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与静》教学设计与反思

合集下载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动与静》教学反思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动与静》教学反思

2020-2021学年作为一节概念课,如果只是死板的叙述知识内容并加以一些练习,效果可能是不会太好。

本课程教学设计,从实际出发,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出发,通过例子,引导学生从实例中总结出规律,引发对规律的思考,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并且在解决一些实际的例子的时候,掌握对知识的运用。

课堂上,用多样的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对学生的感官予以较为强烈的刺激,加深其对知识的印象。

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多次进行分组讨论,教师给予一定的引导,培养学生一种进行探索并合作讨论的科学研究精神。

并且,课堂上给予的问题多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的例子,以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际想联系,理论运用于实际的应用能力。

还在课堂上告知学生一种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从简单到复杂。

八年级物理动与静教案8篇

八年级物理动与静教案8篇

八年级物理动与静教案8篇八年级物理动与静教案篇1?实验用刻度测长度》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2,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能力目标:1,观察和实验能力: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2,应用能力:解决实验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思考实际现象中的问题.情感目标:1,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设备,培养爱护公共财务的品德.2,良好的实验习惯.3,记录数据要如实,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教材分析学生要先观察所使用的刻度尺,清楚其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应当让学生养成好的测量习惯,使用测量仪器前应当观察清楚.教材对减小误差没有做过多的要求,没有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所以在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时,只注意要在记录结果时,估计一位,并注明单位.测量细铜丝时,要强调紧密缠绕,测量的长度值除以圈数,就是细铜丝的直径.测量硬币的直径时,要求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主要使学生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并强调实验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教法建议本节为学生第一次动手实验的课程,应当遵守实验室的规则,做实验一般应注意的问题,养成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记录结果时,应当尊重实际,不能随便改动数据,对于结果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教学设计示例第二节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课题】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重点难点分析】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读数,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新课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能叙述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的规则.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应当在准确值后面估计一位数值.学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应当注意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应当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用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方法还会用到,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方法经常用到.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应当让学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图帮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动画来展示,也可以用图片帮助学生想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学设计示例第二节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课题】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重点难点分析】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读数,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新课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能叙述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的规则.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应当在准确值后面估计一位数值.学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应当注意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应当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用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方法还会用到,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方法经常用到.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应当让学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图帮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动画来展示,也可以用图片帮助学生想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有时间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地图上的一段铁路的长度等,介绍替带法等.八年级物理动与静教案篇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什么叫摩擦力,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找到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认识摩擦的利弊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2017年秋学期沪科八年级第二章第一节动与静教学设计

2017年秋学期沪科八年级第二章第一节动与静教学设计

2017年秋学期沪科八年级第二章第一节动与静教学设计在2017年秋季学期的沪科八年级第二章第一节“动与静”的教学设计中,我以培养学生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认知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一、设计意图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能够运用运动和静止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和静止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模型、卡片等。

学具:观察记录表、讨论卡片、操作工具等。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生活中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视频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引导学生发现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 知识讲解:通过PPT展示运动和静止的定义,讲解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本质。

3. 动手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物模型的操作,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体验运动和静止的感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操作心得。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深化对运动和静止的理解。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运动和静止的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和静止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体验和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交流,对运动和静止的理解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方面,部分学生仍有困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巩固。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静止和运动的定义,理解相对性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1. 静止和运动的定义及相对性原理。

2.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相对性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实物或图片,用于展示运动和静止的例子。

3. 计时器或其他测量工具,用于测量运动的时间和距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些运动和静止的图片,如汽车、自行车、行人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图片中的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3. 提问:为什么我们会认为这些物体是运动或静止的呢?二、新课(20分钟)1. 介绍静止和运动的定义。

解释:在物理学中,静止是指物体在某个参考系中不发生位置变化的状态,而运动是指物体在某个参考系中发生位置变化的状态。

2. 解释相对性原理。

解释:相对性原理是指在物理学中,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择一个参考系。

3. 讲解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讲解: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择一个参考系。

如果物体相对于参考系的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考系的位置不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4. 举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判断。

举例:在火车上,坐在火车里的人相对于火车是静止的,但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

三、练习与应用(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参考系,观察并判断给定的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2. 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参考系,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包括静止和运动的定义,相对性原理,以及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2. 让学生反思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运动和静止的问题。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不同的参考系下,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可能不同?2.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验证相对性原理。

