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候乙墓出土乐器的音乐历史价值,论述
曾侯乙墓古乐器研究
作者: 蒋朗蟾
出版物刊名: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页码: 73-84页
主题词: 古乐器 曾侯乙墓 出土 演奏手法 民族乐队 吹管乐器 音位排列 排箫 甲骨文 五弦
摘要: <正> 1978年湖北省随县城郊擂鼓墩发掘的战国曾侯乙墓,出土大型编钟等各类文物七千余件,其中有关音乐文物共一百二十四件.编钟、编磬的出土,在音乐界引起极大影响.近十年来,我国的民族乐队,将编钟、编磬充实其中,丰富了民族乐队.编钟的各面方研究已展开,复制和仿制及有些项目已取得了成果.除钟、磬外,同时出土的还有大量其它古乐器.这些古乐器,有的已经失传多年;有的在形制上起了根本变化,有了发展;有的却仍可作为现代民族乐队的一员进行演奏.古乐器已引起演奏者的关注."曾墓"出土有二十五弦瑟、十弦琴、五弦琴(筑)、十二、十四、十八簧笙、十
音乐考古学在中国音乐史研究中的价值——以曾侯乙编钟和贾湖骨笛为例
古学 的研究对象涵盖的范围。
笛年代距今 约九千年 。骨笛现珍 藏于 国家博物馆 、河南博物 院和河
由于 音乐 的特 殊性 ,在 留声 机发 明之前 ,我 们无 法 听到古 人 南 省文物研 究所。贾湖骨笛 多由鹤类尺骨 ,在其一 面钻孔而 成 ,有
发 出的乐音 。文物 、图像和文献是 我们认知古代音乐 文化 的重要途 五孑L笛 ,六 孔笛 ,七孔笛 ,其 中以七孔笛居多 。长度多在二 十二厘
与贾 湖骨笛的发现 ,为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 和乐器史提供 了极 宝贵
该墓 出土有 两件形制相似 的骨笛 。据测音研究 ,它们是一雌一
的实物资料 ,是当之无愧 的国之瑰宝 。
雄 ,印证 了中国 自古 “雌雄笛”的传统 。
曾侯 乙编钟 是我 国迄 今 发现数 量最 多 、保存 最好 、音 律最 全
径 。研究文物 (出土和传世 )和图像 (壁画 、砖雕 、石刻 、传世绘 米左右。它对于中国音乐史具有重大意义。
匦 ),离 不 开 考 古 学 。
贾 湖骨 笛为研究 中国音 乐史与乐器发展史 ,提供 了弥 足珍 贵的
近几 十年以来 ,随着 中国考古事业 的蓬勃发展 ,音乐考古发现 实物 资料 ,也是 中华音乐 文化有九千年历史 的直接佐证 。在 贾湖遗
◎ 中国音 乐史
黄 河之声 2018年第7期 总第508期
简述曾侯乙墓的出土编钟和历史意义
简述曾侯乙墓的出土编钟和历史意义【1】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钟是一种打击乐器,用于祭祀或宴饮时。最初的钟是由商代的铜铙演变而来,按其形制和悬挂方式又有甬钟、钮钟、镈钟等不同称呼。频率不同的钟依大小次序成组悬挂在钟架上,形成合律合奏的音阶,称之为编钟。钟的大小和音的高低直接相关。商代的钟为3枚一套或5枚一套,西周中晚期有8枚一套的,东周时增至9枚一套或13枚一套。春秋战国时期编钟风靡一时,和其它乐器如琴、笙、鼓、编磬等成为王室显贵的陪葬重器。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学界为之震惊,因为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宏的乐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曾侯乙墓编钟的铸成,表明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在中国古代,编钟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近代,在中国云南、山西和湖北等地的古代王侯贵族的墓葬中,曾先后出土了许多古代的编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现的曾侯乙编钟。这套编钟工艺精美,音域可以达到五个八度,音阶结构接近于现代的C 大调七声音阶。另外,编钟上还标有和乐律有关的铭文2800多字,记录了许多音乐术语,显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先进水平。曾侯乙编钟是目前中国出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编钟,被誉为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迹。编钟音乐清脆明亮,悠扬动听,能奏出
歌唱一样的旋律,又有歌钟之称。
