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401833地环流抑制技术的探讨

合集下载

《2024年基于UMAP与HDBSCAN的北京市极端暴雨时空动态分布规律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UMAP与HDBSCAN的北京市极端暴雨时空动态分布规律研究》范文

《基于UMAP与HDBSCAN的北京市极端暴雨时空动态分布规律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频发,对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其极端暴雨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均呈现上升趋势。

因此,研究北京市极端暴雨的时空动态分布规律,对于提高城市防洪减灾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利用UMAP与HDBSCAN两种先进的数据分析方法,对北京市极端暴雨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深入研究。

二、数据与方法1. 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北京市气象局提供的极端暴雨事件数据,包括暴雨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等信息。

此外,还收集了地理信息数据,如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类型等。

2. UMAP方法UMAP(Uniform Manifold Approximation and Projection)是一种降维与可视化方法,可以将高维数据投影到低维空间,并保持数据之间的相对距离关系。

在本研究中,UMAP用于对北京市极端暴雨数据进行降维处理,以便更好地观察其时空分布特征。

3. HDBSCAN方法HDBSCAN(Hierarchical 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是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能够发现任意形状的聚类,并有效处理噪声数据。

在本研究中,HDBSCAN用于对UMAP降维后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以揭示极端暴雨的时空分布规律。

三、结果与分析1. UMAP降维结果通过UMAP对北京市极端暴雨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可以得到二维空间分布图。

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北京市极端暴雨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

在时间上,暴雨事件主要集中在一年的几个特定时间段;在空间上,暴雨事件在不同地区的发生频率存在差异。

2. HDBSCAN聚类结果对UMAP降维后的数据进行HDBSCAN聚类分析,可以得到不同类别的极端暴雨事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环流抑制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环流抑制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切向流动 准平衡和非平衡垂直环流 冰冻雨雪 传播 交错断续空间矢量调制 中尺度深厚湿对流 三维模型 三相异步电机 saber/timed pv-ω 反演 pq下垂法
推荐指数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孤岛模式 孟加拉湾 子模块电容均压 多脉波整流 多模块并联 均流 同步发电机 厄尔尼诺 南亚高压 华南暴雨 华北干旱 北极涛动 副高 分布式发电 分层状态 准双周振荡 全功率变流器 中尺度锋生 中南半岛 东亚槽 东亚冬季风 不间断电源 下垂控制 pwm整流器 la ni(n)a事件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2年 序号
推荐指数 1 3 2 2 3 2 4 2 5 2 6 2 7 2 8 2 9 2 10 2 11 2 12 2 13 2 14 2 15 2 16 2 17 高压直流输电 1 18 鄂霍次克海高压 1 19 逆变器并联 1 20 路径转折 1 21 谐波 1 22 解耦控制 1 23 菲律宾反气旋 1 24 耦合电抗器 1 25 磨刀门 1 26 瞬时均流控制 1 27 直驱型风力发电 1 28 直流环流 1 29 盐度水平梯度 1 30 电力电子 1 31 环流背景 1 32 环流抑制 1 33 环流 1 34 独立直流母线 1 35 物理量 1 36 混合需能 1 37 波列 1 38 沙尘暴 1 39 正弦脉宽调制 1 40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 1 41 极端气候事件 1 42 有源平衡电抗器 1 43 有功功率、无功功率控制 1 44 数值模拟 1 45 并联运行 1 46 并联系统 1 47 并联 1 48 并网逆变器 1 49 并网模式 1 50 平滑切换 1 51 平流雾 1 52 平均模型 1

探地雷达和高密度电法在固废填埋场治理中的应用

探地雷达和高密度电法在固废填埋场治理中的应用

探地雷达和高密度电法在固废填埋场治理中的应用
曲彦丞;刘笑笑;郭朋;张景宇;李典超;张燕挥
【期刊名称】《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年(卷),期】2024(21)1
【摘要】某些垃圾填埋场由于相关资料严重缺失,给污染物的治理工作带来了困难。

为了解决老垃圾填埋场的污染物治理问题,将高密度电法和探地雷达法相结合,对某
村老垃圾填埋场进行了全方位探查,取得了以下成果:1)成功识别出垃圾与原位土层
的界线,得到了垃圾层的范围和厚度,并以此为基础计算出回填方量为132454 m
^(3),为污染物的清除和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2)依据电阻率的分布,划分出填埋物的种类主要为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或者粪便;3)识别出垃圾渗液的污染范围,圈定需
要隔绝污染和回收清洁土壤的位置。

本次研究结果为今后的垃圾治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页数】9页(P35-43)
【作者】曲彦丞;刘笑笑;郭朋;张景宇;李典超;张燕挥
【作者单位】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山东省地质勘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1.3
【相关文献】
1.高密度电法与探地雷达在地下溶洞探测中的联合应用:以广西柳州地区为例
2.高
密度电法与探地雷达在隐伏地质灾害探测中的应用3.探地雷达与高密度电法在铀
尾矿库地下结构可视化中的应用4.高密度电法与探地雷达在废弃填埋物勘查中的应用5.高密度电法在某固废堆场防渗墙渗漏勘察中的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亚热带高密度城市“凉爽街区”设计策略——以南华西历史街区为例

亚热带高密度城市“凉爽街区”设计策略——以南华西历史街区为例

areas and blue-green spaces, and enhancing the district’s resilience; optimizing the shape and layout of streets, and improving the thermal environment of important linear public activity spaces in the block; optimizing the layout and form of building groups, adding cold lanes, overhead spaces, terrace spaces, etc., and increasing the ventilation of the facade. The paper proposes the cool block design strategies to deal with high temperature problems in subtropical high-density urban blocks,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micro-renovation of climate adaptability an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ol blocks in subtropical high-density urban blocks in our country.Key words urban high temperature; cool block; subtropical high-density urban blocks; “being meticulous liking doing embroidery”1 研究背景1.1 亚热带的城市高温问题全球升温问题是全人类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全球年平均温度距平变暖已经达到了1.1℃,如今其已经变暖了约1.3℃,非常接近1.5℃的临界升温阈值[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计算环境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计算环境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3

数值分析 承载力 层状岩体 对等网络 太湖 地理要素 风险 风洞试验 隐私保护 随机环境 长江口 负载平衡 调度 试验 计算网格 聚类 耐久性 综合评价 粒子群优化 移动机器人 研究进展 生态环境 熵权 热力学 流场 活化能 泥石流 模糊综合评判 植被 有限元方法 无线网络 支持向量机 损伤 性能测试 小波变换 对等计算 孤波解 多目标优化 多年冻土 地理因素 地下水 反应机理 参考值 信任模型 信任度 信任 黑河流域 黄河 高层建筑 高原低氧 马氏链 风险分析 非线性 非相干散射雷达
长江口 锂离子电池 铝合金 铅 重金属 遗传改良 遗传 退火 迁移 输沙率 超宽带 负载均衡 调度算法 误差分析 评价方法 设计 解析解 角色 虚拟计算环境 虚拟环境 虚拟机 蒸散 蒙特卡罗方法 节点定位 能值分析 聚类 耕地 网络管理 网络仿真 粗糙集 粒子滤波 空气污染 相关性 电子商务 生态赤字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需水量 生态环境 生态土壤稳定剂 生命周期评价 环境科学 环境振动 牛血清白蛋白 熵权 灵敏度分析 湖泊 湍流模型 温度 深基坑 测量 泥石流 泥沙 河流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一种基于高效迭代解法的频率域全波形反演

