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20.一滴水经过丽江 学案设计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0《一滴水经过丽江》导学案附答案

20《一滴水经过丽江》导学案【学习目标】1.梳理课文中生字新词,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课文运用的拟人表现手法,表达作者的真实情感。
3.激发学生对丽江的向往之情和爱国情感【学习重点】激发学生对丽江的向往之情和爱国情感【学习难点】作者以“一滴水”的视野组织材料,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手法。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丽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旅游资源丰富,有丽江古城、玉龙雪山、虎跳峡、老君山、束河古镇等知名旅游景点。
今天,让作家阿来的游记《一滴水经过丽江》一文带我们去游历丽江,感受丽江。
二、自主学习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砚.池(yàn) 蘸.(zhàn) 驿.道(yì) 矗.立(chù) 闸.口(zhá) 眺.望(tiào)擦拭.(shì) 流淌.(tǎng) 草甸.(diàn) 徘徊(pái huái) 斑斓.(lán)..(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掌故:原指旧制、旧例。
后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遗闻逸事。
苍劲:老练刚劲。
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
2.作者简介。
阿来,藏族,1959年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县,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获奖者。
主要作品有诗集《梭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长篇地理散文《大地的阶梯》,散文集《就这样日益在丰盈》等。
3.背景链接。
作者在自己的微博写道:武威行后,又到丽江,其实都在作关于藏文化边缘区的一些相关调查。
说调查也不准确,因为材料多从书面上来,但从书上搜得材料后,还要想到这些事实的曾经的发生地,感受一番。
不意,当地政府知道我到了丽江,邀我写一篇适合小学生读的关于丽江的文字。
这是很不好写的文字,试着写了。
交卷给丽江当地外,也贴在这里,聊作丽江之行的一个纪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习题: 20.一滴水经过丽江(带答案)

20*.一滴水经过丽江1.根据拼音写汉字。
yì()道chù()立苍jìng() 犹yù()fěi()翠擦shì() shuò()大sù()愿目xuàn()神迷五彩斑lán() 灯火lán()珊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苍劲苍翠排排重重曲折蜿蜒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________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________房屋,看到了顺水而去的________老街。
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以网络技术为重要支撑的知识经济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加速了社会文明。
B.200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作文的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范围宽泛,充分体现了作文命题的开放性和创新性特点。
C.这次活动的宗旨是展现京剧艺术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并以此推动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D.晚会上,他们神情自若,舞姿潇洒,谁能相信他们不是年过花甲甚至年逾古稀的老人呢?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要我感谢什么人,________只能感谢一次,________我想把这一次感谢奉献给那些为人类创造出美妙音乐的人们,________没有音乐,我们的生活将变得多么沉闷可怕。
A.无论因为所以但是B.如果而且那么假如C.如果那么而且因为D.假如然而那么由于5.根据要求,修改下面这段有语病的话。
①为什么要学习呢?②这是因为学习可以改变人的天性,而实验又可以检验知识本身的真伪。
③人的天性就如野生的花草,学习则好比修枝剪叶。
④不仅如此,精神上的许多缺陷,都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善。
(1)为使话题统一,应删去第________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使上下文关联词使用连贯,第________句的“________________”应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初中语文八下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一滴水经过丽江》属于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单元主题为游记。
本文是该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属于自读课文。
经过前面四篇游记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相关文体知识和阅读方法,故本课主要围绕课后阅读提示——“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作品”——带领学生赏析本文的独特视角。
《一滴水经过丽江》这篇课文是作者应当地政府之约,为中小学生写的一篇有关丽江的的游记散文,这是一篇灵动又奇幻,澄澈又美好,写景中饱含情感的的课文,与一般游记作品以人的游踪为线索不同,作者化身为一滴水,以水的游踪为线索,展开对古城丽江自然风光,人文风情进行描绘,构思新颖,视觉独特。
学完课文之后,我们正好向课文学作文,以拟人的构思法去记录自己的所见,展现别样的精彩。
学情分析:游记往往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交代游踪,通过游踪记述游览的经过,以此串起全文;而是描写景物,抒发感受。
学生在学完前面四篇游记后对这两方面有较好的认知。
但是本篇游记无论是交代游踪,还是描写景物,抒发感受都是值得我们写作借鉴的。
