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学西安交大第三章气体燃料的燃烧
燃烧学 5气体燃料的燃烧
5气体燃料的燃烧5.1气体燃料燃烧原理及特点1、单相(同相、均相)反应:在一个系统内反应物与生成物属同一物态。
2、多向反应(异相反应):在一个系统内反应物与生成物不属与同一物态。
3、气体燃料的燃烧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燃气和空气的混合阶段、混合后可燃气体混合物的加热和着火阶段、完成燃烧化学反应阶段。
全预混燃烧(无焰燃烧、动力燃烧)4、两种类型预混燃烧:半预混燃烧扩散燃烧(有焰燃烧)①一次空气系数:燃烧前已与燃气混合的空气量与该燃气燃烧的理论空气量之比。
②当一次空气系数大于0而小于1时,称为半预混燃烧;③当一次空气系数大于或等于1时,称为全预混燃烧④预混燃烧:如果燃气与空气预先混合后,再送入燃烧室燃烧,这种燃烧成为预混燃烧。
⑤扩散燃烧:如果燃气与空气不预先混合后,而是通过各自管道送入燃烧室燃烧,此时燃气内部无一次空气,这种在燃烧室内边混合边燃烧的方式称为扩散燃烧。
5.2预混可燃气体的着火与燃烧1、预混可燃气体的燃烧过程两个基本阶段:着火阶段、着火后的燃烧阶段2、预混可燃气体的着火方法:点燃自燃热自燃:链锁自燃:预混燃烧的特点:P135爆炸式化学反应3.热自燃理论:某一反应体系在初始条件下,进行缓慢的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产生热量,同时向环境散热,当产生的热量大于散热时,体系的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度加快,产生更多的热量,反应体系的温度进一步升高,直至着火燃烧。
自热体系着火成功与否取决于其放热因素和散热因素的相互关系。
发生热自燃时的温度称为热自燃温度或着火温度。
理论燃烧温度:当燃气完全燃烧时,燃气温度达到最高值Tmax ,称为理论燃烧温度(绝热燃烧温度)预混气体在绝热条件下的热自然: 绝热热自然条件: 上式的物理意义:①只有当温度升高而使反应速度的增加速率超过因燃料消耗而引起反应速度下降速率时,预混合可燃气体在绝热条件下才会发生热自燃。
②绝热过程不是引起热自燃的充分条件。
只要过程开始后,反应物浓度足够大,初始温度较高,虽初始反应速度较低,但随后的反应速度总会不断增大,并导致热自燃着火。
第三章 气体燃料
煤气成分的表示方法
气体燃料的湿成分
CO湿+H2湿+CH4湿+……+CO2湿+N2湿+O2湿+H2O湿 =100 其中: 其中:CO湿、 H2湿-100m3燃料中该成分的含量
气体燃料的干成分
CO干+H2干+CH4干+……+CO2干+N2干+O2干=100 其中: 其中: CO干、 H2干-100m3干燃料中该成分的含量
乙烷(C2H6)
无色无臭气体 分子量取30 爆炸浓度范围2.5~15% 着火温度510~630 ℃ 临界温度:-34.5 ℃ 低发热量:63670kJ/m3
氢气(H2)
无色无臭气体 空气中爆炸浓度范围4~80% 着火温度510~590℃ 临界温度:-239.9 ℃ 低发热量:10790kJ/m3(书上有错) 1990年,齐鲁石化公司胜利炼油厂第八 届职工运动会开幕前,由200名小学生组 成的氢气球方队在体育场入口处发生气球 爆燃事故,130人被不同程度地烧伤
温度 F(C)
缓慢 反应 w/o点 火源
容量
自引燃温度 点火引燃
无传播
环境温度
爆燃低限点
% 浓度
爆燃高限点
甲烷(CH4)
无色气体,微有葱臭 分子量取16 与空气混合可引起强烈爆炸,爆炸浓度范 围2.5~15% 着火温度530~750℃ 临界温度:-82.5 ℃ 在空气中浓度较高时才有毒性 低发热量:35740kJ/m3
22.4 ×10−3 = 0.00124 3 / g m 18
1m3干气体所吸收的水蒸汽的重量可由附录 干气体所吸收的水蒸汽的重量可由附录5 查得,即为: 查得,即为: g 干 g / m 3
燃烧学第三章课件
Q
net ,ar
=
xQ
1
+
(1 −
x )Q
2
KJ m
3
按各成分气体发热量之和计算
查表获得各成分气体的发热量 燃料发热量的测试 实验测定:容克式量热计
第三节 高炉煤气
组成成分 炼铁炉的副产品,在冶炼过程中主要生成CO,其 体积百分含量约为20%~30%。气体中含有大量 N2和CO2,其体积百分含量占63-70%左右,含尘 也很高60-80g/m3,使用前要除尘。 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主要可燃成分是 CO,所以毒性极大。注意:使用中特别要防止 煤气中毒。
