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燕歌行教案

合集下载

高适《燕歌行》优质教案燕歌行高适

高适《燕歌行》优质教案燕歌行高适

高适《燕歌行》优质教案燕歌行高适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燕歌行》,该诗出自唐代著名诗人高适之手。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四章《唐代诗歌》的第二节《边塞诗》,详细内容为对《燕歌行》的解读、分析以及诗歌意境的领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诗意、背景和表达技巧。

2. 培养学生对边塞诗的鉴赏能力,感受边塞风光和边塞将士的英勇形象。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燕歌行》中边塞风光的描绘和将士形象的理解。

教学重点:诗歌的韵律、意境以及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课外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边塞的壮美,激发他们对边塞诗的兴趣。

2. 诗词朗读:让学生集体朗读《燕歌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意解读:详细讲解《燕歌行》的每一句,分析诗中的意象、背景和表达技巧。

4. 例题讲解:选取两个典型例题,深入剖析诗歌中的难点和重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现场创作一首关于边塞的诗歌。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边塞诗的特点和魅力,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燕歌行》2. 作者:高适3. 诗歌韵律:七言古诗4. 诗意解读:边塞风光、将士英勇、离别之情5. 表达技巧:意象、对比、抒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边塞印象》为题,写一首七言古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边塞诗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其他边塞诗人的作品,如王之涣、王昌龄等,进一步拓宽知识面。

同时,组织一次关于边塞诗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边塞文化,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设计。

3.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和答案。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施。

高适《燕歌行》教案设计

高适《燕歌行》教案设计

高适《燕歌行》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诗人高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激发学生对《燕歌行》的阅读兴趣。

1.2 教学内容诗人高适的生平介绍。

《燕歌行》的创作背景介绍。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问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1.4 教学步骤1.4.1 介绍诗人高适的生平。

1.4.2 介绍《燕歌行》的创作背景。

1.4.3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阅读兴趣。

第二章:《燕歌行》诗文朗读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熟悉《燕歌行》的诗文内容。

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2.2 教学内容《燕歌行》的诗文内容。

2.3 教学方法采用朗读、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4 教学步骤2.4.1 引导学生朗读《燕歌行》。

2.4.2 讲解诗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2.4.3 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第三章:《燕歌行》诗文解析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燕歌行》的意境和主题。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2 教学内容《燕歌行》的意境和主题分析。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3.4 教学步骤3.4.1 讲解《燕歌行》的意境和主题。

3.4.2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深入理解诗意。

第四章:《燕歌行》艺术特色分析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燕歌行》的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2 教学内容《燕歌行》的艺术特色分析。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4.4 教学步骤4.4.1 讲解《燕歌行》的艺术特色。

4.4.2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深入理解诗的艺术魅力。

第五章: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5.2 教学内容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布置作业。

5.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问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5.4 教学步骤5.4.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5.4.2 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高适《燕歌行》优质教案燕歌行高适

高适《燕歌行》优质教案燕歌行高适

高适《燕歌行》优质教案燕歌行高适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古诗文单元,具体内容为高适的《燕歌行》。

《燕歌行》是一首边塞诗,以雄浑激昂的笔触描绘了边塞戍卒的艰苦生活和英勇战斗的精神风貌。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的背景、结构、韵律、意境及重要词汇的解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燕歌行》的背景,把握边塞诗的特点。

2. 领悟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3. 掌握重要词汇和句式,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的意境、情感和韵律。

难点:重要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以及边塞文化的背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课件和诗歌朗诵。

2. 课文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课堂练习册,用于随堂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边塞戍卒的生活,引发学生对边塞诗的兴趣。

2. 朗读:让学生跟读课文录音,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诗歌的背景、结构、意境,讲解重要词汇和句式。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边塞诗,分析其特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分析并解读一首边塞诗。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诗歌背景:边塞戍卒的艰苦生活2. 诗歌结构:起承转合3. 重要词汇:解释边塞、烽火、狼烟等词汇4. 诗句解析:分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等句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并解读一首边塞诗,不少于300字。