八年级《动与静》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动与静》教案、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
-生活中有哪些运动与静止相对性的例子?
-怎样运用速度、加速度等物理概念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2.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加深对运动与静止相对性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速度与加速度等物理概念。
2.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加强对参照物概念的理解,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3.逐步提高学生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图示、表格等方法,记录和表达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4.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5.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4.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通过对运动与静止相对性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探究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掌握参照物的选择和应用。
2.运用速度、加速度等物理概念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自然教案《动与静》教学设计

自然教案《动与静》教学设计

《动与静》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感知“动”与“静”的概念。

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周围环境的动态和静态现象。

1.2 教学内容:动与静的定义和区别。

动与静在自然界中的表现。

1.3 教学方法: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发现动与静的现象。

讨论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对动与静的感知和理解。

1.4 教学步骤:1.4.1 开场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动与静的概念。

1.4.2 观察练习: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动与静现象,并进行观察报告。

1.4.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动与静在自然界中的表现。

1.4.4 分享成果:让学生汇报和分享各自的观察和讨论成果。

第二章:动态现象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然界中的动态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自然界中的动态现象。

2.2 教学内容:自然界中的动态现象,如风、水、动物的行为等。

2.3 教学方法:观察法:让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动态现象。

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对自然界中动态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2.4 教学步骤:2.4.1 动态现象介绍:向学生介绍自然界中的动态现象。

2.4.2 观察练习:让学生选择一个自然界中的动态现象进行观察。

2.4.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对动态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2.4.4 分享成果:让学生汇报和分享各自的观察和讨论成果。

第三章:静态现象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然界中的静态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自然界中的静态现象。

3.2 教学内容:自然界中的静态现象,如山、树木、花草等。

3.3 教学方法:观察法:让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静态现象。

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对自然界中静态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3.4 教学步骤:3.4.1 静态现象介绍:向学生介绍自然界中的静态现象。

3.4.2 观察练习:让学生选择一个自然界中的静态现象进行观察。

3.4.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对静态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3.4.4 分享成果:让学生汇报和分享各自的观察和讨论成果。

动与静教学设计

动与静教学设计

动与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想:本课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设计了两个活动:“荡秋千”、“分析电扇工作时各部分的运动情况”。

先让学生明确如何判断运动与静止,然后再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他们充分分析、讨论有关“相对运动”的问题,从而对运动的认识进一步提升,明白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相对而言的,并能用这一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或静止的现象。

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

2.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三、科学知识目标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课时建议: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教师:今天,我们学习新课《动与静》。

在上新课以前,首先要弄清楚,我们习惯上是如何判断运动和静止的?我会利用小车来模拟这两种状态,请分析一下,对你们来说,哪一种算运动?哪一种算静止?教师演示:第一次让小车行驶一段距离,第二次让小车不动。

提问:哪位同学愿意发表意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如:“为什么你会这样想?你认为这两种状态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是什么动了?什么没动?)引导学生归纳出:当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时是运动,否则就是静止。

(二)新课教学1.举例探讨教师:关于运动与静止,我曾经听到过一段有趣的对话。

有一次,我坐火车,旁边有一对母子,小男孩大约3~4岁,可能第一次坐火车,什么都感到新鲜,火车开了以后,他还在东瞧瞧,西看看。

突然,他注意到窗外的景物,然后就像发现什么新大陆似得叫了起来:“妈妈,房子和树都在往后跑。

”他妈妈就笑了:“傻孩子,不是房子和树在跑,而是火车在动。

”教师:现在我要求四人一组,同学之间对此问题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你同意谁的话?为什么?归纳小组的意见,等会派代表来汇报。

自然教案《动与静》教学设计

自然教案《动与静》教学设计

《动与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界中动的和静的物体特征。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动植物的生长和运动2. 自然界的地形和地貌3. 天气和气候变化4. 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动态和静态物体,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 讨论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视频、案例等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3. 户外实践活动所需的安全装备和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界中动的和静的物体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和展示: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向学生介绍动植物的生长和运动、自然界的地形和地貌、天气和气候变化等知识。

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观察到的自然界中的动态和静态物体,讨论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4.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5. 户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和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自然环境的魅力。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2. 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评估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户外实践活动后,收集学生的观察笔记和心得体会,评估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4. 作业完成情况将作为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

七、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2. 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

