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人民版必修3)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优质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优质教案

3-3-2 新文化运动

【课程标准】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学习目标】

⑴通过对新文化运动背景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当时思想界的混乱,新型知识分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⑵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通过新旧势力的论战说明社会每前进—步都与先进人物的奋斗是分不开的。⑶新文化运动不可避免地有着自身的缺陷,但它对推动中国的思想解放所做出的贡献是不能抹煞的。⑷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方法】

学生可以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北洋军阀时期的历史知识,加深对当时社会形势的理解。

教师应注重移情式教学的方法,选取相关的电影和文学作品让学生欣赏,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再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切身体会,最后给予适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并不是直线式的,经常会有曲折,甚至还出现倒退的现象。那些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具有敏锐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气,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他们是值得尊敬的。

【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自主预习】

一、背景

1.政治:辛亥革命失败,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

2.经济: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根本原因)。3.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二、兴起:

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阶级属性: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后期李大钊等转变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教学案:专题一 一 百家争鸣(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教学案:专题一 一 百家争鸣(含答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百家争鸣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化。

(2)形成:一批杰出的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的思想及贡献

(1)政治思想:

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贡献: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孟子思想

(1)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思想

(1)天人关系: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2)政治思想:讨论“礼”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二、老庄之学

1.思想特点

(1)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

(2)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

(1)哲学思想:

①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

②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政治主张: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3)著作:《老子》。

3.庄子

(1)思想主张:

①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②提出了“齐物”的观点,认为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2)著作:《庄子》。

4.历史影响: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教案

第3课宋明理学

【课前思考】

宋代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在预习中,结合所学内容思考: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

【本课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3.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4.【重难点突破】

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难点。在学习中,首先要分析清楚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有助于理解理学产生后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出的思想特征。在整体把握理学发展脉络基础之上,加深对各个发展阶段的认识。另外,还要结合相关资料分析理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其代表人物的思想的异同点,从而总结出理学的基本特征。再与此前已归纳的儒学的基本特征相比较,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发展趋势的了解。

【教学过程】

导入:庐山白鹿洞书院

新课:

一、理学出现的背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最全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最全版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课程目标

概述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当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

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

2、理解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3、探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国际共产主义的影响

一、过程与方法:谈话法,分析法和归纳对比法。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的社会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社会实践。学习老一辈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甘愿奉献的高尚品格

【三】重点和难点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2、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四】知识体系构建与问题探究分析

一、伟大的转折(形成背景)

1.历史:科学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的经验教训;

2.思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打破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束缚,解放人们思想。

3.实践:我国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

4.时代特征: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第三次科技革命。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阶段会议内容意义

酝酿1978中央

工作会议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

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1978年中

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上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鸦片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想的特点:

(1)、核心内容是向西方学习;(2)、其出现是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日益腐败之时;(3)、林则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为寻求强国御侮之道,主张学习的科学技术,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4)、《资政新篇》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技,而且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是为近代中国最早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反映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2、比较洋务派与维新派异同点

同:(1).都主张学习西方;(2).都为了国家的强大;

(3).他们自强的目的都不能实现;(4).对人民革命的态度相同;异:(1).阶级立场和成分不同(根本);(2).学习西方的内容不同;

(3).所要实现的政治目的不同;(4).对外国侵略的态度不同

(5).开展运动的方式不同

3、评述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一批志士仁人从封建地主士大夫的营垒中分化出来,从旧的科举道路上醒悟过来,开始追求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知识,并逐渐与封建主义的传统思想背离,奋起寻求救亡图存的新办法,形成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康有为为实现其维新变法思想,一重视维新人才的培养;二重视维新变法的理论准备。1891年在广州创办了一所政治教育的新型学馆—万木草堂。康有为正是以自己的思想去影响和陶冶学生,引导他们肩负“匹夫之责”,跟着他去探索救国救民的道理,到1898年戊戌变法前后近十年间受康有为教诲的学生约有千人,形成了一个以康有为为首、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一个资产阶级维新的政治群体。为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康有为从90年代初起和他的弟子梁启超等一起撰写了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的理论著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1《顺乎世界之潮流》优秀教案(3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1《顺乎世界之潮流》优秀教案(3页)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1课时“顺乎世界之潮流”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和掌握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了解和掌握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民主革命派的思想主张、基本活动和结果;

②通过对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过程内容的的理解和运动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的分析,逐渐形成综合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比较和评价,形成对二者清楚的认识,并形成辨别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①教师通过重点讲述的方法,介绍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突出他们超越自己时代的地方,引导学生准确评价历史人物。

②引导学生结合以前所掌握的知识,分析本节内容所涉及的思想产生的原因,对推动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法,认识这些先进人物的开拓精神及时代带给他们的局限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先辈们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前赴后继的,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勇气。体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

②通过对先进人物思想和事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一种责任心,努力做一个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在先辈们努力奋斗的基础上早日把中国建成一个现代化国家。