2. 拓展题目:对比《燕歌行》与其他边塞诗,探讨边塞诗的共性与个性。

答案:共性:描绘边塞风光,表现戍卒生活,赞美英勇精神。

个性:具体诗人、时期、背景不同,诗歌表现手法和情感各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针对难点进行针对性讲解。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昌龄的《出塞》等,加深学生对边塞诗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背景的理解。

燕歌行·高适(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燕歌行·高适(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燕歌行·高适(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燕歌行·高适(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本篇文章是针对《苏教版高二选修》中的《燕歌行》一课的教案教学设计,旨在对教师们提供一些教学思路与实践方法。

一、教学目标1. 了解《燕歌行》的背景和主要内容,理解作者高适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2. 熟悉《燕歌行》的韵律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赏识诗歌的能力。

3. 通过讲解、阅读、听课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告诉学生《燕歌行》的创作背景,解读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

2. 介绍《燕歌行》的艺术特点和韵律形式,指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

3.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从不同角度观察和理解《燕歌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通过授课、讲义、PPT等方式进行面授,向学生介绍《燕歌行》的作者、背景、思想感情等相关知识。

2. 阅读法:让学生阅读《燕歌行》的全文,注意韵律和语言特点,了解诗歌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

3. 模拟表演法:分组模拟唐代宴会场面,让部分学生扮演高适、李白等唐代名人,学习和演绎《燕歌行》中的典故和情节。

4. 现场朗诵法: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朗诵练习,让学生熟悉《燕歌行》的节奏和语言风格,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 视听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呈现唐代文化和诗歌艺术的风貌,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四、教学整体设计第一步:了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介绍唐代盛世和匈奴入侵的历史情境,让学生了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第二步:解读《燕歌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通过讲解、阅读和听课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传达《燕歌行》的主要思想和感情色彩。

第三步:分析《燕歌行》的艺术特点和韵律形式解析《燕歌行》的韵律、语言风格和艺术形式,让学生熟悉并欣赏唐代诗歌的美学特点。

第四步:模拟唐代宴会,演绎《燕歌行》典故和情节在课堂上进行模拟唐代宴会,角色扮演,让学生领略唐代文化和典故故事,理解《燕歌行》的社会和人文背景。

高适《燕歌行》教案设计

高适《燕歌行》教案设计

高适《燕歌行》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背景介绍介绍高适及其作品《燕歌行》的历史背景。

解释《燕歌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1.2 诗歌欣赏让学生初步阅读《燕歌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第二章:诗歌分析2.1 诗歌结构分析《燕歌行》的诗歌结构,包括诗句的排列和韵律。

解释诗歌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的特点。

2.2 意象与修辞引导学生识别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分析意象和修辞手法对诗歌表达效果的作用。

第三章:作者背景与文化背景3.1 高适的生平与创作介绍高适的生平背景,包括他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分析《燕歌行》中反映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2 唐代社会与文化背景介绍唐代社会和文化背景,包括唐代的诗歌繁荣和审美趣味。

分析《燕歌行》在唐代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和影响。

第四章:诗歌主题与思想内涵4.1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探讨《燕歌行》的主题,如战争、英雄主义、人性等。

分析诗歌中对战争和英雄形象的描绘和批判。

4.2 思想内涵解读解读《燕歌行》中的思想内涵,如对英雄主义和忠诚的思考。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第五章:教学活动与拓展5.1 课堂活动设计设计相关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

安排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或创作类似题材的诗歌。

5.2 拓展阅读与讨论推荐相关的阅读材料,如其他高适的诗作或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组织学生进行拓展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第六章:诗歌语言与风格6.1 语言特点分析《燕歌行》的语言特点,如用词、句式、语言风格等。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6.2 风格鉴赏介绍高适的诗歌风格,如豪放、激昂、深沉等。

分析《燕歌行》中的风格特点,并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

第七章:比较研究7.1 与其他作品的比较推荐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如杜甫的《兵车行》等,进行比较研究。

