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大数据云平台建设方案
自然保护区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建设和运营整体解决方案
目录
PART One
添加目录标题
PART Two
平台建设方案
PART Three
运营整体解决方案
PART Four
技术实现方案
PART Five
应用场景与案例分 析
PART Six
挑战与对策分析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平台建设方案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用于处 理和分析文本数据
机器学习技术:用于预测和 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行为
云计算与大数据存储技术
云计算技术:采用分布式架构,实现数据存储和计算的高效处理 大数据存储技术:采用分布式文件系统,支持海量数据的存储和处理 数据安全技术:采用加密技术和备份策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数据分析技术:采用数据挖掘和分析工具,对存储在云端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
对策建议:完善政策法规,加强法 规执行力度,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 的处罚力度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法规执行力度不足:对违法违规行 为的处罚力度不够,导致法规执行 效果不佳
具体措施: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法规, 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 本
社会认知挑战与对策
挑战:公众对自然保护区大数据的 认知不足
社会认知发展趋势预测
自然保护区大数 据分析应用平台 建设将得到更多 关注
运营整体解决方 案将更加智能化 和个性化
未来发展趋势将 更加注重生态保 护和可持续发展
社会认知将逐渐 提高,对自然保 护区的重视程度 将不断加强
THANK YOU
汇报人:XX
应用场景与案例分 析
生态保护领域应用
生态保护领域现状及问题 大数据在生态保护领域的应用 自然保护区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建设案例 自然保护区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运营案例
智慧林业自然保护区-大数据平台信息化系统集成设计方案
【智慧林业】自然资源保护区大数据信息化系统集成设计方案北京XX科技有限公司2020年X月X日目录第1章概述 ............................................................................................................................. - 12 -第2章总体思路、目标和基本原则...................................................................................... - 13 -2.1 总体思路 ....................................................................................................................... - 13 -2.2 建设目标 ....................................................................................................................... - 14 -2.3 建设内容 ....................................................................................................................... - 15 -2.4 建设依据 ....................................................................................................................... - 16 -2.5 基本原则 ....................................................................................................................... - 18 -第3章“智慧林业”方案详细设计.......................................................................................... - 20 -3.1 野外巡护单兵系统 ....................................................................................................... - 20 -3.1.1 用户需求............................................................................................................... - 20 -3.1.2 设计原则............................................................................................................... - 20 -3.1.3 传输示意图........................................................................................................... - 21 -3.1.3.1 视频传输示意图 ........................................................................................ - 21 -3.1.3.2 系统网络结构示意图 ................................................................................ - 22 -3.1.3.3 系统结构原理图 ........................................................................................ - 22 -3.1.3.4 工作原理.................................................................................................... - 22 -3.1.4 系统组成............................................................................................................... - 24 -3.1.4.1 前端子系统................................................................................................ - 24 -3.1.4.2 传输子系统................................................................................................ - 24 -3.2 自动气象数据采集站 ................................................................................................... - 25 -3.2.1 自动气象站技术参数及规格 ............................................................................... - 25 -3.2.1.1 总体要求.................................................................................................... - 25 -3.2.1.2 各部分要求................................................................................................ - 26 -3.2.1.3 测量参数和精度 ........................................................................................ - 28 -3.2.1.4 其他要求.................................................................................................... - 29 -3.2.2 气象设备选型与介绍 ........................................................................................... - 30 -3.2.2.1 概述............................................................................................................ - 30 -3.2.2.2 设备结构.................................................................................................... - 31 -3.2.2.3 技术指标.................................................................................................... - 33 -3.2.3 系统功能............................................................................................................... - 34 -3.2.4 工作原理............................................................................................................... - 35 -3.2.4.1 温度传感器................................................................................................ - 35 -3.2.4.2 湿度传感器................................................................................................ - 36 -3.2.4.3 风速风向一体传感器(选配) ................................................................ - 36 -3.2.4.4 气压传感器(选配) ................................................................................ - 37 -3.2.4.5 雨量传感器(选配) ................................................................................ - 37 -3.2.4.6 数据采集器构成 ........................................................................................ - 37 -3.2.4.7 数据采集器工作原理 ................................................................................ - 38 -3.2.4.8 数据采集器采样处理 ................................................................................ - 38 -3.2.4.9 防辐射罩.................................................................................................... - 38 -3.2.5 系统操作............................................................................................................... - 39 -3.2.6 注意事项............................................................................................................... - 39 -3.3 森林防火系统建设 ....................................................................................................... - 40 -3.3.1 森林防火系统项目概述 ....................................................................................... - 40 -3.3.1.1 本方案系统优势 ........................................................................................ - 41 -3.3.1.2 需求分析.................................................................................................... - 42 -3.3.1.3 系统功能.................................................................................................... - 43 -3.3.1.4 设计原则.................................................................................................... - 45 -3.3.2 系统解决方案....................................................................................................... - 47 -3.3.2.1 项目概述.................................................................................................... - 47 -3.3.2.2 总体结构拓扑图 ........................................................................................ - 48 -3.3.2.3 方案说明.................................................................................................... - 48 -3.3.3 电子地图与警视联动功能 ................................................................................... - 50 -3.5 视频监控系统 ............................................................................................................... - 52 -3.5.1 系统概述............................................................................................................... - 52 -3.5.2 设计原则和依据 ................................................................................................... - 53 -3.5.2.1 设计原则.................................................................................................... - 53 -3.5.2.2 设计依据.................................................................................................... - 55 -3.5.3 监控系统总体设计组成 ....................................................................................... - 56 -3.5.3.1 视频监控系统 ............................................................................................ - 56 -3.5.3.2 综合安防管理系统 .................................................................................... - 56 -3.5.3.3 安防系统结构 ............................................................................................ - 57 -3.5.4 视频监控系统结构设计 ....................................................................................... - 57 -3.5.4.1 视频功能分析 ............................................................................................ - 60 -3.5.4.2 前端摄像机技术要求 ................................................................................ - 61 -3.5.4.3 前端摄像机布点选择 ................................................................................ - 62 -3.5.4.4 监控设备介绍 ............................................................................................ - 63 -3.5.5 传输设计............................................................................................................... - 64 -3.5.5.1 传输方式设计 ............................................................................................ - 64 -3.5.5.2 电源以及控制信号传输 ............................................................................ - 66 -3.5.6 监控中心设计....................................................................................................... - 66 -3.5.6.1 控制子系统................................................................................................ - 66 -3.5.6.2 显示控制子系统 ........................................................................................ - 67 -3.5.6.3 UPS供电系统.............................................................................................. - 72 -3.6 监控中心建设 ............................................................................................................... - 73 -3.6.1 总体设计............................................................................................................... - 73 -3.6.1.1 设计特色及理念 ........................................................................................ - 73 -3.6.1.2 功能区规划................................................................................................ - 76 -3.6.1.3 监控中心示意图 ........................................................................................ - 77 -3.6.1.4 装修及配套系统 ........................................................................................ - 77 -3.6.2 建设依据............................................................................................................... - 79 -3.6.3 设备概述............................................................................................................... - 82 -3.6.3.1 网络平台.................................................................................................... - 83 -3.6.3.2 安全防护.................................................................................................... - 83 -3.6.3.3 服务器集群................................................................................................ - 83 -3.6.3.4 灾备系统.................................................................................................... - 84 -3.6.4 服务器拓扑图....................................................................................................... - 84 -3.6.5 网络安全设计....................................................................................................... - 84 -3.6.5.1 防病毒技术................................................................................................ - 84 -3.6.5.2 入侵检测技术 ............................................................................................ - 85 -3.6.5.3 流量控制技术 ............................................................................................ - 86 -3.6.5.4 安全隔离与信息交换技术 ........................................................................ - 87 -3.6.5.5 网络安全管理技术 .................................................................................... - 88 -3.6.6 LED大屏建设 ....................................................................................................... - 89 -3.6.6.1 LED显示屏简介 .......................................................................................... - 89 -3.6.6.2 LED显示屏各项技术参数 .......................................................................... - 90 -3.6.6.3 LED显示屏系统概述 .................................................................................. - 95 -3.6.6.4 系统软件组成及功能 ................................................................................ - 98 -3.7 视频监控设备建设 ..................................................................................................... - 105 -3.7.1 企业排口/治理设施工艺点视频监控 ................................................................ - 105 -3.7.1.1 红外摄像机.............................................................................................. - 105 -3.7.1.2 品牌简介.................................................................................................. - 106 -3.7.1.3 产品特性.................................................................................................. - 108 -3.7.1.4 产品参数.................................................................................................. - 108 -3.7.1.5 镜头.......................................................................................................... - 112 -3.7.1.6 防护罩...................................................................................................... - 113 -3.7.1.7 支架.......................................................................................................... - 115 -3.7.1.8 硬盘录像机.............................................................................................. - 116 -3.7.1.9 室外防水箱.............................................................................................. - 119 -3.7.2 五公里区域视频设备清单 ................................................................................. - 120 -3.7.2.1 摄像机...................................................................................................... - 120 -3.7.2.2 产品简介.................................................................................................. - 120 -3.7.2.3 特性描述.................................................................................................. - 121 -3.7.2.4 技术规格.................................................................................................. - 122 -3.7.2.5 镜头.......................................................................................................... - 123 -3.7.2.6 厂商简介.................................................................................................. - 124 -3.7.2.7 防护罩...................................................................................................... - 127 -3.7.2.8 云台(内置解码器) .............................................................................. - 129 -3.7.2.9 支架.......................................................................................................... - 133 -3.7.2.10 硬盘录像机............................................................................................ - 134 -3.7.2.11 室外防水箱............................................................................................ - 137 -3.7.2.12 三合一防雷器........................................................................................ - 138 -3.7.2.13 其他配件线材........................................................................................ - 138 -3.7.2.14 2M光纤................................................................................................... - 138 -3.8 一卡通考勤系统 ......................................................................................................... - 138 -3.8.1 系统概述............................................................................................................. - 138 -3.8.1.1 建设内容.................................................................................................. - 139 -3.8.1.2 “一卡通”系统设计原则 ...................................................................... - 139 -3.8.2 系统功能和作用 ................................................................................................. - 141 -3.8.2.1 “一卡通”的建设意义 .......................................................................... - 141 -3.8.2.2 “一卡通”产品的特点 .......................................................................... - 142 -3.8.2.3 系统结构组成 .......................................................................................... - 143 -3.8.2.4 门禁系统功能原理示意图 ...................................................................... - 144 -3.8.2.5 门禁系统组网布线拓扑示意图 .............................................................. - 145 -3.9 OA协同移动办公系统................................................................................................ - 149 -3.9.1 概述..................................................................................................................... - 149 -3.9.1.1 项目概况.................................................................................................. - 149 -3.9.1.2 方案优势.................................................................................................. - 149 -3.9.2 智能手机终端移动平台办公介绍 ..................................................................... - 151 -3.9.2.1 概述.......................................................................................................... - 151 -3.9.2.2 移动办公信息化思路 .............................................................................. - 152 -3.9.3 系统技术平台..................................................................................................... - 154 -3.9.3.1 总体设计.................................................................................................. - 154 -3.9.3.2 手机移动办公 .......................................................................................... - 154 -3.9.3.3 手机移动办公系统结构图 ...................................................................... - 155 -3.9.3.4 手机移动办公性能 .................................................................................. - 156 -3.9.4 协同办公平台功能介绍 ..................................................................................... - 157 -3.9.4.1 公文管理.................................................................................................. - 158 -3.9.4.2 信息发布.................................................................................................. - 158 -3.9.4.3 信息传递.................................................................................................. - 160 -3.9.4.4 信息门户.................................................................................................. - 161 -3.9.5 系统安全性介绍 ................................................................................................. - 165 -3.9.5.1 身份认证机制 .......................................................................................... - 165 -3.9.5.2 用户控制权限机制 .................................................................................. - 168 -3.9.5.3 数据安全处理机制 .................................................................................. - 169 -3.10 “智慧林业”软件平台建设......................................................................................... - 170 -3.10.1 建设目标........................................................................................................... - 170 -3.10.2 建设原则........................................................................................................... - 171 -3.10.3 建设依据........................................................................................................... - 174 -3.10.3.1 行业法律法规及标准 ............................................................................ - 174 -3.10.3.2 地方法规及标准 .................................................................................... - 177 -3.10.3.3 电子政务总体标准 ................................................................................ - 177 -3.10.3.4 应用支撑标准........................................................................................ - 182 -3.10.3.5 应用业务标准........................................................................................ - 183 -3.10.4 总体架构设计................................................................................................... - 193 -3.10.4.1 智慧林业应用对象 ................................................................................ - 194 -3.10.4.2 智慧林业的作用 .................................................................................... - 196 -3.10.5 技术架构设计................................................................................................... - 197 -3.10.6 系统集成设计................................................................................................... - 198 -3.10.6.1 数据集成................................................................................................ - 198 -3.10.6.2 业务数据集成........................................................................................ - 199 -3.10.6.3 空间数据集成........................................................................................ - 200 -3.10.6.4 系统集成................................................................................................ - 201 -3.10.6.5 权限集成................................................................................................ - 203 -3.10.6.6 界面集成................................................................................................ - 204 -3.10.6.7 集成的三条线索 .................................................................................... - 205 -3.10.7 界面设计........................................................................................................... - 208 -3.10.7.1 Web 2.0技术的应用............................................................................... - 208 -3.10.7.2 规范化.................................................................................................... - 208 -3.10.7.3 简洁化.................................................................................................... - 209 -3.10.7.4 模块化.................................................................................................... - 209 -3.10.7.5 易用性.................................................................................................... - 209 -3.11 “智慧林业”地理信息系统支撑软件建设................................................................. - 210 -3.11.1 设计思路........................................................................................................... - 210 -3.11.1.1 空间业务监控分析展示“一张图”......................................................... - 211 -3.11.1.2 空间数据与业务应用数据一体化 ........................................................ - 213 -3.11.1.3 面向融合、共享的集成化 .................................................................... - 213 -3.11.1.4 空间数据的二三维一体化 .................................................................... - 213 -3.11.2 系统框架........................................................................................................... - 214 -3.11.3 建设内容........................................................................................................... - 214 -3.11.3.1 空间数据库建设 .................................................................................... - 214 -3.11.3.2 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 ............................................................................ - 215 -3.11.3.3 遥感影像数据库 .................................................................................... - 292 -3.11.3.4 元数据库................................................................................................ - 293 -3.11.4 系统功能设计................................................................................................... - 294 -3.11.4.1 地图基本操作和查询功能 .................................................................... - 297 -3.11.5 系统特色........................................................................................................... - 335 -3.11.5.1 多源数据的集成 .................................................................................... - 335 -3.11.5.2 环境GIS与环境模型集成.................................................................. - 335 -3.11.5.3 海量空间数据库管理技术 .................................................................... - 336 -3.11.5.4 系统整体功能设计的可拓展性 ............................................................ - 337 -3.12 “智慧林业”环境数据中心建设................................................................................. - 339 -3.12.1 设计思路........................................................................................................... - 339 -3.12.1.1 提供数据统一存储与管理 .................................................................... - 339 -3.12.1.2 实现数据统一质量控制 ........................................................................ - 340 -3.12.1.3 确保数据资源高效整合 ........................................................................ - 341 -3.12.1.4 提供统一的环境数据共享服务 ............................................................ - 341 -3.12.1.5 提供统一的环境地理信息共享服务 .................................................... - 341 -3.12.1.6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数据深挖掘分析 ............................................ - 342 -3.12.1.7 建立集中数据发布信息门户 ................................................................ - 342 -3.12.2 系统框架........................................................................................................... - 343 -3.12.3 建设内容........................................................................................................... - 344 -3.12.3.1 标准体系规范........................................................................................ - 344 -3.12.4 环境数据中心数据分类编码体系 ................................................................... - 349 -3.12.4.1 数据分类编码原则 ................................................................................ - 350 -3.12.4.2 空间数据分类编码标准 ........................................................................ - 351 -3.12.4.3 业务实体分类代码建设 ........................................................................ - 351 -3.12.4.4 空间数据分类编码 ................................................................................ - 352 -3.12.5 专业数据分类编码 ........................................................................................... - 353 -3.12.6 信息分类代码................................................................................................... - 354 -3.12.7 环境数据中心数据字典及E-R图编制........................................................ - 356 -3.12.8 数据采集设计................................................................................................... - 357 -3.12.8.1 数据填报................................................................................................ - 357 -3.12.8.2 信息定位................................................................................................ - 359 -3.12.8.3 数据汇总加工........................................................................................ - 359 -3.12.9 数据交换平台................................................................................................... - 362 -3.12.9.1 数据定义................................................................................................ - 365 -3.12.9.2 数据映射................................................................................................ - 367 -3.12.9.3 数据转换................................................................................................ - 368 -3.12.9.4 消息路由................................................................................................ - 370 -3.12.10 数据仓库管理 ................................................................................................. - 372 -3.12.10.1 元数据管理.......................................................................................... - 372 -3.12.10.2 性能监控和管理.................................................................................. - 376 -3.12.10.3 数据仓库运行时监控 .......................................................................... - 377 -3.12.11 信息服务系统 ................................................................................................. - 377 -3.12.12 数据查询系统 ................................................................................................. - 378 -3.12.12.1 污染源台帐.......................................................................................... - 378 -3.12.12.2 建设项目审批数据查询 ...................................................................... - 379 -3.12.12.3 排污申报管理...................................................................................... - 379 -3.12.12.4 污染源监控管理.................................................................................. - 380 -3.12.12.5 污染源监察管理.................................................................................. - 381 -3.12.12.6 排污许可证数据.................................................................................. - 381 -3.12.12.7 污染源普查数据.................................................................................. - 382 -3.12.12.8 污染源其他数据信息 .......................................................................... - 382 -3.12.12.9 地表水数据.......................................................................................... - 382 -3.12.13 系统特色......................................................................................................... - 383 -3.12.13.1 规范的环境数据的元数据 .................................................................. - 383 -3.12.13.2 完善的环境数据的资源目录 .............................................................. - 384 -3.12.13.3 环境数据和空间数据一体化 .............................................................. - 384 -3.12.13.4 多层次多角度组织环境资源数据 ...................................................... - 386 -3.12.13.5 切合实际,多种数据入库手段 .......................................................... - 386 -3.13 “智慧林业”环境应急指挥管理系统建设................................................................. - 386 -3.13.1 系统总体设计................................................................................................... - 386 -3.13.1.1 五个层次................................................................................................ - 387 -3.13.1.2 三个体系................................................................................................ - 390 -3.14 智慧林业大数据平台设计 ....................................................................................... - 391 -3.14.1 项目概述 (392)3.14.1.1 项目背景 (392)3.14.1.2 项目意义 (392)3.14.1.3 项目目标和任务 (393)3.14.2 系统分析 (394)3.14.2.1 系统用户分析 (394)。
(完整word版)云平台运维建设方案
现有应用系统由于更新和版本变化。应用系统设备安装业务复杂,管理维护压力增大。当出现硬件和系统错误时候,缺少非常简便和快速备份和恢复系统。
4.4据做了一定传统备份和容灾手段进行保护,但这种传统容灾备份只解决有限问题,与实际需求很大差距。现有备份效率低下,不能快速验证数据完整;缺少对系统应用版本备份;出现故障后,恢复漫长繁琐,可操作性很低。
6.4
方案总体架构设计
6.5
6.6
根据前期需求,考虑项目工作量、用户行为变化及流程设计,建议分期分阶段进行建设,其中分为三个阶段建设:
(一)第一阶段,xxx国土基础网络建设阶段
(二)
统一规划业务网、办公网、互联网,防火墙设备与交换机设备环境搭建
统一规划服务器、存储、光纤网络环境搭建
重新规划的网络建设架构如下:
4.3
4.4
4.4.1
4.4.2
业务连续性存在潜在威胁
业务系统设备多数使用一机一应用/一机多应用的模式,当前的这种部署模式,如果某台物理服务器因为各种原因计划内停机或者故障停机,都不可避免的会造成其上运行的业务系统停止的问题,这将直接影响到用户业务的正常开展。
管理复杂,响应速度滞后
每个业务系统的服务器的维护,高可用性和灾难备份没有统一的管理手段,只能因系统而异,管理难度大,无法响应业务系统的要求。
2.3
2.4
基础支撑平台及运维保障平台的建设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1)通过加强对业务内网、办公网、互联网的安全管理,实现生产数据和涉密信息的集中存放和管理,保证信息安全;
(2)
(3)通过为32个乡镇国土所提供云端虚拟桌面服务,保障数据不在国土所用户的终端设备上落地的基础上,实现各项数据及业务应用的便捷接入,有效促进业务协同;
大数据可视化平台建设方案
数
据 分 析
数据 挖掘
多维 分析
灵活 报表
决策 仪
表盘
据 地图 自助 分 分析 分析 析
Ora智cl慧e 小区云服务E平台整体解K决in方gb案a智se慧D小B区C云lo服ud务平台整体解决方案智慧小区云服务平台整体解决方案
T
DB2
L
MangoD
B
MPP
标准应用接口JDBC、ODBC等
数
据
并行
水平分区
xQuery 灵活报表 决策仪表盘 多维分析 地图分析
任务调度
+
统一语义模型
+
+
+
所有 数据源
监控视频
多维数据库
关系数据 库
Nosql数据库
数据仓库
Smartbi绝不是个报表设计器,而是个集成、扩展的平台
直观的图形展现
• 表现形式丰富:内置全国地图(到区县级)、表格、油量图、泡泡图、雷达图 、地图、柱图、饼图、曲线图等丰富的数据展示形式
在KingbaseDBCloud架构基础上,增加对HDFS 文件存储的支持,实现SQL和NoSQL统一访问接 口,同时支持SQL和NoSQL查询处理
KingbaseDBCloud-系统功能
KingbaseDBCloud
数据共享(标准应用接口JDBC、ODBC等)
数
MPP
并行 SQL
水平分区 垂直分区
配置与变更
系统运维 调度与监控
数据分 析
大数据分析
灾备与恢复
分析决策人员 开发人员 运维人员
安全与审计
通信网络
主机
存储
基础设施
操作系统
数据库
自然保护区生态大数据信息化云平台建设和运营总体解决方案
“十三五规划”指出当前保护区各系统”信息孤岛”或数据“烟囱”现象严重 国家保护区局指出各业务系统统一规划、统一平台,强化数据共享与应用协
同 保护区缺乏有效的数据融合、管理和分析规划工具
建设目标
构建可感知、可互联、可管理、可分析的一体化业务体系,建设智慧保护区 通过天空地一体化传感网络,构建保护区天空地一体化生态感知监测体系
可分析
分析评估:多源时空大数据分析利用
