮。本节课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结果,认识战争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对战争的具体经过和战争背后深层次的原因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认识战争对中
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
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树立正确
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
2.难点:战争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战争场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
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
的历史思维能力。
3.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战争中的关键问题,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备战争课件、战争相关资料、历史地图等。
2.学生准备:预习战争相关内容,了解战争的基本情况。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
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
2、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录像片断,并提供相关图片和动态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2、教师导学质疑,在演示课件的同时,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教学难点】
《马关条约》的影响和中国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新闻回顾出示2019年4月21号南海演习的幻灯片,彰显我国的海上实力,然而近代我国却有海无防,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这节课我们就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中华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展示课题)
[讲授新课]
一、甲午中日战争
1、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日本挑起甲午战争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及幻灯片展示说一说:引发这场战争的因素还有哪些?为什么把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展示材料: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包括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19吨,超过了北洋海军。——邢德彦《民国风云史》学生回答,教师演示: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教学方案】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案
一、教案名称:甲午中日战争导火线——朝鲜半岛危机
教学目标:
1. 了解朝鲜半岛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的政治状况;
2. 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3. 分析朝鲜半岛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的关系。
教学重点:
1. 朝鲜半岛的政治状况;
2. 甲午中日战争的导火线。
教学难点:
1. 朝鲜半岛政治状况的理解;
2. 朝鲜半岛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关系的分析。
教学准备:
1. 相关历史资料;
2. 朝鲜半岛地图。
教学过程:
1. 导入:简要介绍朝鲜半岛的历史背景,引起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朝鲜半岛的政治状况,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3.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朝鲜半岛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的关系;
二、教案名称:甲午中日战争——海战篇
教学目标:
1.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海战情况;
2. 掌握威海卫战役等海战的基本过程及影响;
3. 分析海战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 威海卫战役等海战的基本过程;
2. 海战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 海战过程的详细理解;
2. 海战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作用的分析。
教学准备:
1. 相关历史资料;
2. 甲午中日战争海战地图。
教学过程:
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讲解:详细讲解威海卫战役等海战的基本过程及影响;
3. 分析:分析海战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作用;
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海战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意义;
三、教案名称:甲午中日战争——陆战篇
教学目标:
1.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陆战情况;
2. 掌握旅顺战役、平壤战役等陆战的基本过程及影响;
3. 分析陆战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课题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课型新授
1、知识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
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
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
2、技能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
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通过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
《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学习邓世
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
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
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
教学重点
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教学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学情分析学生对历史很感兴趣,学习习惯多数学生尚可,需要继续强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录像片断,并提供相关图片和动态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个人备课出示目标(2分钟)学生个性学习(10分钟)
1、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
2、学生讲述黄海大战的经过,说出自己的感想。日军旅顺屠城、威海卫
战役、战争的结果
3、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的代表、内容、影响。
同层评价:(5分钟)
小组学习(15分钟)
导入新课: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导入新课:“我们是东
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
教学目标
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引出本课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
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改革富强,野心勃勃”(字幕)。与清朝形成鲜明对比。它的野心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那么其发动对华战争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答案是必然的。
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教师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
学生阅读相应段落,讲述黄海大战的经过,说出自己的感想。
面对日军的侵略,统治者的态度怎样呢?学生思考回答
接下来,日军又进攻了哪里,结果如何呢?教师伴随着学生回答,演示日军荣成湾登陆,于是海陆夹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至此,清朝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划上了句号。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清政府与日本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平等条约──《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的代表、内容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出示“1895年4月”及会场、李鸿章、伊藤博文像、主要内容。结合地图背景中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中国和日本(帝国主义列强)两个角度分析影响:
通过上述分析,得出:《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按需探究(5分钟)
引导学生列表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联系上联归纳本课主要内容。下联又说明什么问题?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下联中那拉氏、李鸿章为首的投降派苟且贪安,国难当头还搞什么“万寿盛典”,这一小撮人主持国家哪有不败之理。
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还与统治者避战求和、妥协退让,
清军军备废驰,部分官兵临阵逃脱等有关。
课堂检测:(5分钟)
作业设置:(2分钟)
小
结
反
思
与
重
建
附:
一、课堂检测题:
材料解析题
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请回答:
(1)这首诗应该写于哪一年?
(2)台湾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被割占的?割占台湾的是哪个国家?它是通过哪一条约实现其野心的?
(3)请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