分析《燕歌行》在主题、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高适《燕歌行》优质教案

高适《燕歌行》优质教案

高适《燕歌行》优质教案高适的《燕歌行》是边塞诗的重要代表作,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适《燕歌行》优质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适《燕歌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3.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

4.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

2.赏析艺术技巧。

【教学难点】1.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

【教学设想】1.赏析关键词句→把握所用手法及作用→体味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文主旨。

2.使用品读法和关键词语替换比较法把握主旨。

3.划块赏析。

4.知人论世,明确背景。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文: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激情澎湃,都怀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浓厚的英雄崇拜,仰慕那些决战沙场、建功立业的将领,但是怎样看待和理解战争,什么是最真正的英雄,我们应该深入思考。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最熟悉战争和了解战争的诗人高适的边塞诗:《燕歌行》。

二.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见文后注释1。

2.写作背景: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

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

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

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

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

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

“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

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三.朗读诗文,划分诗节: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

四.通过关键词分析赏读诗文:出师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高适燕歌行教案

高适燕歌行教案

高适燕歌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古诗文单元,《高适燕歌行》一首。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的背景、作者简介、全文解析以及诗歌意境的领悟。

具体章节为第三单元《唐代诗歌》中的第二节。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高适燕歌行》的诗意、韵律、修辞手法,能背诵全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提高古诗文鉴赏能力,学会运用朗读、品味、感悟的学习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的意境领悟,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的韵律、修辞手法,理解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引导学生感受边塞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10分钟):介绍诗人高适及《燕歌行》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 诗歌解析(15分钟):详细讲解诗歌的韵律、修辞手法,引导学生领悟诗意。

4. 朗读感悟(10分钟):指导学生朗读全诗,品味诗歌的音韵美,感受诗人的情感。

5. 小组讨论(10分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鉴赏能力。

6.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课后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随堂练习(10分钟):进行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高适燕歌行》2. 内容:a. 诗人简介b. 诗歌背景c. 诗歌解析d. 诗歌意境3. 感悟:友情、人生七、作业设计1. 课后作业:a. 背诵《高适燕歌行》2. 答案:a. 《高适燕歌行》诗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进行比较鉴赏。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提升创作能力。

高适《燕歌行》教案

高适《燕歌行》教案

燕歌行(并序)一、重点难点1.重点:概括描写与具体描写相结合。

2.难点:采用对比手法,揭示军队内部将领和士兵之间的矛盾。

二、背景材料1.高适(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

早岁家贫,落拓失意,客游梁、宋间。

后为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中书记。

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等。

官终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

高适多写边地战争和个人感慨,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

与岑参并称“高岑”。

2.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

二十年,信安王李祎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

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功夫。

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初有战功。

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

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

“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

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三、作品串讲燕歌行[1]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2],作《燕哥行》以示,以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3]。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4]。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5]。

校尉羽书飞瀚海[6],单于猎火照狼山[7]。

[1] 本篇选自刘开扬《高适诗编年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2] 御史大夫张公:即营州都督、河北节度副大使张守珪。

[3] 汉家:唐人诗中写时事,多以汉代唐,故称汉家。

烟尘:烽烟和尘土,指敌军入侵。

残贼:残余的敌人。

开元十八年(730),契丹大臣可突干弑其主李邵固叛唐,被信安王李祎击败,后又卷土重来,杀幽州道副总管,张守珪奉调,于开元二十二年两次击败之,杀可突干。

开元二十四年秋至次年春,再出兵击败其余党,故称残贼。

燕歌行 高适教案

燕歌行 高适教案

燕歌行高适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燕歌行》的背景和作者;2.理解《燕歌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燕歌行》的艺术特点和情感表达;2.运用相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和批评;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燕歌行》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2.运用相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和批评;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燕歌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

Step 2 激发思考(10分钟)教师提问:“在《燕歌行》中,作者通过怎样的描写来表达情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

Step 3 分析情感表达(15分钟)学生组织小组讨论的结果,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燕歌行》中的情感表达,如哀思、豪情等。

