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 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阳楼记》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中考复习所处的位置及复习目标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优秀之作,在创作背景上都是作者因倡导革新不成而被贬降职后的发愤之作,都是为表述他们虽遭贬谪却仍存济世安民之心的主题的散文名篇。
《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名篇,也是中考复习的重点篇目。
它构思巧妙,立意深远,是文质兼美的范文。
它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散中有整,整中有散,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同时,那忧人为先、乐己在后的豪迈胸襟,尤其值得我们仔细玩味,认真借鉴。
复习《醉翁亭记》,意图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着重领会欧阳修山水游记的借景抒怀,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于一炉的特点。
景物描写在本文中很有特色,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并仔细体会其作用是本文复习的重点。
所以我确定了如下的复习目标:
1、掌握文学常识、主题。
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
2、词语解释和词义辨析:通假字、多义词、其他重点实词。
3、重点句的默写、翻译和理解:主旨句、关键句、名句、特殊句式。
4、拓展迁移,比较、联系实际。
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学会品味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二)本课设计思路及重点难点的确立
文言文的复习一定要落实到实处,本说课设计针对的是常态教学下的普通班级,这又是两篇极好的的散文,进行比较阅读,进而帮助学生水到渠成的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写法。
这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问题教学法,认为这种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因此,我在各段学习中向学生出示了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地深入地探究文本。
我想突出这节课的亮点设计:
1、每段均配有相应的精美图片,较好的创设了情境,再现了文中的人、事、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感官,促进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加速背诵突破教学重点。
2、对文中成语的理解和归纳落实的较实,成语往往就是来源于古诗文,这样的归纳整理更便于学生对成语的积累,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为写作水平的提高达下了基础。
3、让学生分别说出描写洞庭湖、岳阳楼、醉翁亭四季景色的诗句,这既能加深对课文中景物描写的理解,同时也是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课标“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
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掌握文学常识、主题。
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
重点句的默写、翻译和理解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
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岳阳楼记》抓住“忧与乐”,《醉翁亭记》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思想感情与课文内涵。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
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所以确定难点是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学会品味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二、说教法
这是两篇经典的美文,其文意境博大深远,极富感染力,所以我准备借助多媒体播放课件,采用情景感染法,带学生试"登"岳阳楼,一览巴陵胜景.让学生在配乐朗读中欣赏洞庭湖的阴晴胜景,诱导学生的向往之情,激发他们的学习愿望。
通过想象,体会语言形象,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把优美的语言升华再现.对于文章字词句的理解和写作思路的把握,我准备用提问讨论,互相交流的方式来实现,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教师适当点拨引导,把握教学航向,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另外配合一套古文比较阅读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把握重难点,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学生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迫切需要。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通过比较可以从事物的差异中,掌握不同事物各自的特征,教会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是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求同辨异思维的任务之一。
因此,再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探索、不断发现,并以审美性因素为条件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现机会,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讨论探究法、读写结合法等教学方法,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此外我还采用了通过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的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利用图片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注重在诵读中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三、说学生
初三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即“也”“而”的使用,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翻译、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但是系统复习还需要教师归纳整理、比较探究,学生才能有章可循。
另外,初三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期,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同样至关重要,这也是课标中所说的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说学法:
主要采取“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通过诵读和提问去推动学生思考,感受文章的内容,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发现问题,通过全班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此外,还有朗读法、比较法、体验反思法等。
异中求同,进行类比归纳。
五、说教学程序
1、导入复习,教师点拨,启发提问:我们学习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两篇散文,文采横溢,交相辉映:一篇是雄浑的洞庭景色,一篇是秀丽的琅琊风光,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千古绝唱”。
这节课,我们来比较赏析这两篇佳作。
这两篇散文,都以写景见长,堪称北宋写景散文的双璧。
2、直击中考:
出示复习目标,学生进行小组复习。
3、梳理课文的写作思路,通过板书加以归纳明确。
(1)两篇文章在写景在时候,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
《岳阳楼记》写“霪雨霏霏”的天气,是一片苍茫荒凉的景象;写“春和景明”的日子,是一片欢乐明快的景象。
《醉翁亭记》写景抓住了朝暮之景、四时之景的特点。
用“日出而林霏开”写早晨,用“云归而岩穴瞑”写傍晚,写出了一天中景色的变化;用野花幽香写春天,用绿树成荫写夏天,用风高霜洁写秋天,用水落石出写冬天,抓住了景物的季节特征。
(2)这两篇文章在写景时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做到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岳阳楼记》在描写了阴天的景色之后,发出了“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的叹息之情;描写了晴天的景色之后,又表达了“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喜悦之情。
《醉翁亭记》在写了朝暮之景,四时之景之后,也发出了“乐亦无穷也”的陶醉之情。
4、比较:对联
对联是初三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也是近几年中考出现的较多的语言运用题。
因此我设计了“根据《醉翁亭记》的内容,完成下列对联。
联一: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联二:琅琊山幽深秀丽
联三:范仲淹为天下先忧后乐
这一环节不仅复习了对联这一知识点,还将两课做了比较阅读,加深对课文内容和主旨的理解和掌握。
5、拓展迁移:默写
拓展迁移:提问1
文中“迁客”指“骚人”指。
这两文的作者,几乎在同一时期,因为同一政治事件,一贬邓州,一贬滁州,可说都是“迁客骚人”,但他们有没有“以物喜,以己悲”呢?从他们的身上,你能吸取一些怎样的精神力量?两位作者都不同于一般的“迁客骚人”,他们表达的一个共同主题就是,与民同悲,与民同乐。
两篇文章的侧同点不同。
范仲淹抒发的是一种“忧”情,欧阳修表达的是一种“乐”意。
读了《岳阳楼记》,总觉得范仲淹胸怀旷达,抱负远大;读了《醉翁亭记》,总觉得欧阳修有种自我陶醉、逃避现实的感觉。
提问2:你知道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还有哪些“迁客骚人”?你能举例谈谈他们各自的人生态度吗?
提问3:古人早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说,“兼济天下”者,以天下为己任,关心人民疾苦,爱国爱民;“独善其身”者,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或安贫乐道、随缘自适,或洁身自好,不慕荣利,请结合已学过的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并且强调联系生活,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故设置这一环节,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甚至是辩论,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初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
6、课堂结语: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
这一节课,我们不仅掌握了两课的基础知识,还比较了两篇文章的相
同之处和不同之点,同学们分析得很深刻,并有独到的见解,真正做到了读者与作者“共鸣”。
总之,这是两篇融景美、情美、语言美、思想美为一体的千古名篇,是值得我们品味和探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