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燕歌行教案

合集下载

燕歌行(高适)教案

燕歌行(高适)教案

燕歌行(高适)教案

教案

教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案,它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具体规划和安排的文稿。下面是燕歌行(高适)教案的编写。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燕歌行》的作者高适,掌握他的创作背景和特点。

2. 理解和分析《燕歌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感受其抒发心情的力量。

3. 掌握并具备朗读《燕歌行》的技能,能够真实地表达出情感和意境。

4. 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二、教学重点

1. 了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和特点。

2. 理解和分析《燕歌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3. 朗读《燕歌行》,表达出情感和意境。

三、教学准备

1. 教材《古代文学选读》

2. 录音机或多媒体设备

3. 课件或PPT

四、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15分钟)

通过课件或PPT,展示《燕歌行》的标题和作者,并以问题导入:你知道什么是《燕歌行》吗?它是由谁写的?

Step 2 了解背景(15分钟)

引导学生了解高适这位唐代诗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通过介绍高适的生平经历以及他的代表作品,使学生对他的诗歌创作有一定的了解。

Step 3 阅读理解(20分钟)

学生阅读《燕歌行》的原文,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教师可以适当解释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Step 4 艺术特色分析(20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燕歌行》的艺术特色,包括韵律、意象、情感表达等方面。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诗人的用意,理解其所表

达的情感和审美追求。

高适燕歌行教案

高适燕歌行教案

高适燕歌行教案

教案标题:高适《燕歌行》教案

教案目标:

1. 了解并理解高适的《燕歌行》这首古代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通过诗歌创作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表达。教案步骤:

引入:

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燕山、燕京等与燕国相关的地理和历史背景,引发学生

对《燕歌行》的兴趣和好奇心。

理解诗歌背景:

2. 介绍《燕歌行》的作者高适,简要介绍其生平和创作背景。

3. 分享燕国的历史背景,包括燕国的兴起、疆域、文化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中的地名和历史典故。

分析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

4. 分段解读《燕歌行》,引导学生理解每一段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5.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艺术

特点和表达方式。

文学鉴赏与情感表达:

6. 引导学生朗读《燕歌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7. 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8. 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燕歌行》为灵感,表达自己对家乡、故乡或其

他情感的诗意表达。

总结与展示:

9. 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创作,分享对《燕歌行》的理解和情感表达。

10. 总结课堂学习内容,回顾诗歌结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的要点。

教案评估:

1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包括对《燕歌行》的理解和感受。

12. 教师评估学生的诗歌创作和读后感,关注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表达的准确性和深度。

教学资源:

1. 图片或视频展示燕山、燕京等与燕国相关的地理和历史背景。

2. 《燕歌行》的诗歌原文和翻译版本。

高适燕歌行教学设计优质课

高适燕歌行教学设计优质课

高适燕歌行教学设计优质课

引言:

高适燕歌行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描写了唐代文人

高适在边塞征战期间的种种遭遇和感慨。作为一位优质教育工作者,我们希望通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欣赏这一文学作品,

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创造思考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本

文将通过教学设计的形式,向大家介绍一节以高适燕歌行为主题的

优质课。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高适燕歌行的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

2. 理解诗中的主要情节和表达的意境;

3. 学习分析诗歌的诗意、音韵、修辞手法等文学元素;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以及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背景知识介绍:

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口头介绍或PPT展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高适燕歌行的历史背景和创作背景。例如,教师可以向

学生讲解唐代的战乱年代,边塞军民的艰苦生活等,为学生创立与

诗歌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

2. 诗歌欣赏:

学生通过课前阅读和课堂教学,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表达。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诗歌分段讲解,让学生理解每一段的意境和

情感。同时,可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解读诗歌,逐句解析具体诗意。

3. 文学元素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诗意、音韵、修辞手法等文学元素。例如,通过对比与比喻、夸张、律诗的特点等,让学生理解高适如

何运用这些元素来表达诗歌中的思想和情感。

4. 诗歌赏析:

学生分组进行诗歌赏析,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

深入思考诗歌的内涵和主题。每个小组需要归纳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并给出相应的理由和依据。

5. 课堂展示:

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诗歌段落进行表演或朗读。通过诗歌的朗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教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教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燕歌行(并序)》。

(2)理解诗文的内容和主旨,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领略诗人的艺术风格。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欣赏和理解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诗人对边塞将士的敬意和对战争的思考,培养爱国情怀。(2)学会珍惜和平,关注社会现实,培养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

1.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 诗中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的分析。

3. 诗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感悟。

三、教学难点

1. 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中意象和情感的深入把握。

3.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理解和欣赏古诗词。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简要介绍诗人高适的背景和作品风格。

(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的题目和序言,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

(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内容,解决字词问题。3. 合作探讨:

(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讲解:

(1)重点解析诗中的难句、生僻字词和修辞手法。

(2)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5. 情感体验:

(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感悟诗文的主旨。

(2)进行情感交流,分享自己的感悟。

6. 课堂小结:

(2)引导学生关注古诗词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燕歌行高适教案一等奖

燕歌行高适教案一等奖

燕歌行高适教案一等奖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教材《古代诗歌鉴赏》第四章《边塞诗鉴赏》中的《燕歌行》,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高适。本诗描绘了边塞戍卒的艰苦生活和战斗场面,表现了诗人对戍卒的同情和敬意。教学内容包括:诗歌背景、诗句解析、意境赏析、修辞手法等。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背景、诗句含义及修辞手法。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感受边塞诗的壮美风格。

3. 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认识到保家卫国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诗歌背景的了解、诗句的深入解析、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诗歌意境的赏析、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燕歌行》诗句解析资料、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图片,让学生感受边塞的壮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燕歌行》。

2. 讲解背景:介绍诗人高适及诗歌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边塞戍卒的生活。

3. 诗句解析:逐句讲解诗句,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

4. 意境赏析: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感受边塞戍卒的艰苦生活和战斗场面,体会诗人的敬意和同情。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诗句,并进行赏析讨论。

6. 例题讲解:讲解练习册中的典型题目,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六、板书设计

1. 《燕歌行》

2. 诗句解析:

“大漠穷秋独长云,长河落日孤飞鸟。”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3. 修辞手法:比喻、对偶

4. 教学重点:意境赏析、爱国主义情感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

翻译《燕歌行》全文,并进行赏析。

燕歌行 高适教案

燕歌行 高适教案

燕歌行高适教案

教案标题:《燕歌行》高适教案

教案概述:

该教案旨在通过对唐代诗人高适的《燕歌行》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特点、诗歌形式以及对历史背景的理解。通过深入分析诗歌内容和结构,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

1. 了解唐代文学特点和《燕歌行》的创作背景;

2.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结构;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4.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1. 了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和其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

2.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结构。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2.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

1. 课文:《燕歌行》;

2. 多媒体设备;

3. 学生课前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唐代文学的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唐代文学有什么了解?你们听说过《燕歌行》吗?

知识讲解(10分钟):

1. 介绍唐代文学的特点和《燕歌行》的创作背景;

2. 分析《燕歌行》的艺术特色和结构。

课文分析(15分钟):

1. 学生朗读《燕歌行》;

2. 分析诗歌的主题、意境和情感表达;

3. 分析诗歌的韵律、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

文学鉴赏(15分钟):

1. 引导学生对《燕歌行》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2. 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3.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

批判思维训练(10分钟):

1. 提问:你认为《燕歌行》中的主人公有何特点?他们的行为和情感表达有何意义?

