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概述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概述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概述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萌芽于夏、商、周,兴起于先秦时期,繁荣于春秋、战国,定型于汉、唐,止步于宋、元,盛行于明、清,衰落于清末。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一般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

治国学适应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治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1、顺“道”“道”,是指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和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

而在管理角度上讲,“道”一般是指人类社会的一种规则、法则,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

2、重人“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包括人心向背和人才归离。

早在《荀子·哀公》中就有提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3、人和“和”就是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

我国历来把天时地利人和当作事业成功的三要素。

人和的关键在于管理者,管理者要从自我管理入手,才能实现人和。

4、守信守信是做人的根本,办一切事情都要把诚信放在第一位,诚信是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

5、利器人类的发展就是不断地提高利用工具水平的过程,人类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就是发明了前所未有的机器设备,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

6、求实办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一切行动的方法和行为准则。

即儒家提出“守正”原则,看问题不要偏激,做事情不要过头,也不要不及。

7、对策任何事情都要事先进行统筹谋划,制定正确的对策,然后再去实施,才能取得成功。

制定对策,一是预测,二是运筹,即我们常说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8、节俭我国历来提倡开源节流,勤俭持家。

孔子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墨子说:“故其用财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

9、法治我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先秦法家,后来逐渐演变成一套法治体系,包括田土法制、财税法制、军事法制、人才法制、行政管理法制和市场法制等。

西方早期管理思想国外的管理时间和管理思想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作者: ————————————————————————————————日期:ﻩ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洽生学。

治国学适应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包括财政赋税管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漕运驿递管理、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

治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学问。

这两方面的学问极其浩瀚,作为管理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可以概括为如下一些要点。

ﻫ1.顺“道”ﻫﻫ中国历史上的“道”有多种含义,属于主观范畴的“道”,是指治国的理论,属于客观范畴的“道”,是指客观经济规律,又称为“则”、“常”。

这里用的是后一含义,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

《管子》认为自然界和社会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

”(《管子&形势》)社会活动,如农业生产,人事,财用,货币,治理农村和城市,都有“轨”可循, “不通于轨数而欲为国,不可。

”(《管子&山国轨》)人们要取得自己行为的成功,必须顺乎万物之“轨”,万物按自身之“轨”运行,对于人毫不讲情面,“万物之于人也,无私近也,无私远也”,你的行为顺乎它,它必“助之”,你的事业就会“有其功”,“虽小必大”;反之,你如逆它,它对你也必“违之”,你必“怀其凶”,“虽成必败”,“不可复振也”(《管子&形势》)。

ﻫ司马迁把社会经济活动视为由各个个人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而进行的自然过程,在社会商品交换中,价格贵贱的变化,也是受客观规律自然检验的。

他写道“贱之征贵,贵之征贱”,人们为求自身利益,“以得所欲”,“任其张,竭其力”,“各劝其业,乐其表,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民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对于社会自发的经济活动,他认为国家应顺其自然,少加干预,“故善者因之”,顺应客观规律,符合其“道”,乃治国之善政(《史记&货殖列传》)。

总结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总结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总结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源远流长,它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儒家思想以及道家思想的精华。

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管理和组织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至今仍然对中国现代管理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下面将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强调“仁治”和“仁者为师”的观念。

儒家思想认为,一个好的管理者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员工,倾听他们的意见和需求,并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这种积极关心和尊重员工的态度,能够增强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归属感,从而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和效益。

其次,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注重“德治”和“道德为本”的理念。

儒家思想认为,管理者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以身作则,给员工树立榜样。

同时,管理者还应该秉持中庸之道,处理问题时要公正、平衡,注重道义与利益的统一。

只有通过道德的引导和榜样的作用,才能够建立一个和谐、有序的组织环境。

第三,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强调“中治”和“平衡”的思想。

儒家思想认为,管理者应当遵循权衡利弊、举一反三的原则,对待员工和组织之间的关系要求“中庸”,即既不能过度压制员工,也不能放任自流。

管理者要注重沟通和协调,保持组织内外的平衡,既能够有效地实现管理目标,又能够满足员工的发展需求。

第四,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倡导“治本”的思想。

儒家思想认为,管理者首先要从自身开始,不断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能力和道德素养。

只有管理者本身具备了良好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够有效地管理和引导员工。

因此,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强调管理者要不断自我反省,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才能够更好地履行管理职责。

最后,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强调“和治”和“和为贵”的观念。

中国古代将“和”视为最高的价值追求,认为管理者应该注重沟通与协调,处理好人际关系,促进组织内部的和谐与团结。

同时,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也强调“和谐发展”,即管理者应当注重处理好组织与环境、利益与道义、长期与短期等方面的关系,追求整体与个体的和谐发展。

