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注入和快速退火工艺处理
【doc】离子注入工艺简介
离子注入工艺简介
离子注入工艺简介
蔡宁张伯昌
亚舍立半导体贸易(上海)有限公司200122)
1引言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CMOS工
艺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离子注入工艺
的发展.反言之,离子注入工艺的不
断成熟进一步改善了半导体产品的
质量,尤其是CMOS产品的性能,当
线宽进入亚微米后,离子注入在整
个半导体生产中更成了不可或缺的
一
部分.
离子注入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改
变芯片内载流子的分布从而达到所需
的电参数,其中包括源漏极间的串
联电阻,优化其沿路的电场分布,
并减低甚至消除短沟道效应,降低
CMOS的工作电压,提高运行速度,
降低寄生电容及功耗.下面我们逐
步介绍每一道离子注入工艺要求及目
的.'
2离子注入工艺的概述
一
般的CMOS需8—10步离子
注入工艺,而当今先进的CMOS产品
更需20多步离子注入.根据在场效
应管的位置,离子注入工艺可分为三大块:1)沟道区及井区(Channe1 andWel1)掺杂;2)多晶硅(Poly)
注入:3)源漏区(SourceDrain)注
入.
2.1沟道及井区掺杂
沟道区及井区的掺杂主要有阈
值电压调节(V+Adjust)注入,
反穿通(Anti-punchthrough)注
入,埋层(BuriedLayer)注入,
井问绝缘注入(Channe1Stop),
井区反型(RetrogradeWel1)注
入及吸收(Gettering)注入.这部
分注入工艺的能量比较宽,但剂量属中低范围,所以此部分注入工艺基
本上使用中束流及高能注入机.
2.1.1阈值电压调节注入工艺
(V.Adjust)
阈值电压调节注入工艺是半导
离子注入工艺流程
离子注入工艺流程
《离子注入工艺流程》
离子注入工艺是一种将离子束束注入半导体器件中,改变器件性能的技术。离子注入工艺可以增强器件的导电性、改变其电子结构、调节材料的性能等。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下离子注入工艺的基本流程。
首先,器件准备。在进行离子注入之前,需要准备好待处理的半导体器件。这包括对器件进行清洁和表面处理,以确保离子能够完全渗透到材料内部。
接着是离子注入。在离子注入设备中,通过高能离子束束注入到半导体器件中。这一步需要严格控制离子束的能量、注入时间和深度,以确保离子能够准确地渗透到材料内部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然后进行退火处理。在离子注入完成后,通常需要对器件进行退火处理。这是为了让离子束注入的材料重新排列,使其在晶格中形成更稳定的结构,并恢复器件的性能。
最后是器件测试。经过以上步骤后,需要对器件进行测试,以确保离子注入工艺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包括对器件的导电性能、电子结构等进行检测。
总的来说,离子注入工艺流程包括器件准备、离子注入、退火处理和器件测试。通过严格控制这些步骤,离子注入工艺可以
有效地改善半导体器件的性能,为半导体工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集成电路工艺之离子注入
离子注入系统的原理示意图
使带电粒子偏转,分出中性粒子流 中性束路径
类似电视机,让束流上下来回的对圆片扫描
离子注入系统原理
• 离子源通过加热分解气体源如BF3或AsH3成为带正 电离子(B+或As+)。
• 加上约40KeV左右的负电压,引导这些带正电离子 移出离子源腔体并进入磁分析器。
• 选择磁分析器的磁场,使只有质量/电荷比符合要 求的离子得以穿过而不被过滤掉。
• 被选出来的离子接着进入加速管,在管内它们被 电场加速到高能状态。
离子注入系统原理
• 被掺杂的材料称为靶。由加速管出来的离子先由 静电聚焦透镜进行聚焦,再进行x、y两个方向的 扫描,然后通过偏转系统注入到靶上。
– 扫描目的:把离子均匀注入到靶上。 – 偏转目的:使束流传输过程中产生的中性离子不能到
• 杂质未激活
– 在注入的离子中,只有少量的离子处在电激活的晶格 位置。
注入损伤
• 级联碰撞? • 简单晶格损伤
