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追求与知足的境界
浅谈大学生幸福观PPT演示课件
图 2: 百分比
60 50 40 30 20 10 0
实 践 努 力 力 努 出 仍 不 不 知 道
明确目标付出实践 不清楚目标仍努力 没目标,不努力 寻找却不知道
付
标
, 标
例
标
所 占
目
目
楚
明 确
健康的身体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大学生们认 为最能对幸福产生影响的因素,其次就是受 到理解和尊重以及学业顺利。
幸 福 观 危 机 及 原 因
幸福理想的 丧失和失范
幸福情感困
惑、麻木 幸福人格与生活方 式的分裂、扭曲
9
三、幸福观危机及原因
01
从社会生活来看,德行与幸福存在严重背离
德行统一是社会秩序、社会道德生活是否公正稳定的基础。目
前,我国社会现实生活中出现了大量的“老实人吃亏”现象,使道
德反成为获取幸福的障碍,道德自然就失去了魅力和感召力,这也 深深影响了大学生正确幸福观的养成。
15
四、大学生幸福观的养成
03
实现高校德育要由重幸福观知识的教育向 现实中大学生科学幸福观培养转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亚里多德始终坚持人的伦理德性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后天养
成的习惯性的行为实践,必须“进行现实活动,才能得到这些德
性”。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 制的,表现勇敢才能成为勇敢的。”我们要以科学幸福观为切入点, 促进大学生幸福生活方式的养成,从而使高校德育充满新的活力。
浅谈《人生的智慧》
浅谈《人生的智慧》
引言概述:
《人生的智慧》是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的著作,该书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
智慧。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人生的智慧》的主题,包括人生的价值、幸福的追求、自我认知、人际关系和生活态度。
一、人生的价值
1.1 人生的目标:《人生的智慧》强调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内心的满足和成长,而不是外在的物质财富。
1.2 自我实现:通过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追求个人的理想和目标,才能真正
实现人生的价值。
1.3 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智慧》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个体的存在本身,每个
人都有独特的贡献和价值。
二、幸福的追求
2.1 心灵的平静:《人生的智慧》主张通过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来追求幸福,而
不是追逐无尽的欲望。
2.2 知足常乐:满足于现状,珍惜眼前拥有的,才能真正体验到幸福的感觉。
2.3 自我调适: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欲望,适应环境的变化,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三、自我认知
3.1 意识的觉醒:《人生的智慧》认为人应该通过思考和觉察来认识自己,意
识到自己的欲望和行为。
3.2 自省与反思: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和经验,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便
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3.3 自我超越:通过对自己的认知和改变,超越过去的自己,不断进步和提升。
四、人际关系
4.1 理解和尊重:《人生的智慧》强调在人际关系中要理解和尊重他人,与他
人和谐相处。
4.2 合作与共赢:通过合作和共同努力,建立互惠互利的人际关系,实现共同
的目标。
4.3 宽容与包容:接纳他人的不同观点和想法,增进彼此的理解和和谐。
五、生活态度
5.1 积极乐观:《人生的智慧》认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可以帮助人们克服困
知足常乐心得体会范文
知足常乐心得体会范文
总有那么一部分人整天哀叹自己挣钱不如别人多,开的车住的房子不
如别人的豪华,好象自己怀才不遇,是天下最不幸的人一样。我是一个非
常知足的人,而且知足常乐,想想自己从工作之初每月拿390元工资,三
扣两扣发到手不到250元钱,到现在十年多的时间涨了七、八倍,在城里
买了房子,又到了城里上班,感觉自己非常幸福也很幸运,在生活上、在
工作上非常知足。
其实,“知足”与“不知足”都是人的一种心境,都是在比较中产生
的一种心理状态。比较,本没有错,但要看和谁比,比什么,怎么比。要
比财富谁也比不过比尔盖茨,比官职谁也比不了胡锦涛,如果一味地和这
些人比下去,自己就会感到“不足”,心里就会很烦恼,毕竟世界上只有
一个比尔盖茨,国家也只有一个总书记。“知足”就要在生活上、在名利上、在职位上有满足感,有成就感,不为世俗所累,不为名利所缠。如果
感到自己的工作环境不如别人,就到建筑工地上和烈日下的农民工比一比,看看他们的劳动强度和所得的收入是否比自己好;如果感到自己的工资水
平低,就到贫困农户家看一看,他们住的是什么房子穿的是什么衣服吃的
是什么饭;如果再感到自己不幸福,就到医院走一走,看看躺在病床上被
病魔缠绕的病人。这时,你会发现自己原来一直就很幸福,这样就会知足了。
知足,要常怀感恩之心。我常想自己,从学校到南湖党委到区外经贸局,每一步的成长与发展,都与党的培养,与单位领导、同事们的关心、
帮助、支持所分不开的,对他们的每一份关爱心中都怀有感恩之心。只有
身怀感恩之心,才能施以报恩之情,把这种情转化为工作的动力和压力,
浅谈我的信仰
以前我一直在求索,用那个年代的话讲,就是奋斗和追求.
