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课文《观潮》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观潮》经典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观潮》经典教案
《观潮》记叙了在农历八月十八日观钱塘江大潮时所见到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语文《观潮》经典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四年级语文《观潮》经典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其中5个会认的字,6个会写的字,7个要掌握的词语。)
2.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课文3、4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三、教学时间:3课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
(评析:古诗的引入,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人赞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知道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同时,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氛围,让孩子们能够在一点一滴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2.课件出示:引导学生体会“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评析:让学生体会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是不一样
的,从而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夯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1.自由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小学四年级语文观潮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观潮教案小学四年级语文观潮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文的内容。
2、掌握重点字句,积累文言词汇
3、反复诵读,深入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和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分析:
《观潮》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文章以精炼的笔墨,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健儿和观潮人群,描写的重点又在水军和健儿的水上表演,江潮之盛和观潮者之众,都衬托了重点描写的场面。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士女骈阗,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本文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写得十分生动形象。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与讲读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看过钱塘江大潮吧,感受如何?(学生自由说)现在我们来学周密的《观潮》,看看宋代人眼中的钱塘江大潮是什么样子?
[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二、疏通文意:(按自然段进行,小组讨论,一人读句子,一人翻译,教师补充,纠正)
1、翻译第一自然段:
重点字词:A、既望:农历十六日 B、方:当时 C、仅:几乎,将近 D、既而:随着 E、际天:连接着天F、震撼激射:震撼天地,激扬喷射 G、沃:用水淋洗 H、势极:来势极其
2、翻译第二自然段:
重点字词:岁――年。尽――穷尽。标――树立,举。倏尔――忽然。略――一点点逝――去,往
观潮课文 四年级教案
观潮课文四年级教案
观潮课文是一篇非常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的教材。这篇文章讲述了一次去海边观看潮汐的经历。通过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到潮汐的形成原理以及它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教案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 预习导入:在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关于潮汐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潮汐的兴趣,并引发他们对潮汐的一些猜想和想法。
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观潮课文,并回答相关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并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3. 探究潮汐:通过讨论和实验,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潮汐的形成原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使用模拟实验或观察真实潮汐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潮汐的规律。
4. 探索生态系统: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调查,了解潮汐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前往海滩或进行虚拟实地考察,让学生观察和记录他们所见到的生物和植物,并探讨它们与潮汐之间的关
系。
5. 拓展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设计一些拓展活动,让学生深入学习与潮汐相关的知识。例如,组织学生进行潮汐的艺术创作,或者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通过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学生不仅能够了解潮汐的基本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合作能力。同时,学生也会对海洋生态系统有更深入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培养保护海洋的责任感。
四年级课文《观潮》教案
四年级课文《观潮》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潮汐现象,并能够简述潮汐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合作能力。
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写来感受自然景观,培养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潮汐现象,并能够简述潮汐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
1. 课文录音带或视频。
2. 生字词卡片。
3. PPT或黑板,用于展示生字词和潮汐图片。
1. 导入:
利用课文录音带或视频,让学生先整体感受课文的氛围。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观潮》,提问:“你们听说过潮汐吗?潮汐是什么现象?”