– 孤立的点缺陷或缺陷群(注入离子每次传递给硅原子 的能量约等于移位阈能)
– 局部的非晶区域(单位体积的移位原子数目接近半导 体的原子密度)
• 非晶层
– 注入离子引起损伤的积累
轻离子注入
n(x) N
exp[
1
(
x
R p
)
2
]
max
离子注入技术(Implant)
离子注入后必须进行退火处理,目的是消除 注入损伤和激活杂质。在半导体制造行业通 常采用快速热退火 (RTA,Rapid Thermal Annealing )。
一个离子引起的晶格损伤
轻离子
重离子
退火前后的比较
退火前
退火后
离子注入
扩散
1 2
低温,光刻胶掩膜 室温或低于400℃
各向异性
高温,硬掩膜 900-1200 ℃
液态金属离lmislmis的类型结构和发射机理的类型结构和发射机理液态金属针尖的曲率半径为ro15?m改变e2可以调节针尖与引出极之间的电场使液态金属间的电场使液态金属在针尖处形成一个圆锥此圆锥顶的曲率半径仅有10nm的数量级这就是lmis能产生小束斑离子束的关键
离子注入技术(Implant)
姓名:张贺
注:离子束(Ion Beam)用途 E < 10 KeV ,刻蚀、镀膜 E = 10 ~ 50 KeV,曝光 E > 50 KeV,注入掺杂
离子束加工方式可分为 1、掩模方式(投影方式) 2、聚焦方式(FIB,Focus Ion Beam) 掩模方式需要大面积平行离子束源,故一般采用等离 子体型离子源,其典型的有效源尺寸为100 m,亮度 为10 ~ 100 A/cm2.sr。 聚焦方式则需要高亮度小束斑离子源,当液态金属离 子源(LMIS , Liquid Metal Ion Source )出现后才得 以顺利发展。LMIS 的典型有效源尺寸为 5 ~ 500 nm, 亮度为 106 ~ 107 A/cm2.sr 。
sic加工过程中的高温离子注入法的原理
sic加工过程中的高温离子注入法的原理
高温离子注入法(High Temperature Ion Implantation, HTII)是
一种常用的材料加工方法,用于改变材料的表面性质和结构。其原理如下:
1. 离子源:选择适当的离子源,通常是高温下加热的固体或气体。
2. 加速器:使用离子加速器为离子源中的离子提供足够的能量,使其具有足够的速度。
3. 准直系统:通过准直系统使加速的离子束保持平行,以便在材料表面形成均匀的注入能量分布。
4. 入射防护:由于加热过程中会产生很高的能量和温度,需采取适当的入射防护措施。
5. 高温加工:将待处理材料加热至高温(通常在几百度至千度以上)。高温有助于改善离子注入的效果,使离子能够更好地穿透材料并扩散到所需的深度。
6. 离子注入:通过加速器将离子束引导到待处理材料的表面。离子在撞击材料表面时会产生离子与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将其注入到材料中。注入的离子与材料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将改变材料的结构和性质。
7. 退火处理:完成离子注入后,常需要对材料进行退火处理,
以消除应力和恢复材料的结构和性能。
通过高温离子注入法,可以实现对材料的改性和改良,如改变材料的化学成分、增强材料的硬度、改善表面光滑度等。
离子注入和快速退火工艺
离子注入和快速退火工艺
离子注入是一种将带电的且具有能量的粒子注入衬底硅的过程。注入能量介于1keV到1MeV之间,注入深度平均可达10nm~10um,离子剂量变动范围从用于阈值电压调整的1012/cm3到形成绝缘层的1018/cm3。相对于扩散工艺,离子注入的主要好处在于能更准确地控制杂质掺杂、可重复性和较低的工艺温度。
高能的离子由于与衬底中电子和原子核的碰撞而失去能量,最后停在晶格内某一深度。平均深度由于调整加速能量来控制。杂质剂量可由注入时监控离子电流来控制。主要副作用是离子碰撞引起的半导体晶格断裂或损伤。因此,后续的退化处理用来去除这些损伤。
1 离子分布
一个离子在停止前所经过的总距离,称为射程R。此距离在入射轴方向上的投影称为投影射程Rp。投影射程的统计涨落称为投影偏差σp。沿着入射轴的垂直的方向上亦有一统计涨落,称为横向偏差σ┷。
下图显示了离子分布,沿着入射轴所注入的杂质分布可以用一个高斯分布函数来近似:
S为单位面积的离子注入剂量,此式等同于恒定掺杂总量扩散关系式。沿x 轴移动了一个Rp。回忆公式:
对于扩散,最大浓度为x=0;对于离子注入,位于Rp处。在(x-Rp)=±σp处,离子浓度比其峰值降低了40%。在±2σp处则将为10%。在±3σp处为1%。在±4σp处将为0.001%。沿着垂直于入射轴的方向上,其分布亦为高斯分布,可用:
表示。因为这种形式的分布也会参数某些横向注入。
2 离子中止
使荷能离子进入半导体衬底后静止有两种机制。
一是离子能量传给衬底原子核,是入射离子偏转,也使原子核从格点移出。设E是离子位于其运动路径上某点x处的能量,定义核原子中止能力:
5.6 离子注入的损伤与退火[7页]
--离子注入机的损伤与退火
单位: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微电子教研室
本章 要点
第五章 掺杂
扩散的基本原理 扩散方法
扩散层的质量参数与检测 离子注入的基本原理
离子注入机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离子注入的损伤与退火
本章 要点
第五章 掺杂
扩散的基本原理 扩散方法
扩散层的质量参数与检测 离子注入的基本原理
离子注入机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离子注入的损伤与退火
§5.6 离子注入损伤与退火工艺
一、Baidu Nhomakorabea火的作用:
消除晶格损伤 ➢ 撞离错位的硅原子重新回到
晶格位置。 激活杂质 ➢ 杂质取代硅原子占据晶格点
,成为施、受主杂质。
二、退火的方法:
高温热退火: 用高温炉把硅片加热至800-1000℃ 并保持30分钟 特点:方法简单,设备兼容,但高温长时间易导致杂质的再扩散
快速热退火 RTA: 用极快的升温和在目标温度(一般是1000℃ )短暂的持续时间对硅片进
行处理。注入硅片的火通常在通入Ar或N2的快速热处理机中进行。
快速热退火 RTA
特点:快速的升温和 短暂的持续时间能够 在晶格缺陷修复,激 活杂质和最小化杂质 再分布三者之间取得
优化。
离子注入退火的作用
离子注入退火的作用
离子注入退火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处理方法,其作用是通过注入离子并进行退火处理,来改善材料的性能。离子注入退火可以用于改善材料的导电性、硬度、化学稳定性和抗腐蚀性等方面的性能。
离子注入是指将离子束注入到材料表面或内部,以改变材料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离子注入通常通过离子源产生离子束,并通过加速电场将离子束加速到高能量,然后通过聚焦系统将离子束聚焦到所需位置。离子束中的离子通过与材料原子的相互作用,改变了材料的晶格结构和化学组成。
离子注入退火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加热材料来改变其结构和性能。退火是指将材料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持一段时间后再冷却到室温。退火过程中,材料的晶格结构会发生重排和再结晶,从而改变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离子注入退火可以改善材料的导电性。通过注入特定的离子,可以改变材料的电子结构,增加电子的迁移率,从而提高材料的导电性。这在半导体工业中非常重要,因为半导体器件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的导电性能。
离子注入退火还可以改善材料的硬度。通过注入高能量的离子并进行退火处理,可以在材料中形成大量的缺陷和位错,从而增加材料的硬度。这对于一些需要高硬度的应用非常关键,比如切削工具和
汽车发动机零件等。
离子注入退火还可以提高材料的化学稳定性和抗腐蚀性。通过改变材料的化学组成和晶格结构,可以增强材料的抗腐蚀能力,使其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下长时间保持稳定。这对于一些需要在高温、高压或腐蚀性环境中使用的材料非常重要。
离子注入退火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处理方法,通过注入离子并进行退火处理,可以改善材料的导电性、硬度、化学稳定性和抗腐蚀性等方面的性能。离子注入退火在半导体工业、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不断研究和发展,离子注入退火技术将进一步推动材料科学和工程的发展,为我们创造更加先进和高性能的材料。
二氧化硅退火
二氧化硅退火
1. 退火原理
退火过程中,二氧化硅中的非晶态结构会向更稳定的形态转变,从而降低内部应力和缺陷。同时,退火也能改变二氧化硅的折射率、密度和化学组成等性质。
