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7新人教版必修2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洋务运动期间,有人指出:“兹局之设,所重在学造西洋机器以成轮船,俾中国得转相授受,为永远之利也,非如雇买轮船之徒取济一时可比。
”这里的“兹局”指()A.轮船招商局 B.江南制造总局C.福州船政局 D.发昌机器厂2、鸦片战争后“中国与洋人通商……从此反客为主,洋人得操丝市、茶市之权。
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毫厘不能主持。
”下列对这种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 广大农村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B. 传统农业手和工业遭到严重破坏C. 外国商品倾销内地拥有免税优势D.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3、对于中国近代化,有人这样说:“广东人立言,湖南人流血,江浙人摸钱。
”上述评价中“江浙人摸钱”的本质含义是()A.江浙是近代中国财阀的聚集地 B.江浙地区最早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C.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在江浙等地发展较快 D.江断人具有经商发家致富的优良传统4、1928年,蒋介石在参加一个国货展览会的开幕式时便曾经宣称:“国民政府是要提倡国货,要振兴实业,要挽回利权,使外国货在中国没有销路,大家都用国货来打倒帝国主义。
”为此,国民政府()A.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B.建立中华民国,抵制日货C.促使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侵略 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5、钱理群在《天地玄黄》中记载了某民国杂志刊登的一则小品:“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
”小品所反映的情景导致()A.社会秩序空前稳定 B.人们生活水平提高C.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D.民族资本迅速发展6、下表反映了1936-1938年上海部分民族工业生产指数的变化(注:1936年为100)下列解读,正确的是这一时期()①民族工业逐步萧条②外国资本超过民族资本③民族工业发展比例失调④日本侵华破坏民族工业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7、《1902—1911年海关贸易十年报告》中记载:“中国人对于茶树的剪枝和拔疏一向抱有反感,并且认为在一块土地上种的茶树越多,茶叶的产量就越大”,“茶农经常要等待茶树长满茶叶之后,一次全部摘光,这样,削弱了茶树的再生能力,降低了第二次及第三次收成的质量。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模块综合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2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6·山东学业水平测试)某历史学习小组收集了以下图片,其探究主题应该是中国古代( )A.农业的发展B.印刷术的改进C.商业的繁荣D.陶瓷业的进步【解析】题中图片自左至右分别是二牛一人犁耕法、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翻车,均与农业生产相关,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2.《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反映出( )A.手工业与农业的结合日益密切B.家庭手工业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C.当时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家庭手工业的技术水平显著提高【解析】材料中“所出布匹,日以万计”说明棉纺织业发达,家庭手工业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故选B项。
【答案】 B3.(2016·江苏学业水平测试)道光十二年(1832年),苏州盛泽镇“徽宁会馆”碑记:“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商贾辐辏,虽弹丸之地,而繁华过他郡。
皖省徽州、宁国二郡之人,服贾于外者,所在尤多。
”材料突出反映了当时( ) A.江南市镇商业繁荣B.“重农抑商”政策废弃C.自然经济已经瓦解D.徽商经营品种单一【解析】材料“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商贾辐辏,虽弹丸之地,而繁华过他郡”体现了盛泽镇的商业繁荣,故A项正确;明清时期,工商业空前兴盛,但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在中国大部分农村,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故C项错误;徽商经营品种单一在材料内容中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 A4.伊恩·莫里斯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一书中写道:“大多数中国皇帝担心的,不是自己如何获得更多财富,而是外贸可能使不受欢迎的商人阶层致富。
”为此明清皇帝采取的政策是( )【导学号:14330194】A.断绝中西贸易的往来B.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C.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D.重视工商业的发展【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C项表述最符合题意。
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单元综合测评2 Word版含解析.pptx
学无 止 境
新的工业和社会革命,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3)写出两位在电的发明和应用上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任选一位指出其 成就。(8 分)
【答案】 (1)“新大陆”:美洲。 影响:人类从分散孤立走向一个整体;加强世界各地的联系;世界市场开始 形成;促进西欧资本主义和世界贸易的发展;殖民扩张;奴隶贸易;美洲传统社 会遭受灭顶之灾。(答出其中三点即可,言之有理也可) (2)“新时代”:蒸汽时代(工业文明时代)。 工具:火车(蒸汽机车、火车机车)、轮船(汽船、汽轮)。 (3)科学家:西门子、爱迪生、法拉第等。(答出其中两人即可) 成就:发电机(西门子);电灯、电话、电报、电影放映机、留声机等(爱迪生); 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其他符合史实的人物和发明皆可)
学无止 境
单元综合测评(二)
(时间:45 分钟 分值: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
交 流少、相互影响小。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
【导学号:14330057】
展变化产生的影响。“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的含义 是什么?(10 分)
(2)与西班牙、葡萄牙相比,材料二所反映的该时期的英国殖民政策有何 显
著变化?这种变化对殖民地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12 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 世纪晚期至 20 世纪初期英国经济 发展的基本趋势。(4 分)
学无 止 境
【答案】 D 3.(2016·北京会考)有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 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这表明( ) A.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C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确立 D .经济贸易取代了殖民战争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第七单元检测题 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第七单元检测题1.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
