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钢6号高炉炉底温度急剧上升的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通过对安钢6号高炉炉底温度急剧上升的分析,找出主要原因:风口大量漏水,萤石频繁洗炉和硫磺控制偏高,炉底局部砌筑质量不高。相应采取了加强炉底冷却及维护,调整高炉操作方针,炉底灌浆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炉底温度上升处理

1 引言

安钢6号高炉有效容积380m3,采用自焙炭块和复合棕刚玉砖砌筑的陶瓷杯综合水冷炉底。高炉炉底温度要求控制在450℃以下。1999年元月22日高炉开炉投产后,不断进行强化冶炼,截止到2003年7月底,平均利用系数达到3.20t/ m3·d以上,最高月利用系数为3.74t/ m3·d,但炉底温度一直在正常范围之内。2003年8月1日至8月19日,炉底温度从430℃急剧上升至513℃,严重影响了高炉的正常生产,经过采取一系列处理措施以后,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此次处理的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2 陶瓷杯结构简介

2.1砌筑材料

如图1所示,炉底在找平的基础上砌筑四层自焙碳块,厚度为347×4=1388mm,碳块上立砌复合棕刚玉砖两层,厚度为347×2=694mm。炉缸外环为自焙碳块,内环为棕刚玉砖。棕刚玉砌体表面还有一层粘土保护砖(图中未画出)。自焙碳块与棕刚玉砌体之间,用刚玉捣料填实。自焙碳块、炉底与炉缸冷却壁之间用低温稀缝糊或粗缝糊填实。铁口采用组合砖砌筑。

2.2冷却方式

设有20根直径D45mm水冷管间隔布置,炉底采用工业水冷却,冷却水压力最高可达0.3Mpa,可用阀门灵活调节水压和水量来控制冷却强度,以便在高炉生产后期减缓炉衬的侵蚀。炉底、炉缸使用三层光面冷却壁。

2.3温度检测点

安钢6号高炉炉底温度热电偶位于5#风口下部,且插入炉体中心,插入端向下面距离炉底水冷管50mm。炉基2根热电偶分别位于8#风口左右两侧,这两根热电偶也插入了炉体中心。在炉底自下而上一、二层自焙碳块之间沿圆周均匀布置7根未插入炉体中心的炉底一层热电偶,往上四层自焙碳块和棕刚玉砌体之间也同样沿圆周均匀布置7根炉底二层热电偶。此外,就在炉底一、二层检测平面上还各布置了1根热电偶(检测编号为8点),插入了炉体中心。为了便于分析问题,我们在这些较多的温度检测点中选择炉底一、二层检测平面上检测1、4、8点为例来说明,其位置分布示意图见图2。

检测8点检测1点6#

12#

1#

2#

3#

3原因分析

3.1重新校对各检测点温度

由于炉底温度上升较快,截至8月15日白班,已上至493℃,经仪表校对确认后,实际炉底温度在473℃。炉基、炉底(炉底一、二层检测平面1、4、8温度变化图见图3)及炉缸各层温度均有不同的程度的上升,局部温度上升较快,但炉基(炉基1、2点温度变化见图4)和大部分温度均在允许范围之内。

因此,初步断定:炉底温度急剧上升因炉底侵蚀严重而引起的可能性较小,可能是某些其它因素发生所致。于是,研究决定此时暂且不用矾钛矿护炉。

3.2风口大量漏水

8月2日夜班1:02分发现5#风口烧漏,风压由190kPa减至150kPa,1:25分~2:40分休风更换,由于漏水较多,高炉休风时间较长,大量的漏水可能在炉内分解,为炉底自焙炭块提供了氧化氛围,这是造成炉底温度急剧上升的因素之一。

3.3频繁洗炉和硫磺控制偏高

进入2003年,原燃料供应不足,条件变差,尤其是焦炭质量下降幅度大,炉况顺行不好。高炉塌滑料、坐料较多,致使炉缸堆积,被迫使用萤石多次洗炉。在此期间,硫磺控制偏高,对炉底温度上升造成一定影响。

3.4炉底局部砌筑质量不高

安钢6号高炉始建于1998年,1999年元月22日开炉,炉底为长寿炉底设计,自焙碳块--陶瓷杯复合炉衬的优点在于:低导热的陶瓷内衬起保温作用,减少炉缸热损失,而高导热的自焙碳块将炉衬中的热量通过冷却壁和炉底水冷管带走,增强冷却效果,从而减缓炉衬的侵蚀[1]。此次炉底温度急剧上升之后,2003年8月20日再次检查炉底,发现炉底钢壳局部温度偏高,用重器敲击,有中空现象。于是,推测在砌炉过程中,局部捣料与炉墙之间可能存在缝隙。经过综合分析判断,怀疑是已经串煤气引起炉底温度急剧上升。

4采取的措施

4.1.1加强炉底维护

(1)配管工严格检查炉底及炉缸各层冷却壁水温差,严禁控制冷却水压和水量。

(2)炉前适当减小铁口角度出铁。8月17日白班铁口角度由13度减为10度,18日又由10度减为8度。

(3)各班工长按时记录炉底、炉缸各检测点温度,每四小时一次在绘图纸上描点、连线,测绘各点温度发展趋势。

4.1.2加大冷却强度

为进一步提高冷却强度,8月19日、20日把一层冷却壁8#、9#、10#、11#、13#由双联改为单联,并在炉底局部进行外部喷水冷却。

4.2调整高炉操作方针

由于炉底温度急剧上升,8月17日已达507℃。经研究决定,8月17日白班开始适当调整高炉操作方针。

调整前的操作方针是:(1)风压190~200 kPa;

(2)炉温[Si] 0.50%~0.70%;

(3)硫磺[S] 0.35%~0.45%;

(4)氧量≥1000m3/h;

(5)顶压≤85 kPa;

(6)碱度按中下限控制。

调整后的操作方针是:(1)风压170~180kPa;

(2)炉温[Si] 0.60%~0.80%;

(3)硫磺[S]≤0.030%;

(4)氧量控制在800m3/h以下或停止富氧;

(5)顶压≤70 kPa ;

(6)炉渣碱度适当按中限控制。

同时强调,一定要确保安全生产,杜绝突发性事故。必要时可以马上果断采取措施,然后再向厂部汇报情况。

4.3炉底灌浆

采取以上措施后,炉底温度急剧上升趋势得以缓解,数日后开始有所下降,21日降至493℃。这进一步印证了前期的分析判断方向是正确的。于是研究决定此时还不加钒钛矿护炉。接着,8月22日8:00~20:25高炉休风进行炉底灌浆。这次灌浆使用碳素无水压入泥浆,其具体理化性能见表1。打浆孔在冷却壁与冷却壁之间共开18个,在一层冷却壁之间与一、二层冷却壁之间7个,二、三层冷却壁之间10个,五层1个(炉腹此处跑煤气)。同时,要求灌浆尽量将泥浆灌至炉墙与自焙炭块之间。20:25分高炉顺利送风,8月23日夜班加风压至190 kPa。此后炉底温度又有所下降,高炉开始逐渐恢复正常生产。8月2日至9月30日炉底温度具体变化情况见图5。

表1 碳素无水压入泥浆理化性能

水份≤% 1.0

固化时间h 36~48

固化温度℃70~80

挤压缝试验≤mm 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