就知识结构而言,学生可能对“水的视角”这一新奇的线索兴趣较为浓厚,但对游记的要素和游记之美的层级未必有清晰的认识,对文中所出现的“一滴水的人文内蕴”未能挖掘深层内涵。
整体而言,学生学习本文应有一定的兴趣,尤其是对“水的视角”这一新奇的线索。
写作难度应不大,重点是要在语言调遣和构思布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考究,挖掘精妙之处。
教学目标:1.学习以“物”为叙述角度、按地点的转换(游踪)安排结构的写作手法。
2.确定写作对象,把握景物描写的特点。
3.学会观察和欣赏自然,懂得去发现平凡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游记的文体特点梳理“游踪”,明确本文时空双线交融的写作顺序。
难点:学习以“物”(一滴水)为叙事视角的原因和妙处,积累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一、话题导入这个单元我们都在名山大川游览,昨天去看了壮观雄浑的壶口瀑布,今天我们将跟随阿来的脚步去到宁静别致的世外桃源丽江。
(完整word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一滴水经过丽江导学案

给加点字注音
砚(yàn)蘸(zhàn) 轻盈(yíng) 喧哗(huá)驿道(yì)矗立(chù)映照(yìng)闸口(zhá)苍劲(cāng) 犹豫(yù)翡翠(fěi cuì)眺望(tiào)擦拭(cā)硕大(shuò) 亭台楼阁(gé) 目眩神迷(xuàn) 五彩缤纷(bīn) 草甸(diàn)
不少旅行者以为丽江古城就是丽江,其实不然。除了古城,丽江地区面积远大于丽江古城,这里有很多值得游览的地方--比如神秘的“东方女儿国"泸沽湖,安静闲适的束河古镇,巍峨雄伟的玉龙雪山,山清水秀的拉市海和波澜壮阔的虎跳峡等地。
三、作者简介
阿来,男,藏族,1959年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县,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获奖者,主编过《科幻世界》。代表作有小说《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2016年,作品《蘑菇圈》获得第四届郁达夫小说奖中篇小说奖。
4.文章的第8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过渡段。领起下文,同时与上文第4自然段相呼应,突出四方街的重要,是一滴水”这个字?
(1)作者是化身为一滴水游丽江的,这里介绍“水”这个字,自然合拍.
(2)从“水”这个字说明了当地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和文明,反映了当地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五、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
1.文章标题有什么含义?
“一滴水”实际上指作者自己。题目的含义是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游览丽江,向人们介绍丽江这座古城。
2.文章标题“一滴水经过丽江"中“经过丽江”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具体体现是,“顺着玉河,我来到了四方街前",“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从水车上哗然一声跌落下来,回到了玉河”,“我穿过了一道又一道小桥",“我经过……经过……经过……经过……进了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黄昏时,三人再去打水浇花时,我又回到了穿城而过的水流之中”,“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黎明时分,作为一滴水,我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江边,跃入江流,奔向大海”。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 一滴水经过丽江导学案(含答案)

20 一滴水经过丽江【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朗读中感受丽江的美。
2.抓住关键句,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本文构思新颖,视角独特的特点。
3.理解从丽江的自然风光、建筑特色、民俗民风等方面来展现丽江的美。
4.培养欣赏美、热爱美、珍惜美的思想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知识链接】作者介绍阿来,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获奖者。
著有长篇小说《尘埃落定》。
【自主学习】1.字音驿()道矗()立闸()口翡()翠砚蘸()目眩()神迷2.解释下列词语目眩神迷:五彩斑斓:晶莹夺目:【整体感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滴水”的经历提示:由雪变成了冰,再融化成一滴水。
“一滴水”怀着“流过四方街”的心愿,经过驿道、村庄、草甸、落水洞,黑龙潭、四方街、街道店铺、纳西人院子、最后奔流到金沙江的经历。
【合作探究】1.作者为什么要从六百年前的明代写起呢?突出丽江历史悠久的特点,在明代已驰名中外,又介绍了四方街的来历;自然引出下文“一滴水”带着“去四方街”的夙愿经过丽江。
2.丽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它的建筑也是别具一格的,作者又向我们描绘丽江了哪些建筑呢?思考这此建筑有什么特点?或:丽江古城以建筑的独特驰名中外,游览丽江,必观赏其建筑特色,请同学品读全文,找到描写的古建筑?【拓展延伸】3.只有用美的语言,才能描绘出美的风景,请品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1)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运用对比的修辞方法,是丽江古城扶平了并净化了人们喧哗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作者对丽江的热爱与赞美。
(2)一此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月亮比作“银盘”,突出了月亮的圆与明亮,富有地方特色,给人以美的享受。
教师寄语:经过大海的一番磨砺,卵石才变得更加美丽光滑。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一滴水经过丽江课课练及答案

【若缺失公式、图片现象属于系统读取不成功,文档内容齐全完整,请放心下载。
】20一滴水经过丽江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草甸.(diàn)驿.道(yì)矗.立(chù)B.苍劲.(jìn) 犹豫.(yù) 眺.望(tiào)C.硕.大(shuò) 楼阁.(gé) 目眩.(xuán)D.轻盈.(yíng) 映.照(yīng) 擦拭.(shì)2.根据拼音写汉字。