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
材料表明中国()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2.有学者认为:‚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
‛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D.参加日内瓦会议3.1960年1月28日,中缅两国总理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之间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
中缅边界条约是新中国与亚洲邻国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为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树立了良好范例。
这表明()A.中国开始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B.中国开始重视发展与周边邻国的关系C.中国与邻为善,首次打开了与亚洲国家友好交往的大门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4.《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解释‚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时引述了毛泽东的一段话:‚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间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
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
‛上述材料体现了新中国()A.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旧外交B.取缔列强在华特权的强烈愿望C.坚决保障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D.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5.下图是20世纪某一时期大国关系示意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 ‛表示对抗关系)。
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甲是英国、乙是中国、丙是法国B.甲是日本、乙是苏联、丙是美国C.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D.甲是苏联、乙是日本、丙是中国6.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调整,主张不依据一个超级大国的意图来考虑对另一个超级大国的政策,也不搞‚等距离‛外交。
高中历史 学业分层测评17 新人教版必修2(2021年整理)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学业分层测评17 新人教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学业分层测评17 新人教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学业分层测评17 新人教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学业分层测评(十七)(建议用时:30分钟)[学业达标]1.(2016·贵州学业水平测试)“美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其生产率却猛增了55%。
”该材料表明造成1929年经济危机的原因是()A.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B.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C.美国国内的生产相对过剩严重D.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解析】题干中说到的经济危机的原因是工人工资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社会劳动生产率,工人的工资决定了市场的购买力或者是市场需求,而不断上升的生产率就等于市场的供给,由此可以导致供需严重失衡,即供给远远大于需求,生产相对过剩严重,故选C项.【答案】C2.1929年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后迅速成为一场波及全世界的大危机。
这主要是因为()【导学号:14330132】A.资本主义在全球占有优势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确立C.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大国D.经济规律的作用【解析】之所以这场危机从美国开始后就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主要是因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加强。
【答案】B3.20世纪20年代,美国普遍推行分期付款的销售方式,盛行毫无顾忌地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之风.1924年到1929年之间,美国的分期付款销售额增长了3/4。
人民版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同步导学案含答案整理
人民版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同步导学案目录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1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2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3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4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2.1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2.2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2.3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3.1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3.2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3.3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4.1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4.2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4.3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5.1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5.2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5.3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5.4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6.1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6.2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6.3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7.1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7.2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7.3 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8.1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8.2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8.3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2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农业逐渐形成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石器锄耕C.铁犁牛耕D.耒耕耜耕解析:根据所学刀耕火种是最原始的农业耕作方式,而不是春秋战国以来,故A项错误;最早的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使我国古代农业进入“石器锄耕”阶段,仍然是原始时期,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故C项正确;根据前面分析耒耕耜耕同等石器锄耕,故D项错误。