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横梁木质,绘饰以漆,横梁两端有雕饰龙纹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中部还有铜柱加固。铜人着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以之作为钟座,使编钟更显华贵。在古代,世界各地都有钟,但它们都没有成为乐器,这是因为,这些钟的截面是正圆形的,声音持续时间太长,唯独中国的编钟,它的截面象两片瓦合在一起,因为钟体扁圆,边角有棱,声音的衰减较快,所以能编列成组,作为旋律乐器使用。在湖北省随州市出土的曾侯乙墓编钟共有65件,是迄今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一套编钟,曾侯乙墓编钟铸造于两千五百年前的战国时代,它气势恢宏,总重量达到两千五百多公斤,加上横梁、立柱等构件,用铜量达五吨之多,这在世界乐器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更神奇的是,每一个编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这两个音恰好是三度的关系。曾侯乙墓编钟的音域宽达五个半八度,而且十二个半音齐备,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具有十二个半音的乐器。编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钟体大,音调就低,音量也大,所以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响。即使在今天,铸钟仍不是一件易事。有的编钟形体很大,高度超过一米五,制造时需要用136块陶制的模子组合成一个铸模,灌注摄氏近1000度的铜水才能得到。从出土得编钟来看,它们不仅音调准确,而且纹饰极为精细,这说明商周时期对青铜模具的制造技术运用的极为熟练。编钟
《曾侯乙墓》学界评价
《曾侯乙墓》学界评价
《曾侯乙墓》是一本由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及音乐学家等多学科专家联合编写的关于先秦时期曾国的重要研究著作。通过对曾侯乙墓的科学发掘及研究,揭示了当时楚国礼乐制度的丰富内涵,揭示了楚国音乐艺术与科技的伟大成就。
从该书中,我们了解到曾侯乙墓出土的大量文物,如编钟、琴、瑟、鼓、编磬、瑟等,其丰富的器物和系统深入的诠释,无疑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对曾国历史文化、礼乐制度以及音乐艺术的认识。其中,淅川下寺1号墓出土的“敬事天王”钟和信阳长台关2号墓出土的编钟是曾国乐器中的佼佼者,再次印证了楚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本书由多位专家联合撰写,其中包括湖北随州叶家山、文峰塔等曾国墓地中大量乐器的新发现者,充分体现了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研究。这样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曾国的历史文化,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音乐艺术和科技成就。
因此,《曾侯乙墓》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影响力的著作,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有关曾国的丰富知识和见解,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音乐艺术。
辉煌的见证--曾侯乙墓及编钟出土的意义和启示
7 6
衡 水学 院学报
第 8卷
之间 。可 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些 人 均属 于 墓 主人 的歌 舞 乐人 。由 这
此很 容易想象 出 , 当时 的演 出场 面是相 当壮观 的 。
钟的旋 宫 能力 已达 6宫 以上 , 乐 考 古 学家 们 曾用 音 它成 功演奏 了和声 、 调及 转 调 等 现 代作 曲技 法 编 复
诗歌 用来 激发人 的精 神 , 礼仪用 以规范 人 的行为 , 而
一
个“ 踪” 失 的国家 , 这 座地 下 音乐 厅 构 成 了令 人惊 但
叹不 已的巨大乐 器博 物馆 , 这是 一 次轰 动 世 界 的重 大音 乐考古 发 现。 经过 发 掘 整 理 , 侯 乙 墓 中共 出 土 文 物 700 曾 0
词于 房 中” 演奏 “ 中乐 ” 房 所使 用 的乐器 。中室 面 积 最大 , 出土 的实物 来看 , 从 显然是 模仿墓 主 人生前 宴 乐场 面 而精心 安排 的 : 墙 有 青铜 温 酒 器 , 套 钟 、 南 全
磬架 安排 了 3面 , 占据 了突 出的位置 , 南 角放着 巨 东
刘 东 兴, 秀 娥 , 晓 男 于 马
・
( 衡水学院 音乐系 , 河北 衡水 0 30 ) 5 00
摘 要 : 先秦时期 , 各诸侯国特别重视音乐的发展, 认为优美的音乐是繁荣的象征。曾侯 乙墓的 出土, 使我们了解了先秦音
曾侯乙编钟名词解释 -回复
曾侯乙编钟名词解释-回复
曾侯乙编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乐器,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钟乐器之一。它于1978年在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的曾侯乙墓出土,因此得名曾侯乙编钟。编钟由68块青铜钟组成,每块钟都有固定的音高,形状各异,大小不一。这些钟按照不同音高排列成不同层次的编钟组,通过敲击钟体产生音乐。