第二章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第二章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孔子对以往儒家思想进行了总结、阐发和传播,提 出了儒家思想主体的思想构架,再经较晚的孟子和荀子 进一步的补充,正式形成了一门儒学。 儒家学说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焚书坑儒,对儒家进行彻底的否定。 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宋明时期,儒家的理论进一步得到了完善。



(二)人本主义的管理目标
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以“人”为本,讲“为政以德” 、 “正己正人”,把人以及人际关系作为管理理论的出发点。儒家认为 管理的本质是“治人”,管理的前提是“人性”,管理的方式是“人 治”,管理的关键是“择人”。 老子在《道德经》中就提出“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把“重 人”作为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提示要奇取天下、治好国家、办成大 事、人是第一位。
返回
儒家关于人性改造的思想

儒家认为人性的改造主要是通过自身修养来解决。儒 家是提倡天人合一的,一个人最高奋斗目标是做圣人, 并提出了向此目标奋斗的途径。 孟子的“天降大任于世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 肤,苦其心志,空乏其身。”和他的“达可兼济天下, 贫可独善其身,”对后人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三个层次: 1、形体上的合一: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 肢五脏; 2、情感上的合一:天有风雨阴晴,人有喜 怒哀乐; 3、规律上的合一:天有四季物候,人有春 种、夏锄、秋收、冬藏。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古之造文者,三画 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 谓之王。”



(三)基于实用理性精神的管理手段
工具理性是通过精确计算功利的方法最有效达至目的 的理性,是一种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 观,所以“工具理性”又叫“功效理性”或者说“效率理 性”。 实用理性关注于现实社会生活,不作纯粹抽象的思辨, 事事强调“实用”、“实际”和“实行”,满足于解决问 题的经验论的思维水平。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文字要点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文字要点

知彼知己(1)
•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 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 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 先知也。无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 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也。
知彼知己(2)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 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 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 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 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 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知胜之道
•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 识众寡之用者胜 • 上下同欲者胜 • 以虞待不虞者胜 •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 有功;不自矜,故长。多唯不争,故天下莫 能与之争。
利人利己
•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长且久,以其不自生,
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 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察人择人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 以虞待不虞者胜。
以迂为直
•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 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 知迂直之计者。
•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形似水
•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致胜。故兵无常 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 之神。
•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 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 而离之。
上兵伐谋
•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 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 伐交,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精选文档】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精选文档】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儒家、道家、法家、兵家一、内圣外王,仁者爱人——孔子的管理思想民贵君轻,以和为贵,性善论-孟子的管理思想●孔子的信的伦理思想:信是树立在他人心目中的人格形象,是认知情感度的基础.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又: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商誉,信誉。

●孟子的性善论。

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义利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无为而治——老子的管理思想•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指人的行为应顺应自然,不要主观随意蛮干);三、法制天下—-韩非子的管理思想四、兵法经营—-《孙子兵法》的管理思想•孙子(孙武)十三篇:知胜有五-可战与不可战,以兵力多少用不同战法,上下同欲,有备与无备,不控制有才能的将帅(谋攻篇)。

•总结古代管理思想,要点为:1、顺道2、重人3、求和4、法治5、守信6、预谋顺道即: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老子:道法自然要求:第一,辩道第二,顺道重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

求和强调人际关系融洽,和谐。

天时地利人和求和的关键在于当权者求和要善于团结敢于提出反对意见的人。

法治明法—法的公开性原则一法—统一性和平等性原则常法/固法—法的稳定性原则守信孔子:君子信而后劳其民韩非子:小信成则大事立,故明主立信预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者,预测,预谋,预备,核心是预谋.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18世纪)•西方文化起源于希腊、埃及、巴比伦等文明古国.•古罗马帝国鼎盛时期,西起英国,东至叙利亚,包括整个欧洲和北非。

这得益于有效的组织,集权和分权很好地结合。

•威尼斯兵工厂(1436年),雇工一、两千人,在组织机构、部件储存、装配线生产、部件标准化、会计控制、存货控制、成本控制、人事管理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

•尼古拉·马基雅维利(1469—1527,意大利),著《君主论》,论述了管理四原则:1、群众认可2、内聚力3、领导方法4、生存意志管理学产生的萌芽阶段(18世纪~19世纪末)亚当·斯密亚当·斯密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也称《国富论》)于1776年出版,该书问世标着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理论体系的构筑完成。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九大要点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九大要点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九大要点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宏观上是治国平天下,微观上是兼顾治家、治学、治企。