2. 朗读课文: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教师辅导学生朗读生字词,确保正确发音。
3. 学习生字词:
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展示生字词,并进行讲解。
4. 理解课文:
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辅导学生理解潮汐现象。
5. 感受与欣赏:
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中所描述的潮汐景象的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描写来感受自然景观,培养审美能力。
五、课后作业:
1. 家庭作业: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观察周围的自然景观,写一篇小短文,分享自己的感受。
2. 拓展作业:
调查潮汐的成因,了解更多的潮汐知识。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观潮》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观潮》教案
一. 教材分析
《观潮》这篇课文描绘了我国钱塘江大潮的奇特景象,展示了大自然的壮观和
伟大。这篇课文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充满了诗意,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同时,课文也要求学生理解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描绘自然景观的课文,他
们通常比较感兴趣。但是,对于一些较为生僻的词语和复杂的句子结构,他们可能还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这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课文中的一些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能够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到大自然的壮观和伟大,培养热爱大自然
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学会课文中的一些生字词;
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和伟大。
2.难点: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正确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表达。
五. 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
动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录音,以便学生在朗读时进行模仿。
2.准备课文中的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3.准备相关的大自然景观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七.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利用课件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引导学生产生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欲望。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案+反思》
⼈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观潮》教案+反思》
1 观潮
[教学⽬标]
1.会认13个⽣字,会写15个⽣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背诵第3~4⾃然段。
3.能说出课⽂描写钱塘江⼤潮的顺序。
4.能边读边想象画⾯,说出印象深刻的画⾯,感受钱塘江⼤潮的壮美。【语⽂要素】
5.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的描写顺序。
2.能边读边想象画⾯,想象江潮的声⾳、样⼦,从⽽感受钱塘江的壮美。
[教学课时]2课时
第⼀课时
[课时⽬标]
1.会认13个⽣字,会写15个⽣字。能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背诵第3~4⾃然段。
3.能说出课⽂描写钱塘江⼤潮的顺序。(重点)
4.初步了解诗歌《浪淘沙》(其七)的意思。
⼀、激趣导⼊,释题,
(⼀)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要教学⽬标
1.出⽰任务:默读单元导读的两段话,借助背景图,思考: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关于什么内容的课⽂?主要教学⽬标有哪些?分别⽤不同的符号标⽰出来。
2.课件出⽰单元导读,反馈指导。
3.师⼩结:这个单元的课⽂都是表现⾃然之美的课⽂,这些课⽂写到⾃然的现象、景象,从不同⾓度展⽰了⼤⾃然不⼀样的美。学习时,要⼀边读描写的句段⼀边在脑海中展开想象,把想象到的画⾯描述出来;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这些描写表现出的意境,从⽽感受⼤⾃然的美。习作是“推荐⼀个好地⽅”,要把“好”,即推荐的理由写清楚,让同学有去游玩的兴趣。
(⼆)导⼊,释题,明确课⽂主要教学⽬标
1.导语:那么,我们就进⼊这个单元的第⼀篇课⽂的学习,看看课⽂向我们展现的是⼀个什么⾃然景象,好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四年语文《观潮》教案
四年语文《观潮》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观潮》。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潮汐现象,知道潮汐产生的原因。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观潮》。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3)了解潮汐现象及其产生原因。
2. 教学难点:
(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对潮汐现象产生原因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观潮场景,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朗读与背诵法: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准备
1. 教材:《观潮》课文。
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3. 教学资源:潮汐现象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潮汐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潮汐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
(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学习心得。
3. 课堂讲解
(1)讲解课文内容,解释潮汐现象的产生原因。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案5篇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案5篇
1.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3篇)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3篇)
观潮篇一
.《观潮》教案6
.《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案5
.《观潮》教案4
.《观潮》教案3
.《观潮》教案2
.《观潮》教案1
.《观潮》教案
.《观潮》说课稿
.《观潮》备课笔记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观潮》译文
.《观潮》自学评估
.《观潮》评估测试
.《观潮》能力训练
.《观潮》综合能力测试
.《观潮》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观潮》同步强化训练
.《观潮》同步练习
周密《观潮》mp3音频课文朗读
周密《观潮》flash课文朗读
《观潮》图片素材
《观潮》ppt课件
《观潮》ppt课件(2)
《观潮》ppt课件(1)
观潮篇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难点是稳重作者映衬手法天衣无缝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二、认读。
1. 读准字音。
艨()艟()倏()泅()舸()
雉()溯()僦()绮()溢()
2.读懂词义。
①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略不相睹()略不沾湿()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案(七篇)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案(七篇)《观潮》是文质兼优的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这个钱塘江大潮雄奇壮美,气势特殊,景观的描画,抒发了对酷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思想感情。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案的内容,欢迎浏览,内容仅供参考!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案篇1
【教材分析】
《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制第7册第一组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以“大自然的魅力”为主题,为我们编选了4篇课文,本篇课文叙述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有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进程,描画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复原安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壮观和雄壮。
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的手法直接描写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气势和声威,还从观潮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的反应了大潮的奇特,使人读后不由由衷的发出了“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迹。”编选本篇课文的意图有二,一是使学生通过浏览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激发学生酷爱大自然、酷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关键词句、重点段落,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学情分析】
对于刚步入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虽然对于写景文章有初步的认识,但他们在联系上下文、知道词句的意思,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在表达情谊方面的作用上还是存在较大的难度。另外,钱塘江大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较难感受体会其奇特、壮观的风景,这就要请教师创设好情形,设计好句子知道的坡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知大潮的奇特、壮观、雄壮。
课文《观潮》教案
课文《观潮》教案
课文《观潮》教案1
这是一篇以杭州湾钱塘江大潮为主题的课文,文章层次分明,
其生动优美、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把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描述得有
声有色、气势非凡,读来使人身临其境,深受震撼。真是一篇学生
喜欢的佳作美文。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真读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钱塘江大潮在“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不同景象及特点,从而认
识到钱塘江大潮是汹涌澎湃的天下奇观。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潮汐”的成因及相关知识。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钱塘江大潮的震撼中,陶冶身心,从而激
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乃至祖国的大好河山、锦绣风光的无比热爱。
技能目标:引导学生能深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小节。学
着按时间写作的办法仿写片段《雷雨》。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理解并主动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并读出感情。
教学难点: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仿写一个片段《雷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爱旅游吗?哪些地方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大家能用平时积累的语句来描绘这些令自己难忘的景象,真
不错,老师也积累了一段与大家一起分享。师深情背诵课文3、4。
3、出示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悟:
1、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诵读,对钱塘江大潮留下了什么印象?