并与学生共同解读相关诗句,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意境。

Step 4 文学鉴赏(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分析《燕歌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节奏感以及意象等,从而理解其艺术特点。

Step 5 语言表达(15分钟)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对《燕歌行》的理解和鉴赏,以小组为单位,发挥创造力,用诗歌或散文形式表达对作品的赞美或批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Step 6 总结回顾(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燕歌行》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并与学生共同回顾所学的知识点和感悟。

Step 7 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燕歌行》的读后感,并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辅助用具:1.教师准备课件,包括《燕歌行》的文本和相关图片资料;2.学生准备纸笔,进行讨论和写作。

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2.针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3.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写作中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高适《燕歌行》教案设计

高适《燕歌行》教案设计

高适《燕歌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高适及其《燕歌行》的背景,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燕歌行》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边塞诗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燕歌行》的字词释义;2. 《燕歌行》的诗歌结构及韵律;3. 《燕歌行》的意境与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燕歌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 边塞诗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燕歌行》的背景、字词释义、诗歌结构等;2. 对比分析法:通过与其他边塞诗的对比,引导学生掌握《燕歌行》的艺术特色;3. 讨论法:分组讨论《燕歌行》的意境与情感,促进学生思考;4. 实践法:让学生朗读、背诵《燕歌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内容1. 介绍高适及其《燕歌行》的背景;2. 讲解《燕歌行》的字词释义;3. 分析《燕歌行》的诗歌结构及韵律;4. 解析《燕歌行》的意境与艺术特色;5.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掌握边塞诗的鉴赏方法;6. 组织学生讨论《燕歌行》的情感内涵;7. 让学生朗读、背诵《燕歌行》,检验学习效果。

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高适及其边塞诗的地位,激发学生兴趣;2. 讲解背景:讲述《燕歌行》的创作背景,如历史事件、地理环境等;3. 字词释义:分析诗句中的生僻字词,解释其含义,帮助学生理解;4. 诗歌解析:分析《燕歌行》的诗歌结构,讲解韵律特点,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5. 意境分析:深入解析《燕歌行》的意境,使学生领略边塞风光的壮美;6. 艺术特色: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掌握《燕歌行》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7. 情感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燕歌行》中所表现出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燕歌行》的艺术特色和情感内涵;9.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朗读、背诵《燕歌行》,并写一篇简短的鉴赏文章。

高适《燕歌行》教案设计

高适《燕歌行》教案设计

高适《燕歌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唐代边塞诗的背景,掌握《燕歌行》的作者高适及其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品味《燕歌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边塞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战争的反思。

二、教学重点1. 《燕歌行》的字词解释和诗句翻译。

2. 分析《燕歌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难点1. 理解《燕歌行》中边塞将士的形象和心理。

2. 把握诗人对战争的态度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燕歌行》的文本分析、背景介绍、艺术特色等。

2. 学生资料:唐代边塞诗的相关阅读材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PPT和播放相关音频、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唐代边塞诗的背景,引出《燕歌行》的作者高适。

2. 文本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燕歌行》,注意字词的解释和诗句的翻译。

3. 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燕歌行》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战争的反思,分享自己的感悟。

5. 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燕歌行》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7.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关注《燕歌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激发学生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诗句,深入剖析诗人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

3. 利用比较法,将《燕歌行》与其他边塞诗进行对比,突出其独特之处。

七、教学步骤1. 诗歌朗读:让学生齐读《燕歌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诗句解析:分析《燕歌行》中的重点诗句,解释生僻字词的含义。

3.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挖掘边塞将士的形象特点,探讨诗人对他们的敬意和关爱。

4.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诗人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