答案: C2.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开始向土地实际耕种者征收租税,有“粟米”,还有“布缕”等。
材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A.国家赋税过于繁重B.井田制已经彻底瓦解C.自然经济雏形显现D.小农经济正逐步确立解析:材料“一些诸侯国开始向土地实际耕种者征收租税”但不能反映国家赋税过于繁重,故A项错误;“井田制已经彻底瓦解”与材料“一些诸侯国开始”表述不符,故B项错误;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对,强调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出现于原始社会时期,材料“春秋战国时期”与此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一些诸侯国开始向土地实际耕种者征收租税,有‘粟米’,还有‘布缕’等”,从侧面反映出小农经济正逐步确立,故D项正确。
2017-2018年历史人教版必修2练习:单元测试卷一 Word版含解析
单元测试卷一(第一、二单元)(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石器耜铁农具曲辕犁A.播种方式的变革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D.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解析: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由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的演变。
答案:D2.“权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A.自给自足B.精耕细作C.男耕女织D.家庭经营解析:材料中所说的工具都是古代农业劳动的各个环节不可缺少的,强调这些工具“样样有”“要健全”,体现了古代农耕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
答案:B3.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记载:“战国亩产量79.41斤,西汉初年93.68斤,汉武帝时期117.11斤,1938年115斤,1949年130斤。
”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农业发展具有()A.脆弱性B.落后性C.封闭性D.先进性解析:从材料中亩产量的变化看,从战国到1949年,亩产量基本长期处于同一水平,没有较大的提高,反映了农业发展的落后性;A、C、D三项与题意不符,可排除。
答案:B4.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纺织等行业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大多精美,质量上乘。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工匠优秀,积极性高B.生产不计成本C.市场需要高质量的产品 D.国家权力的支持解析:官营手工业能够利用国家的力量,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生产,其产品大都“精美,质量上乘”,所以本题选D项。
答案:D5.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
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
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学业分层测评24 Word版含解析.pptx
学无 止 境 【解析】 题干材料中“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
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说明经济全球化中不利于经济均衡
发展,故选 B 项。A、C 两项只是材料其中一个方面的信息;D 项在材料中没有
提及该信息。
【答案】 B 4.在一场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讨论中,同学们 各抒己见。其中与当前学术界主流观点明显不符的是( )
学无止 境
学业分层测评(二十四)
(建议用时:30 分钟)
[学业达标] 1.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体制保障是( ) A .市场经济体制广泛建立 B.跨国公司的迅速扩张 C.国际形势日益走向缓和 D.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答案】 A 2.有的学者认为:“西方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赢家,第三世界却可悲地扮 演着输家的角色。”对此认识正确的有( )
不乏欧洲发达国家”,说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不断上升,故 B 项正确;依据
材料“该组织创始成员国有 57 个,其中不乏欧洲发达国家”分析得知,亚洲基
础设施投资银行并非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故 C 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最
大的受益者,世界经济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改变,故 D 项错误。
【答案】 (1)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 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2)中国应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中国经济改革,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 升级;有利于扩大就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扩大出口,利用外资;有利 于实施“走出去”战略,参加国际竞争与合作;有利于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 , 分享多边贸易体制和经济全球化成果。
学无止 境 洲发达国家。右侧漫画反映了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 )
2017-2018年历史人教版必修2练习:单元测试卷二 Word版含解析
单元测试卷二(第三、四单元)(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解析: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于鸦片战争后,材料无法推断出关税主权是否丧失,故A项错误;19世纪中期以后的中国,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没有被商品经济所取代,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外国商品输出已经深入到中国偏远农村,民众使用洋货日益增多,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讲述中国市场的洋货增多,无法推断中国是否主动开放市场,故D项错误。
答案:C2.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解析:题干信息表明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并没有完全打开中国市场,英国商品在中国市场上仍然滞销,原因在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故D项正确。