(1)经过挂着水一样碧绿的fěi()翠的玉器店。
(2)这时,古城五彩的灯光把渠水辉映得五彩斑lán()。
(3)黎明时分,作为一滴水,我来到了xuān()腾奔流的金沙江边,跃入江流,奔向大海。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1)我是一片雪,地落在了玉龙雪山顶上。
(2)张望的时候,我被阳光成了一滴水。
(3)眼前一黑,我就和很多水一起,到地底下去了。
A.轻盈熔化掉落B.轻快融化掉落C.轻盈融化跌落D.轻快熔化跌落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的顺序被打乱了,请你将其重新排序。
(填序号)。
我还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
①咕咚一声翻上水面②我看见了潭边的亭台楼阁,看见了花与树③我是被亮光惊醒的④看见了很多不同模样的人⑤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
黑眼睛的人,蓝眼睛的人⑥我和很多水从象山脚下的黑龙潭冒出来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是的,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
在高山上,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喧哗。
一路上,经过了许多高大挺拔的树,名叫松与杉。
还有更多的树开满鲜花,叫作杜鹃,叫作山茶。
经过马帮来往的驿道,经过纳西族村庄里的人们,他们都在说:丽江坝,丽江坝。
那真是一个山间美丽的大盆地。
从玉龙雪山脚下,一直向南,铺展开去。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一滴水经过丽江》教案4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一滴水经过丽江》教案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一滴水经过丽江》教案精选4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一滴水经过丽江》这篇文章,使学生了解丽江的地理特点以及丽江对水的重视,并能理解文章大意和中心思想。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从文章中获取信息,并能对文章进行整体归纳和总结。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的重要性的意识,引导学生珍惜水资源。
教学重点:1. 学习掌握《一滴水经过丽江》的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从文章中理解并归纳总结信息。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的重要性的意识。
教学准备:教师:教案、多媒体设备、幻灯片。
学生:教材、笔记本。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丽江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你们有没有去过丽江呢?对丽江是什么样的印象呢?”2. 引出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滴水经过丽江》这篇文章,我们将了解丽江的地理特点以及丽江对水的重视。
”Step 2. 阅读文章1. 分发教材,让学生阅读文章《一滴水经过丽江》。
2. 学生自主阅读,然后回答一些细节问题,“这篇文章讲述了什么内容?”3. 选择几个学生回答问题,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Step 3. 学习重点句子1. 分析文章结构,把文章分为几个部分,并找出每段的主要内容。
2. 学习一些关键句子,包括“在阳光的照射下,水面像银子一样亮晶晶。
”等。
3. 对重点句子进行理解和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Step 4. 总结文章中的信息1.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总结文章中的信息,例如“丽江有什么特点?”、“丽江对水的态度是什么?”等。
2.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并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和看法。
Step 5. 情感教育1.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的重要性,“为什么我们要保护自然环境?为什么水资源如此重要?”2. 给学生讲解一些关于自然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的知识,例如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以及水资源的保护措施。
20《一滴水经过丽江》学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20 一滴水经过丽江学案学习目标1.仔细阅读课文,理清“一滴水”的游踪,从而理清文章思路。
2.反复阅读课文,体会文章运用第一人称的妙处。
3.欣赏文中的景物描写,感受作者情感。
学习重难点1.理清“一滴水”的游踪,理清文章的行文结构。
2.依据“一滴水”的游踪,欣赏丽江的美丽风景。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丽江古城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地处云贵高原,面积为7.279平方公里。
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红色角砾若铺就,有四方街、木府、五凤楼等景点。
丽江古城有着多彩的地方民族习俗和娱乐活动,纳西古乐、东巴仪式、占卜文化、古镇酒吧以及纳西族火把节等,别具一格。
丽江古城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成就,是中国民居中具有鲜明特色和风格的类型之一。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作者简介阿来,藏族,中国当代作家。
代表作有《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等。
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二)写作背景2012年,阿来到甘肃武威做关于藏文化圈边缘区的一些相关调查工作,武威之行结束后他又到了丽江。
丽江市人民政府听说作家阿来到了当地,就邀请他写一篇关于丽江的、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文章。
《一滴水经过丽江》就是应丽江当地政府此次邀请所作。