H 2 O 湿 = 100 ×
பைடு நூலகம்
干 0.00124 g H 2 O 干 1 + 0.00124 g H 2 O
H O
2
湿
= 0 . 124 g
干
H O
2
100 100 + 0 . 124 g
g H O
2
很多数据表只有各温度下水蒸汽的饱和蒸 汽压,而没有直接的水蒸汽含量数据,此 时如何确定水蒸汽的含量
气体的过程。 发生炉煤气的热值一般为3780-11340KJ/m3。工业炉 中最常用的是混合发生炉煤气。发生炉煤气的成分主 要是CO、H2、CH4、N2等。
第六节 天然气
种类 干天然气:气田 伴生天然气或油性天然气:油田,含石油蒸汽 组成 CH4等碳氢化合物占90%以上、少量H2S、N2 、CO2 、 CO等。 发热量: 很高,33440-41800kg/m3 用途 工业燃料、化工原料、生活煤气、动力煤气、液化天然气
63680
10750
12630
燃烧学
参考文献
1. 岑可法,樊建人.燃烧流体力学.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1,第 一版 2. 许晋源,徐通模.燃烧学.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0 3. 傅维标,卫景彬.燃烧物理学基础.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4 4. 韩昭沧.燃料及燃烧. 冶金工业出版社,1984,第一版 5. 常弘哲,张永康,沈际群.燃料与燃烧.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1993,第一版 6. 顾恒祥. 燃料与燃烧. 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第一版 7. 徐旭常.燃烧理论与燃烧设备.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第一 版 8. K.K. 肯尼斯(郑楚光,袁建伟,米建春译).燃烧原理. 武汉:华中 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第一版 9. 张松寿.工程燃烧学.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7,第一版 10. 霍然 .工程燃烧概论. 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第一版 11. 傅维标,张永廉,王清安 .燃烧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12. Irvin Glassman .combustion. Academic Press, 1996,3rd Edition 13. J.Warnatz, U.Mass,R.W.Dibble .Combustion. 2001, 3rd Edition
研究燃烧的意义:
4. 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
• 天然气 世界天然气资源所含能量,大体与石油储量相当。全球总资源 量在2.5×106亿~3.5×106亿m3之间。近年来的年消费量约占世界总消 费量的60%。我国的天然气总储量为3.3×105亿m3,目前天然气年产量 占能源生产总量的2%。西气东输计划,2020年达1000亿m3,相当于1亿 吨原油。1m3天然气相当于1kg汽油的热值。 法国核发电占77%。日本、比利时、瑞典、德国、韩国、匈牙利、俄罗 斯在30%~70%之间。 劣质燃料,代用燃料的应用。 美国2000年生产乙醇汽油559万吨,占全国玉米产量的7%~8%。 巴西年产793万吨,占该国汽油消耗的1/3。
燃烧学-3.着火的理论基础-PPT精品文档
可燃混合气内的某一处用点火热源点着相 强迫着火 邻一层混合气,尔后燃烧波自动的传播到 (点燃或点火) 混合气的其余部分。 ——局部加热。 Forced ignition
Spark ignition
Local initiation of a flame that will propagate.