答案:D3.以下是张海鹏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前五卷的目录,其中第三卷的卷名最有可能是()第一卷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第二卷近代中国的开端(1840—1864)第三卷……(1865—1895)第四卷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1895—1901)第五卷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1901—1912)A.从《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B.制夷、自强与实业救国C.从太平天国到洋务运动D.早期现代化的尝试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北京条约》是1860年签订的,不符合时间要求,故A项错误;制夷是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的,不符合时间要求,故B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在1864年就被镇压了,故C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产生,中国进行了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故D项正确。
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解析】从题干中“以个人亲信为基础”“不考虑世系和教育"可知,秦始皇建立的君主专制制度打破了以门第出身为基础的贵族政治,转而建立了以皇帝为核心的官僚集团政治。
【答案】A2.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
这种情况的出现得益于唐太宗() A.休养生息政策B.仁义为本原则C.民族团结政策D.对外开放政策【解析】A项是农业政策;B项与蔬菜品种的引进无关;C项是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间的政策;由于唐太宗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外交往频繁出现了题干中的现象。
【答案】D3.柏拉图的理想国理念是奴隶主的理想,资产阶级把永保资本主义制度作为他们的理想,无产阶级则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这说明( )A.在阶级社会中,理想具有阶级性B.他们的理想都是幻想C.每一时代的人们都有美好的愿望D.理想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解析】奴隶主、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有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说明了理想的阶级性。
【答案】A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联盟,其根本原因在于()A.有着共同的政治目的B.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C.彼此利用对方D.都有反对人民的一面【解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新贵族从事资本主义经营,因而和资产阶级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这是其结盟的根本因素。
【答案】B5.“拿破仑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他娶奥国皇帝的女儿为妻,和旧的反革命王朝结成同盟;他不去消灭旧欧洲的一切痕迹,反而竭力和它妥协……他力图得到和他们同样的荣誉,拜倒在正统主义原则之前,因此很自然,正统的帝王们便把篡夺者踢出了自己的圈子.”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拿破仑和欧洲旧的专制帝王毫无差别B.拿破仑虽向欧洲专制势力妥协,但仍不为其所容纳C.拿破仑力图成为欧洲帝王的野心,是其灭亡的根本原因D.拿破仑表面与欧洲专制势力相妥协,实际是为了推动民主事业的发展【解析】由材料中的“正统的帝王们便把篡夺者踢出了自己的圈子”可知,拿破仑被旧专制帝王视为篡夺者,故A项错误;拿破仑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手工工场时代的资本主义还不足以战胜欧洲的封建势力,故C项错误;拿破仑“拜倒在正统主义原则之前”是与封建势力的妥协,是对民主事业的践踏,故D项错误。
2017-2018年历史人教版必修2练习:模块测试卷二 Word版含解析
模块测试卷二(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
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
上述规定反映了()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解析:上述规定保障了农业生产需要的畜力,体现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
答案:C2.《诗经》:“噫嘻成王,既昭假尔。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骏发尔私,终三十里。
亦服尔耕,十千维耦。
”材料反映了()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C.集体劳作的生产方式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解析:材料信息“十千维耦”,意思即为“一万人一齐来进行耕作”,表明当时的生产方式为集体耕作,故C项为正确选项。
答案:C3.“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
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
未停,未停,禾苗待我灌醉。
”这一调笑令所调笑的生产工具出现在()A.春秋战国时期B.两汉时期C.三国时期D.隋唐时期解析:从题干信息“转来转去自行”“禾苗待我灌醉”可以判断是隋唐时期出现的筒车,故选D。
答案:D4.元代规定官营作坊的工匠必须被编入专门的户籍且不得脱籍,而清代顺治年间(1645年),政府则明确宣布废除匠籍制度。
与此相关的重要原因是()A.赋税制度的变化B.封建制度的衰落C.民营手工业壮大D.工商业市镇兴起解析:加入匠籍本身就免除赋税,赋税制度如何变化,都与匠籍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废除匠籍体现了工匠对封建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故B项正确;民营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属两种不同的工业类型,不能成为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工商业市镇兴起,与匠籍制度废除没有必然关联,故D项错误。
答案:B5.“这一场的崛起分享着昙花一现的荣耀,里斯本取代了威尼斯成为香料交易的贸易中心,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在美洲源源不断的金银资助下一跃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君主。
高中历史 学业分层测评18 新人教版必修2(2021年整理)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学业分层测评18 新人教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学业分层测评18 新人教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学业分层测评18 新人教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学业分层测评(十八)(建议用时:30分钟)[学业达标]1.1933年3月10日,罗斯福命令停止黄金出口,后来宣布放弃金本位制,10月美元贬值30%左右,其措施()A.增加了就业B.调整了企业关系C.缓和了与列强矛盾D.增强了美国在世界市场竞争力【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整顿金融的措施,放弃金本位制,使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增强了美国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D2.下面是1930年和1940年美国部分机器产量数据变化表,导致这一数据变化的原因之一是罗斯福新政()【导学号:14330137】A.B.致力于国家工业复兴C.整顿财政金融体系D.实施农业减耕减产政策【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930年至1940年间,拖拉机、谷物联合收割机、玉米摘收机等工业品不断增加,说明美国的工业在不断恢复与发展,这与罗斯福新政致力于国家工业复兴有密切的关系。
【答案】B3.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其特点是()A.实行自由放任B.转向计划经济C.加大市场调节D.国家干预经济【解析】罗斯福新政之前,美国实行自由放任政策,故A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并未转向计划经济,故B项错误;经济危机之前,美国经济依赖市场调节,罗斯福新政为了应对危机,不可能继续加大市场调节,故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最大的特点就是国家干预经济,故D项正确。
