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导学案

合集下载

《蜀相》(导学案)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蜀相》(导学案)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蜀相》导学案

1.诵读诗歌,研读诗作,涵咏字句,品味持情。

2.体悟艺术特色:情景交融,借古抒怀。

3.感悟人文精神:歌颂丰功伟绩,惋惜壮志未酬。

重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难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任务检测:

1.文体知识

近体诗又名 ,为唐代新兴的诗体,因与古体诗有别而得名。近体诗分为 两种,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律诗要求诗句 ,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依次为 。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必须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每句中用字 。

2.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京兆杜陵人,唐代 诗人。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称为“ ”。其主要作品有“ ”等,诗风 。因其卓越的成就,被人尊称为“ ”,与“诗仙”李白齐名。著有《杜工部集》。

3.写作背景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此时的杜甫,刚刚来到成都不久,暂住于城西的浣花溪畔。在此之前的五年,他颠沛流离,一度身陷安史叛军中,逃脱后做过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之类的小官,之后又弃官而去。这五年里,他目睹了安史之乱中兵火连天、生灵涂炭、田园荒芜的景况;加之唐肃宗昏庸糊涂,宠信宦官,排斥功臣,而杜甫本人亦因上书救宰相房琯而遭疏远、贬斥,这使得早年间一心想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他倍感失落,对时局的忧虑也始终徘徊在心头。

《蜀相》教案

《蜀相》教案

《蜀相》教案

目标学生:中学生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蜀相》一诗,了解杜甫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境界。

2. 让学生能够理解和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与意义。

3.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

1. 解读和理解诗歌中所使用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

2. 分析诗歌主题和情感表达。

3. 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理解诗歌。

教学准备:

1. 《蜀相》杜甫诗歌。

2. 音频或视频资料(可选)。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教师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杜甫的生平和主要作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到与杜甫相关的信息。

呈现:(10分钟)

教师将杜甫的《蜀相》诗歌呈现给学生,并播放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讲解与分析:(20分钟)

1. 教师解释诗歌标题《蜀相》的意义,帮助学生了解蜀地的历史背景。

2. 教师指导学生识别并解释诗中的生词和句式,解释并讨论其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表达的主题和情感,让学生能够从诗歌中感受到作者对蜀相的赞美和对国家未来的期望。

讨论与思考:(15分钟)

1.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蜀相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样的领导才能和家国情怀?诗中的“吟罢清江还不定”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延伸拓展:(10分钟)

教师通过讲解杜甫的创作背景和社会历史背景,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蜀相》的意义和价值。并鼓励学生阅读其他杜甫的作品,发展自己的文学爱好。

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结合自己的思考和体会,对《蜀相》进行个人见解的阐述。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提高诵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3、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设想

1、学习重点:把握诗歌的意象

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学习难点:体会诗歌炼字技巧。

3、学习方法:

①课前:查阅有关杜甫的资料;结合书下注解自主完成预习自测;小组合作完成探究部分。

②课堂:诵读讨论法

学习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知引起了多少美丽的想象。怎么鉴赏诗歌呢?孟子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前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后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二、走近作者

杜甫,字________,诗中常自称________,晚年曾做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部,所以后人又称他为________。其作品完整地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________。他本人也被称为________。他的诗歌风格是________。他的诗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________高峰。

三、诗歌鉴赏

(一)把握主要意象__________

1、诗歌间接交待了人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事件。

2、从“_______”可以看出人物的_______形象特点;从“_______”可以又

看出人物的_______形象特点。

3、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______________之情。

4、诗歌在这里采用了___________手法。

蜀相教案【优秀7篇】

蜀相教案【优秀7篇】

蜀相教案【优秀7篇】

初中语文《蜀相》公开课教案篇一

一、学情分析和教学设想

古诗鉴赏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也是一个难点。在平时的教学中,语文教师经常面临着这样的困惑:在鉴赏古诗时,学生对课文把握透彻,领悟深刻;但是,单独做题时,却一筹莫展,无从下手。怎样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联系起来,如何指导学生运用课堂上掌握的方法去解决课外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本课便是笔者在这方面进行的一些探索和尝试。

教授《蜀相》这首诗时,笔者的设想是让学生通过本诗的学习,掌握单元要求“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设计时,采用“提问法”来授课。为此,设计了读、问、背、练这几个环节,力图让学生通过掌握作者和主人公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迅速进入诗歌中去,并能从诗歌中读出个人的体会。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杜甫的生平,背诵全诗。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作品创作的背景,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品味关键词语,进而把握诗句意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三、教学重点

