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学西安交大第三章气体燃料的燃烧
燃烧学 复习重点
第三章 着火和灭火理论
一、谢苗诺夫自燃理论 1. 基本思想:
某一反应体系在初始条件下,进行缓慢的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产生的热量,同时向环境散热,当产生的热量大于散热时,体系的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度加快,产生更多的热量,反应体系的温度进一步升高,直至着火燃烧。 2.着火的临界条件:放、散热曲线相切于C 点。
3.∆T=E
R 2
0B T T T ≈-
① 改变散热条件 ②增加放热
二、区别弗兰克-卡门涅茨基热自燃理论与谢苗诺夫热自燃理论的异同点
1.谢苗诺夫热自燃理论适用范围:
适用于气体混合物,可以认为体系内部温度均一;
对于比渥数 Bi 较小的堆积固体物质,也可认为物体内部温度大致相等; 不适用于比渥数Bi 大的固体.
2。弗兰克-卡门涅茨基热自燃理论:
适用于比渥数Bi 大的固体(物质内部温度分布的不均匀性 ); 以体系最终是否能得到稳态温度分布作为自燃着火的判断准则 ;
T
q α
T
自燃临界准则参数 δcr 取决于体系的几何形状。 三、链锁自然理论 1。
反应速率与时间的关系 2.运用链锁自燃理论解释着火半岛现象 在第一、二极限之间的爆炸区内有一点P
(1)保持系统温度不变而降低压力,P 点则向下垂直移动
自由基器壁消毁速度加快,当压力下降到某一数值后,f < g, φ < 0 -—-------———-—--—--——-第一极限
(2)保持系统温度不变而升高压力,P 点则向上垂直移动
自由基气相消毁速度加快,当压力身高到某一数值后,f 〈 g , φ 〈 0 —-——-——-——————-—-—-———第二极限
[西安交大燃烧学]燃烧学习题答案
《燃烧学》复习题参考答案集
2009 / 1 / 9
第一章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
1、我国目前能源与环境的现状怎样?电力市场的现状如何?如何看待燃烧科学的发展前景?
我国目前的能源环境现状:
一、能源丰富而人均消费量少
我国能源虽然丰富,但分布很不均匀,煤炭资源60%以上在华北,水力资源70%以上在西南,而工业和人口集中的南方八省一市能源缺乏。虽然在生产方面,自解放后,能源开发的增长速度也是比较快,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且人口增长快,造成我国人均能源消费量水平低下,仅为每人每年0.9吨标准煤,而1 吨标准煤的能量大概可以把400吨水从常温加热至沸腾。
二、能源构成以煤为主,燃煤严重污染环境
从目前状况看,煤炭仍然在我国一次能源构成中占70%以上,成为我国主要的能源,煤炭在我国城市的能源构成中所占的比例是相当大的。
以煤为主的能源构成以及62%的燃煤在陈旧的设备和炉灶中沿用落后的技术被直接燃烧使用,成为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主要根源。据历年的资料估算,燃煤排放的主要大气污染物,如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硫化碳等,对我国城市的大气污染的危害已十分突出:污染严重、尤其是降尘量大;污染冬天比夏天严重;我国南方烧的高硫煤产生了另一种污染——酸雨;能源的利用率低增加了煤的消耗量。
三、农村能源供应短缺
我国农村的能源消耗,主要包括两方面,即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耗能。我国农村人口多,能源需求量大,但农村所用电量仅占总发电量的14%左右。而作为农村主要燃料的农作物桔杆,除去饲料和工业原料的消耗,剩下供农民作燃料的就不多了。即使加上供应农民生活用的煤炭,以及砍伐薪柴,拣拾干畜粪等,也还不能满足对能源的需求。
燃烧学 第三章 燃烧化学基础
与浓度无关
五、典型复杂反应
• 分类
– 对峙反应 – 平行反应 – 连续反应
对峙反应
A k1 BC k2
AB k2 k2 A k1 k1
CD B
vd d C v正 v逆 k1C 0 C k 1 C
对峙反应
k1 C0Ce k1Ce
Ce k1 K C0 Ce k1
k1 k1
散热过程,同时纯碳也很难做到完全燃烧,故等 温反应的反应焓要小于-405kJ,因此,绝热燃烧 温度在实际反应过程中是永远达不到的。
• 在没有外热源向系统数如热量的前提下,该温度
是反应生成物所能达到的温度的极限值,故该温 度又称为理论燃烧温度、最高火焰温度。
3.2化学动力学基础
一、化学动力学回顾
• 化学动力学的用途
若CpP和CpR与温度无关,
H p R (ppC P rp C )R T ( 2)9 H 8 R 0 298
四、基尔霍夫(G. Kirchoff)定律
如果反应为
A B C M N O
取定压比热平均值
C p R x A C p A x B C p B x S C pS
C0 Ce Ce
d d C k 1C 0 C k 1C 0 C e C eC k 1 C 0C C e e C
对峙反应
k1
Ce
燃烧学的讲义2010第三章气体
可燃混合物实际的温 度分布(含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放热
x
可燃混合物的温度分 布(不含化学反应)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求解结果:变化初始温度T0的情况
Temperature T/K
T0=1100 T0=1000 T0=900
C
1500
1400
1300
T0=880
1200
T0=860
1100
T0=840
T0=300~800
1000
T0=820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0
200
400
600
800
固体燃料中挥发分高的着火温度低,无烟煤、焦炭
挥发分很少,所以着火温度最高。褐煤煤场、油炉
空气预热器上积的油、制粉系统的积粉等等,在通 风不良(散热Q2很小时),经相当长时间孕育,可 燃物浓度达到着火限时,在低于室温的情况下,也 会自燃着火。
着火温度与燃料空气混合物的浓度有关;通常用过
量空气系数α(实际空气量/符合化学当量比的空气量) 来表示
Q1
Q2Ⅰ
C
Q2Ⅱ
Q2Ⅲ
B
Tlj T0Ⅲ
T
定义二:Tlj
11
二、自燃过程温度变化
T
Ⅴ
[西安交大燃烧学课件]燃烧学习题集
《燃烧学》复习题
第一章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
1、我国目前能源与环境的现状怎样?电力市场的现状如何?如何看待燃烧科学的发展前景?
