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读 佤 族 文 化 中 的 生 命 观

合集下载

2024年云南省中考语文真题

2024年云南省中考语文真题

2024年云南省中考语文真题一、基础知识综合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云南的靓(liàng)丽名片。

巧夺天工....的剑川木雕、闻名遐迩的鹤庆银器、流传久远的腾冲皮影戏、跻身国际时装展的楚雄彝族刺绣……它们是历久弥新的文化印记,是融入云岭儿女______的文化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乡皆有传习..声,非遗繁花缀(zhuì)云南。

近年来,云南不断发掘出一批又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盟县的佤族织锦______古法技艺,一经一纬循环往复,色彩以黑、红为主,黄、绿、白、蓝、粉、棕相间(jiān),像极了挂在佤山苍穹(qióng)下的彩虹。

佤族织锦融入了绿水青山、彩霞云霓等元素,以丰富的色彩和纹样形成独竖一帜....的风格。

贡山独龙族妇女手工编织而成的独龙毯“约多”,以连续的直线条纹拼接而成,同样色彩绚丽..。

编织毯子的独龙族妇女也被称为“织彩虹的人”。

芒市德昂族的酸茶,运用传统工艺精心制作,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风味。

德昂酸茶分饮用茶和食用茶,食用茶是德昂餐桌上一道______的美食……不论现在还是未来,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会在世界舞台上______。

1.文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靓(liàng)B.缀(zhuì)C.间(jiān)D.穹(qióng)2.文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巧夺天工B.传习C.独竖一帜D.绚丽3.文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血液承载不可或缺大放异彩B.血脉承载不可多得精彩纷呈C.血液传承不可或缺精彩纷呈D.血脉传承不可多得大放异彩4.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芒市德昂族的酸茶,运用传统工艺精心制作,具有与众不同的风味。

B.芒市德昂族的酸茶,运用传统工艺精心制作,使它具有独特的风味。

C.芒市德昂族的酸茶,经过传统工艺制作,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风味。

佤族盟誓文化的历史定位和品格

佤族盟誓文化的历史定位和品格

孟梭区委书记) 佤山经历记》 在《 一文中记载 :
打洛 寨子 的头人 岩科 1 的儿子 岩嘎 . 上 4岁 脚 生 了一 个 大脓 疮 。 期 不 愈 。 家 曾按 3地 的 习 长 他 - " 俗, 多次 叫魂 送 鬼 , 求 疾病 早 日好 转 , 病情 反 祈 但
而越来越严 重。 生命垂危。 3我们 了解到这个情 - "
怕 被汉人 同化 “ 变成 汉人 ” 对 中国人 民解放 军 进 ;
们 多次登 门耐 心的 说服 和动 员 。 头人 终 于 同意 将
儿子接到连部, 由我们边给岩嘎治疗。 边教他学说
① [ 收稿 日期]OO 0 —6 2L一9 1 [ 作者简介 ] 娜 (94 , , 白 18 一)女 宁夏人, 助教 。
[ 关键词] 佤族 ; 盟誓文化 ; 历史定位
[ 中图分类号] 98“5 ”[ C 5.2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08 85 (0 10—0 10 10 —092 1)5 00 —4
在我国关于少数民族的盟誓文化并不是佤族 特有的。 据笔者搜 集整理在历史上 曾盛极一时的
驻西盟及党在西盟成立的各种组织机构 , 认为是
针、 吃药 , 认为是“ 汉人放蛊” 工作人员放电影或 ;
打开 收音 机 , 传科 学文 化 知识 、 宣 时事 政策 。 族 佤 会 认 为“ 人 把 佤族 抓 去 装 进铁 盒 子里 。 就 会 汉 人
佤族盟誓文化是佤族 的民族精神 的体现 , 由 于史料的缺失 . 能否很好的对 佤族 的盟誓文化进
民党残部侵 占西盟 , 对佤族代表进行 了非常残忍 的迫害。李保当时被捕 , 但他毫不畏惧 , 被拉到缅
甸后 活埋 参加 盟誓 的佤族 代表 中没 有一 个背叛

沧源佤族木鼓舞文化的价值解读

沧源佤族木鼓舞文化的价值解读
亮 。2 O世 纪 7 0年 代 以后 , 木鼓 经过改 制成 为佤族 最具 有 代表性的一种乐 器 , 登上 了新时代 的文艺舞 台 , 逐渐走 向世
界。
( 佤族木鼓舞的文化 内涵 : 二) 巫性与审美 的完美结合 佤族 在祭 祀活 动过 程 中 , 产生 了精 美 绝伦 的木鼓 舞 , 20 0 6年录入为 国家首批 非物资文 化遗 产名 录 , 现 出恢宏 展 气度的艺术形式和博大 而独特 的文化 内涵 , 主要 由拉 木 其
沧源佤族木 鼓舞文化 的价 值解读 ’
艾 兵 有 , 潘亿 生2
(. 1 临沧 师专 思政 部 , 云南 临沧 6 7 0 ; . 南 大学 , 南 昆明 6 0 9 ) 700 2 云 云 5 0 1

要: 佤族木鼓舞文化是佤族独有 的 , 中蕴含着 崇拜与感恩 、 其 巫性与 审美的完美结合 。它传递着一种 孝文化 ,
槽 拯救 了人 间唯一幸存 的达 梅吉 和小母 牛 , 而才有 了今 因
男女老少数 十人牵着几 十米长藤 条穿 过刚凿 开 的鼓 耳 , 每 鼓两排人顺藤 排好 , 一边 吆喝 , 合着拍子 , 边拉边 唱边跳 , 妇
பைடு நூலகம்
天的后 代。而那个所谓 的大猪食 木槽便是女性 的生 殖器 的 隐喻 , 也是木鼓的雏形 , 是女性祖先 安木拐身体 的象 征。诚
如《 司岗里》 创世神话 中所说 :安 木拐早 已升天 , “ 但我们 相
女在旁边助威 ,爬起来 哟 , “ 嗬哈 !红毛树 的老 大嗬 哈 !我 们杀鸡 卜 …… !才选 中 了你 呀 !你 是林 中王 、 卦 你是 寨 中 王 , !快快 回到你 的家 ( 鼓房 ) 哈 !” 巴挥 舞着 手里 黑 木 , 魔