现在的这个年代,奋斗和追求这样的用词也不过时,现在人也都在求索、奋斗和追求,只是目标和内容已经有所不同.那个年代更注重于精神层面的东西,譬如理想、信仰、觉醒、进步、革新、不附加任何物质条件的爱情;那个年代,我们站在百废待兴的土地上,在一条据说是通往社会转型、经济腾飞的道路上勾勒心中的美好理想。那个时候我们单纯、傻气、空灵和高蹈。
现在不了,现在社会已经成功转型,经济腾飞物质丰富的时期已经来到,好像所有的求索、奋斗和追求,都围绕着经济这个中心.金钱、物质、地位、名利,都很实际。实际、现实,这是成熟和进步的表现.只是,坐在温饱或富足的地面上,有一件东西横在空中,那就是精神的迷惘与空虚。
这世上总有一些止不住思考的、有思想的人,我不只一次听到他们中的人说,这个年代我们不缺什么,缺少的是信仰。我深以为是,如果人们在温饱之余只有贪欲没有信仰,这会是件可怕的事情.全民都贪欲,世界就会丑陋;全民有信仰,世界才会善良和美好。只是,信仰什么,除了一根经济杠杆,没有任何一种指引,人们便好任贪欲泛滥.美善犹存的,是人性之中本在的良知和耻辱感,靠这个,就像自身有病却没有良药,要靠自愈一样。
年轻的时候我信仰爱情,喜欢过一首歌:“我爱你,是多么清楚多么坚固的信仰;我爱你,是多么温暖多么勇敢的力量;我爱你,是忠于自己忠于爱情的信仰;我爱你,是来自灵魂来自
生命的力量——爱是一种信仰……”爱是一种信仰,因为那时的爱是忠于,忠于自己和爱人,忠于生命与灵魂。现在,那信仰已经在现实中破灭,我用自己的失望与成熟教育孩子:不要把爱情当做信仰,与其信仰爱情,不如信仰生活,因为我们每天过的都是生活,因为如果我们不会生活,就谈不上幸福与快乐.