2、请同学们也来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划出
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读读,推荐给同桌。
3、师按学生回答归纳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4、交流学生喜欢的语句,及时纠正读音。并让学生说喜欢的理由。
《观潮》教案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尝试作为一个引导者,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这种做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我也意识到,有些问题的设置还可以更加巧妙,以激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提高自己的提问技巧,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内涵。
本节课将紧扣核心素养目标,结合课文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词语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词语,如“浩渺”、“澎湃”、“簇拥”等,这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描绘潮汐景象,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
-句子欣赏:课文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需要学生学会欣赏并模仿运用,如“浪潮像一堵高墙,向海岸线推进”。
5.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节课将围绕以上教学内容展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观潮》教案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课文《观潮》教案优秀15篇
课文《观潮》教案优秀15篇
小学语文《观潮》优秀教案篇一
教学目的: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重难点、关键:
1、利用电化教学手段,体会潮的壮观。
2、紧扣重点词句,指导感情朗读。
教具准备:录像,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图、复习导入新课。
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1、请比一比:“观潮”和“天下奇观”的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潮来前的情景是怎样的?生回答后,出示板书。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观潮》,出示学习目标,齐读。
学习目标: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表达方法。
二、欣赏录像,感受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出示苏东坡的名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引导齐读。激发学生情感,欣赏录像,引入学习课文。
出示学习方法齐读
学习方法:
1、自由读课文,说说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打个问号。
2、抓重点词句品读体会、积累。
《观潮》教案篇二
教案背景:
《观潮》一课写了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由衷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本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继续练习抓住主要内容,二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观潮》教案(精选4篇)
《观潮》教案(精选4篇)
《观潮》教案篇一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周密的文学常识。2.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
3、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方”“倏尔”“文”“江干”等词含义。
4、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味文中优美意境。5.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6、深入体会课文语言精练、形象生动的特点。
【学习重点】
1、了解周密,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
2、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学习难点】体会文中自然美与民俗风情美相融合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不凡魅力,感悟弄潮儿的不凡风采。
【自主探究学案】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武林旧事》是作者在宋亡之后,追忆南宋都城临安(杭州)往事之作。此书写得详细生动,寄托着作者的故国之思。
《观潮》写的是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钱塘江是浙江最大的河流,全长400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由于江道狭窄,水势受阻,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观潮”遂为古今盛事。
2、作者简介:
周密(1232—约1298),字公瑾,号草窗,南宋文学家。祖籍山东济南,金兵入侵,他南渡流寓浙江吴兴,又自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宋末曾任义乌(今属浙江)县令。宋亡之后,隐居不仕,从事著述。他能文善词,是南宋末年有名的词人。其词格律严谨,清丽工巧,偏重形式美。其诗文亦佳。周密一生著作颇丰,著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草窗韵语》等。
3、背景资料: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周密的《观潮》记叙的'正是这一盛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案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观潮》一文的基本内容,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
2. 学习并掌握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结构。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感悟。
4.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表达对自然景观的美感。
二、教学重点:
-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重点词汇和句型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潮水变化的细腻描写。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准备:
-《观潮》课文教材
-多媒体课件,包括潮水的图片或视频
-黑板或电子白板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通过展示潮水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简短介绍潮汐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潮水的变化。
(二)、新课呈现(15分钟)
1. 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2. 解释生字新词,确保学生能够理解。
3. 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三)、深入理解(15分钟)
1. 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段落,讨论作者如何描写潮水的变化。
2.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作者,用自己的话描述观潮的感受。
(四)、词汇与句型学习(10分钟)
1. 挑选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进行讲解和练习。
2. 通过填空、造句等方式,巩固学生对词汇和句型的掌握。
(五)、拓展活动(10分钟)
1. 想象练习:如果学生自己站在海边观潮,会有什么感受?