2.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批判思维能力。

高适《燕歌行》教案设计

高适《燕歌行》教案设计

高适《燕歌行》教案设计

第一章:课程导入

1.1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诗人高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激发学生对《燕歌行》的阅读兴趣。

1.2 教学内容

诗人高适的生平介绍。

《燕歌行》的创作背景介绍。

1.3 教学方法

采用讲解、问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1.4 教学步骤

1.4.1 介绍诗人高适的生平。

1.4.2 介绍《燕歌行》的创作背景。

1.4.3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阅读兴趣。第二章:《燕歌行》诗文朗读

2.1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熟悉《燕歌行》的诗文内容。

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2.2 教学内容

《燕歌行》的诗文内容。

2.3 教学方法

采用朗读、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4 教学步骤

2.4.1 引导学生朗读《燕歌行》。

2.4.2 讲解诗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2.4.3 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第三章:《燕歌行》诗文解析

3.1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理解《燕歌行》的意境和主题。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2 教学内容

《燕歌行》的意境和主题分析。

3.3 教学方法

采用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3.4 教学步骤

3.4.1 讲解《燕歌行》的意境和主题。

3.4.2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深入理解诗意。

第四章:《燕歌行》艺术特色分析

4.1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燕歌行》的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2 教学内容

《燕歌行》的艺术特色分析。

4.3 教学方法

采用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4.4 教学步骤

4.4.1 讲解《燕歌行》的艺术特色。

4.4.2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深入理解诗的艺术魅力。第五章: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高适《燕歌行》优质教案燕歌行高适

高适《燕歌行》优质教案燕歌行高适

高适《燕歌行》优质教案燕歌行高适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古诗文单元,具体内容为高适的《燕歌行》。《燕歌行》是一首边塞诗,以雄浑激昂的笔触描绘了边塞戍卒的艰苦生活和英勇战斗的精神风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的背景、结构、韵律、意境及重要词汇的解析。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燕歌行》的背景,把握边塞诗的特点。

2. 领悟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3. 掌握重要词汇和句式,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诗的意境、情感和韵律。

难点:重要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以及边塞文化的背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课件和诗歌朗诵。

2. 课文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课堂练习册,用于随堂练习。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讲述边塞戍卒的生活,引发学生对边塞诗的兴趣。

2. 朗读:让学生跟读课文录音,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诗歌的背景、结构、意境,讲解重要词汇和句式。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边塞诗,分析其特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分析并解读一首边塞诗。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

1. 诗歌背景:边塞戍卒的艰苦生活

2. 诗歌结构:起承转合

3. 重要词汇:解释边塞、烽火、狼烟等词汇

4. 诗句解析:分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等句式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分析并解读一首边塞诗,不少于300字。

2. 拓展题目:对比《燕歌行》与其他边塞诗,探讨边塞诗的共性

燕歌行高适教案

燕歌行高适教案

燕歌行高适教案

【教案】

教材:《唐诗三百首》

教学目标:

1.了解唐朝文学的特点。

2.理解燕歌行的主题和艺术手法。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 分析燕歌行的主题。

2. 掌握诗歌的艺术技巧。

教学难点:

1. 理解燕歌行的艺术手法。

2. 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

1. 电脑、投影仪和音响设备。

2. 《唐诗三百首》课本。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10分钟)

1. 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唐朝文学的特点。

2. 问答交流,引导学生回忆和总结唐朝文学的特点。

Step 2 介绍《燕歌行》(10分钟)

1. 展示《燕歌行》的课本,让学生自由阅读一遍。

2. 分析《燕歌行》的主题和艺术手法。

Step 3 阅读理解(15分钟)

1. 分小组讨论《燕歌行》的主题。

2. 请学生读诗并分析诗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方法。

Step 4 分析主题(1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a. 燕歌行的主题是什么?

b. 诗中有哪些句子表达了主题?

c. 诗中的描写手法如何体现了主题?