2、什么叫燃烧?
3、什么说简单反应、复杂反应?
4、浓度和化学反应速度正确的表达方法?
5、质量作用定律的适用范围?试用质量作用定律讨论物质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6、什么是反应级数?反应级数与反应物浓度(半衰期)之间的关系如何?
7、常用的固体、液体和气体燃料的反应级数值的范围是多少?
8、试用反应级数的概念,讨论燃尽时间与压力之间的关系。
9、涡轮增压装置对汽车发动机的作用是什么?
10、Arrhenius定律的内容是什么?适用范围?
11、什么是活化能,其计算的方法是什么?
12、图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活化能和反应放热(吸热)之间的关系。
13、什么叫链式反应?它是怎样分类的?链反应一般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14、试用活化中心繁殖速率和销毁速率的数学模型,结合图线,解释氢燃烧的几种反应的情况。分支链
反应为什么能极大地增加化学反应的速度?
15、烃类燃烧的基本过程是什么,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析碳反应?如何进行解释?
16、图解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作用。
17、什么叫化学平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吕·查德里反抗规则的内容是什么?解释:碳燃烧的时候,
在低温下发生氧化反应,而在温度很高的情况下,气化反应将变得显著。
18、标准生成焓、生成焓的定义?反应焓的定义及计算方法?燃料发热量(热值)与燃烧焓、反应
焓的关系?
19、过量空气系数(α)与当量比(β)的概念?
第二章混合与传质
1.什么是传质?传质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什么?
消防燃烧学第三章
免责声明
本书是由杜文峰组织编写的《消防工程学》,以下电子版内容仅作为学习交流,严禁用于商业途径。
本人为西安科技大学消防工程专业学生,本专业消防燃烧学科目所选教材为这版的书籍,无奈本书早已绝版,我们从老师手上拿的扫描版的公式已基本看不清楚,严重影响我们专业课的学习。并且此书为消防工程研究生的专业课指定教材,因此本人花费一个月时间将此书整理修改为电子版,希望可以帮助所有消防工程的同学。
由于本人能力有限,书上的图表均使用的是截图的,可能不是很清楚,还有难免会有错误,望广大读者海涵。
西安科技大学
消防工程专业
2009级
赵盼飞 2012、5、28
第三章着火与灭火基本理论
第一节着火分类和着火条件
一、着火分类
可燃物的着火方式,一般分为下列几类:
1. 化学自燃:例如火柴受摩擦而着火;炸药受撞击而爆炸;金属钠在空气中的自燃;烟煤因堆积过高而自燃等。这类着火现象通常不需要外界加热,而是在常湿下依据自身的化学反应发生的,因此习惯上称为化学自燃。
2. 热自燃:如果将可燃物和氧化剂的混合物预先均匀地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当混合物加热到某一温度时便会自动着火(这时着火发生在混合物的整个容积中),这种着火方式习惯上称为热自燃。
3. 点燃(或称强迫着火):是指由于从外部能源,诸如电热线圈、电火花、炽热质点、点火火焰等得到能量,使混气的局部范围受到强烈的加热而着火。这时火焰就会在靠近点火源处被引发,然后依靠燃烧波传播到整个可燃混合物中,这种着火方式习惯上称为引燃。大部分火灾都是因引燃所致。
必须指出,上述三种着火分类方式,并不能十分恰当地反应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差别。例如化学自燃和热自燃都是既有化学反应的作用,又有热的作用;而热自燃和点燃的差别只是整体加热和局部加热的不同而已,决不是“自动”和“受迫”的差别。另外有时着火也称爆炸,热自燃也称热爆炸。这是因为此时着火的特点与爆炸相类似,其化学反应速率随时间激增,反应过程非常迅速。因此,在燃烧学中所谓“着火”、“自燃”、“爆炸”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在不同场合下叫法不同而已。
第三章 气体燃料
一氧化碳(CO)
无色无臭气体 分子量28 空气中爆炸浓度范围12.5~80% 临界温度:-197℃ 低发热量:12630kJ/m3 着火温度610~658 ℃ 火焰为蓝色 CO有剧毒