2024年燕歌行高适(苏教版高二教案

2024年燕歌行高适(苏教版高二教案

2024年燕歌行高适(苏教版高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高二语文教材,《2024年燕歌行》高适一诗。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歌的全文解读,重点分析诗歌的背景、意境、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具体章节为第三单元“唐代诗歌”,第11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2024年燕歌行》的背景、意境及修辞手法;2. 领悟作者高适在诗中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背景的深入理解,诗歌意境的把握,修辞手法的分析;2. 教学重点:诗歌的情感表达,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燕京风光图片,引发学生对燕歌行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2. 诗歌背景介绍:讲解诗人高适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3. 诗歌全文解读:逐句分析诗歌,讲解诗句的意境、修辞手法及情感表达;4. 例题讲解:针对诗歌中的重点、难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5.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2024年燕歌行》高适2. 内容:a. 诗歌背景b. 意境分析c. 修辞手法d. 情感表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诗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含义;b. 分析诗句“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c. 谈谈你对《2024年燕歌行》情感表达的理解。

2. 答案:a. 这两句诗意味着胡马在北风中奔跑,越鸟在南方筑巢,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b. 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比“相去日已远”与“衣带日已缓”,突出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c. 《2024年燕歌行》抒发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忧虑。

2024年高适《燕歌行》优质精彩教案燕歌行 高适

2024年高适《燕歌行》优质精彩教案燕歌行 高适

2024年高适《燕歌行》优质精彩教案燕歌行高适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适的《燕歌行》,位于教材古诗文单元第二节。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燕歌行》的全文解读,分析其艺术特色,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掌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燕歌行》的字词句,熟读并背诵全文;2. 分析《燕歌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等;3. 掌握高适的创作背景,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燕歌行》艺术特色的分析,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教学重点:全文的理解与背诵,诗歌主题思想的领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展示《燕歌行》的相关图片和背景资料;2. 学具:教材,《燕歌行》字词句解析手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诵读:让学生跟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理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3. 解析:对《燕歌行》进行逐句解析,讲解生僻字词,分析艺术特色;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难点句子为例,详细讲解其意义和修辞手法;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并解读其他句子;7. 背诵与复习:让学生课后熟读并背诵《燕歌行》,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作者:高适3. 创作背景:边塞风光4. 诗歌艺术特色:韵律、对仗等5. 主题思想:边塞战士的忠诚与勇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燕歌行》的主题思想,结合诗句进行说明。

答案:诗歌通过描绘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表现了他们的忠诚与勇敢,同时对战争带来的苦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2. 课后练习:熟读并背诵《燕歌行》,默写其中的生僻字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加深对边塞诗歌的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燕歌行/高适》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燕歌行/高适》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燕歌行/高适》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燕歌行》的背景和作者高适的生平等基本知识。

分析《燕歌行》的诗歌形式和语言特点。

解读《燕歌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深入解读《燕歌行》的意境和情感。

运用文学分析方法,探讨《燕歌行》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燕歌行》所表现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悲愤情感。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提高文化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燕歌行》全文。

2.2 教学重点:诗歌的基本背景和作者高适的生平等基础知识。

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艺术手法。

2.3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解读。

诗歌意境和情感的深入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燕歌行》的背景和作者高适的简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燕歌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3 合作讨论:学生分组合作,讨论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艺术手法。

3.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诗歌的基本背景、作者生平等基础知识。

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艺术手法,解读意象和修辞手法。

3.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第四章:作业布置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燕歌行》的理解。

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尝试运用《燕歌行》中的艺术手法。

第五章: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堂表现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效果。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介绍《燕歌行》的历史背景、作者高适的生平等基础知识。

解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艺术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6.2 互动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引导学生运用文学分析方法,探讨《燕歌行》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燕歌行/高适》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燕歌行/高适》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燕歌行/高适》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燕歌行》的背景及作者高适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能够分析并欣赏《燕歌行》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3)能够解读并领会诗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边塞诗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燕歌行》。

(2)学会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和意象来理解诗歌的主题。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高适对国家和边疆的深切关怀。

(2)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关爱他人,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燕歌行》的字词解释和诗意的理解。

(2)分析诗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3)领悟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主题。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对诗中深层次意象和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鉴赏教学法:分析诗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燕歌行》的内容、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准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