2. 整理学生的观点,提供正确的答案。

Step 5 学习诗歌的艺术技巧(20分钟)

1.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

2. 让学生自己尝试运用这些技巧,写一首与《燕歌行》相似的诗。

Step 6 阅读鉴赏(20分钟)

1. 播放《燕歌行》的音频,让学生仔细听、品味诗歌的声音美。

2. 分析音韵、押韵和节奏等。

3. 对比不同版本的《燕歌行》。

Step 7 总结提升(10分钟)

1.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

2. 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燕歌行高适(苏教版高二教案

燕歌行高适(苏教版高二教案

燕歌行高适(苏教版高二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古诗文单元《燕歌行》高适篇。详细内容包括:

1. 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

2. 《燕歌行》全文解析,包括生僻字、词组、句式结构等;

3. 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及其在唐代边塞诗中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燕歌行》的背景知识,了解高适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

2. 掌握《燕歌行》的全文内容,能够正确朗读、翻译并赏析;

3. 通过对诗歌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难点:诗歌的意境、情感的理解,以及艺术特色的分析;

2. 教学重点:《燕歌行》的词句理解,朗读与赏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字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入《燕歌行》的背景;

2. 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作者、背景、全文内容;

3. 例题讲解:挑选课文中的难点词句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课文,并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

5. 赏析: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6. 朗读:分组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六、板书设计

1. 作者:高适

2. 诗歌背景:边塞诗

3. 全文解析:生僻字、词组、句式结构

4. 艺术特色:形象生动、意境开阔、情感深沉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翻译《燕歌行》,并赏析其中一句;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边塞诗人诗作,进行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燕歌行 高适 教案

燕歌行 高适 教案

燕歌行高适教案

教案标题:《燕歌行》高适教案

教案目标:

1. 了解《燕歌行》的作者高适及其背景;

2. 理解《燕歌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分析《燕歌行》的艺术特点和修辞手法;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案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图片、视频或音频等多媒体素材引入《燕歌行》的背景和作者高适的简介,激发学生对该诗歌的兴趣。

二、阅读理解(15分钟)

1. 学生自主阅读《燕歌行》。

2. 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主题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3.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如:“诗人通过《燕歌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觉得诗人为什么选择燕子作为主题?”等。

三、艺术特点和修辞手法分析(20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燕歌行》中的艺术特点,如用典、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2. 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分析诗歌中的几个典型的修辞手法,并解释其作用和效果。

3. 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四、文学鉴赏与创作(20分钟)

1.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句诗句,进行朗读和解读,并分享自己对该句的理解

和感受。

2. 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创作,以《燕歌行》为题材,写一篇自己的短文或诗歌,表达自己对燕子和自由飞翔的理解和感受。

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

1.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燕歌行》的主题、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评价自己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收获和表现,并提出自己对

进一步学习的期望。

教案延伸:

1. 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唐代文学和高适的其他作品,拓展对唐诗的认识和理解。

《燕歌行》优秀教案

《燕歌行》优秀教案

《燕歌行》优秀教案

《燕歌行》优秀教案两篇

《燕歌行》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⒈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⒉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⒊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

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⒈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

⒉赏析艺术技巧。

教学难点:

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

教学设想:

⒈赏析关键词句→把握所用手法及作用→体味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文主旨。⒉使用品读法和关键词语替换比较法把握主旨。⒊划块赏析。⒋知人论世,明确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文。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激情澎湃,都怀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浓厚的英雄崇拜,仰慕那些决战沙场、建功立业的将领,但是怎样看待和理解战争,什么是最真正的英雄,我们应该深入思考。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最熟悉战争和了解战争的诗人高适的边塞诗:《燕歌行》。

二.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

⒈作者简介:见文后注释1。

⒉写作背景: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

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高适《燕歌行》教案设计

高适《燕歌行》教案设计

高适《燕歌行》教案设计

第一章:课程导入

1.1 背景介绍

介绍高适及其作品《燕歌行》的历史背景。

解释《燕歌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1.2 诗歌欣赏

让学生初步阅读《燕歌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第二章:诗歌分析

2.1 诗歌结构

分析《燕歌行》的诗歌结构,包括诗句的排列和韵律。

解释诗歌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的特点。

2.2 意象与修辞

引导学生识别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分析意象和修辞手法对诗歌表达效果的作用。

第三章:作者背景与文化背景

3.1 高适的生平与创作

介绍高适的生平背景,包括他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分析《燕歌行》中反映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2 唐代社会与文化背景