佤族的自然崇拜与生态保护

佤族的自然崇拜与生态保护


以 , 族 在 遇 到 讲 不 清 的 、 不 通 佤 想 的 、 成 功的事 时 都 会 用 一 句 “ 也 席 永 ” 了 结 。佤 不 席 来
族 认 为 ,席也席 永 ” 压倒 一切 邪 恶 , “ 会 给人 真 理 和无 穷 的力 量 。 ]1) [(7 1P3
2 山崇 拜 .
佤族 是 ~个 跨 境 民族 , 要 分 布 在 中 国云 南 和 缅 主 甸佤 邦 , 国 、 挝也 有 少 量分布 。佤族 分 布 的地域 位 泰 老
于澜沧江以西和萨尔温江以东的怒 山山脉南段崇 山峻
岭之 中 , 习惯 上 称这 一 带 为 “ 阿佤 山 区 ” “ 。 阿佤 山 区 ”
是 公 明 山和焦 山 。创世 神话 《 兄妹 神 》 , 从 司 岗 ( 说 人 沧
源佤族 意 为葫 芦 , 盟 佤 族 意 为 石 洞 ) 西 出来 以后 。 不会
盟佤 族 自治 县及 耿 马 、 江 、 沧 、 连 等 县 的 部 分 地 双 澜 盂
种地 , 而野 果 、 兽 又 不 够 吃 , 好 吃 土 。人 去 找 莫 伟 野 只
的生 态平衡 , 生态保 护发 挥 了重 要作用 。 对
[ 关键 词 】 佤 族 ; 自然崇拜 ; 生态保 护 ; 生态伦 理观
[ 中图分 类号 ] 255 [ K 8 . 文献 标识 码 ] [ A 文章 编号 ]6 1 3320 }1 06 4 17 —30 (06O —00 —0
( 佤族 神格 中各 种 大 神 的统 称 ) 谷 种 , 要 他说 谷 种 在 海
区, 也包括缅甸佤邦的主要部分。 “ 阿佤 山 区” 山连 绵 , 高 山脉 纵 横 , 路 崎 岖 , 流 山 河 众 多 , 候 因 山区海拔 高低 的不 同而呈 现 立 体性 状态 。 气 由于气候 温 和 雨 量充 沛 , 壤 肥厚 , 适 合 农 作 物 和 土 很

佤族民俗

佤族民俗

翁丁佤族原始村落寨门寨门佤语称“司歪永”,是佤族山寨进出的通道。

过去由于砍人头祭谷魂、部落之间战事频繁、野兽出没等原因,寨门周围有护寨沟、竹毒签、刺篱笆、护寨神林等防御工事,未经同意擅自闯入,视为入侵,现在的寨门形式已大为简单化了。

寨门在每年的新米节前后要择吉日整修,骑马时进出寨门必须下马,以表示对寨神及寨人的尊敬,否则将会受到寨规的处罚。

木鼓(木鼓房)“木鼓”佤语称“格珞”。

是佤族人祭祀用的通天神器。

在佤族《司岗里》史诗传说中已有记述:在佤族先民进入农耕时代以前,就制作了法器木鼓。

在过去的山寨和部落重大活动中,如战争、节庆的需要,木鼓也作警号、信号、号令和乐器之用。

现在大家可以自己动手敲击木鼓,感受其浑厚而深沉的音色之美。

女身图藤桩该桩是佤族女神崇拜“梅依吉”的化身标志,是以刻木记事的方式对司岗里创世史诗的部分传承和释然。

图藤柱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头部,有高举的双手、眼、鼻、口;二是胫部,没有图案;三是身部,有很多图案符号:圆点代表天上星星,解释了佤族分星星肉吃分家族的故事;斜纹代表着山川和河流,解释了司岗里传说中山川河流的形成;燕尾形符号代表了火神燕子;牙形图案代表了果实和丰收;三角符号代表着不息的火塘,最下端横和竖条纹代表着能与天神对话的木鼓。

佤王府翁丁的佤王府是参照班洪王胡玉山王府重建。

光绪十七年七月(1891年),云贵总督奏请朝廷给在边事调解工作中出力有功的班洪头人赏赐封为“班洪土都司”,赐姓“胡”名“玉山”,准其世袭,颁给铜制的“世袭班洪总管土都司”印1枚。

民国时又被云南省长龙云封为“班洪总管”,并于1934年出钱给他把清朝时建的大房子会议厅进行了重修,建了一座“班洪总管府衙”,这座府衙被称为“佤王府”。

解放后其后人将印章上交国家,结束了班洪世袭土司的历史。

佤王府结构、布局与一般民居相同,只是更宽畅高大,分设三个火塘,其中主火塘属佤王专用。

寨桩寨桩位于佤族寨子中央,是每个佤族村寨必有的刻木记事图腾,每逢重大节日全寨人都围着寨桩通宵打歌。

舞蹈生态学视域下佤族木鼓舞形态解析

舞蹈生态学视域下佤族木鼓舞形态解析

文化艺术 |舞蹈生态学视域下佤族木鼓舞形态解析□杜兰朵/文佤族木鼓文化诞生于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长于佤族人民的民族集体意识,散发着来自佤族原始的生命力和信念感,木鼓舞则是依生于木鼓祭祀的一组舞蹈。

舞蹈生态学以舞蹈为核心研究对象,把舞蹈视作人类文化行为的一部分来进行研究。

本文以舞蹈生态学研究方法,探寻木鼓及木鼓舞承载的佤族精神内核、佤族寓于其生活环境中形成的民族集体意识与敬畏自然的生态观。

1 佤族木鼓舞舞蹈生态因子某一地域的文化源起与发展总是受到其所在的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制约。

舞蹈生态学把“能够对舞蹈的源、功、形起影响和制约作用的,称作舞蹈生态因子(Choreoecological Factor)。

[1]”1.1 自然环境下木鼓舞成因从地理条件来看,佤族世代居住地貌层山复岭,称“阿佤山区”。

佤族聚居地中,永德、镇康等地称“佤”;耿马、沧源等地称“巴饶克”;西盟、孟连等地称“阿佤”,这些自称多为“住在山上的人”之意。

可见佤族人民依山而存,佤族文化依山而生,悄然之中为佤族人民的万物有灵观念之产生奠定了一定基础。

从气候来看,阿佤山的气候为植物的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植被覆盖率不仅高,还多为硬质木材,如红毛树和椿树等,为木鼓制作提供了最原始的材料。

但由于海拔高低差异大、气候多变,无论是晴空忽逝骤然袭来的暴风雨,抑或是地震泥石流等不可抵抗的自然灾害,都使佤族人民的生活艰苦不便。

在人类无法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时候,便会寻找一种精神寄托,开始祭祀活动以求得庄稼丰收、安全少灾的生活。