南京大学蔡一教授对传统管理思想进行研究,提炼出管理思想九大要点,大致可以概括如下:一、顺“道”中国古代,顺应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去发展,违背自然规律必然会受到相应的惩罚,不能搞“大跃进”。

在商业的世界里,要顺应客观经济与商业规律。

二、重人重视人才与人心的工作,重视人才才能发展,重视人心才能让团队跟有凝聚力与战斗力。

三、求和治国是和能兴邦,治生是和气生财,成事还特别强调天时、地利、人和。

在企业发展中,人际关系尤为重要,在中国尤甚。

四、守信治国要守信,办企业要把诚信放在第一位。

信誉是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是国家兴旺和事业成功的保证。

五、利器生产要有工具,打仗要有兵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企业要有自己的技术,核心竞争力。

六、求实实事求是,办事要从实际出发。

办事不要过头,也不要不及。

注重“量力”原则,凡是量力而行;也要注重“时空原则”,就是办事要注意时间(时机)和地点等客观条件。

七、对策古人云“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商业活动中也必须统筹谋划,正确研究对策,以智取胜。

研究对策注意两点:一是预测,二是运筹。

要有预见性,并且要多系统统筹。

八、节俭要学会开源节流,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经营企业同样如此。

要学会勤俭治企,把有限的资源放在最能产生效益的地方。

九、法治韩非子提出法治,并形成一套法治体系。

企业中往往也会进行规章制度的建设,让员工在“有法可依”的制度环境下开展工作。

以上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九大要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

中国早期管理思想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

治国学适宜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包括财政赋税管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以及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

治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学问。

这两方面的学问极其浩瀚,作为管理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可以概括为如下要点:一、顺道“道”在汉语中有多种含义。

属于主观范畴的“道”,主要指治国的理论;属于客观范畴的“道”,主要是指客观经济规律。

这里用的是最后一种含义,指管理要顺应客观经济规律。

比如,《管子》认为自然界和社会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夏秋冬,不更其节”等等。

二、重人“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

要夺取天下,办成事业,人是第一位的,故我国历来讲究得人之道、用人之道。

《管子》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国家必须“令顺民心”,“从民所欲,去民所恶”,乃为“政之宝”。

司马迁提倡“能巧致富”,他说“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三、人和“和”就是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

对治国来说,和能兴邦;对治生来说,和气生财。

故我国历来把天时、地利、人和作为事业成功的三大要素。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

”《管子》说:“上下不和,虽安必危。

”近代成功的企业家也都注重人和,创办申新纱厂的大企业家荣德生治厂以“《大学》之‘明德’,《中庸》之‘明诚’”对待下属,“管人不严,以德报人”,“使其对工作不生心,存意外”,“自治有效”。

四、守信治国要守信,办企业也要守信。

孔子说:“君子信而后劳其民。

”《管子》特别强调要取信于民,提出国家行政应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不行不可复”。

也就是说,治理国家,必须言而有信。

政策多变,出尔反尔,从来就是治国大忌。

治国如此,治生亦然。

我国从来就是提倡“诚工”,“诚贾”的传统,商而诚,苟取一时,终致瓦解,成功的商人多是商业信誉度高的人。

传统管理思想

传统管理思想

第一节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一、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五千年的文化,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都是中国的文化背景,在研究现代管理思想的时候,不能不首先研究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要点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1、宏观管理的治国学——(财政赋税、人口管理、货币管理、等)2、微观管理的治生学——(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等)(一) 顺道——顺应客观的规律(二) 重人——1、重人心向背2、重人才归离(三) 人和——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四) 守信——信誉是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是国家兴旺和事业成功的保证(五) 利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六) 求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七) 对策——运筹谋划,以智取胜。

两个要点1、预测2、运筹(八) 节俭——理财和治生都提倡开源节流,勤俭治国(九) 法治——我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先秦法家和《管子》,后逐渐演变成一套法治体系第二节西方传统管理思想一、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1、亚当。

斯密《国富论》1776(英国)认为、劳动是人民财富的源泉,各国人民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用品的源泉是本国人民每年的劳动。