自燃和点燃过程统称之为着火过程 。
第三章 着火的理论基础
研究不同着火方式的着火机理。 着火方式与机理 着火过程及方式 着火温度 热自燃过程分析 着火温度求解 着火的热自燃理论 谢苗诺夫公式 热自燃界限 热自燃的延迟期 链反应速度 链反应的发展过程 着火的链式反应理论 链反应的延迟期 烃类-空气混合物着火(自燃)特性 强迫着火过程 常用点火方法 强迫着火 电火花点火 点火的可燃界限
q1与q2 相离:
q1始终大于q2,一定能引起可燃混合气的着火。所以,
这种工况是不稳定的。
q1与q2 相切:
B点是临界状态,也是不 稳定的。只要环境介质温 度略高于T0,则q1和q2就 没有交点了,必然导致反 应混合气的着火。
图中 B点为着火临界点 Tb为着火温度 T0为自燃温度 T0~Tb之间的时间为着火 感应期
影响着火的因素
增加放热量q1
增加燃料浓度 增加燃料压力
增加燃料发热量
增加燃料活性
放热率曲线左移,在相同 温度下,燃料放热量增加, 着火温度降低,着火温度 E v q w Q V k n e x p V Q 降低,着火提前。 1 n 0 T R
可用着火的临界条件来确定活化能。
四、热自燃界限
log
P
T 0
燃烧学讲义1.ppt
如喷气发动机中的燃烧
急速的燃烧
氧化140~150万年前,“摩擦生火第爆炸一(次有限 使空人间类中的支)配急了速燃烧 一种自然缓力慢氧 ,化从而如最呼终吸把和金人属和锈动蚀等物分开”
自燃(从缓慢氧化转变成剧烈氧化)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3
人类认识火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火”对人类而言,是一种非常重要,却又难以 驾驭的自然力量
1774年普利斯特列发现了氧。 拉瓦锡的正确的燃烧学说得到确立, 开始了揭开燃烧学本质的过程。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6
19世纪,人们将燃烧作为热力学平衡体系来 研究,阐明了燃烧过程中重要的平衡热力学 特性。
20世纪30年代,美国化学家刘易斯和 俄国谢苗诺夫将化学动力学的机理引 入燃烧研究,认为化学反应动力学是 影响燃烧速率的重要因素,初步奠定 了燃烧理论的基础 。
-
- 12.0 0.8 4.5
-
5 高炉煤气 1.8 23.5 0.3
-
-
- 56.9 - 17.5 -
6
矿井气
-
52.4 -
-
- 36.0 7.0 4.6
-
7 高压气化气 59.3 24.8 14.0 -
-
0.2 0.8
-
共 0.9
8 液化石油气 -
C4H8
1.5 10.0 4.5 26.2
-
54.0
9 液化石油气
16.654 21.73 10.496 14.997 30.464 22.780 11.124 56.610 52.651
499.5 382.6 792.5 554.4 269.9 365.2 747.8 147.0 158.0
燃烧学—第3章3分析解析
随时间增大而趋于某一定值,不着火
>0
随时间增大而指数级增大,着火
w afn af
dn n0 fn gn n0 dt
(2)当f=g, =0
n0
e
t
1
w fan0 t
n n0 t
6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学院安全与消防工程系 随时间增大而线性增大,临界状态
RO O RH ROOH R
O H RCH2OOH RCH2O
单键链能:293~334kJ/mol 过氧化物中-O-O-链较弱(链能只有 125.61-167.48kJ),容易断裂
R HCHO RCH2O
RH RCH OH R RCH 2 O 2
《燃烧学》--第三章
W
w
>0
w W0 τ 图3-9链式自燃示意图 W’
=0
<0
τ1 τ2 τ3 t
t
图 3-10 反应速率与时间关 系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学院安全与消防工程系
7
《燃烧学》--第三章
着火延迟期τ
较大,则 ≈f 当
w
fan0
exp( ) 1
ln
fan0
0.48 0.10 7.90 0.15
19.60 13.15 20.55 32.98 22.71
乙炔
乙炔 乙烯 乙烯 丙烷 丙烷 丙烷 丙烷 1-3丁二烯 异丁烷 二硫化碳
Air
O2 Air O2 Air Ar+air He+air O2 Air Air Air
0.76
0.09 1.25 0.19 2.03 1.04 2.53 0.24 1.25 2.20 0.51
《燃气燃烧技术与设备》课程教学(自学)基本要求
《燃气燃烧技术与设备》课程教学(自学)基本要求
编者:朱静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课程教学(自学)基本要求作业:
1、什么是燃烧?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2、已知某种燃气的容积成分为:H2=3%,CO=1.2%,CH4=94%,CO2=0.4%,N2=1%,O2=0.4%,求:1)燃烧所需理论空气量;2)完全燃烧后产生的三原子体积。
3、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有哪些?
4、什么是热力着火?热力着火的条件是什么?
5、请说明层流自由射流的结构特点?
6、燃气与空气正确混合的原则是什么?
7、层流火焰传播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8、解释大尺度紊流火焰。
9、层流扩散火焰的结构与哪些因素有关?
10、请画出部分预混层流火焰的稳定范围。
11、按一次空气系数分类,燃烧器可分为哪几类?
12、鼓风式燃烧器的特点是什么?
13、请解释大气式燃烧器的工作原理。
14、引射器有哪几部分构成?
15、按头部结构分,完全预混式燃烧器可分为几种?