曾侯乙编钟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充分展示了古代中国制造工艺的高度发达和音乐文化的丰富多样。编钟具有华丽的外观和独特的音色,被认为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器乐之一。它不仅用于庄重的宫廷音乐演奏,还用于军队的指挥、祭祀祈福活动等。
曾侯乙编钟的出现为研究古代音乐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也对世界音乐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它被列为中国的国宝级文物,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同时,曾侯乙编钟也成为了中国文化和艺术的象征之一,被誉为“音乐的瑰宝”。
阐述曾侯乙墓出土乐器概况
阐述曾侯乙墓出土乐器概况
曾侯乙墓是殷墟离宫东南侧的一座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
玉器以及牛、羊、猪等动物的残骸,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乐器。
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在中国考古史上是
罕见的。据统计,共计出土各类乐器1200余件,包括方鼓、钹、镲、
铜铃、漏壶、瑶琴、箫、笙、簫等各种类型乐器。
另外,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在器形、材质、制作工艺、书法艺术
等方面也颇具特色。比如,出土的方鼓多数为腰部加厚的中空方体,
将木槌敲打在鼓面上可发出浑厚的响声;出土的铜铃有整铜铃、半铜铃、镂孔铜铃等不同类型,各具韵味;出土的箫笙则多为夹壳式,并
装有精美的银簇等配件。
而所有这些乐器都表明了殷商时期音乐的丰富多彩,也说明了古
代音乐的发展。此外,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技术
水平和文化程度,象征着一个高度文明的古代王朝。
因此,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不仅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的见证,更是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研究
这些宝贵的文物,使之不仅成为我们国家文化的瑰宝,更为我们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曾侯乙的大编钟
曾侯乙的大编钟
曾侯乙大编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珍宝,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一大奇迹。它出土于
湖南省益阳市南郊铜官山墓地,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编钟。曾侯乙大编钟不仅在
艺术价值上具有重要地位,更是对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极大丰富和发展。下面将对曾侯乙
大编钟进行更为详细的介绍。
曾侯乙大编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一大奇迹。它于1978年在湖南益阳南郊铜官山墓地被发现,1978年12月31日正式出土,由国家文物局局长贾鲁东亲自主持开封。曾侯乙的大编钟长2.33米, 宽1.8米, 高1.8米, 重2500公斤,壁厚7-10毫米。它恢复完整后,编钟上总共有65个打击点,也就是有65个音符,具有五个八度的音域。每个打击点都占
据一定的位置,其位置的高低、左右都能产生不同的声音。这些音的高低、左右位置都经
过过严格的设计,使得曾侯乙大编钟能够演奏出2300多种不同的音乐。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曾侯乙大编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宝。
曾侯乙大编钟在制作工艺上也体现了古代中国青铜工艺的高超技术。这件大编钟是用
青铜浇铸而成的,青铜的主要成分是铜和锡。在铸造工艺上需要经历多个工序,包括原型
制作、制模、铸造、冷却、修整等。整个工艺十分复杂,需要极高的技术和工艺水平。而
曾侯乙大编钟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铸造的青铜表面光滑平整,图案纹饰清晰,显示出古
代铸铜工艺的高超水平。
曾侯乙大编钟的发掘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曾侯乙大编钟出土于一个叫曾侯