•围绕自然保护区管护监测、科研宣教和开发利用,通过大数据挖掘技术,获取自然保护区生态生境的实时变 化,实现对生态系统统计评估预警,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自然保护区生态大数据信息化云平台建设和运营总体解决方案
智慧自然保护区现状分析
政务外网与互联网逻辑隔离, OA系统在互联网上运行 ,政 务内网未启用,县级以下单位 未联通。
? 就近处有供电点,通过电缆取电 ? 风力发电,创造能源 ? 太阳能有效利用
•通过天空地一体化的传感网络,包括卫星遥感、低空航摄、地基视频、生态监测设备、智能移动终端等等,
可互联 实现对自然自然保护区透彻的感知,获取及时、准确、持续、全面的监测感知数据;
可管理
综合管理:可视化生态管理保护监测
•将获取的多源时空资源和监测数据进行统一组织管理,通过二三维GIS、多媒体和VR/AR等技术实现对自然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资源开发利用的持续可视化管理展示;
打造标准化数据接口共享;快速、稳定的数据入库、实时更新与维护机制 平台化设计理念,搭建多业务体系集成的保护区“一张图”综合监管平台 ,各业务系统统一规划、统一平台,SOA模块化构建、无缝衔接,高效协同 强大的数据查询统计分析能力,综合的业务管理功能
大数据云平台项目规划建设方案
需求分析与评估
总结词
需求细化、优先级排序、风险评估
详细描述
将业务需求和技术需求进行细化,明确各项需求的优先级和实现路径,同时对项目需求进行风险评估,包括资源 、技术、市场等方面的风险,为后续项目计划制定提供依据。
03
项目总体规划
项目整体架构设计
架构设计原则
基于模块化、松耦合、可扩展等原则进行设计,同时考虑高可用性 、安全性、稳定性以及可扩展性等因素。
根据项目需求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 的云平台,如阿里云、腾讯云等。
02
资源规划
根据系统规模和性能要求,规划云平 台所需资源搭建
在选定的云平台上创建部署环境,包 括操作系统、网络环境、数据库等。
性能测试
对部署好的系统进行性能测试,确保 系统能够满足项目需求。
05
运维管理体系建设方案
运维管理策略
制定运维管理策略,包括监控、部署、安全、备份等方 面的策略,以确保系统稳定运行和数据安全。
运维管理流程
明确运维管理流程,包括问题管理、变更管理、配置管 理等方面的流程,以确保运维工作的规范化和高效化。
监控预警与应急响应方案
监控预警
通过建立完善的监控预警系统,实现对系统运行状态 的实时监控和预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避免故障 的发生。
项目进度管理与风险管理计划
项目进度管理
制定详细的项目时间表,包括各阶段的时间节点和里程碑,并采用甘特图等工具进行进度监控。
风险管理计划
识别项目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影响,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和备选方案,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项目验收与转交方案
项目验收方案
制定详细的验收标准和流程,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 全测试等,确保项目满足预期目标。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环境保护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6.03.07•【文号】环办厅[2016]23号•【施行日期】2016.03.0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其他规定正文关于印发《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环办厅[2016]2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机关各部门,各派出机构、直属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号)精神,积极开展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与应用工作,我部组织编制了《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大数据是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正快速发展为对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从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
全面推进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加快建设数据强国,已经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数据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推进全国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联网共享,开展生态环境大数据分析。
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在环保等重点领域引入大数据监管,主动查究违法违规行为。
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文件要求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共享,促进大数据在各行业创新应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政府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推动简政放权和政府职能转变;构建“互联网+”绿色生态,实现生态环境数据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
陈吉宁部长要求,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已成为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要加强生态环境大数据综合应用和集成分析,为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目前,环境信息化存在体制机制不顺,基础设施和系统建设分散,应用“烟囱”和数据“孤岛”林立,业务协同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综合支撑和公众服务能力弱等突出问题,难以适应和满足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需求。
基于大数据的生态环保监管监测云平台建设方案
基于大数据基于大数据基于大数据的生态环保监管监测云平台建设方案基于大数据的生态环保监管监测云平 台建设方案基于大数据的生态环保监管监测云平台建设方案基于大数据的生态环保监管监测云平台建设方案 基于大数据的生态环保监管监测云平台建设方案大数据的生态环保监管监测云平台建设方基于大数据的生态 环保监管监测云平台建设方案基于大数据的生态环保监管监测云平台建设方案案的生态环保监管监测云平台 建设方案
设方案基于大数据的生态环保监管监测云平台建设方案案的生态环保监管监测云平台建设方案基于大数据基
管监测云平台建设方案 于大数据的生态环保监管监测云平台建设方案基于大数据的生态环保监管监测云平台建设方案基于大数据的
生态环保监管监测云平台建设方案基于大数据的生态环保监管监测云平台建设方案基于大数据的生态环保监 管监测云平台建设方案大数据的生态环保监管监测云平台建设方基于大数据的生态环保监管监测云平台建设 方案基于大数据的生态环保监管监测云平台建设方案案的生态环保监管监测云平台建设方案
基于大数据基于大数据的生态环保监管监测云平台建设方案基于大数据的生态环保监管监测云平台建设方案 基于大数据的生态环保监管监测云平台建设方案基于大数据的生态环保监管监测云平台建设方案基于大数据 的生态环保监管监测云平台建设方案大数据的生态环保监管监测云平台建设方基于大数据的生态环保监管监 测云平台建设方案基于大数据的生态环保监管监测云平台建设方案案的生态环保监管监测云平台建设方案
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
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改革任务。
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
我国经过60多年的努力,已建立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然存在重叠设置、多头管理、边界不清、权责不明、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
为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高质量生态产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保护自然、服务人民、永续发展为目标,加强顶层设计,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强化监督管理,完善政策支撑,建立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确保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得到系统性保护,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生态支撑。
(二)基本原则——坚持严格保护,世代传承。
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应该保护的地方都保护起来,做到应保尽保,让当代人享受到大自然的馈赠和天蓝地绿水净、鸟语花香的美好家园,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自然遗产。
——坚持依法确权,分级管理。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改革以部门设置、以资源分类、以行政区划分设的旧体制,整合优化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构建新型分类体系,实施自然保护地统一设置,分级管理、分区管控,实现依法有效保护。
自然保护区生态大数据信息化云平台建设和运营总体解决方案
运营模式与体制机制创新
创新运营模式
采用“互联网+生态大数据”的 运营模式,将生态大数据与云计 算、物联网等技术相结合,提高 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管理和服务水 平。
创新体制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投资和分配机制 ,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推动自 然保护区生态大数据信息化云平 台的可持续发展。
推广应用
加强宣传和推广,扩大用户群体 和应用范围,提高云平台的知名 度和影响力。
平台架构与功能模块
• 平台架构:自然保护区生态大数据信息化云平台采用分层架构设计,包括基础设施层、数据层、功能层和 应用层。
• 基础设施层:提供硬件基础设施和网络环境,包括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和安全设备等。 • 数据层:负责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和管理,包括数据源整合、数据存储管理、数据处理分析和数据质
03
自然保护区生态大数据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化云平台运营模式
运营策略及实施方案
数据中心建设
建立专业的生态大数据中心,整合和共享自然保护区生态数据,为相关人员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云平台运营
通过云平台提供在线服务,包括数据查询、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帮助用户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自然保护区。
数据安全
保障数据的安全性,采用先进的数据加密技术和隐私保护技术,确保数据不被泄露和滥用。
服务体系与标准规范
建立服务体系
建立完善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体系,为用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支持,提升用 户满意度。
标准规范制定
根据自然保护区生态大数据信息化云平台建设和运营的实际需求,制定和完善相关标准规 范,推动云平台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
质量检测与评估
建立完善的质量检测和评估机制,对云平台的建设和运营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不断提 高云平台的建设质量和运营水平。
自然保护区大数据可视化管理平台建设和运营整体解决方案