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单元综合测评7 含解析
单元综合测评(七)(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列宁在《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发出号召:“……共产党员和同情分子应当更加鞭策自己,从休息时间内抽出一小时,也就是把自己的工作日延长一小时,将这些时间集中起来,在星期六这天进行一次六小时的体力劳动,以便立即创造出实际的价值。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文中省略号部分的内容应该是()A.“鉴于国内外形势的严重,为了对阶级敌人取得优势”B.“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实现苏联工农业的现代化”C.“为了支援国际反法西斯,早日实现世界的和平安定”D.“迫于国内政治经济危机,解决普遍的物资匮乏问题”【解析】根据标题和题干内容表述可知,该景象发生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当时是苏俄进行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国内战争。
B项发生在斯大林时期,C项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D项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
【答案】 A2.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
”这一措施实行于()【导学号:14330165】A. 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B. 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C. 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D. 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解析】题干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实施于1918年到1921年,这个时期正是苏俄在十月革命后的内战时期,所以B项正确。
【答案】 B3.(2016·江苏学业水平测试)1921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他说:“(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
”列宁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A.建立工兵农代表苏维埃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D.推广社会主义集体农庄【解析】建立工兵农代表苏维埃是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施于1918年,故B项错误;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故C项正确;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此后,一场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了,故D项错误。
最新-2018届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单元测评 新必修2 精品
第七单元单元测评(本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目的在于A.摆脱帝国主义战争B.向社会主义过渡C.确立无产阶级统治地位D.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2、列宁说:“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
”这“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主要指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C.全面实行工业化措施D.在农村进行集体农庄化经营3.新经济政策的重大理论意义在于A.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局限性B.明确了巩固工农联盟的重要性C.找到了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D.承认商品货币市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4.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纳税后农产品由农民自己支配B.允许外国资本进入本国市场C.利用商品、市场发展生产D.实行余粮收集制5.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本质是A.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B.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C.重视重工业的发展D.否定价值规律、商品和市场关系6.苏联的现代化的完成与西欧国家相比具有的特点是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现代化道路所用时间短③有着明确的现代化目标④农、轻、重比例失调发展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7.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的最主要原因是A.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B.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C.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D.轻工业品种单调和布局不合理8.斯大林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片面发展重工业C.农业集体化D.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忽略经济发展的质量9.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长期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C.阻碍了苏联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D.是造成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10.以下关于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建设和农业发展的评价,正确的是A.小农经济的残余阻碍了农业发展B.工业化使农业迅速摆脱了落后局面C.大规模集体经济是农业发展的保障D.农业集体化为苏联工业化建设积累了大量资金11.赫鲁晓夫改革的政治前提是A.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B.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C.“八一九”事件D.中苏关系恶化12.下列有关赫鲁晓夫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以农业改革为重点B.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开始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C.未能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改革使苏联成为能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13.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成果是A.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B.计划经济体制得到恢复C.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D.开始了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14.就其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不能成功的相同原因是A.没有突破个人崇拜的禁区B.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C.片面发展重工业D.扩大地方权力,导致地方分散主义膨胀15.导致勃列日涅夫后期失败的直接因素是A.与美国展开疯狂军备竞赛B.政治上官僚腐化C.民族矛盾突出D.农业长期停滞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第18题15分,共55分)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自然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苦层对粮食的需求……其余的粮食则无条件地送往粮食收集中心,这批粮食的分配,应由省粮食委员会根据粮食人民委员部的指令进行。
