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单元第十一章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教学章节第一节问题与问题解决的实质第二节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第三节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第四节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第五节创造性及其培养

教学要求1.了解问题和问题解决的实质;

2.了解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及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3.掌握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途径;

4.理解并掌握创造性的培养。

重点、难点计划课时1、问题及问题实质;问题解决能力及创造性的培养途径。

2、通过大量举例及课堂内讨论,让学生理解问题及问题解决的实质,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创造性培养的要点。

4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问题和问题解决的实质

一、问题及其类型

(一)问题的实质

问题就是“难题”或者“疑难”,是个人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感到疑难的情境。例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请打一双音节词。如果你感到疑惑,这就构成问题。但问题不同于简单的习题,问题的解决需要复杂的认知操作,而简单的习题依据已有的经验可以立即作出解答。

问题一般包括四种成分:1)起始状态,指用一些已知条件对问题作出的描述;2)目标状态,指疑难解决后的最终状态;3)障碍,指那些阻碍目标实现的因素;4)方法,指用来解决问题的程序、步骤和策略。

(二)问题的类型

1.界定清晰的问题和界定含糊的问题

根据问题的明确程度,可以分为界定清晰的问题和界定含糊的问题。

2.排列问题、结构推导问题和转换问题

根据问题的结构形式,可以分为排列问题、结构推导问题和转换问题。排列问题给出了所有的成分,要求问题解决者以一定方式进行排列,以达成目

标状态。结构推导问题给出了几个条件,要求问题解决者发现隐含在这些条件中的结构形式,并用来解决问题。转换问题只给出了一个初始状态,要求问题解决者发现一系列产生目标状态的操作,通过这些操作,使初始状态不断向目标状态转化,并最终达到总目标。

3.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

根据问题的结构特征和复杂程度,可以分为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结构良好问题有两个基本特点:1)问题的明确性;2)解法的确定性。例如小学课本中的习题多为这类问题,比如数学中的相遇问题等。

结构良好问题在学校情境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实际情境中经常是结构不良问题。这种问题也有两个特点:1)结构上具有不明确性。这类问题的目标可能是不明确的,例如在城市中心开通一条公交路线,该怎么设计2)解法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这类问题经常没有可以预见的,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由多种解法和思路。例如:如何治理空气污染结构不良问题常常与学习者的生活密切相关,因而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究欲,发展他们的创造性。

二、问题解决及其特点

(一)问题解决的实质

问题解决是形成一个新答案,超越以前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而产生一个解决方案的过程。尽管学生遇到的问题各种各样,但从问题解决过程看,存在一些共同点。1)所要解决的是新的问题,初次遇到的问题。2)在解决问题中,要把掌握的简单规则重新组合,以适用于当前的问题。3)问题一旦解决,学生的某种能力或倾向会随之发生变化。之后可作为其认知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问题解决的特点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解决指由一定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运用一系列认知操作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几何题的证明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解决过程,几何题中,已知条件和求证结果,构成了问题解决的情境。而要证明结果,必须应用已知的条件进行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一般问题解决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

1.问题情境性。问题解决总由一定问题情境引起。所谓问题情境就是出现在人的面前并使其感到不了解和无法解决的那种情况。它会引起个体的认知失衡,从而促使个体积极思考并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技能去寻求答案。

2.目的指向性。问题解决是自觉的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没有明确目的指向性的心理操作(如白日梦)就不能称为问题解决。

3.操作序列性。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操作,而不是单一的心理操作。它需要运用高级规则,进行信息的重组,而不是已有知识经验的简单再现。那些只包括一个心理步骤,只需要简单的记忆提取的活动,如回忆朋友的电话号码,虽然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但不能成为问题解决。

4.认知操作性。问题解决必须要有认知成分的参与,整体活动过程依赖于一系列认知操作的进行。有些活动,象系鞋带等,尽管它们也是有目的的,也包括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但不能称为问题解决。

(三)问题解决的两种类型:常规性问题解决和创造性问题解决

前者解决的是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只需要用现成的方法来解决;后者解决的是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是通过发现新方法,采取新步骤而实现的。小学生遇到的问题是人们已经设计好的,能让他们将原有的知识、技能和策略迁移到新的课题情境中,这些新课题的情境可以是课本中首次出现的,也可以是非正规的习题。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可充分放手,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第二节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及影响因素

一、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教学的目的既是让学生能自如的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长期探索。提出了不同的模型。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解决是一种以目标为定向的搜寻问题空间的认知过程。其中原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问题的组成成分必须重新改组、转换或联合,才能达到既定目标;并认为,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建立问题表征、确定认知操作、实施认知操作、评价解决结果等四个基本阶段。

(一)建立问题表征

要实现问题解决,首先要把任务转化为问题空间(任务问题,包含三种状态:初始状态、中间状态和目标状态)实现对问题的表征和理解。具体包括:

1.识别问题的相关信息:要理解和表征问题,首先必须找出该问题的相关信息,忽略无关的细节,确定问题到底是什么。如:在抽屉里有黑色和棕色两种短袜,黑袜和棕袜的比例是4:5。为了得到一双相同颜色的短袜,需要从抽屉中取出多少只短袜

2.理解问题中语句的含义:除了能识别问题的相关信息外,还必须准确地表征问题。这就要求具有某一问题领域特定的知识。假设处理的是文字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