乙的贵族墓地,也就是说这件大编钟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社会有密切的关系。根据墓葬
形制和出土的陪葬品,可以看出曾侯乙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非常显赫的贵族。大编钟作为
不朽绝响之曾侯乙编钟
不朽绝响之
曾侯乙编钟
El sonido perpetuo de las campanas de Zenghouyi
—————
作者:闫旭 Yan Xu
翻译:小康 Carlos García de la Morena
中国礼乐文明的历史悠久,中国古人不仅对音乐表演
的程式、编制、形式、所使用的乐器,都有一定的要求;而且也看重乐器与自然界之间的联系,也即乐器的核心制作材料。他们按主要制作材料将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并认为 “金石以动之,丝竹以行之,诗以道之,歌以咏之,匏以宣之,瓦以赞之,革木以节之”,追求着“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的至高境界。
Los métodos confucianos para regular la sociedad basados en los ritos y la música vienen de muy lejos en el tiempo. Antiguamente, no solo había requisitos respecto a la forma, compilación y apariencia de las actuaciones musicales y el uso de los instrumentos, sino que también se valoraba la relación entre estos y la naturaleza. Es decir, los materiales básicos para manufacturarlos, que se dividen en ocho tipos: oro, piedra, tierra, cuero, seda, madera, calabaza y bambú. Se consideraba que “el oro y la piedra sirven para moverse, la seda y el bambú para actuar, el poema para expresarse, la canción para cantar, la calabaza para declarar, la teja para alabar, y el cuero y la madera para ahorrar”. Así como la búsqueda suprema de “la poesía que habla de la voluntad, la canción que siempre dice, el sonido que perdura, la ley en consonancia, los ocho sonidos en armonía que no pierden su orden y la unión entre la humanidad y la deidad”.
中国音乐史简答论述
●1.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
答:1978年,湖北随县城郊擂鼓墩的曾侯乙墓出土了 125件乐器,包括编钟65个,编磬32个,十弦琴1件,五弦琴1件,二十五弦瑟12件,鼓4件,篪2件,笙6件。编磬是与编钟密切配合的旋律乐器,分为上下两层悬挂。每磬各发一音,这套编磬可与编钟在同一调高上合奏或同时转调演奏;具有五个八度的宽广音域,中间三个八度内可以旋宫转调演奏七声音阶乐曲。音色明亮,每个甬钟都能敲击出两个乐音,以实物形式证明了“一钟双音”的存在。另外,许多钟体上刻有铭文,记载了当时楚、齐、晋等国与曾国的律名、阶名、变化音名的对照情况,铭文中所用的乐律学术语,在科学概念上表现出相当精密的程度。曾侯乙墓出土的庞大的乐器群,真实地反映了战国时期宫廷音乐的发展水平,为了解当时宫廷音乐的规模和钟磬乐的发展,提供了难得一见的实例。
●2.隋七部乐、九部乐与唐九部、十部乐的关系?
答:⑴隋朝建立不久便以法令形式颁布了“七部乐”的燕乐体裁,都是以国名、地名作为乐部名称的隋代宫廷燕乐,包括汉族传统乐舞、兄弟民族和外来的各种乐舞。它们分别是:①国伎,即西凉乐,泛指流行于甘肃一带的音乐。②清商伎,又名清乐,是汉族传统的民间音乐,包括汉代“相和歌”,魏晋“清商三调”,南北朝的“江南吴歌”和“荆楚西曲”。③高丽伎,古代朝鲜的乐舞。④天竺伎,古代印度的乐舞⑤安国伎,中亚古国的乐舞,位于今乌兹别克布哈拉一带。⑥龟兹伎,古龟兹国的音乐,位于今新疆库什车一带,乃胡乐诸部之首。
⑦文康伎,又名礼毕。⑵隋炀帝时,又增加康国、疏勒两个乐部。康国位于乌兹别克境内撒马尔罕一带;疏勒为古西域国名,今维吾尔族聚居之处。至此,隋代“九部乐”的宫廷燕乐体制宣告完成。唐初完全承袭隋代燕乐体制,至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废除“礼毕”,十四年,又将“燕乐”列为首部,于是形成唐代的“九部乐”。其中的“燕乐”,不同于广义的燕乐含义,而是一个具体的乐部名称,是一部宣扬帝王功绩、歌颂太平盛世的乐舞,一般用于庄重场合表演。贞观十四年,加设“高昌伎”,于是形成唐代“十部乐”,其音乐风格体现了中西音乐文化交融的特点。⑶隋“”、“”与唐“”、“”体现了各国乐舞的独特风貌和鲜明特色。其中,龟兹乐是西域音乐的优秀代表;西凉乐是西域音乐与中原音乐相融合的产物;清商乐则是汉族传统的民间乐舞,它们各自代表着三种典型音乐的风格。
