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明朝的灭亡。
教材通过介绍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以及农民起义等情况,分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同时也介绍了清朝的建立和早期的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历史背景和过程,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基本情况,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知识有一定掌握。
但对于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可能还缺乏全面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表象现象中看到本质问题,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掌握清朝的建立和早期发展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清朝的建立和早期发展。
2.教学难点: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分析历史事件。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
3.讨论法: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
2.素材: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案例分析和讨论。
3.板书设计:设计板书,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明朝灭亡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对新课产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包括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农民起义等。
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表面原因。
3.操练(10分钟)分析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引导学生从现象看到本质。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4.巩固(5分钟)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灭亡》是历史七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主要讲述了明朝后期的历史变迁,包括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基本情况,对于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等概念有一定的认知。
但学生对于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和历史意义可能还不够清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行深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后期的历史变迁,掌握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朝后期的历史变迁,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等基本知识。
2.难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深远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明朝后期的历史变迁,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等基本知识。
2.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3.讨论法: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观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明朝后期的历史变迁,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等基本知识。
2.历史资料: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明朝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思考明朝的衰落和灭亡的原因。
2.呈现(15分钟)讲解明朝后期的历史变迁,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等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和深远意义。
4.巩固(5分钟)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发展规律,认识爱国情怀。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明朝灭亡的原因和深远意义。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历史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1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灭亡》是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的第17课。
教材通过讲述明朝末年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李自成起义、清军入关、南明抗清斗争等,教材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插图,展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更迭,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明朝灭亡的具体原因和过程,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掌握李自成起义、清军入关、南明抗清斗争等历史事件,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珍惜幸福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李自成起义、清军入关、南明抗清斗争等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插图,营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生动、直观的课件。
3.历史资料: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等。
4.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明朝灭亡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案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目标展示
目标导学
1、温故知新:忆一忆明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二、整体感知
1、本课共有三目,分别是什么?
2、从时间上看,三目内容反映了明朝中后期--明朝末年--明朝灭亡后的历史发展过程。
三、自主教学,合作探究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阅读教材84-85页)
1、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分析明朝中后期社会动荡的原因是什么?政治:日益________
经济:土地________严重
2、阅读教材并结合84页相关史事,说一说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集中现在哪两个方面。
①________昏庸②________专权
3、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参与土地兼并的有哪些人?土地兼并严重带来了什么样的恶果?
①原因:政治_________
②参与人:_____、贵族、_____、_____、地主
主备人
授课人
上课时间
课题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课时
第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2、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李闯王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3、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王朝,满洲的兴起。
明末农民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丰富了农民战争的反封建内容。
1、上述材料中的“闯王”是谁?他有什么功绩?
2、他领导的农民起义提出什么口号?起义失败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形成性测试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反思
②1616年,_______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③1635年,_______改族名为满洲;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17明朝的灭亡教案新人教版
-重点知识点:政治影响、社会影响、思想影响、原因分析、启示
-关键词:清朝建立、社会阶层变动、思想启蒙、政治清明、社会公平
-重点句:明朝灭亡引发思想家对国家兴亡、社会改革的思考,为后来的思想启蒙奠定基础。
板书设计:
```
明朝的灭亡
一、背景
1.政治腐败
2.社会矛盾
3.外患
二、李自成农民起义
2.均田免赋、免差役。
3.政治影响、社会影响、思想影响。
二、简答题
1.明朝灭亡的原因:政治腐败导致国家机构失去民心,社会矛盾激化,外患不断消耗国家实力。
2.李自成农民起义的过程:起兵反抗,提出口号,攻克多个城市,最终推翻明朝。对明朝的影响:加速明朝:加强政治清明,关注民生,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勇于改革创新。
2.教学评价:课后作业缺乏及时反馈,未能有效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改进措施:
1.教学方法:增加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2.教学评价:及时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
针对多媒体教学的改进措施:
1.丰富多媒体资源:收集更多与明朝灭亡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制作更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
核心素养目标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历史理解:掌握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提高对历史发展过程的认识。
2.思维品质: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分析政治腐败、社会矛盾等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文化认同:认识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4.价值观: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教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国家兴亡与每个人的责任。
教学特色创新: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灭亡》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17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李自成起义和清朝的建立。