亚当。

斯密在分析“劳动生产力”的因素时,特别强调了“分工”的作用。

重要论点、经济现象是基于具有利己目的的人们的活动所产生的。

2、查理。

巴贝奇(英国)发展了亚当。

斯密的观点,提出了关于生产组织机构和经济学方面的带有启发性的问题。

巴贝奇提出了“边际熟练”原则,——即对技艺水平、劳动强度定出界限,作为报酬的依据。

3、罗伯特。

欧文(英国的空想主义家)经过一系列的试验,提出了“在工厂生产中重视人的因素”。

欧文是人事管理的创始人二、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古典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弗雷德里克*泰罗—科学管理之父——《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试述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对我们做好管理工作的启示?】泰罗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谋求最高工作效率2、达到最高效率的重要手段——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方法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要求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的改变泰罗提出的以下管理制度『07J制度是什么?』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效率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4、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5、使管理和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亨利*甘特——重要贡献之一是设计了一种用线条表示的计划的因素成“甘特图”代表作——《工业的领导》1916,《工作组织》1919杰布雷斯及他的妻子——两人以进行“动作研究”而著称泰罗及其他同期先行者的理论和实践构成了泰罗制。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ppt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ppt
两种管理方式: 1、以力服人,就是管理者对被管理者是以权 压人,单纯靠规章制度惩罚人; 2、靠说服教育,道德感化,和被管理者进行 感情交流和思想沟通。
(3)强调权变观念
“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 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2、“得民心者得天下”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 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八奸”:“同床、在旁、父兄、 养殃、民萌、流行、威强、四方”。
——《雍也》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 人。”
—— 《公冶长》
பைடு நூலகம்
3、义的理念与企业管理
利義
(二)、孟子的管理思想
1、孟子管理思想的特点
(1)以性善论作为其管理思想基础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
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 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2)“以德服人”的情感管理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主讲:杨 柯
一、儒家管理思想
(一)、孔子的管理思想
孔子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准则、以和为目标 的伦理思想,是他的管理思想精髓。
1、和的理念与企业管理
“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的区别。
一、儒家管理思想
2、仁的理念与企业管理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3、管理艺术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三、法家管理思想 1、管理制度 法家主张“法治”,反对“人治”。
2、管理权威 “势者,胜众之资也。”他把“势”分为
“自然之势”和“人为之势”。
3、管理技巧
“主之所用也七术,所察也六微” 。
3、管理技巧

中国管理思想

中国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管理时期的管理思想
先秦时期
治理国家的准则——礼 管理方法——重义轻利 治生思想——惠民
治国之本——仁政 人性善论 富民 治国思想——以礼治国、礼法结合 人性恶论 上下俱富
• 儒家管理思想重视人的因素 • 重视领导的作用,领导者要以身作则 • 管理必须重视人际关系和谐
• 贵义贱利抑制了竞争社会的形成 • 重道轻艺阻滞了生产力发展与社会进步
晚明时期
限制君权 工商皆本 土地制度改革 复井田 税制改革 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以法制禁令治理国家的 同时要加强教化 改革行政管理 改革田赋管理
土地管理 改按亩而赋为按口而赋 对自耕地和佃田地分征 等差税额 财政管理 赞成以货币为租税主要 征收工具
前清时期
耗羡归公 养廉银制度 任用官吏一定要使其才 能和职务相当 清、慎、勤
兼爱尚同 节用 尚贤
秦汉时期
极权管理
无为而治
•盐铁专卖 •开征财产税 •发行标准货币 •均输平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盛唐时期
均田制 世业田(20%)永业田 租庸调制 实物代役
重视农业生产 劝农桑,薄赋徭 重视人才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宋元时期
公开讲求理财之术 摧抑兼并 租税负担平均和普遍 官员升迁要以政绩为标准 教育改革
动合无形、无为而治 管理环境——清静安定 管理策略——以退为进、以弱胜强
• 管理活动要符合规律 • 对立关系互相转化 • 居上谦下 • 消极 • 善下是为了缓和矛盾
行政管理——崇法 重势 重术
强调战略的重要性 重视人在战事中的作用 智、信、严、仁、勇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

法家管理思想
3.1 以法治国
法家管理思想主张制定明确的法律和规章制度,要求所 有人都要遵守这些规定。在管理上,法家认为领导者应 该依据法律规定来管理组织和员工,以保证组织的正常 运转和员工的权益
法家管理思想
3.2 法、术、势相结合
法家管理思想还强调法、术、势相结合。 法是指法律规定和制度;术是指领导者的 领导艺术和方法;势是指形势和环境。法 家认为,领导者应该依据法律规定和制度 来管理组织和员工,同时要注重领导艺术 和方法的应用,以及形势和环境的分析
兵家管理思想
4.2 应变创新和预防危机
兵家管理思想还强调应变创新和预防危机。领导者应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预见性,能够 预测到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危机,同时要善于应对各种变化和创新,以保持组织的竞争 力和稳定性
5
墨家管理思想
PART 5
墨家管理思想
墨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兼爱非攻 ",即强调博爱、互助和和平
儒家管理思想
儒家管理思想
1.2 礼
"礼"是儒家管理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它强调的是礼仪规范和道德标准。在管理 上,儒家认为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和道德 规范是必要的,同时要注重员工的礼仪培 训和道德教育,以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
儒家管理思想
1.3 中庸
"中庸"是儒家管理思 想的第三个重要方面 ,其含义是要保持适 度和平衡。在管理上 ,儒家认为领导者要 保持稳健的领导风格 ,不过度追求成绩, 也不过度惩罚错误, 而是要寻求平衡和适 度
PART 1
儒家管理思想
儒家管理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仁"、
"礼"和"中庸"