浅谈人的需求和价值观的关系
浅谈人的需求和价值观的关系
通过学习《人文与社会》这篇讲义,让我在不同层次的需求比较中认识到,人的存在的可比性,人的追求的价值存在差异性,从而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一个更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需求决定人的价值观,价值观反过来又能推动人的需求。
人文心理学家马斯络,是我一直喜欢的一个心理学家,他对人性的分析,让我从不同层次认识自我,认识他人。更清晰地理解了,生活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不再像以往一样,缺少自己的理性思考,只知道盲目地做人和处事。现在明白了做人就是一个,从浅入深地实现自己的需求,完善自我的过程。记得有这样一个经典故事,有一个人因为寻找不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为迷惑就去寻找到一位哲人请教。哲人让他将一块他珍藏的石头,借给这个人拿到集市上去卖,只许听价不允许卖。在集市上,他听到的买价是石头的价格。拿到黄金店、听到的买价是黄金的价格。拿到了钻石店,听到的买价是钻石的价格。不同的卖场,决定了不同的人,对同样物品,有着的不同的价值观。这让我不断地思考,如何在人生中,定位自己的价值观。要想拥有一个成功的人生,就需要给自己的价值观进行准确定位,才会在生活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做为我们个体而言,跟这个故事中的物品具有相
通性,我的成长过程是从小学、到中学、到高中、到大学、到研究生,就像进入了不同的卖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具备了不同的人生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人的一种相对价值观,也是人的一种社会属性。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相对价值,自然属性决定了人的绝对价值。我们的人生,更多的是在社会属性中,表现自己的价值。我们的主体就是社会,我们是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而存在着。马斯络的人文分析,是一个从社会属性向自然属性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这种价值关系,是以人的需求为基础的整体评价,是匮乏性动机中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这些需要是依靠环境而存在,受到环境限制,是一种不成熟的动机。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超越环境的限制,不受外在条件束缚的存在。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人类需求中最高的需求,也是最完善的需求层次。这让我想起《大学》里所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自我实现的需求,就是儒家所追求的至善的境界。这种让我们仰之弥高的精神,是圣人的人生境界,也就是人生最高的价值体现。下面我就通过学习《人文与社会》的讲义,浅谈一下人的需求和价值观的关系。
浅谈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浅谈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西方人看到儒家思想渗透中国人的生活,就感觉儒家是宗教。可是实事求是地说,儒家并非比柏拉图或亚力士多德的学说更像宗教。"四书"诚然曾经是中国人的"圣经",可是"四书"里没有创世纪,也没有讲天堂、地狱。固然,哲学、宗教都是多义的名词。
关于不同的人,哲学、宗教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义。人们谈到哲学或宗教时,心中所想的与之相关的观念,可能大不相同。至于我,我所说的哲学,确实是关于人一辈子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每一个人,只要他没有死,他都在人一辈子中。可是关于人一辈子有反思的思想的人并非多,其反思的思想有系统的人就更少。哲学家必需进行哲学化;这确实是说,他必需关于人一辈子反思地思想,然后有系统地表达他的思想。
这种思想,因此谓之反思的,因为它以人一辈子为对象。人一辈子论,宇宙论,知识论都是从那个类型的思想产生的。宇宙论的产生,是因为宇宙是人一辈子的背景,是人一辈子戏剧演出的舞台。知识论的显现,是因为思想本身确实是知识。照西方某些哲学家所说,为了思想,咱们必需第一明了咱们能够思想什么;这确实是说,在咱们对人一辈子开始思想之前,咱们必需第一"思想咱们的思想"。
凡此各类"论",都是反思的思想的产物。就连人一辈子的概念本身、宇宙的概念本身,知识的概念本身,也都是反思的思想的产物。不管咱们是不是思人一辈子,是不是谈人一辈子,咱们都是在人一辈子当中。也不管咱们是不是思宇宙,是不是谈宇宙,咱们都是宇宙的一部份。只是哲学家说宇宙,物理学家也说宇宙,他们心中所指的并非相同。哲学家所说的宇宙是一切存在之全,相当于古代中国哲学家惠施所说的"大一",其概念是"至大无外"。因此每一个人、每一个事物都应当看做宇宙的部份。当一个人思想宇宙的时候,他是在反思地思想。
《浅谈安于现状[优秀范文五篇]》
《浅谈安于现状[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浅谈安于现状浅谈“安于现状”
谈到“安于现状”,大多数的人都会嗤之以鼻,人们通常会联想到不思进取,养尊处优之类的词语。为“安于现状”这个词语冠以的骂名。然而,今天我就要为这个含冤的词语昭雪,还它一个公正的评判。