一种基于高效迭代解法的频率域全波形反演

一种基于高效迭代解法的频率域全波形反演解飞;黄建平;李振春【摘要】巨大的计算量是制约全波形反演(FWI)生产实用化的难题之一.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高效的波场迭代解法,将其应用于频率域常密度声波方程FWI,并给出了详细的反演流程.通过建立用于波场迭代的目标函数,推导相应梯度、步长公式,新方法将反演中波场正传和残差波场反传过程转化为无约束优化问题,从理论上分析了新方法的计算效率显著高于常规FWI.在数值试验中,本文方法通过几次迭代便能获得高精度的正传、残差反传波场,收敛速度明显高于未经预处理的GMRES方法.进一步引入高效编码策略,新方法的计算时间约为常规编码FWI的1/8,与理论分析结果吻合(波场迭代次数为8,模型未知量个数约为7万),且波场迭代次数为6时,反演效果已与常规编码FWI相近.【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2018(061)008【总页数】10页(P3346-3355)【关键词】全波形反演;计算量;迭代解法;编码【作者】解飞;黄建平;李振春【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地球物理系,青岛 266580;海洋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青岛 26607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地球物理系,青岛 266580;海洋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青岛 26607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地球物理系,青岛 266580;海洋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青岛 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0 引言全波形反演(FWI)作为一种非线性反演方法,通过优化迭代的方式使模拟数据和观测数据之差最小化来估计地下物性参数(Lailly, 1983; Tarantola, 1984; Pratt et al., 1998).由于该方法基于双程波动方程,可以模拟所有波形(包括层间多次波),因此相比于常规基于射线和单程波动方程的成像方法具有更高的成像精度.然而,目前FWI并未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高密度地震采集中,巨大的计算量成为一个瓶颈.目前,编码技术是解决多炮高效成像和建模的有效方法之一.Romero等(2000)在叠前深度偏移中使用了相位编码方法,并测试了多种编码方式的效果.Krebs等(2009)将随机相位编码策略应用于时间域FWI,在每次迭代中随机生成新的编码矩阵以压制非相干正、反传残差波场产生的串扰噪音.Ben-Hadj-Ali等(2011)在频率域FWI中测试了随机相位编码的反演效果,编码后对随机噪音更为敏感并且敏感程度取决于组合炮的数量.Anagaw和Sacchi(2014)研究发现在每次迭代中改变编码函数和震源位置可以高效地压制串扰噪音.此外,使用不同的射线参数将炮集记录转化为平面波记录也可以显著降低计算量,适用于海洋观测系统且对随机噪音不敏感(Liu et al., 2006; Tao and Sen, 2013).Vigh和Starr(2008)将时间域平面波FWI应用于合成数据和实际3D海洋数据反演,而Tao和Sen(2013)表示在频率域可以通过相移合成平面波记录,并在实现2D频率域平面波FWI的基础上分析了射线参数的选取对反演结果的影响.与上面不同的是,Godwin和Sava(2010)提出了一种确定性编码方法称为截断奇异值编码(TSV)并用矩阵的形式表示了常规和联合震源成像的过程,对加窗后的近似单位矩阵进行奇异值分解以获得编码矩阵. 除编码策略外,一些学者从其他方面对减少FWI计算量进行了有益的研究.Wang 等(2013)将L-BFGS方法和不精确牛顿方法相结合更高效地估计Hessian算子的逆,从而加快收敛以减少迭代次数.曲英铭等(2016)在时间域将双变网格技术应用于FWI,在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网格间距,并采取局部变时间采样来减少计算量.Van Leeuwen和Herrmann(2013)提出了一种分批次增加震源的反演方法,反演初期参与的震源较少,具有较高的迭代效率,随着反演的进行,与常规优化方法越来越相近,因而收敛速度加快.2D频率域FWI中,直接解法(如LU分解)由于具有求解多炮的优势因而得到广泛应用,其计算量主要集中在大型稀疏矩阵的分解上.Abubakar等(2009)将有限差分对比源反演(FDCSI)方法应用于频率域FWI用以减少矩阵分解的次数.该方法只需在每个频率开始时进行一次阻抗矩阵分解,其后的迭代中保持背景模型不变,矩阵分解的结果可以重复使用,因而具有很高的迭代效率.He等(2015)利用两步反演策略将FDCSI方法扩展到纵波速度、密度双参数反演.随后通过对多分量弹性波场进行线性变换,形成拟守恒弹性波动方程,将FDCSI方法应用于弹性波方程反演(He et al., 2016).由于FDCSI方法的第一步是计算每炮的对比源,当炮数过多时,其计算效率将受到挑战;其次,该反演方法形式比较特殊,与常规FWI方法相差较大,所以可移植性差,从而制约了其发展.借鉴FDCSI方法的思想,考虑到方法的计算量与可移植性问题,在常规频率域FWI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发展了一种基于波场迭代解法的高效FWI方法.该方法同样只需要在每个频率开始时进行一次阻抗矩阵的分解运算,其后迭代中波场的正传和残差波场反传都是基于共轭梯度法的矩阵回带运算.配合高效的编码策略,理论分析与实际测试都证明了新方法的计算效率要显著高于常规编码FWI.1 方法原理1.1 非线性最小二乘反演在频率域,二维各向同性常密度声波方程可以表示为(Marfurt,1984)(1)其中,r=(x,z)是笛卡尔坐标系下的地下空间位置;rs为震源空间位置;ω是角频率;表示拉普拉斯算子;f(ω)代表频率域的震源项;δ(r-rs)为狄拉克函数;u(r,rs,ω)表示频率域波场;k(r,ω)=ω/v(r)代表波数,v(r)是地下介质的纵波速度. 作为一个最小二乘反演问题,全波形反演正是通过优化的方法使模拟数据和观测数据的误差最小来对模型进行迭代更新(Lailly, 1983; Tarantola, 1984).其基于L2范数的目标函数定义如下:(2)其中,δd(rg,rs,ω)表示检波器位置处观测数据uobs(rg,rs,ω)和模拟数据usyn(rg,rs,ω)之差组成的列向量,rg指检波器所在位置;p(r)是模型参数(如纵波速度);上标t和*分别表示转置和共轭.目标函数的梯度表达式为{Jtδd(rg,rs,ω)*},(3)式中,Re表示取实部;矩阵J是Fréchet导数矩阵.当模型参数个数m较大时,直接计算Fréchet导数矩阵的计算量巨大.将Tarantola的残差波场反传理论引入到频率域波形反演,可以高效地得到目标函数对第i个模型参数的梯度(Pratt, 1999; 曹书红和陈景波, 2014):},(4)其中,A是与模型参数、频率、离散格式以及边界条件有关的阻抗矩阵;是由δd(rg,rs,ω)增广所得的残差列向量(非检波器位置为零).在获取梯度以后,可以使用最速下降法(Choi et al., 2005)或进一步利用共轭梯度法(Kamei et al., 2014)及截断牛顿法(王义和董良国, 2015)等构造优化方向q(r).模型参数的更新迭代公式如下:pn+1(r)=pn(r)+αnqn(r),(5)上式中,n表示迭代次数;步长α可以通过线搜索的方式获得(Gauthier et al., 1986; Pica et al., 1990).1.2 迭代法生成波场本文将总波场u分解为背景波场ubac和散射场usct之和的形式(u=ubac+usct),并且背景波场满足方程:(6)其中,kb表示背景介质的波数.从方程(1)中减去方程(6)可以得到散射场满足以下方程:(7)上式中,η(r,ω)=(r,ω)-k2(r,ω).为了简化表示,引入线性算子Lb,则散射场可以表示为usct(r,rs,ω)=Lb[η(r,ω)u(r,rs,ω)].由此可以定义用于波场迭代的L2型目标函数(为了方便,下文中不再刻意强调坐标位置r、角频率ω等):C(u)=‖u-ubac-Lb[η u]‖2,(9)其中,线性算子Lb由背景模型的阻抗矩阵分解结果确定并且在同一个频率内保持不变.选定需要进行波场模拟的模型后,通过对(9)式最小化可以求得对应波场u,从而避免了对模型阻抗矩阵的重复分解计算(直接解法).本文采用共轭梯度法对(9)式进行迭代更新,其梯度公式如(10)式所示:},(10)r(u)=u-ubac-Lb[η u],(11)式中,表示Lb的伴随算子.通过梯度信息构造Polak-Ribière共轭梯度方向w,并令∂ C(u+β w)/∂ β=0得到步长β的计算公式如下:(12)其中,〈〉表示内积运算.由于步长β可以利用公式(12)显式表达,省去了对步长的估算,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方法的效率.上面的推导过程中解决了正传波场的求解问题,而全波形反演中另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残差波场的反传.用残差波场的反传结果δu替换u,得到下面的目标函数:D(δu)=‖δu-δubac-Lb[η δu]‖2,(13)上式中,的求解过程与u基本一致,在此不再赘述.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相当于震源项并且在模型更新中不断变化,所以每次更新需要重新计算δubac.图1给出的是基于波场迭代方法的FWI反演流程,其中抛物插值法计算步长α的正演流程与红色方框中一致.图1 单次迭代反演流程Fig.1 Flow chart of a single iterative inversion1.3 计算量分析上文中,完成了波场正传以及残差波场反传的计算,线性算子Lb和只与背景模型有关(背景模型保持不变),因此,采用直接解法(LU分解)是一种理想的选择.在这过程中只需对背景模型进行一次阻抗矩阵的分解,其余计算主要是基于共轭梯度法的矩阵乘法与加法运算.假设离散的未知量个数为N,震源数量为NS,模型迭代次数为Niter,用于生成正传波场和残差反传波场的迭代次数均为niter,LU分解计算量的数量阶为O(2N1.5),向前向后回带的计算量为O(N logN)(Davis and Duff, 1997).本文采用Polak-Ribière共轭梯度法对模型参数进行更新,并利用抛物插值法估算步长α(韩雨桐等, 2016).由于每次模型更新中至少额外进行两次正演模拟,所以新方法与传统CG方法的计算量分别为Tnew≈O(2N1.5)+NiterniterO(4NSNlogN),(14)TCG≈Niter{3×O(2N1.5)+O(4NSNlogN)},(15)由于直接法求解波动方程的回带阶段所需要的时间不到LU分解阶段CPU计算时间的5%(Pratt and Worthington, 1990),所以本文将计算量主要集中于回带阶段可以获取较高的计算收益.另外,新方法只需几次迭代就可以合成出高精度的波场(niter较小),再结合高效的编码策略和硬件并行加速方法进一步压缩NS,可以获得更高的反演效率.图2中绘制了理论计算量随模型参数个数N变化的关系曲线(Niter、niter和NS分别取20、8和1),本文方法的计算量显著低于常规FWI,并且在N较大时,优势更为明显.图2 理论计算量对比Fig.2 Comparison of the theoretical computation of the new method and the conventional FWI2 数值试验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波场迭代解法的有效性,采用了简单洼陷模型进行波场正传和残差波场反传测试,并与GMRES方法进行对比以突出高效性.然后将新方法与截断奇异值编码策略(TSV)(Godwin and Sava, 2010)进行了结合,利用Marmousi模型测试了常规编码FWI和niter取不同值时新方法的反演效果.2.1 迭代法生成波场真实洼陷模型及其初始模型(利用Madagascar的sfsmooth函数平滑所得,平滑窗口为20)如图3所示,参数如下:水平网格数nx=150,垂直网格数nz=100,水平和垂直网格间距均为10 m.检波器设置为地表全接收,震源位于x=750 m、z=20 m处,震源子波采用主频为10 Hz的雷克子波.利用图3a中的真实模型进行LU分解计算得到图4a中的正传波场(8 Hz实部数据,下同)作为标准波场,同样,图4b是由图3b中平滑初始模型进行LU分解计算所得.采用本文的波场迭代方法,以图4b作为背景波场进行迭代计算,10次迭代后的结果如图4c所示.图4d是真实洼陷模型使用GMRES方法求解的波场结果(以图4b作为初始值),其迭代时间与图4c一致(约0.7 s).图4中的第3行(e,f,g)是第2行(b,c,d)分别与图4a作差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出GMRES方法迭代以后的波场残差(图4g)相比于图4e有所减小,而本文方法迭代后的残差(图4f)趋近于零,与标准波场基本一致.图5a是检波器接收到的残差波场在真实洼陷模型中的反传结果(8 Hz实部数据,下同),而图5b是在初始模型中的反传结果.此外,图5中图形的排列方式与图4完全一致,可以看出经过迭代以后,GMRES方法的波场残差(图5g)明显大于本文方法(图5f).由此说明,在提供一个背景波场的前提下,借助背景模型的阻抗矩阵分解结果,新方法可以高效地获得已知速度场的正传和残差反传波场,从而为下一步计算梯度打下基础.图3 洼陷模型(a)以及初始平滑模型(b)Fig.3 The sag model (a) and initial smoothing model (b)由于本文提出的波场迭代方法需要配合震源编码技术来压缩NS,才能充分发挥新方法的计算效率.而当NS很小时,常用的迭代解法(如:GMRES)就成为了一种可以考虑的选择.为了比较新方法和GMRES方法的迭代效果,在图4和图5中对比了两种方法在相同时间下的迭代结果.图6 (a—b)分别是正传和反传两种情况下,两种迭代方法的归一化波场误差随迭代时间变化曲线,本文方法的收敛速度明显高于GMRES方法(新方法不包含背景模型矩阵分解时间,因为一个频率反演中只需分解一次).主要原因是新方法是一种基于CG方法的无约束优化方法,具有明确的优化方向和步长值,而GMRES方法需要进行合适的预处理,而这通常是难以满足的(Virieux and Operto, 2009).图6 (c—d)分别是正、反传时新方法的波场误差随迭代次数变化曲线,大约进行6次迭代后残差基本收敛.为了测试新方法对初始模型的适应性,分别采用图7a中平滑程度更高的初始模型(平滑窗口为30)和图8a中线性梯度初始模型进行波场合成.图7(b—d)分别是初始模型的模拟波场以及2次和10次迭代后的波场结果,而图7 (e—g)则分别是图7 (b—d)与图4a中标准波场的差值.图8的排列方式与图7一致,并且可以看出,新方法对初始模型具有较好的适应性,随着迭代的进行,残差稳定减小.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测试中是以初始模型的波场作为迭代的初始值,与真实波场差异较大,实际反演中相邻迭代间模型差异较小,并以上一次迭代的波场作为初始值,因此需要的迭代次数通常更少.图4 8 Hz正传波场实部(a) 真实模型正演波场; (b) 初始模型正演波场; (c) 新方法迭代生成的正演波场; (d) GMRES方法迭代生成的正演波场,与(c)中计算时间一致; (e—g)分别是(b—d)与(a)之差.Fig.4 The real part of forward wavefields of 8 Hz data(a) The forward wavefield of true model; (b) The forward wavefield of initial model; (c) The forward wavefield obtained by the new method; (d) The forward wavefield obtained by the GMRES method with same computing time as (c); (e—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d) and (a), respectively.图5 8 Hz残差数据反传波场实部(a) 真实模型反传波场; (b) 初始模型反传波场;(c) 新方法迭代生成的反传波场; (d) GMRES方法迭代生成的反传波场,与(c)中计算时间一致; (e—g)分别是(b—d)与(a)之差.Fig.5 The real part of back-propagated wavefields of 8Hz residual data(a) The back-propagated wavefield of true model; (b) The back-propagated wavefield of initial model; (c) The back-propagated wavefield obtained by the new method;(d) The back-propagated wavefield obtained by the GMRES method with same computing time as (c); (e—g)The difference between (b—d) and (a), respectively.图6 归一化波场误差收敛曲线(a) 正传波场误差随时间变化曲线; (b) 反传波场误差随时间变化曲线; (c) 正传波场误差随迭代次数变化曲线; (d) 反传波场误差随迭代次数变化曲线.Fig.6 The history of normalized wavefields errorThe variation of forward wavefields error with (a) time and (c) iteration; The variation of back-propagated wavefields error with (b) time and (d)iteration.图7 平滑初始模型及波场模拟(a) 平滑初始模型; (b) 初始模型正演波场; (c) 2次迭代后的波场; (d) 10次迭代后的波场; (e—g) 分别是(b—d)与图4a之差.Fig.7 The smooth initial model and wavefields modeling(a) The smooth initial model; (b) The forward wavefield of initial model; (c) The wavefield after 2 iterations; (d) The wavefield after 10 iterations; (e—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d) and Fig.4a, respectively.图8 梯度初始模型及波场模拟(a) 梯度初始模型; (b) 初始模型正演波场; (c) 2次迭代后的波场; (d) 10次迭代后的波场; (e—g) 分别是(b—d)与图4a之差.Fig.8 The gradient initial model and wavefields modeling(a) The gradient initial model; (b) The forward wavefield of initial model; (c) The wavefield after 2 iterations; (d) The wavefield after 10 iterations; (e—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d) and figure 4a, respectively.2.2 合成数据反演为了验证本文方法的反演效果,采用Marmousi模型(Anagaw and Sacchi, 2014)进行合成数据测试.所使用的真实和初始模型如图9所示(初始模型由真实模型平滑所得),网格大小为126×384,横、纵向空间采样间隔均为15 m.震源和检波器位于地表,第一炮位于15 m 处,炮间距为30 m,共191炮,检波器设置为地表全接收,震源子波为主频15 Hz的雷克子波.图9 Marmousi真实模型(a)以及平滑初始模型(b)Fig.9 The Marmousi model (a) and initial smoothing model (b)图10 串扰噪音矩阵Fig.10 Cross-talk matrix obtained by multiplying encoding matrix with its transposition反演中所使用的频率为4、6、8、10、12、15、18、21、24、28、32和36 Hz共12个频率,每个频率迭代20次,低频的反演结果作为相邻高频的输入.本文使用截断奇异值编码(TSV)方法,将191炮编码为15炮,并采取并行反演策略,图10是相应的串扰噪音矩阵.常规编码FWI反演结果如图11a所示,niter分别取10、8和6时,新方法的反演结果对应于图11(b—d).由于串扰噪音的影响,反演结果的浅部低速层受影响比较明显,但总体上说,图11反演结果较好并且比较接近.图12给出了图11中4个反演结果的归一化收敛曲线,常规编码FWI和新方法niter等于10时的收敛效果相差不大,并且常规编码FWI的模型误差最小,而新方法随着niter增大收敛性有所改善.图13记录了反演时间随迭代次数变化曲线,常规编码FWI的计算用时要显著高于本文方法,并且niter越小新方法计算时间越少.本次测试中模型四周设有20个网格的PML边界,实际计算用时与图2中的理论用时比较吻合,常规编码FWI计算时间约为niter等于8时新方法的8倍(N≈7×104).3 结论本文提出了一种高效的迭代解法生成频率域波场方法,将其应用于声波常密度方程FWI,并给出了详细的反演流程.在实现算法的基础上,通过洼陷模型和Marmousi模型测试,得到如下几点认识:(1) 新方法将频率域波场计算转化为一种无约束优化问题,通过几次迭代便能生成高精度的正传和残差反传波场,其误差收敛速度显著高于未经预处理的GMRES 方法.(2) 基于新的波场迭代法的FWI,每个频率只需进行一次阻抗矩阵的分解,其计算量与波场迭代次数niter成正比.配合高效的震源编码技术,新方法的计算时间相比常规编码FWI有明显降低(niter=8、N≈7×104时,计算时间约为常规编码FWI 的1/8).图11 最终反演结果(a) 常规FWI; (b) 新方法niter=10; (c) 新方法niter=8;(d) 新方法niter=6.Fig.11 The final inversion results(a) Conventional FWI;New method with (b) niter=10,(c) niter=8, (d) niter=6.图12 归一化模型误差收敛曲线Fig.12 The normalized model fit图13 计算时间与迭代次数关系曲线Fig.1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version time and the number of iterations(3) niter越大,新方法的反演效果与常规编码FWI越接近,但是当生成的波场精度达到一定条件后,niter的增大对反演结果的改善并不明显.因此,需要在计算量与反演效果之间做好权衡.