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全区新华乡笋竹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区XX乡笋竹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XX市XX区XX乡位于XX区北部,地处“两山一湖”黄金旅游线腹地。

乡域面积68平方公里,辖4个行政村47个村民组7000余人口,地势北高南低,群山连绵,重峦叠嶂,属于典型的皖南丘陵地貌,境内生态优良、资源丰富,空气和水质常年达到国家一级、一类标准,森林覆盖率达80%,各类竹林达 1.6万亩。

近年来,XX乡利用丰富的笋竹资源,通过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及其它工程造林,实施“竹业富民工程”,进一步扩大雷竹栽植面积,使得笋竹产业成为该乡的特色产业和富民产业。

一、XX乡笋竹产业发展取得可喜成绩
近年来,XX乡大力实施“笋竹富民”工程,笋竹产业快速发展。

雷竹林面积由8000亩增长到11000亩。

雷笋年产量由300万斤增加到560万斤,年产值由1300万元增加近4000万元,雷笋收入对全乡农民人均收入的贡献率达35%。

笋竹加工企业由7家发展到12家,瑞华、三兄弟、节节高三家企业先后通过QS认证并分别
完成了商标注册,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实施扩规技改,企业生产能力快速提升,产品由单一笋干增加到脱水笋、水煮笋、青渍笋等多个笋产品和蔬菜、食用菌、肉制品等多种农特产品,新昌笋竹基地成功争创省级竹子科技示范园。

引进迟于雷竹出笋的高节竹,开展本地品种XX雷笋早出覆盖试点并初获成功。

成功举办XX乡2015、2016年度雷笋开园仪式,XX雷笋市场竞争力和对外影响力不断增强。

XX乡笋竹产业发展情况
1.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XX乡自2009年被列为XX区竹业富民工程重点示范乡镇以来,重点抓好雷竹笋用林培育生产基和竹笋加工基地建设,做大做强笋竹产业。

目前,全乡雷竹栽植面积达11000亩,新培育雷竹笋用林面积 3000余亩,其中:建成面积200亩的省级雷竹笋用林示范基地 1个;面积100亩的区级示范基地 1个;面积50亩的村级示范基地 2个。

全乡栽植户达835户。

占全乡农户的 47%,年产竹笋560万公斤,从事生产、加工、营销的人员1260人,占全乡人口的 20%。

2.产业效益已经显现
笋竹产业的发展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

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据统计2016年全乡11000亩竹林产笋量达560万公斤,收购价格每公斤4.6元至5.4元。

产笋量和收购单价分别较上一年增长42%和 23%,实现产值4000余万元。

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可增收1500元。

3.发展模式初步形成
XX乡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化经营,以“公司+基地+ 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为主的发展模式初步形成。

成立的笋竹专业合作社涉及农户220户,实现了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以优势产品竞争市场。

经济合作组织的兴起。

促使了笋竹产业经营方式由传统、粗放、零散型逐步向创新、集约、利益联结型转化。

2016年3月16日,境内12家加工企业按照自愿原则,成立了XX乡笋竹产业联合体,并按照各自约定,缴纳保证金1万元,制定了联合体章程和统一收购标准、最低保护收购、销售指导价,就收购标准在全乡范围内进行了宣传引导,在各个企业进行了公示张贴,明确了联系企业负责人和每日收购数量、质量上报制度。

XX乡笋竹产业联合体是以XXXX湖畔笋业有限公司为龙头,联合12家笋竹加工公司,均坐落在XX 乡境内,目前拥有总资产1350万元。

4.示范大户带动效果明显
通过扶持三兄弟、节节高、瑞华笋业等农业龙头企业和一批农民经纪人,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和“产加销一条龙”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了农户持续增收。

2015年,全乡笋竹加工企业新增投资1076万元完成了技改和扩建。


前全乡竹笋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雏形已基本形成,鲜笋收购均价也由最初的1.6元/公斤上升到2016年的5.4元/公斤。

2015年,“三绿宜”笋业专业合作社通过组织笋农资金入股的形式扩大生产,统一施肥用药、统一采摘标准、统一加工销售,同时组建专门营销队伍,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带动合作社社员共同致富。

2015年,该合作社成功申报为省级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节节高笋业也被认定为市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016年合作社累计收购鲜笋60万斤,仅此一项入户社员预计增收20万元。

5.科技服务能力增强
XX区科技部门将笋竹产业发展列入区级科技项目予以扶持,帮助引进“雷竹覆盖孵笋新技术”,达到了提早出笋增产效果,实现亩产鲜笋1500公斤,产值4500元。