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学业分层测评7 含解析
学业分层测评(七)(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蔓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
”其主要观点是()A.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D.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解析】工业革命首先是从英国扩展到西方世界,A项错误;B项符合史实,但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表述比较片面,且与题意不符,排除。
【答案】 D2.1765年,英国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叫“珍妮机”的纺纱机……功效提高了八倍。
后来人们把“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和使用作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导学号:14330045】A.引发了发明机器的连锁反应B.极大地提高了纺织品的产量C.推动了机器制造业的出现D.宣告了工业动力时代的到来【解析】“珍妮纺纱机”是工业革命中发明的第一台机器,由此引发了发明机器的连锁反应,故选A项。
【答案】 A3.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
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
这说明()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解析】19世纪初,英国已开始工业革命,妇女和女孩们从繁重的手工纺车的辛苦劳动中解放出来。
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手织机也多半被闲置。
题干材料只说明纺车被弃置,不能得出妇女被解放的结论,故A、B两项错误;C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D项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 A4.英国首相福克斯最大的成就是废除了奴隶贸易,法律规定从1808年1月起禁止蓄奴,并指令英国海军在海上拦截各国船只,必要时使用武力制止贩奴。
这一政策出台的主要原因是()【导学号:14330046】A.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B.福克斯是个强权人物C.福克斯是人道主义者D.英国成为海上霸主【解析】工业革命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出现了废除奴隶贸易的现象,故A项正确;福克斯的强权与否及福克斯是否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与题意无关,故排除B、C两项;三次英荷战争后英国就确立了海上霸权,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教版检测:模块测试卷一 Word版含解析
模块测试卷一(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从东汉末年开始,受中原地区战乱等因素的影响,中原人民开始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南宋时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因此农业技术的进步是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
C项符合题意。
答案:C2.下列各项对南北朝时期农业发展没有起到促进作用的是()A.曲辕犁B.都江堰C.翻车D.《齐民要术》解析:曲辕犁是唐代时期发明的,因而不能对南北朝时期农业发展起促进作用,故A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A3.古罗马学者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
”下列叙述与材料不匹配的是()A.中国古代丝织业技术十分发达B.古罗马人非常青睐中国的丝织品C.中国丝绸经由丝绸之路转运至欧洲D.私营作坊的兴起使丝织技术更加精湛解析:题目中并未提到“私营作坊”,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4.李时珍于明万历六年写成《本草纲目》,其中有“玉蜀黍(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
乾隆二十三年的记载有“玉蜀黍,俗名玉米……此种近时楚中遍艺之”。
玉米种植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南北方气候差异B.人口增长的需求C.殖民活动的推动D.经济结构的变动解析:玉米源于西土,在明代种植面积小,清代普遍种植,题目中并未提到南北方气候的差异对玉米种植的影响,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清代乾隆年间人口急剧增加,对粮食的需求量增加,故B项正确;西方的殖民活动入侵中国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古代中国始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明清时期经济结构并未发生变动,故D项错误。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2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随堂演练人民版必修21.(2016·福建厦门一中)2012年普京再次当选俄罗斯总统时说到:“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从社会经济发展角度来说,普京不赞成“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是因为苏联( A )A.片面发展重工业B.忽视民主与法制C.受困于斯大林体制D.致力于冷战与争霸【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关键是题目的限定“社会经济发展角度”。
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党政不分;民主与法制匮乏,在经济上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把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片面发展重工业。
故选A项。
忽视民主与法制是斯大林体制在政治方面的不足,排除B;斯大林体制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不符合题意,排除C;致力于冷战与争霸是外交方面,不符合题意,排除D。
2.苏联的工业化和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进程相比,不同之处在于( A )①工业化首先从重工业起步②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③工业化影响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④工业化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
随着苏联工业化的进行,苏联逐步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故④的说法错误,可排除。
3.(2017·九江)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苏联很多地方大农场主和中农、小农大规模宰杀马、牛、猪和家禽,到了1933年,苏联的牲畜总量将近减少了50%,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A )A.农民对农业集体化的抵制B.国家通过农牧产品大规模出口积累资金C.人们自力更生迎战大饥荒D.工业化迅速发展对农牧产品需求量增加【解析】据材料提到,上个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苏联很多地方大农场主和中农、小农大规模宰杀马、牛、猪和家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损害了农民利益,遭到农民抵制,故A项正确。