1.2 社会环境下木鼓舞成因佤族人民长期居住在崇山峻岭导致与外界的交流较少,“这一社会发育程度和社会环境决定了佤族文化与其他民族相比,必然具有相对质朴淳厚,具有较强的原始性特点。

[2]”这样的条件下靠个人、家庭的力量难以保障生存,于是人们联合起来构成了佤族的社会组织:氏族、村寨(部落)等。

当寨子遭受外敌入侵或发生森林火灾时,需要通过某种媒介来快速召集寨民集合共同面对危难,因此创造出了传讯之器——木鼓。

从丧葬仪式透视佤族生死观

从丧葬仪式透视佤族生死观

从丧葬仪式透视佤族生死观作者:赵铭敏陈亚颦来源:《华夏地理中文版》2015年第05期摘要:聚居于我国西南边陲的佤族具有独特的民族风俗,翁丁佤族古村落在保留了佤族传统丧葬习俗同时还有自己独特的丧葬文化,文章通过对佤族丧葬仪式的介绍,从而透视出佤族人敬畏自然、笃信灵魂不死和祖先崇拜的生死观,最后得出佤族丧葬仪式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丧葬仪式;佤族;生死观;翁丁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一切生物体最后的归宿。

人类作为高级动物对待死亡有着更高的情感认识。

丧葬仪式是生者为死者举行的一系列告别亡者抚慰亲人的仪式活动。

长期生活在阿佤山区的佤族人民由于自然阻隔与外界文化接触较少,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文化,在这些独特的佤文化中,笔者选取了翁丁佤族古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佤族丧葬仪式的调查研究,较为完整地展示了佤族丧葬文化的独特之处,进而揭示出佤族人独特的生死观。

一、翁丁佤族古村落情况简介翁丁佤族古村落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佤族自治县勐角民族乡翁丁行政村翁丁大寨村民组。

海拔1495米,年平均气温24℃,年降水量1755毫米。

大寨辖4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126户共581人(2013年翁丁村村民委员会统计数据)居民全为佤族。

翁丁大寨建寨已有320年,是现今中国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村落,是佤族从原始社会直跨社会主义的典型缩影。

2006年,翁丁村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誉为“最后的原始部落”,先后被云南省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历史文化名村,是研究佤文化的重要基地。

翁丁村自2004年发展旅游业,通过开发建设,翁丁景区已成为沧源文化旅游产业的名片和亮点。

翁丁寨村民近年来经济收入主要依靠旅游业,茶叶种植,外出打工等,为了顺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全寨百姓现在依然住在佤族传统茅草房里,保留着原生态的生活方式。

二、翁丁村主要丧葬仪式流程佤族社会是中国由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原始宗教信仰,尤其是在翁丁村寨,人们自觉而严谨的遵循着村寨习俗,严格按照传统信条进行生产,生活以及日常行为活动。

现代社会中的佤族原始文化遗存调查(部分)——一以佤族中心区西盟阿佤山为例

现代社会中的佤族原始文化遗存调查(部分)——一以佤族中心区西盟阿佤山为例
步 的总 结和分 析 。


“ 岗里” 司 神话 在今 天佤 族社 会 中的作 用
从神话 的角 度来 看 。 佤族 是个 生 活在 神 话 国 度 里的 民族 , 他们 在创 造 和延续 着神 话 , 神话 在其
生 活 中具 有重 要地 位 , 话 起 着 世俗 的 、 教 的、 神 宗
西 盟 阿 佤 山 从 15 9 0年 1 2月 解 放 军 进 驻 开
里 ” 话依 然活 着 , 然 在佤 族社 会 生 活 中发挥 着 神 仍
不可 或 缺 的作 用 。 马 散 寨 的魔 巴 岩 义 (0岁 ) 6 说
始, 阿佤 山佤族 的社 会 发生 了历 史性 变 化 , 特别是
18 9 年以后 。 5 佤族 人 民真正开 始步入 现代社会。
今天 。 撒谷 子 、 在 盖新 房 、 过年 过 节时 唱 。 从 采访 的情 况 来 看 。 当前 佤 族 神 话 “ 岗 里 ” 司 在佤 族社 会 中的 作用 是 :
元 素 的遗 留和 保 存 。带 着 这 一 问题 。 们对 西盟 我 佤族 民风 民俗 的等 文 化 传统 进 行调 查 走 访 , 将佤 族 的传统 文化 在现 实 中 的作 用 和变 化情 况进 行初
佤族 从原 始社 会 末 期 一 跃 进 入 现代 社 会 。 越 了 跨
数 千年 的历史 。在 原 始文 化和 现代 文 明冲撞 融合 几 十年后 , 今天 的佤 族 生 活 中还 有 多 少 原 始 文化
起 “ 岗里” 立 即就 能 现 场 吟 唱 。阿 佤 莱 的 魔 巴 司 ,
岩金 、 岩 坎 两 人 年 近 8 , 为 我 们 现 场 吟 唱 。 大 0也 岩 金 的姐姐 娜颂 (5岁左 右 ) 能 唱 , 听 说 我 们 8 更 她

佤族文化

佤族文化

第十八篇佤文化第一章资源临沧,是中国佤族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佤族文化的荟萃之地,在全市7县1区的24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居住着佤族22.3万人,占全国佤族人口的68%,其中沧源、耿马、双江3个自治县的佤族人口最多,仅沧源佤族自治县的佤族人口就有14.15万人,占全国佤族人口的42.5%。

在临沧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临沧各族人民在长期繁衍生息共存与共融中积淀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资源,12种世居民族共同创造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民风民俗浓郁、特色突出,自然资源丰富。

在这些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中,尤以阿佤山的自然资源最为深厚、特色最为显著。

临沧市委和市政府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文化建设的战略布局出发,在本世纪初明确提出打造“以佤民族文化为显著特色的临沧民族文化品牌”建设民族文化大市的思路,经过“十五”期间的努力和开发,佤文化品牌战略的实施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不仅使临沧的佤文化走出市门、省门和国门,而且使佤文化品牌在省内外得到确立,声誉响遍国内外。

第一节自然资源一、特殊区位以沧源佤族自治县为主的阿佤山地区,地处东经98°52′~99°43′,北纬23°04′~23°30′之间。

位于临沧市的西南部,北邻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东北接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东南与思茅市的澜沧接壤。