【重点难点】重点: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是以一段一分钟左右的《圆明园》视频导入,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到近代中国被侵略的事实,摆在中国人面前的是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该往何处去,中国人又该何去何从,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以此导入本课所学。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1《蒙昧中的觉醒》教案完美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1《蒙昧中的觉醒》教案完美版

专题六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一蒙昧中的觉醒

名师说课

本课课标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重点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精神的内涵。

通过学习,了解人文主义起源的重要原因,了解古代希腊智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着重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提高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课前组织学生通过多种途径、网上资源等感受西方古典时期伟大哲人的丰富思想。课堂上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体会人文主义内涵,追溯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并合理评价其历史和现实意义。课后还可以依学生的兴趣程度和疑点继续探讨。在“一标多版”状况下,教学时可参照其他版本对此专题的论述及其采用的史料;人民版中与其他相关专题的联系(如必修一的第六、七专题,必修二的第五专题,必修三的第一、七专题等)。

本课地位

作为衡量文明程度重要指标并对社会发展起着独到作用人文精神,在西方历史上可谓源远流长,它是伴随着西方思想上的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从而经历了由产生、复兴再到成的发展过程。西方的人文精神是西方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全球化的今天,它应该成为我们汲取其他优秀文化营养的重来源。毛泽东就一贯主张学习西方文明,他说:“古为今用,洋中用。”他曾明确地指出:“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并特别强

调:“还外国的古典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显然,这里所指的启蒙时的文化,主要指的就是西方的人文精神。邓小平也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些经典论述,成为我们积极汲取西方文化的精华、借鉴西方的人文精神以加速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教案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容。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也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自孔子创立儒家至今,儒家经过了二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其思想与孔孟时代的儒家已是差别很大了。要想了解原始儒家(孔孟荀)的思想的原貌,我们要尽量阅读原始文献资料,所以讲课中涉与很多这方面的史料。学习中我们还要注意孔孟荀思想的异同,也能帮助学生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早期儒家思想的一个积极方面是它的民本思想(这一点与后世儒家有较大区别),通过学习民本思想,来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教学过程中尽量调动学生已知知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教案

一、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⑴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⑵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如何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法教具问题探究法、电子白板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并导入】

从孔子引入。让学生谈谈对孔子的了解,教师补充材料。

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东方文化的主干,与西方文化并称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种文化形态。儒家文化闪烁着智慧的人生哲理不仅贯穿中国文化,同样也传播到西方国家,并对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讲授新课】

一、百家争鸣

1、概念:所谓诸子百家,是对先秦至汉代初期各学派的总称,“百家”是虚指,形容学派之多,习惯上指“九流十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法、墨四家。“争鸣”说的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主要是在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的不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册)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国家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教学目标

-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 掌握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形态

- 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农耕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 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 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形态

- 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特点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 引入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意义和重要性

- 引发学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好奇和兴趣

2. 传授知识

- 讲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 解读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和文化特点

3. 深化理解

- 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 探究中国古代社会中农耕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4. 拓展应用

- 组织小组讨论,探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过程

-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魅力

5. 总结反思

- 归纳总结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

- 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手段

- 讲授

- 小组讨论

- 小组活动

- 归纳总结

五、教学评价

- 听课、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参与程度

- 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 批改小组活动作业,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第二章: 近代中国的历史转折

第三节:辛亥革命与中国的近代化

一、教学目标

-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 掌握辛亥革命的经过和影响

- 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二、教学内容

- 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导火索

- 辛亥革命的过程与成果

- 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4.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4.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案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课标要求]:

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来掌握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它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认识它是中国共产党和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邓小平理论思想内容讲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等重大理论问题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科学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邓小平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总要思想的讲解,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具有深远而重要的历史意义,认识邓小平在创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重大贡献。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难点: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实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春天的故事》过渡到邓小平,简单介绍邓小平。

讲授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邓小平理论。邓小平思想理论并不是凭空出世的,它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条件下产生的。那么当时又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呢?

一、创建新理论的宣言书

教:到底什么是宣言书呢?

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教:这个讲话又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呢?(学生根据课本归纳回答)

学:1.文化大革命结束,百废待兴,中国人民急切摆脱困境。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三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精品教案+习题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三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精品教案+习题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三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

播》精品教案+习题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条件;十月革命前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正式传播及其影响;新思潮竞起的原因和表现;“问题与主义之争”;“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李大钊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宣传马克思主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节内容的学习要联系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和必修二的相关内容。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本课有关名词术语的含义;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课后设计一些探究活动,史论结合。

教学方法使用情境再现、史料分析、问题探究、比较分析、情境再现、辩论法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先进的中国人敢于面对现实,与时俱进,探索救国之路的创新精神和勇气,为振兴中华,刻苦学习;学习先进的知识分子追求新思想,探求改造中国社会的精神;让学生明辨是非,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学习革命先辈的高尚品德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从而规划自己的人生方案,树立远大理想。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上课时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