安于现状,并不是阻碍人们前进,走向成功的绊脚石,更不是人们乐不思蜀,饱暖思淫欲的写照。它不能与得过且过,贪图享乐和好逸恶劳等让人生恶的词语等量齐观。我认为,它们在本质上大相径庭,安于现状,它是一种千帆过尽,千锤百炼后旷达随性的人生态度;它是一种对生活给予和恩赐的由衷感恩和知足;它更是一种对人生认知和升华的生存境界。在学习上,安于现状表现的不那么好高骛远,好大喜功,而是一种脚踏实地,稳步向前;在职场上,安于现状表现的不那么急功近利,步步为营,而是一种自由驰骋,游刃有余;在生活中,安于现状表现的不那么爱慕虚荣,攀比矫情,而是一种知足常乐,怡然自得。
安于现状,是对生活给予的感恩和知足,是对生活现状的接受和坦然,并不是在所谓的荣华富贵和安逸享乐中沉沦,并乐此不疲。也并不是满足现状,停滞不前,不思进取,更不是颓废消极的代名词。恰恰相反,安于现状,是对现有状态和现有事物的坦然接受,用平常心中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一种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的坦然和金山银山诱惑下处事不惊的超脱。它恰好是人生勇攀高峰的垫脚石。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大部分的人都沉湎于你追我逐,好大喜功,活在这种利字当头的社会,人们的虚荣心极度膨胀,攀比成风,心比天高,不在满足现状,永无止境的蚕食所谓的地位,名誉,金钱等。他们不安现状的动力确切的说是动机变得让人害怕,更让他们失去了自我,失去了自然给予的本我,在人生的道路中迷惘盲目,迷失了方向,找不到了生命存在的价值。这类不安现状的人是可憎的,更是可怜的,他们每日活在痛苦的攀比中,活在对周边竞争力的恐惧中,活在害怕得到的不复存在的惶恐中。然而,在这样一个不安分的时代,那些安于现状的人就显得与众不同,他们感恩生活赐予他们的所有,得到或者失去,他们都安之若素,不骄不躁,以一颗平常心看待生命的改变,生活的变迁。
浅谈道家思想
浅谈道家思想
在历史的洪流中,道家思想一直被统治者放在若即若离的地位。在当代,被探讨的较多的依然是儒家和法家,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和法家的法治被多数学者看成是对当代依然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与之相比道家的作用却被大家忽视了。我认为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正需要道家思想来给人们的思想和当今的社会进行一次洗涤。
道家的主要思想是清静无为,认为人要回归自然、尊崇自然规律,在自然状态下谋求自己的生存,而对君主和统治者们,道家则提出了无为的要求。道家思想中也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我在这里就不作详细论述了。道家提出的这一整套思想,都是源于当时社会混乱,人们的生活环境充满斗争和尔虞我诈。面对这样一种生存状态,道家提出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及解决措施。道家认为社会治安混乱、盗贼猖獗等现象的出现都是因为人们内心对权力金钱的欲望以及人们掌握了智慧,便学会了如何获得这些他们想得到的东西。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道家认为,对个人而言,我们要学会清心寡欲,学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自己内心的宁静以及求得生存。道家对生死看得很淡,生死是自然过程,是人的主观意识无法改变的,人们所追求的很多东西都是虚的、所以人们要看淡一切以及无欲无求。而对统治者而言,道家认为有治才有乱,所以无为才是正确的治国之道。这一提法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统治者为满足自己的欲望和私利,对被统治者横征暴敛,不给民以利,反而使其民,这样的统治注定不能长久。相对于统治者的朝令夕改、胡乱治理,无为不失为一种之国的上策。但是道家思想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道家的一套理论有很多空想的成分。比如老子认为要实现无为,关键是消除智和欲,消除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欲望。在我看来,人生来就有对物质生活的需要和追求,如果说可以消除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欲望,那么对物质生活的欲望是决不能消除的。在对人性问题的讨论上,我认为人性善和人性恶都是一种片面的看法,小孩子的很多行为不是出于性善或是性恶,而仅仅是一种自觉和本能的行为。而对物质生活的欲望我认为则是一种再自然不过的现象,道家试图消除这种欲望,既是一种空想也是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还有道家把改变当时社会状况的希望都寄托在人们自身的内心修养和品德上,也是不切实际的。庄子主张人们都会到自然状态,像牲畜一样生活更是无稽之谈。
浅谈精神养生法在养生中的作用
浅谈精神养生法在养生中的作用
作者:忻泓等
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08期
摘要:精神养生法是通过净化人的精神世界,通过调志养生和调神养生自动清除贪欲,改变自己的不良性格,纠正错误的认知过程,调节情绪,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关键词:精神养生法;养生;作用
我国的传统养生学流派较多,各有所长,主要有精神、饮食、顺时、减毒、修身、调气、进补和固精等学派。各学派的养生学说自有体系,各有所长,又兼收并蓄,精神养生法可以保护和增强人的心里健康,达到形神高度统一,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的方法[1]。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养生保健法。
1精神养生
