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大气的热力状况 学案(九)

合集下载

《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状况》教学设计李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太阳辐射及其能量的转换是发生在大气里的各种现象和过程的根本原因;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三种途径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大气对地面具有温室效应的基本原理;了解全球热量平衡的原理以及人类活动对全球热量平衡的影响。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大气热力作用的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3)情感目标:知道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co2和烃类物质,可能改变大气组成成分的比例,破坏全球的热量平衡,危及人类的生存,增强学生的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重点、难点大气的热力作用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其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是本课的重点,而大气的温室效应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设问启发与图解分析相结合教学过程太阳辐射既能达地球表面,也能到达月球表面,但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可高达100度以上,而地球表面白昼的温度比月球要低得多。

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地球有一层厚厚的大气而月球没有大气层,学习本课后,你自然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板书课题]2.2大气的热力状况[讲述]要弄清大气所起的作用。

首先还得从太阳辐射说起,太阳辐射能量在不同的波长范围所占的比例不同。

显然,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波长在0.4—0.76微米之间,正是因为这一区域的太阳辐射能力最强,人的肉眼能够看得见,所以,叫做可见光。

地球表面白天温度比月球表面低得多,明显地反映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

[板书]一、大气的热力作用大气的热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

[问]为什么大气中的臭氧层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学生回答问题,引出吸收作用)[板书]1、吸收作用…讲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如何选择?(学生阅读教材)通过吸收,被大气削弱的是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和红外线部分,大气对可见光基本上是透明的,也就是说,可见光在穿过大气层时,并没有被大气所吸收。

…提问过渡‟南京是江南著名的“火炉”,每当酷暑难熬时,人们往往期盼怎样的天气出现?(阴雨天气)为什么在夏季阴天的气温会比晴天低?(引出反射作用)…板书‟2 .反射作用…讲述‟大气中较大的尘埃和云层都能将太阳辐射反射回宇宙空间,反射没有选择性。

高中地理 2.2大气的热力状况(第2课时)学案

高中地理 2.2大气的热力状况(第2课时)学案

2.2 大气的热力状况(第2课时)(二)大气的温室效应【基础知识】温度高低与波长长短关系:温度高,辐射最强部分波长短。

太阳辐射波长小于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1、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温度高,其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波长短),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都是长波辐射。

(地面和大气纬度比太阳低的多,其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长的红外线部分)2、大气的温室效应(教材31页图2.6)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而对地面长波辐射是隔热层,大气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给地面。

大气的这种作用称为大气的保温效应。

其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大气地面①阳表面温度,因此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

②大气中的CO2和H2O,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贮存能量,吸收率:75%~95%。

所以,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③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释放红外线长波辐射。

大气辐射出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

所以,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返还地面,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从而完成了大气的保温作用。

【实例】⑴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温暖。

(大气逆辐射强)(2)在晚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大气逆辐射弱)(3)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增强大气逆辐射)(4)月球的昼夜温差很大。

(没有大气逆辐射,没有保温作用)【例1A B C D【解析】白天与夜晚相比,白天由于太阳辐射的因素,比夜晚的气温高,因此四幅图中,A、C的气温比B、D高,A、C相比,C点有云层遮挡,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因此有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所以C点气温低于A点;B、D相比,D点有云层遮挡,夜晚太阳已经落山,因此大气热量主要依靠地面辐射而来,大气对地面辐射起保温作用,而云层的存在使保温作用加强,因此有云的夜晚气温高于晴朗的夜晚,因此B点气温最低。

2.2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2.2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第二章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1课时)“大气还地面”。

【巩固落实】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哪几种?大气中哪种成分对太阳辐射反射作用强,太阳辐射中什么光易被散射,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分别对太阳辐射中什么光线吸收强?(背:2min展:1min)2.大气的受热过程是什么样的?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背:1min 展:1min)3.什么大气条件下大气逆辐射强(背:1min 展:1min)【当堂检测】(6分钟)图甲为小明同学拍摄的扬州市郊区蔬菜大棚的照片。

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各种辐射。

读图,回答1-4题。

图甲图乙1.图中序号含义正确的是()A.①太阳辐射B.②地面辐射C.③大气逆辐射D.④削弱作用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A.①B.②C.③3.该蔬菜大棚在夏季覆盖黑色尼龙网的目的是( )A.增强①B.削弱②C.增强③D.削弱④4.中共十八大报告中,“美丽中国”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新概念。