16、完全预混式燃烧器的特点是什么?。
燃烧学第3章 燃烧的物理基础
3.1.2 热传导
热传导(heat conduction)又称导热,属于接触传 热,是指在热量传递过程中,物体各部分之间 没有相对位移,仅依靠物质分子、原子及自由 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碰撞、转动和振动等热运动 等方式产生热量从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 现象。 如果定义热流密度q,则傅里叶定律可以用下式 表达:
3.2.4 烟囱效应
(3-53) (3-54)
3.3 燃烧物理学基本方程
3.3.1 3.3.2 3.3.3 3.3.4
引言 多组分气体基本参量 基本方程 多组分反应系统的相似准则
3.3.1 引言
燃烧(burning)是固体、液体或气体燃料与氧化剂 之间发生的一种猛烈的发光放热的多组分化学 反应流现象,其反应过程总是全部地或者部分 地在气相中进行,并且总是伴随着火焰传播和 流动,甚至部分燃烧就发生在流动的系统中。
表3 - 4 部分燃料火焰中碳颗粒的辐射特性
3.2 燃烧的物质输运
物质的输运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分子扩散。这种方式是组分在静止流体中的输运,而组分的浓度梯度则 成为分子扩散的驱动力。 (2)斯忒藩流。在不可透过的相分界面上有组分产生或消耗,而出于维持组分 分布稳定的需要产生了流体整体输运,这中流动即为斯忒藩流。斯忒藩流的 驱动力是除了组分的浓度梯度,还有就是相分界面上组分的产生或消耗源。 (3)对流传质。流体流过壁面或液体界面时,在主流与界面间存在浓度差条件 下,组分边混合边流动的输运,称为对流传质。其驱动力是组分的浓度梯度 和整体流(的驱动力)。 (4)烟囱效应。气体组分温度升高、密度减小时,在空气浮力作用下的向上输 运称为烟囱效应。冷气体的向下输运,则称逆烟囱效应。其驱动力是浮力与 重力共同作用下的体积力。
1.对流传式的形式来表达计算:
《消防燃烧学》第3章_气体燃料
气体燃料的优点
气体燃料的燃烧过程最容易控制,也最容 易实现自动调节 气体燃料可以进行高温预热,因此可以用 低热值燃料来获得较高的燃烧温度,有利 于节约燃料,降低能耗 气体燃料在冶金工业的燃料平衡中占有重 要地位
3
气体燃料的组成
可燃性气体成分:CO、H2、CH4、H2S、 其他气态碳氢化合物(碳原子数n<=4) 不可燃气体成分:CO2、N2、少量O2 其他:水蒸气、焦油蒸汽、粉尘等固体颗 粒
28
中日东海争端
29
日本单 方面的 划界
30
东海争端的根源
东海油气田、海洋资源
– 这些海域中埋藏着足够日本消耗320年的锰、 1300年的钴、100年的镍、100年的天然气以及 其他矿物资源和渔业资源
钓鱼岛的归属 中日间的历史恩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31
重油裂化气
重油在800~900oC温度条件下通过水蒸气 的作用发生分解,所得到的分子量较小的 气态碳氢化合物和氢气、一氧化碳等可燃 气体燃料
14
煤气中水分的确定
在常温下,气体燃料中所含水分就等于该 温度下的饱和水蒸汽量 随着温度的变化,饱和水蒸汽量也变化 直接查附表5(P267) – 直接取“按湿气体计算”的“ m3/m3” 栏
数值 不要用书上P20的式子,麻烦而不准确
15
水蒸气含量计算
很多数据表只有各温度下水蒸汽的饱和蒸 汽压,而没有直接的水蒸汽含量数据,此 时如何确定水蒸汽的含量?
查附表3获得各成分气体的发热量 注意单位:表中发热量的单位是 kcal/m3
18
高炉煤气
是高炉炼铁过程获得的副产品,主要可燃 成分是CO 因含有大量的N2和CO2(占63~70%),因 此发热量不大,只有3762~4180kJ/m3,理 论燃烧温度为1400~15000C
燃烧学讲义2015-第三章
T
自燃的充分必要条件:
不仅放热量和散热量要相等,而且两者随温度 的变化率也要相等。
q f |T TC qs |T TC
数学描述:
dq f dqS |T TC |T TC dT dT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10
二、热自燃温度
由 q f |T TC qs |T TC
dq f dqS |T TC |T TC dT dT
25
3.3 链式自燃
一、链式自燃与热自燃
着火的热自燃理论认为热自 燃发生是由于在孕育期内化学 反应的结果使热量不断积累, 从而导致反应速度的自动加速。 热自燃理论可以解释很多着 火现象。如图所示的一氧化碳 着火浓度界限的实验结果从一 个方面说明了热自燃理论的正 确性。
CO着火界限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f 1 s 1 2 3 2 3
B
α
3
C
A
T0
Tc
T
qf
p1>p2>p3
p1
p2
p3
B C
A
A
T0
Tc
T
T0
Tc
14
T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特别强调,无论定义TC或T0为着火温度 Tzh,这个Tzh不是一个物理常数,它是随 着着火条件变化而变化的,散热条件增 强,则着火温度上升。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2
R 2 TC T0 T0 E
R 2 ∴ TC TC T0 T0 E
若E=167.2kJ/mol,T0=1000K,则
TC T0 50 T0
TC T0
表明在着火的情况下,自 燃温度在数量上与给定的 初始环境温度相差不多。
西安交大能动学院 热能与动力工程锅炉专业课件 §5—1 燃烧过程的基本知识
着火的反应机理有二: 热力着火 可燃混合物由于自身的氧化反应放热或者由于外 部热源的加热,使得温度不断升高,导致氧化反 应加快,从而聚积更多的热量,最终导致着火。
链式着火
可燃物反应过程中存在链载体,当链产生的速度 超过其销毁的速度,或者反应本身为支链反应, 由于链载体的大量产生,使反应速度迅速增大, 同时又产生更多的链载体,最终使反应物着火.