(3)设计教学问题和讨论题目。

2. 学生准备:(1)预习《燕歌行》,了解诗歌的大意。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人高适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燕歌行》的背景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燕歌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分享自己的感悟。

4. 诗歌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燕歌行/高适》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燕歌行/高适》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燕歌行/高适》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了解《燕歌行》的作者高适及其背景。

1.1.2 分析《燕歌行》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

1.1.3 解读《燕歌行》的主题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燕歌行》的意境。

1.2.2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1.2.3 学会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深沉表达。

1.3.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1.3.3 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掌握《燕歌行》的诗意和诗意。

2.1.2 分析《燕歌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2.1.3 理解《燕歌行》的主题和情感。

2.2 教学难点2.2.1 分析《燕歌行》中的意象和隐喻。

2.2.2 解读《燕歌行》的深层含义。

2.2.3 理解作者的家国情怀。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简介作者高适及其背景。

3.1.2 引导学生关注《燕歌行》的。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读《燕歌行》。

3.2.2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3 课堂讲解3.3.1 分析《燕歌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3.3.2 解读《燕歌行》的主题和情感。

3.3.3 探讨作者的家国情怀。

3.4 课堂练习3.4.1 学生尝试分析《燕歌行》中的意象和隐喻。

3.4.2 学生分享对《燕歌行》深层含义的理解。

3.5 小结与拓展3.5.2 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熟读《燕歌行》。

4.2 分析《燕歌行》中的意象和隐喻,写一篇短文。

4.3 选择一首其他古典诗词,尝试用《燕歌行》的方法进行分析。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5.1.1 学生参与度。

5.1.2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1.3 学生的课堂练习。

5.2 课后作业评价5.2.1 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燕歌行/高适》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燕歌行/高适》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燕歌行/高适》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燕歌行》。

(2)了解作者高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边塞将士的敬意和对家国情怀的抒发。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英勇奋斗的精神风貌。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

3. 诗歌的情感内涵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的创作动机。

2. 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3. 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字词解释、意象分析等。

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探究诗歌内容,提高自学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精神。

4. 情感教育法:通过诗歌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高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字词意思。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解读诗歌的情感内涵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和交流。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边塞将士的敬意。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英勇奋斗的精神风貌。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1)背诵《燕歌行》。

(2)写一篇关于《燕歌行》的鉴赏文章。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燕歌行/高适》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燕歌行/高适》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燕歌行/高适》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燕歌行》的背景和作者高适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意象。

解读诗中的修辞手法和寓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会通过诗歌来感受和理解古代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士兵的生活状态。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和对士兵的同情。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燕歌行》全文。

高适的生平介绍和相关评论。

2.2 教学资源:相关历史资料和战争背景的介绍。

诗歌朗诵视频或音频资料。

2.3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燕歌行》的意境和主题。

难点: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寓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古代战争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对《燕歌行》背景的兴趣。

简介高适的生平和对这首诗的评价。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燕歌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学生通过注释和资料,理解诗中的难点词汇和背景知识。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寓意。

分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的交流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学生课堂参与度、讨论和表达能力的评估。

学生作业和写作的评估。

4.2 评价内容:对《燕歌行》的理解深度和广度。

对诗中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分析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延伸活动: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表演,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学生写一篇关于《燕歌行》的读后感或评论。

5.2 教学资源拓展:引导学生阅读高适的其他诗歌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

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其他古代战争诗歌。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理解诗文内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诗的主旨。

6.2 分析诗文结构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文的结构,理解诗文的形式和布局。

高适燕歌行教案

高适燕歌行教案

高适燕歌行教案歌行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七单元《古风诗词》中的《高适燕歌行》。

内容包括对诗的背景解读、逐句解析、意象赏析及创作背景介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高适燕歌行》的字词、句式及诗意。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边塞军旅生活的感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句的意境赏析及创作背景的理解。

教学重点:诗句的字词解释、句式分析及诗意感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古风诗词》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图片,让学生感受边塞的壮美,引出《高适燕歌行》。