虽然本文提出的基于波场迭代法FWI可以获得与常规FWI基本一致的反演效果,并且在计算效率上有显著优势,但是该方法还不是十分完善,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1)当NS较大时,新方法的计算效率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必须配合高效的震源编码技术,这样不可避免地会引入一些串扰噪音;(2)新的波场迭代法本质上是一种基于直接解法的迭代方法,当模型维度过大时,同样存在存储量的问题.ReferencesAbubakar A, Hu W Y, Habashy T M, et al. 2009. Application of the finite-difference contrast-source inversion algorithm to seismic full-waveform data. Geophysics, 74(6): WCC47-WCC58.Anagaw A Y, Sacchi M D. 2014. Comparison of multifrequency selection strategies for simultaneous-source full-waveform inversion. Geophysics, 79(5): R165-R181.Ben-Hadj-Ali H, Operto S, Virieux J. 2011. An efficient frequency domain full-waveform inversion method using simultaneous encoded sources.Geophysics, 76(4): R109-R124.Cao S H, Chen J B. 2014. Studies on complex frequencies in frequency domain full waveform inversion.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 57(7): 2302-2313, doi: 10.6038/cjg20140724.Choi Y, Shin C, Min D J, et al. 2005. Efficient calculation of the steepest descent direction for source-independent seismic waveform inversion: An amplitude approach.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 208(2): 455-468. Davis T A, Duff I S. 1997. An unsymmetric-pattern multifrontal method for sparse LU factorization. SIAM Journal on Matrix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18(1): 140-158.Gauthier O, Virieux J, Tarantola A. 1986. Two-dimensional nonlinear inversion of seismic waveforms: Numerical results. Geophysics, 51(7): 1387-1403.Godwin J, Sava P. 2010. Simultaneous source imaging by amplitude encoding, Technical Report CWP-645, Center for Wave Phenomena, Colorado School of Mines.Han Y T, Huang J P, Qu Y M, et al. 2016. Encoded full waveform inversion method by an optimum inversion step length for aliasing data.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31(1): 198-204, doi: 10.6038/pg20160123.He Q L, Han B, Chen Y, et al. 2015. Application of the finite-difference contrast source inversion method to multiparameter reconstruction using seismic full-waveform data. Journal of Applied Geophysics, 124: 4-16.He Q L, Chen Y, Han B, et al. 2016. Elastic frequency-domain finite-difference contrast source inversion method. Inverse Problems, 32(3):035009.Kamei R, Pratt R G, Tsuji T. 2014. Misfit functionals in laplace-fourier domain waveform inversion, with application to wide-angle ocean bottom seismograph data.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62(5): 1054-1074.Krebs J R, Anderson J E, Hinkley D, et al. 2009. Fast full-wavefield seismic inversion using encoded sources. Geophysics, 74(6): WCC177-WCC188. Lailly P. 1983. The seismic inverse problem as a sequence of before stack migration. ∥SIAM Conference on Inverse Scattering: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Philadelphia: Society for Industri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206-220.Liu F Q, Hanson D W, Whitmore N D, et al. 2006. Toward a unified analysis for source plane-wave migration. Geophysics, 71(4): S129-S139.Marfurt K J. 1984. Accuracy of finite-difference and finite-element modeling of the scalar and elastic wave equation. Geophysics, 49(5): 533-549.Pica A, Diet J P, Tarantola A. 1990. Nonlinear inversion of seismic reflection data in a laterally invariant medium. Geophysics, 55(3): 284-292.Pratt R G, Worthington M H. 1990. Inverse theory applied to multi-source cross-hole tomography.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38(3): 287-310.Pratt R G, Shin C, Hick G J. 1998. Gauss-Newton and full Newton methods in frequency-space seismic waveform inversion.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133(2): 341-362.Pratt R G. 1999. Seismic waveform inversion in the frequency domain, Part 1: Theory and verification in a physical scale model. Geophysics, 64(3): 888-901.Qu Y M, Li Z C, Huang J P, et al. 2016. Full waveform inversion based on multi-scale dual-variable grid in time domain.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for Petroleum (in Chinese), 55(2): 241-250.Romero L A, Ghiglia D C, et al. 2000. Phase encoding of shot records in prestack migration. Geophysics, 65(2): 426-436.Tao Y, Sen M K. 2013. Frequency-domain full waveform inversion with plane-wave data. Geophysics, 78(1): R13-R23.Tarantola A. 1984. Inversion of seismic reflection data in the acoustic approximation. Geophysics, 49(8): 1259-1266.VanLeeuwen T, Herrmann F J. 2013. Fast waveform inversion without source-encoding.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61(S1): 10-19.Vigh D, Starr E. 2008. 3D prestack plane-wave, full-waveform inversion. Geophysics, 73(5): VE135-VE144.Virieux J, Operto S. 2009. An overview of full-waveform inversion in exploration geophysics. Geophysics, 74(6): WCC1-WCC26.Wang Y, Dong L G, Liu Y Z. 2013. Improved hybrid iterative optimization method for seismic full waveform inversion. Applied Geophysics, 10(3): 265-277.Wang Y, Dong L G. 2015. Multi-parameter full waveform inversion for acoustic VTI media using the truncated Newton method. Chinese Journal Geophysics (in Chinese), 58(8): 2873-2885, doi: 10.6038/cjg20150821.附中文参考文献曹书红, 陈景波. 2014. 频率域全波形反演中关于复频率的研究. 地球物理学报,57(7): 2302-2313, doi: 10.6038/cjg20140724.韩雨桐, 黄建平, 曲英铭等. 2016. 基于优化步长的混叠数据编码全波形反演方法. 地球物理学进展, 31(1): 198-204, doi: 10.6038/pg20160123.曲英铭, 李振春, 黄建平等. 2016. 基于多尺度双变网格的时间域全波形反演. 石油物探, 55(2): 241-250.王义, 董良国. 2015. 基于截断牛顿法的VTI介质声波多参数全波形反演. 地球物理学报, 58(8): 2873-2885,doi: 10.6038/cjg20150821.【相关文献】Abubakar A, Hu W Y, Habashy T M, et al. 2009. Application of the finite-difference contrast-source inversion algorithm to seismic full-waveform data. Geophysics, 74(6): WCC47-WCC58.Anagaw A Y, Sacchi M D. 2014. Comparison of multifrequency selection strategies for simultaneous-source full-waveform inversion. Geophysics, 79(5): R165-R181.Ben-Hadj-Ali H, Operto S, Virieux J. 2011. An efficient frequency domain full-waveform inversion method using simultaneous encoded sources. Geophysics, 76(4): R109-R124. Cao S H, Chen J B. 2014. Studies on complex frequencies in frequency domain full waveform inversion.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 57(7): 2302-2313, doi: 10.6038/cjg20140724.Choi Y, Shin C, Min D J, et al. 2005. Efficient calculation of the steepest descent direction for source-independent seismic waveform inversion: An amplitude approach.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 208(2): 455-468.Davis T A, Duff I S. 1997. An unsymmetric-pattern multifrontal method for sparse LU factorization. SIAM Journal on Matrix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18(1): 140-158. Gauthier O, Virieux J, Tarantola A. 1986. Two-dimensional nonlinear inversion of seismic waveforms: Numerical results. Geophysics, 51(7): 1387-1403.Godwin J, Sava P. 2010. Simultaneous source imaging by amplitude encoding, Technical Report CWP-645, Center for Wave Phenomena, Colorado School of Mines.Han Y T, Huang J P, Qu Y M, et al. 2016. Encoded full waveform inversion method by an optimum inversion step length for aliasing data.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31(1): 198-204, doi: 10.6038/pg20160123.He Q L, Han B, Chen Y, et al. 2015. Application of the finite-difference contrast source inversion method to multiparameter reconstruction using seismic full-waveform data. Journal of Applied Geophysics, 124: 4-16.He Q L, Chen Y, Han B, et al. 2016. Elastic frequency-domain finite-difference contrast source inversion method. Inverse Problems, 32(3): 035009.Kamei R, Pratt R G, Tsuji T. 2014. Misfit functionals in laplace-fourier domain waveform inversion, with application to wide-angle ocean bottom seismograph data.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62(5): 1054-1074.Krebs J R, Anderson J E, Hinkley D, et al. 2009. Fast full-wavefield seismic inversion using encoded sources. Geophysics, 74(6): WCC177-WCC188.Lailly P. 1983. The seismic inverse problem as a sequence of before stack migration.∥SIAM Conference on Inverse Scattering: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Philadelphia: Society for Industri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206-220.Liu F Q, Hanson D W, Whitmore N D, et al. 2006. Toward a unified analysis for source plane-wave migration. Geophysics, 71(4): S129-S139.Marfurt K J. 1984. Accuracy of finite-difference and finite-element modeling of the scalar and elastic wave equation. Geophysics, 49(5): 533-549.Pica A, Diet J P, Tarantola A. 1990. Nonlinear inversion of seismic reflection data in a laterally invariant medium. Geophysics, 55(3): 284-292.Pratt R G, Worthington M H. 1990. Inverse theory applied to multi-source cross-hole tomography.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38(3): 287-310.Pratt R G, Shin C, Hick G J. 1998. Gauss-Newton and full Newtonmethods in frequency-space seismic waveform inversion.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133(2): 341-362.Pratt R G. 1999. Seismic waveform inversion in the frequency domain, Part 1: Theory and verification in a physical scale model. Geophysics, 64(3): 888-901.Qu Y M, Li Z C, Huang J P, et al. 2016. Full waveform inversion based on multi-scale dual-variable grid in time domain.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for Petroleum (in Chinese), 55(2): 241-250.Romero L A, Ghiglia D C, et al. 2000. Phase encoding of shot records in prestack migration. Geophysics, 65(2): 426-436.Tao Y, Sen M K. 2013. Frequency-domain full waveform inversion with plane-wave data. Geophysics, 78(1): R13-R23.Tarantola A. 1984. Inversion of seismic reflection data in the acoustic approximation. Geophysics, 49(8): 1259-1266.VanLeeuwen T, Herrmann F J. 2013. Fast waveform inversion without source-encoding.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61(S1): 10-19.Vigh D, Starr E. 2008. 3D prestack plane-wave, full-waveform inversion. Geophysics, 73(5): VE135-VE144.Virieux J, Operto S. 2009. An overview of full-waveform inversion in exploration geophysics. Geophysics, 74(6): WCC1-WCC26.Wang Y, Dong L G, Liu Y Z. 2013. Improved hybrid iterative optimization method for seismic full waveform inversion. Applied Geophysics, 10(3): 265-277.Wang Y, Dong L G. 2015. Multi-parameter full waveform inversion for acoustic VTI media using the truncated Newton method. Chinese Journal Geophysics (in Chinese), 58(8): 2873-2885, doi: 10.6038/cjg20150821.曹书红, 陈景波. 2014. 频率域全波形反演中关于复频率的研究. 地球物理学报, 57(7): 2302-2313, doi: 10.6038/cjg20140724.韩雨桐, 黄建平, 曲英铭等. 2016. 基于优化步长的混叠数据编码全波形反演方法. 地球物理学进展, 31(1): 198-204, doi: 10.6038/pg20160123.曲英铭, 李振春, 黄建平等. 2016. 基于多尺度双变网格的时间域全波形反演. 石油物探, 55(2): 241-250.王义, 董良国. 2015. 基于截断牛顿法的VTI介质声波多参数全波形反演. 地球物理学报, 58(8): 2873-2885,doi: 10.6038/cjg20150821.。