2. 退火工艺
常见的退火工艺包括常规退火、快速热处理和离子注入退火等。温度范围通常在800-1200°C,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退火气氛可选用惰性气体(氮气或氩气)或氧化性气体(氧气)。
3. 应用领域
(1) 半导体制造:用于生长掺杂二氧化硅、改善栅介质、平坦化等工序。
(2) 光纤制备:提高玻璃材料的均匀性和光学性能。
(3) 光学元件:改善透镜和反射镜的质量。
(4) 微机电系统(MEMS):调控二氧化硅膜层的机械和电学性质。
4. 发展趋势
未来,二氧化硅退火工艺将朝着更精确的温度控制、更短的处理时间和更高的能源效率发展。新型退火设备和模拟软件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退火质量和生产效率。
二氧化硅退火是一种重要的材料加工技术,对半导体、光电子和微系
统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半导体工艺之离子注入
半导体离子注入工艺
--离子注入
离子注入法掺杂和扩散法掺杂对比来说,它的加工温度低、容易制作浅结、均匀的大面积注入杂质、易于自动化等优点。当前,离子注入法已成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中不可缺少的掺杂工艺。
1.离子注入原理:
离子是原子或分子经过离子化后形成的,即等离子体,它带有一定量的电荷。可通过电场对离子进行加速,利用磁场使其运动方向改变,这样就可以控制离子以一定的能量进入wafer内部达到掺杂的目的。
离子注入到wafer中后,会与硅原子碰撞而损失能量,
能量耗尽离子就会停在wafer中某位置。离子通过与硅原子
的碰撞将能量传递给硅原子,使得硅原子成为新的入射粒
子,新入射离子又会与其它硅原子碰撞,形成连锁反应。
杂质在wafer中移动会产生一条晶格受损路径,损伤情况取决于杂质离子的轻重,这使硅原子离开格点位置,形成点缺陷,甚至导致衬底由晶体结构变为非晶体结构。
2.离子射程
离子射程就是注入时,离子进入wafer内部后,从表面到停止所经过的路程。入射离子能量越高,射程就会越长。
投影射程是离子注入wafer内部的深度,它取决于离子的质量、能量,wafer的质量以及离子入射方向与晶向之间的关系。有的离子射程远,有的射程近,而有的离子还会发生横向移动,综合所有的离子运动,就产生了投影偏差。
3.离子注入剂量
注入剂量是单位面积wafer表面注入的离子数,可通过
下面的公式计算得出 ,式中,Q 是剂量;I 是束流, 单位是安培;t 是注入时间,单位是秒;e 是电子电荷,1.6×10-19C ;n 是电荷数量;A 是注入面积,单位是 。
§4离子注入工艺
2020/7/4
9
当具有高能量的离子注入到固体靶面以 后,这些高能粒子将与固体靶面的原子与电 子进行多次碰撞,这些碰撞将逐步削弱粒子 的能量,最后由于能量消失而停止运动,新 城形成一定的杂质分布。
同时,注入离子和晶格原子相互作用, 那些吸收了离子能量的电子,可能激发或从 原子之内游离,形成二次电子。
(3)衬底温度低,一般保持在室温, 因此,像二氧化硅、氮化硅、铝何光刻 胶等都可以用来作为选择掺杂的掩蔽膜。
(4)离子注入深度是随离子能量的 增加而增加,因此掺杂深度可以通过控 制离子束能量高低来实现。另外,在注 入过程中可精确控制电荷量,从而可精 确控制掺杂浓度。
- 2020/7/4
5
(5)离子注入是一个非平衡过程,不 受杂质在衬底材料中的固溶度限制,原 则上对各种元素均可掺杂。
exp
1 2
x Rp Rp
2
N(x):距表面x处的浓度,
Rp:查表所得的标准偏差
Nmax:峰值浓度(x=Rp处)
Rp:平均投影射程
2020/7/4
24
*离子注入结深计算
N(xj)
NS e
2Rp
xp 1 2x R R pp2NB
xj RpRp
2020/7/4
10
离子在硅体内的注入深度和分布状态与 射入时所加的电场强度、离子剂量、衬底
离子注入工艺 (课程设计)
1.引言 (2)
2.离子注入工艺 (2)
2.1简介 (2)
2.2 离子注入的分类 (3)
2.3 离子注入的要求 (3)
3.离子注入工艺的特点 (4)
4. 离子注入工艺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6)
4.1 离子沟道 (6)
4.2 损伤 (6)
4.3 退火 (7)
4.4 预防沾污 (7)
5. 结束语 (7)
1.引言