曾侯乙编钟论文(重要参考)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曾侯乙编钟论文(重要参考)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曾侯乙编钟
——中国古代乐器之“瑰宝”
内容摘要: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堪称“国之瑰宝”。本文主要从结构、铭文、声音、工艺和价值等方面介绍了曾侯乙编钟,还介绍了编钟的主人----曾侯乙。本文最后谈到作者学习曾侯乙编钟后的感想,以及通过对曾侯乙编钟的学习,给自己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曾侯乙曾侯乙编钟价值感受
一、曾侯乙
曾侯乙,姓姬名乙,生卒年不详(据考古发掘推定,生于公元前约475年,卒于公元前约433年),是战国时期南方小国曾的国君。现有文献资料鲜见其生平记载。1978年,在今湖北省随州市区西约一公里处的擂鼓墩,考古工作者对其墓葬(后来证实)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举世闻名的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等,同时出土的还有大量兵器、乐器、铸造精良的青铜器等文物。出土文字材料说明曾侯乙是一位名乙的曾国诸侯王。从橱惠王送给他的一件青铜镈上的三十一字铭文看,曾侯乙死于公元前433年或稍晚,通过对其尸骸的碳14测定,可以推定曾侯乙的死亡年代在公元前433年到公元前400年之间,他死时年龄在42―45岁之间。综合考察其他材料,曾侯乙应当生于公元前475年或稍晚,约在公元前463年前后成为诸侯王,在位约三十年。出土文物表明,曾侯乙生前非常重视乐器制造与音律研究,兴趣广泛,同时也是擅长车战的军事家。参考文献:郭漠若主编的《中国史稿》这位姓乙的诸侯墓葬的规模是相当可观的。经测量,墓葬东西长20米,南北宽16.5米。据《湖北省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即曾侯乙墓)调查勘探与发展工作大事记要》记载:“我国发现的第一个大型木椁墓,比马王堆一号墓大6倍,比江陵凤凰山168号墓大14倍,这种构筑在岩石上的岩坑竖穴,在南方还是第一次发现” 。
曾候乙墓出土乐器的音乐历史价值,论述
曾候乙墓出土乐器的音乐历史价值
1978年,湖北随州一公里处发现了一座战国前期的大型陵墓-—曾候乙编钟的出土填补了我国在考古学、音乐史和冶炼史等上的许多空白,在国内外学术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曾侯乙编钟的出土除了展现先秦乐钟的最高成就之外,它的钟架也增广了世人对先秦音乐的认识。
在音乐史方面:远在2400多年以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经发展到相当
高的水平,它比欧洲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的出现要早将近2000年。其音律学上同期也领先水平,因为每个钟的钟壁上铭刻有关于音序方面的文字介绍,这在同期世界上其它国家是没有的.钟体钟架编排很科学,布局合理。演奏时只要准确地敲击钟上标音的位置,它就能发出合乎一定频率的乐音,整套编钟能奏出现代钢琴上的所有黑白键的音响。这套编钟的定音频率为256.4赫,与现在钢琴上的中央“C”频率几乎完全相等。能在任何一个音上灵活自如地旋宫转调。
墓中还出土了编磬、鼓、瑟、笙、排箫等大量乐器,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尤为可贵的是,钟体和附件上,还篆刻有二千八百多字的错金铭文,记载了先秦时期的乐学理论以及曾和周、楚、齐等诸侯国的律名和阶名的相互对应关系,这一重大发现,据弃了所谓“中国的七声音阶是从欧洲传来、不能旋宫转调”的说法。音乐史上的一个光辉成就,为今天古音律和编钟制造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在考古学方面:古代钟磬的架子特称为簨虡,簨是横梁,又作、旬,虡
是立柱,又作鐻。曾侯乙钟架高二‧六五公尺,分三层。各层之间设有三个武士装束的人形立柱. 这种造形为考古中首见,这恰能明确解答和证,了《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所指的「钟鐻金人」的意义。
艺术学概论-音乐部分复习资料
艺术学概论--音乐部分复习资料
曾侯乙墓出土乐器的历史意义:
1、出土的乐器情况:
编钟、编磬、建鼓、琴、瑟、均钟(律准)、笙、排箫、篪,共九种125件。其中建鼓、琴、均钟、瑟、篪、排箫都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乐器。