江苏省2012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名单

江苏省2012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名单
南京大学
倪春纳
使权力运转起来——当代中国人大述职评议的理论与实践
人文社科
博士
CXZZ12_0012
南京大学
曹龙虎
资本主义图像的建构及其变化研究
人文社科
博士
CXZZ12_0013
南京大学
祝西冰
家庭发展视野下的社会政策研究
人文社科
博士
CXZZ12_0014
南京大学
高学德
慈善捐助的动力机制——本土研究的视角
博士
CXZZ12_0056
南京大学
戴海鹏
基于无线充电的无线传感器网中能量供应问题研究
自然科学
博士
CXZZ12_0057
南京大学
张琦
面向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在线建模与验证机制研究
自然科学
博士
CXZZ12_0058
南京大学
赵迎功
基于话题信息的统计机器翻译领域自适应问题研究
自然科学
博士
CXZZ12_0059
两性型天然高分子基絮凝剂的制备及絮凝机理研究
自然科学
博士
CXZZ12_0035
南京大学
林炜罡
自组装溶瘤病毒仿生载体用于肿瘤治疗
自然科学
博士
CXZZ12_0036
南京大学
谢亮霞
功能化上转换荧光探针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自然科学
博士
CXZZ12_0037
南京大学
赵韵
生命体系中微纳尺度化学探针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南京大学
杜珍媛
生物技术专利法律保护研究
人文社科
博士
CXZZ12_0008
南京大学
马辉
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研究
人文社科

专业代码

专业代码
导师姓名
刘树深
备注:③④选一
研究方向
1.分子生态毒理学与环境安全
考试科目
同上
导师姓名
尹大强
研究方向
1.饮用水、农产品安全的监测与预警技术
考试科目
同上
导师姓名
孙成
专业代码
083021
专业名称
环境规划与管理
专业招生人数
研究方向
1.生态城市规划2.环境规划与设计
考试科目
①英语②环境科学与技术进展③环境规划与管理进展④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
考试科目
同上
导师姓名
田庆久
专业代码
070520
??噉?启?
专业名称
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
专业招生人数
研究方向
1.旅游流与旅游市场研究2.旅游区域效应与旅游规划
考试科目
①英日法德选一②旅游与闲暇研究③规划理论与实践④现代自然地理⑤旅游地理学
导师姓名
张捷
备注:②③选一④⑤选一不招同等学力考生
研究方向
1.旅游规划与研究
研究方向
1.新型矿物材料工程2.环境矿物学
考试科目
同上
导师姓名
赵连泽
研究方向
1.同位素地球化学2.成矿作用及矿床研究3.海洋矿产资源4.同位素古海洋学5.海洋微生物地球化学(与生命科学院杨永华合带)
考试科目
同上
导师姓名
蒋少涌
研究方向
1.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机制2.花岗岩、火山岩及其与成矿关系3.火山岩油气藏
考试科目
同上
导师姓名
李成
研究方向
1.板块构造与古地磁学
考试科目
同上
导师姓名
杨振宇
专业代码