养生,即休养生息,延年益寿,是指通过自我调养的方法来休养生息,达到心身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养生学,是指在医学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人体生命规律,研究防病延年的理论与方法的一门学科。精神养生,采用的是安神宁神息神等方法,守护心神安宁,以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2精神养生法
精神养生法,指通过精神层面上自我修养修炼,以期净化人的精神世界,"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内经》养生思想[2],减少降低私欲贪念,改变不良性格,纠正错误的认知过程,并调节情绪,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以达到健康快乐的目的。精神养生法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心理卫生保健法。
3精神养生包括调志养生和调神养生
3.1调志养生法传统医学中有"心主神志"的说法,神志主要指人的精神、意志及思想活动。调志养生法,是指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调节,排除贪念,保持心态平和,使之健康长寿的方法。
浅谈老子积极入世的思想
浅谈老子积极入世的思想
作者:吴莉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7期
摘要:在老子的《道德经》中体现出了许多的积极入世的思想。而本篇文章主要是从自我道德的完善,不争中的以退为进和功成身退三方面来阐释。自我道德的完善是入世的基本要素,不争之中的以退为进则是争的欲擒故纵之术,然后在功成名就之时效仿自然之道的不居其位,不自为大而永久的保全自身。
关键词:少私;知足;虚怀若谷;不争
作者简介:吴莉(1987.4-),女,陕西延安人,西藏民族学院硕士研究生(2011级),研究方向:文艺学(文艺美学)。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7-0-01
老子是我国古代的大哲学家。他的思想自古至今如同“柔弱之水”源远流长。无论天地还是圣人,都在效仿自然之道的衣养万物而不自为主的谦卑;按照“道”的秉性来休养身心,完善自我道德;依照“道”的特性适可而止或知足知止的追求人生价值。
一、自我道德的完善
1、少私寡欲
少私:就是减少自己的私欲。寡欲:指减少私欲,减少贪念。在朱晓鹏所著的《老子哲学研究》中,将欲分为自然之欲和人为之欲。自然之欲:根据人的自然本性所具有的生存之欲,即食色之欲。人为之欲:追求过多的物质享受和欲望的满足。人应该将欲望遏制在自然之欲中,不应该过度的享受对身心有害的欲望。
老子提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第十三章)”,老子认为应该追求适当的娱乐,鄙弃过度的享乐。因为他们不仅给身体造成伤害,而且有损于内在精神的修养。“持而盈之,……莫之能守(第九章)”,此三句推及到欲望,阐述了“过犹不及”的道理,与其日益膨胀自己的欲望,走上一条不归路。不如安安稳稳的处在一种适当的状态。“无欲”并不是弃绝一切欲望,而是摒弃人为之欲。老子也主张追求自身适度的欲望,希望有甘甜的饮食、安乐的居所和欢乐的习俗。
浅谈如何争做一名优秀纪检监察干部
浅谈如何争做一名优秀纪检监察干部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根据安排,我与大家一起探导一下如何争做一名优秀纪检监察干部。我从事纪检监察工作已有好几年了,在这个特殊的工作岗位上,我和同事们在县纪委常委的领导下,在同志们的关心支持配合下,认真履行职能,踏踏实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工作上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做一名优秀的纪检监察干部。前面听了好多位同志的发言,受益匪浅。回顾自己这几年的工作,感想很多。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际,就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纪检监察干部谈点粗浅的认识,不妥之处,敬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我记得华人著名学者高震东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要永远守住自己的位置,不要忘了自己是谁的儿子,要对父母负责任;不要忘了自己是谁的先生,要对太太负责任;不要忘了自己是谁的长官,要对部下负责任;不要忘了自己是谁的部下,要对长官负责任。”这段话的道理十分明白,就是说不管一个人是什么样的身份,都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担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
纪检监察机关担负着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使命,纪检监察工作是一个特殊的岗位。使命就意味着奉献,特殊就需要付出。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我认为一定要认真履职,始终牢记使命和责任,严格按照规定,全面完成《党章》和《行政监察法》赋予的各项工作任务,做一名优秀的纪检监察干部。
那么,如何才能做一名优秀的纪检监察干部呢?我作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中的一员,个人认为应始终坚持、突出做到“五正确、三为先”,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纪检监察干部应有的优秀品质:
一、坚持“五个正确”,摆正自身位置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罪犯教育改造工作中的运用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罪犯教育改造工作中的运用
法律是底线伦理。遵守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要求。罪犯无视法律的存在,违反法律的规定,不仅是一种法律行为,也是一种低劣的道德行为。在人们的道德生活中,一定的道德行为总是以一定的道德品质为基础。根据大量调查资料表明,罪犯的犯罪行为与他们的道德品质低下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缺乏最基本的道德约束,常常以黑白颠倒的道德标准调节自己的行为,公然藐视法律和道德,藐视一切正常的社会秩序。所以,罪犯需要对罪犯进行道德教育,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并让他们运用正确的道德标准对照、调整自身的行为,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以适应社会的要求。但是,当前的罪犯道德教育出现了很多弊端,各类问题层出不穷,并不能完成提高罪犯道德水平的使命,这引起了我们深深的思考。二千多年前的孔子以倡导仁义道德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享有盛名,建立起了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思想,并积极地把道德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开我国道德教育之先河,可谓中国历史教育家中重视德育的“先师”。
十七大报告首次从战略高度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理念,阐述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总体构想,强调:“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目前,全国各行各业掀起了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国学热”持续升温,中国传统文化日
渐走进学校、企业、机关,成为提升素质、陶冶情操、构建和谐文化氛围的重要手段。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首要标准”,许多监狱创新教育改造模式,将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罪犯教育改造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省部分监狱也在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但因种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与随意性。众所周知,教育改造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工程,需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的长期养成教育,要切实发挥传统文化在教育矫治罪犯方面的积极作用,必须解决“改造什么”、“如何改造”的认识问题,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的内容与方法问题。
浅谈审计人的心态和价值观
浅谈审计人的心态和价值观
作者:王昀
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5年第14期
人生就是人的生命历程,有始有终的一个完整过程,而生命就是通过以时间为资本实现人生增值,从而使每一分钟有乐趣、有意义、有价值的体系。
审计人除审计工作外,还审视着方方面面,还想着解决各种审计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虽然任务繁重,工作辛苦,审计人却没有感到身心疲惫,审计人生是不一样的人生,审计生活有着不一般的情怀,审计人能够在当今世俗功利、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里,在枯燥、琐碎、繁重的工作中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境,活出了一种生活艺术、生活境界。
刘家义审计长在长达四十几分钟的全国审计电视会议讲话中反复强调审计人的心态,情真意切,意味深长。由此忽然感悟,心态决定生活,生活构建人生,各行各业无不如此,审计也不例外。审计人如何形成和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认识和入手。
一、审计人的三个人生层次
审计人要理解什么是人生,首先要明白人生分为生存能力、生活能力和生活艺术三个层次。
生存是人生的基本前提,属于初级阶段,生存能力不仅仅是指不生病、能挣钱、会吃饭、睡着觉,其范畴还可以延伸到忍辱负重、能吃苦、难不倒、不怕打击、敢于面对、意志坚强、善于处理人事关系、会交流沟通、明辨真善美假恶丑、掌握养家糊口的基本技能等等,很难一一列举。审计人的生存就是审计工作存在的基础,审计工作要想顺利开展,取得审计成绩,必须有承受打击、面对压力、接受挫折、克服困难、解决难题的能力。
生活能力是指心态平和、掌握科学地辩证看待外在世界和内心世界、能够微妙地恰到好处地采用中庸态度对待人物和事情、知足而又不失上进心、懂得快乐的艺术和可以理清社会伦理关系等等。反过来,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感也是衡量生活能力的指标,人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上,一无所有,一无所知,一无所会,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都是靠后天学习来获取。审计人需要较高的生活满意度,这就要求审计人不仅要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还需要较强的生活能力。