三、导读理解1.第1段有什么作用?明确:开门见山,点出“我是一片雪”。
采用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角度,运用拟人的手法,讲述一滴水的前生,点明所在的位置——玉龙雪山顶上,达到从峰顶俯瞰的效果。
同时,富有童真童趣,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2.文中第3段写明朝时期四方街的建造和徐霞客的到来有何作用?明确:写四方街的建造年代以及徐霞客的到来,体现了丽江古城的美丽,古城历史悠久,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3.阅读第3段,一滴水在去丽江坝的路上都看见了些什么?明确:高大挺拔的树,名叫松与杉。
开满鲜花的树,叫作杜鹃,叫作山茶。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导学案第五单元 20.《一滴水经过丽江》

20、《一滴水经过丽江》导学案及答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感知文意,把握游记的特点。
2.仔细阅读,学习以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视角来展现景物的写法。
3.深入了解课文,感受景物描写中饱含的情感。
【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及作品。
阿来,男,藏族,1959年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县,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获奖者,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作协主席,兼任中国作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
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80年代中后期转向小说创作。
主要作品有诗集《梭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长篇地理散文《大地的阶梯》,散文集《就这样日益丰盈》。
2 .通过查询资料,回答“游记”这种文体的特点。
3.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驿道()草甸()砚池()蘸到()模样()翡翠()眺望()擦拭()硕大()4.解释下面词语。
漫溢:苍劲:眺望:硕大:依止:轻盈:目眩神迷:五彩斑斓:5.自读课文,感知文意。
(1)默读全文,在文中标划出一滴水经过的地点,把握“一滴水”的游踪。
(2)按照“一滴水”的游踪,把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课堂探究】熟读课文,完成以下题目:1.这篇游记先后写了“一滴水”在丽江古城看到的哪些景物?重点写了什么景物?2.结合游记的特点,说一说本文作为游记在内容方面的特点。
3.文章以一滴水的视角来展现丽江古城的美丽风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品味下列句子,体会作者在写景中饱含的情感。
(1)我还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
潭水映照雪山,真让人目眩神迷啊。
(2)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见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
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
(3)院子里,兰花在盛开。
浇花时,我落在了一朵香气隐约的兰花上。
(4)这时,古城五彩的灯光把渠水辉映得五彩斑斓。
(5)在宽广的丽江坝中流淌,穿越大地时,头顶上是满天星光。
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0* 《一滴水经过丽江》【学习目标】1.梳理文章的脉络,理清文中“一滴水”游万丽江的过程,了解丽江的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情,感受它的美丽、淳木、厚重、和谐。
2.把握文章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视角,理解这这种写法的妙处,体会作者的感情。
3.体会文章的语言运用技巧,并学以致用。
【中考考点】1.常考词:矗立、苍劲、徘徊、斑斓等。
2.常考点:①赏析文章中重要动词的作用。
②分析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走近作者】阿来,生于 1959 年,藏族,四川人,当代作家。
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80年代中后期转向小说创作,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主要作品:《尘埃落定》《空山》《蘑菇圈》《大地的阶梯》等。
【文题解读】“一滴水”指文中的“我”;“丽江”是文章描写的对象。
题目的含义是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游览丽江,向人们介绍丽江这座古城。
以“一滴水经过丽江”为题,新颖巧妙,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写作背景】2012年6月,阿来第三次来到丽江,受人所赠十三卷本《云南史料丛刊》的“诱惑”,应允写一篇“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有关丽江的文章。
面对着众多写丽江的佳作,怀揣着对丽江的千头万绪,他觉得“这篇文章是非写不可了,如何着手,依然心下茫然”。
最终,阿来写出了《一滴水经过丽江》这篇文章。
【积累运用】课前素材积累(摘抄到笔记本并背诵)只有真心地爱上大自然,才会发觉美无处不在。
——梵·高适用主题:人与自然、保护环境等。
示例:当白炽灯取代了暖阳,钢筋水泥取代了绿树青草,人造的影像取代了自然的景观,我们为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而赞叹,却又抱怨城市的规整和单调使美失却了栖身之所。
光纤和信号塔让我们得以足不出户畅游寰宇,但就像一个盆景不能替代一片森林,一块屏幕也不能替代一整个变化莫测的自然世界。
美在何处?梵高说:“只有真心地爱上大自然,才会发现美无处不在。
”自然是孕育美、滋养美的摇篮。