1、诗中有关诸葛亮的典故;

2、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体悟作者感情。

五、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六、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近杜甫。

韩愈在《调张籍》中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杜甫,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有着积极的入世思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有着心念苍生的博大胸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坚持着这样的生活信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

《蜀相》高效课堂导学案

《书愤》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把握重点词语,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了解诗歌的创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课前预习

1、作家及作品介绍(知人)

陆游(1125—1210),字____,号____。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____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陆游: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

2、写作背景(论世)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3、相关典故

(1)塞上长城:用了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自许为‚万里长城‛的典故。一次,皇帝欲杀檀道济,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2)出师一表:用了诸葛亮写作《出师表》,上表后主刘禅,出师北伐的典故。 4、解释字词

①书:____;愤:____。②中原北望气如山气:③楼船夜雪瓜洲渡渡:④千载谁堪伯仲间伯仲:

四、教学过程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杜甫其人及其文,背诵诗歌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通过所设置的题目掌握诗歌鉴赏答题思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一、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杜甫,

二、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三、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内容及赏析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以意逆志)

四、预习所存在的问题

五、知识补录(答题思路总结)

诗歌赏析:

《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融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这首诗的首联也是如此。“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何处寻”,不疑而问,加强语势,并非到哪里去寻找的意思。诸葛亮在历史上颇受人民爱戴,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庙宇很容易找到。“寻”字之妙在于它刻画出诗人那追慕先贤的执著感情和虔诚造谒的悠悠我思。下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诗人凭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这里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柏树生命长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征意义,常被用作祠庙中的观赏树木。作者抓住武侯祠的这一景物,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然起敬。接着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茵茵春草,铺展到石阶之下,映现出一片绿色;几只黄莺,在林叶之间穿行,发出宛转清脆的叫声。

《蜀相》_导学案

《蜀相》_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

主备:付勇审核:闻冲使用时间:2013年1月14日

蜀相①杜甫

丞相祠堂②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③。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④,两朝开济⑤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⑥,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①蜀相:三国时蜀汉丞相,指诸葛亮,曾封武乡侯。②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③锦官城外柏森森:(武侯祠)在成都城外的一片翠柏之中。锦官城,成都的别名。森森: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④三顾频烦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三顾,问计于诸葛亮。这是赞美诸葛亮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频烦:犹“频繁”,多次的。⑤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佐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开,开创。济,扶助。

⑥出师未捷身先死: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12年(234)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2.通过锤炼字句,提高诗歌欣赏能力。

3.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

看对联,猜名人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这个人就是诸葛亮,我们今天来学习杜甫怀念诸葛亮的著名诗篇《蜀相》

二、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1、作者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人生当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之间,后半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

杜甫的一生的四个阶段:

(1)35岁前读书与漫游阶段。代表作《望岳》

《蜀相》导学案[修改版]

《蜀相》导学案[修改版]

第一篇:《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2、通过锤炼字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把握诗歌内涵。【教学重点】:

1、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领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难点】

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诗歌的尾联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见《学海导航》)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这年是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郁郁不得志的诗人怀着崇敬的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而写下了《蜀相》等诗歌。

2、诗歌题材:怀古诗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结合上节课的“读”、“译”、“思”,整体感知全文

2、诵读指导

七律句式的节拍有两种划分形式:二二二

一、二二一二。诵读时每个节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停顿,诵读起来才会有抑扬顿挫的韵律。

三、结合方法,合作探究

1、诗中杜甫对诸葛亮有着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杜甫写这样一首诗仅仅是为了表达这种敬仰、惋惜之情吗?

3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

四、总结怀古诗

五、学以致用

(一)请结合我们所学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怀古诗的知识鉴赏下面的诗歌。

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韦庄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作者(韦庄)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对时事浓重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蜀相》导学案及答案

《蜀相》导学案及答案

《蜀相》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①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诗人的情感。②指导学生掌握诗歌借景抒情、反衬等表达情感的手法。③教给学生高考“炼字”题的答题方法。

过程与方法: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感受诗歌意蕴美。②理解杜甫对“蜀相”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情感,学会“炼”字

三、课前预习

1、作家及作品介绍(知人):

杜甫(712-770),字____,自号____,世称____、____等,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____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____”,其诗被称为“____”。杜甫与李白合称“____”,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____”。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集为《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2、写作背景(论世):

杜甫虽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760年春天,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含有忧时忧国的深心的。

《蜀相》导学案学生版(含答案)

《蜀相》导学案学生版(含答案)

《蜀相》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人物形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讲授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1、把握重点词语。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2、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学习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