人生浅谈
浅谈人生
人生就像一壶茶,一般不经泡,时间长了,就会软,人心也会软,但时间长了,并不会淡,如果淡了,只是时间不够长。
我们都想突破时间的束缚,可发现我们依然处于这个空间之中,当我们想走出这个空间时,时间不允许了,因为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有时候,坐下来思考一下自己的过去和未来,还是能悟出一些道理来,尽管有局限,但还能凑乎吧!正如:做人要知足,做学问要不知足一样,顺其自然,还是能碰撞出一丝丝火花来的。
人生应该带着理想和自信。
失望,有时也是一种幸福,因为有所期待,所以纵使失望,也是一种幸福,虽然这种幸福有点痛。有无理想信念,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了人生是高尚充实,还是庸俗空虚。追求远大理想,确定崇高信念,是我们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我们90后作为年青一代,更应该具有理想。通过理想来指引人生的目标,提高我们的人生境界。当然,在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并非只有成功和鲜花,也可能遇到挫折和失败。所以,我们对此一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人生的航程中扬起自信的风帆,勇敢搏击。相信梦想是价值的源泉;相信眼光决定未来的一切;相信成功的信念比成功更重要;相信人生付出后终将收获美丽;相信生命是来自决不妥协的信念!
人生须立志,立志则功就,天下古今之人吗,未有无志而建功。是啊,若一件事连想都没想,更不敢去做,那这件事情绝对不可
能做成。要相信,旅途不总是布满陷进;跌倒不总是浑身创伤;飞翔不总是充满暴风;碰壁不总是血流满面。朋友,带着理想去自信的挥洒自己亮丽的人生吧!相信你的未来不是梦,一切皆有可能。
浅谈和谐文化
浅谈和谐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同理,文化也是单位的灵魂。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和文化源泉,亦是和谐单位的精神向导和重要支撑。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单位的途径有多个,但通过和谐文化建设引领和谐社会、和谐单位的建设毫无疑问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目前,和谐文化还是个较新的课题,本文就和谐文化的概念、特性、结构、功能、意义及建设途径等问题作粗浅的探讨,重点是讨论单位和谐文化的建设意义及其实践途径。
一、和谐文化概念
什么是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是由和谐与文化两个词素构成,形成偏正结构。
先析文化这个词。文化是一个含义十分广泛的词。据说有二百多种定义。据《辞海》解释,广义地说,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地说,指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应的制度与组织机构。在中国的文字学中,“文”指线条的交错,象征万物互相融合。“化”字则是“人”和“七”的会义,即回首从人,意为引导人从善。“文化”的本义就是“物纵横而无亥,引导人从善”。有人还从文化的拉丁词写法溯求词意,原意是耕作、培养、教育,物质求索的“耕作”,精神修养的“耕作”。归纳种种说法,“文化”大致含有如下思想,是人类在耕作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中创造的,是人与社会发生交往中形成的,被体现在“人工制品”中,体现在精神、意识中。再析和谐这个词。中国文字中,“和”、“谐”二字,本字应为“龢”、“龤”。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了“龢”字,而在二千多年前通行的典籍中也有“龤”字,汉许慎《说文解字》云:“龢,调也。”又云:“龤,乐龢也。”(“龢”的字义古人亦解释为人们期待着有一天能够在庄稼旁边听听音乐看看书,过上安定康乐的生活)另有《广韵》对“和”的解释是:“和,和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由上可以看出,“龢”、“龤”或“和”、“谐”单用时是同义词,“和谐”一词是由同义语素联合构成的合成词。上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因此在先秦文献中,尚未见
知足_人生感悟
知足_人生感悟
人生如同一场旅程,充满了起起落落,不断地经历着各种风风雨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常常会追求更多的财富、更高的地位、更完美的生活,却往往忽略了知足的重要性。
知足,是一种内心的满足和平静。当我们能够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不再贪婪地追求更多的物质财富时,我们就能够体会到真正的幸福。因为,财富和地位固然重要,但它们并不是人生的全部。当我们能够知足于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我们就能够更加珍惜眼前人和事,更加懂得感恩和珍惜。
