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详细版.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9%NS PH=4.5~7.5
5%GNS PH=3.5~5.5 20%甘露醇 PH=4.5~6.5 多巴胺 PH=2.5~4.5
10%KCL PH=4.5~6.5 5%NaHCO3 PH=7.5~8.5维生素B6注射液 2.5-4.0 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 3.5-6.0 注射用泮托拉唑钠 (潘美路)9.5-11.0呋塞咪注射液 它的ph 值是 8.5-9.5 酒石酸长春瑞宾注射液3.0-3.8 紫杉醇注射液3.0-5.0 依托泊苷注射液3.0-4.0 氟尿嘧啶注射液 8.4-9.2
➢在安瓿开封时微粒极易混入药液,因此在锯安瓿 前后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减少针头穿刺胶塞次数,建议使用侧孔注射器
➢选用精密过滤输液器
.新.
18
1、预防
1 加强无菌观念 提高技术能力
2 静脉的选择 3 留置针和敷贴选择、保留及更换
4 控制微粒输入
5 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和滴速
➢输入化疗药物及高渗药物时, 要充分稀释后应用
.新.
13
(3)细菌性静脉炎
消毒方法 穿刺技术 输液管路
不正确Βιβλιοθήκη 不良污染逆行感染 微粒污染
血管壁变硬
细菌性静脉炎
.新.
14
静脉炎的分级
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治疗护理实践标准2006版
级别 临床分级标准
0 没有症状
1 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 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
3 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 状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静脉
发展的有效措施。一旦出现静脉炎,
选用的留置针或输液针导管管径太粗,刺激血管壁。 与血管壁摩擦引起发炎。
在同一根血管上反复多次穿刺损伤静脉发生静脉炎。
.新.
9
机械性静脉炎
——液体的机械作用导致 的静脉炎
1、输液量
每日静脉输液量大于1500ml的患者其 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每日输液量 小于1000ml的患者。
2、输液速度 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都易导致静脉炎
5 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和滴速
6
控制液体输入量
7
其他
将75%酒精浸湿的纱布敷于穿刺部位前端,用于预防静滴甘露
醇所致的静脉炎
.新.
20
2、护理
原则:早发现、早处理
护士认真向患者宣教并耐心倾听患者
感受;熟悉静脉炎的临床表现;在使 用药物前认真阅读书说明书,随时巡 视患者并早发现异常
早期发现并及时护理,是控制静脉炎
, 并缓慢滴注
➢输入强刺激性药物前后要用生理盐水冲管
➢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先输、慢输, 避免短时间内血
管内药物浓度太高而刺激血管壁
➢ 刺激性小的药物应后输, 则可避免刺激性强的
.新.
19
药物滞留在血管内而致静脉炎
1、预防
1 加强无菌观念 提高技术能力
2
静脉的选择
3 留置针和敷贴选择、保留及更换
4
控制微粒输入
.新.
4
病理改变: 静脉输入各种刺激性 药液或因机械直接损伤静壁, 长期静脉曲张引起的血液淤滞 等,而导致静脉血管内膜损害, 以及整条浅静脉壁的炎症反应, 甚至累及静脉周围组织
.新.
5
原因
血管因素: 主要指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淋巴 循环状况以及患者的营养等全身状况。 个体与操作者因素: 与患者全身情况及护士的技术 和责任心有关。 化学因素: 主要是药物因素,如药物的酸碱度和药 物的浓度、渗透压、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 物理因素: 包括环境温度,溶液中不溶性微粒的作 用,液体输液量,温度、速度、时间、压力是否与 静脉管舒缩状态相符。针头对血管的刺激,尤其是 拔针不当对血管壁的损害较大,也可引起静脉炎。
➢使用密闭、隔水、透气、顺应性好的无菌透
明敷料固定
➢静脉留置针使用正压封管
➢套管脱出部分勿再送到血管内,防止感染性
静脉炎的发生
➢保持留置针部位的皮肤干燥
➢留置期间要经常观.新. 察穿刺部位
17
1、预防
1 加强无菌观念 提高技术能力
2 静脉的选择 3 留置针和敷贴选择、保留及更换
4 控制微粒输入
➢治疗室尽量减少人员的走动
调查显示:静脉注射的病人近80%发生不同程度的静脉 炎
.新.
3
临床表现
1.沿静脉走行出现红肿、灼热、疼痛或压痛,皮肤下出现红线。
2.严重者可致受累静脉出现条索状改变和结节。
3.周围皮肤可呈现充血性红斑,有时会伴有水肿,以后逐渐消退 ,充血被色素沉着代替,红斑转变成棕褐色。
4.少数病人可引起全身反应, 如发冷、发热、白细胞增 高等,患者常常诉疼痛肿胀。
静脉炎的防治与护理
外科 陈静
.新.