大到星河灿烂、碧波万丈的壮丽,小到云卷云舒、花开花败的纯净,只要漫步于大自然的怀抱中,便会发现步步皆风景、处处见诗意。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学教案《20 一滴水经过丽江》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学教案《20 一滴水经过丽江》一. 教材分析《20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中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一滴水从雪山流淌到丽江古城的过程,展现了丽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旨在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了解丽江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对家乡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对课文中所描述景观的直观感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感受丽江的美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丽江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感受课文的诗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丽江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
2.突破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丽江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课文中所描述的景观。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丽江的美景之中。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丽江的图片、视频等素材。
2.教材:准备课文《20 一滴水经过丽江》的文本。
3.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丽江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丽江的自然风光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标题《20 一滴水经过丽江》,激发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阅读结束后,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20课 《一滴水经过丽江》 教学案(知识点梳理+同步检测)-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知识点汇总一、作者简介阿来阿来,藏族,著名作家。
代表作有《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
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阿来成为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二、故事背景2012年,阿来到甘肃武威作关于藏文化圈边缘区的一些相关调查工作,武威之行结束后又到了丽江。
丽江市人民政府听说作家阿来到了当地,就邀请他写一篇关于丽江的、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文章。
《一滴水经过丽江》就是应丽江当地政府此次邀请所作。
三、理解词义1.矗立:高耸地立着。
2.映照:照射。
3.苍劲:①(树木)苍老挺拔;②(书法、绘画)老练而雄健有力。
4.眺望:从高处往远处看。
5.蜿蜒:(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6.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
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⑤):叙述一滴水经历漫长的黑暗与等待后,游览丽江的情形。
着重展现丽江古城的自然风景之美。
第二部分(⑥—⑩):叙述一滴水再次醒来后,游览丽江的情形,展现了丽江古城的建筑之美。
第三部分(⑪—⑭):叙述一滴水经历玉河中的徘徊后游览丽江的情形,展现丽江古城的民俗之美。
第四部分(⑮、⑯):交代一滴水离开丽江,奔向大海。
五、问题归纳1.文章开篇“我是一片雪”的作用是什么?“轻盈”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开门见山地点出“我是一片雪”,奠定了行文的基调,表明作者将以物的口吻来叙述故事。
“轻盈”一词准确传神地刻画出了雪落到玉龙雪山上时姿态轻柔优美的样子。
2.“是的,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
在高山上,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喧哗。
”句子中的两个“喧哗”意思一样吗?各是什么?意思不一样。
第一个“喧哗”指水多声大而显得水声嘈杂;第二个“喧哗”指“我们”由冰化成水、获得自由后喧闹、嬉戏的样子。
3.“经过马帮来往的驿道,经过纳西族村庄里的人们,他们都在说:丽江坝,丽江坝。
那真是一个山间美丽的大盆地。
【优质课教案】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教案教学设计(含导学案)

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优质课教案+导学案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并理解重点字词。
2.了解游记的特点,梳理作者的游踪,把握作者写作手法的多变。
3.品味作品充满诗意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1.朗读法。
2.品味点拨法。
3.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丽江古城,静美得像一片散淡的云朵,雅致得像一幅写意的丹青,独特得像一首凝固的诗行,静静地沉睡在祖国大西南的崇山峻岭之中。
你想知道丽江古城的历史变迁、自然景物和人文风情吗?请你跟随着阿来的一滴水游历丽江吧!二、教学步骤文题解读作者以“一滴水”的口吻,叙述自己在几百年间游历丽江的经过,介绍丽江的变迁。
知识卡片丽江云南省辖地级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北连迪庆藏族自治州,南接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东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接壤,距昆明市527公里。
丽江市位于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最高点为玉龙雪山主峰,海拔一般都在2000米以上,属低纬暖温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境内水利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为云南省重点林区、中国水电西电东送基地之一。