简述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简述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简述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题目:简述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案解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主要包括:儒家的管理思想、法家的管理思想、道家的管理思想。

1、儒家的管理思想也就是仁政德治论。

等到最后提出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管理目标。

2、法家的管理思想也就是法制刑治论。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

3、道家的管理思想也就是无为而治论。

指出要实现的管理目标是至德之世。

相关拓展: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

各个国家和民族对管理学的发展都有各自的贡献和价值西方中心论是完全不符合人类历史的发展事实的。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都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有:(1)顺“道”的管理思想。

在中国的文化思想中“道”是一个使用较广含义十分丰富的概念。

其使用的情况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属于主观范畴的“道”它是安邦治国的理论、道理;另一类是客观范畴上的“道”是事物的客观规律。

顺“道”的含义就是要求人们尊重客观规律在实际工作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顺“道”的主张很早以前就在我国提出来了如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老子就用“道”来描述客观规律指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管子则在老子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人们要想做成一件事情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汉代的思想家司马迁就更加强调社会经济活动中客观规律的重要性。

他主张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管理应当服从经济规律。

可见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就已经认识到管理必须遵守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了。

(2)“重人”的管理思想。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在研究管理活动时十分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重人”的管理思想。

这里的“重人”有这样两重含义: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的归离强调人才的作用。

(3)重视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管理思想。

中国的思想家一致认为天时、地利、人和是决定事业成功与否的三个重要的因素而这其中“人和”又是最为重要的。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总结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总结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总结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管理领域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智慧。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总结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即人本管理、和谐共治和无为而治。

首先,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强调人本管理。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关注个体的发展和幸福。

在管理实践中,儒家思想倡导以德治人,注重领导者的品格和道德修养。

与其依靠权威和规则来管理员工,儒家思想强调以身作则和感化教育,通过启发、引导和激励员工,实现他们的自我实现和发展。

此外,儒家思想还强调社会关系和亲情关系的重要性,在管理中倡导建立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网络。

其次,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追求和谐共治。

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强调了组织内外的和谐。

道家思想倡导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并以和谐为目标。

在管理上,道家思想强调领导者和员工之间的和谐关系,主张领导者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员工,尊重他们的思想和需求,以及善于为员工解决冲突和困扰。

此外,道家思想还强调组织与外界环境的和谐共存,倡导与利益相关方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实现共赢的局面。

最后,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主张无为而治。

这一思想表达了尊重自然规律、不操之过急的管理理念。

无为而治并不是不做事,而是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善于借势应变,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在管理中,这一思想强调领导者应充分了解组织的现状和内外环境,审时度势,避免不必要的干预和操劳,而是通过自然的演变,引导组织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

这种无为而治的管理方式体现了对人和事物的尊重,强调谦逊和沉稳作为成功管理者的品质。

总之,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在人本管理、和谐共治和无为而治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智慧。

虽然在现代社会中,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方法正在兴起,但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可以借鉴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以更人性化、和谐和理性的方式来管理组织,从而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管理思想的几点感悟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管理思想的几点感悟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管理思想的几点感悟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管理思想的几点感悟包括:
1. 廉洁奉公: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廉洁奉公的价值观念,管理者应当廉洁自律,以公正、公平的态度管理组织,注重公众利益,并且能够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

2. 和谐共生: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和谐共生的理念,管理者应当注重员工之间的合作与团结,倡导员工互助互利,促进组织内部的和谐关系。

3. 以德治人:中国传统文化重视道德修养和人的品质,管理者应当注重培养员工的道德观念和品德修养,通过以德治人的方式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4. 以人为本: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管理者应当以人为本,关注员工的合理需求,注重员工的发展和个人成长,努力创造一个人性化、关怀员工的工作环境。

5. 依法治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依法治理的原则,管理者应当依法管理和运营组织,遵守法律法规,处理管理与人际关系时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偏袒个人或特定群体。

这些感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管理思想的深刻思考和积极倡导,可以为现代管理者提供有益启示和指导。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作者:————————————————————————————————日期: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洽生学。

治国学适应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包括财政赋税管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漕运驿递管理、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

治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学问。

这两方面的学问极其浩瀚,作为管理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可以概括为如下一些要点。