2. 写作练习: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观察到的自然景观。
(六)、课堂小结(5分钟)
1. 总结本课学到的知识点。
2. 强调观潮时的情感体验和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四年级观潮教案6篇
四年级观潮教案6篇
四年级观潮教案篇1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老师布置大家课前收集、阅读了有关描写祖国自然景观的文章,想一想:哪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2.今天,我们来欣赏桂林山水。播放配乐多媒体课件或出示挂图,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3.导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提问:“甲天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读交流,感悟语??
1.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读完后,同座交流,谈谈各自的感受。
2.组织交流,各自谈体会。
3.结合学生的感受,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投影或录像中漓江的水;或者用多媒体课件,先后配乐展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和漓江的水。问: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呢?
(2)自由练习朗读,然后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水的静、清、绿。
(3)齐读课文,提问:漓江的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那桂林的山又有什么特点呢?
(1)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或录像,同时配乐教师范读;或用多媒体课件,先后播放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和桂林的山,并同步配乐朗读课文。
(2)自由练习朗读,然后组织朗读比赛,结合赛前提建议、赛后评议,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的奇、秀、险。
(3)指名配乐朗读。
5.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出现第四自然段的文字,教师由“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导读课文。或者多媒体课件展示游客乘竹筏畅游桂林山水的动画,同时出现文字。(1)引导学生质疑。
(2)引导朗读、感悟、解疑。重点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说教材
二、1、教材分析
三、《观潮》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生动细腻的词语、生动的比喻紧紧地抓住大潮的声音、景象两个方描写,逼真的再现了大潮那雄奇壮阔、动人心魄的气势。
四、2、说重点
五、本单元的重点训练是要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了解叙述的顺序,抓住主要内容。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六、3、教学目标
七、依照教学大纲要求,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三点教学目标。
八、(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九、(2)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十、(3)学会生字新词;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十一、4、说教具: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录音机、投影片、录像等教学教具,目的是充分用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十二、
十三、二、说教法
十四、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十五、
十六、三、说学法
十七、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生,即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学生采用听、看、读、思、品的方法学习。
十八、
十九、四、说学情
二十、我班学生虽没去钱塘江,也没观赏到千军万马奔腾的潮水,但他们思维活跃,善于发表个人观点,敢于创新、想像丰富,而且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采用了多种生动的教学方法和电教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十一、
二十二、五、说教学过程
二十三、(一)复习导入
二十四、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二十五、(二)逐段分析课文
二十六、1、学习第一自然段
二十七、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后,我紧接着提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观(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天下奇观)
二十八、“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了什么从哪里知道(我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
二十九、2、学习第二自然段
三十、在学生经过合作交流,他们对“天下奇观”的体会后,我随后用充满激情的语气说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一定壮丽、雄奇、令人神往的。遗憾的是老师没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接下来我以快速的动作放好投影片,用语言渲染气氛。)学生兴趣勃勃地,迫不及待地观看录像。
三十一、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这时潮来了没有我们看到了什么随着录像的播放,我用生动语言向学生介绍,并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三十二、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提问: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依照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江面很平静……)
三十三、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三十四、(1)同学们,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现在让我们随着录象细细观赏一番,不过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小组讨论。
三十五、(2)这种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描写的(板书:声音、形状)潮来时是先听到的还是先看到的为什么声音是怎样变化的请用“”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依照检查学习情况,相应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三十六、(3)江潮由远及近滚滚而来,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是怎样描写的学生轻声朗读课文。并按要求用“____”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学生自由组合检查,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并相应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三十七、(4)指导朗读第三、四自然段。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潮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的声势来。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十八、4、学习第五自然段
三十九、大潮奔腾而去,这时的江面又是什么情景呢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四十、学生通过学习读、划、议,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四十一、(板书:恢复平静)
四十二、5、总结全文
四十三、刚才我们一起去观看了钱塘江涨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四十四、6、布置作业(略)
四十五、
四十六、六、说板书
四十七、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反映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本篇板书我按照观察的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设计的。
四十八、附板书设计:
四十九、22、观潮
五十、天下奇观
五十一、潮来前:江面很平静
五十二、
五十三、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五十四、潮来时
五十五、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五十六、
五十七、潮来后:恢复平静
五十八、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坦克轰鸣”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