教材通过介绍李自成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清朝的建立过程,使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清朝的建立背景。
教材还包括了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理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封建社会的繁荣与衰落的相关内容,对封建社会的矛盾和农民起义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明朝灭亡的具体原因和清朝的建立过程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知识去分析和理解新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李自成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清朝的建立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的矛盾和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李自成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清朝的建立过程。
2.教学难点:李自成起义的历史意义和清朝的建立背景。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李自成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清朝的建立过程。
2.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析李自成起义的历史意义和清朝的建立背景。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教学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3.教学道具:如地图、时间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李自成起义和清朝建立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李自成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清朝的建立过程。
最新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孙文莉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过程与方法:收集材料,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政治腐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李自成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
三、新课讲授导入新课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吴三桂和陈圆圆的爱情故事,明朝末年有位大将吴三桂驻守山海关,自古英雄爱美人,他的爱妾叫陈圆圆,是个绝世美女,当时他的全家老小都在北京,后来农民起义军在李自成的率领下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而亡,明朝灭亡,吴三桂见大势已去,决定投降李自成,可就在他去往北京投降的路途中,突然听说自己的爱妾被李自成部下李宗敏霸占,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投降了清军,打开山海关,引清军入关。
清代诗人吴梅村根据这一故事写下了“六军恸哭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名句,那么明末的政治局势究竟是怎样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明朝的灭亡。
一、李自成起义请大家打开课本85页,根据任务扫描,介绍一下李自成。
那么明朝末年为什么会爆发农民起义呢?(一)原因:根本原因:1.政治腐败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材料,找出明朝末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表现:①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教师补充: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在位期间,内忧外患(外有金兵的侵扰,内有明末的起义),是国家最动乱的时期。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灭亡》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的内容。
教材主要通过介绍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等历史事件,阐述明朝灭亡的原因。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紧凑,通过插图、资料卡等形式,生动展现了明朝灭亡的历史场景。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明朝灭亡的具体原因和过程还需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了解多来源于课堂和教材,对于历史背景、人物关系等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掌握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
2.难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
4.情感教育: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准备教材和课件,确保教学内容清晰、生动。
2.历史资料:收集相关历史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和补充。
3.教学设备:确保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正常运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讲述明朝灭亡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等问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具体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灭亡》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通过介绍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经济危机、社会动荡等问题,分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明朝的相关知识,对明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后期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掌握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评价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2.教学难点: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理解明朝灭亡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2.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4.互动教学: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内容课件。
3.历史资料:准备与明朝灭亡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明朝灭亡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明朝为什么会灭亡。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时给予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第17 课明朝的灭亡孙文莉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 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 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 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过程与方法:收集材料, 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 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 小组讨论, 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政治腐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 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 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 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 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 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 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 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李自成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
三、新课讲授导入新课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吴三桂和陈圆圆的爱情故事,明朝末年有位大将吴三桂驻守山海关,自古英雄爱美人,他的爱妾叫陈圆圆,是个绝世美女,当时他的全家老小都在北京,后来农民起义军在李自成的率领下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而亡,明朝灭亡,吴三桂见大势已去,决定投降李自成,可就在他去往北京投降的路途中,突然听说自己的爱妾被李自成部下李宗敏霸占,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投降了清军,打开山海关,引清军入关。
清代诗人吴梅村根据这一故事写下了“六军恸哭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名句,那么明末的政治局势究竟是怎样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 课明朝的灭亡。
一、李自成起义请大家打开课本85 页,根据任务扫描,介绍一下李自成。
那么明朝末年为什么会爆发农民起义呢?(一)原因:根本原因:1. 政治腐败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材料, 找出明朝末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表现: ①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教师补充:木匠皇帝: 明熹宗朱由校在位期间,内忧外患(外有金兵的侵扰,内有明末的起义),是国家最动乱的时期。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灭亡》是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的第17课,教材通过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两个部分,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历史背景。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材设置了“思考点”和“历史资料”,旨在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級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明朝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