乙烯(C2H4)
具有窒息性乙醚气味的无色气体,麻醉作 用 易爆炸,爆炸浓度范围2.75~35% 着火温度540~547℃ 临界温度:+9.5 ℃ 低发热量:58770kJ/m3 空气中浓度达到0.1%对人体有害
发生炉煤气 将固体燃料在煤气发生炉中进行气化而 得到的人造气体燃料 天然气 优质气体燃料, 优质气体燃料,产地在石油产区或为单 纯的天然气田
气体燃料的成分
转炉煤气 高炉煤气 主要可燃成分为CO,含量在45%-65% ,含量在 主要可燃成分为
主要可燃成分为CO,25%-31%,还含有大量的 2和 , 主要可燃成分为 ,还含有大量的N CO2,占63%-70% , 可燃成分为H 焦炉煤气 可燃成分为 2,46%-61%;CH4,21%-30%,CO, ; , , , 5%-8% 发生炉煤气空气发生炉煤气 气化剂:空气。 空气发生炉煤气: 发生炉煤气 空气发生炉煤气:气化剂:空气。CO,20%-30% , H2,15%,N2,50%-60% , 水煤气:气化剂:水蒸气。 水煤气:气化剂:水蒸气。 CO,40%-45%H2,45%53% 混合发生炉煤气:气化剂:空气水蒸气。 混合发生炉煤气:气化剂:空气水蒸气。CO和H2含量变化 和 较大 天然气 甲烷以及乙烷等饱和碳氢化合物
燃烧学讲义—第三章
第3章着火和灭火理论
3.1 着火分类和着火条件
3.1.1 着火分类
可燃物的着火方式,一般分为下列几类:
1)化学自燃:例如火柴受摩擦而着火;炸药受撞击而爆炸;金属钠在空气中的自燃;烟煤因堆积过高而自燃等。这类着火现象通常不需要外界加热,而是在常温下依据自身的化学反应发生的,因此习惯上称为化学自燃。
2)热自燃:如果将可燃物和氧化剂的混合物预先均匀地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当混合物加热到某一温度时便会自动着火(这时着火发生在混合物的整个容积中),这种着火方式习惯上称为热自燃。
3)点燃(或称强迫着火):是指由于从外部能源,如电热线圈、电火花、炽热质点、点火火焰等得到能量,使混气的局部范围受到强烈的加热而着火。这时火焰就会在靠近点火源处被引发,然后依靠燃烧波传播到整个可燃混合物中,这种着火方式习惯称为阴燃。大部分火灾都是因为阴燃所致。
必须指出,上述三种着火分类方式,并不能十分恰当地反映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差别。例如,化学自燃和热自燃都是既有化学反应的作用,又有热的作用;而热自燃和点燃的差别只是整体加热和局部加热的不同而已,决不是“自动”和“受迫”的差别。另外,火灾有时也称爆炸,热自燃也称热爆炸。这是因为此时着火的特点与爆炸相类似,其化学反应速率随时间激增,反应过程非常迅速,因此,在燃烧学中所谓“着火”、“自燃”、“爆炸”其实质都是相同的,只是在不同场合叫法不同而已。
3.1.2 着火条件
通常所谓的着火是指直观中的混合物反应自动加速,并自动升温以至引起空间某个局部最终在某个时间有火焰出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反映了燃烧反应的一个重要标志,即由空间的这一部分到另一部分,或由时间的某一瞬间到另一瞬间化学反应的作用在数量上有突跃的现象,可用图3-1表示。
燃烧学第三章课件
63680
10750
12630
乙烯 (C2H4)
硫化氢 (H2S)
二氧化碳 氧气 (CO2) (O2)
颜色气味 无色窒息 无色浓厚 无色略有 无色无味 性乙醚味 臭鸡蛋味 气味 爆炸极限 2.75~35 % 着火温度 540~547
oC
4.3~45.5 364 23670
----------
----------
甲烷 (CH4) 颜色气味 爆炸极限 % 着火温度oC 低位发热量 kJ/m3 530~750 510~630 510~590 610~658 无色微有 葱香 2.5~15 2.5~15 4~80 12.5~80 乙烷 (C2H6) 无色无味 氢气 (H2) 无色无味 一氧化碳 (CO) 无色无味
35670
低位发热 59000 量kJ/m3
气体的腐蚀性和毒性
气体的毒性 • 具有毒性的气体成分(按毒性由大到小)有: – 硫化氢(H2S)、氰化氢(氰氢酸HCN)、二氧化硫 (SO2)、一氧化碳(CO)、氨气(NH3)、苯(C6H6) • 硫化氢(H2S)体积百分数达0.1~0.2可短时间内置人 死亡,达0.05~0.07使人有危险 • 一氧化碳(CO)体积百分数达0.5~1.0可短时间内置人 死亡,达0.2~0.3使人有危险