西南与缅甸禅邦共和国比邻,国土面积2 445平方千米。

国境线长达147.083千米。

是中国通往南亚和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和陆上捷径之一。

二、地理环境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大部位居北回归线以南,处在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交汇处。

西部、以勐董河为界向西,属横断山。

这里山高谷深,山势雄伟,植物垂直分布明显,物种丰富多样,故有人称:“沧源一山有三带。

”即热带、亚热带、温带。

多样的气候条件为多种植物和动物的生存创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中部、以勐董河和贺勐河为界,是云贵高原喀斯特地形地貌向西南延伸的余脉,像一把长剑直插沧源中部。

佤族的自然崇拜与生态保护

佤族的自然崇拜与生态保护

佤族的自然崇拜与生态保护杨宝康(临沧教育学院科研处,云南临沧677000)[摘要] 佤族自然崇拜主要有天地崇拜、山崇拜、水崇拜、石崇拜、火崇拜、树木崇拜、牛崇拜、狗崇拜、鸟崇拜等,佤族自然崇拜及由此产生的对自然物的祭祀、禁忌活动,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化观,维持了佤族地区的生态平衡,对生态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佤族;自然崇拜;生态保护;生态伦理观[中图分类号]K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303(2006)01-0006-04 一、佤族的生活环境佤族是一个跨境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和缅甸佤邦,泰国、老挝也有少量分布。

佤族分布的地域位于澜沧江以西和萨尔温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崇山峻岭之中,习惯上称这一带为“阿佤山区”。

“阿佤山区”因佤族居住而得名,其范围西至萨尔温江,北至耿马孟定南汀河一线,东北至耿马四排山,东至澜沧雪林、西盟中课,南至孟连,包括中国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及耿马、双江、澜沧、孟连等县的部分地区,也包括缅甸佤邦的主要部分。

“阿佤山区”高山连绵,山脉纵横,山路崎岖,河流众多,气候因山区海拔高低的不同而呈现立体性状态。

由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厚,很适合农作物和林木的生长。

粮食作物以旱稻、水稻和玉米为主,林木除生长茂盛的竹林外,以常绿阔叶林和云南松为主。

二、佤族的自然崇拜佤族相信灵魂不灭和万物有灵。

在他们的观念中,人类、山川、河流、植物、动物和凡为他们所不能理解的一切自然现象如风雨雷电等等,都有灵魂,或称鬼神。

佤族对鬼和神并没有分开,都指观念中的灵魂。

佤族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与灵魂有关。

通过人性的泛化和外推,也就很容易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有灵魂,都被一个不可理解的力量主宰,由此形成了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

佤族自然崇拜主要有天地崇拜、山崇拜、水崇拜、石崇拜、火崇拜、树木崇拜、牛崇拜、狗崇拜、鸟崇拜等等。

1.天地崇拜对天地的崇拜是佤族自然崇拜的重要内容,佤语称为“席也席永”。

浅析佤族文化中的生命观

浅析佤族文化中的生命观

浅析佤族文化中的生命观作者:赵叶香来源:《牡丹》2018年第24期佤族文化中的生命观源自佤族先民对于生命起源的追问与生命归宿的探寻,包含自然论、母体论与“司岗里”论,也涵盖了死亡的不可抗性及万物有灵论,以神话传说与史诗巨著作为依托,凝结成了独具佤族文化特色的生命观体系。

在寻求生命源头与探索生命奥义的长久历史征程中,佤族形成了独属于其民族特色的观点与认知,其对于生命起源与生命归宿的观点浓缩成为佤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生命观,值得人们进行深入研究。

一、佤族文化中生命观的当代价值佤族的生命观是佤族先民的神灵崇拜、自然崇拜与生产生活经验知识交叉渗透而形成的思想观念,体现了佤族先民在探索生命起源时,基于神灵崇拜意识的神秘主义色彩和与生活经验直接联系的实用理性精神,对于当代生命科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是人类寻求真理的工具和方法。

二、佤族文化中生命观的具体分析(一)生命起源1.自然论一是生命来源于自然本身演化过程中取得的结果。

作为佤族创世史诗的《司岗里》,这部著作详细记录了佤族社会在漫长历史更迭中的发展状态与迁徙历程,被称为佤族的“百科全书”,集中反映了佤族人民的思想情感。

《司岗里》对生命的诞生过程做出了明确记载与阐释,认为整个世界最初呈现为混沌未开的迷蒙状态,由连姆娅和司么迫将世界划分为天与地两种形态,于是世界中便陆续产生了水、土、阳光等自然意识形态,经历数以千万年的自然演变与进化,最终世界上出现了植物、动物以及人类。

与此同时,位于云南省临沧市的沧源县是如今佤族人民的主要聚居地,该地也流传着有关生命起源的创世传说。

传说,空荡无物的宇宙中孕育出一枚石子,随着时间的更迭,石子逐渐演化为地球,在地球的云雾中孕育出一位叫做“达西爷”的天神,他的眼泪化作山川河流,滋养孕育出地神“麻西雍”,进而由天地二神创造出竹林、动物与人类。