单位时间内可燃混合物通过容器壁向外界散失的热量为
Q2 aFT T0
式中
(3-74)
a——由混合物向内壁的散热系数; F——容器的内表面积。
由于容器中混合物的温度 T 变化不大,可认 为 a 近似为常数。用 B 表示 aF,则
Q2 BT T0 (3—75)
式(3—75)在图中为一直线 M。 散热 线 M 的斜率取决于散热条件。
产热曲线与散热曲线的切点 i 称为着火点, 相应的温度Ti 称为着火温度或自燃温度。
着火温度表示可燃混合物系统化学反应可以自动加速而达 到自燃着火的最低温度。 着火温度对某一可燃混合物来说,并不是一个化学常数或 物理常数,而是随具体的热力条件的不同而不同的。 若散热条件不变,升高压力将使反应物的浓度增加,化学 反应速度加快,图3—26中产热曲线L将向左上方移动。
dCB b w kf A C B dt
式中
f A ——单位容积两相混合物中固相物质的表面积; CB
一—气相反应物质的浓度。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很大。燃烧过程中化 学应的速度几乎都随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增大。 不同分子之间只有互相碰撞才能发生化学反应。 互相碰撞的分子不一定都能发生化学反应。互相 碰撞时,只有少数具有较大能量的活化分子能够 产生化学反应。超过分子平均能量可使分子活化 而发生反应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燃烧学》课程笔记
《燃烧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燃料与燃烧概述一、燃烧学发展简史1. 古代时期- 早期人类通过摩擦、打击等方法产生火,火的使用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
- 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火进行冶炼、烹饪和取暖。
2. 中世纪时期- 炼金术的兴起,炼金术士们试图通过燃烧和其他化学反应来转化金属。
- 罗杰·培根(Roger Bacon)在13世纪对火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火的三要素理论:燃料、空气和热。
3. 17世纪- 法国化学家安托万·洛朗·拉瓦锡(Antoine Lavoisier)通过实验证明了燃烧是物质与氧气的化学反应,推翻了燃素说。
- 拉瓦锡的氧化学说为现代燃烧理论奠定了基础。
4. 18世纪- 约瑟夫·普利斯特里(Joseph Priestley)和卡尔·威廉·舍勒(Carl Wilhelm Scheele)分别独立发现了氧气。
- 拉瓦锡和普利斯特里的实验揭示了氧气在燃烧过程中的作用。
5. 19世纪-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发展,为理解燃烧过程中的能量转换提供了理论基础。
- 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开始研究燃烧反应的速率和机理。
6. 20世纪- 燃烧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得到发展,研究内容包括火焰结构、燃烧污染物生成与控制等。
- 计算流体力学(CFD)的应用,使得燃烧过程的模拟和优化成为可能。
- 环保意识的提高,促进了清洁燃烧技术和低污染燃烧技术的发展。
二、常见的燃烧设备1. 炉子- 锅炉:用于发电和工业生产中的蒸汽供应。
- 炉灶:家用烹饪设备,使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作为燃料。
- 热水器:利用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加热水。
2. 发动机- 内燃机: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的动力来源。
- 燃气轮机:用于飞机、发电厂等,具有较高的热效率。
3. 焚烧炉- 医疗废物焚烧炉:用于医院废物的无害化处理。
-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用于垃圾减量和资源回收。
《燃料的燃烧》 讲义
《燃料的燃烧》讲义一、引言燃料的燃烧是一个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常见且至关重要的现象。
从家庭取暖的炉火到驱动汽车的汽油,从发电站的煤炭燃烧到航天飞机的燃料喷射,燃烧现象无处不在。