离子注入是现代集成电路制造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其利用离子注入机实现半导体的掺杂,即将特定的杂质原子(Dopant)以离子加速的方式注入硅半导体晶体内改变其导电特性并最终形成晶体管结构。随着半导体集成电路的高速发展,对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关键工艺的影响更大。本文对半导体集成电路工艺中的离子注入工艺的主要特点、工艺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在化合物半导体集成电路工艺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重点阐述。
2.离子注入工艺
2.1简介
现代的半导体制造工艺中制造一个完整的半导体器件一般要用到许多步(15~25步)的离子注入。离子注入的最主要工艺参数是杂质种类,注入能量和掺杂剂量。杂质种类是指选择何种原子注入硅基体,一般杂质种类可以分为N型和P型两类,N型主要包括磷,砷,锑等,而P型则主要包括硼,铟等。注入能量决定了杂质原子注入硅晶体的深度,高能量注入得深,而低能量注入得浅。掺杂剂量是指杂质原子注入的浓度,其决定了掺杂层导电的强弱。通常半导体器件的设计者需要根据具体的目标器件特性为每一步离子注入优化以上这些工艺参数。图1给出了130nm器件上离子注入后和回火后的B、BF2的深度和浓度变化。
2.2 离子注入的分类
离子注入工艺流程
离子注入工艺流程
离子注入是一种常用的半导体材料表面处理技术,通过将离子束直接注入到材料表面,可以改变材料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从而实现各种功能。离子注入工艺流程主要包括选择离子种类、加速器调节、离子注入、退火处理等几个步骤。
首先,选择离子种类是离子注入的关键。不同的离子种类具有不同的能量、质量和电荷,对材料表面的改变效果也不同。因此,在离子注入之前,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离子种类。例如,选择氮离子可以增强材料的硬度和耐磨性,选择硼离子可以提高材料的导电性能。
接下来,需要调节加速器的能量和束流强度。加速器是用来加速离子束,并将其注入到材料表面的设备。根据离子的质量和所需的注入深度,可以调节加速器的能量和束流强度。一般来说,较高的能量和束流强度可以使离子更深地注入材料内部,而较低的能量和束流强度则可以使离子更浅地注入材料表面。
然后,进行离子注入的过程。离子注入的设备通常由一个离子源和一个加速器组成。离子源会产生离子束,而加速器则会加速离子束,并将其注入到材料表面。在注入过程中,需要控制离子束的能量、束流强度和注入时间,以确保离子能够均匀地注入材料表面,并且达到所需的注入深度。
最后,进行退火处理。离子注入过程中会引入大量的缺陷和变形,退火处理可以使材料恢复原有的结晶结构和性能。退火处理的温度和时间取决于材料的类型和所需的性能。通常,较高
的退火温度和较长的退火时间可以使材料恢复更好的结晶结构和性能。
总结起来,离子注入工艺流程包括选择离子种类、加速器调节、离子注入和退火处理。通过精确的控制这些步骤,可以实现对材料表面的特定改变。离子注入技术在半导体、光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制备各种功能材料,提高材料的性能和加工效率。
硅光电材料的离子注入与退火效应分析
硅光电材料的离子注入与退火效应分析
近年来,硅光电材料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材料,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硅光电材料的性能优化仍然是一个挑战,离子注入和退火成为了改善其性能的有效方法。本文将对硅光电材料的离子注入和退火效应进行分析。
1. 离子注入对硅光电材料的影响
硅光电材料的表面注入离子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可以改变其化学成分和物理结构。离子注入可以引起材料的表面离子浓度增加,从而改变其导电性能。同时,离子注入还可以提高材料的硬度和耐蚀性。然而,过高的离子注入能量可能会导致离子束的深度渗透到材料的内部,破坏其晶体结构。因此,在离子注入过程中需要控制注入能量和注入剂量,以确保硅光电材料的性能得到有效改善。
2. 退火对硅光电材料的影响
退火是指通过加热硅光电材料并在一定温度下保持一段时间,以消除材料内部