以上两种传说虽然存在个体差异,但其本质上都将佤族的生命观做出了明确阐释,认为生物进化的过程是经由天地孕育出水土,进而产生动植物与人类。

论佤族神林崇拜与生态保护——以耿马勐简大寨“黄佤”神林崇拜为例

论佤族神林崇拜与生态保护——以耿马勐简大寨“黄佤”神林崇拜为例
元。
聚居大寨的佤族人1虽然不多, 3 却是中国独有的一支佤族
属于( 勒佤支系的叶荣谱系 ( , 阿) 】 相传是明 末永历帝 大自然做斗争的漫长历史中, 因对森林的依赖感十分强烈, 赋予 支系,
桂王遗种” 宫理雁带领当年随永历帝逃往缅甸的汉族人, 于 森林以超自然的神力, 通过祭拜山林来满足自已的种种需求, 从 的“ 77年由缅甸迁徙至此, 同耿马军烈迁徙而来的佤族融合发展 而形成了一系列神秘的神林崇拜习俗, 如彝族撒尼人的“ 祭密 15 穿土黄色的衣服而被他称“ 黄佤” 。这支 枝”傣族“ 、 垄林” 信仰 、 佤族的神林崇拜等。这些源于对森林 的 而来。因自种黄棉花,
87 其中 67 旱地57 亩。主要经济作物为 20 的生存方式, 也许能够为我们提供某些与环境共生的智慧和经 耕地98 亩, 水田41 亩,
验” J’ 。 ( 因而, 1 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找寻可以借鉴的人与自然和谐 橡胶、 水稻、 香蕉和茶叶, 人均有粮 46公斤 , 8 人均纯收入 11 30 发展的经验 , 成为当前生态保护的又一重要课题。 中国众多少数民族居住在边远地区或山区, 几千年来, 在与
中图分类号: 7 x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6 1 35 20 1 0 1 0 17 —56 ( 07)0— 0 5— 5
在全球环境危机1益加剧的今天, 3 人们在反思环境发展史时 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资料。
得出这样一个令人深思的教训:恰恰是对某些特定环境问题的重 “ 点解决导致了新的越来越繁杂的环境问题的产生。l( ’ ”】 它使人 】
不仅服饰不同 于其它佤族, 语言和生活习俗、 宗教信仰 敬畏和生存需要而形成并沿袭下来的神林崇拜习俗, 成了他们 佤族支系
明亮的眼 适应环境的一种生存方式, 是其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 同其他佤族相比也尤为独特。但佤族人民黝黑的皮肤、

佤族木鼓舞赏析观后感

佤族木鼓舞赏析观后感

佤族木鼓舞赏析观后感佤族自称“阿佤”,意思是“住在山上的人”,这是一个充满野性的民族,生活在云南省西南部,他们就是次仁老师所说的那种有原始的生殖崇拜的民族,他们的舞蹈自然有活力,处处流露着对大自然、对生命的歌颂和崇拜,舞蹈的种类也很多,主要有13种:木鼓舞、悼念舞、白棒舞、拉木桥舞、刀舞、三弦舞、蜂桶鼓舞、打歌、毕颂舞、跳摆、无乐伴奏歌舞、芦笙舞等。

共有有70多种跳法。

佤族舞蹈的主要特征是:下肢动作复杂,舞步变化大,双跺单踢、一步跺、三步跺、三步一踢、一步踢、撩腿按地等,这些特征形成了整个佤族民间舞蹈力度强、豪放、粗犷、古朴浑厚的风格。

《木鼓舞》是佤族舞中最为出名的舞蹈。

佤族人过去长期刻木记事,因此,与木头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种缘分由佤族人崇拜的木鼓体现出来。

佤族人信奉创造宇宙万物的“木依吉”神,掌握着世间一切的生杀大权。

佤族人民为了获得生活的宁静和作物的丰产,在绝大多数的传统祭祀中,都以祭祀“木依吉”神为主,并用歌舞使其愉悦而祈求佑护。

木鼓既是拯救过本族始祖的“木槽”,是强壮母体的化身,又是“木依吉”灵魂的居住地,因此,佤族人视木鼓为至高无上的通天神器,是佤寨民众赖以生存的保护神,也是佤族人民用来驱邪捉鬼、召集部落成员、告急友邻、出征战斗的重要器物。

佤族的宗教、歌舞、饮食、服饰、礼仪风俗等等,都和木鼓紧密相连。

佤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关于木鼓有许多民间神话和传说,均与佤族先民们的神灵崇拜、祖先崇拜和生殖崇拜有紧密联系。

围绕着木鼓而举行的拉木鼓、跳木鼓房、敲木鼓和祭木鼓等一系列活动,构成佤族庄重而又热烈的盛大节庆活动,而现在它成为了著名的《木鼓舞》。

《木鼓舞》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由巫师带领全村男子,以藤条捆绑巨大树干,在骑于树干的巫师的一路领唱下,拉木人边踏歌为节,边迎合高呼地拉木前进直达村寨;第二部分以模拟舞姿来表述人们挖凿、制作木鼓的劳动过程。

新“木鼓”诞生后,巫师手持树枝,引导木鼓进入木鼓房:第三部分主要是般木鼓,模拟佤族日常生活中的祭祀、巡逻、报警、作舞等情景:第四部分是对“木依吉”大神进行崇拜的一段程式性礼仪舞蹈。

佤族文化: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首届中国佤族文化学术研讨会”开幕词

佤族文化: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首届中国佤族文化学术研讨会”开幕词
要 目标 。 我 们 相 信 来 自全 国 各 地 的
族文化 的新篇章 , 实现传 统文化 的现 在 代转 型, 找适合本 民族 经济文化跨跃 寻 式发展 新途径 的历 程 中, 更加坚定 民族 文化兴县 、 民族文化强县的认识和信心 。 此次佤族 文 化 学术 研 讨会 在 思茅 师范高 等专 科 学校和 西 盟佤族 自治县 两地举行, 具有特别意义。茶城 学府 思 茅 师专位 于 有“ 中国茶 城” 称 的 思茅 之 市, 思茅 是 滇 西 南 的文 化 中心 , 活着 生 佤 、 彝、 傣、 哈尼 、 祜 等 1 拉 4个世 居 少数 民族 , 蕴藏 着丰 富的民族 文化 宝藏。西 盟佤族 自治县是佤 族文化 的中心 区, 保 存着原始 、 生态 、 古朴 、 厚重 的佤 族文 化 样 貌 , 以让研 究者得 到真实 的体验和 可 感受。我们将 为 与会 学者 提供 学术考 察的 对象和 场 所。 即将 开 始 的佤 族 文 化 实地 考察, 会让 与会 学者 亲身感 受到 佤族 浓郁 的民族风 情, 神秘的原始文化 魅力 。 此次 学术 研 讨 会 的 顺利 举 行 , 得
本届 学 术研 讨 会 的举 办 , 到 了 得 学术 界 的广 泛 关 注 与支 持 , 会 的学 参 者分 别 来 自北 京 、 海 、 东 、 西 、 上 广 广 福建 、 东、 疆 、 山 新 四川 、 南 等 省 、 云 市、 自治 区 , 们 还 特 别 邀 请 了我 校 我 的教 育 合 作 交 流 伙 伴 泰 国 清 莱 皇 家 大 学 民族 文 化研 究 院院 长 松 巴教 授 、 云 南 大 学 西 南 边 疆 民族 研 究 中心 客
第4 期
佤族文化 : 民族 文化 中的一 朵奇 葩
— —