无定河流域防风固沙服务流动模拟

无定河流域防风固沙服务流动模拟

第44卷第6期2024年3月生态学报ACTAECOLOGICASINICAVol.44,No.6Mar.,202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71285);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SF⁃38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GK202302002)收稿日期:2023⁃04⁃06;㊀㊀网络出版日期:2023⁃12⁃22∗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author.E⁃mail:lijing@snnu.edu.cn#本研究尚缺中国港澳经济统计数据㊂DOI:10.20103/j.stxb.202304060691王国宇,李晶,张娅.无定河流域防风固沙服务流动模拟.生态学报,2024,44(6):2323⁃2336.WangGY,LiJ,ZhangY.SimulationandassessmentofsandfixationserviceintheWudingRiverBasin,China.ActaEcologicaSinica,2024,44(6):2323⁃2336.无定河流域防风固沙服务流动模拟王国宇,李㊀晶∗,张㊀娅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西安㊀710119摘要:无定河流域包括毛乌素沙漠部分区域,土壤风蚀显著,研究防风固沙服务有利于保持土壤㊁保护生态环境与维持良好的人地关系㊂利用RWEQ(RevisedWindErosionEquation)模型与HYSPLIT(HybridSingle⁃ParticleLangrangianIntegratedTrajectoryModel)模型模拟无定河流域2000年㊁2005年㊁2010年㊁2015年以及2018年的土壤风蚀量以及防风固沙服务流的时空变化,并分析受益人口与realGDP㊂结果表明:(1)2000年至2018年无定河流域风蚀总量与防风固沙量呈 降低⁃增加⁃降低 的波动变化整体下降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无定河流域西部及西北部沙地土壤风蚀较为剧烈,东部及东南部的旱地土壤风蚀较为缓和;(2)2000年至2018年防风固沙服务流动路径模拟总数分别为494条㊁504条㊁537条㊁482条与437条,整体上呈降低的趋势,受益区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中部及东部地区以及俄罗斯㊁韩国等周边国家;(3)2000年至2018年防风固沙服务全国受益人口与受益realGDP均占据总数一定比例;(4)无定河流域防风固沙服务物质流以陕西北部㊁山西西部地区为中心呈圈层状递减,影响范围扩散到了东亚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㊂结果模拟了无定河流域土壤风蚀以及防风固沙服务流,为服务供给区和受益区之间的生态补偿提供科学依据,对植被恢复与防风固沙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可为其他流域的防风固沙服务流动模拟和整个三北地区的防风固沙生态工程的规划㊁建设㊁评估提供重要的科学参考㊂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流;防风固沙服务;RWEQ;HYSPLIT;无定河流域SimulationandassessmentofsandfixationserviceintheWudingRiverBasin,China㊀WANGGuoyu,LIJing∗,ZHANGYaSchoolofGeographyandTourism,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ᶄan710119,ChinaAbstract:Winderosionhasimportanteffectsonregionalclimaticdegenerationanddesertification.Itmainlyoccursinaridandsemi⁃aridareas.Windbreakandsandfixationservicebelongstotheregulationserviceinecosystemserviceandisconducivetoprotectingenvironmentandmaintainingsoil.However,inrecentresearch,theharmofwinderosionislackintheadjacentarea.Thesimulationofdusttransmissionisappliedinwinderosiontoanalyzeinfluencedadjacentarea.TheWudingRiverBasinincludessomeareasoftheMuUsDesert,andthewinderosionissignificant.TakingtheWudingRiverBasinasacase,thespatialassociationofservicesupplyareaandbenefitareawasrevealedfromtheecosystemserviceflowofthewindpreventionandecologicalcompensation.UsingtheRWEQmodel(RevisedWindErosionEquation),weestimatedthewinderosionvolumein2000,2005,2010,2015and2018,andcalculatedthequalityofwindbreakandsandfixationtomeasurethewindbreakandsandfixationservicecapacity.TheHybridSingle-ParticleLangrangianIntegratedTrajectory(HYSPLIT)modelwasusedtosimulatethedailydusttransmissionpathsin2000,2005,2010,2015,and2018andobtainedarangeoftheaffectedregions.PopulationandrealGDPintheservicebeneficiaryareasweresimulated.Resultsareasfollows.(1)In2000,2005,2010,2015and2018,theactualwinderosion,potentialwinderosionand4232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44卷㊀windbreakandsandfixationshoweda"decrease-increase-decrease"fluctuationtrendwithadownwardtrendonthewhole.ThewinderosioninthewestandnorthwestoftheWudingRiverBasinwasmoreseverewhileintheeastandsoutheastwasmoremoderate.(2)Thetotalnumberoftheserviceflowpathsimulationshowedtheoveralldownwardtrend,mainlythroughthecentralandeasternChina.TheservicebeneficiaryareasincludedChinaandneighboringcountries.(3)ThematerialflowofwindpreventionandsandfixationservicefromtheWudingRiverBasinwascenteredonthenorthernShaanxiandwesternShanxi,andtheinfluenceareahasspreadtoneighboringcountries.Thedeclineofwinderosionamountindicatedanimprovedecologicalenvironmentandagoodlivingenvironmentlocally.Theresultsrevealedtheprotectionintheadjacentareasbythewindbreakandsandfixationservice.Thestudyestimatesthewindbreakandsandfixationserviceflow,providingascientificbasisfortheecologicalcompensationbetweentheservicesupplyareaandthebenefitarea,andhavingacertainreferenceroleforvegetationrestorationandwindbreakandsandfixationinotherriverbasins.KeyWords:ecosystemserviceflow;sandfixationservice;RevisedWindErosionEquation;HybridSingle⁃ParticleLangrangianIntegratedTrajectoryModel;WudingRiverBasin风蚀是地表沙粒在风力达到临界值时产生的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对区域气候和荒漠化有重要影响[1]㊂风蚀是引起沙尘天气㊁降低空气质量㊁增加居民的健康风险㊁导致农田退化的关键因素㊂Prospero等[2]利用全臭氧成图光谱仪(TOMS)传感器,识别全球最大和最持久的大气尘埃源主要分布在北非西海岸㊁中东㊁中亚㊁中国和南亚㊂土壤风蚀主要以大规模的沙尘输送[3]对人类生活产生影响,如Baddock等人[4]通过澳大利亚1969 2010年的官方空中交通事件报告发现了61起大规模的沙尘输送对航空危害的事件㊂产生土壤风蚀的主导因素是由人类活动如过度放牧㊁土壤开垦等引起的土地利用强度增加,以及沙尘暴频发天气等气候因素[5 7]㊂防风固沙服务是一种生态系统服务[8],它具体是指由于植被等地表覆盖物的存在而使得风蚀量减少的能力,被减少的这部分风蚀量即为防风固沙量[9]㊂防风固沙服务流属于生态系统服务流,是防风固沙服务的空间流动过程,包括流动路径与流量等㊂生态系统服务流[10]可以实现生态系统服务从生态系统到人类社会的传输㊂生态系统服务流多种多样,而当前学界模型模拟开发有限,能做到的模拟主要是水流㊁风沙流等㊂生态系统服务流动实际上是在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建立时空关联[11]㊂无定河流域包括毛乌素沙漠部分区域,土壤风蚀显著,研究防风固沙服务有利于保持土壤㊁保护生态环境与维持良好的人地关系㊂因此,通过研究防风固沙服务流可以识别防风固沙服务受益区,分析防风固沙服务的域外效应㊂谢高地㊁肖玉和徐洁等[11 13]对我国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区域的防风固沙量与防风固沙服务流的时空分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受益区进行识别,并分析了受益区内的人口密度㊁社会经济与土地覆盖类型㊂肖玉等[13]认为生态系统服务流的重要发展方向是分布式模拟,对于确定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者与受益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有重要的意义,如对于固碳服务[14]㊁土壤保持服务[15]㊁水供给服务[16 20]等生态系统服务流的研究有利于解释其流动规律,从而建立评估框架以及探究其供需平衡,为生态系统服务的高效利用与安全格局创造前提条件㊂Klapper等[21]根据野生物种的全球贸易确定生态系统服务流,在全球国家和地区内进行空间分析,有利于针对性的保护行动㊂Magerl等[22]根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流分析了美国森林碳汇㊂Shakya等[23]分析了多情景下保护区之间的生态系统服务流,以维持保护区的管理效益和生态系统服务㊂Zank等[24]分析了华盛顿州普吉特海湾地区的城市扩张对于生态系统服务流的影响㊂Kleemann等[25]以德国为例,分析了国家之间的生态系统服务流及其依赖关系㊂国外的研究主要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流对于国家等大范围的研究区域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影响㊂因此,需要考虑到产生于研究区内的防风固沙服务流对于研究区外更广泛区域,如对中国境内的社会经济与生态保护的影响㊂模拟防风固沙服务流的路径主要是基于HYSPLIT(HybridSingle⁃ParticleLangrangianIntegratedTrajectoryModel,混合单颗粒拉格朗日整合轨迹模型)模型进行,以得到其时空分布㊂HYSPLIT模型可以模拟粉尘运输途径与风沙轨迹[26]㊁模拟PM10和PM2.5扩散的时空变化和传播情况[27]㊁研究沙尘暴的传播和扩散模式[28]以及分析防风固沙的受益区域[11]㊂HYSPLIT模型可以直接使用美国大气实验室的气象数据产品㊂并且,HYSPLIT模型的应用范围广,不仅可以模拟基础的气团轨迹,还可以应用在污染物转化和沉积㊁野火烟雾和放射性污染物等方面㊂通过HYSPLIT模型可以模拟风沙路径,以得到防风固沙服务流空间流动的具体模式,但是,还需要结合土壤风蚀模型以估算具体的土壤风蚀量的时空分布并分析其影响因素㊂基于RWEQ(RevisedWindErosionEquation,修正土壤风蚀方程模型)对土壤风蚀量的估算已经产生了广泛的研究,如王洋洋等[29]利用RWEQ模型对宁夏草地的土壤风蚀量进行了估算;申陆等[30]利用RWEQ模型分析了浑善达克的土壤风蚀状况以及其主要驱动因素;宋超等[31]利用像元二分模型结合植被覆盖度分析了宁夏灵武白芨滩自然保护区的土壤风蚀状况㊂江凌等[32]结合RWEQ模型与137Cs法研究发现青海省内柴达木盆地土壤风蚀较为严重㊂但是,目前对于土壤风蚀的研究大多以土壤风蚀量的时空分布为主,对于土壤风蚀量与模拟风沙流动路径两者相结合的研究较少,并且只局限于本研究区域受到土壤风蚀的影响,而缺乏对邻近区域生态环境危害的研究,并且缺少防风固沙服务供给区与受益区之间的生态㊁经济与社会联系的研究㊂无定河流域处于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区域,沙地面积广同时植被覆盖度较低㊂并且无定河流域处于风力侵蚀的区域,流域内分布有能源基地榆林等人口集中的城市,风蚀对当地人口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㊂因此,本文探究了无定河流域土壤风蚀量及其防风固沙服务流对区域内与区域外人口与经济的影响方式与影响程度㊂本研究利用RWEQ模型(RevisedWindErosionEquation)估算无定河流域内2000年㊁2005年㊁2010年㊁2015年以及2018年的土壤风蚀量,并估算防风固沙物质量以衡量防风固沙服务能力㊂使用混合单颗粒拉格朗日整合轨迹模型(HybridSingle⁃ParticleLangrangianIntegratedTrajectoryModel,HYSPLIT)模拟2000年㊁2005年㊁2010年㊁2015年以及2018年内的逐日风沙流动路径,获得中国范围内的受到模拟风沙路径影响的区域范围㊂结合2000年㊁2005年㊁2010年㊁2015年和2018年的社会经济与人口数据进行分析,在无定河流域与其防风固沙服务流动路径的影响区域之间建立联系㊂分析防风固沙服务供给区与受益区之间的生态㊁经济与社会联系,可以为无定河流域治沙防风等措施以及生态补偿相关政策等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㊂1㊀研究区及数据源1.1㊀研究区概况无定河流域横跨陕西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流域面积30216km2,海拔较高,流域风速整体呈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的趋势㊂流域地处半湿润㊁半干旱地区㊂主要流经定边县㊁靖边县㊁横山县㊁榆林市等地区㊂无定河流域沙地面积达5614km2,如图1所示,无定河流域土地覆盖类型主要为东南部的旱地以及西北部的沙地,沙地植被覆盖度低,易发生土壤风蚀㊂无定河流域内站点最大风速最高可达16.45m/s,并且高于起沙风速的时间点较多,易发生大规模的风沙扩散㊂研究无定河流域土壤风蚀对流域内生态环境安全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㊂1.2㊀数据来源本研究中使用的数据来源如下表1所示㊂其中,栅格数据最终统一进行重采样为1km,地理坐标系设置为GCS_WGS_1984㊂风速数据的插值是采用ANUSPLIN插值软件,选择了无定河流域周围的78个气象站点进行插值后,再裁取无定河流域的风速栅格进行分析㊂NCEP再分析数据是经由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大气资源实验室下载后直接使用㊂土地利用的分类属于中国多时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集(CNLUCC)的分类系统㊂中国多时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集(CNLUCC)数据[33]来源于资源环境科学数据注册与出版系统㊂采用二级分类系统:一级分为6类,主要根据土地资源及其利用属性,分为耕地㊁林地㊁草地㊁水域㊁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二级主要根据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分为23个类型㊂在该分类下,旱地(12)属于一级分类耕地(1),草地(3)为一级分类,沙地(61)为二级分类㊂5232㊀6期㊀㊀㊀王国宇㊀等:无定河流域防风固沙服务流动模拟㊀图1㊀研究区概况Fig.1㊀Studyarea表1㊀数据来源Table1㊀Datasource数据类型Datatype数据来源Source数据内容Content数据说明Description风速数据Windspeeddata中国气象数据网(http://data.cma.cn/)风速数据为2000年㊁2005年㊁2010年㊁2015年㊁2018年全年表格数据;无定河流域内及邻域的78个气象站的风速数据NCEP再分析数据NCEPreanalysisdata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大气资源实验室(https://www.ready.noaa.gov/archives.php)2000年㊁2005年㊁2010年㊁2015年㊁2018年全年与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31日气象数据资料社会经济数据