2、对乐律学、音乐理论、乐器制作的贡献:
曾侯乙编钟在音乐理论方面的价值在于2800多字的铭文;“一钟双音”:在乐器发展史上反映了我国在乐律学、乐器学和铸造学上的智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为研究我国传统乐律学和音乐理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3、在世界音乐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曾侯乙墓乐器,尤其是成套编钟(65件)的出土,震惊了世界乐坛和科学界,举世瞩目,是同兵马俑、万里长城相媲美的古代文化、科学的代表作。被国际学者这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十面埋伏》是一首大型的琵琶独奏“武曲”,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汉两方在垓下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而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而成的。
乐曲的主题思想:描写了千军万马冲锋陷阵、金戈齐鸣、刀光剑影的战争场面,形象鲜明,气势磅礴,是琵琶“武曲”的代表作品,共有13个乐段。
唐代音乐文化兴盛的原因
1、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300年间,成为我国
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
2、全民族文化素质空前提高,在诗歌、音乐、绘画、
书法、舞蹈、建筑等领域都取得突破。形成了举国上下普遍喜爱音乐的社会风气。
3、全面开放,外来音乐输入。长安是世界文化名城,日本、西凉、龟兹、天竺、
高丽、中亚、波斯、阿拉伯等各民族音乐传入中原。唐代交通四通八达,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亚欧。
曾侯乙编钟 历史意义
曾侯乙编钟历史意义
曾侯乙编钟是中国古代的一件重要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它是中国古代钟乐的代表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音乐钟之一。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社会制度以及技术水平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曾侯乙编钟是在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曾侯乙墓中出土的,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65件铜钟组成的,其中包含有短钟、长钟、大钟等不同类型的钟。这些钟铛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它们栩栩如生地雕刻着动物、人物和花纹等纹饰,展现出古代中国的艺术风貌。钟身上刻有文字,记载了曾侯乙的名字和年代,为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曾侯乙编钟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曾侯乙编钟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材料。钟乐在古代中国的音乐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曾侯乙编钟是古代钟乐的代表之一。通过对编钟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音乐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古代乐器制造技术的水平。
曾侯乙编钟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具有重要的价值。编钟作为一种贵族礼器,曾被用于古代宴会和祭祀活动中。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编钟,证明了曾侯乙拥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对于研究古代中国的社会等级制度、宴会礼仪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曾侯乙编钟还对研究古代冶金技术具有重要意义。钟铛的制作需要高超的冶金技术,而曾侯乙编钟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显示出古代中国的冶金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通过对钟铛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的冶金工艺和技术发展。