血性佤山:外阴模样的鼓和人头祭

血性佤山:外阴模样的鼓和人头祭


” ,
这 儿供 奉 的牛头 数不 胜 数


新近 供 搴 的完好如初
年代久远 的

只 剩 下 森森 白 骨


上 圈 为 西 盟 县 最 美丽 的 寨
民 族 和 氏族
所以

寡莫


是指
人 类分 家


白玉 兰 村


开 始 有姓
的意 思

西 盟 人 所认 定 的并不 在 同


个位 置 据说


女 性 生 殖 器 的样 子雕 凿成 的
佤 巨

佤族 人 有 着 强 烈 的女 性生 殖 崇拜 : 更 为让 人

盟 佤 族说 是 石 洞 洞

意思 是
司 岗里

就是

出/
吃惊 的还 有
曾经

他 们 每年都 要 砍 人 头 祭谷



然而

沧源佤族 却 说 司 岗是 葫芦

按 照 这乖
在 2 0 世 纪 5 0 年 代 中期
士 的头
… …
12 6
N A T IO N A L C U L T U R A L
G EO G RAP HY
葫芦里 出来后 莫


人 们相 随北 行

走到


片 叫做


( 左 页 图 ) 西盟 县 城 附近 的厣梭 龙潭有佤族 人 的圣地



的树林 后


就 开 始分头迁 徙

民族旅游村寨仪式实践演变中神圣空间的生产

民族旅游村寨仪式实践演变中神圣空间的生产

民族旅游村寨仪式实践演变中神圣空间的生产作者:郭文杨桂华来源:《旅游学刊》2018年第05期[摘要]文章采用田野调查、参与观察、深度访谈法对翁丁佤寨仪式实践演变中的神圣空间生产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翁丁佤寨传统仪式实践的神圣空间形态具有多维一体的属性结构,村民的自然生态观体现在生态亲和中的自然敬畏并形成仪式惯习,政治生活观体现在以老人集团为符号的村寨仪式治理形态中,日常生活体现了人神对话的仪式化交往,在人观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神共融共存的哲学理念。

(2)旅游介入后,传统仪式实践和现代性进行了协商,不可化约的神圣性逐步趋向世俗化,传统政治治理形式遭到消解,并出现结构性张力,资本带动日常空间更迭,并使地方空间发生转向,因失去价值而走下神坛的传统仪式实践被村民当作赚钱和娱乐的工具被大肆利用,带来了社区同共体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层面的分化与隔离。

(3)消费主义时代资本正以自身的逻辑重构着地方,相比于传统人神系统中的心态平和,村民宁静的心态被旅游发展打破,昭示着村民思维方式、心理内在感知以及多元地方感的空间生产。

研究呼吁国家在引领地方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有必要对象征民族风俗习惯的各类仪式加以引导,并选择性地吸纳在以旅游扶贫为意义符号的仪轨和村寨自身文化自觉建构过程中,寻求传统与现代文化生态的结构性平衡。

[关键词]仪式实践;民族村寨旅游;神圣空间生产;翁丁佤寨引言在中国西南边陲的翁丁佤寨,日常生活基于仪式的社会实践及其象征意义建构着村民对外界的感知与体验。

基于满足村民深层次社会生活及其心理活动的现实诉求,有意识的仪式活动常常在时空上借助角色转换、结构反转,甚至在对村寨正常社会规章制度颠覆的戏剧化表演中形成不可化约的“神圣空间”。

作为日常世俗的对立面,传统仪式的神圣性造就了与之更高的价值关联,村民在仪式行为中通过“结构一反结构一再结构”的过渡过程超越自我和摆脱惯常束缚,达到主我或客我邂逅、相知和融合,在较长时间内集中反映着地方族群对自我世界及其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表达。

佤族的历史及其宗教——以汉文史籍为中心

佤族的历史及其宗教——以汉文史籍为中心

《 L 白孑 六贴 》 十六 、 卷 五十 八 , 亦载望 蛮妇人 食 奶酪, 望蛮 用木 弓短 箭 的 特 点 。《 L 贴 》 唐 白孑 六 为
白居 易 原 本 , 孑 传 续 撰 , 中所 述 望 蛮 文 化 习 宋 L 书 俗, 明显 是摘 录 自唐 樊 绰《 书 》 蛮 。
苴 子 。 望 外 喻 等 千 余 户 分 隶 城 傍 ,以 静 道
… …
有 东谢 蛮 、 南谢 蛮 、 西赵 蛮等 , 皆隋末唐 初 , 分据 滇
中地 者 。 ” ‘j [



[] 卯 居住 在永 昌的 望苴 子 约 有 一 万 人 的 规模 。唐 代
称 “ 蛮” “ 苴子 ” 是 当时 白蛮语 的音 译 。唐 望 为 望 ,
建 宁 以 东, 东爨乌蛮 , 爨 白蛮。 又其 东有 东谢 有 西 蛮、 南谢 蛮 , 东谢之 南有西赵 蛮 , 皆在 样舸 、 兴古之
唐樊 绰《 书》 载望 蛮 文化 特 征 , 蛮 所 为后来 的 汉文 史籍 多所 转 述 。《 唐 书 》 二 百 二 十二 下 新 卷
《 蛮》 : 南 载
语 支各 族 群 的 主 要 分 布 区 。唐 樊 绰《 书 》 三 蛮 卷 《 诏 》 南 诏 阁 逻 凤 “ 开 寻 传 , 通 骠 六 说 西 南 国” [( ¨ 尤 中《 。1H ] 中国西南 边 疆 变迁 史 》 为 寻传 认 “ 的是澜 沧江 以 西 、 洛 瓦 底 江 以东 的一 片地 指 伊
为一 髻 。 地 宜 沙 牛 , 长 四 尺 以 来, 人 嗜 奶 角 妇
酪 。7‘ ’ C 。 ] 。
昆州 , 故谓 昆池 。 东北有 井 邑城 隍 , 西 有 汉城 。 城
土俗 相 传 云 是 庄 蹯 故 城 。城之 东十 余 里 有谷 昌

佤族文学简史

佤族文学简史

佤族文学简史佤族,是中国云南省西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佤族文学作为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以下是佤族文学的简要历史:1.远古时期的佤族文学远古时期的佤族文学主要以口头传承为主,包括神话、传说、歌谣等。

这些作品充满了原始的想象力和神秘色彩,描绘了佤族先民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与理解。

如《司岗里》这部作品,讲述了人类起源的故事,展示了佤族早期的宇宙观和生命观。

2.中古时期的佤族文学中古时期的佤族文学发展出了更多的体裁和形式,包括谚语、谜语、叙事诗等。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反映了佤族社会的生活状态和民族性格,也体现了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如《尼阿莫西》这首叙事诗,讲述了主人公尼阿莫西为寻找幸福而历经磨难的故事,体现了佤族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