应力和缺陷。退火可以提高材料的晶格结构和电子迁移率,从而改善其光电性能。同时,退火还可以减少材料的缺陷密度和降低杂质浓度。然而,退火温度和退火时间的选择也需要谨慎,过高的退火温度可能会导致材料的晶格结构变化,而过长的退火时间可能会导致材料的电子迁移率下降。因此,在退火过程中需要精确控制退火条件,以获得最佳的退火效果。
3. 硅光电材料的离子注入和退火工艺
离子注入和退火被广泛应用于硅光电材料的制备和改性过程中。离子注入可以
通过离子注入机制将离子束引入硅光电材料的表面,然后通过退火工艺来改善材料的性能。一般来说,离子注入的能量和剂量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优化。退火的温度和时间也需要根据材料的特性和性能要求进行调整。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影响因素,如离子束的注入方向、退火介质等,也需要考虑。
半导体工艺-离子注入(精)
半导体工艺
--离子注入
离子注入法掺杂相比扩散法掺杂来说,它的加工温度低、容易制作浅结、均匀的大面积注入杂质、易于自动化等优点。目前,离子注入法已成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中不可缺少的掺杂工艺。
1.离子注入原理
离子是原子或分子经过离子化后形成的,即等离子体,它带有一定量的电荷。可通过电场对离子进行加速,利用磁场使其运动方向改变,这样就可以控制离子以一定的能量进入wafer内部达到掺杂的目的。
离子注入到wafer中后,会与硅原子碰撞而损失能量,
能量耗尽离子就会停在wafer中某位置。离子通过与硅原子
的碰撞将能量传递给硅原子,使得硅原子成为新的入射粒
子,新入射离子又会与其它硅原子碰撞,形成连锁反应。
杂质在wafer中移动会产生一条晶格受损路径,损伤情况取决于杂质离子的轻重,这使硅原子离开格点位置,形成点缺陷,甚至导致衬底由晶体结构变为非晶体结构。
2.离子射程
离子射程就是注入时,离子进入wafer内部后,从表面到停止所经过的路程。入射离子能量越高,射程就会越长。
投影射程是离子注入wafer内部的深度,它取决于离子的质量、能量,wafer的质量以及离子入射方向与晶向之间的关系。有的离子射程远,有的射程近,而有的离子还会发生横向移动,综合所有的离子运动,就产生了投影偏
差。
3.离子注入剂量
注入剂量是单位面积wafer表面注入的离子数,可通过
下面的公式计算得出,式中,Q是剂量;I是束流,
单位是安培;t是注入时间,单位是秒;e是电子电荷,1.6×10-19C;n是电荷数量;A是注入面积,单位是。
4.离子注入设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热退火:退火时间通常为15--30min,使用通常的扩散炉,在真空或氮、氩等气体的保护下对衬底作退火处理。缺点:清除缺陷不完全,注入杂质激活不高,退火温度高、时间长,导致杂质再分布。
7 硼与磷的传统退火
退火的特性与掺杂种类及所含剂量有关
2)能精确控制掺入基片内杂质的浓度分布和注入深度;
3)可以实现大面积均匀掺杂,而且重复性好;
4)掺入杂质纯度高;
5)获得主浓度扩散层不受故浓度限制
6)由于注入粒子的直射性,杂质的横向扩散小;
7)可以置备理想的杂质分布;
8)可以通过半导体表面上一定厚度的四SiO2膜进行注入而实行掺杂;
9)工艺条件容易控制。
快速热退火(RTA)是一种采用各种能源、退火时间范围很宽(100s到纳秒)的退火工艺。RTA可以在最小的杂质再分布情况下完全激活杂质。
退火:将注入离子的硅片在一定温度和真空或氮、氩等高纯气体的保护下,经过适当时间的热处理,
部分或全部消除硅片中的损伤,少数载流子的寿命及迁移率也会不同程度的得到恢复,
电激活掺入的杂质
缺点:
1)高能离子注入改变晶格结构;
2)设备贵
衬底定位时有意偏离晶向情况下的杂质分布。离子束从<111>轴偏离7度入射。
指数型尾区与离子注入沟道效应有关,当入射离子对准一个主要的晶向
并被导向在各排列晶体原子之间时,沟道效应就会发生。图为沿<110>方向观测金刚石晶格的示意图。离子沿<110>方向入射,因为它与靶原子较远,使它在和核碰撞时不会损伤大量能量。对沟道离子来说,唯一的能量损伤机制是电子阻止,因此沟道离子的射程可以比在非晶硅靶中大得多。
高能的离子由于与衬底中电子和原子核的碰撞而失去能量,最后停在晶格内某一深度。平均深度由于调整加速能量来控制。杂质剂量可由注入时监控离子电流来控制。主要副作用是离子碰撞引起的半导体晶格断裂或损伤。因此,后续的退化处理用来去除这些损伤。
1离子分布