天然气是优质的气体燃料,其主要成分为CH4,其次 为乙烷等饱和碳氢化合物,各种碳氢化合物在天然 气中的含量占90%以上,因此发热量很高。 天然气用途广泛,除了可以作为工业燃料外,还可 以应用在冶金工业和化工行业,经过调质后也可以 作为民用燃料。
燃烧学(3)
轴向叶片式配风器
轴向叶片叶型
切向叶片式配风器
蜗壳式配风器
简单切向式配风器
3.3 固体燃料燃烧方法与装置
固体燃料的燃烧方式
层燃: 沸腾燃烧: 悬浮式:煤粉炉、旋风炉
Baidu Nhomakorabea
层燃
燃料置于固定的或移动的炉篦上,助燃空气 通过固体料层而实现燃烧 主要种类:
逆流式:上伺式,手烧炉
燃烧稳定与安全: 尺寸小重量轻:容积热强度高 燃烧室结构简单,安装、制造、维修、 运行方便
沸腾燃烧示意图
沸腾床结构示意图
悬浮燃烧
主要种类
煤粉炉 旋风炉
旋风炉
旋风气流组织 液态排渣 燃料在炉内停留时间长 容积热强度高:为煤粉炉的30倍
旋风炉燃烧示意图
固体燃料燃烧方式小结
3.4 对燃烧器与燃烧设备的基本 要求
燃烧效率高:
η=(Qdw-ΔQ)/Qdw ΔQ:固体、气体不完全燃烧损失;离解、 炉墙等热损失
简单离心式 中间回油式
转杯式:借助转杯高速旋转产生的离心力,燃油以膜状由 杯口喷出,与杯口附近的高速气流相撞而实现雾化
转速越高,雾化质量越好 供油压力要求小
直射式雾化器
西安交通大学_燃烧复习题_答案详解
《燃烧学》复习题2011版
第一章 燃烧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
1、 什么叫燃烧?
答:燃烧标准化学定义: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燃烧的广义定义:燃烧是指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2、 浓度和化学反应速度正确的表达方法?
答:浓度:单位体积内所含某种物质的量 1.分子浓度 ni =Ni /V Ni 为分子数 1 /m3 2.摩尔浓度 Ci =Mi /V Mi 为摩尔数 mol / m3 3.质量浓度 ρi=Gi /V kg / m3
4.相对浓度 摩尔相对浓度:
p p c c n n x i i
i i
i i =
∑=
∑=
质量相对浓度:
i i
i
i i G G f ρρ∑=
∑=
燃烧的反应速度:通常用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消耗的燃料量或者氧量来表示。 化学反应速度既可以用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来表示,也可以用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 示。但均取正值。W=±d C / dτ
3、 什么是简单反应、复杂反应、总包反应?
答:简单反应:由反应物经一步反应直接生成产物的反应。(也叫基元反应)
复杂反应:反应不是经过简单的一步就完成,而是通过生成中间产物的许多反应步骤
来完成的反应,其中每一步反应也称为基元反应。
总包反应,也称为总的化学反应,整体化学反应,是一系列若干基元反应的物质平衡结果,不代表实际的反应历程,是经过各个基元反应过程后的终极结果。
4、 质量作用定律的适用范围?试用质量作用定律讨论物质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答:①反应应为简单反应
②严格讲,质量作用定律仅适用于理想气体。
③对于多相反应,仅考虑气相物浓度,对于固相或液相物质蒸汽分压不考虑。 按质量作用定律,如果反应方程式是aA+bB=cC+dD
燃烧学_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燃烧学_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1.以下哪种现象不是本课程的主要研究对象?
答案:
C. 鞭炮的爆破
2.谁预言了氧气的存在并用“氧化”解释了燃烧现象?
答案:
B. 拉瓦锡
3.以下哪种燃烧设备一般不使用固体当燃料?
答案:
A. 航空发动机
4.以下哪种燃料的碳氢质量比(C/H)最大?
答案:
D. 煤炭
5.关于煤的“收到基含碳量Car”和“干燥无灰基含碳量Cdaf”,以下哪种说法正
确?
答案:
C. Car<Cdaf
6.以下哪种环境问题不是主要由燃烧引起的?
答案:
B. 热岛效应
7.以下哪种燃烧设备一般不使用气态燃料?
答案:
D. 航空发动机
8. 1. 以下哪种煤的成分是不存在的?
答案:
A.干燥无灰基水分
9.以下哪种关系是正确的?
答案:
C. 低位发热量<高位发热量
10.以下哪个反应是单相反应?