1.顺“道”中国历史上的“道”有多种含义,属于主观范畴的“道”,是指治国的理论,属于客观范畴的“道”,是指客观经济规律,又称为“则”、“常”。

这里用的是后一含义,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

《管子》认为自然界和社会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

”(《管子&形势》)社会活动,如农业生产,人事,财用,货币,治理农村和城市,都有“轨”可循,“不通于轨数而欲为国,不可。

”(《管子&山国轨》)人们要取得自己行为的成功,必须顺乎万物之“轨”,万物按自身之“轨”运行,对于人毫不讲情面,“万物之于人也,无私近也,无私远也”,你的行为顺乎它,它必“助之”,你的事业就会“有其功”,“虽小必大”;反之,你如逆它,它对你也必“违之”,你必“怀其凶”,“虽成必败”,“不可复振也”(《管子&形势》)。

司马迁把社会经济活动视为由各个个人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而进行的自然过程,在社会商品交换中,价格贵贱的变化,也是受客观规律自然检验的。

他写道“贱之征贵,贵之征贱”,人们为求自身利益,“以得所欲”,“任其张,竭其力”,“各劝其业,乐其表,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民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对于社会自发的经济活动,他认为国家应顺其自然,少加干预,“故善者因之”,顺应客观规律,符合其“道”,乃治国之善政(《史记&货殖列传》)。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
。办一切事 业都要守信。信誉是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 稳定关系的基础,是国家兴旺和事业成功的 保证。
利器
这是一个比较关键的字眼,孔子曾经说过:“工欲 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是说,要做成功一件事,就 必须要有足够的条件,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利器”, 要如何管理好一个组织或者个人,除了要有上面所 说的几种条件之外,也要有足够的准备或者先决条 件,这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利器”了,现进的科技 一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就像人们知道,收割 稻谷需要很长的人力,所以发明出了专门用来收稻 谷的机器,类似镰刀之类的,从而造纸术等一系里 的类似四大发明的东西也就相继问世了,无论是在 工业还是农业上,还是其他什么方面,先进的科技 制造出来的“利器”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西方差异
核心
管理方式
目标
本质
核心的差异
中国 西方 重视技术化的管理。 重视人的力量,认为 人是管理的核心。 会把管理的重点放在 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物质资料的改进和提 中,民本思想一直占 高上。如泰罗的规范 据着主导和核心地位。 管理理论和法约尔的 一般管理理论等。
管理方式的差异
将“修己”具体的落实到行动上,儒家提出了“仁,义,礼, 智,信,”即“五常”。儒家正是以这五常对管理者基本素质 的要求,“修己”是管理的起点或是前提。 安人,主要是针对被管理者而言的,管理者经过“仁,义,礼, 智,信,”的锻炼,不断完善自己,然后通过管理活动,以影 响和带动别人,达到“安人”的目的。 “修己”是个人品德的修养,是管理的起点,修己的极致就是 “内圣”;“安人”是治理国家的目标,是管理的目的,也是 儒家所追求的“外王”。“修己安人”正是儒家的“内圣外王” 之道,两者关系是无法割裂的,它们贯穿于管理的整个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洽生学。

治国学适应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包括财政赋税管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漕运驿递管理、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

治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学问。

这两方面的学问极其浩瀚,作为管理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可以概括为如下一些要点。

1.顺“道”中国历史上的“道”有多种含义,属于主观范畴的“道”,是指治国的理论,属于客观范畴的“道”,是指客观经济规律,又称为“则”、“常”。

这里用的是后一含义,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

《管子》认为自然界和社会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

”(《管子&形势》)社会活动,如农业生产,人事,财用,货币,治理农村和城市,都有“轨”可循,“不通于轨数而欲为国,不可。

”(《管子&山国轨》)人们要取得自己行为的成功,必须顺乎万物之“轨”,万物按自身之“轨”运行,对于人毫不讲情面,“万物之于人也,无私近也,无私远也”,你的行为顺乎它,它必“助之”,你的事业就会“有其功”,“虽小必大”;反之,你如逆它,它对你也必“违之”,你必“怀其凶”,“虽成必败”,“不可复振也”(《管子&形势》)。

司马迁把社会经济活动视为由各个个人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而进行的自然过程,在社会商品交换中,价格贵贱的变化,也是受客观规律自然检验的。

他写道“贱之征贵,贵之征贱”,人们为求自身利益,“以得所欲”,“任其张,竭其力”,“各劝其业,乐其表,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民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对于社会自发的经济活动,他认为国家应顺其自然,少加干预,“故善者因之”,顺应客观规律,符合其“道”,乃治国之善政(《史记&货殖列传》)。