3. 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自然教案《动与静》教学设计

自然教案《动与静》教学设计

《动与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界中动植物的生命特征。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生物的基本特征2. 生物的生活环境3. 生物的适应与进化4. 生物的保护与利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生活环境,生物的适应与进化,生物的保护与利用。

2. 教学难点:生物的适应与进化。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观察自然界中的生物,了解它们的生活环境和适应策略。

2. 讨论法:分组讨论生物的保护与利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生物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适应与进化。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的生物案例,制作PPT。

2. 学生准备:观察身边的生物,了解它们的生活环境和适应策略。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多样性。

2. 新课导入: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命活动、生长发育、繁殖等。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生物案例,让学生了解生物的生活环境和适应策略。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物的保护与利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七、课堂练习:1. 填空题:生物的基本特征有____、____、____等。

2. 选择题:生物的生活环境包括____、____、____等。

3. 简答题:请举例说明生物的适应与进化。

八、课后作业:1. 观察身边的生物,了解它们的生活环境和适应策略,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

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生物的保护与利用方法,下节课分享。

九、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分享环节:评价学生在课后查找资料和分享成果的质量。

动与静教学反思最新8篇

动与静教学反思最新8篇

动与静教学反思最新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汇报、工作报告、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协议、条据书信、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work report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letter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动与静教学反思最新8篇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在结束教学工作后,静下心来写一份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写作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做到的,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动与静教学反思最新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2.1动与静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2.1动与静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2.1动与静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一、教学内容:1. 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通过引入实践情景,让学生理解静止和运动是相对的概念,并掌握相对性的基本原理。

2. 参照物的选择:讲解如何选择参照物,以及参照物的选择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3. 坐标系和速度:介绍坐标系的概念,并解释速度在描述物体运动状态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静止和运动是相对的概念,并掌握相对性的基本原理。

2. 学会选择参照物,并理解参照物的选择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3. 掌握速度的概念,并能够运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

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段车辆行驶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车辆是静止还是运动。

2. 讲解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解释静止和运动是相对的概念,并讲解相对性的基本原理。

3. 讲解参照物的选择:介绍如何选择参照物,并通过示例解释参照物的选择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4. 讲解速度的概念:解释速度在描述物体运动状态中的作用,并通过示例讲解如何计算速度。

5. 随堂练习:给出几个物体运动状态的例子,让学生选择参照物,并计算物体的速度。

6.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几个有关静止和运动的例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2.1 动与静静止和运动:相对性原理参照物的选择:影响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量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静止和运动是相对的概念,并说明相对性的基本原理。

2. 请说明如何选择参照物,并解释参照物的选择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3. 请解释速度的概念,并给出一个物体运动状态的例子,计算物体的速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以及参照物的选择的重要性。

动与静教学设计

动与静教学设计

动与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就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世界,运动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

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了解人们对运动世界的多种描述方式(如诗歌,绘画,音乐,词汇等),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

2、过程与方法:(1)经历从朴素的描述运动到科学的描述运动的人类认知过程,了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2)体会从纷纭的现象中认识事物共同本质特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了解运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增强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初步体验运动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以及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人类对运动世界的描述中感悟人类对自然世界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运动形式的多样性;认识怎样用科学的语言描述机械运动。

教学难点:用参照物、运动、静止、相对等物理概念描述运动的相对性。

学情分析:运动是普遍的现象,学生有感性认识,但如何科学地描述运动,学生还未接触到。

可以说学生对运动的认知是肤浅的,表面化的,缺乏对知识的再编码,还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从繁杂多样的运动个体中总结出规律,完成理性认识的升华。

教学方式:本节课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教学程序设计:创设情境一运动的认知一照物一动讨论一动的判定一习巩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动与静"、地球仪。

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引入新课通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到了物理世界的神奇与美丽,也了解了前人在探索物理奥秘的经历中付出的努力与艰辛。

观看录像,大家可以提出什么结论呢?从现在开始,我们共同走进第二章一一运动的世界。

(二)进行新课1、绚丽多彩的运动世界同学们观察课图P13的图2- 1到图2-3,在这里,以天-地一人三个主题向大家展示了自然界无处不在的运动及物质运动的多种表现形式。

动与静教学设计

动与静教学设计

§2.1动与静汶上县苑庄镇中学刘思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让学生知道什么叫运动什么叫静止。