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对于研究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编钟的出土时间可以与其他历史文物进行比对,从而推断出古代中国的历史年代和时代背景。同时,从编钟的发现地点和墓葬形式等方面,也可以揭示出古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
简述曾侯乙墓的出土编钟和历史意义
简述曾侯乙墓的出土编钟和历史意义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重要发现之一、编钟是中国古代音乐器乐的代表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通过其独特的设计、精细的工艺与丰富的音色,展示了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对于研究古代音乐艺术、社会历史以及古代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曾侯乙墓位于湖北省荆州市红山,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贵族墓葬。墓葬出土的编钟被誉为“乐器之王”,是古代编钟中音色最为优美、演奏技巧最为独特、艺术价值最高的代表之一、编钟由铜制成,形状如鼎,下面有双列的倒置锥形音柱,共有64个音柱。每个音柱分为两部分,上部呈圆柱形,下部呈倒置圆锥形。每个音柱代表一种音高,由于下部与上部形状不同,当打击音柱时,可以发出丰富多样的音色。
编钟的出土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音乐艺术史具有重要意义。编钟可以追溯到早在商代晚期就已经存在。古代编钟是由宗庙或王府用来祭祀礼仪中的乐器之一,用于宗庙祭祀、宴会等场合。编钟在古代音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社会、宗教和文化的深刻内涵。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规模庞大,数量众多,音色优美,反映了古代编钟音乐在楚国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该编钟不仅在外观、形制上进行了创新,还在音色、演奏技巧上进行了重要的改进和发展,是音乐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也对研究古代社会历史具有重要价值。通过编钟的出土,我们可以了解到曾侯乙墓的主人曾侯乙是春秋时楚国的一位重要贵族,拥有丰富的财富和权力,加强了我们对楚国社会阶级结构和贵族文化的了解。此外,编钟的制作和使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证明
浅析曾侯乙墓乐器群的历史意义
53纸 贵
公元前221年,秦国在与其他诸侯国的兼并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我国古代第一个封建王朝。先秦时期,各个诸侯国都注重礼仪制度,其在音乐上体现得尤为鲜明。各国诸侯都非常喜爱乐律,认为动听的音乐能够体现出一个国家繁荣的景象,也侧面体现了统治阶级等级制度的严密体系。因此,各国的统治阶层都非常重视音乐。曾侯乙墓的出土使得先秦音乐的发展到达了巅峰,也是先秦音乐最有力的见证。
一、时代的印记
湖北随州是我国中部的咽喉之地。战国时期,这里有一个渺小的诸侯国,它在大国的夹缝里生存,经常游走于大国之间。曾国国土面积太小,所以保存至今的史料里面找不到这个国家的相关记载。曾侯乙墓是战国时期曾国国君乙的墓穴,位于湖北省随州市城郊的擂鼓镇。在这座墓穴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令人惊叹的巨大宝库。经过挖掘,该墓共出土了7000多件文物。其中,最有学术价值的是随葬的125件乐器。墓内分为北、东、中、西四室。其中涉及音乐的主要是中、东两室。中室编钟、编罄共有三面,有着重要的地位。东室都是小型的丝竹乐,它们以琴瑟为主的小型乐器。由中、东两室出土的乐器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大型钟鼓乐和小型琴瑟乐以不同形式进行组合和配置。
按照乐器制作材料产生的八音(金、石、土、木、丝、革、匏、竹)分类法,从各种各样的乐器可以看出,周代器乐艺术层次较高,进入成熟阶段。其中,曾侯乙墓的乐器群共计:编钟65个、编罄32个、十弦琴1件、五弦琴1件、二十五弦琴12件、篪2件,排箫2件、笙6件、鼓4件。曾侯乙墓出土的众多乐器中以编钟最负盛名,其名声在艺术上响彻全球,而且制作工艺独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候乙墓出土乐器的音乐历史价值