倡导低碳生活,减少C02排放可以使()及时落实积极思考,完成当堂检测。

便于学生课后及时复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分析能力以及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效果A .①增强B.②增强C.③减弱D.④减弱5.2010年10月25日印度尼西亚发生地震,从10月25日到11月22日默拉皮火山多次喷发,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云团对其覆盖地区影响是A.增强了大气反射作用,使气温增高B.减弱了大气反射作用,使气温降低C.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使昼夜温差变小D.减弱了大气逆辐射,使昼夜温差变小6.深秋至次年早春时节,晴朗的夜晚常常出现霜冻现象,其主要原因是A.大气的保温作用强 B.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弱C.大气对地面的反射作用强 D.大气对地面的吸收作用强7.造成新疆地区“早穿皮袄午穿纱”天气现象的原因是A.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 B.夜间大气的反射作用强C.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强 D.夜间大气的逆辐射强8.下列几种情况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提高光的利用效率等几个方面。

地理教案-大气的热力状况_高中地理教案_模板

地理教案-大气的热力状况_高中地理教案_模板

地理教案-大气的热力状况_高中地理教案_模板教案1年1—4 班时间2001年9月21日检印月日课题2.2 大气的热力状况课型新课教学目的或目标1、了解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太阳辐射的性质和特点。

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2、学会阅读和运用地图、资料分析地理问题的技能。

3、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重点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难点大气的保温作用关键教具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及备注导入讲授新课太阳辐射既能到达地球表面,也能到达月球表面,但是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可高达100℃以上,夜晚则降至-183℃。

而地球的昼夜温差要小得多,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地球上有厚厚的大气层,是大气的热力状况保护我们人类和一切生命的存在,下面我们讲大气的热力状况。

2.2 大气的热力状况一、大气的热力作用[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重要性,通过学习土壤的形成过程,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2.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土壤标本或实地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明确人类活动与土壤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对土壤这种资源合理利用的方式,逐步树立学生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协调的观念。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土壤的物质组成教材的第二部分,围绕土壤的物质组成说明土壤的肥力特性,以及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

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形成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具有肥力特性是土壤对于人类和地理环境最为重要的因素,本段教材重点说明土壤的肥力,由于其肥力与组成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教材从土壤的成分出发,介绍了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和空气,这四种物质分别为固、液、气三相,它们共同构成了土壤这种独特的自然体,教材用一幅扇性百分比图表示了理想土壤各组分的比例关系。

大气的热力状况的教案(基于问题的教案)

大气的热力状况的教案(基于问题的教案)

大气的热力状况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太阳辐射及其到达地球以后在地面与大气之间的能量转换的基本理论;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了解大气热量平衡状态。

二、能力目标:培养读图、会画简图来分析大气热力过程的能力;培养运用大气热力性质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建立构建知识体系的训练能力;培养学生“数字组合”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认识大气热力作用及大气热力差异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和全球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全球热量平衡的影响;保护大气层,警惕臭氧层遭破坏和全球变暖;培养学生关注环保等国家大事的新闻报道的良好学风。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大气的热力作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其中大气的温室效应是本课的难点。

要解决好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的选择性。

大气对太阳的可见光辐射几乎是透明的,但对流层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却可强烈吸收,这是形成大气温室效应的根本原因。

教学设计【复习导入】问:什么是太阳辐射?它对地球和人类有何影响?低层大气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各有什么作用?介绍:我们都知道,月球表面没有大气,使得月球上白天在阳光直射的地方温度可达127℃,夜晚则降到零下183℃。

地球上有大气存在,使地球上的白天夜晚的温差不大。

问:在这里大气层究竟起了什么作用,能使地球与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差显著不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大气的热力状况”。

【讲授新课】板书:2.2大气的热力状况“读”: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课本第32页第一自然段,从中找出(回答)本节课的大气热力状况讲哪两方面内容。

“讲”;是大气的热力作用和全球的热量平衡两部分,前者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后者是本节课学习的难点。