[配套K12]2018版高中历史 模块综合测评 人民版必修2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画像砖源于战国时期,盛于两汉。
它主要用于宫殿、庙宇祠堂及墓室的建筑装饰,生动反映了当时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状况。
下面画像砖体现古代自然经济的特点是( )A.粗放经营B.男耕女织C.集体协作D.农耕为主【解析】粗放经营不属于小农经济的特点,故A项错误;材料中有男耕女织的简单分工,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没有体现出集体协作,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除了农耕之外还有家庭手工业等,材料没有体现出以农耕为主,故D项错误。
【答案】 B2.下列史料描述的是中国古代某一朝代在经济领域中出现的一些新气象。
据此判断,这一朝代应该是( )C.宋朝D.明朝【解析】汉代都城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有严格的区分,故A项错误;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各占两坊之地,坊、市之间严格区分,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不再有先前的那种坊、市之间的严格区分”“不禁夜市”“交子”可以判断是宋朝,故C项正确;交子最早出现在宋朝,故D项错误。
【答案】 C3.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拓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夫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西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解析】“土布”代表了自然经济,“用土布者渐多”说明了自然经济的顽强,排除A项;“耕夫织妇弃其本业”反映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但选项所给信息不能证明这是外国商品输入冲击的结果,排除B项;“女工停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而且这是洋布冲击的结果,因此选C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综合测评(七)(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十月革命后,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为了巩固政权,苏俄采取了非常措施。
这些非常措施被称为( )A.新经济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答案】 B2.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
”这一措施实行于( )【导学号:14330165】A. 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B. 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C. 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D. 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解析】题干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实施于1918年到1921年,这个时期正是苏俄在十月革命后的内战时期,所以B项正确。
【答案】 B3.十月革命后某一时期列宁说:“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
但和中世纪制度、小生产与小生产者散漫性联系着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列宁旨在( )A.说明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优越B.认为建立资本主义是一种进步C.论述俄国建立社会主义的必要性D.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答案】 D4.骆晓会教授在《陈独秀对苏俄革命和建设模式的反思与批判》中谈道:“陈独秀始终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他的目标或他主张的‘先发展资本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这是他吸收了列宁的……思想……”这一“思想”是指( )【导学号:14330166】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国家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中小企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故选B项。
A、C、D三项均无法体现“发展资本主义”,排除。
【答案】 B5.列宁说:“政治事态总是非常错综复杂的。
它好比一条链子,你要抓住整条链子,就必须抓住主要环节。
”他认为1921年的主要环节是实行有秩序的退却。
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措施是( )A.实行大中小企业全部国有化B.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C.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D.扩大国营农场的自主权【解析】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1921年3月,苏俄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实行有秩序的退却”,部分恢复发展资本主义,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经济条件,故B项正确。
【答案】 B6.列宁指出:“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
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
”这段材料反思的是( )A.余粮收集制的缺陷B.固定粮食税的不足C.集体农庄体制的弊端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失误【解析】由“列宁指出”“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可知农民被剥夺得厉害,应该是余粮收集制造成的危害,故选A项。
【答案】 A7.关于下列图中两项水利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田纳西水利工程第聂伯河水电站A.都为应对经济危机增加就业而兴建B.都由国家投资和组织修建的公共工程C.都是专制集权政治的产物D.是美苏两国工业化的重要成就【解析】苏联水利工程是五年计划的成就,与应对经济危机无关,故A项错误;两项水利工程都是国家投资和组织修建的公共工程,故B项正确;当时美国实行的是民主政治,故C项错误;美国水利工程是以工代赈的重要成就,此前美国已经实现了工业化,故D项错误。
【答案】 B8.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
这里“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 )【导学号:14330168】A.农业上大规模种玉米B. 一味发展重工业C.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D.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解析】“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是指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之中”是指赫鲁晓夫改革,未能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答案】 D9.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摈弃历史遗产的人物。
”李鸿章曾自嘲为“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