深入了解燃料的燃烧过程、原理以及影响因素,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保障能源安全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燃料的种类(一)固体燃料常见的固体燃料有煤炭、木材等。
煤炭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根据其品质和成分的不同,可以分为无烟煤、烟煤和褐煤等。
木材在一些地区仍然被用作取暖和烹饪的燃料,但相对来说其能量密度较低,燃烧效率不高。
(二)液体燃料液体燃料包括石油制品如汽油、柴油、煤油等。
汽油通常用于汽车的内燃机,柴油则多用于卡车和船舶的发动机。
石油作为液体燃料的主要来源,其储量和开采情况对全球能源格局有着重大影响。
(三)气体燃料天然气是最为常见的气体燃料之一,它主要由甲烷组成,具有清洁、高效的特点。
此外,还有煤气、液化气等气体燃料,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发挥着作用。
三、燃烧的基本原理(一)燃烧的化学过程燃烧本质上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料中的可燃成分(如碳、氢等元素)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热能。
以碳的燃烧为例,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C + O₂= CO₂,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二)燃烧所需的条件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助燃物(通常是氧气)以及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只有这三个条件同时满足,燃烧才能发生。
(三)燃烧反应的热力学燃烧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可以通过热力学原理来描述。
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等于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能量差。
这一能量差决定了燃烧的热效率和可利用程度。
四、燃烧的过程(一)预热阶段在燃烧开始前,燃料需要吸收一定的热量,温度逐渐升高,达到其着火点。
(二)燃烧阶段一旦达到着火点,燃料与氧气迅速反应,产生火焰和热能。
燃烧过程中,燃料分子不断分解、氧化,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和气体产物。
(三)燃尽阶段随着燃烧的进行,燃料中的可燃成分逐渐减少,直至完全燃烧。
气体燃料燃烧PPT课件
第八节 新型气体燃料燃烧器
• 高速燃烧器
SGM型燃气低压高速 燃烧器
带缩口燃烧室的高速 燃烧器
第47页/共48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48页/共48页
第二节 射流流动
三、其它形式的射流
平行射流
射流与外流间的速度梯度减小,混合减缓,射流张角、速度及浓 度沿轴向的变化率随之减小。
第9页/共48页
第二节 射流流动
三、其它形式的射流
环状射流
第10页/共48页
第二节 射流流动
三、其它形式的射流
同轴射流
第11页/共48页
第二节 射流流动
三、其它形式的射流
喷嘴
喷孔直径:1~2.5mm
2p
u1 f (m / s)
长径比=1~2 锥角β=90 ° ~120° 流量系数μ=0.7~0.78
Vf
4
d
2 j
2p 3600
f
0.0
0
4d
2 j
p
f
(m3 / h)
第32页/共48页
第五节 引射式大气燃烧器
• 引射器组成与结构参数
吸气收缩管
圆锥形 进口面积与出口面积之比一般为4~6 一次空气的进风面积一般为燃烧器火孔总面积的1.25~2.25倍,吸 入风速不超过1.5m/s
热负荷: Q QdywVf
煤气的华白数(热负荷指数):
W Qdyw
f
第44页/共48页
Vf
4
d
2 j
2H
f
第八节 新型气体燃料燃烧器
• 平焰燃烧器
SPM平焰燃烧器
半引射直流式平焰燃烧器
第45页/共48页
第八节 新型气体燃料燃烧器
[西安交大燃烧学课件]燃烧学习题答案
《燃烧学》复习题参考答案集2009 / 1 / 9第一章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1、我国目前能源与环境的现状怎样?电力市场的现状如何?如何看待燃烧科学的发展前景?我国目前的能源环境现状:一、能源丰富而人均消费量少我国能源虽然丰富,但分布很不均匀,煤炭资源60%以上在华北,水力资源70%以上在西南,而工业和人口集中的南方八省一市能源缺乏。