1978年,湖北随州一公里处发现了一座战国前期的大型陵墓——曾候乙编钟的出土填补了我国在考古学、音乐史和冶炼史等上的许多空白,在国内外学术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曾侯乙编钟的出土除了展现先秦乐钟的最高成就之外,它的钟架也增广了世人对先秦音乐的认识。
在音乐史方面:远在2400多年以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经发展到相当
高的水平,它比欧洲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的出现要早将近2000年。其音律学上同期也领先水平,因为每个钟的钟壁上铭刻有关于音序方面的文字介绍,这在同期世界上其它国家是没有的。钟体钟架编排很科学,布局合理。演奏时只要准确地敲击钟上标音的位置,它就能发出合乎一定频率的乐音,整套编钟能奏出现代钢琴上的所有黑白键的音响。这套编钟的定音频率为256.4赫,与现在钢琴上的中央“C”频率几乎完全相等。能在任何一个音上灵活自如地旋宫转调。
墓中还出土了编磬、鼓、瑟、笙、排箫等大量乐器,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尤为可贵的是,钟体和附件上,还篆刻有二千八百多字的错金铭文,记载了先秦时期的乐学理论以及曾和周、楚、齐等诸侯国的律名和阶名的相互对应关系,这一重大发现,据弃了所谓“中国的七声音阶是从欧洲传来、不能旋宫转调”的说法。音乐史上的一个光辉成就,为今天古音律和编钟制造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在考古学方面:古代钟磬的架子特称为簨虡,簨是横梁,又作、旬,
虡是立柱,又作鐻。曾侯乙钟架高二‧六五公尺,分三层。各层之间设有三个武士装束的人形立柱。这种造形为考古中首见,这恰能明确解答和证,了《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所指的「钟鐻金人」的意义。
编钟上还标有和乐律有关的铭文2800多字,它们记载了曾国以及楚、晋、周、齐、申等国各自的律名、阶名、变化音名的相互对照。铭文中提到五十四个乐律用语,有三十六个是今人从未见过的,因而展现了先秦乐律的真实面目。编钟上都有错金篆体铭文,其内容除甬钟正面钲部均为“曾侯乙”字样外,其余均为有关音乐方面的记载。钮钟的铭文为乐律名和阶名。甬钟正面隧、鼓部位(即钟口沿上部正中和两角部位)的铭文为阶名,如宫、商、角、徵、羽等,反面各部位铭文可以连续,记载了曾国与楚、晋、齐、周等地律名和阶名的相互对应关系。每枚能发两音,即隧部和鼓部音,实测音响与铭文标记的音。除了乐律外,每个钟都有铭文标示正、侧鼓音的音名,确认了古代乐钟的双音特性,它是公元前433年的实物。
墓中还出土金盏、金杯、金带钩及长达48厘米的十六节龙凤玉挂饰,是曾侯乙生前奢侈生活的具体写照。许多青铜器上有“曾侯乙乍(作持)”之类铭文,为判定墓主的诸侯身份地位提供了证据。
在冶炼史方面:湖北大冶乃铜矿发源地之一,这里的炼制遗迹,显
示楚中国铜制造技术的远古水平。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乐器、礼器、兵器、金器、玉器、车马器以及漆木竹器,竹简,共计一万五千件。包括铜器,金器,车马器,玉器以及陪葬的型制,棺木的完整度等都让人震撼,其中一些铜器我们现在的技术恐怕也难以制造出来。
上百名科技人员通力协作,采用了激光全息摄影和扫找电镜等现代技术手段,发现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干四百多年前就摸索出了铜、锡、铅三种成份的最佳配方,以获得优美的音色;掌握了钟体大小,钟壁厚薄与音高的严格比例,铸造出不同音高的编制系列;设计了“合瓦式”的独特钟形与复杂的钟腔结构,形成了奇妙的一钟双音和优美的旋律。
曾候乙墓出土的青铜器,具有量多、型大、体重、工精等特点,其采用的复合范铸、分铸、铸接、焊接、失蜡法等工艺,反映出随国金属铸造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我国铸造史上的创举。
在美术史上:曾候乙墓首次出土了16股粗弦线、丝麻交织物、单层
锦织物和锁绣,反映了随国纺织技术的高超技艺,是我国纺织史上的突破。曾侯乙墓出土的众多文物,造型优美,纹饰瑰丽,无论铜塑、雕刻还是绘画都造型生动,令人叫绝,其高超的美术水平,成为我国美术史上的奇葩。曾侯乙墓出土的漆器有220多件,是楚墓中年代最早也是最为精彩的,而且品类全,器型大,风格古朴,体现了楚文化的神韵。
在天文史上:曾侯乙墓出土的一件衣箱盖上,两端分别画有苍龙、白
虎图和二十八宿天文图,是迄今所见我国二十八宿全部名称的最早的记载,成为我国天文史上的界碑。出土的一件漆木衣箱盖上,绘有包括青龙、白虎、北斗图形及二十八宿名称的天文图像,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创立二十八宿体系的国家之一。
在文化方面:在中国古代,编钟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
权力的象征。其多用于宫廷的演奏,在民间很少流传,每逢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时,都要演奏编钟。
10艺管:M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