SocialandeconomicdataRealGDP数据(https://doi.org/10.6084/m9.figshare.17004523.v1);Landscan人口数据(https://landscan.ornl.gov/);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2000年㊁2005年㊁2010年㊁2015年以及2018年1km人口和realGDP栅格数据㊁人口和GDP统计数据栅格数据以及表格数据雪盖数据Snowdepthdata旱区寒区科学数据中心(http://westdc.westgis.ac.cn)2000年㊁2005年㊁2010年㊁2015年以及2018年的25km的中国雪深长时间序列数据集栅格数据气象数据MeteorologicaldataCMFD数据集2000年㊁2005年㊁2010年㊁2015年以及2018年太阳辐射㊁降水㊁温度数据NetCDF高程数据Elevationdata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http://www.resdc.cn)30mDEM数据栅格数据植被数据Vegetationdata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http://www.resdc.cn)2000年㊁2005年㊁2010年㊁2015年以及2018年1km的NDVI数据栅格数据土壤数据Soildata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https://www.fao.org)HWSD(1km)(HarmonizedWorldSoilDatabasev1.2)土壤数据集栅格数据土地利用类型Landusetype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http://www.resdc.cn)中国多时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集(CNLUCC)栅格数据㊀㊀NCEP: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CentersforEnvironmentalPrediction;GDP: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CMFD: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ChinaMeteorologicalForcingDataset;NetCDF:网络通用数据格式NetworkCommonDataForm;DEM: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ElevationModel;NDVI:植被覆盖指数NormalizedDifferenceVegetationIndex6232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44卷㊀2㊀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结合RWEQ模型(RevisedWindErosionEquation)与混合单颗粒拉格朗日整合轨迹模型(HybridSingle⁃ParticleLangrangianIntegratedTrajectoryModel,HYSPLIT)对无定河流域防风固沙服务流进行模拟㊂(1)基于RWEQ模型计算得到潜在土壤风蚀量,实际土壤风蚀量与防风固沙量,从而量化无定河流域产生的防风固沙服务㊂(2)基于HYSPLIT模型,模拟无定河流域内以榆林站㊁绥德站㊁靖边站以及横山站四个气象站为起点的风沙流动路径,从而模拟得到无定河流域的防风固沙服务的流动轨迹㊂(3)由于防风固沙服务的作用,模拟风沙流动路径所承载的土壤风蚀量会减少,减少的这部分即为防风固沙量㊂因此,通过结合RWEQ模型与HYSPLIT模型,分别量化与模拟防风固沙量与风沙流动路径,完成对无定河流域防风固沙服务流的模拟㊂研究方法框架如图2所示㊂图2㊀研究框架Fig.2㊀FrameworkRWEQ:修正土壤风蚀方程模型RevisedWindErosionEquation;HYSPLIT:混合单颗粒拉格朗日整合轨迹模型HybridSingle⁃ParticleLangrangianIntegratedTrajectoryModel;NDVI:植被覆盖指数NormalizedDifferenceVegetationIndex;DEM: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ElevationModel;NCEP: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CentersforEnvironmentalPrediction2.1㊀RWEQ模型RWEQ模型[34 36]充分考虑气候㊁土壤㊁植被等因素,定量评估研究区土壤风蚀量的动态变化,具体公式如下:SL=2zs2Qmaxˑe-(z/s)2㊀㊀㊀㊀㊀(1)Qmax=109.8(WFˑEFˑSCFˑKᶄˑC)(2)s=150.71(WFˑEFˑSCFˑKᶄˑC)-0.3711(3)SR=2zsr2Qrmaxˑe-(z/sr)2(4)Qrmax=109.8(WFˑEFˑSCFˑKᶄ)(5)7232㊀6期㊀㊀㊀王国宇㊀等:无定河流域防风固沙服务流动模拟㊀sr=150.71(WFˑEFˑSCFˑKᶄ)-0.3711(6)G=SR-SL(7)式中,SL表示风蚀量(kg/m2);Qmax表示风力的最大输沙能力(kg/m);s表示关键地块长度(m);SR表示潜在风蚀量(kg/m2);Qrmax表示潜在风力最大输沙能力(kg/m);sr表示潜在关键地块长度(m);G表示防风固沙物质量(kg/m2);z表示所计算的下风向距离(m),本次计算取50m;WF表示气候因子(kg/m);EF表示土壤可蚀性因子(无量纲);SCF表示土壤结皮因子(无量纲);Kᶄ表示土壤糙度因子(无量纲);C表示植被因子(无量纲)㊂(1)气候因子(WF)WF=wsfˑ(ρ/g)ˑsoilwˑsnowd(8)wsf=v2ˑ(v2-v1)2ˑdpm(9)式中,WF表示气候因子,wsf表示风力因子,ρ表示空气密度,g表示重力加速度,soilw表示土壤湿度因子,snowd表示雪盖因子(无积雪覆盖天数/研究总天数),雪盖深度小于2.54cm为无积雪覆盖㊂v2为月均风速值,v1为起沙风速,取5m/s㊂dpm为每月风速超过起沙风速的天数㊂对于RWEQ模型中所使用的风速数据,采用的方法是结合气象站点风速数据与插值软件ANUSPLIN得到风速的栅格数据㊂(2)土壤可蚀性因子(EF)与土壤结皮因子(SCF)EF=29.09+0.31Sa+0.17Si+0.33Sa/Cl-2.59OM-0.95CaCO3100(10)SCF=11+0.0066(Cl)2+0.021(OM)2(11)其中,Sa表示土壤砂粒含量;Si为土壤粉砂含量;Cl为粘土含量;OM为有机质含量;CaCO3为碳酸钙含量;根据HWSD土壤数据计算㊂(3)植被因子(C)C=e-0.0483(NDVI-NDVIminNDVImax-NDVImin)(12)式中,NDVI㊁NDVImin㊁NDVImax分别表示NDVI的实际值㊁最小值和最大值㊂在RWEQ模型中,对于植被因子中的参数有区分,对于倒放残茬,是通过大量田间和风洞实验得出的,由于无定河流域的东部及东南部区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旱地,属于耕地的二级分类,因此采用该参数-0.0483㊂一般使用FVC计算因子,本文根据参考文献[36]使用公式(12)㊂(4)土壤糙度因子(Kᶄ)Kᶄ=cosα(13)式中,α表示坡度,根据DEM数据计算得到㊂2.2㊀风沙流动路径模拟本研究采用HYSPLIT模型模拟无定河流域内以榆林站㊁绥德站㊁靖边站以及横山站四个气象站为起点的风沙流动路径㊂首先通过风速数据查找出大于起沙风速[37 38]的时间作为沙尘天气的发生时间,再通过HYSPLIT模型模拟每年从1月1日开始模拟到每年的12月31日的每日风沙轨迹;之后通过HYSPLIT模型与ArcGIS软件生成轨迹频率,从而得到轨迹影响范围,该范围即为防风固沙服务受益区㊂在本研究中,假设研究区没有植被覆盖;同时在风速超过起沙风速的阈值时[11],具备起沙条件,那么在此刻模拟的气团轨迹将会携带沙尘,从而可以看做为风沙流动路径并使得流动路径范围内产生沙尘天气[12,39]㊂HYSPLIT模型不考虑沙尘质量,对于不同粒径的沙尘轨迹的传递范围仅靠传播时间进行区分㊂在本文中的模拟基于不考虑沙尘质量的假设㊂本研究将榆林站㊁绥德站㊁靖边站以及横山站四个气象站作为HYSPLIT模型模拟的起始点㊂利用美国国8232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44卷㊀家海洋与大气局大气资源实验室提供的资料,模拟研究区满足起沙条件时的沙尘五日后向轨迹㊂根据参考文献[36],选择模拟轨迹时长为五日㊂靖边站㊁横山站和榆林站位于无定河中部,毛乌素沙漠边缘,主要为沙地,地表为沙覆盖,储备了易被裹挟的沙粒;并且此三个站点附近植被覆盖度低,极其稀少,同时附近均为低覆盖度草地,水分缺乏,草被稀疏,易形成沙尘天气㊂绥德站位于无定河东南部,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以及较为稀疏的林地和中覆盖度草地,草被较为稀疏;该区域主要为耕作区,易受到沙尘天气的对粮食产量的负面影响㊂横山站㊁榆林站和绥德站附近的地形起伏变化较为剧烈㊂四个站点附近区域常年干旱少雨㊂因此,选择靖边站㊁横山站㊁榆林站和绥德站对于无定河流域整体的沙尘路径具备一定的科学性㊂2.3㊀防风固沙受益区范围模拟与防风固沙服务物质流本研究中,无定河流域风沙流动路径的受益区通过HYSPLIT的频率分布模块与ArcGIS获得㊂流经栅格中沙尘传输路径的分布频率可以看作是该范围内受益人群的防风固沙服务受益多少的指示性指标,风沙轨迹分布频率越高表明经过该区域的风沙流动路径越多,则生态系统服务效益越大㊂风沙轨迹分布频率计算公式如下[36]:pi=rir(14)式中,pi表示栅格i的风沙轨迹分布频率,ri表示通过栅格i的风沙轨迹数,r表示风沙轨迹总数㊂通过对沙尘传输路径的空间插值得到防风固沙服务受益区的空间分布,即假设在裸地条件下不存在防风固沙服务,那么此时实际上沙尘传输路径经过的区域都可以看作是防风固沙服务流动的受益区范围㊂防风固沙服务物质流是指在植被覆盖的情况下所产生的防风固沙量,这部分沙尘在防风固沙服务的作用下被固定在沙尘源地,从而避免了沙尘传输对防风固沙服务受益区的损害,产生了防风固沙服务㊂因此,风沙轨迹越多,已经被植被减少的风沙量越多,从而通过轨迹数量计算出栅格尺度的轨迹频率并根据轨迹频率进行防风固沙量的分配㊂防风固沙服务流动路径频率越高,物质流相应越大㊂根据相关文献[36],物质流计算方式如下:PLi=Gˑpi(15)式中,PLi表示防风固沙服务受益区内栅格单元i上的物质流流量(kg/m2),G表示防风固沙物质量(kg/m2),pi表示栅格i的风沙路径的分布频率(%)㊂栅格尺度根据参考文献[36]使用了1ʎˑ1ʎ大小的栅格㊂3㊀结果与分析3.1㊀潜在风蚀量㊁实际风蚀量与防风固沙量时空格局2000 2018年间无定河流域潜在风蚀总量在14.915ˑ109kg至115.981ˑ109kg之间,如表2所示,与2000年相比2018年潜在风蚀量减少了74.693ˑ109kg,呈 减⁃增⁃减 的波动变化趋势㊂而单位面积潜在风蚀量平均值呈现与潜在风蚀总量相同的变化趋势,单位面积潜在风蚀量平均值范围是0.613kg/m2至3.890kg/m2㊂与2000年相比,2018年单位面积潜在风蚀量平均值减少了2.572kg/m2㊂2000 2018年间无定河流域实际风蚀总量在14.711ˑ109kg至111.054ˑ109kg之间,2000年实际风蚀量最高,2005年的实际风蚀量最低㊂相比2000年实际风蚀量,2018年减少了74.674ˑ109kg㊂整体上实际风蚀量呈现先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㊂单位面积实际风蚀量平均值呈现与实际风蚀总量相同的变化趋势,平均值范围是0.605kg/m2至3.858kg/m2㊂与2000年相比,2018年单位面积实际风蚀量平均值减少了2.572kg/m2㊂如图3所示,在空间分布上,潜在风蚀与实际风蚀较低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风场强度较低的中部以及东南部;而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北部㊂在2000 2018年间,潜在风蚀量与实际风蚀量变化最为明显的区域是无定河流域的中部及东南部,呈现先减少再增加再减少的波动变化趋势㊂与2000年相比,2018年的潜在风蚀量与实际风蚀量有了显著的降低㊂总体来看,潜在风蚀与实际风蚀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其影响区域在不断减少,其风蚀强度也在不断降低㊂9232㊀6期㊀㊀㊀王国宇㊀等:无定河流域防风固沙服务流动模拟㊀表2㊀2000 2018年防风固沙风蚀量统计Table2㊀Qualitystatisticsofwindbreakandsandfixationmaterialsfrom2000to2018项目Item项目/单位Item/unit20002005201020152018潜在风蚀单位面积潜在风蚀最大值/(kg/m2)15.2177.29215.25514.0308.524Potentialwinderosion单位面积潜在风蚀最小值/(kg/m2)0.0000.0000.0000.0000.000单位面积潜在风蚀平均值/(kg/m2)3.8900.6132.3171.8491.318潜在风蚀总量ˑ109/(kg/m2)111.98114.91559.39650.89837.288实际风蚀单位面积实际风蚀最大值/(kg/m2)15.1427.17815.16213.9128.338Actualwinderosion单位面积实际风蚀最小值/(kg/m2)0.0000.0000.0000.0000.000单位面积实际风蚀平均值/(kg/m2)3.8580.6052.2871.8081.286实际风蚀总量ˑ109/(kg/m2)111.05414.71158.62649.77036.380防风固沙量防风固沙总量ˑ109/(kg/m2)0.9270.2040.771.1280.908Windpreventionandsandfixationamount单位面积防风固沙量平均值/(kg/m2)0.0320.0080.0300.040.0322000 2018年间无定河流域防风固沙总量在0.204ˑ109kg至1.128ˑ109kg之间,总体呈现 减⁃增⁃减 的波动变化趋势㊂与2000年相比,2005年防风固沙总量减少了0.723ˑ109kg,2018年防风固沙总量减少了0.019ˑ109kg㊂2000 2018年的单位面积平均防风固沙量是波动变化,为0.008kg/m2至0.032kg/m2㊂从空间分布上看,防风固沙量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北部以及北部,这部分区域的土地覆盖类型主要为沙地,同时是干旱并且风力因子较高的区域㊂2000年,2005年与2015年无定河流域西北部以及北部都为较高的防风固沙量区域,直到2018年这些区域的防风固沙量才有了明显的降低㊂而无定河流域的中部㊁东部以及南部,在2018年防风固沙量也有了明显的降低㊂这些区域风力因子的降低对于防风固沙量的降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㊂图3㊀2000 2018年无定河实际风蚀量㊁潜在风蚀量与防风固沙量时空分布格局Fig.3㊀SpatialandtemporaldistributionpatternsofSL,SRandGinWudingRiverBasinin2000㊁2005㊁2010㊁2015㊁20183.2㊀防风固沙服务流动路径模拟根据HYSPLIT模型模拟结果(图4),2000年榆林站㊁绥德站㊁靖边站以及横山站的沙尘传输路径分别有80㊁162㊁73㊁179条,总计有494条沙尘传输路径;2005年榆林站㊁绥德站㊁靖边站以及横山站的沙尘传输路径0332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44卷㊀分别有130㊁151㊁62㊁164条,总计有507条沙尘传输路径;2010年榆林站㊁绥德站㊁靖边站以及横山站的沙尘传输路径分别有139㊁157㊁82㊁159条,总计有537条沙尘传输路径;2015年榆林站㊁绥德站㊁靖边站以及横山站的沙尘传输路径分别有137㊁155㊁26㊁164条,总计有482条沙尘传输路径;2018年榆林站㊁绥德站㊁靖边站以及横山站的沙尘传输路径分别有120㊁145㊁16㊁156条,总计有437条沙尘传输路径㊂2000年至2018年靖边站沙尘传输路径数目最少并且呈显著降低趋势,表明靖边站风沙天气有明显的改善㊂同时,绥德站与横山站的沙尘传输路径数目始终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表明当地的风沙天气依旧会对当地生态产生负面影响㊂2010年至2018年四个站点的沙尘传输路径总数呈现 先上升再下降 的波动变化趋势,2018年沙尘传输路径总数达到最低值,表明整体上风沙天气在经历了恶化后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危害得到缓解㊂图4㊀2000 2018年防风固沙服务流动路径Fig.4㊀Flowtrajectoriesofthewindpreventionandsandfixationservicein2000㊁2005㊁2010㊁2015㊁2018基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GS2020(4632)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模拟的沙尘传输路径主要通过中国的北方,还经我国周边的俄罗斯㊁韩国和蒙古等国家,表明防风固沙服务流动路径影响范围远远超出中国㊂如表3所示,防风固沙服务流动路径不仅影响到北方诸多易发生风沙天气的城市,还会对南方部分城市气候产生一定或较少的影响㊂3.3㊀防风固沙受益区范围将路径分布频率分为六个区间,分别为0 1%㊁1% 5%㊁5% 10%㊁10% 20%㊁20% 30%㊁30% 1,受益区主要位于中部以及东部的大部分省份(图5)㊂轨迹经过频率较高(>30%)的区域主要位于陕西北部㊂而轨迹经过频率影响区域范围最大的区间是<1%,主要影响的区域有内蒙古㊁宁夏㊁甘肃中部以及东部㊁四川东北部㊁重庆㊁湖北㊁湖南㊁贵州㊁江西㊁江苏㊁辽宁㊁吉林等省份㊂无定河流域的防风固沙服务使得受益区内城市与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其中路径分布频率最大的几个省份如陕西㊁山西和内蒙古等,所获得的防风固沙服务对当地居民生活也有更大的受益㊂3.4㊀防风固沙服务物质流防风固沙服务流动路径在服务供给区(无定河流域)与服务受益区之间建立了联系,流动路径频率较高地区的沙尘流量较多,所产生的防风固沙服务也更多㊂2000年㊁2005年㊁2010年㊁2015年和2018年物质流最高值分别为630.51kg/m2㊁119.5kg/m2㊁524.8kg/m2㊁692.71kg/m2㊁652.43kg/m2,物质流最低值分别为1332㊀6期㊀㊀㊀王国宇㊀等:无定河流域防风固沙服务流动模拟㊀。