答案:
C. 天然气的燃烧
11.以下哪个反应是多相反应?
答案:
B. 乙炔燃烧生成碳烟的反应
12.以下哪种对反应级数从大到小的排序是正确的?
答案:
C.天然气燃烧的反应级数>汽油燃烧的反应级数> 重油燃烧的反应级数
13.以下哪个反应适用Arrhenius定律?
答案:
C.惰性气体的加入,改变了反应物分子碰撞的频率
14.以下哪个阶段,不是链式反应必定存在的一个阶段。
答案:
C. 链的分支
15.氢气与氧气在常温下混合在一起却并不燃烧的原因是:
答案:
C.活化中心H的繁殖速率小于销毁速率
16.以下哪种燃料燃烧的时候最容易析碳?
答案:
D. 电石气
17.以下哪种方式不是传质的一种方式:
燃烧学(一)
课程目的与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掌握各种燃料的基本特 性,深入了解燃料及其燃烧现象的物理本质,牢固掌握 燃料及其燃烧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 握燃料燃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一般燃烧装置的工 作原理和结构特点,为燃烧设备的设计研究和运行管理 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基本内容
第一篇 燃料概论 第二篇 燃烧反应计算 第三篇 燃烧基本原理 第四篇 燃料燃烧方法与燃烧装置
第一篇 燃料概论
第一篇 学习重点
要求重点掌握如下内容: 1. 煤 / 油 / 燃气三种主要燃料的形成和分类 2. 煤(油)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3. 各种基准的换算 4. 各种燃料的物理化学特性
第一篇 燃料概论
燃料的概念:
各种复杂化合物的混合物,通过燃烧可以将其化 学能转变为热能,同时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 合理的物质。
第一章
§2 煤的使用性能
二、煤的主要特性
(一) 煤的发热量
固体燃料
2.发热量的两种确定方法: 如果已知煤的元素成分,可按下式计算 杜隆公式: Qh=4.187[81C+342.5(H-O/8)+22.5S] 门捷列夫公式:Qh=4.187[81C+300H-26(O-S)] Ql=4.187[81C+246H-26(O-S)-6M] 高低发热量的换算公式: Ql= Qh-25.12(9H+M)
《消防燃烧学》第3章_气体燃料
18
高炉煤气
是高炉炼铁过程获得的副产品,主要可燃 成分是CO 因含有大量的N2和CO2(占63~70%),因 此发热量不大,只有3762~4180kJ/m3,理 论燃烧温度为1400~15000C
19
高炉煤气
含有大量粉尘,需要除尘,为60~80g/m3 高炉中消耗1t焦炭可产生3800~4000m3高 炉煤气。高炉是冶金中燃料的巨大消费者, 其燃料燃料的约60%转移到高炉煤气中
20
例题分析
我国车间允许的最高CO浓度为 30mg/m3, 20oC时对应允许的体积浓度是多少?(空 气在20oC时密度1.205kg/m3)
(CO%)V
VCO Vtotal
nco ntotal
mco / Mco m空气/ M空气
mCO 30106kg 0.00249% m空气 1.205kg
4
单一气体性质
甲烷
乙烷
氢气
一氧化碳
(CH4)
(C2H6) (H2)
(CO)
颜色气味 无色微有 无色无味 无色无味 无色无味
葱臭
爆炸极限 5~15 %
3~15
4~80
12.5~80
着火温度 530~750 510~630 510~590 610~658 oC
燃烧学第3章 燃烧的物理基础
1.对流传质与对流传质系数
对流传质的总输运效果也常用类似于对流换热 中牛顿冷却公式的形式来表达计算:
(3-44)
(3-45)
2.层流与湍流的影响
图3 - 7 平板上速度边界层的开展
2.层流与湍流的影响
图3 - 8 平板流动的边界层厚度δ和局部对
(2)沉降速率。
在计算边界层特性时,假定发生过渡的位置在 xc处,那么这个位置可用雷诺数来确定:
3.1.2 热传导
热传导(heat conduction)又称导热,属于接触传 热,是指在热量传递过程中,物体各部分之间 没有相对位移,仅依靠物质分子、原子及自由 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碰撞、转动和振动等热运动 等方式产生热量从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 现象。 如果定义热流密度q,则傅里叶定律可以用下式 表达:
(3-21)
2.组分扩散系数
(3-22) (3-23) (3-24) (3-25) (3-26)
2.组分扩散系数
图3 - 4 等摩尔逆向 扩散时分压力变化
2.组分扩散系数
3.2.2 斯忒藩流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10)
3.1.5 发光火焰和热烟气的辐射
火焰(热烟气)辐射依赖于温度、颗粒浓度和火焰 的“厚度”或射线行程平均长度(L),其辐射率ε 的经验公式与克希霍夫定律相似,即:
燃烧学第三章燃烧过程计算
全 炉 热平衡 简图
热效率计算
η Q BQ l
正平衡法
反平衡法 若忽略燃料、空气、雾化蒸汽带入的显热, 全炉热平衡方程为:
BQl Q Q1 Q 2 Q 3 Q L
η 1
1
Q Q Q2 Q3 QL 1 B Ql B Ql
q1 q 2 q3 q L Ql
燃烧1kg液体燃料需要的理论空气量为:
L0
气体燃料所需的理论空气用量:
V0 1 [0.5yH2 0.5yC O 0.21
1 (0.0267C 0.08H 0.01S 0.01O) 0.23
n (m )yC m H n 1.5yH2S y O2 ] 4
CH 4 2O2 CO2 2 H 2O 1 2 1 2 2/0.21=9.52 7.52N 2 1+2+7.52=10.52
H 2O(14.06)
过剩空气系数
空燃比:ALR=L/F 化学恰当比: ALR0=L0/F
实际入炉空气量与理论空气量之比
表达式
LF V F L0 F V0 F
过剩空气系数大小的影响:过剩空气系数太大,入炉空气 量多,相对降低了炉膛温度和烟气的黑度,影响传热效果。 在加热炉的排烟温度一定时,过剩空气系数大则排烟量大, 使烟气从烟囱带走的热量多,增加了热损失,全炉热效率 降低。过多的空气还会使烟气中含氧量高,加剧炉管表面 的氧化腐蚀,缩短管子的寿命。 减小过剩空气系数虽然有许多好处,但一个重要的 前提是:必须保证燃料完全燃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Q1 dQ2 dT dT
2、稳定着火条件: Q1>Q2(燃烧过程中,如煤粉燃烧,可用 于强燃)
二、自燃
讨论:Q1=Q2、
d Q1 dT
dQ2 dT
可推导出:
A
exp(
E R Tlj
)
S
(Tlj
T
0
)
AE
K
T
2 lj
exp(
E R Tlj
)
S
可求得:
Tlj
E 2R
(1
二、火焰传播速度 火焰锋面在其法线方向上相新鲜
燃料侧移动的速度。 uce——层流火焰传播速度; ut ——湍流火焰传播速度;
Ⅰ、层流时的火焰传播
设有一平面火焰锋面,气流速度 w0=uce,锋面稳定,进入锋面前只 是传导升温。
T0
Tlr
kTlr2 E
火焰锋面内,反应速度都一样:
wmk0exp(RETlr )Cn
同样大小火焰锋面内单位时间内烧掉的燃料将增大一些,所以p对着火影响不大。
Ⅰ、层流时的火焰传播
④Q: uce Q ⑤化学反应速度常数:
k
k0
exp(
E RTlr
)
⑥可燃混合物初温T0: T 0 (T lrT 0) uce
⑦过量空气系数 (燃料的浓稀程度):
理论燃烧温度应该在过量空气系数为1时最高,过量空气系数不 等于1时,多余的反应物不会发生反应而升温过程要吸热。但实际上, 火焰传播速度最大值出现在过量空气系数略小于1处。
E RT
)C
n
S
dx
Q rl
q1+q3 q2
d 2T dx2
k0 exp(
E RT
)C n Q
0
解得:
( dT dx
)w
2k0CnQ Tqr exp( E )dT
Tqr
RTq2r E
RT
2k0CnQ RTq2r exp( E )dT
E
RTqr
第三章 气体燃料的燃烧
着火基本原理 火焰传播 扩散火焰和预混火焰 提高火焰稳定性措施
第一节 着火基本原理
一、着火机理
着火方式
热力着火(自燃)
强迫着火(强燃)
着火过程
自发进行
强制进行
可燃混合物,只要有T,开 用高温热源放入可燃混合物,温差
始时wc很慢(有活化分子) 存在导致热量传递(导热、对流、 放热 升温 再放热 辐射)在高温热源边界层内可燃混
cp(Tlr T0)—单位容积内可燃混合物燃烧热能转化放出的热量。
uce
a 2Tlr RTlr
0 Tlr T0 E
uce
a
0
Ⅰ、层流时的火焰传播
火焰锋面厚度:
uce 0uce(u a c 2 eT lr2 T0R E T lr)
可燃混合物升温预热区厚度:
S Tlr T0 Tlr T0 a
C——在理论燃烧温度时的可燃 成分浓度。
Ⅰ、层流时的火焰传播