2. 朗读课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跟读,感受诗的韵律美。

3. 背景解读:介绍诗人高适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4. 逐句解析:讲解诗句中的生僻字词、句式结构,解释诗意。

5. 意象赏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体会诗的意境。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边塞诗人,创作一首描绘边塞风光的诗歌。

7.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边塞诗,让学生学会鉴赏同类诗歌。

8.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另一首边塞诗,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高适燕歌行》2. 字词解释:重点字词、句式结构。

3. 诗意感悟:边塞风光、豪情壮志。

4. 创作背景:诗人简介、历史背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比较《高适燕歌行》与另一首边塞诗的异同,结合诗句分析。

同:两首诗都描绘了边塞风光,表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异:《高适燕歌行》以黄河为背景,突显了黄河之水的壮阔;另一首诗以雪山为背景,展现了雪山的雄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程度,以及对边塞诗的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加深对边塞诗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燕歌行
【教学目的】1 了解边塞诗人高适。

2体会《燕歌行》比较复杂的思想感情。

3了解什么是歌行体。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数】1课时
一、高适
高适(700~765),字达夫,渤海(今河北景县)人。

长期浪游梁宋一带。

天宝八载(749),他因有人举荐,中“有道科”(汉代选举科目之一。

《後汉书·桓荣传》:“後舉孝廉、有道、方正、茂才,三公並辟,皆不應。

”),任封丘縣尉(官名。

秦汉县令、县长下置尉,掌一县治安。

历代因之。

元于县尉外,兼置典史。

明废尉,留典史,掌尉事,后因称典史为“縣尉”。

)。

三年后弃官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書記(从事公文、书信工作的人员。

)。

安史乱起后,他从玄宗至蜀,拜諫議大夫(官名。

谏议大夫。

《汉书·王莽传下》:“又置師友祭酒及侍中、諫議、六經祭酒各一人。

”)。

自此官运亨通,做过淮南节度使(官名。

唐初沿北周及隋旧制,于重要地区设总管,后改称都督,总揽数州军事。

)和蜀、彭二州刺史(古代官名。

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沿为地方官职名称。

汉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部(州),部置刺史。

成帝改称州牧,哀帝时复称刺史。

魏晋于要州置都督兼领刺史,职权益重。

隋炀帝、唐玄宗两度改州为郡,改称刺史为太守。

后又改郡为州,称刺史,此后太守与刺史互名。

宋于州置知州,而无刺史职任,刺史之名仅为武臣升迁之阶。

元明废名,清仅用为知州之别称。

)。

代宗即位后,他入朝为刑部(我国封建社会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属六部之一)侍郎(古代官名。

汉制,郎官入臺省,三年后称侍郎。

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

至清雍正时,递升至正二品,与尚书同为各部的堂官)、轉左散騎常侍(“常侍”官名。

皇帝的侍从近臣。

秦汉有中常侍,魏晋以来有散骑常侍,隋唐内侍省有内常侍,均简称常侍),進封渤海縣侯(爵名。

汉制,列侯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

三国魏定制:凡国,王、公、侯、伯、子、男六等,次县侯,次乡侯,次亭侯,次关内侯。

晋亦有县侯。

南朝陈置开国县侯。

至宋始废)。

在动辄自比王侯的盛唐诗人中,高适是唯一做到高官而封侯者。


他仕途畅达的最后十年作诗并不多,大部分作品是安史之乱以前写的。

盛唐边塞诗派代表诗人,于岑参并称“高岑”。

擅长七言歌行,诗风悲壮。

有《高常侍集》。

高适是个非常自负、功名心极强的诗人,性情狂放不羁,好交结游侠。

想通过立功边塞而封侯的理想和热情,促使他不畏艰险,两次北上蓟门,所谓“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

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

想像汉代大将卫青、霍去病那样在边塞立功封侯。

尽管这种愿望当时落了空,但对边塞生活的实地体验和冷静观察,使他能在第一次北上归来后,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创作出了极负盛名的边塞诗力作《燕歌行》。