介绍唐代社会和文化背景,包括唐代的诗歌繁荣和审美趣味。分析《燕歌行》在唐代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和影响。

第四章:诗歌主题与思想内涵

4.1 主题探讨

引导学生探讨《燕歌行》的主题,如战争、英雄主义、人性等。

分析诗歌中对战争和英雄形象的描绘和批判。

4.2 思想内涵解读

解读《燕歌行》中的思想内涵,如对英雄主义和忠诚的思考。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第五章:教学活动与拓展

5.1 课堂活动设计

设计相关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

安排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或创作类似题材的诗歌。

5.2 拓展阅读与讨论

推荐相关的阅读材料,如其他高适的诗作或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组织学生进行拓展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第六章:诗歌语言与风格

6.1 语言特点

分析《燕歌行》的语言特点,如用词、句式、语言风格等。

燕歌行教案 高适

燕歌行教案 高适

燕歌行教案高适

教案标题:燕歌行教案

教案目标:

1. 通过学习《燕歌行》这首唐代名篇,使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风格。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相关任务。

教学重点:

1. 了解《燕歌行》的背景和作者高适。

2. 理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

3. 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

1. 分析《燕歌行》的意境和主题。

2. 运用鉴赏方法和技巧分析诗歌。

教学准备:

1. 课文《燕歌行》的复印件。

2. 课堂展示材料,包括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源。

3. 学生小组合作任务的分组名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源引入话题,介绍《燕歌行》的背景和作者高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5分钟)

1. 学生自主阅读《燕歌行》。

2.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理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例如押韵、对仗、排比等。

三、诗歌鉴赏(20分钟)

1.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鉴赏方法和技巧分析《燕歌行》的意境和主题。

2. 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自己的鉴赏结果。

四、写作训练(15分钟)

1. 学生根据对《燕歌行》的理解和鉴赏,进行写作训练,例如写一篇诗歌评论或仿写一首类似风格的诗歌。

五、小组合作任务(15分钟)

1. 学生根据分组名单进行小组合作任务,例如设计一份以《燕歌行》为主题的展板或制作一段诗歌朗诵视频。

2. 学生展示并互相评价各小组的成果。

六、课堂总结(5分钟)

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在课后的复习任务。

高中语文教案燕歌行

高中语文教案燕歌行

高中语文教案燕歌行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燕歌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主题思想。

2. 分析诗中的艺术手法,如意象、对比、排比等。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4. 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 难点:诗中隐喻和象征的理解,以及历史背景的深入挖掘。

三、教学准备

- 教材:《燕歌行》全文。

- 辅助材料:唐代历史背景资料、高适生平简介、相关诗词作品。

-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黑板或白板。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 通过展示唐代的历史地图,简要介绍唐朝的疆域和民族关系,为学生理解诗歌背景打下基础。

- 提出问题:“如果你是一名边疆士兵,你会有哪些感受?”引发学生的想象和兴趣。

2. 诗歌朗读(5分钟)

- 教师首先朗读《燕歌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 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3. 内容解析(20分钟)

- 逐句逐句地分析诗歌内容,讲解生词难句,确保学生对诗句的基本理解。

- 讨论诗中的主题思想,如何体现了作者对战争的态度和对士兵的同情。

4. 艺术手法分析(15分钟)

- 分析《燕歌行》中的艺术手法,如对比、排比的使用,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手法加强诗歌的表现力。

- 举例说明诗中的意象如何传达了作者的情感和主题。

5. 历史背景联系(10分钟)

- 结合唐代的历史背景,讨论《燕歌行》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历史观。

- 通过对比其他时期的边塞诗,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文学特点。

高适燕歌行教学设计

高适燕歌行教学设计

高适燕歌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高适《燕歌行》,使学生能够:

1.熟练掌握唐代五言绝句的基本规律和韵律;

2.了解唐代经济、文化和社会背景,加深对唐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3.通过音韵训练和诗歌朗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朗读能力;

4.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

1.《燕歌行》

《燕歌行》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是唐代诗歌中的代表作之一。诗歌通过燕京(今北京)城内外的风景和繁华景象,描写了唐朝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状况。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这首诗歌,了解唐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和当时的文化氛围。