3.近、现代时期的佤族文学近、现代时期的佤族文学受到了外界的影响,逐渐开始接受现代文化和教育。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既有传统的一面,又有现代的一面,表现了佤族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困惑和追求。

如《阿佤山的歌》这部作品,以现代诗歌的形式表达了阿佤山人民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

4.当代佤族文学当代佤族文学在保持传统的同时,更加开放和多元。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既有反映现实生活的小说和散文,也有传承民族文化的史诗和歌谣。

如《班莫依鹿特》这部小说,以班莫依鹿特家族的命运为线索,描绘了阿佤山人民在历史变迁中的生活状态和民族精神。

总的来说,佤族文学作为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反映了佤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观念、价值取向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佤族文化中的生命观王志红,谢 薇,何 丹(云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云南昆明 650200) 摘 要:佤族认为是自然的运动变化孕育了生命。

在大洪水的灾难中,是其他生物的帮助使人类躲过了那场劫难。

“司岗里”是佤族的根、生命之源,是佤族对原始穴居生活的记忆,同时也是对生命母体的朦胧认识。

关键词:佤族;文化;生命观中图分类号:C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23(2006)增刊—0036—02 生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人类最初的第一个问题,也是人类的终极问题。

更是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因为不同的生命观,决定了对待生命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研究方法。

在佤族民众中流传几千年的创世传说中,清晰地记载着他们对这个问题独特的理解。

1 地球的诞生佤族认为,很早很早的时候,整个宇宙是空的,充满了云雾,没有天与地,更无生灵。

在这漫无边际的云雾中,经过了漫长的时间演变,诞生了一粒石子,小石子不断长大,长成了地球。

云雾渐渐上升,而成天空,天和地由此而形成。

地球形成以后,在天与地之间的云雾运动之中,孕育了一个灵魂,这个灵魂游荡在天地之间,行使着主宰宇宙的神圣职责,它就是天神“达西爷”。

这时候的地球,“虽然有了大地,但干涸坚硬;有了天幕,但黑暗无比。

这是一个没有生命的宇宙,天神感到无比孤独……达西爷放声大哭,他的眼泪化成了倾盆大雨,大地上从此有了水。

地上的水汇成了江河,江河水流向低处开辟了山川,江河水汇到了一起,形成了湖泊、大海、淹没了天和地交接的地方”[1]。

大地有了水的滋润,就孕育并诞生了另一个生命和灵魂,这就是地神“麻西雍”。

孤独让天神“达西爷”和地神“麻西雍”结合在一起,寂寞又让他们创造了语言。

天神和地神生了一对双胞胎,它们就是太阳和月亮。

太阳和月亮以后又生了许多孩子,这些孩子就是天上的星星。

从此宇宙有了日月星辰,地球有了山川河流。

2 生物的起源天神和地神又生了很多的孩子,他们分管着山川江河,为了让孩子们有个玩耍的地方,为了让地球更加美丽,达西爷着手造起了万物。

他首先创造的植物是一片竹林,创造的生命是黄牛。

他让树木轮流开花结果,让动物自己能繁衍后代。

所以,现在的佤族村寨都种竹子,都围绕着村寨周围种有“护寨神林”,每个村寨都被龙竹和大青树所包围。

竹子既是一种神物,也是他们储物、造房的材料。

大青树是神树,是祭祀的对象。

3 人类的诞生天神创造了万物之后,地神创造了人类。

地球上有了第一批人类后,他们有生无死,又不断地生下孩子,大地上挤满了人类,他们吃光了一座又一座的大山,天神创造的一切都被他们所践踏,大地变得一片苍凉。

天神震怒了,他派他的儿子达赛(雷神)放火,要毁灭世上的一切,重新创造美丽的世界。

熊熊的大火吞噬了世间的生灵。

地神爱怜她亲手创造的人类,她悄悄地救下几个人,藏在一个山洞里。

天神以为世上的生灵已全部灭亡,他又开始重新创造了世间万物。

地神藏在山洞里的人走出山洞,世上又有了人类,他们是第二批人类。

不久,天神发现了这些从山洞里出来的人类,他又一次恼怒了,要把他们毁灭。

在地神的苦苦哀求下,天神答应让人类留在世上,但是提出了条件:除非他们有生也有死,一年只生一胎;只吃瓜果树叶,不再吃土。

从此,人类开始吃瓜果树叶。

但人类只知道吃喝玩乐,不知道劳作创造,人口又一天比一天多起来,吃光了一片又一片的森林,践63第29卷增刊2006年8月云南中医学院学报Journal of Y unnan C ollege of T 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V ol.298.2006踏了天神创造的万物,天神认为人类在世上是祸害无穷,下决心再一次毁灭人类。

于是翻江倒海,让大水淹没整个世界。

但是天神还是有意留下一些善良的人,他告诉善良的达姆依:洪水将把整个世界都淹没。

山顶上有个很大的木仓,骑在牛背上,不要惊慌,不要放手。

直到有一天木仓停下来不再漂浮,再出来,杀老牛来充饥。

达姆依照办而得以生存。

达姆依饿得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好遵照天神的话忍心将母牛杀了。

母牛的肚子里只有一颗葫芦籽,达姆依把这颗葫芦籽种在木仓的后面。

天神说达姆依是大地的儿子,是人类的保护神,应当受到尊重。

从此,佤族人民一直供奉着达姆依。

在佤族人居住的村寨后面,都有一片森林,那就是神林,林中有一小草屋,是供奉达姆依的祭坛。

牛为人类奉献了宝贵的生命,所以牛成为佤族的崇拜物。

关于大洪水的故事在世界各个民族都有其相似传说。

据有关专家统计“全世界已知的洪水神话传说有500多则,大多脉络清晰,叙事完整,而且经考证,绝大部分洪水传说是各自独立形成的,即纯粹是本民族的口头传叙,与某一类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毫无关系。