板书:一、大气的热力作用“议”:假如到达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的太阳辐射定为百分之百的话,那么最后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却不到大气上界时一半(百分之四十七),另外百分之五十三的太阳辐射到哪里去了(引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概念)。

2.2.2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2.2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1.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地图、图表等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组织小组讨论、汇报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表达交流的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分析大气热力环流数据,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展示地球大气层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2.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学习兴趣;
-为后续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
-介绍大气热力环流的概念、形成机制,以及地热、地形、纬度等因素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影响;
-讲解全球大气环流的基本格局,如极地高压、副热带高压、赤道低压等,并分析其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针对以上重难点,教学设想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如新闻报道中的极端天气现象,激发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等,形象生动地展示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感受。
2.分层教学,逐步深入:
-对于基础概念和形成机制,通过图表、示意图等形式,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2.2.2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章节“大气热力环流”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形成机制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包括热力环流、大气压力、风等;
1.培养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示范教案一(22大气的热力状况

示范教案一(22大气的热力状况

示范教案一(2.2大气的热力状况 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

2.了解大气热量平衡状态。

能力目标1.读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图、大气温室效应图,分析说明大气热力过程。

2.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德育目标认识全球的热量平衡是自然界的重要规律,但由于人类活动有时会打破这种平衡,带来不良后果。

树立学生认识规律、把握规律的观点。

●教学重点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

●教学难点1.大气的温室效应。

2.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1.本节课原理性强,授课时应紧密结合图片,做到图文结合,有助于原理理解。

2.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导学法推出本课的原理。

●教具准备自制教学投影片、自制简易“玻璃房”、一些数字资料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的能量源泉,大气中发生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与太阳辐射能及其转化密切相关。

太阳辐射需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面,这样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和大气之间进行着一系列的能量转换,从而形成地球表面复杂的大气热力状况,维持着地球表面的热量平衡。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讲授新课]2.2 大气的热力状况(板书)同学们想必有过这样的体会:夏季,有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有的同学还可能见过农民用人造烟幕在晚秋或寒冬防御霜冻。

地球上这些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的大气现象,都与大气的热力作用有关。

因此我们先来学习本节课的第一大部分“大气的热力作用”。

一、大气的热力作用(板书)大气的热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

我们首先学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板书)我们已知太阳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巨大的能量。

太阳辐射能在各种波长范围是有变化的。

请同学们阅读图2.3“各种辐射的波长范围”。

从图中可以看出太阳辐射的主要波长范围是0.15~4微米。

大气的热力状况教案.doc

大气的热力状况教案.doc

大气的热力状况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及背景1、教材地位和作用——承上启下本节课内容——大气的热力状况既是对前面1.2节太阳、地球、月球之间关系的承接和复习,又为后面学习大气运动奠定了基础。

因为天气都是由大气运动来实现的,凡是要分析天气,首先就要分析大气运动,而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又是太阳辐射。

所以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以及大气逆辐射等知识对后面学习大气运动起着铺垫作用。

但在新课程标准中却省略了这方面的知识补充,在高中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直接讲到“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舍去了“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和“大气的热力状况”这一知识的补充。

浓缩的过程中舍弃了一些必要的知识铺垫。

所以每次给学生授课过程中,讲到大气运动这一知识时,学生的理解都很困难。

本次课程的教学案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2、教学目标的确定知识目标:(1)了解太阳辐射的波长组成(2)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3)进一步掌握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并着重理解保温作用的机理(4)了解大气对全球热量平衡的作用能力目标:(1)读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图、大气温室效应图、分析说明大气热力过程(2)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情感目标:.(1)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和保温作用,要提高环保意识,保护臭氧层(2)认识全球的热量平衡是自然界的重要规律,要把握规律,保护地球。

3.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

难点:大气的温室效应;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手段.(1)我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学生为课堂主体,实现师生互动”形式,以多媒体、板书、画图为辅助手段;(2)以讲述、提出问题形式引入矛盾,引导学生思考分析;(3)以分组讨论活跃课堂气氛;(4)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和信息(互联网、图书馆、报纸等)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能力,扩大知识面,促进全面发展。

2.2.2大气的运动 学案(含答案)

2.2.2大气的运动 学案(含答案)

2.2.2大气的运动学案(含答案)课时课时22大气的运动大气的运动学习目标1.绘制简单示意图,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热力环流等现象。