丽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除汉族外,共有12个世居少数民族,22种少数民族;旅游资源丰富,有旅游风景点104处,有丽江古城、玉龙雪山、虎跳峡、老君山、束河古镇等知名旅游景点,先后被评为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中国十大休闲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魅力城市等荣誉称号。
作者档案阿来男,藏族,1959年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县,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获奖者,四川省作协主席,兼任中国作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
从1994年《尘埃落定》写出至1998年出版期间,阿来由阿坝州一家杂志社转到四川成都《科幻世界》由编辑到总编辑社长,《科幻世界》在阿来手里由一本杂志变为五六种,成为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科幻类杂志。
他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20《一滴水经过丽江》教案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20《一滴水经过丽江》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一滴水经过丽江》是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一滴水从雪山流经丽江古城,最终融入大海的过程,展现了丽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通过对一滴水的描写,引导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和丽江的独特魅力。
同时,课文还涉及到了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等主题,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但对于这篇课文中的一些地理知识和环境问题可能还需进一步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他们感受文字的美妙,同时拓展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关键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丽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珍惜资源。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课文中的地理知识和环境问题。
2.突破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中描述的景象,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难点知识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环保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环保主题。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2.作业:提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丽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丽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随后,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一滴水经过丽江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部编八下语文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解析版)

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一、填空题1.阅读下列文段,根据拼音写汉字。
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
一些露珠从树叶上落下,加入了我们。
在宽广的丽江坝中流tǎnɡ________,穿越大地时,头顶上是满天星光。
一些薄云lüè________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shì________一只shuò________大的银盘。
2.本文以第______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从______,从______,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构思新颖,视角独特。
3.解释下列词语。
①矗立:________。
①徘徊:________。
①苍劲:________。
①五彩斑斓:________。
①目眩神迷:________。
二、选择题4.下列关于《一滴水过丽江》一文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以第二人称叙述,构思新颖,视角独特。
B.阿来的代表作《尘埃落定》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C.本文写作独特,以一滴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丽江美好的自然风情。
D.纳西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北部,四川西南部。
5.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草甸宣哗闸口B.砚池矗立翡翠C.硕大驿道斑阑D.蜿蜒掌故目玄神迷6.)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A.丽江就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总令人流连忘返。
B.经过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
C.好像是因为那些鼓点的催动,水流得越来越快。
D.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7.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能否加强亚洲各国之间的文明交流互鉴,是亚洲命运共同体走向更为广阔前景的关键。