(2)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了解什么是参照物。

2.能力目标:(1)会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

(2)培养学生观察、讨论交流的能力和演说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科学的情感(2)培养学生展示自我价值的精神教材分析:1.重点: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难点: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回答与选择的参照物有关。

教具:多媒体计算机、小汽车玩具、黑板檫。

教学方法:观察法、分析比较法、讨论交流法、多媒体计算机法、演示实验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第一章里学习了物理学科研究和学习的内容,科学家研究物理学科的方法和故事,这些对于我们认识和学习物理知识都有帮助。

这节课我们就来开始学习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大家先来看一下课本12页左上边了解一下这一章的学习内容。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节动与静(板书课题)§2.1动与静二.进行新课:(一)运动的世界师:课本13页有段文章写的不错,我想找一位同学朗读一下,咱们大家享受一下他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好不好,同学们都很了解咱班的学生,给推荐一位吧!生:(学生朗读……)师:大家说他读的好不好啊?生:好。

师:那咱们还不赶快鼓掌欢迎?师:13页下面有三幅图大家看看你能读懂图的含义吗?试试。

(教师帮助启发学生回答)生:世界是物质的,物质都在运动。

师:世界宇宙中没有不动的物质,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那么人们又是怎么描述运动的呢?平时我们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或者说没动,又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运动的描述指导学生看课本14页,诗人、画家是怎样描述运动的。

师生共同学习“科学家是怎么样研究和描述运动的”。

师:科学家是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的方法来描述和研究运动的。

大家看这个小汽车在课桌上的位置变化情况。

(生共同分析研究小汽车在桌面上的位置变化情况。

新沪科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物理 第1节 动与静 教案(教学设计)

新沪科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物理 第1节 动与静 教案(教学设计)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学生能从阅读中找到答案
课堂
小结
一、运动的世界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2.参照物:
3.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的应用
总结本节收获。
学生可以小结




1.傍晚时分,张华同学带着宠物狗“花花”在公园里散步,“花花”很听话,寸步不离地跟在张华同学后面,此过程中,以张华同学为参照物,“花花”是(选填“运动”或“静止”)的,路边的树木是(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问:科学家是用什么来描述运动呢?(也就是物理学中如何描述运动呢?)
看课本上“交流与讨论”学生活动5分钟。
提问:小明为什么说花花跑得真快呢?
原来花花的位置发生的改变。
告诉学生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
●什么是运动和静止?
(1)我们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
(2)设疑提问讨论
学生结合生活现象感受物理现象的奥妙。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预设
新课教学
(1)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如:
(2)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看图2-4
(3)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
请听我国非常著名的一首古筝曲(“高山流水”)。听一段后让学生谈有什么感受?是一首什么曲子。告诉学生我国在音乐方面有非常大的成就,有非常多的著名的民族乐曲。如中国十大名曲。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运动形式,知道自然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2.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过程与方法
1.创设相对运动或静止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知识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动与静教案

初中物理教学动与静教案

初中物理教学动与静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相对性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重点: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 相对性原理。

教学难点:1. 相对性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尺子等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运动和静止的图片,如行驶的汽车、飞翔的鸟儿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运动状态。

2.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二、探究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物。

3. 教师提出问题:“参照物的选择对判断运动和静止有影响吗?”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4.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得出结论:参照物的选择对判断运动和静止有影响,即相对性原理。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如何运用相对性原理解决问题?”2. 学生通过举例说明,如判断公交车是运动还是静止、判断地球是运动还是静止等。

3. 教师总结并解释相对性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动手实践(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如观察滑轮组的运动状态、观察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状态等。

2.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讨论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3.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和讨论结论,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巩固提高(10分钟)1. 教师提出一些有关运动和静止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2. 学生互相讨论,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及相对性原理。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动手实践,让学生掌握了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及相对性原理。

八年级物理上册精品课堂(沪科版)1.1动与静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精品课堂(沪科版)1.1动与静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请举例说明“动”与“静”的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
b.如何运用位置、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c.你能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吗?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给予提示和解答。
3.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请详细描述实验步骤、所需器材、观察现象以及结论。
4.阅读课本相关章节,回答以下问题:
a.什么是惯性?它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
b.举例说明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5.请同学们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编写一道应用题,要求涉及位置、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计算。
作业要求:
1.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保持解答过程的简洁和清晰。
2.注意单位的转换和公式的正确使用。
3.实验设计要具有可行性,尽量使用身边的器材。
4.阅读课本时,做好笔记,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作业提交时间:下节课上课前。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8.情感教育:结合物理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9.课堂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掌握了简单的物理概念和实验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物体运动状态的理解逐渐从直观层面上升到抽象层面,但尚处于初步阶段。因此,在本章节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1.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列举三个不同参考系下的物体运动状态的例子,并说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相对性。
2.根据下列物体运动的情况,分别计算其速度和加速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与静》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本课是河北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位置与运动》单元中的第三课。