2.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规律,并且会在等压线图上判定风力及风向等。

3.学会判读等压线与等压面图。

一.热力环流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形成过程如图1A地受热,空气上升,形成低气压;D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2B.F地冷却,空气下沉,形成高气压;C.E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3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如图中箭头标出的空气的运动方向。

判断1垂直方向的气压值总是近地面大于高空。

2气流的垂直运动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而水平运动是由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引起的。

二.大气水平运动风1风的形成过程地表受热不均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由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作水平运动2风的形成原因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根本原因地表受热不均3受力分析北半球近地面符号F1F2F3类型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地转偏向力方向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与风向相反总是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4.力的作用效果1在高空,风向主要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风向可偏至平行于等压线。

2在近地面,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总是与等压线斜交。

判断1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随着海拔的升高,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越来越小。

探究点一热力环流图A中,乙地有一团废纸,废纸被点燃后图B,甲.乙两地的冷热状况发生了变化,并且发生了系列现象。

注意观察灰烬的运动状况,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点燃废纸团后,灰烬是怎样运动的答案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并下沉到甲地,从地面附近的甲地被风带进火堆。

2通过灰烬的运动轨迹,你认为近地面受热和冷却不均匀时,空气在垂直方向会如何运动答案受热的地方,空气上升;冷却的地方,空气下沉。

3垂直运动后,近地面的气温和气压之间有没有对应关系答案气温高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使近地面大气减少,密度减小,气压降低;气温低的地方,空气冷却收缩下沉,空气密度增大,气压升高。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范文:大气的热力状况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范文:大气的热力状况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范文:大气的热力状况主题:大气的热力状况目标:1. 理解大气的热力状况对于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性;2. 掌握大气的热力传输方式和热力平衡原则;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大气循环和气候带的形成。

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张全球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对大气的热力状况的兴趣和好奇心。

探究(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大气的热力传输方式,例如辐射、传导和对流,并鼓励学生通过讨论和实例解释这些传输方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模拟辐射、传导和对流的过程。

他们可以借助黑色底板和不同颜色的物体,观察其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放射,以及传导和对流的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总结(10分钟):1.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实验结果,讨论和归纳大气热力传输方式的特点和应用。

2.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大气的热力平衡原则,即入射太阳辐射和大气传出的地球辐射之间的平衡。

应用(15分钟):1. 学生通过展示一些真实的案例和图片,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不同气候带的形成和天气变化的原因。

2.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小项目,选择一个气候带,收集有关该气候带的气温、降水量等数据,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该气候带的特点和原因。

拓展(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和分组讨论,了解其他相关的气候和大气现象,例如温室效应和酸雨,并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评估: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小组合作完成的实验和项目,以及个人展示的表现,评估学生对于大气的热力状况的理解程度和能力。

延伸:教师可以邀请专家来校进行讲座,深入介绍大气的热力状况和气候形成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此外,学生也可以参观气象局等相关机构,了解更多与大气热力状况相关的知识和实践应用。

高一最新地理教案-2-2大气的热力状况 精品

高一最新地理教案-2-2大气的热力状况 精品

第二节 大气的热力状况一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

2.分析图形,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3.保护大气层,警惕臭氧层破坏和全球变暖。

教学重点:大气热力作用的主要表现教学方法:图文结合,解释相关名词,理解大气的保温效应。

教学过程:太阳辐射透过地球大气到达地球表面,在地球表面和大气之间进行着一系列的能量转换,形成地球表面复杂的大气热力状况,维护着地球表面的热量平衡 。

一、大气的热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

1.2.大气的保温效应: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地面又把热量向外辐射,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因此,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绝大部分被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所吸收,使大气增温。

所以,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大气增温同时,也向外放出能量,大部分是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故称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又把热量还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总之,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的,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却是隔热层,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给地面。

人们把大气的这种作用,称为大气的保温效应。

三、全球的热量平衡地面和大气之间进行的能量转换,使地球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基本上是平衡的,这就使全球的平均气温比较稳定,有利于人类的活动。

此外,人类活动对全球热量平衡也有一定影响,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应引起我们大家的共同关注。