“顺道”,或者“守常”、“守则”、“循轨”,是中国传统管理活动的重要指导思想。

2.重人“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

要夺取天下,治好国家,办成事业,人是第一位的,故我国历来讲究得人之道,用人之道。

得民是治国之本,欲得民必先为民谋利。

先秦儒家提倡“行仁德之政”,“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修文德以来之” (《论语&季氏》),使“天下之民归心”,“近者悦,远者来”(《论语&尧曰》),“天下大悦而将归己。

”(《孟子&离娄上》)《管子》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国家心须“令顺民心”,“从民所欲,去民所恶”,乃为“政之宝”(《管子&牧民》)。

西汉贾谊说:“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

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国家的安危存亡兴坏,定之于民;君之威侮、昏明,强弱,系之于民;吏之贵贱,贤不肖,能不能,辨之于民;战争的胜败,亦以能否得民之力以为准。

”(《新书&大政上》)这些思想历代都有,逐步成为管理国家的准则。

得人才是得人的核心。

要得人才,先得民心,众心所归,方能群才荟萃,故《管子》把从事变革事业,注重经济建设,为人民办实事,视为聚拢优秀人才的先决条件,叫做“德以合人”,“人以德使”(《管子&五辅、枢言篇》)。

我国素有“求贤若渴”一说,表示对人才的重视。

能否得贤能之助,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事业的成败。

“得贤人,国无不安广…&失贤人,国无不危”(《吕氏春秋&求人》)。

诸葛亮总结汉的历史经验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前出师表》)。

《晏子春秋》则把对人才“贤而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视为国家的“三不祥”,其害无穷。

在治生学方面,我国也有重视人才的传统。

司马迁提倡“能巧致富”,他说:“巧者有余,拙者不足”,“能者辐辏,不肖者瓦解”(《史记&货殖列传》)。

唐代陆贽说:“夫财之所生必因人力,工而能勤则丰富,拙而兼隋则篓空”(《陆宣公集&均节财税恤百姓》第一条)。

西晋的傅玄说:“夫裁径尺之帛,形方寸之木,不任左右,必求良工”。

(《傅子&授职篇》)凡能工巧匠,或对生产建设有重大贡献者,如春秋时发明木作工具的鲁班,战国时修建都江堰的李冰,修建郑国渠的郑国,汉代发明二牛耦耕法和三脚条播器(三脚耧)的赵过,发明和改进炼铁鼓风器(水排)的后汉的杜诗和韩暨,对发展纺织工业有重大贡献的元代黄道婆等人,都传颂千古,流芳百世,为人典范。

《管子》一篇国情普查提纲(《问》)中列专项调查国内的生产能手,树立“人率”,进行表彰。

司马迁《货殖列传》记载,齐国的“奴虏”,即下等人,人皆贱之,唯刀间独具慧眼,赏识这些人的才能,收取重用,“尽其力”,“使之逐渔盐商贾之利”,“终得其力,起富数千万”,发了大财。

3.人和“和”就是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

对治国来说,和能兴邦;对治生来说,和气生财。

故我国历来把天时、地利、人和当作事业成功的三要素。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管子》说:“上下不和,虽安必危”(《管子&形势》)。

“上下和同”,“和睦协辑”(《管子&五辅》),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战国时赵国的将相和故事,妇孺皆知,被传颂为从大局出发讲团结的典范。

求和的关键在于当权者,只有当权者严于律己,严禁宗派,不任私人,公正无私,才能团结大多数。

《管子》提出“无私者容众”,要求君主切不可有“独举”、“约束”、“结纽”这些宗派行为,不可“以爵禄私有爱”,要严禁“党而成群者”(《管子》五辅、法法等篇)。

李觏说国家的统治者必须“无偏无党”,“循公而灭私”,“天子无私人”,从国家机构中清除那些嫉贤妒能,钻营利禄,大搞宗派,戕害民生的“恶吏”,以改善官民关系。

唐太宗是个讲团结的君主,他不仅重用拥护自己的人,而且重用反对过自己的人,他救下了曾反对其父李渊的李靖,委以重任。

魏征曾力劝李建成除掉李世民,唐太宗就位后不计前隙,照样重用,且平时能“从谏如流”,“爱谏诤”,思己短,知己过,使群臣乐于献策,齐心治国。

正因为唐太宗广泛团结人才,形成一个效能很高的人才群体结构,贞观之治才有了组织上的保证。

近代成功的企业家也都注重人和,创办申新纱厂的大企业家荣德生治厂以“《大学》之‘明德’,《中庸》之‘明诚”对待属下,“管人不严,以德服人”,“使其对工作不生心,存意外”,“自治有效”。