(删去“能否”)B.随着云计算的发展,教育云技术也得到大力推广,许多学校展开了网络教学模式。
(将“展开”改为“加强”)C.“直播带货”是目前非常红火的一种网上销售,令许多年轻人跃跃欲试。
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二、教学目标:1. 浏览课文,把握一滴水的游踪;2. 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景物的特点;3. 理解文章新颖的构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本单元我们主要学习的是游记类散文。
所谓游记,就是在写作者去了什么地方,他看到了什么景色,又因此触发了什么思绪。
因此,我们在阅读游记的时候,也应该着重关注作者的所至、所见、所感这三个具体的要素。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有一些特殊,请同学们跟随一滴水的脚步,去看看在祖国的西南边陲,一座古老而静谧的小城里,这滴水究竟看到了怎样别致的风景,又发生了什么奇妙的故事呢?丽江古城的标志是由什么构成的?——水、山、云。
整个标志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给人一种浑然天成和淳朴忠厚的民风感觉,将丽江古城的深厚历史感味儿酝酿的淳朴十足。
这款logo标志设计,又像是我国的一款古代印章,充分体现了丽江古城的历史、人文与风光等。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阿来,藏族人,当代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
2021年8月,阿来到丽江做关于藏文化边缘区的一些相关调查。
当地政府知道阿来来到丽江之后,就邀请他写作一篇适合学生阅读的关于丽江的文字。
于是阿来先生就写作了这篇文章,也是对他丽江之行的一个纪念。
(三)读一读,寻找一滴水的踪迹1. 寻找游踪请同学们先默读课文,在文中勾画出体现一滴水踪迹的句子。
并以“我是一滴水,______(形容词/动词)游过丽江的______(风景点)。
”*我是一滴水(一片雪),轻盈地游过丽江的玉龙山山顶。
原文:我是一片雪,轻盈地落在了玉龙雪山顶上。
*我是一滴水,缓缓地流过丽江的绿色盆底(丽江坝)。
原文:有一天,我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坚硬的冰。
和更多的冰挤在一起,缓缓向下流动。
*我是一滴水,眼前一黑地游过丽江的落水洞。
原文:但是,眼前一黑,我就和很多水一起,跌落到地底下去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补充习题答案-20 一滴水经过丽江

初中语文补充习题(八年级下册)参考答案20 一滴水经过丽江【夯实基础】1.A[B.模样(mú); C.矗立(chù); D.徘徊(huái2. A3. 3. C[A 删去“笑容与";B改为“茬丽江明代墓葬出土的几百年前文物”]【研习文本】一、整体把握1.由雪变成了冰,再融化成一滴水。
“一滴水”怀着“流过四方街”的心愿,经过驿道、纳西族村庄、草甸、落水洞、黑龙潭、四方街、街道店铺、纳西人院子、果园和田地, 最后奔流到金沙江。
2.丽江美在悠久的历史文化、秀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古城建筑、淳朴的风土人情。
3.四方街、木府、街道、房屋、水车、小桥。
建筑特点:建筑已与自然融为一体,富有地域特色,成为丽江的城市名片。
二、片段研读1.承上启下。
既与上文第4段相呼应,又突出四方街的重要,是一滴水旅行的重要地方,为下文具体描绘四方街的风物人情作铺垫。
2.(1)运用对比,是丽江古城抚平并净化了人们喧哗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作者对丽江的热爱与赞美。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亮比作“银盘”,从色泽与形状两方面突出了月亮的圆与明亮,富有地方特色,给人以美的享受。
3.丽江水多,水美,选取“一滴水”游览丽江,富有地方特色;可以多角度展开描写如童话般奇幻,充满童趣。
【拓展阅读】1. 不矛盾。
“原始”是因为它从远古走来,声音有一种原始的古朴美;''年轻”是因为流淌的山泉充满生命的活力,并且“我"第一次听到,给人一种“年轻''的新奇美。
2. “扑”,是猛冲上去的意思,这里用来写“我”,突出“我”急欲探究九寨山水的强烈愿望,强化对它的神往之情,为后文夜走九寨作铺垫。
3. 抒发夜走九寨的兴奋、喜悦和自得之情,寄寓人与自然和谐的美感,升华文章主旨。
结构上,点题,呼应第二段,收束全文;内容上,描绘晨雾缭绕的九寨美景,暗示一夜已在不觉间逝去,抒发夜走九寨的兴奋、喜悦和自得之情,寄寓人与自然和谐的美感,升华文章主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品读美句,体会独特视角
1.只有用美的语言,才能描绘出美的风景,请品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1)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2)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 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第五单元 20 一滴水经过丽江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梳理游踪,理解本文构思新颖、视角独特的写法。 2.品味优美语言,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从不同角度感受丽江的美。 3.领略古城魅力,培养自己发现美、热爱祖国风光和民族文化的情感。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默读课文,标画出疑难字词,并查字典解决。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矗.立( )
目眩.( )
开闸.( )
徘徊.( ) 翡.翠( )
砚.池( )
蘸.( )
擦拭.( )
喧.哗( )
苍.劲.( ) 眺.望( )
喧.腾( )
硕.大( ) 映.照( )
奔.流( )
亭台楼阁.( ) 目眩.神迷( )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1)矗立:ຫໍສະໝຸດ (2)徘徊:(3)眺望:
下的银匠》,长篇小说《
》《空山》,长篇地理散文《
》,散文集《就这样日益在
丰盈》。他主编的《科幻世界》,成为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科幻类杂志。2015 年,他获得诺贝
尔文学奖提名。2016 年,他的作品《
》获得第四届郁达夫小说奖中篇小说奖。
2.2012 年 8 月,阿来到丽江做关于藏文化边缘区的一些相关调查。当地政府知道阿来到
2.文章采用第一人称,从一滴水的角度,从不同视角去描述丽江,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3.从文中描绘的美景中,能够体会作者饱含着什么样的情感?