一个离子在停止前所经过的总距离,称为射程R。此距离在入射轴方向上的投影称为投影射程Rp。投影射程的统计涨落称为投影偏差σp。沿着入射轴的垂直的方向上亦有一统计涨落,称为横向偏差σ┷。
3、先注入大量硅或锗原子以破坏硅芯片表面,可在硅芯片表面产生一个随机层[图(c)],这种方法需使用昂贵的离子注入机。
5 注入损伤与退火
离子注入中,与原子核碰撞后转移足够的能量给晶格,使基质原子离开晶格位置而造成注入损伤(晶格无序)。这些离位的在也许获得入射能量的大部分,接着如骨牌效应导致邻近原子的相继移位而形成一个沿着离子路径的树枝状的无序区。当单位体积内移位的原子数接近半导体的原子密度时,单晶材料便成为非晶材料。
硼的退火特性
1 区单调上升:点缺陷、陷井缺陷消除、自由载流子增加
2 区出现反退火特性:代位硼减少,淀积在位错上
3 区单调上升
剂量越大,所需退火温度越高。
磷的退火特性
杂质浓度达1015以上时出现无定形硅退火温度达到600℃~800℃
热退火问题:
简单、价廉
激活率不高
产生二次缺陷,杆状位错。位错环、层错、位错网加剧
下图显示了离子分布,沿着入射轴所注入的杂质分布可以用一个高斯分布函数来近似:
S为单位面积的离子注入剂量,此式等同于恒定掺杂总量扩散关系式。沿x轴移动了一个Rp。回忆公式:
对于扩散,最大浓度为x=0;对于离子注入,位于Rp处。在(x-Rp)=±σp处,离子浓度比其峰值降低了40%。在±2σp处则将为10%。在±3σp处为1%。在±4σp处将为0.001%。沿着垂直于入射轴的方向上,其分布亦为高斯分布,可用:
3离子注入的沟道效应
前述高斯分布的投影射程及投影的标准偏差能很好地说明非晶硅或小晶粒多晶硅衬底的注入离子分布。只要离子束方向偏离低指数晶向<111>,硅和砷化镓中的分布状态就如在非晶半导体中一样。在此情况下,靠近峰值处的实际杂质分布,可用“高斯分布函数”来表示,即使延伸到低于峰值一至两个数量级处也一样,这表示在下图中。然而即使只偏离<111>晶向7度,仍会有一个随距离而成指数级exp(-x/λ)变化的尾区,其中λ的典型的数量级为0.1um。
6 退火
由于离子注入所造成的损伤区及畸形团,使迁移率和寿命等半导体参数受到影响。此外,大部分的离子在被注入时并不位于置换位置。为激活被注入的离子并恢复迁移率与其它材料参数,必须在适当的时间与温度下将半导体退火。
传统退火炉使用类似热氧化的整批式开放炉管系统。需要长时间和高温来消除注入损伤。但会造成大量杂质扩散而无法符合浅结及窄杂质分布的需求。
2.8 离子注入主要参数:
离子注入的几何说明:
α:离子束注入面
∑ :表面
β:模拟的平面
θ:离子束方向与y轴方向的夹角
φ:离子束与模拟平面之间的夹角
参数说明:
Species:注入的杂质种类
Energy:注入能量(KeV)
Dose:注入剂量,单位cm-2
Tilt:离子束注入的纵向角度,默认值是7º
Rotation:离子束与模拟平面之间的夹角,默认值是30º
10 倾斜角度离子注入
当器件缩小到亚微米尺寸时,将杂质分布垂直方向也缩写是很重要的。现代器件结构如轻掺杂漏极(LDD),需要在纵向和横向上精确控制杂质分布。垂直于表面的离子速度决定注入分布的投影射程。如果硅芯片相对于离子束倾斜了一个很大的角度,则等效离子能量将大为减少。
在倾斜角度离子注入时,需考虑硅芯片上掩蔽图案的阴影效应。较小的倾斜角度导致一个小阴影区。如高为0.5um的掩蔽层,离子束的入射角为7度,将导致一个61nm的阴影区。可能是器件产生一个预想不到的串联电阻。
表示。因为这种形式的分布也会参数某些横向注入。
2 离子中止
使荷能离子进入半导体衬底后静止有两种机制。
一是离子能量传给衬底原子核,是入射离子偏转,也使原子核从格点移出。设E是离子位于其运动路径上某点x处的能量,定义核原子中止能力:
二是入射离子与衬底原子的电子云相互作用,通过库仑作用,离子与电子碰撞失去能量,电子则被激发至高能级或脱离原子。定义电子中止能力:
60keV砷入射到硅中,相对浓度分布为离子束倾斜角度的函数,内插图所示是倾斜角度离子注入的阴影区
11 高能量与大电流注入
注入机能量可高达1.5-5MeV,且已用作多种新型用途。主要利用其能将杂质掺入半导体内深达好几个微米的能力而不需要借助高温下长时间的扩散。也可用于制作低电阻埋层。例如,CMOS器件中距离表面深达1.5到3um的埋层。
4离子进入的角度及通道
<100><110><111>
沟道效应降低的技巧
1、覆盖一层非晶体的表面层、将硅芯片转向或在硅芯片表面制造一个损伤的表层。常用的覆盖层非晶体材料只是一层薄的氧化层[图(a)],此层可使离子束的方向随机化,使离子以不同角度进入硅芯片而不直接进入硅晶体沟道。