2. 五言绝句

五言绝句是唐代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具有固定的格律和韵律。在学习《燕歌行》中,我们需要让学生掌握五言绝句的韵律和基本结构,并通过诗歌创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和表达能力。

3. 音韵训练

唐代诗歌的音韵是学生学习五言绝句的基础。我们需要进行音韵训练,让学生

掌握音韵规律和发音技巧,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度和流畅度。

4. 课堂活动

除了对《燕歌行》的深入学习外,我们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课堂活动,包括:•诗歌创作:让学生自己创作五言绝句,锻炼其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

•朗诵比赛: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唐代诗歌进行朗诵,提高他们的朗读技巧和艺术表达能力;

•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理解唐代社会和文化背景,加深他们对唐代诗歌的认识和理解。

1. 讲授法

在学习唐代诗歌和五言绝句时,讲授法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分析具体的诗句,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并对学生的创作和朗读进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燕歌行

【教学目的】1 了解边塞诗人高适。

2体会《燕歌行》比较复杂的思想感情。

3了解什么是歌行体。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数】1课时

一、高适

高适(700~765),字达夫,渤海(今河北景县)人。长期浪游梁宋一带。天宝八载(749),他因有人举荐,中“有道科”(汉代选举科目之一。《後汉书·桓荣传》:“後舉孝廉、有道、方正、茂才,三公並辟,皆不應。”),任封丘縣尉(官名。秦汉县令、县长下置尉,掌一县治安。历代因之。元于县尉外,兼置典史。明废尉,留典史,掌尉事,后因称典史为“縣尉”。)。三年后弃官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書記(从事公文、书信工作的人员。)。安史乱起后,他从玄宗至蜀,拜諫議大夫(官名。谏议大夫。《汉书·王莽传下》:“又置師友祭酒及侍中、諫議、六經祭酒各一人。”)。自此官运亨通,做过淮南节度使(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旧制,于重要地区设总管,后改称都督,总揽数州军事。)和蜀、彭二州刺史(古代官名。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沿为地方官职名称。汉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部(州),部置刺史。成帝改称州牧,哀帝时复称刺史。魏晋于要州置都督兼领刺史,职权益重。隋炀帝、唐玄宗两度改州为郡,改称刺史为太守。后又改郡为州,称刺史,此后太守与刺史互名。宋于州置知州,而无刺史职任,刺史之名仅为武臣升迁之阶。元明废名,清仅用为知州之别称。)。代宗即位后,他入朝为刑部(我国封建社会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属六部之一)侍郎(古代官名。汉制,郎官入臺省,三年后称侍郎。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至清雍正时,递升至正二品,与尚书同为各部的堂官)、轉左散騎常侍(“常侍”官名。皇帝的侍从近臣。秦汉有中常侍,魏晋以来有散骑常侍,隋唐内侍省有内常侍,均简称常侍),進封渤海縣侯(爵名。汉制,列侯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三国魏定制:凡国,王、公、侯、伯、子、男六等,次县侯,次乡侯,次亭侯,次关内侯。晋亦有县侯。南朝陈置开国县侯。至宋始废)。在动辄自比王侯的盛唐诗人中,高适是唯一做到高官而封侯者。但

他仕途畅达的最后十年作诗并不多,大部分作品是安史之乱以前写的。盛唐边塞诗派代表诗人,于岑参并称“高岑”。擅长七言歌行,诗风悲壮。有《高常侍集》。

高适是个非常自负、功名心极强的诗人,性情狂放不羁,好交结游侠。想通过立功边塞而封侯的理想和热情,促使他不畏艰险,两次北上蓟门,所谓“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想像汉代大将卫青、霍去病那样在边塞立功封侯。尽管这种愿望当时落了空,但对边塞生活的实地体验和冷静观察,使他能在第一次北上归来后,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创作出了极负盛名的边塞诗力作《燕歌行》。