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的洋务运动相同的局限在于( )A.缺乏勇于改革的精神B.未推动社会发展进程C.面临必然失败的命运D.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仅仅是对原有模式进行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消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李鸿章属于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在不改变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统治。
由此可见,两者的局限性在于都没有彻底改变原有旧体制。
【答案】 D10.戈尔巴乔夫在其著作《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赫鲁晓夫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
因此,我承认,改革是同赫鲁晓夫所做的事有一定联系的。
”这说明( )【导学号:14330169】A.二者的改革意图有相似之处B.二者改革都突破了苏联的关键问题C.后者改革是深化前者的改革D.后者对前者的改革措施加以了模仿【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赫鲁晓夫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的关键问题。
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对政治领域进行改革,赫鲁晓夫是对经济领域改革,二者改革的领域是不同的,所以“后者改革是深化前者的改革、后者对前者的改革措施加以了模仿”的说法是错误的。
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赫鲁晓夫改革的意图都是想改变斯大林模式,故选A项。
【答案】 A11.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最大的不同点是( )A.经济体制改革B.文化制度改革C.政治体制改革D.福利制度改革【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一开始是对经济领域进行改革,但是后来转向了政治领域,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项。
【答案】 C12.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导学号:14330170】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B.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C.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D.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解析】A项是赫鲁晓夫的做法,排除;B项是勃列日涅夫的做法,排除;C项是戈尔巴乔夫的做法,排除;三大改革都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故选D项。
【答案】 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8分,第14题24分,共52分)13.由于时代和国情的不同,各国走上了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创造了不同的发展模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
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
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材料二他是一个精明的统治者,在驾驭政府与时代方面有无与伦比的胆略和才能,又由于他在内政方面的巨大建树和在与法西斯斗争中的不朽功绩,而被世人公认为同华盛顿、林肯相比肩的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
是他,把美国人民从苦难和经济大萧条中拯救出来,扩大了中央政府的权力,首创干预经济生活的先例。
材料三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中国1977年全年的农业成就是不能满足本国需要的,其失误……在于农民缺乏努力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
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材料一中的“退却年代”是指什么?你如何理解罗曼·罗兰所说苏联30年代“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8分)(2)材料二中的“他”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突出贡献是什么?请用全球史观评价他的贡献。
(8分)(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中前一种“组织方式”弊端的主要表现。
以后一种“组织方式”为开端,我国的经济体制做出了怎样的政策调整?(1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退却年代”是指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恢复发展资本主义;第二小问即回答斯大林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第(2)问,第一小问,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第二小问从全球史观角度看,他对当时欧洲其他国家以及二战后欧洲国家经济的恢复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3)问,第一小问,分析计划经济模式在所有制、管理体制、分配制度方面的弊端;第二小问,1992年确立改革目标,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1)“退却年代”:指新经济政策。
理解:在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的利益太多。
(2)贡献: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评价: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国家垄断主义。
(3)表现:“一大二公”,生产资料高度公有化;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经营管理上高度集中(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调整: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14.在现代化的历程中,农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鉴于农产品价格低下和农民购买力猛降构成了大萧条的原因之一,罗斯福一上任就拟定一个农业法案。
它旨在恢复农业购买力、减少农产品过剩。
从结果上看,它则使农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国家用补贴等重要杠杆来直接调控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购买力。
这在美国历史上破天荒的,它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对挽救资本主义农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罗斯福传》材料二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
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
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
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
……在1953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
——《苏联真相》材料三在80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70年代农业成就不能满足本国需要,其失误在于计划不周和管理不力,在于农民缺乏努力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
邓小平及其同僚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市场力量在农村地区的作用也进一步扩大。
从一开始,就多数农产品而言,新兴的市场便已存在,并被允许获得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