1
内容
1
一、相关理论
1、定义
2、临床表现
3、分类及原因分析
4、静脉炎分级
2
二、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 1、预防
• 2、护理
.新.
2
静脉炎定义
静脉炎是由于血管内壁受到不同因素的刺激,使血 管壁发炎,静脉局部疼痛、红肿、水肿,重者局部静脉 条索状、甚至出现硬结的炎性改变。
11
(2)化学性静脉炎
药物浓度
管壁 通透性
化学性静脉炎
液体PH 值
.新.
12
导致血管内膜损害的药物因素(PH值 ) PH值 正常血液PH值7.35~7.45,药物PH值超过此范围会干 扰 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P H<4.1为强酸,PH>9.0 为强碱 5%GS、 10%GS 、50%GS PH=3.2~5.5
4 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
状物形成,可触及的静脉条索状物长度
>2.5cm,有脓液.新流. 出.
15
二、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
• 1、预防 • 2、护理
.新.
16
1、预防
1 加强无菌观念 提高技术能力
2 静脉的选择
3 留置针和敷贴选择、保留及更换
➢选择最细管径和最短长度的穿刺导管
➢使用静脉留置针时间宜在72h内
.新.
6
静脉炎的分类
(1)机械性静脉炎 (2)化学性静脉炎 (3)细菌性静脉炎
.新.
7
静脉炎的分类
(1)机械性静脉炎
✓留置针的机械作用导致的静脉炎 ✓液体的机械作用导致的静脉炎
.新.
8
机械性静脉炎
——留置针的机械作用导致的静脉炎
穿刺部位固定不牢靠,针管滑动;
穿刺部位太靠近关节处,关节活动使针管与血管壁 不断地摩擦而产生发炎反应;
的发生
.新.
10
导致血管内膜损害的药物因素
(药物输注速度 )
药物输注速度 液流>血流,会引起机
械性静脉炎,同时会导致渗出造成化 学性静脉炎。
部分静脉流速
外周小静脉5ml/min
手背及前臂静脉<90ml/min
肘部及上肢静脉100~300ml/min
锁骨下静脉1~1.5L/min
上腔静脉2~2.5L/m.新.in
5%GNS PH=3.5~5.5 20%甘露醇 PH=4.5~6.5 多巴胺 PH=2.5~4.5
10%KCL PH=4.5~6.5 5%NaHCO3 PH=7.5~8.5维生素B6注射液 2.5-4.0 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 3.5-6.0 注射用泮托拉唑钠 (潘美路)9.5-11.0呋塞咪注射液 它的ph 值是 8.5-9.5 酒石酸长春瑞宾注射液3.0-3.8 紫杉醇注射液3.0-5.0 依托泊苷注射液3.0-4.0 氟尿嘧啶注射液 8.4-9.2
➢在安瓿开封时微粒极易混入药液,因此在锯安瓿 前后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减少针头穿刺胶塞次数,建议使用侧孔注射器
➢选用精密过滤输液器
.新.
18
1、预防
1 加强无菌观念 提高技术能力
2 静脉的选择 3 留置针和敷贴选择、保留及更换
4 控制微粒输入
5 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和滴速
➢输入化疗药物及高渗药物时, 要充分稀释后应用
.新.
13
(3)细菌性静脉炎
消毒方法 穿刺技术 输液管路
不正确Βιβλιοθήκη 不良污染逆行感染 微粒污染
血管壁变硬
细菌性静脉炎
.新.
14
静脉炎的分级
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治疗护理实践标准2006版
级别 临床分级标准
0 没有症状
1 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 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
3 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 状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静脉
发展的有效措施。一旦出现静脉炎,
选用的留置针或输液针导管管径太粗,刺激血管壁。 与血管壁摩擦引起发炎。
在同一根血管上反复多次穿刺损伤静脉发生静脉炎。
.新.
9
机械性静脉炎
——液体的机械作用导致 的静脉炎
1、输液量
每日静脉输液量大于1500ml的患者其 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每日输液量 小于1000ml的患者。
2、输液速度 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都易导致静脉炎
5 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和滴速
6
控制液体输入量
7
其他
将75%酒精浸湿的纱布敷于穿刺部位前端,用于预防静滴甘露
醇所致的静脉炎
.新.