进入火焰锋面前,导热吸热量:
(d dT x)Bw 0cp[(TlrRE Tlr2)T0]
式中:
w 0 — 气 流 速 度 , m / s ; w 0 u ce —气体未燃时的密度;
(dT dx
)B
—
B点
处
温
度
梯
度
绝
对
值
。
湍动微团尺寸或迁移距离均大于层流锋 面厚度时,而微团湍动脉动速度w’小于层 流火焰传播速度uce,称为大标尺弱湍动。 (w’<<uce)
这时,能保持明显的锋面形状,但将 使平面锋面变成锯齿形锋面,增加了火焰 锋面的面积。
uceS utS0
S——火焰锋面的曲面面积; S0——平均位置平面面积。
ut S u ce S 0
二、强燃
另一方面:w点之外无化学反应(边界层外无化学反应), 纯导热。
(ddTx)w(Tqr T0)
由传热学:
Nu
L
——物体表面的换热系数。
N L u
2k0CnQ R Tq2 r exp(E)
E (TqrT0)2
RTqr
由式3-14可求得Tqr
二、强燃
第二节 火焰传播
一、火焰传播方式: 1、缓燃:火焰锋面主要以导热和对流方式传热给可燃混合物
所引起的火焰传播。煤粉-空气混合物以辐射和对流为主 (<声波) 2、爆燃:绝热压缩所引起的火焰传播。高温烟气比容比未燃 混合物要大,前者膨胀,产生压力波,使后者绝热压缩, 未燃混合物受绝热压缩后,温度大大升高,迅速着火燃烧, 爆燃火焰传播速度极高,必然高于声速。 (可能会几千米/秒,声音是压差很微弱的压力波。)
边 界 层 内 d dT x0, 此 时 T2Tlj
3、热源温度再升为时T3,边 界 层 内 d dT x0, 此 时 T3Tlj
二、强燃
平板形状热源物体计算:
收入:
q1
(
dT dx
)S
支出:
q2
(
dT dx
d 2T dx2
dx)S
反应产热: q 3
k0
exp(
2 Q Tlr
wmdT
T lr
R
T
2 lr
E
3 18
(3—18)
u ce
a
2Q wm
R
T
2 lr
c p (T lr T 0 ) 2 E
讨论:uce主要影响因素(a、wm)热扩散率、反应速度。
Ⅰ、层流时的火焰传播
燃尽时间: 0
0
cp(Tlr T0)
Q wm
式中: Qwm— ? 单 单 位 位 时时 间间 、、 单单 位位 容容 积积 内内 燃烧 燃 放 烧 出放 的出 热的 量热 ;量 ;
火焰锋面形状:
①凸出的曲面:凸出曲面与低温混合物接触,散热面积大, uce会降低一 些。 ②凹入的曲面:高温火焰包围冷混合物,uce会大些。
设计喷嘴火焰锋面时要考虑,旋流燃烧器卷吸要好。 实验证明,散热或锋面凹凸对火焰传播速度影响不大, uce基本只决
定于燃料与空气混合物的成分和物理化学性质。
Ⅱ、湍流时的火焰传播
再升温 热量积蓄
合物发生反应,当反应放热大于散
达到着火温度 着火 热时,在边界层内可燃混合物升温
(其中有放热>散热)
达到着火温度 着火
(煤场、制粉系统处,煤 (天然气灶点火、煤粉着火) 矿、森林着火)
着火范围
在可燃混合物整个体积内 只在边界层内部首先点燃,再由边
同时进行
界层向周围空间扩散
二、自燃
从热平衡来研究:(对一可燃混合物着火过程) 单位时间产生的热量Q1:Q 1k0ex p (R E T)C n V Q A ex p (R E T)
讨论: ①强然着火温度一般远大于自然着火温度(高几百度);边 界层散热很大,用自然着火模型解释Q1≥Q2,由于Q2边界层 散热太大,所以要求Q1很大。 ②特征尺寸L(炙热源尺寸)变小时,左边增大,Tqr增大, 更难点燃。 ③散热系数增大,强燃温度增加。
强燃使边界层着火燃烧,边界层着火后再向前推进,这 就是火焰传播。
ut a At 1 At
uce
a
a
式中: At ?- - 湍 湍流 流输 输 运 所 运起 所 的 起 折 算 的热 折 扩 散 算率 热。 扩散率。
当At a时,忽略上式1而得:
ut At Re
uce
a
小标尺湍动主要适用于很细的管内流动。
Ⅱ、湍流时的火焰传播
②大标尺弱湍动:
原因分析:燃料浓度高,挥发分集中,单位体积活化分子浓度大。
Ⅰ、层流时的火焰传播
氢气>乙炔>乙烯>丙 烷>甲烷
火焰传播浓度范围:
min max
过浓或过淡,化学反 应wm很小,散热很大, 火焰不能传播。
Ⅰ、层流时的火焰传播
淬熄距离:
在临近壁面只有数毫米之内的地方,壁面的散热作用十分强烈,以 致火焰不能传播,这段距离称为淬熄距离。
E小,燃料活性强,更易着火;
二、自燃
③着火温度不仅与燃料本身活性有关,还与结构、散热有关。 当燃料装置变化,同一燃料着火温度不同。不同锅炉炉膛、 不同燃烧器、不同的燃烧组织方式均不同。
Tzh S k0Cn
a、散热加强, S 大,着火温度升高; b、反应速度常数k0大,或Cn大,着火温度下降;