知足,也是一种境界。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能够保持一颗知足的心,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加从容地面对困难,更能够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下去。因为,当我们能够知足于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我们就能够更加坚定地前行,不会被困难所击倒。
知足,更是一种智慧。在追求更多的财富和地位时,我们往往会失去了内心的平静和快乐。而当我们能够知足于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时,我们就能够拥有内心的平静和快乐。因此,知足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加快乐,更能够让我们更加智慧。
总之,知足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智慧。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应该学会知足,珍惜眼前人和事,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快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人生的旅程中走得更加从容和坚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人的一生中,知足常乐是一种精神境界自我满足的描述。从字面上看似有些消极的思想因素,但细心琢磨不无道理。而追求则是人生中不断进取的一种富有积极向上的写照。用以形容人为了更大的收获而不断地汲取,扩展自己期望,以达到更高的收获值。其实,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知足与追求思想境界会有不同的感想。站在物质生活角度上来看,追求经济效益应该有个“度”,“过分”地追求而会酿成贪得无厌不良习气,把自己陷入难以自拔的境界中,成为物质生活的奴隶,所以,我们要有一个知足的理念蕴含其中,在一定程度上时时自我提醒,这样对自己的生活质量会有一个满足感、知足感的精神收获,促进生活情趣增长;在文化生活上,我们追求科学知识,追求文化艺术,追求理想事业,应该是没有限度的,而是要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下去,达到精益求精的至高无上的境界。在这里没有知足而言,那是在探索人生韵味,探索人生的美好。两个不同的领域,两种不同的对待方式。在这里彰显出一个人崇高思想境界和人生观念。物质生活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真实概括,即经济实力到生活实际拥有资产的总称。我们倡导提高物质生活质量,向小康社会过渡,这是社会经济实力提高的一个整体表现。充裕的社会财富,让大家分享,应有尽有,可谓是按需所配,以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需求。这是我们期盼的社会共同繁荣富强的理想境界,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前景。这样的物质生活是我们大家共同追求的,也是期盼的。但是,以个人而言,君子聚财有道,在社会发展中利用自己的才华,在国家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发家致富,向着经济快速积累增长的方向奋进,成为百万、千万、亿万富翁是理所当然的,没有异议。我们赞扬倡导每个华夏子民都成为富翁,那样中华民族就更加强大起来,可谓是民富国强。但是,时下一些人利用不正当的手段,借助各种势力横征暴敛,巧取豪夺,不管合法的,非法的一律纳入囊中,这样一日暴富,可谓是贪得无厌而且会引发不良后果,最终倾覆于大众的怒潮之下。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一幕,也不希望有这样的人出现在社会中。文化生活是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无形财富,是人类社会千百年积淀下来的精华。开创人类文明,塑造良好的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环境是大家的职责。搞经济发展,需要良好的文化素质,和谐的社会氛围,这样可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壮大。文化生活是物质生活的再现,文化生活高于物质生活。在今天,我们的社会在蓬勃发展着,而且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向前飞跃,经济迅猛增长,文化事业空前活跃,二者在相互作用下共同发展壮大,形势喜人,值得赞扬。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展望我们的社会未来发展前景,需要社会成员再接再厉,开创新的局面,加大前进步伐,向着更高的境界迈进。追求更高的理想境界,因为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生活没有止境,只有不断的拼搏进取,才能勇往直前,取得更大的胜利。知足常乐是我们对已经取得的成绩一种肯定,那是我们辛勤劳动得到的成果,站在成绩上欣赏自己的劳动成就,值得自豪。任何事物都有其双重性,如何驾驭,如何利用是一个辩证关系。站在不同角度会有不同的视角,心态也自然不同。追求是我们人类社会的共性,我们一直在探索追求着新的生活目标,探索着美好的未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没有止境;知足是一种自我感受,是一种心理安慰,是一种自我欣赏的情趣,也是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欣赏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