也许在人类的历史上确实有过一次大洪水,使各个民族都留下了深刻记忆,佤族也不例外。

”[2]这也许绝非偶然,因为所谓的传说是对远古祖先生活经历的一种回望和记忆,这种回望可能由于模糊而加入后人附会的一些成分,但它本身是对历史的一种记录。

4 人类的重生和教化达姆依种的葫芦籽很快就发芽开花,30d就结了一个大如木仓的葫芦,在小米雀等的帮助下,在葫芦上弄开了一个洞,从里面走出了人和各种动物。

这个大葫芦,后来佤族人把它称为“司岗里”。

就这样,在距今14000年前,第三批人类从“司岗里”诞生了。

对于“司岗里”的传说,各地的佤族有不同的解释。

西盟的佤族解释为:“司岗”是洞穴、石洞、根的意思,“里”是出来、出生的意思,“司岗里”意为“从洞里出来”、“从根里出来”,也就是说,人类是从石洞里出来的,人类有一个共同的根[3,17~18]。

沧源的佤族认为:在佤语里,“司”是词头,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岗”是动词,“护”、“保护”、“养护”之意;“里”是出来的意思。

“司岗里”的含义就是“护育人类出来的东西”[1,170]。

由于佤族没有文字,靠口头传承的传说在各地会有一些差别是可以理解的。

“司岗里”既然是“护育人类出来的东西”,无疑与女性和母亲相关。

而“石洞”、“葫芦”则是“司岗里”的形象化,是说“司岗里”就像“石洞”、像“葫芦”。

原本是“人类从‘司岗里’出来”的抽象含义,在口头传说中,人们赋予了它具体的形象以至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解释。

可见,司岗里就是佤族的根,是生命之源。

司岗里应该是佤族对原始穴居生活的记忆,是对远古人类生活的追思,同时也是对生命母体的朦胧认识。

正因为这种创世传说,使阿佤人对自然万物充满感激,因为是它们帮助人类生存下来。

也形成了佤族较多的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实体的崇拜。

在佤族的图腾崇拜中,还突出的表现出生殖崇拜和对女性的崇拜。

佤族的木鼓,就是仿照女性的外生殖器的形象而精心雕琢的;佤族一些村寨的“护寨”木刻人就是裸体的,下身特别明显。

佤族一些地方也把木鼓叫“司岗”,认为人类就是从这里出来的。

这是古代的佤族对人类的生育现象的一种想象的、艺术化的解释。

据说,在西盟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它是佤族头人的儿子,在前些年,一位英国学者来到他家,给他一本《圣经》,并向他讲解《圣经》的创世纪。

可这位老人拒绝用《圣经》解释的历史文化,并对那个英国学者说:人类是从“司岗”里出来的,不是尘土做成的,女人不是男人的肋骨做成的,所有的人类都是从母亲那里来的[3,18]。

5 人类的最后回归佤族认为,人有120个灵魂,人的躯体会死但灵魂是不会死的。

西盟的佤族认为,女人死后归到遥远的母性大神“木依吉”那里,木依吉就会变得更加强大。

男人死后化成家神“阿依俄”,“阿依俄”化身为蝴蝶,回到人间,和人们一起生活,护佑子孙后代。

所以,阿佤人把蝴蝶视为祖先灵魂的一种化身而从不伤害。

佤族对死亡的理解使他们把人的生死看得很自然、很轻松,也不惧怕正常死亡的死人。

认为生也快乐,死也快乐。

所以佤族的丧葬较为简单。

一般在村寨边的西面设一块公共墓地,埋(下转第40页)73增刊王志红,等:解读佤族文化中的生命观 能解决物质匮乏的问题,才能有条件改变膳食结构,增加饮食中蛋白质等成分的摄入量,从而改善体系。

312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提高身体素质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酗酒、吸烟等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直接的不良影响。

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认识到不良生活习惯对身体的影响才能不断提高身体素质。

313 保持合理的婚姻观念,逐步接受新的婚姻观念过去佤族长期以来择偶的范围都较狭窄,但如今随着外出打工或上学到过城市的年轻人的思想观念的改变,佤族的择偶范围在扩大。

要求子女(或自己)找佤族的观念已逐渐淡化,80175%的被调查者不要求子女(或自己)的对象必须是佤族。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由于与外界的交往逐渐打开,村中都有与汉族等其它民族通婚的事例,有的年轻女子甚至远嫁山东。

这种择偶范围的扩大,从现代科学意义而言对优化DNA,改善身体素质,克服遗传性疾病和近亲婚配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是很有利的。

(编辑:左媛媛)(上接第37页)葬时用麻布或竹席裹尸而埋,经济条件较好者用棺材。

棺材的制作也较为简单,截一段长约2m,直径约50cm的树干,从中劈开,把树干挖空即成。

尸体置于挖空的圆木中,两半合起,用蔑或藤条捆紧,埋葬在挖好的土坑里。

佤族一般不起坟,只是在葬处用竹蔑围起,或垒几个石块作为标记。

以后也不像汉族那样上坟。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忘记了祖先,相反,佤族的祖先崇拜意识相当浓烈,并渗透到同常生活之中。

如亲朋好友聚会共餐,客人要“滴酒”以示对主人祖先的敬重。

阿佤人相信他们今天的生活是遥远的祖先们生活的继续,那些开辟人类生活的祖先和神灵至今主宰着子孙们的生活,他们居住在凡人看不到的地方,但常常要到人间来视察和受祭。

在佤族看来,人从那里来,又回归到那里去。

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不会死。

他们敬重的是灵魂而非肉体。

如佤族崇拜牛,却杀牛祭祀、吃牛肉,说明他们崇拜的不是牛本身,而是牛的灵魂。

这与其他民族不吃崇拜物有着明显的不同。

也说明了佤族对万物的崇拜实质上是对万物灵魂的崇拜。

人的灵魂不死,万物的灵魂也不会死。

佤族把多神崇拜上升到了万物有灵的最高境界,形成了佤族自然崇拜、神灵崇拜、祖先崇拜三位一体的原始宗教。

从上可以看出,佤族的生命观是佤族先民的神灵崇拜、自然崇拜意识和生产生活经验知识交叉渗透而形成的思想观念,体现了佤族先民在探索生命起源时,基于神灵崇拜意识的神秘主义色彩和与生活经验直接联系的实用理性精神。

所以佤族的生命观既包含着浓郁的宗教情怀,潜意识里又透露出对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生活的回望。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命观,在今天看来似乎有些“不科学”,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认识形态的再现又是非常深刻的。

也许,越朴素的认识越接近真理。

这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在祭祀‘司岗里’的祈祷词中完整地传承着他们的进化论和发展史,准确地记述着对生物起源的认识和人类成长的独特的认识。

这对我们今天生命科学的研究来说,仍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因为从认识基础的角度来说,科学、人文和宗教都是人类寻求真理的工具和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