他说用人“必先正心诚意,实事求是&,庶几有成。

若一味唯利是图,小人在位厂…&不自勤俭,奢侈无度,用人不当,则有业等于无业也”。

(荣德生:《乐农先生自订行年纪事续编》)刘国钧办大成纺织染公司,以“忠信笃敬”为厂训。

宋菜卿在公司悬挂孔子名言“己所勿欲,勿施于人”作厂训,他说“你愿人怎样待你,你就先怎样待人”。

这些皆反映从自我管理入手实现人和,从而达到系统管理以协力推进事业的管理思想。

4.守信治国要守信,办企业要守信。

办一切事业都要守信。

信誉是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是国家兴旺和事业成功的保证。

孔子说:“君子信而后劳其民”(《论语&尧曰》)。

他对弟子注重“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

治理国家,言而无信,政策多变,出尔反尔,从来是大忌。

故《管子》十分强调取信于民,提出国家行政应遵循一条重要原则:“不行不可复”。

人们只能被欺骗一次,第二次就不信你了,“不行不可复”者,“不欺其民也”。

“言而不可复者,君不言也;行而不可再者,君不行也。

凡言而不可复,行而不可再者,有国者之大禁也”(《管子&形势》)。

、&治生亦然。

商品质量、价格、交货期,以至借贷往来,都要讲究一个“信”字。

我国从来有提倡“诚工”,“诚贾”的传统,商而不诚,苟取一时,终致瓦解,成功的商人多是商业信誉度高的人。

明代徽商唐祁,其父曾借某人钱,对方借据丢失,唐祁照付父债,后来有人拣得借据,向唐祁讨债,他又照付。

别人嘲笑他傻,他说,“前者实有是事,而后卷则真也”(《安徽通志》196卷)。

徽蚶另有一商人翁生,经商“巧而不贼”,取得社会的信任,“人莫不以为诚而任之”,“虽不矜于利,而贾大进,家用益富”(《王遵岩文集&黄梅原传》),可见守信是进财之道。

5.利器生产要有工具,打仗要有兵器,中国历来有利器的传统。

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吕氏春秋&任地》篇说,使用利器可达到“其用日半,其功可使倍”的效果。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及其推广,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并使“利器说”成为中国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

历史上许多重大发明,如西汉出现的新式粮食加工机械——水碓,“役水而舂,其利百倍”。

东汉和三国时出现的新式炼铁鼓风器——水排,大大提高了铁的质量,从而提高工具和兵器的质量,这些都是在当时政府官员的主持下发明和推广的。

明清时代在长江下游乃至全国先后推广松江地区先进纺车,和纺技,也多是由地方官员出面相邀和主持,说明利器思想已引起当时国家管理机构的重视。

及至近代,一再出现机器兴邦说。

如郑观应主张维护民族独立要靠“商战”,商战必赖机器,机器生产,“工省价廉”,“精巧绝伦”,可与外货竞争,因此必须自制各种机器。

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

孙中山实业救国的核心是技术革命,实现现代化,“用机器去制造货物,……把国家变成富庶”,争取驾乎英美日之上。

可见,“利器说”贯乎古今,成为兴邦立业的重要思想。

6.求实实事求是,办事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

儒家提出“守正”原则,看问题不要偏激,办事不要过头,也不要不及,“过犹不及”,过了头超越客观形势,犯冒进错误;不及于形势又错过时机,流于保守。

两种偏向都会坏事,应该防止。

《管子》提出“量力”原则和“时空”原则。

凡事量力而行,“动必量力,举必量技”,“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

指挥作战,要知道自己兵力,装备的承受能力,“量力而知攻”,“不知任,不知器,不可”。

切不可不顾主观条件的“妄行”,“强进”,“妄行则群卒困,强进则锐士挫”。

(《管子》牧民、霸言、形势解等篇)用人也应注意因材施用,扬其所长,避其所短。

不可求全责备,“毋与不可,毋强不能”。

“时控”原则就是办事要注意时间(时机)和地点等客观条件。

“事以时举”,“动静”、“开阖”、“取予”“必因于时也,时而动,不时而静”(《管子&宙合》)。

治国和治生,不顾时间的变化,用老一套的办法,不注意“视时而立仪”(《管子&国准》),“审时以举事”(《管子&五辅》),必然招致失败。

空间不同,政策措施也应有异,不可将一套办法到处运用,治家、治乡(农村)、治国(城市)各有特殊性,“以家为乡,乡不可为也;以乡为国,国不可为也;以国为天下,天下不可为也”(《管子&牧民》)。

韩非说:“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事异则备变”。

他以守株待兔的故事,告戒治理国家者不可是“守株之类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