由于
R
来自百度文库
T
2 lr
E
远
小
于
T lr,
可
忽
略
(dT dx
)B
u ce a
(T lr
T0)
(3—16)
式 中 a= ? 气 体 的 热 扩 散 率 。 cp
Ⅰ、层流时的火焰传播
然后写出火焰锋面的能量方程式:q1+q2=q3
d 2T dx2
dT
wmQ dT
dT ( dx )B
综 合 3 16、
ut 4.3
w ln(1 w )
uce
Ⅱ、湍流时的火焰传播
讨论:以上计算ut的方法,均属“表面理论”—燃烧化学反应只 在薄薄的一层火焰锋面内进行。 (“容积理论”—燃烧化学反应各处都进行,燃烧与掺混共 存。)
单位时间散热量Q2: Q2S(TT0)
讨论:分析点A、B、C
①对于 Q
2
点A是稳定点(向左或向右波动, 都会回到原位)
点C不稳定点(向左熄火,向右 着火
二、自燃
②对于 Q 2
Q1 Q2
点B:热自燃着火的临界点,对应Tlj
③对于Q2Ⅲ
Q1>Q2Ⅲ,能着火,着火稳定。
结论:
1、着火临界条件:① Q1=Q2; ②
(3-29)
锥面高度: h w
— 锥 面 顶 点 以 脉 动 速 度 w 冲 刺 而 形 成 这 个 椎 体 的 时 间 。
忽略uce与d的方向差异,也可得:
d 2 u ce
d—锥底的直径。
h w d (3-30) 2 u ce
对于图3-20所示的椎体,底半径r=d/2,可求出:
(
dT dx
)
B
uce a
(Tlr
T)
uce
S ( 2Tlr RTlr )
Tlr T0 E
从式3-22可计算出S值, S 与Tlr相关,Tlr可估算, 所以 也可以估算。
Ⅰ、层流时的火焰传播
讨论uce:
① uce与化学反应速度wm的平方根成正比。(常用测uce来研究wm变
化规律)
1
4
R
T
0
)
E
(3-4)
(+项舍弃)
将根号内式用二项式定理展开成级数,再舍弃高次项:
14RT0)12RT0 2R2T02......
E
E E2
Tlj
T0
RT02 E
,将此代入式3-4得
二、自燃
若取 T 0 1 0 0 0 K , E 2 1 0 K J / m o l ,R 8 . 3 1 4 J / m o l k Tlj T0 40C
S r r2h2
S0
r2
1(h)2 r
代入式(3-29)与式(3-30),得到:
ut 1 ( w )2
uce
uce
大标尺弱湍动时,若w’<<uce,则展开上式为二项级数,并略去高次项得:
ut 1 1( w )2 1
uce
2 uce
ut uce
由此式可看出,在很弱的湍动时,ut接近于uce。
Re2000,ut uce; Re2000,ut uce; Re5000,ut AReB(线性关系)
湍流ut的特点(核心就是脉动速度w’) 1、火焰锋面不断抖动,传热与传质共存; 2、火焰锋面很厚,为一区域。
Ⅱ、湍流时的火焰传播
舍谢尔金模型:
①小标尺湍动:湍动微团的尺寸或迁移距离均显著地小于层流锋面 厚度时,这时的传热就由湍动与分子导热两者组成,使火焰锋面内 平面形状不变,未增加锋面面积。
uce wm
②热扩散率a: uce a
③压力p: uce
( awm
1
)2
n 1
p2
其中:wm
pn ; a
1 p
;
p
一般化学反应级数n=1~2
u ce p 1 ( 0~0 .5 )
p u ce稍 , 但 流 过 火 焰 锋 面 的 可 燃 混 合 物 的 质 量 流 量 u ce ,
c、可燃混合物P增大,由于wc p ,Q1曲线上移,Tzh变
小,更易着火。
二、强燃 T0——可燃混合物的初温。
二、强燃
临界强燃着火的临界条件: 分析:
T Tqr dT (0 放热 散热) dx
1、热源温度为T1,放热少。(实际温降曲线略高于自 然散射温降曲线)
2、热源温度升为T2,实际温降为0,化学反应放热=环 境散热。
Ⅱ、湍流时的火焰传播
③大标尺强湍动:湍动迁移距离l大 于层流锋面厚度d;w’>>uce。 由式(3-31), w’>>uce 模型1:
ut≈w’
湍动到哪里就烧到哪里。 特征:锋面很厚,为一区域,界面不 清。
Ⅱ、湍流时的火焰传播
③大标尺强湍动:湍动迁移距离l大 于层流锋面厚度d;w’>>uce。
后来又发展模型2为:
着火温度:在一定结构环境和散热条件下,当可燃混合物达 到某一温度,在此温度下,可燃混合物持续进行的化学反应放 热量总是大于等于该结构环境的散热,这个温度就是临界着火 温度。
结论:①Tlj与TⅠ0很接近,所以着火温度Tzh规定为Tlj或TⅠ0都 可;
② Tzh f (E R、S k0Cn )
Tzh E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