但对于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帮助他们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的过程,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的过程,明朝灭亡的原因。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形成自己的观点。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2.合作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4.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帮助他们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七年历史下册。
2.资料:关于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的历史资料。
3.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明朝的繁荣景象,然后引出明朝灭亡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述李自成起义的过程,让学生了解起义的原因和影响。
然后呈现清军入关的历史背景和过程,让学生明白明朝灭亡的另一个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学生可以结合教材和资料,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
教材主要介绍了明朝末年的社会矛盾、农民起义以及清朝的建立等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以及清朝初期的历史背景。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明朝灭亡这一阶段的历史事件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结合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来全面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末年的社会矛盾、农民起义以及清朝的建立,掌握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清朝的建立。
2.教学难点:对明朝灭亡原因的深入理解和分析,以及对清朝建立的背景和意义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合作讨论: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图片、资料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灭亡的相关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思考明朝灭亡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呈现明朝末年的社会矛盾、农民起义以及清朝的建立等历史事件。
引导学生关注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合作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深入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引导学生关注清朝建立的背景和意义。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4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
本课主要内容为明朝末年的历史事件,包括李自成起义、清军入关、南明抗清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数据,展示了明朝灭亡的历史过程,让学生了解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基本情况和明朝中期以后的社会矛盾。
但学生对于明朝灭亡的具体过程和原因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以及李自成起义和南明抗清的历史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灭亡的历史过程,掌握李自成起义、清军入关、南明抗清等历史事件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历史过程,李自成起义、清军入关、南明抗清等历史事件的基本史实。
2.教学难点:明朝灭亡的原因,以及李自成起义和南明抗清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史料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历史过程。
2.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明朝中期和晚期社会的不同,从而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3.讨论教学法:学生讨论李自成起义和南明抗清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
2.史料:关于明朝灭亡的史料文献、图片等。
3.教学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晚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明朝的基本情况,然后提问:“你们认为明朝为什么会灭亡呢?”让学生思考本课的主题。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李自成起义、清军入关、南明抗清等历史事件的史料,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历史过程。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史料中的关键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等。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5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灭亡是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7课的主题。
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明朝末年的社会矛盾、农民起义以及清朝的建立。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明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明朝灭亡的详细过程和原因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史实判断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末年的社会矛盾、农民起义以及清朝的建立,掌握明朝灭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史实判断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及其过程。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灭亡的基本情况。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3.案例分析:通过讲解典型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明朝灭亡的过程。
4.情感教育:结合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
3.历史资料:收集与明朝灭亡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明朝末年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明朝会灭亡?新建立的清朝又有哪些特点?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灭亡的基本情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
教材通过介绍明朝后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矛盾,以及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展现了明朝灭亡的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明朝灭亡的具体原因和过程可能了解不深。
学生应具备分析史料、归纳总结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本课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掌握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的时间、过程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
2.难点:分析史料,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运用教材中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2.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景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历史感知。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2.史料: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明朝灭亡的相关图片,如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的画卷,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史料,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教师讲解史料,阐述明朝后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矛盾。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史料,归纳总结明朝灭亡的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问题如: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对明朝有何影响?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历史发展的规律?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明朝灭亡的原因及历史发展的规律。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灭亡》是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明朝后期的历史变迁,包括政治腐败、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及外患等问题,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明朝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如明朝的建立、繁荣等。
但是,对于明朝的灭亡原因和过程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掌握明朝后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明朝后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探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讲授法:教师对明朝后期的重要历史事件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展示明朝灭亡的原因和历史事件。