二、串讲诗歌
(一)七言歌行体
《燕歌行》是首七言歌行体。

歌行体,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

歌是总名,铺张本事而歌称行,与“吟”“曲”“引”“叹”“篇”“调”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格区别。

以杂言为主,多口语化,通俗生动;音韵节奏上押韵比较自由,不讲平仄、对仗;表现手法除比兴外,多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长于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塑造形象。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箜篌引》。

(二)分析诗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唐朝东北的契丹、奚多次发生战争。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男儿本该驰骋疆场,为国效命。

天子才会给予特别的器重。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敲锣击鼓,行军出山海关。

句中战旗飘荡在蜿蜒绵长的碣石山路上。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校尉告示紧急军情的羽书飞快的穿越了广袤的沙漠,单于的战火照亮了交战之地。

奉命出师。

表彰了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概。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山川一片萧条直到边疆的尽头,敌人的骑兵犹如交加的风雨,来势汹汹。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战士在前线出生入死,而营帐里头却依然歌舞升平。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深秋的大漠,枯萎的边塞草木,孤独的城堡,落日的余晖下,战斗的士兵寥寥无几。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身受皇恩却时常轻敌,身处边境险要处,尽力抵抗敌军,却不能解除敌人对孤城的围困。

战斗失利。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出征的战士久久戍守边塞何等艰辛,思妇在别离后是何等的悲伤?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长安城的思妇相思成灾,欲断肠,出征的战士在蓟北城楼回首长安城,望眼欲穿。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动荡不安的边境该怎么度日?边远地区除了苍茫又有什么?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两地相思。

“杀气三时作阵云”一联是描写边塞上随时都有战争。

“三时”是春、夏、秋,见《左传》。

春、夏、秋是耕桑的季节,古人作战一定选择冬季,可以不妨碍生产,而且容易征召兵士。

“阵云”是某一种状态的云,据说出现了这种云,就预兆着会发生战争,因为这种云是“杀气蒸腾而成”。

现在说春、夏,秋三时都有阵云,可知终年都有战事。

巡逻时敲的铜器响了一夜,那声音听了让人心无比寒冷。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怀念李广。

元、天宝年间,唐朝对突厥、回纥、吐蕃,连年有战争。

对于这些战争,当时的诗人,一般是不反对的,因为是卫国战争。

对于参加这些战争的将士,又常常歌颂他们为民族英雄,认为他们是为国死节,不是为了贪功受赏。

“死节从来岂顾勋”一句就表现了这个观点。

但对于战争本身,他们是反对的,或说憎厌的,因为“沙场征战苦”,驱使无数人民去“暴骨无全躯”。

因此,归根结底,最好还是有一位象李牧那样的将军,驻守边塞,以守备为本,既不让敌人侵入,又不至于发生战争。

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极为复杂的,既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概的表彰,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一方面是对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的崇高精神的颂扬,另一方面则是对将领帐前歌舞作乐的不满。

作者对当时边塞用兵而将非其人的情形是有看法的,亦不讳言征战的艰苦,但不失奋发激昂的高亢基调;苦难与崇高的对照,更增添了出塞征战的慷慨悲壮。

这首诗有对战事的概括叙述(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有对生活(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战斗场面的具体描写(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还有景的映衬(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抒情的渲染(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议论的点化(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笔法多样,灵活结合。

此诗虽多用偶对,却不以文采华丽见长,而是纵横顿宕,以沉雄质气和浑厚骨力取胜。

此诗是七言歌行,四句一转韵,而且押韵大体平仄相同。

诗的音韵节奏变化,与感情的跌宕起伏相一致,极具开合动荡的气势,颇有艺术魅力。

三、课外拓展
施蛰存《唐诗百话:高适燕歌行》:“从来评选唐诗的人,似乎都把这首诗评价得过高了。

其实,主题思想的不一贯,句法结构的支离散漫,仍然都是缺点,在高适的创作过程中,这首诗还是他的早期作品,不能作为他的代表作。

高、岑虽然齐名,论七言古体的边塞诗,毕竟高不如岑。


二者有何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