基于GDEM的泥石流启动过程及成灾范围反演分析

基于GDEM的泥石流启动过程及成灾范围反演分析

特别策划·铁路地质灾害防治基于GDEM的泥石流启动过程及成灾范围反演分析周平根1,冯春2,3,武杰2,3,王喜彦4(1.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北京100081;2.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100190;3.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北京100049;4.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200434)摘要:降雨型泥石流形成过程是一个水力耦合的复杂非线性过程,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文家沟“8·13”特大泥石流灾害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根据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在文家沟区域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分析文家沟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基于GDEM力学分析软件,采用深度积分的有限体积法对“8·13”泥石流的启动过程和成灾范围进行反演分析:启动阶段物源变形模拟采用摩尔库伦准则,当松散物源摩擦角为8°、黏聚力为50 Pa时,降雨1 h后,泥沙浓度达到15%,泥石流初步形成;运动堆积阶段泥石流运动及铲刮效应模拟采用Savage-Hutter 模型,综合摩擦系数为3°时的成灾范围与“8·13”泥石流的成灾范围基本一致。

关键词:GDEM;泥石流;地质灾害;力学模拟;启动过程;成灾范围;文家沟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83X(2024)01-0038-10 DOI:10.19549/j.issn.1001-683x.2023.12.24.0010 引言降雨型泥石流的启动过程与成灾范围分析对泥石流预测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8月12日18时—次日4时,绵竹市清平乡出现大暴雨,引发特大泥石流灾害,共有11条沟发生泥石流,其中以文家沟泥石流(简称“8·13”泥石流)灾害规模最为巨大,造成的灾情也最为严重[1-3]。

泥石流直冲清平乡新场镇,并堆积堵塞绵远河,淤埋绵远河河床宽400 m、长近1 600 m,平均淤埋厚度6 m,冲出规模达450万m3,是我国建国以来有记录的最大单沟泥石流[4],掩埋房屋400余间,冲毁、掩埋公路大于1 000 m,冲毁桥梁1座、损坏桥梁1座、人员死亡5人。

《2024年基于UMAP与HDBSCAN的北京市极端暴雨时空动态分布规律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UMAP与HDBSCAN的北京市极端暴雨时空动态分布规律研究》范文

《基于UMAP与HDBSCAN的北京市极端暴雨时空动态分布规律研究》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暴雨作为其中的一种表现,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面临的重大自然灾害。

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其暴雨事件的时空分布规律对于城市规划、防洪减灾以及环境科学研究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以北京市为例,运用UMAP降维技术与HDBSCAN聚类算法对极端暴雨的时空动态分布规律进行研究,以期为城市暴雨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本研究以北京市为研究区域,选取了近十年来北京市各区县的极端暴雨事件数据。

数据来源包括气象部门的暴雨监测数据、政府发布的暴雨预警信息以及相关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

三、研究方法(一)UMAP降维技术UMAP(Uniform Manifold Approximation and Projection)是一种新兴的降维技术,它能够在保持数据结构的同时,有效降低数据的维度。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利用UMAP技术对极端暴雨事件的时空数据进行降维处理,以便更好地分析其分布规律。

(二)HDBSCAN聚类算法HDBSCAN(Hierarchical 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是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它能够有效地识别出数据中的密度分布和空间结构。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运用HDBSCAN算法对降维后的极端暴雨事件数据进行聚类分析,以揭示其时空分布的规律性。

四、结果分析(一)UMAP降维结果通过UMAP降维技术,我们将极端暴雨事件的时空数据降至二维平面,使得数据的分布规律更加清晰可见。

在降维后的图谱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北京市各区县极端暴雨事件的空间分布情况,以及其在时间上的变化趋势。

(二)HDBSCAN聚类结果运用HDBSCAN算法对降维后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我们发现北京市的极端暴雨事件在时空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2024年基于UMAP与HDBSCAN的北京市极端暴雨时空动态分布规律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UMAP与HDBSCAN的北京市极端暴雨时空动态分布规律研究》范文

《基于UMAP与HDBSCAN的北京市极端暴雨时空动态分布规律研究》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等频繁发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北京市作为中国首都,地理位置和人口分布特殊,对极端天气的反应与防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基于UMAP降维与HDBSCAN聚类分析的方法,深入探究北京市极端暴雨的时空动态分布规律,为城市的防洪防汛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一)UMAP降维技术UMAP是一种新的降维与可视化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数据集的维度并保持其结构特性。

本研究使用UMAP技术对北京市极端暴雨的时空数据进行降维处理,便于后续的聚类分析和可视化表达。

(二)HDBSCAN聚类算法HDBSCAN是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具有对不同密度区域的适应性和对噪声的鲁棒性。

本研究采用HDBSCAN算法对降维后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以揭示极端暴雨的空间分布规律。

(三)数据来源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北京市气象局提供的极端暴雨历史数据,包括时间、地点、降水量等关键信息。

三、研究过程与结果分析(一)数据预处理与降维首先,对收集到的极端暴雨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格式转换等步骤。

然后,利用UMAP技术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降维处理。

通过UMAP降维后,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观察极端暴雨的时空分布特性。

(二)HDBSCAN聚类分析将降维后的数据输入HDBSCAN算法进行聚类分析。

通过设定合适的参数,算法将数据划分为不同的簇群,每个簇群代表一种特定的极端暴雨空间分布模式。

(三)结果分析根据HDBSCAN的聚类结果,我们可以分析出北京市极端暴雨的时空动态分布规律。

例如,某些区域可能经常发生极端暴雨事件,而另一些区域则相对较少。

此外,还可以分析出不同类型极端暴雨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趋势。

四、讨论与结论本研究通过UMAP降维与HDBSCAN聚类分析的方法,揭示了北京市极端暴雨的时空动态分布规律。

董治宝教授团队研究成果在国际地球科学TOP期刊发表

董治宝教授团队研究成果在国际地球科学TOP期刊发表

董治宝教授团队研究成果在国际地球科学TOP期刊发表董治宝教授团队研究成果在国际地球科学TOP期刊发表近日,我校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董治宝教授研究团队撰写的文章“High-Altitude Aeolian Research on the Tibetan Plateau” (DOI:10.1002/2017RG000585)在国际地球科学领域TOP期刊Reviews of Geophysics(IF:12.34) 发表。

该期刊(季刊)是国际地球科学领域最具影响力期刊之一,每年仅发表在特定领域有突出成就的权威专家的约稿20篇左右,董治宝教授团队因在青藏高原高寒地区风沙研究方面的突出成就而受到该刊的关注。

文章链接:青藏高原被称作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和亚洲水塔,在全球环境和地球循环中的重要意义得到广泛认同,研究的问题主要关注地球动力学、冰冻圈、水资源等,而风沙问题是被长期忽视的研究领域。

近年来,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的风沙科学问题开始受到国际广泛关注,重要原因是这些地区属于开展行星风沙科学对比研究的理想地区,如阿拉斯加、格陵兰岛和冰岛的风尘问题,智利阿塔卡玛沙漠、南极维多利亚谷地和中国柴达木盆地的风沙地貌问题。

青藏高原为开展高海拔风沙科学的创新研究提供了天然实验室。

董治宝教授带领科研团队从2001年开始关注青藏高原风沙问题,此次Reviews of Geophysics发表的文章是其团队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了青藏高原的风沙活动问题,是目前关于青藏高原风沙研究的最全面、最权威的文章。

文章在从风成沉积物(包括风成沙、黄土和大气粉尘)的分布、特征和来源,风沙活动的变化历史、风沙地貌和沙漠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藏高原风沙活动的基本特征。

研究指出,青藏高原现代风沙活动主要发生在干燥盆地、河流宽谷、湖滨、山麓及戈壁等地貌单元。

青藏高原的风成沉积物,特别是黄土具有近源特征,为高原就地产生,不同于中国黄土高原黄土的远源特征,来源于西北干旱区的沙漠戈壁。

夏季金塔地区绿洲环流的数值模拟

夏季金塔地区绿洲环流的数值模拟

夏季金塔地区绿洲环流的数值模拟
陈世强;文莉娟;吕世华;奥银焕;张宇;李锁锁
【期刊名称】《高原气象》
【年(卷),期】2006(25)1
【摘要】利用中尺度模式MM5,模拟研究了晴天时不同背景风场作用下的不同绿洲冷岛效应的三个个例。

模拟结果显示,在背景风较强时,绿洲向四周辐散的风场不易形成,但是冷中心依然存在,只是中心会被环境风场吹离绿洲,而后再逐渐生成;或有时仅生成向背景风垂直方向辐散的风场。

在背景风相对较弱时,可清楚地看到绿洲风场逐渐形成及衰退的演变,环境风场与同它反向的辐散绿洲风间的交界是次序进退的。

对于不同个例,温度场和湿度场同风场的配合也不太一致。

【总页数】8页(P66-73)
【关键词】绿洲效应;背景场;金塔绿洲;MM5模式
【作者】陈世强;文莉娟;吕世华;奥银焕;张宇;李锁锁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34.5
【相关文献】
1.沙漠绿洲地区夏季地表能量收支的数值模拟 [J], 刘树华;潘英;胡非;刘和平;梁福明;辛国君;王建华
2.近22a人为气溶胶对东亚地区夏季风环流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J], 陈明诚;孙照
渤;沈新勇;王勇;吉振明
3.夏季金塔绿洲冷岛效应的数值模拟 [J], 文莉娟;吕世华;陈世强;孟宪红;鲍艳
4.夏季金塔绿洲风环流的数值模拟及结构分析 [J], 文莉娟;吕世华;张宇;李锁锁
5.黑河地区绿洲—沙漠环流的数值模拟研究 [J], 阎宇平;王介民;M.Menenti;苏中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用投放“人工水母”测底流的方法在台湾暖流区域获得现场资料

用投放“人工水母”测底流的方法在台湾暖流区域获得现场资料

用投放“人工水母”测底流的方法在台湾暖流区域获得现场资

张以恳
【期刊名称】《海洋科学》
【年(卷),期】1985(000)002
【摘要】台湾暖流水的来源是东海水团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1984年2月起,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和福建海洋研究所合作,在台湾海峡和台湾省北部海域进行了“人工水母” (由聚乙烯制成的形如水母的漂浮体)测底层流的工作。

在上述
【总页数】1页(P64-64)
【作者】张以恳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
【相关文献】
1.台湾海峡南部上升流区水螅水母纲II.软水母亚纲新属新种记述 [J], 许振祖;黄加祺;郭东晖
2.台湾峡谷HD133柱状样中重力流、底流交互沉积的证据 [J], 徐尚;王英民;彭学超;邱燕;李卫国
3.南黄海和东海“人工水母”投放试验 [J], 蓝淑芳;傅秉照
4.台湾海峡南部上升流区水螅水母纲Ⅰ.花水母亚纲新种新记录记述 [J], 许振祖;黄加祺;郭东晖
5.从区域比较中获得地理原理的教学方法——以“常见的自然灾害:泥石流”为例[J], 张永萱;党为民;杨利娜;张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稳定性氢氧同位素研究土壤吸湿水的性质