自然保护区大数据可视化管理平台建设和运营整体解决方案1、物流部1)负责执行储运部的各项工作流程和作业标准,合理利用仓储空间,积极探索新的运输模式,不断提出优化物流作业流程改善建议;2)寻找物流公司、进行比价、议价及运输合同的签订;3)执行运输考核指标,定期对承运商进行考核与评估;4)及时监控运输市场动态,及时调整运输策略,加速物流速度,降低运输成本;5)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和仓库设施,降低人力成本、能耗和物料的消耗;6)负责物流运输异常投诉的处理与跟进;7)相关沟通、协调工作,运输公司运营方案。
2、商品配送1)接收出库单,打印拣货单,填写物流单。
2)将物流单的信息反馈业务员和跟单员。
3)查询物流单号,以及处理问题件。
4)处理与物流公司交接事务。
5)配合物流平台操作员为相关货运公司上门提货,做好货品归类、清点数量等准备工作。
6)与业务部作好沟通工作。
7)做好接单,写单,查单工作。
3、核心业务及关键控制点物流内部作业管理,需抓住物流作业中必须控制的点,制定相应的作业管理目标,并针对管理目标制定相应的管理流程及作业标准。
1)尽量减少外叫车参与市内配送工作;如一定要用外车,需要业务员签字;方可交由物流部调车。
2)建立长期合作物流公司档案及物流合同(物流公司营业职照、税登记证、机构带码证、专线报价)。
3)每月15日前物流部完成回单对账工作(单据:物流托运单、我司出货清单、对账单,以客户在我司清单上签字或盖章为准),从财务到公司付清运费以每月25日完成,账期为55天(月结承运商)。
4)回单结承运商,应在回单财务部3天之内;将运费付出(拿现金或转账)。
5)建立运费账目明细(客户、数量、名称、地址、金额),每月10号前递交公司。
第一条本着顺应公司总体发展需求经充分市场调研,由董事会讨论通过,对条件成熟、有良好发展空间的建筑市场以及与之相关的产业可设立分公司。
第二条对已成立的分公司,按承包经营责任制模式承包人实行竞争上岗,承包周期为年,竞争承包人的资格须经董事会讨论,董事长批准。
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解决方案及应用
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解决方案及应用目录01自然资源政策及趋势02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解决方案03自然资源厅建设建议自然资源管理职能的变化:大调查、大确权、大监管、大规划、大保护、大修复土地矿产地质海洋测绘森林草原湿地水自然保护区------空间规划用途管制生态修复调查监测确权登记开发利用资产管理国务院组成部门调整组建自然资源部国土资源部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则职责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职责水利部水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农业部草原资源调查和确权管理登记管理职责国家林业局森林、湿地等资源调查和确权管理登记管理职责国家海洋局职责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层职责自然资源部对外保留国家海洋局牌子国土住发资建改源部委部多规合一统一空间规划国省县镇地规划划总专详体项细规规划两统一职责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职责建设背景国家级平台基本开发完成并在部内网部署运行,各省(区、市)正在开展建设工作平台建设进展存在主要问题1、机构改革导致工作推进存在困难2、信息化统筹建设,导致资金申请困难3、数据脱密问题4、涉密网络建设问题5、缺少建设标准问题6、数据共享收集问题7、保密要求软件国产化导致的问题一二建设背景——机构改革后的新要求•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为底板,结合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形成全国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监测评估预警和实施监督机制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年5月9日印发了《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文),明确要求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已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国家统一的测绘基准,整合各类空间关联数据,建立全国统一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自然资源部2019年7月18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和现状评估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19]38号文),要求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和市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工作。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15.07.26•【文号】国办发〔2015〕56号•【施行日期】2015.07.26•【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监测正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5〕5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已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7月26日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存在范围和要素覆盖不全,建设规划、标准规范与信息发布不统一,信息化水平和共享程度不高,监测与监管结合不紧密,监测数据质量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难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影响了监测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政府公信力,必须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坚持全面设点、全国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明晰事权、落实责任。
依法明确各方生态环境监测事权,推进部门分工合作,强化监测质量监管,落实政府、企业、社会责任和权利。
健全制度、统筹规划。
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统一规划布局监测网络。
科学监测、创新驱动。
依靠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加强监测科研和综合分析,强化卫星遥感等高新技术、先进装备与系统的应用,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立体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综合集成、测管协同。
推进全国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联网和共享,开展监测大数据分析,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有效联动。
自然保护地智慧化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方案
建立完善的数据备份机制,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 ,并制定应急恢复预案,确保数据不丢失。
数据访问控制
对数据访问进行严格的权限控制,确保只有授权 人员才能访问相关数据。
系统安全保障方案
网络安全
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 等安全技术手段,确保 系统网络的安全性。
主机安全
对系统主机进行安全加 固,包括操作系统、数 据库等方面的安全配置 ,防止主机被攻击。
环境监测应用方案
环境监测
利用物联网技术对自然保护地内的环境质量进行实时监测,包括空 气质量、水质、气候变化等。
环境预警
通过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并预警环境问题,为环境保护部门提供决 策依据。
环境治理
基于大数据分析,提出针对性的环境治理措施,评估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自然保护地的生态系统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生 态系统结构、功能、健康状况等。
实施流程与方法
需求分析
对自然保护地的需求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平 台的功能和特点,为平台建设提供依据。
系统设计
根据需求分析结果,设计平台的架构、界面和 功能,确保平台的可扩展性和易用性。
技术研发
根据系统设计结果,进行技术研发和系统实现, 确保平台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数据采集与处理
通过数据采集和处理技术,为平台提供准确、全面 的数据支持。
建设内容
构建自然保护地智慧化大数据综 合管理平台,包括数据采集、存 储、处理、分析与应用等方面。
建设范围
涵盖全国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地, 包括国家级、省级和地方级自然 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 等。
建设重点任务
建立数据采集体系
建设数据存储与管理平台
通过遥感、GIS、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 自然保护地数据的全面采集和实时更新。
智慧环保天空地大数据一体化管理平台建设方案
小无名,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小无名
目录 /目录
01
点击此处添加 目录标题
04
天空地大数据 一体化管理平 台技术方案
02
项目背景与目 标
05
天空地大数据 一体化管理平 台应用场景
03
天空地大数据 一体化管理平 台架构
环保意识薄弱:公众环保 意识薄弱,参与度低,影 响环保工作的推进
天空地大数据一体化管理平台的意义
提高环保工作效率:通过整合天空地大数据,实现环保数据的实时监测、 分析和预警,提高环保工作效率。
降低环保成本:通过天空地大数据一体化管理平台,实现环保数据的共享 和协同,降低环保成本。
提高环保决策水平:通过天空地大数据一体化管理平台,实现环保数据的 深度分析和挖掘,为环保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效益评估
空气质量改善:通过监测、预警、治理 等手段,降低污染物排放,提高空气质 量
水资源保护:通过监测、预警、治理等 手段,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质
生态保护:通过监测、预警、治理等手 段,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质量
节能减排:通过监测、预警、治理等手 段,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
社会效益:通过监测、预警、治理等手 段,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促进社会和谐 发展
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
数据采集:通过卫星、无人机、地面传感器等 设备采集环境数据
数据预处理:对数据进行清洗、去噪、归一化 等处理
数据存储:采用分布式存储技术,保证数据安 全可靠
数据分析:运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 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潜在规律和关联关系
数据可视化:将分析结果以图表、地图等形式 直观展示,便于决策者理解和使用
自然保护区大数据分析平台建设整体解决方案
加强培训与推 广:对用户进 行培训,提高 用户使用技能, 同时加强平台 推广,提高用
户覆盖率
06 案例分析与应用前景
成功案例分享
案例一:某自然保护区大数据分析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案例二:某城市空气质量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案例三:某农业园区智能化种植与管理的建设与应用 案例四:某水域水质监测与保护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应用前景展望
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加强数 据挖掘和分析技术
拓展应用领域:从单一自然 保护区到多个区域
推动生态旅游发展:利用大 数据分析为生态旅游提供支
持
促进科研合作:加强与科研 机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
化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自然保护区大数 据分析平台将逐 渐普及