2.资料: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引用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明朝的繁荣景象,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明朝为什么会从繁荣走向灭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和外患等问题,呈现明朝灭亡的过程。
同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回答一些关于明朝灭亡的问题,如: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明朝后期的历史事件有哪些?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文莉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在联系.过程与方法:收集材料,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政治腐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自成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自成的起义军。
三、新课讲授导入新课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吴三桂和圆圆的爱情故事,明朝末年有位大将吴三桂驻守山海关,自古英雄爱美人,他的爱妾叫圆圆,是个绝世美女,当时他的全家老小都在,后来农民起义军在自成的率领下攻入城,崇祯皇帝自缢而亡,明朝灭亡,吴三桂见大势已去,决定投降自成,可就在他去往投降的路途中,突然听说自己的爱妾被自成部下宗敏霸占,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投降了清军,打开山海关,引清军入关。
清代诗人吴梅村根据这一故事写下了“六军恸哭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名句,那么明末的政治局势究竟是怎样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明朝的灭亡。
一、自成起义请大家打开课本85页,根据任务扫描,介绍一下自成。
那么明朝末年为什么会爆发农民起义呢?(一)原因:根本原因:1.政治腐败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材料,找出明朝末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表现:①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教师补充: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在位期间,忧外患(外有金兵的侵扰,有明末的起义),是国家最动乱的时期。
但朱由校却不务正业,不把国家大事当回事,一心只想当木匠。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收集材料,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政治腐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难点:李自成起义推翻。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从时间上看,三部分内容反映了明朝中后期——明朝末年——明朝灭亡后的历史发展过程。
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层层深入。
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是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后的清军大肆扫荡是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重要原因。
本课有两条线索:一是以明末农民起义为线索,介绍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口号及结果;二是以明亡清兴为线索,介绍了明朝灭亡的原因、过程和清朝的建立。
学习这些内容,首先要宏观把握明末清初的历史,以及明朝、明末农民军与后金(或清朝)之间的复杂关系。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历史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17课明朝的灭亡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政治日益腐败2.土地兼并严重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2.李自成农民军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3.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1643年)4.李自成大军攻占北京,推翻明朝(1644年)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1.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史称后金(1616年)2.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36年)3.清兵入关4.李自成起义军失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土地的高度集中与田赋剥削的苛重;李自成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与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推翻明朝。
了解满洲的兴起、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清军人关和农民军的失败。
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朽的表现,提髙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的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加深,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
明末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满洲贵族和汉族官僚地主的联合进攻,是明末农民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李自成起义推翻明王朝,满洲的兴起。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丰富了农民战争的反封建内容。
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理解满汉地主联合镇压是农民军失败的重要原因。
【教学准备】
《流民图》、李自成像、《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等图片、音像资
料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情景导入法)
二、讲授新课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日益腐败。
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2.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明朝中期以后,君主不问政事,导致奸臣把持朝政。
奸臣把持朝政,又加深了政治腐败,加深了社会危机。
宦官刘瑾、魏忠贤势倾天下,严嵩把持朝政,都是生动的例证。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怨声载道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广大农民纷纷起义,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领导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2.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人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3.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人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1644年攻
入北京城,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教师归纳:
明末农民起义和历代农民起义一样,都是由于封建王朝政治腐败、经济剥削残酷造成的;农民起义在陕北爆发,具体原因是陕北灾荒严重,官吏不顾人民死活,催征如故,人民被迫起义,各地人民纷纷响应。
为加深学生印象,可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教材上的资料,认识农民起义的必然性。
借用《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重点突出李自成起
义军及其斗争情况。
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由于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赈济饥民,得到广大农民拥护,转战河南、湖广、陕西、山西,攻占北京,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教师可补充一些素材,说明农民起义军曲折的斗争经历,颂扬农民起义军顽强的斗争精神和高超的斗争艺术
教师归纳:
“均田免赋”口号针对明末土地髙度集中、赋税十分沉重这两大问题,所以深得农民欢迎。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
王来时不纳粮。
”等歌谣也在民间流传。
教师提问:
比较秦末、明末两次农民起义的异同点:
同:
统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秦王朝的暴政、繁重的赋税和残酷的刑罚,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
明末的政治腐败,赋税杂税加上连年饥荒,民不聊生,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酿成农民
大起义。
都直接推翻了统治王朝。
异:
秦末农民起义发生在王朝的初建阶段,主要是与秦初的统治政策的急功近利有关。
明末农民起义发生在大明王朝建朝近300年,土地兼并严重,各种矛盾积重难返的情况下。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明朝后期,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根据课本提供的内容以及同学们积累的知识,大家归纳说说:努尔哈赤为满洲的兴起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努尔哈赤的主要功绩)努尔哈赤的主要功绩: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反抗明朝压迫、迁都沈阳。
思考:
努尔哈赤和宋元时期几位少数民族首领(耶律阿保机、阿骨打、元昊、成吉思汗)有何共同之处?
共同之处:
统一本民族各部。
建立政权,推动本民族的发展。
都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2.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皇太极的主要贡献:
在这个民族兴起和强大过程中,改族名为满洲;改国号为清;他为清朝的建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明朝灭亡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
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探究:
李自成起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是满洲贵族和汉族官僚地主的联合进攻亿玛
其次是农民阶级局限性,拥兵百万,流动作战,没有根据地。
再次是没有统筹全局的观念,没有高屋建瓴的政治智慧,没有高瞻远瞩的政治谋划。
三、课堂小结
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根本原因:
政治腐败,官府多次增加赋税和各种杂税,土地兼并恶性发展,大量农民破产逃亡。
自然原因:连续旱灾。
【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