课堂小结:重点指出大气的热力作用表现,解释名词,读图分析。

课后练习:P.35 1~2.注意正确引导学生运用相关原理解释不同现象。

板书设计:第二节 大气的热力状况一、大气的热力作用:1. 削弱作用名词:太阳辐射2.大气的保温效应:名词:太阳辐射——太阳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二、全球热量平衡:a.全球热量平衡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的热力状况教案

大气的热力状况教案

2.2大气的热力状况(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1、新课标要求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2、本节教材主要讲诉大气的热力作用,根据热力作用的两种形式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在学生了解分析这两种作用后,反过头来运动大气这两种热力作用的原理来解释课堂活动的问题,以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背景1、通过对第一节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大气的组成以及垂直分层有一定认识,从而对第二节内容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2、本节课的活动基本都来源于生活,都是日常生活中大家能观察到的一些自然现象,这对充满好奇心的中学生来讲能吸引他们对本堂课的兴趣;3、在农业现代化逐渐发展的今天,“大气的温室效应”原理普遍的运用到农业发展中,本课的设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大气中水汽、二氧化碳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培养读图、析图能力;培养运用大气热力性质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建立构建知识体系的训练能力;2、过程与方法:传统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设问启发与图解分析结合,学生自学与合作讨论结合,联系生活,体现学以致用;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大气热力作用及大气热力差异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重点与难点1、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2、难点:大气保温效应的原理;3、解决办法:紧抓一个线索(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逆辐射这样一个能量转换的过程线索)和三个概念(太阳短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先后顺序和因果关系。

结合生活实际,课本图片,课件进行讲解重难点就可以迎刃而解。

(五)教学方法1、传统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看到与所学知识相关的视频和图片,通过传统板书教学能够清晰的梳理整个课程的逻辑;另一方面两种教学相互补充,互相渗透,加深印象。

探究大气的热力状况教案

探究大气的热力状况教案

探究大气的热力状况教案引言:大气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大气的热力状况对我们的生活,社会,生态造成了重要的影响。

因此,掌握大气的热力状况是十分重要的。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如何教授学生大气的热力状况是我们教学中的一项难题,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热力学概念,探究大气的热力状况。

探究主题:大气的热力状况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的热力学概念;2.探究大气的热力状态;3.理解大气的温湿度、气压、风等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4.培养学生探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大气的热力学概念和大气的热力状态。

难点:探究大气的温湿度、气压、风等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1.听课。

2.课堂探究。

3.讨论式教学。

教学准备:1.教师课件。

2.学生实验笔记本。

3.相关教材。

教学过程:一、教师授课(30分钟)1.大气的热力学概念,2.大气的热力状态。

教师导入:介绍大气的基本知识,例如大气的分层、大气成分和大气循环等。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大气的热力状况。

1.大气的热力学概念(10分钟)大气热力学,是研究大气的热量变化规律、大气内部、与地表、海洋的能量交换等问题的分支学科。

大气的热力学概念主要包括大气的温度、温度分布、热能、热传递、热平衡等内容。

2.大气的热力状态(20分钟)大气的热力状态主要由大气的气温、气压、湿度和风等气象要素决定。

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介绍:i.气温:介绍气温的测量方式,影响气温的因素,温度分布的规律等。

ii.气压:介绍气压的测量方式,气压分布的规律等。

iii.湿度:介绍湿度的测量方式,湿度的形式,湿度的影响等。

iv.风:介绍风的测量方式,风的分类,影响风的因素等。

二、探究课堂(50分钟)1.分小组讨论探究大气中温度、气压、湿度和风等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

2.利用上述气象要素的观测资料和温度、湿度、风等仪器,设计一次天气变化的事件模拟或实验。

3.实行实验,记录数据并分析数据,进而找出气象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高中地理2.2 大气的热力状况 学案(2)(人教版必修上)

高中地理2.2 大气的热力状况 学案(2)(人教版必修上)

2.2大气的热力状况一、学习知识要点1、太阳辐射的性质和特点。

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理解全球的热量平衡。

2、学会阅读和运用地图、资料分析地理问题的技能。

二、重难热点分析: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是近来考试的热难点,尤其伴随着“全球变暖”这个全球性环境问题本节内容的重要性更加突现。

【复习导入】问:什么是太阳辐射?它对地球和人类有何影响?低层大气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各有什么作用?我们都知道,月球表面没有大气,使得月球上白天在阳光直射的地方温度可达127℃,夜晚则降到零下183℃。