2、将硅芯片偏离主平面5-10度,也能有防止离子进入沟道的效果[图(b)]。此方法大部分的注入机器将硅芯片倾斜7度并从平边扭转22度以防止沟道效应。
轻离子的树枝状的无序区不同于重离子。轻离子(11B+)大多数的能量损伤起因于电子碰撞,这并不导致晶格损伤。离子的能量会减低至交叉点能量,而在那里核阻止会成为主导。因此,晶格无序发生在离子最终的位置附近。如下图(a)所示。
重离子的能量损失主要是原子核碰撞,因此预期有大量的损伤。如下图(b)所示。
要估计将单晶转变为非晶材料所需的能量,可以利用一个判据,即认为注入量应该与融化材料所需的能量密度(1021keV/cm3)在数量级上相同。对于100keV的砷离子来说,形成非晶硅所需的剂量为
多次注入如下图所示,用于形成一平坦的杂质分布。
为了要在半导体衬底中预先选择的区域里形成p-n结,注入时需要一层合适的掩蔽层。此层要阻止一定比例的入射离子其最小厚度可从离子的射程参数来求得。在某一深度d之后的注入量对回忆式积分可得:
穿越深度d的剂量的百分比可由穿透系数T求得:
一旦得到了T,对任一恒定的Rp和σp来说,都可以求得掩蔽层厚度d,对SiO2、Si3N4与抗蚀剂来说,要阻挡99.99%的入射离子(T=10-4)所需的d值如下图所示。图中内插图显示了在掩蔽材料内的注入物的分布。
离子能量随距离的平均损耗可由上述两种阻止机制的叠加而得:
如果一个离子在停下来之前,所经过的总距离为R,则
E0为初始离子能量,R为射程。
核阻止过程可以看成是一个入射离子硬球与衬底核硬球之间的弹性碰撞M1转移给M2的能量为:
电子中止能力与入射离子的速度成正比:
其中系数ke是原子质量和原子序数的弱相关函数。硅的ke值107(eV)1/2/cm。砷化镓的ke值为3×107(eV)1/2/cm
扩散效应:
8 快速热退火
一个具有瞬间光加热的快速热退火系统
表为传统炉管与RTA技术的比较。为获得较短的工艺时间,需在温度和工艺的不均匀性、温度测量与控制、硅芯片的应力与产率间作取舍。
快速热退火
9注入相关工艺-多次注入及掩蔽
在许多应用中,除了简单的高斯分布外其它的杂质分布也是需要的。例如硅内预先注入惰性离子,使表面变成非晶。此方法使杂质分布能准确地控制,且近乎百分百的杂质在低温下激活。在此情况下,深层的非晶体层是必须,为了得到这种区域,必须要做一系列不同能量与剂量的注入(多次注入)。
12 离子注入系统
离子源:用于离化杂质的容器。常用的杂质源气体有BF3、AsH3和PH3等。
质量分析器:不同离子具有不同的电荷质量比,因而在分析器磁场中偏转的角度不同,由此可分离出所需的杂质离子,且离子束很纯。
加速器:为高压静电场,用来对离子束加速。该加速能量是决定离子注入深度的一个重要参量。
中性束偏移器:利用偏移电极和偏移角度分离中性原子。
聚焦系统:用来将加速后的离子聚集成直径为数毫米的离子束。
偏转扫描系统:用来实现离子束x、y方向的一定面积内进行扫描。
工作室:放置样品的地方,其位置可调。
13 离子注入主要解决的问题
1)纯度
2)深度
3)浓度
4)均匀性
5)稳定性
14 离子注入优缺点
优点:
1)可在较低的温度下,将各种杂质掺入到不同的半导体中;
离子中止两种机制:一是离子能量传给衬底原子核,是入射离子偏转,也使原子核从格点移出。二是入射离子与衬底原子的电子云相互作用,通过库仑作用,离子与电子碰撞失去能量,电子则被激发至高能级或脱离原子。
硅中电子中止能力如虚线所示,交叉能量点是Sn(E)=Se(E)。一旦Sn(E)和Se(E)已知,可计算处射程范围。可以用下述近似方程式来求得投影射程与投影偏差:
大电流注入机(10-20mA)工作在25-30keV范围下,通常用于扩散技术中的预置处理。因为其总量能够精确控制。在预置后,掺杂剂可以用高温扩散步骤再分布,同时顺便将表面区的注入损伤修补。另一用途就是MOS器件的阈值电压调整,精确控制的杂质量经栅极氧化层注入沟道区。
目前,已有能量范围介于150-200keV的大电流离子注入。主要用途是制作高品质硅层,通过向硅层中注入氧来生成二氧化硅从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该硅层与衬底绝缘。这种氧注入隔离(SIMOX)是一种绝缘层上硅(SOI)的关键技术。
离子注入和快速退火工艺
离子注入是一种将带电的且具有能量的粒子注入衬底硅的过程。注入能量介于1keV到1MeV之间,注入深度平均可达10nm~10um,离子剂量变动范围从用于阈值电压调整的1012/cm3到形成绝缘层的1018/cm3。相对于扩散工艺,离子注入的主要好处在于能更准确地控制杂质掺杂、可重复性和较低的工艺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