学习设想:以读为主。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

一、知识链接

“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我们在欣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根据你所认识的杜甫来填空:杜甫,字_________,自号“_________”。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_________主义诗人。他的诗集众家之长,兼古今之体,又在许多方面有所创新,显得沉厚雄浑,博大精深。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_________”,明清文人推崇他为“_________”。他的政治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__”。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2、查资料明确本诗的写作背景。

二、从题目入手,鉴赏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

知识与技能

1、赏析颔联“自”“空”两炼字,理解并运用“以乐景衬哀情”的表现手法。

2、理解“英雄”一词的含义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课前案

一、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一种重要方法,我们在欣赏古人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根据你所认识的杜甫填空:

杜甫,字________,自号“_________”。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集众家之长,兼古今之体,又在许多方面有所创新,显得沉厚雄浑,博大精深。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_______”,明清文人推崇他为“_______”。他的政治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综观杜甫一生思

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其主要作品有“三吏”“三别”等。因其卓越的成就,被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著有《杜工部集》。三吏: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写作背景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个人生活的艰难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唐肃宗风庸颥,宠信宦官,排斥功臣。在这样的情况下,杜甫满腔的苦闷、焦虑,是可以想见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蜀汉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策略,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并巩固蜀汉政权,“功盖三分国”。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与刘备君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当然都使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杜甫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高二语文高效课堂《蜀相》《客至》

高二语文高效课堂《蜀相》《客至》

高二语文高效课堂资料

《蜀相》《客至》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的经历及词作的写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2.以诵读促思考,通过反复吟诵品味诗歌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3.品味关键词语,进而把握诗句意蕴。

4.赏析诗歌借古喻今、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怀古诗借古喻今、借古讽今或借古人以自况的手法。

知识构建,预习指导

一、知识构建

(一)情景交融景中寓情

西方文化注重理,中国文化注重情;西方艺术讲究实,中国艺术讲究意。以美术为例,西方的雕塑、油画就讲究写实、写真,而中国的水墨画就看重写意。诗歌也是如此。中国的古诗重于写情、写意,所以,鉴赏古诗要着重体会诗中可蕴含的情和意。

情景交融,即诗人的情不直接表露,而深藏于所描绘的景象之中。读者也要通过联想去体会领悟形象生动的画面中所包含的情感,这种手法是中国古诗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法,其优点是含蓄耐读,而且情意也想得格外深长、浓郁。

一般地说,古诗鉴赏有如下几个步骤:

1先辨析、理解诗中写了什么(景色、事物、人物、事件等等);

2分析一下诗中按什么角度描写的(季节、时间、空间顺序、动态、静态角度、色彩、声音、气味等人类的感官角度);

3辨析诗中运用什么表现手法(直抒胸臆、景中触情、以实写虚、史料、典故运用、夸张比喻等等);

4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从景物描写中去联想感悟,也有的要联系作者生平遭遇去理解;

5进一步领悟诗中的“意”,即主旨。

以上“步骤”是通俗的说法,如果讲得“高雅”一些,就是要分析体会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意念。“窥意象而运斤”(刘勰)“意象欲出,造化已奇”(司空图)“古诗之妙,当求意象”(胡应麟)古代文艺(诗歌)评论家中提出了“意象”这个概念,就是说明古诗中的物象,蕴含情和意。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导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导学案及答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4.《蜀相》导学案

第一课时导学

一、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字,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杜甫创作了、、、等名作。759 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思想,他有“”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 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2.写作背景

《蜀相》一诗,依照仇兆鳌注,断为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称。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汉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杜甫虽然怀有“ ”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蜀相》教案完美版

《蜀相》教案完美版

《蜀相》教案完美版

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

1.1 教学目标

1.1.1 知识与技能:

理解《蜀相》的背景和历史环境。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欣赏杜甫的诗歌才华和文学价值。

1.1.2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杜甫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与忧虑。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1.2 教学内容

1.2.1 诗歌背景介绍:

杜甫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蜀相》的创作背景和历史环境。

1.2.2 诗歌分析:

诗句的意义和结构。

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

2.1 导入:

通过图片或地图展示蜀地和相关历史背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提问学生对杜甫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

2.2 阅读与分析:

学生自读《蜀相》诗歌,理解诗句的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进行讨论和解读。

2.3 讨论与思考: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所表达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第三章:诗歌鉴赏与创作

3.1 诗歌鉴赏: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杜甫的诗歌才华和文学价值。

学生通过朗读和默写,加深对诗歌的印象和理解。

3.2 诗歌创作:

学生模仿杜甫的写作风格,创作一首以“蜀地”为主题的诗歌。

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提高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第四章:拓展与深化

4.1 相关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比较:

学生阅读其他描写蜀地或杜甫诗歌的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作品之间的异同和艺术特色。

《蜀相》导学案2

《蜀相》导学案2

《蜀相》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体会这首诗体现的思想感情。

3.学习借古人抒发自己情怀的写法。

预习学案

【诗海拾贝】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

赏析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诸葛亮创制八阵图后他声名更加卓著。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同时最后一句“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败,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文本卡片】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曾住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其为杜少陵。又因官至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工部。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如何读懂诗歌,以《蜀相》为例(导学案)

如何读懂诗歌,以《蜀相》为例(导学案)

如何读懂诗歌?(导学案)

——以《蜀相》为例

惠水民中陈光雪

针对问题:

诗歌鉴赏是高考永不缺席的题型,如何鉴赏诗歌是语文教师及学生们常下功夫却收效不大的重大疑难工程。鉴于基础、方法等原因,对于普通班同学而言,诗歌鉴赏存在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如何去鉴赏,而是如何去读懂诗,故而欲解决鉴赏问题必先解决读懂问题。因此本课旨在通过师生共同探讨,总结、提出一些较为直接、便捷的方法,以从不同角度对诗歌进行较为硬性的近乎“暴力”的拆解、融合(当然,这会给诗歌的审美带来负面影响,容易破坏诗歌的美感),来达成先读懂诗的目的。也就是说,只有读懂了诗才能去更好的鉴赏诗,最后才能迁移到、谈得上对诗歌的鉴赏。最终,再结合一定的答题方法,以期彻底解决同学们怕诗歌题型、读不懂诗歌、不会赏鉴诗歌、不会回答诗歌相关考题的症结。

学习目标:

1、结合已学诗歌(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等),回顾、重温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读懂诗歌“十二看”。

2、方法技巧的迁移使用,当堂拆解《蜀相》、读懂《蜀相》,以形成读懂诗歌的能力,并完成《蜀相》相关习题。

3、连通高考诗歌阅读鉴赏题型,达成鉴赏诗歌、优化答题思路的目的。

重难点:

1、难点:分析关键词语(看语言:关键字分析,如动词、形象词、“诗眼”)及诗句的内涵,把握诗歌的内容(看意象:如何通过景语体会情思;看内容:如何“诗变文”)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经历(看作者、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看情思)。

2、重点:运用方法,读懂诗歌;达成诗歌鉴赏基础,结合答题技巧,规范回答各类题型。

一、[回顾]

(其实,任何阅读题的答案皆在诗中或可从诗中解析出来。鉴赏诗歌无需引经据典,无需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鉴赏评价作品本身的特点。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这方面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还要注意诗歌提示性的信息,如题目﹑背景提示﹑注释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相》导学案

导读:《蜀相》导学案

[明确目标]

1、知识和能力:

2、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提示:请在明确本文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再进行“先学先练”活动)

[合作探究]

1、整体感悟(赏析前提):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概括写出):

(2)触摸诗人,明确大意(概括写出):

(3)置身诗境,熟读成诵(课堂检查)

2、品味探究(专题训练):

(1)本诗首联采用了怎样的表现形式?

首联在表现形式上是起句设问,对句自答,一问一答中透出对蜀相的思慕之情

(2)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1)“诗眼”分别“自”、“空”

(2)“自”和“空”二字互文见义,碧草映阶,春光空自美好;隔叶黄鹂,声音空自悦耳因为诗人思慕的人早已逝去,诗人无心欣赏自然,大好春光只能“空自”存在,这就突出了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缺少济世英才的慨叹

(3)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表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以凝练的笔墨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勾画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形象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诗人对丞相祠堂的寻访,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寄寓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诗人对忧念苍生、济世扶危的诸葛亮极其崇敬景仰,希望在当时安史之乱中也能有诸葛亮这样雄才大略而又忠心为国之人出现为国效力;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生不逢时、抱负难施的感慨

(5)以《蜀相》为例,说明律诗对仗的特点

律诗要求颔联、颈联对仗要求在一联中的出句和对句在句法结构上一致,同一位置的词语词性相同如本诗颔联的出句“映阶碧草自春色”和对句“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就是如此两句的定语“映阶”、“隔叶”都是动宾短语,“碧草”、“黄鹂”都是名词作主语,“自”、“空”是副词作状语,“春色”和“好音”都是偏正名词短语作谓语总之,此联结构一致,词性相同,平仄相错,对仗十分工整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