智能化、自动化 技术将得到广泛 应用
数据共享与合作 将成为未来发展 的重要趋势
02 自然保护区现状与问题
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是保 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可以保 护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和繁殖地。
促进可持续发展:自然保护区可以 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 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可持续发展 的机会。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维护生态平衡:自然保护区可以维 护生态平衡,防止生态系统的破坏 和环境的恶化。
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来源:收集自然保护区内的各种数据 数据清洗: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和清洗 数据分析: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 数据可视化:将分析结果以图表、报表等形式进行可视化展示
数据可视化与交互
数据可视化:通过图表、图形等直观展示数据,便于用户理解和分析 交互功能:提供多种交互方式,如鼠标悬停、点击、拖拽等,增强用户体验 可视化效果:采用先进的可视化技术,如热力图、桑基图等,提高数据展示效果 定制化服务: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数据可视化方案,满足不同需求
加速推进智慧自然保护地建设
52绿色中国加速推进智慧自然保护地建设文/胡理乐 刘增力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Advancing the Wisdom Natural Protected Area53绿色中国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智慧监管系统历时1年多的研发,日前已经正式上线,在各项资源管护工作中投入使用。
这是智慧自然保护地建设取得的新进展。
这个智慧监管系统以业务为导向、数据为核心,从数据采集、数据管理和数据应用三方面设计搭建,可为保护区的资源调查监测、科教宣传、业务工作和保护决策提供数据和科学支撑。
该系统由“长青e调查”APP与数据管理分析系统两部分组成。
调查APP包括“首页、任务、速记、地图、我的”5个模块;智慧监管系统包括“保护区概况、本底资源、调查监测、调查任务、环境监测、影音识别、数据分析、系统管理”8个功能模块。
通过项目管理和调查任务联动管理,建立了监测任务制定、任务下发、数据采集、数据审核、数据应用的高效综合管理体系。
达到了业务部门可视化管理,监测人员明确工作任务,数据采集效率提升的管理目标。
系统还具有监测任务灵活下发、表单自定义配置、监测数据采集高效等特色。
所谓的智慧自然保护地,是以自然保护地的多元数据为基础、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武装”自然保护地,从而为自然保护地的保护管理、科学研究及科普宣教等工作提供智慧保障和技术支撑。
智慧自然保护地建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辅助自然保护地建立资源本底数据库、开展科普宣教及监测成果管理工作,便于掌握资源本底名录信息和监测信息;二是辅助完成人类活动图斑核查工作,建立自然保护地项目电子台账,查询审核建设项目涉及自然保护地位置关系情况;三是动态监管辖陕西绿色家园54绿色中国系统搭载物种AI鉴定功能区内自然保护地发展情况、资源本底变化情况、人类活动情况等;四是辅助决策,辅助自然保护地范围审核、整合优化、空间布局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地规划等工作。
生态环保空天地一体化管理平台建设综合解决方案
汇报人:
日期:
CATALOGUE
目 录
• 背景介绍 • 平台建设方案 • 技术实现 • 平台特色与优势 • 实践案例与效果展示 • 总结与展望
01
CATALOGUE
背景介绍
生态环保的重要性
保护自然环境
生态环保是保护自然环境和维 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有利
跨部门协同
空天地一体化管理整合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资源 ,促进跨部门协同合作,形成整体合力。
提高管理效率
空天地一体化管理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智 能化系统,提高环境管理的效率和精准度。
平台建设的目标和意义
构建智慧环保体系
通过平台建设,构建智慧环保体系, 实现环境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和现 代化。
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于保障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维护人类健康
生态环保对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有 着直接的影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 坏都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推动经济发展
生态环保在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实 现经济可持续增长方面具有重要作 用,同时也有助于提高社会效益和 经济效益。
空天地一体化管理的必要性
全面监测和管控
空天地一体化管理实现对环境全方位、多尺 度的监测和管控,有效解决传统环境监测和 治理的不足。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
空间数据管理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空间数据库,实现空间数据的存储、 查询、编辑和管理。
空间分析与应用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空间分析、模拟和预测,为环境管理 和决策提供支持。
环境地图制作与展示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制作环境地图,展示环境状况、资源分布等 信息。
物联网技术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等业务功能体系,以实现保护区的可视化生态管理保护监测及多源时空大数据的分析利用。
将获取的多源时空资源和监测数据进行统一组织管理,通过二三维GIS、多媒体和VR/AR等技术实现 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资源开发利用的持续可视化管理展示; 围绕自然保护区管护监测、科研宣教和开发利用,通过大数据挖掘技术,获取保护区生态生境的实时 变化,实现对生态系统统计评估预警,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四、保护区综合管控平台
基于保护区二三维GIS平台,整合保护区现有的本底资源等基础数据并基于各类感知设备所获取的监测 数据,利用数据管理和挖掘技术,实现各类数据标准化接入、规范化管理、智能化分析评估和可视化展示, 因地制宜地为大桂山保护区定制构建科研监测、管理保护、监测预警、社区管理、旅游管控和应急指挥调度 等业务应用。
病虫害监测 土地利用监测 人员搜救
病虫害监测 土地利用监测 人员搜救 声学记录仪 气象、土壤监测
双波段摄像头
野保相机
防火雷达
卡口监控
水文监测仪
二、监测感知体系_天空地一体化监测
移动终端 巡护事件记录
天 地 人 协 同 巡 护 监 测 作 业
人工 巡护
定位/智能识别
动植物信息记录
病虫\火情记录 巡护到位率监管 用地类型监测 病虫害监测 违规工矿监测 灾情信息监测 气象信息监测 水文信息监测 卡口\动物\火情监测
地面
视频监控
监测感知体系
数据传输网络
综合管控平台(含数据中心)
公众服务平台
三、大数据可视化分析
大数据分析系统基于云计算技术,在大数据应用的背景下,充分挖掘生态保护领域的数据价值,为科
学保护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系统将已有监测数据,以时间、空间等不同角度进行统计汇总,
同时提供多种专题计算和地理分析等专项应用,充分发掘保护区数据价值,为保护区的科研监测工作提供 数据支撑和依据,提升已有监测数据的实用性,完善保护区的有害生物库、物种名录信息。
平台化设计理念,搭建多业务体系集成的保护区“一张图”综合监管平台 ,各业务系统统一规划、统一平台,SOA模块化构建、无缝衔接,高效协同
保护区缺乏有效的数据融合、管理和分析规划工具
强大的数据查询统计分析能力,综合的业务管理功能
7
二、建设思路
针对保护区信息化建设,xx公司构建保护区“空天地”一体化全面监测感知体系,搭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保护区一张图”平台;并在一张图平台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为各保护区定制化构建科研监测、保护管理、科
平台层
信息层 网络层 感知层 保护区“一张图”综合监管平台 基础数据库 | 空间数据库 | 资源数据库 | 业务数据库 神经
血液
传感网 | 通信网 | 数据网 | 互联网
五官
01 各类传感器 | 图像采集终端 | 移动定位终端 | 无人机与卫星遥感 IT和网络基础设施
8
二、保护区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感知体系
地面
相机/测距仪 其它传感器 相机 激光Lidar
智能终端、巡护系统、 执法检查系统、巡护管 理平台
空中
红外/紫外 超声波….. 气象站 水文站
机器 巡护 监测
三维可视化平台、 LIDAR安全距离检测系 统、多源传感器融合系 统、巡护监测数据管理、 可见光智能缺陷识别系 统、多源传感器融合系 统、巡护数据管理
注重实用 适度超前 统筹规划 分步实施
02
大数据云平台顶层设计
一、总体框架
标准 遵从
智慧自然保护区总体目标
用户层
政府管理机构 | 企事业单位 | 社会公众
模式 创新
四肢
实 施 保 障 体 系
规 范 标 准 体 系
应用层
资源共享| 林区巡护 | 生态监测 | 综合管理 | 科普宣教| 智慧旅游
大脑
综合管理:可视化生态管理保护监测
•将获取的多源时空资源和监测数据进行统一组织管理,通过二三维GIS、多媒体和VR/AR等技术实现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资源 开发利用的持续可视化管理展示;
可管理 可分析
分析评估:多源时空大数据分析利用
•围绕自然保护区管护监测、科研宣教和开发利用,通过大数据挖掘技术,获取保护区生态生境的实时变化,实现对生态系统统计评估预警,全面 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大数据云平台建设方案
自然保护区
行业背景
自然保护区大数据管控平台
自然保护区大数据管控平台是指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 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的手段,形成自然保护区立体感知、管理协同高效、生态价值凸显、服务 内外一体的自然保护区发展新模式。 构建保护区“空天地”一体化全面监测感知体系,搭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区一张图”平台; 并在一张图平台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为各保护区定制化构建科研监测、保护管理、科普宣教、生态旅
国家环保部部长陈吉宁提出构建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体系
通过天空地一体化传感网络,构建保护区天空地一体化生态感知监测体系
“十三五规划”指出当前保护区各系统”信息孤岛”或数据“烟囱”现象严重
打造标准化数据接口共享;快速、稳定的数据入库、实时更新与维护机制
国家保护区局指出各业务系统统一规划、统一平台,强化数据共享与应用协 同
三、建设原则
“十三五”时期自然保护区信息化将顺应全球信息化大势,以国家信息化战略为指引,以全面支撑引领自然保护 区现代化建设为目标,紧贴保护区改革发展、资源保护、生态修复、产业发展等各项事业,大力推动“互联网+”自 然保护区建设。 利旧节约 安全有序 整合资源 协同共享 强化服务 面向应用
“五个统一” 基本原则
普宣教、生态旅游等业务功能体系,以实现保护区的可视化生态管理保护监测及多源时空大数据的分析利用。
可感知 可互联
感知互联: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保护区全面监测感知体系
•通过天空地一体化的传感网络,包括卫星遥感、低空航摄、地基视频、生态监测设备、智能移动终端等等,实现对自然保护区透彻的感知,获取 及时、准确、持续、全面的监测感知数据;
目录页
0 1 自然保护区建设背景
目录
0 2 自然保护区大数据平台顶层设计
0 3 自然保护区整体解决方案 0 4 建设亮点及发展趋势
01
自然保护区建设背景
一、建设背景
政策背景
国家保护区局将“互联网+”保护区信息化列为2017工作 重点
建设目标
构建可感知、可互联、可管理、可分析的一体化业务体系,建设智慧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