此外,通过采取会议培训、现场辅导、经验交流等形式,加大对乡村干部群众的培训力度。

大部分种植户已基本掌握了笋竹栽植技术,强化了科技支撑的能力。

2015年8月份聘请浙江农林大学竹类研究所博士团队,委托其编制XX乡竹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目前区政府已审批确定。

目前已合作建成100多亩赐田李家早出
覆盖共建林项目,成功引进羊毛笋(高节竹)种植基地,对接谋划了四季竹栽植工程,成功开展了本地品种XX雷笋早出覆盖技术试点,产出的“冬雷笋”可在春节前上市,预计亩均效益将达到2万元以上(2016年度全乡平均亩效益为1500元左右)。

二、 XX乡笋竹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XX乡积极发展笋竹特色产业,积累了一些经验,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找到了一条很好的发展路子。

但从总体上看,笋竹产业还处在初始发展阶段,存在着发展规模较小、整体水平不高等问题,要实现农业特色化、产业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乡级财政困难,产业集约化经营、基地培育、科技推广和扶持加工企业发展资金投入乏力,严重制约了笋竹产业的发展。

2.基地规模比较小。

XX乡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零星、分散种植较多,连片种植基地规模较小,要打牢产业基础,基地总量还不够大,覆盖面还不够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尚未形成。

3.科技开发能力有限。

竹林丰产高效培育技术普及不够广,总体效益偏低。

同样的产地条件,同样的竹林面积,但产量产值却差距较大,效益好的竹林面积亩产可达1000斤以上,而管理差的产量在300斤以下。

此外XX乡竹笋基本上是以原料和初级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农产品精加工或系列开发尚未形成,没有深加工厂。

因此,特色农产品转化率低、产业链条不长。

4.龙头企业缺乏。

目前,XX乡示范企业规模较小,自我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比较弱,缺乏新产品的开发能力,难以适应特色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缺乏经济实力强、能外联市场、内带农户、牵引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5.品牌知名度不强。

因尚未形成品牌效应,制约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2家企业中只有3家企业通过QS认证,仅占25%;仅有一家企业成功争创市级龙头企业,尚没有省级名牌商标,这与我乡笋竹大乡的地位极不相称。

三、推进XX乡笋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1.强化政府引导,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特色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政府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乡政府要制定大力培育笋竹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强化政策推动和规划引导。

区直涉农部门要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搞好帮扶快速推进笋竹产业发展。

2.抓好基地建设,扩大种植规模
产业基地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要结合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土地流转工作的推进,促进土地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集中、向种植大户集中。

建立和完善笋竹专业合作组织,开展评选命名笋竹示范专业村活动,推动笋竹示范专业村建设,提高笋竹专业化水平,依托笋竹产业的发展建成一批小康村、文明村、生态村、和谐村。

3.提高科技含量,椎动产业升级
实践证明,只有依靠科技,不断创新,一个产业才能得到发展壮大。

乡、村两级要多引进科技兴农项目,多建设科技示范基地。

积极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争取在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方面取得突破,以科技来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励企业加强与食品研发机构的合作。

借助食品研发机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和研发平台,加快科学适用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大力开展方便食品、休闲食品、调味品的研发工作,努力实现特色产品的多元化、系列化和普通化,扩大消费群体。

4.培育产业龙头,带动产业发展
龙头企业数量的多少和规模大小直接决定着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一是靠自己育“龙”。

做强龙头企业,重点培育12家笋竹企业联合组建的XX笋竹产业联合体,努力实现联合体内土地、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要素的优化配置,建立健全利益共享、风险分担机制。

强化科技支撑,充分利用“跨省结对帮扶”平台,加强与先进乡镇学习交流,深化与浙林大的高校合作,开展笋竹新产品的研发。

鼓励品牌创建,加大笋竹产品的市场宣传和营销,积极争创省级商标、省级龙头企业,提高产品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

二是积极开拓市场,做响XX雷笋品牌。

引进“互联网+”,建立电子商务模式,促进产销对接,形成实体店与电商同步运行的交易平台,为笋竹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信息、技术等服务。

积极申请XX雷笋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注册原产地证明商标,做响“XX雷笋”品牌。

通过合作社示范引领,
控制化肥、农药施用,推广使用有机肥、配方肥,统一采摘标准,保持XX雷竹自然鲜美、口感好的品质。

三是开展产业招商,打造笋竹产业集群。

充分利用XX笋竹产业联合体的平台效应,引进外商投资XX笋竹产业,开发竹茶具、竹餐具等系列产品,引进竹纤维、竹生物颗粒等项目,探索笋壳循环利用研发,延伸笋竹产业链条,打造资金雄厚、科技含量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笋竹资源综合利用龙头企业。

(弘利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