虽然在生产方面,自解放后,能源开发的增长速度也是比较快,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且人口增长快,造成我国人均能源消费量水平低下,仅为每人每年0.9吨标准煤,而1 吨标准煤的能量大概可以把400吨水从常温加热至沸腾。
二、能源构成以煤为主,燃煤严重污染环境从目前状况看,煤炭仍然在我国一次能源构成中占70%以上,成为我国主要的能源,煤炭在我国城市的能源构成中所占的比例是相当大的。
以煤为主的能源构成以及62%的燃煤在陈旧的设备和炉灶中沿用落后的技术被直接燃烧使用,成为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主要根源。
据历年的资料估算,燃煤排放的主要大气污染物,如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硫化碳等,对我国城市的大气污染的危害已十分突出:污染严重、尤其是降尘量大;污染冬天比夏天严重;我国南方烧的高硫煤产生了另一种污染——酸雨;能源的利用率低增加了煤的消耗量。
三、农村能源供应短缺我国农村的能源消耗,主要包括两方面,即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耗能。
我国农村人口多,能源需求量大,但农村所用电量仅占总发电量的14%左右。
而作为农村主要燃料的农作物桔杆,除去饲料和工业原料的消耗,剩下供农民作燃料的就不多了。
即使加上供应农民生活用的煤炭,以及砍伐薪柴,拣拾干畜粪等,也还不能满足对能源的需求。
电力市场现状:2008年10月份,中国电力工业出现4.65%的负增长,为十年来首次出现单月负增长。
11月,部分省市用电增幅同比下降超过30%。
在煤价大幅上涨和需求下滑的影响下,目前火电企业亏损面超过90%,预计全年火电全行业亏损将超过700亿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燃使边界层着火燃烧,边界层着火后再向前推进,这 就是火焰传播。
第二节 火焰传播
一、火焰传播方式: 1、缓燃:火焰锋面主要以导热和对流方式传热给可燃混合物
所引起的火焰传播。煤粉-空气混合物以辐射和对流为主 (<声波) 2、爆燃:绝热压缩所引起的火焰传播。高温烟气比容比未燃 混合物要大,前者膨胀,产生压力波,使后者绝热压缩, 未燃混合物受绝热压缩后,温度大大升高,迅速着火燃烧, 爆燃火焰传播速度极高,必然高于声速。 (可能会几千米/秒,声音是压差很微弱的压力波。)
单位时间散热量Q2: Q2S(TT0)
讨论:分析点A、B、C
①对于 Q
2
点A是稳定点(向左或向右波动, 都会回到原位)
点C不稳定点(向左熄火,向右 着火
二、自燃
②对于 Q 2
Q1 Q2
点B:热自燃着火的临界点,对应Tlj
③对于Q2Ⅲ
Q1>Q2Ⅲ,能着火,着火稳定。
结论:
1、着火临界条件:① Q1=Q2; ②
由于
R
T
2 lr
E
远
小
于
T lr,
可
忽
略
(dT dx
)B
u ce a
(T lr
T0)
(3—16)
式 中 a= ? 气 体 的 热 扩 散 率 。 cp
Ⅰ、层流时的火焰传播
然后写出火焰锋面的能量方程式:q1+q2=q3
d 2T dx2
dT
wmQ dT
dT ( dx )B
综 合 3 16、
ut a At 1 At
uce
a
a
式中: At ?- - 湍 湍流 流输 输 运 所 运起 所 的 起 折 算 的热 折 扩 散 算率 热。 扩散率。
当At a时,忽略上式1而得:
ut At Re
uce
a
小标尺湍动主要适用于很细的管内流动。
Ⅱ、湍流时的火焰传播
②大标尺弱湍动:
Ⅱ、湍流时的火焰传播
③大标尺强湍动:湍动迁移距离l大 于层流锋面厚度d;w’>>uce。 由式(3-31), w’>>uce 模型1:
ut≈w’
湍动到哪里就烧到哪里。 特征:锋面很厚,为一区域,界面不 清。
Ⅱ、湍流时的火焰传播
③大标尺强湍动:湍动迁移距离l大 于层流锋面厚度d;w’>>uce。
后来又发展模型2为:
火焰锋面形状:
①凸出的曲面:凸出曲面与低温混合物接触,散热面积大, uce会降低一 些。 ②凹入的曲面:高温火焰包围冷混合物,uce会大些。
设计喷嘴火焰锋面时要考虑,旋流燃烧器卷吸要好。 实验证明,散热或锋面凹凸对火焰传播速度影响不大, uce基本只决
定于燃料与空气混合物的成分和物理化学性质。
Ⅱ、湍流时的火焰传播
再升温 热量积蓄
合物发生反应,当反应放热大于散
达到着火温度 着火 热时,在边界层内可燃混合物升温
(其中有放热>散热)
达到着火温度 着火
(煤场、制粉系统处,煤 (天然气灶点火、煤粉着火) 矿、森林着火)
着火范围
在可燃混合物整个体积内 只在边界层内部首先点燃,再由边
同时进行
界层向周围空间扩散
二、自燃
从热平衡来研究:(对一可燃混合物着火过程) 单位时间产生的热量Q1:Q 1k0ex p (R E T)C n V Q A ex p (R E T)