20
2、护理
原则:早发现、早处理
护士认真向患者宣教并耐心倾听患者
感受;熟悉静脉炎的临床表现;在使 用药物前认真阅读书说明书,随时巡 视患者并早发现异常
早期发现并及时护理,是控制静脉炎
, 并缓慢滴注
➢输入强刺激性药物前后要用生理盐水冲管
➢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先输、慢输, 避免短时间内血
管内药物浓度太高而刺激血管壁
➢ 刺激性小的药物应后输, 则可避免刺激性强的
.新.
19
药物滞留在血管内而致静脉炎
1、预防
1 加强无菌观念 提高技术能力
2
静脉的选择
3 留置针和敷贴选择、保留及更换
4
控制微粒输入
.新.
4
病理改变: 静脉输入各种刺激性 药液或因机械直接损伤静壁, 长期静脉曲张引起的血液淤滞 等,而导致静脉血管内膜损害, 以及整条浅静脉壁的炎症反应, 甚至累及静脉周围组织
.新.
5
原因
血管因素: 主要指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淋巴 循环状况以及患者的营养等全身状况。 个体与操作者因素: 与患者全身情况及护士的技术 和责任心有关。 化学因素: 主要是药物因素,如药物的酸碱度和药 物的浓度、渗透压、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 物理因素: 包括环境温度,溶液中不溶性微粒的作 用,液体输液量,温度、速度、时间、压力是否与 静脉管舒缩状态相符。针头对血管的刺激,尤其是 拔针不当对血管壁的损害较大,也可引起静脉炎。
➢使用密闭、隔水、透气、顺应性好的无菌透
明敷料固定
➢静脉留置针使用正压封管
➢套管脱出部分勿再送到血管内,防止感染性
静脉炎的发生
➢保持留置针部位的皮肤干燥
➢留置期间要经常观.新. 察穿刺部位
17
1、预防
1 加强无菌观念 提高技术能力
2 静脉的选择 3 留置针和敷贴选择、保留及更换
4 控制微粒输入
➢治疗室尽量减少人员的走动
调查显示:静脉注射的病人近80%发生不同程度的静脉 炎
.新.
3
临床表现
1.沿静脉走行出现红肿、灼热、疼痛或压痛,皮肤下出现红线。
2.严重者可致受累静脉出现条索状改变和结节。
3.周围皮肤可呈现充血性红斑,有时会伴有水肿,以后逐渐消退 ,充血被色素沉着代替,红斑转变成棕褐色。
4.少数病人可引起全身反应, 如发冷、发热、白细胞增 高等,患者常常诉疼痛肿胀。
静脉炎的防治与护理
外科 陈静
.新.
1
内容
1
一、相关理论
1、定义
2、临床表现
3、分类及原因分析
4、静脉炎分级
2
二、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 1、预防
• 2、护理
.新.
2
静脉炎定义
静脉炎是由于血管内壁受到不同因素的刺激,使血 管壁发炎,静脉局部疼痛、红肿、水肿,重者局部静脉 条索状、甚至出现硬结的炎性改变。
11
(2)化学性静脉炎
药物浓度
管壁 通透性
化学性静脉炎
液体PH 值
.新.
12
导致血管内膜损害的药物因素(PH值 ) PH值 正常血液PH值7.35~7.45,药物PH值超过此范围会干 扰 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P H<4.1为强酸,PH>9.0 为强碱 5%GS、 10%GS 、50%GS PH=3.2~5.5
4 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
状物形成,可触及的静脉条索状物长度
>2.5cm,有脓液.新流. 出.
15
二、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
• 1、预防 • 2、护理
.新.
16
1、预防
1 加强无菌观念 提高技术能力
2 静脉的选择
3 留置针和敷贴选择、保留及更换
➢选择最细管径和最短长度的穿刺导管
➢使用静脉留置针时间宜在72h内
.新.
6
静脉炎的分类
(1)机械性静脉炎 (2)化学性静脉炎 (3)细菌性静脉炎
.新.
7
静脉炎的分类
(1)机械性静脉炎
✓留置针的机械作用导致的静脉炎 ✓液体的机械作用导致的静脉炎
.新.
8
机械性静脉炎
——留置针的机械作用导致的静脉炎
穿刺部位固定不牢靠,针管滑动;
穿刺部位太靠近关节处,关节活动使针管与血管壁 不断地摩擦而产生发炎反应;
的发生
.新.
10
导致血管内膜损害的药物因素
(药物输注速度 )
药物输注速度 液流>血流,会引起机
械性静脉炎,同时会导致渗出造成化 学性静脉炎。
部分静脉流速
外周小静脉5ml/min
手背及前臂静脉<90ml/min
肘部及上肢静脉100~300ml/min
锁骨下静脉1~1.5L/min
上腔静脉2~2.5L/m.新.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