在这一课中,将向学生解释什么是运动,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虽然选择的学习内容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是对学生的思维逻辑性要求比较高,引导难度把握不好,就会影响学生的探究开展,最终影响学生对运动的认识。

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如下的安排:先让学生明确如何判断运动与静止,然后再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他们充分分析、讨论有关“相对运动”的问题,从而对运动的认识进一步提升,明白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相对而言的。

并能用这一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或静止的现象。

教学目标:
⒈探究目标: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

⑵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⒊知识目标: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⒋环境目标: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

教学准备:小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新课《动与静》。

在上新课以前,首先要弄清楚,我们习惯上是如何判断运动和静止的?
我会利用小车来模拟这两种状态,请分析一下,对你们来说,哪一种算运动?哪一种算静止?
教师演示:第一次让小车行驶一段距离,第二次让小车不动。

问:哪位同学愿意发表意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如:“为什么你会这样想?你认为这两种状态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是什么动了?什么没动?)
引导学生归纳出:当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时是运动,否则就是静止。

二、新授:
⒈师:关于运动与静止,我曾经听到过一段有趣的对话。

有一次,我坐火车,旁边有一对母子,小男孩大约
3~4岁,可能第一次坐火车,什么都感到新鲜,火车开了以后,他还在东瞧瞧,西看看。

突然,他注意到窗外的景物,然后就像发现什么新大陆似得叫了起来:“妈妈,房子和树都在往后跑。

”他妈妈就笑了:“傻孩子,不是房子和树在跑,而是火车在动。


师:现在我要求四人小组的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你同意谁的话?为什么?归纳小组的意见,等会派代表来汇报。

各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旁听。

小组汇报与交流。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发现和观点进行解释和交流。

(其中,重点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小男孩的话,如:“你们坐火车或汽车时,有没有这种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假如小男孩站在路旁,他还会认为房屋和树木在动吗?”“为什么坐在车里会有这种感觉?他有把自己看成是动的吗?”“当他把自己看成是不动的,然后比较房屋、树木与自己的位置,他发现了什么?”等等)归纳:科学上判断物体的动与静,一般会先假设一个不动的物体,我们称为参照物,然后会拿要研究的物体与参照物进行比较,看它们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有,则这个物体就是运动的;否则,就是静止的。

⒉运用多媒体演示“荡秋千”的片段。

问:请四人小组的同学一起分析,根据上面所学的知识,如果要研究秋千上男孩的运动情况,我们可以选择哪些物体做参照物?分别和这些参照物比较,秋千上的男孩的运动情况有没有不同?有什么不同?
各小组同学分析讨论,教师巡视旁听。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相互交流质疑。

问:为什么同一个人,既可以说他是运动的,又可以说他是静止的呢?
让学生交流得出: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参照物的选择很重要。

⒊引导学生用参照物、位置改变等科学用语,讨论课本插图中,不同情景下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

三、拓展
引导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判断例子中物体的运动情况。

四、简单小结本课。

《动与静》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思想,运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到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自主合作,讨论交流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我让学生看课本中“荡秋千”的插图,引导他们进行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从坐在秋千上女孩的角度来看,秋千上的男同学和她自身的位置关系没有改变,所以她认为秋千上的男同学是静止的;而对于地面上的女学生来讲,秋千的男学生相对于自身来讲位置在不时改变,所以认为秋千上的男学生是运动的。

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图中判断秋千上的男同学是否运动,是将秋千上的男学生和判断者自身作比较,看两者的位置发生变化没有。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作出判断一个人或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方法:说一个人或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是相对于一个参照物来说的,人或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了就说这个人或物体是运动的;反之,位置没有改变就是静止的。

实践应用,巩固知识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各个方面得到发展这才算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在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之后,我让学生分析课文中三幅图里戴帽子学生的运动情况(自动扶梯上、公共汽车上、旋转餐厅里)复习了刚刚学习的运动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