第三章 气体燃料的燃烧
着火基本原理 火焰传播 扩散火焰和预混火焰 提高火焰稳定性措施
第一节 着火基本原理
一、着火机理
着火方式
热力着火(自燃)
强迫着火(强燃)
着火过程
自发进行
强制进行
可燃混合物,只要有T,开 用高温热源放入可燃混合物,温差
始时wc很慢(有活化分子) 存在导致热量传递(导热、对流、 放热 升温 再放热 辐射)在高温热源边界层内可燃混
cp(Tlr T0)—单位容积内可燃混合物燃烧热能转化放出的热量。
uce
a 2Tlr RTlr
0 Tlr T0 E
uce
a
0
Ⅰ、层流时的火焰传播
火焰锋面厚度:
uce 0uce(u a c 2 eT lr2 T0R E T lr)
可燃混合物升温预热区厚度:
S Tlr T0 Tlr T0 a
着火温度:在一定结构环境和散热条件下,当可燃混合物达 到某一温度,在此温度下,可燃混合物持续进行的化学反应放 热量总是大于等于该结构环境的散热,这个温度就是临界着火 温度。
结论:①Tlj与TⅠ0很接近,所以着火温度Tzh规定为Tlj或TⅠ0都 可;
② Tzh f (E R、S k0Cn )
Tzh E R
S r r2h2
S0
r2
1(h)2 r
代入式(3-29)与式(3-30),得到:
ut 1 ( w )2
uce
uce
大标尺弱湍动时,若w’<<uce,则展开上式为二项级数,并略去高次项得:
ut 1 1( w )2 1
uce
2 uce
ut uce
由此式可看出,在很弱的湍动时,ut接近于uce。
(
dT dx
)
B
uce a
(Tlr
T)
uce
S ( 2Tlr RTlr )
Tlr T0 E
从式3-22可计算出S值, S 与Tlr相关,Tlr可估算, 所以 也可以估算。
Ⅰ、层流时的火焰传播
讨论uce:
① uce与化学反应速度wm的平方根成正比。(常用测uce来研究wm变
化规律)
dQ1 dQ2 dT dT
2、稳定着火条件: Q1>Q2(燃烧过程中,如煤粉燃烧,可用 于强燃)
二、自燃
讨论:Q1=Q2、
d Q1 dT
dQ2 dT
可推导出:
A
exp(
E R Tlj
)
S
(Tlj
T
0
)
AE
K
T
2 lj
exp(
E R Tlj
)
S
可求得:
Tlj
E 2R
(1
c、可燃混合物P增大,由于wc p ,Q1曲线上移,Tzh变
小,更易着火。
二、强燃 T0——可燃混合物的初温。
二、强燃
临界强燃着火的临界条件: 分析:
T Tqr dT (0 放热 散热) dx
1、热源温度为T1,放热少。(实际温降曲线略高于自 然散射温降曲线)
2、热源温度升为T2,实际温降为0,化学反应放热=环 境散热。
1
4
R
T
0
)
E
(3-4)
(+项舍弃)
将根号内式用二项式定理展开成级数,再舍弃高次项:
14RT0)12RT0 2R2T02......
E
E E2
Tlj
T0
RT02 E
,将此代入式3-4得
二、自燃
若取 T 0 1 0 0 0 K , E 2 1 0 K J / m o l ,R 8 . 3 1 4 J / m o l k Tlj T0 40C
(3-29)
锥面高度: h w
— 锥 面 顶 点 以 脉 动 速 度 w 冲 刺 而 形 成 这 个 椎 体 的 时 间 。
忽略uce与d的方向差异,也可得:
d 2 u ce
d—锥底的直径。
h w d (3-30) 2 u ce
对于图3-20所示的椎体,底半径r=d/2,可求出:
湍动微团尺寸或迁移距离均大于层流锋 面厚度时,而微团湍动脉动速度w’小于层 流火焰传播速度uce,称为大标尺弱湍动。 (w’<<uce)
这时,能保持明显的锋面形状,但将 使平面锋面变成锯齿形锋面,增加了火焰 锋面的面积。
uceS utS0
S——火焰锋面的曲面面积; S0——平均位置平面面积。
ut S u ce S 0
E RT
)C
n
S
dx
Q rl
q1+q3 q2
d 2T dx2
k0 exp(
E RT
)C n Q
0
解得:
( dT dx
)w
2k0CnQ Tqr exp( E )dT
Tqr
RTq2r E
RT
2k0CnQ RTq2r exp( E )dT
E
RTqr
ut 4.3
w ln(1 w )
uce
Ⅱ、湍流时的火焰传播
讨论:以上计算ut的方法,均属“表面理论”—燃烧化学反应只 在薄薄的一层火焰锋面内进行。 (“容积理论”—燃烧化学反应各处都进行,燃烧与掺混共 存。)
Re2000,ut uce; Re2000,ut uce; Re5000,ut AReB(线性关系)
湍流ut的特点(核心就是脉动速度w’) 1、火焰锋面不断抖动,传热与传质共存; 2、火焰锋面很厚,为一区域。
Ⅱ、湍流时的火焰传播
舍谢尔金模型:
①小标尺湍动:湍动微团的尺寸或迁移距离均显著地小于层流锋面 厚度时,这时的传热就由湍动与分子导热两者组成,使火焰锋面内 平面形状不变,未增加锋面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