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程及其影响。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3《专制下的启蒙》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3《专制下的启蒙》教案

专题六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三专制下的启蒙

名师说课

本课课标

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通过学习,要深入理解欧洲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体系和历史作用;了解卢梭和康德的思想主张及其所体现的人文内涵;了解18、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的创始人,及其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

运用历史演绎法将洛克的思想主张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行比较和分析,从中找出其内在的联系。

在学习过程中,根据教科书和教师印发的相关资料,围绕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异同这一问题,通过老师讲述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掌握两者在性质上的差异。

本课教材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呼唤民主和自由”一目,主要介绍了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启蒙运动的思想内容和主张及启蒙运动的作用。关于兴起背景,建议教师设问:为什么继文艺复兴之后,17~18世纪的欧洲再次发生了思想解放运动?引导学生从经济、阶级关系、政治、思想诸方面回顾17世纪欧洲发生的重大变化:17~18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他们同封建制度的矛盾也日益激化。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可以相信,人类具有推动自身社会发展的能力。因此,反封建专制和反教权主义的斗争成为时代的要求。于是,由资产阶级发动的一场反封建的启蒙运动兴起。理解“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关于启蒙运动思想内容和主张及启蒙运动的作用,只需要依据教材讲述即可,无需展开,注意最后让学生分析理解启蒙运动的实质,以及明确启蒙运动的历史作用。

人民版必修3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

人民版必修3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

科目:历史级别:高二级任课教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

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二儒学的兴起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高中历史选修3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3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3教案

【篇一: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

学习战争的知识逻辑

背景(国际与国内;历史与现实)

过程(爆发、阶段、结果)

影响(参战国、地区局势、世界局势)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动荡不安的世界

1、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为什么经济发展迅速?

(1)普法战争后得到法国的大笔赔款——资金

(2)得自法国割让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原料

(3)后起之秀,易于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2、目的——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

3、手段:

(1)谈判和幕后交易,纠集军事集团

(2)扩军备战

二.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

从三大矛盾的对立到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三大矛盾:英德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

发展为

两大集团:同盟国:德意奥

协约国:英法俄

1、法德、英德、俄奥之间矛盾的核心是什么?

法德矛盾的核心——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

英德矛盾——世界霸权和殖民地(最主要的矛盾)

俄奥矛盾的核心——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

2、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

(1)同盟国集团:

1879——德奥同盟; 1882——德、奥、意三国同盟建立

(2)协约国集团

1892——法俄缔结军事协定(标志: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 1904——英法协定;1907——英俄协定(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三.“巴尔干火药桶”

(一)巴尔干成为火药桶的原因

1.战略位置重要

2.民族矛盾激化

3.列强的争夺

(二)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一战的导火线

四、一战的爆发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俄德法英相继投入战争——一战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 萨拉热窝事件——导火线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2.2《中国的古代艺术》教案完美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2.2《中国的古代艺术》教案完美版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二中国的古代艺术

教材分析

“得天独厚、独具魅力”,这是本节内容在本专题、本模块中的价值所在。本节内容的主体知识是中国汉字、书法和绘画三科的基础知识,其彼此之间有极强的内在联系。汉字是中国书法艺术产生的直接源泉,书画“同源”,而汉字的原始形态就是能够读出来的图画。通过本课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体验、感悟我国古代艺术的多姿多彩,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培养自身的艺术情操,进而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放置于本专题之中,本节内容是对我国古代传统思想理论学习的极好注解和生动的形式化,有助于学生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感性认同和情感归属,其教学价值可以说不在于理论、抽象、机械地讲述中国古代深奥的思想之下!

教材中安排的“宫廷舞和民间舞”和“戏曲”两子目,《课标》没作直接的知识要求。教学设计上采取浅化与变通处理的方式,以兼顾《课标》和教材。

学情分析

本节知识,学生在社会学科和美术、音乐、书法等课上都有涉及,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通过媒体、电视、电影、展览等渠道耳闻目染,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知识认知。学生中不乏书、画“高手”,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较高的赏析水平,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兴趣是浓厚的。但学生对书画历史的认知知识不完整,知识结构因人而异,差异较大。学生一般都不会从传统文化传承的角度去体验、感悟本节知识,更少从思想的角度去领悟古代艺术的魅力所在。汉字、书法、绘画既有内在联系,又是三门不同的学科;既要鉴赏大量的优秀作品,又要总体上把握三科的历史发展沿革和专业知识。在一课时内浓缩、组合并识记、体验三科知识和内涵,学生会有零散、杂乱、浮于表面、无所适从的感觉。在面对优秀作品时,学生会更多地依据直观判断,很少从空间结构、更难深层次中去感悟作品、感悟作者的意境。因学生缺乏书画相关专业知识与评价知识的储备,语言智能欠缺,“有感而不知从何发”。就整个班级而言,学生视觉空间智能的起点水平参差不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度文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