稳定性氢氧同位素研究土壤吸湿水的性质

稳定性氢氧同位素研究土壤吸湿水的性质
孙晓旭;陈建生;刘晓艳
【期刊名称】《水电能源科学》
【年(卷),期】2010()3
【摘要】设计了室内试验模拟水的蒸发过程,在烘干的土壤样品中加入已知同位素组成的水样直至土壤水达到饱和,采用烘箱烘干使土壤含水率达到或小于吸湿含水率;通过抽真空降低水沸点与加热相结合的方法收集土壤吸湿水,测得其δ18O与δD值。

结果表明:土壤吸湿层的水呈现明显的氢氧同位素富集,土壤水蒸发过程中吸湿层的水与其外层的薄膜水产生了同位素交换;吸湿层的水并非呈固态不能移动,在常温下可与其外层的水分子发生同位素交换。

【总页数】3页(P118-120)
【关键词】吸湿水;氢氧同位素;土壤;含水率;同位素交换
【作者】孙晓旭;陈建生;刘晓艳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河海大学科学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29
【相关文献】
1.以时段平均分馏系数研究土壤吸湿水的性质 [J], 孙晓旭;丁克强;史公勋
2.稳定性氢氧同位素在水体蒸发中的研究进展 [J], 胡海英;包为民;瞿思敏;王涛
3.干旱半干旱区土壤水稳定性氢氧同位素混合模型研究 [J], 陈定帅;高磊;彭新华;陈效民
4.稳定性氢氧同位素在植物用水策略中的研究进展 [J], 杜雪莲;王世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科院新疆生地所发明一种基于小管出流地地下滴灌方法

中科院新疆生地所发明一种基于小管出流地地下滴灌方法

中科院新疆生地所发明一种基于小管出流地地下滴灌方法
佚名
【期刊名称】《干旱区地理》
【年(卷),期】2011()1
【摘要】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发明的"一种基于小管出流地地下滴灌方法",获授权专利(专利号ZL200910113377.7)。

该发明针对现有地下滴灌方法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抗堵塞、维护方便的基于小管出流的地下滴灌方法。


用该方法除了具有地下滴灌的主要优点外,其显著特点是抗堵塞、安装和维修方便。

【总页数】1页(P99-99)
【关键词】地下滴灌;抗堵塞;小管出流;新疆生态;生地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275.6
【相关文献】
1.200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滴灌灌水器基于迷宫流道流动特性的抗堵设计及
一体化开发方法 [J],
2.地下滴灌的简易滴灌管滴孔出流特性试验研究 [J], 谢建波;王炳英;郭万城;张居

3.中科院新疆理化所“一种重金属吸附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 [J], 中科院新疆理化所
4.中科院新疆生地所发明一种短期预测棉蚜种群数量的方法 [J], 刘刚;
5.中科院新疆理化所“一种重金属吸附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J], ;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 环流 地 抑制 接地 隔离 浮 置
Di c s i n s r ntTe hn que o r nd Ci c m fue e s u son o Re t ai c i f G ou r u l nc
Qu Z a Li e y n De g Xi z o g ho uW n a n nh n
瞪三
图 6 光 电 隔 离 不 惹 图
缺 点 在 于 光 电耦 合 传 输 信 号 的精 度 较 差 , 在 模拟 系 统 中很 少 采用 。 于数 字 信 号 , 对 因为 只 考虑 逻辑 电平 , 电平 精度 无关 紧要 , 其 因此 在数 字 系统 中普 遍 采 用 。特 别 是 数 据 采集 系 统 中 , D 转 换 A/ 之后 通 过 光 电耦 合 与 数 字 系 统 连 接 , 而 将 模 拟 从
取 一点 接 地 。若 接 地 线 的长 度超 过 波 长 的 12 , /0
采取 一 点 接地 , 会 产生 传 输延 迟 等 现象 。 就 当频率 高 于 1 0MHz时 , 由于 导 线 存 在 分 布 电容 与分 布 电感 , 随着 频 率 升高 , 线 间 的容性 耦 合及 感 生耦 地
fo tng o he b s fa a y i g is f r i g a d h r . e a p i a ii n tc s a e p o i e O a o g i l a i n t a e o n l z n t o m n n a m Th p l b lt a d no i e r r v d d S s t a n c y t e o tma n ii t r e e c fe t h p i la t—n e f r n e e f c . Ke wo ds g o d c r u l e c r s r i t g o di g i o a i g fo tn y r : r un ic mf u n e e t a n r un n s l tn l a i g
,---------- - -------=-一 - -----=--- - ----=---- - _ - l- =-
\/ () ‘ 2
虚线 分 隔成 3部分 ) 间无 共 地 连接 , 之 既传 输 了信 号, 又避 免 了接 地 干扰 。
3 2 光 电隔 离技 术 .
√ 1 面 。 ( 1) - +
Ab ta t sr c Ths pa r ds u s s e tan t o s o r u ic mfue c u h s r u dig,s ltn i pe ic s e r sr it me h d f g o nd cr u l n e s c a g o n n ioa ig,
的多点 接 地 。若 能采 用 一 点接 地就 可 避免 形 成地
环 流 。对 频 率低 于 1MHz的 系统或 频 率在 1 1 ~ 0
MHz之 间 , 地线 长 度 又不 超 过 波 长 的 1 2 , 采 /0应
接地 , 由于两 接 地点 之 间存 在 电位 差 ( 用 电量 大 在 的两 地 , 电位 差较 大 ) 将 形 成地 环 流 。 图 1所 地 , 如
虽 能根 除 地环 流干 扰 , 并 不是 适 用 于所 有 场合 。 但
在 设计 过 程 中 , 时 不 可避 免 地要 采 用 多点 接地 , 有 即产 生地 环 流 的事不 可 回避 , 故此 , 环 流 的抑 制 地
技术 , 就是 我 们需 要 探讨 的问题 。
3 用 隔 离技 术 抑 制 地 环 流
隔离变压 器
朗 图
图 3 变 压 器 隔 离 等 效 电 路 图 4 变 压 器 绕 组 电 屏 蔽 示 意 图
电涡 流 , 成对 高 频信 号 的磁 屏 蔽 , 形 不利 于 信 号 的 传 输 。因此 这 种办 法 只能 在 一定 范 围 内使 用 。 要 想 解 决 直 流 信 号 的 传 输 问 题 , 在 模 拟 系 可 统 前 端 用 浮地 的隔离 放 大器 。它可 以抗 3 0V 以 0 上 的共模 干 扰 。工 作 原理 如 图 5所 示 。
罩接地。 浮 空屏 蔽 的接 地 准 则 : 满 足 一 点 接 地 的 原 应
图 8 浮 空 鞴 在放 大 器 侧 的 等 效 电路 图
若 在测试 系统 中不采用 隔离 的测量 放大 器 , 此
时将 信号源 端实现 浮空 , 同样 可 以隔离地 环 流 的流 通 。 连接 如 图 9 示 , 其 所 将信 号 源 内屏蔽 层 、 信号线


必须 减 小 , R , 而 干扰 频 率 是 不 能 改 C, 然
变 的 , 变 凡 会 影 响 信 号传 输 效 果 , 改 因此 减 小 干 扰 的有 效 措 施 是 减 小 变 压 器 的 分 布 电容 C, 就 这 需要 在 变压 器 制造 工 艺 上采 取 措施 。 图 4 示 , 如 所 在 变 压器 绕 组 间插 入 电屏 蔽 , 样 达 到 了减 小 分 这 布 电容 C 的 目的 , 时 需 将 屏 蔽 层 与 凡 接 地 端 同

图 2 变 压 器 隔 离 不 葸 图
考 虑 到 变 压 器 绕 组 之 间 有 分 布 电容 , 过 分 通 布 电容 仍然 可 以形 成 环路 , 等效 电路 见 图 3 其 。图 中 设 电路 A 的 输 出 电 阻 为 零 , 布 电 容 为 C, 分 电 路 B 的 负 载 电 阻 为 R , 为 变 压 器 副 端 绕 组 电 L 感 。 因为仅 考 虑地 环 流 干扰 , 据 迭加 原 理 , 号 根 信 电压 短 路 , 由地 电位 差 在 R 上 形 成 的干 扰为
维普资讯
电 气传 动
20 0 3年 第 5期
地 环 流 抑 制 技 术 的探 讨
瞿 望 刘文 彦 邓 新 中
长 沙 大 学
擅 耍 : 章 在 分 析 了 地 环 流 的 形 成 和 危 害 的 基 础 上 , 论 了 接 地 、 离 、 置 等 抑 制 地 环 流 的 措 施 , 出 适 文 讨 隔 浮 提 用 范 围 及 注 意 事 项 , 求 得 最 佳 的抗 干 扰 效 果 。 以
合 越趋 严 重 , 宜采 取一 点 接地 。 不 另外 在某 些 系 统 中 , 部 件 之 间相 距 较 远 , 各 无法 实 现 一 点接 地 , 不 得不 采 取 多点 接 地方 式 。 上所 述 , 点接 地 方 式 综 一
环 流很 大时 , 使 A、 两点 出 现很 高 的共 模 噪 声 致 B 电压 , 通过 分 布 参数 耦合 至信号 线 , 直 接连 接 并 或 到 电平 信号 线 上 , 将产 生很 大 的串模 干 扰 , 至损 甚
通 过 变压 器 耦 合 至输 出 电路 解调 、 滤波 , 原 为直 还
( 卜壶 )j 一赤
式 中 : 为两 接 地 点 的 电位 差 ; 为其 角频 率 。
取 比值 之 模
流信 号输 出 。 入 电路 、 出电路 、 电 电路 ( 中 输 输 供 图
= = = =
T ,

Hale Waihona Puke — =大 , 以忽 略 , 可 上式 近 似 为
一 厂— - —— 一
) 。
分 布 电容 在 频 率 高 时 影 响 大 , 时 电感 L的 阻抗 此
通 过 光 电 耦 合 器 截 断 2个 电 路 间 的 地 环 路 。 如 图 6所示 , 光二 极 管 的发 光 强 度 随 电路 A 的 发 输 出 电流 大 小 而 变 化 , 强 的变 化 使 光 电 晶体 管 光
1 地 环 流 的 形 成 及 危 害
各种 电子设 备 根据 不 同要 求 和 目的都 需要 接 地 。 如 : 了安 全 , 壳需 接 大地 ; 了使 电路 正 例 为 机 为 常工作 , 系统 要 有公 共 参考 点 ; 了抑制 干 扰需 加 为 屏蔽罩 , 屏蔽 罩 也要 接 地 。 在 接 地过 程 中要 特 别 但
注意 避免 在 接地 点 间形 成 地环 流 。 所周 知 , 众 当被 测 信 号 与 测 试 系 统 相 距 较 远 时 , 果 在 两 处 分 别 如
坏 接 口电路及 信 号线 。 因此不 可 掉 以轻 心 , 必须 严
加 防范 。
2 一 点 接 地 原 则
从 上 面分 析 中可 看 出 , 环 流 的成 因是 系统 地
5 7
连接 , 以避免绕组与屏蔽层间的分布电容耦合 。
应 该 指 出 , 压 器 不 能 传 输 直 流 信 号 或 接 近 变 直 流 的低 频 信 号 , 电屏 蔽 层 对 高 频 信 号 会 产 生 而
维普资讯
电 气传 动 2 0 年 第 5期 03
屏蔽层 和测 量放大 器 的屏 蔽层 相连 , 并在 放大 器侧
3 1 电 磁 隔 离 技 术 .
利 用 变压 器来 截 断 环流 , 图 2 示 , 如 所 电路 A
输 出 信 号 经 过 变 压器 耦 合 到 电路 B, 而 地 环 路 从
被截 断 , 电路 各 有 各 的地 电位 基 准 , 们互 相 独 两 它 立 而不 会造 成 干扰 。 采用 隔 离 变压 器后 , 电路 间 两 无 传 导 电流 联 系 , 信 号 能 够 通 过 耦 合 形 式 进 行 但 传递 。
利 用 变压 器 耦合 器 件 或光 电耦 合 器件 实 现有
图 1 地 环 流 形 成 示 意 图
5 6
用 信 号 的传 送 而 又不 形 成地 环 流 , 即所 谓 电磁 隔
维普资讯
电 气 传 动 2 0 0 3年 第 5期
离 和光 电隔离 , 是 一种 消 除 地环 流 的有 效 措施 。 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