地球上有大气存在,使地球上的白天夜晚的温差不大。

问:在这里大气层究竟起了什么作用,能使地球与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差显著不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大气的热力状况”。

【自学导读】实验证明:物体温度越高波长越短,温度越低波长越长。

[思考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思考:通常一天气温何时最高,为什么?二、全球热量平衡[思考] 全球热量平衡指的是什么?讨论并简述什么是“全球变暖”?全球热量平衡:多年平均.... 地面.. 大气.. 收入热量....==支出热量....全球变暖:人类影响[?] 收入热量....>支出热量....[随堂练习]1.太阳辐射总量最大值不在赤道,而在北回归线附近,其原因是…………………( ) A .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比北回归线上小B .赤道上白昼时间较北回归线处长C .赤道上云雨天气较北回归线上多D .赤道上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程较短2.大气的“温室效应”是指………………………………………………………………( )A .大气吸收了太阳辐射,保存在大气中,使大气温度增高B .大气毫无阻挡地使太阳辐射至地面,使地面温度增高C .平流层中的臭氧,强烈地吸收紫外线D .大气逆辐射返还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使热量散失很少3.下列四幅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ABC D。

高三地理教案-大气的热力状况

高三地理教案-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状况教案1年 1—4 班时间xx年9月21日检印月日课题2.2 大气的热力状况课型新课教学目的或目标1、了解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太阳辐射的性质和特点。

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2、学会阅读和运用地图、资料分析地理问题的技能。

3、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重点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难点大气的保温作用关键教具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及备注导入讲授新课太阳辐射既能到达地球表面,也能到达月球表面,但是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可高达100℃以上,夜晚则降至-183℃。

而地球的昼夜温差要小得多,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地球上有厚厚的大气层,是大气的热力状况保护我们人类和一切生命的存在,下面我们讲大气的热力状况。

2.2 大气的热力状况一、大气的热力作用0.51.52.51.02.03.00.20.40.60.81.03.01.52.0辐射能力(卡/厘米2·分·微米)波长(微米)紫外区可见光区红外区[预备知识]太阳辐射的能量分布:0.15—4μm>0.76μm红外线 43%0.4-—0.76μm可见光 50%<0.4μm紫外线 7%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短波辐射引导设问板书读图讲述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及备注[总结]实验证明,物体温度越高波长越短,温度越低波长越长。

所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人体辐射等属于长波辐射。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吸收作用:特点:有选择性o3:吸收紫外线co2和h2o:吸收红外线但是,对于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部分却吸收的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来。

2、反射作用:特点:无选择性(1)反射主体:云和较大的颗粒尘埃。

其中云的反射作用最为明显。

(2)规律: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作用越明显。

(3)所以,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就是因为云的反射作用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大气的热力状况学案(九)
班级姓名学号年月日
学习知识要点
(1)了解太阳辐射的能量分配
(2)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3) 解释太阳高度角是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主要因素
(4)说明大气的保温原理
(5) 理解全球热量平衡原理
重难点分析:
本节重点:大气的热力作用;难点:大气的保温效应。

学习思路:
[问题导入]读图2.2太阳辐射光谱2.3各种辐射的波长范围指出:太阳辐射分为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三个范围。

以为主。

[阅读总结]大气是如何对太阳辐射进行削弱的?
[思考解释]
1.为什么阴天时或大气尘埃烟雾较多时,见不到太阳直接照射的光,所见到的天空是灰白色?为什么阴天白天的气温比晴天的气温低?
2.为什么在日出之前或日落之后天空是明亮的?,在树荫下,在房间里,凡是阳光不能直接照射的地方仍是明亮的?为什么晴朗的正午天空呈蓝色?早晚呈红色?
3.为什么在月球上看太阳只是一个明亮的圆盘,而四周背景却是黑暗的?
4.为什么说赤道地区终年太阳高度较大,但它并不是全球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的地区?
[用图解释] 太阳高度角是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主要因素。

[绘图说明] 大气的保温原理(说明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思考说明]
1.为什么多云的夜晚比晴天的夜晚气温高?2.全球失衡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措施? 同步练习:完成基础训练相应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