六、拓展延伸,学习游记写法
在文中,作者是以一滴水的身份,介绍了自己游览丽江的全过程。我们是不是可以仿照这
种写法,以其他的身份介绍自己曾游览的某个地方。
参考答案
一、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chù xuàn zhá huái fěi yàn zhàn shì xuān cāng jìng tiào xuān
(4)喧哗:
(5)苍劲:
(6)映照:
(7)硕大:
(8)亭台楼阁:
(9)五彩斑斓:
(10)目眩神迷:
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1.阿来,男,藏族,1959 年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县,当代著名
,四川省作协主席,兼任中国
作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 文学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1982 年,他开始诗歌
创作,80 年代中后期转向小说创作,主要作品有诗集《棱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
对丽江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2.采用第一人称,从一滴水的角度,从不同视角去描述丽江,更加亲切、自然,像从玉龙雪山 上飘下来的风,里面还夹着冰冷却动人的温柔,有感同身受、如临其境的意味。
丽江水多,水美,选取“一滴水”游览丽江,富有地方特色;可以多角度展开描写;如童话般奇 幻,充满童趣。
3.热爱丽江、热爱美、更热爱给予美的大自然。对美好的憧憬和向往。 六、拓展延伸,学习游记写法 答案示例 1:我到过北方的大草原,我想化作一匹骏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 答案示例 2:我曾到过祖国的南海,我想化为一条鱼,畅游在碧波之中。
shuò yìng bēn gé xuàn 2.(1)矗立:高耸直立。 (2)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3)眺望:从高处远望。 (4)喧哗:声音大而杂乱。 (5)苍劲:指老练刚劲。 (6)映照:光线照射。 (7)硕大:非常大、特别大。硕,大。 (8)亭台楼阁:泛指多种供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9)五彩斑斓:指颜色非常好看,色彩相当丰富,多种颜色错杂繁多耀眼。 (10)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家 茅盾 尘埃落定 大地的阶梯 蘑菇圈 2. 邀阿来写一篇关于丽江的文字 丽江之行 三、认识“水滴”,理清行文线索 1.这篇课文以“一滴水”的身份,讲述自己由雪变成了冰,再融化成一滴水。“一滴水”怀着
四、跟随“水滴”,探寻丽江之美 1.历史文化名城丽江之所以充满魅力,是因为丽江的美。“一滴水”的“跃入江流,奔向大海” 的夙愿决定了他会有这么奇幻的生命旅程。他憧憬和向往美好,执着追求,对未知充满好奇和 热情,积极快乐…… 2.这篇散文所描绘的风景——“丽江古城”作为画面的中心,再以玉龙雪山为背景,以玉河 街道为线索,以四方街小广场为梯形,构成丽江古城风景画,并用水的流动为画面增加动态感。 整个画面有层次感,从高到低,由远到近,景致分明。(风景美) 丽江古城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也是少数民族古镇,城里的街道、 宫殿、水车、小桥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建筑美) 文中所写的民众活动,前文少后文多,赶路、建设、放牧、经商、拉琴、浇花、闲聊、畅 游、聚集、唱歌构成了丽江民俗画。(风俗美) 五、品读美句,体会独特视角 1.(1)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月亮比作“银盘”,突出了月亮的圆与明亮,富有地方特色,给 人以美的享受。 (2)运用对比的修辞方法,是丽江古城抚平了并净化了人们喧哗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作者
“流过四方街”的心愿,经过驿道、纳西族村庄、草甸、落水洞、黑龙潭、四方街、街道店铺、 纳西人院子、果园和田地,最后奔流到金沙江。
2.“一滴水”的游踪。 3.本文中“一滴水”实际上指作者自己。“一滴水经过丽江”是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游览 丽江,向人们介绍丽江这座古城。文中写“一滴水”的游踪,实际上是交代作者的行踪,可见文章 的主要内容是按作者的游踪顺序来安排的。
了丽江,
。于是阿来先生写了这篇文章,也是作者对
的一个纪念。
三、认识“水滴”,理清行文线索
1.朗读课文,在课本上标画“一滴水”经过丽江的路径。
2.这篇文章作为游记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3.作者又赋予“一滴水经过丽江”怎样特殊的含义?
四、跟随“水滴”,探寻丽江之美
1.“一滴水”为什么会有这么奇幻的生命旅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