二、串讲诗歌

(一)七言歌行体

《燕歌行》是首七言歌行体。

歌行体,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歌是总名,铺张本事而歌称行,与“吟”“曲”“引”“叹”“篇”“调”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格区别。以杂言为主,多口语化,通俗生动;音韵节奏上押韵比较自由,不讲平仄、对仗;表现手法除比兴外,多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长于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塑造形象。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箜篌引》。

(二)分析诗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唐朝东北的契丹、奚多次发生战争。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男儿本该驰骋疆场,为国效命。天子才会给予特别的器重。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敲锣击鼓,行军出山海关。句中战旗飘荡在蜿蜒绵长的碣石山路上。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校尉告示紧急军情的羽书飞快的穿越了广袤的沙漠,单于的战火照亮了交战之地。

奉命出师。表彰了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概。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山川一片萧条直到边疆的尽头,敌人的骑兵犹如交加的风雨,来势汹汹。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战士在前线出生入死,而营帐里头却依然歌舞升平。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深秋的大漠,枯萎的边塞草木,孤独的城堡,落日的余晖下,战斗的士兵寥寥无几。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身受皇恩却时常轻敌,身处边境险要处,尽力抵抗敌军,却不能解除敌人对孤城的围困。战斗失利。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出征的战士久久戍守边塞何等艰辛,思妇在别离后是何等的悲伤?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长安城的思妇相思成灾,欲断肠,出征的战士在蓟北城楼回首长安城,望眼欲穿。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动荡不安的边境该怎么度日?边远地区除了苍茫又有什么?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两地相思。

“杀气三时作阵云”一联是描写边塞上随时都有战争。“三时”是春、夏、秋,见《左传》。春、夏、秋是耕桑的季节,古人作战一定选择冬季,可以不妨碍生产,而且容易征召兵士。“阵云”是某一种状态的云,据说出现了这种云,就预兆着会发生战争,因为这种云是“杀气蒸腾而成”。

现在说春、夏,秋三时都有阵云,可知终年都有战事。巡逻时敲的铜器响了一夜,那声音听了让人心无比寒冷。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怀念李广。

元、天宝年间,唐朝对突厥、回纥、吐蕃,连年有战争。对于这些战争,当时的诗人,一般是不反对的,因为是卫国战争。对于参加这些战争的将士,又常常歌颂他们为民族英雄,认为他们是为国死节,不是为了贪功受赏。“死节从来岂顾勋”一句就表现了这个观点。但对于战争本身,他们是反对的,或说憎厌的,因为“沙场征战苦”,驱使无数人民去“暴骨无全躯”。因此,归根结底,最好还是有一位象李牧那样的将军,驻守边塞,以守备为本,既不让敌人侵入,又不至于发生战争。

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极为复杂的,既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概的表彰,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一方面是对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的崇高精神的颂扬,另一方面则是对将领帐前歌舞作乐的不满。作者对当时边塞用兵而将非其人的情形是有看法的,亦不讳言征战的艰苦,但不失奋发激昂的高亢基调;苦难与崇高的对照,更增添了出塞征战的慷慨悲壮。

这首诗有对战事的概括叙述(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有对生活(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战斗场面的具体描写(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还有景的映衬(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抒情的渲染(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议论的点化(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笔法多样,灵活结合。

此诗虽多用偶对,却不以文采华丽见长,而是纵横顿宕,以沉雄质气和浑厚骨力取胜。

此诗是七言歌行,四句一转韵,而且押韵大体平仄相同。诗的音韵节奏变化,与感情的跌宕起伏相一致,极具开合动荡的气势,颇有艺术魅力。

三、课外拓展

施蛰存《唐诗百话:高适燕歌行》:“从来评选唐诗的人,似乎都把这首诗评价得过高了。其实,主题思想的不一贯,句法结构的支离散漫,仍然都是缺点,在高适的创作过程中,这首诗还是他的早期作品,不能作为他的代表作。高、岑虽然齐名,论七言古体的边塞诗,毕竟高不如岑。”

二者有何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