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第二章

合集下载

大学政治经济学 第二章 商品与货币

大学政治经济学 第二章   商品与货币

统一表现: 统一表现: 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 (1)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 (2)商品必须有价值; 商品必须有价值; 必须经交换而让渡。 (3)必须经交换而让渡。 矛盾表现: 矛盾表现: 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 (1)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通过交换体 现); 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及商品共有的属性, (2)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及商品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 而价值则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的本质, 畴;而价值则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的本质,是历史 的范畴。 的范畴。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3)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于商品体中 和价值统一于商品体中, *** 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于商品体中,缺一而不能称其为商 品——价值和交换价值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 ——价值和交换价值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价值和交换价值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值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值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和交换价值寓于使 用价值之中。 用价值之中。
1、价值量的决定 价值量的决定
价值——劳动——劳动量——劳动时间 价值——劳动——劳动量——劳动时间 ——劳动——劳动量—— 商品的价值量由劳动时间决定,二者成正比。 商品的价值量由劳动时间决定,二者成正比。 个别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衡量同种或同类商品的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衡量同种或同类商品的价值量) 简单劳动 复杂劳动 (衡量不同商品的价值量) 衡量不同商品的价值量)
货币 商品
使用价值 价 值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私人劳动 社会劳动 私有制 社会分工
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 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 即商品与商品的关系。 即商品与商品的关系。不理解商品的起源而象崇拜偶像一 样崇拜商品,以为商品内部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支配自己, 样崇拜商品,以为商品内部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支配自己, 这种情形就叫商品拜物教。 这种情形就叫商品拜物教。 商品的神秘性质不在于它的自然属性, 商品的神秘性质不在于它的自然属性,而是由商品形式本 身所引起的。 身所引起的。人与人的关系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 形成了物对人的统治。 式,形成了物对人的统治。 商品拜物教从根本上说来源于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商品拜物教从根本上说来源于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货币产生以后, 货币产生以后,商品拜物教演变为货币拜物教这种更为耀 眼的形式。 货币拜物教的迷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迷。 眼的形式。故:“货币拜物教的迷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迷。”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docx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docx

第二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第三节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家是拥有资本并能不断剥削工人的使用价值的人,是不是任何有货币的人都叫资本家?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任何一个资木家在开始他的剥削活动时都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用这些货币来购买生产资料,雇佣工人,这叫做原始资本,资本和货币的区别是什么?1、货币和资本的区别■当货币作为一般流通手段时,货币流通公式:W-G-W (运动目的是实现不同商品的交换) ■当货币在执行资本职能时,资本流通公式:G—W—G、(运动目的是更多的货币) 这两种流通在形式上有明显的区别:■(1)顺序不同。

它们在买和卖的顺序上是相反的,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2)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前者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后者都是货币;■(3)在整个过程中起媒介作用的,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4)内容不同。

商品流通的内容是不同的使用价值相交换,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适合占己需要的使用价值。

资本流通的两极都是货币。

在质上没有区别,但是量有区别,收回的货币在量上大于付出的货币,资本流通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货币。

究竟什么是资木?■资木流通过程的完整公式应该是:G—W—G'。

G' =G+AG,即原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

这个增殖额就是剩余价值。

可见,资本流通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变化,即实现了价值增殖,正是这种增殖,使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木流通公式G-W-G z,概括了产业资木、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所以是资木的总公式。

2、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1)G-W-G '适用于产业、商业、借贷资本,是资本总公式。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有矛盾。

(3)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先决条件:★ “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匕①等价交换不会发生价值增殖;②不等价交换也不会发生价值增殖。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劳动价值理论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劳动价值理论
主讲:毛孟凯
思考题
• 1、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2、简述商品经济在我国存在的条件。
• 3、为何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须从分析商品开始? • 4、马克思关于劳动二重性的学说。 • 5、影响商品价值量的因素 • 6、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 7、既然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生产者为
• 通货膨胀:是指投入流通中的纸币量超过商品流通 量中的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和物价普遍持 续上涨的现象。
• 分析通货膨胀原因,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主讲:毛孟凯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 凯恩斯写道:通货膨胀的伤害主要在于改 变财富的分配,而通货紧缩的破坏力则主 要是阻碍财富的产生。“所以说,通货膨 胀不公平,不聪明。只要不是德国那种过 度通货膨胀,两害相比,还是通货紧缩的 害处更大,因为在一个陷入贫困的世界上, 通货紧缩加剧失业,而不是损害‘食利 者’。”
解释:①客观条件,②主观条件,③简单劳动。
1、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关系。 2、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时间的关系 3、动态变化
主讲:毛孟凯
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
•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主要有 • 1、生产工具的改进、创新和利用程度; • 2、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 • 3、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分工协作、劳动组织、生
主讲:毛孟凯
二、货币的本质
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三、货币的职能
• 1、 价值尺度,即衡量和计算商品价值量的大小。 • 1)为什么可以充当价值尺度? • 2)充当价值尺度的可以是想象的或观念上的货币。 • 2、 流通手段,即成为商品交换的媒介。 • 1)是一切现实货币或货币符号。 • 2)有了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 3、贮藏手段 • 4、支付手段,即货币被用来清偿债务、支付税赋、工资等。 • 1)一方面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使经济危机的可能

马克思主义政 治经济学商品和货币

马克思主义政 治经济学商品和货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二章商品与货币本章主要内容本章阐述关于商品经济的历史地位、商品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和货币形式的发展以及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中心是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货币理论和关于价值规律的理论。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一、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1. 自然经济及其特点a.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b.在自然经济中,生产者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者家庭或经济单位的消费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

C.自然经济与分工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

原始社会是完全的自然经济。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在当今世界,自然经济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一些国家和地区。

2. 商品经济(1)商品:直接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商品必须具备四个条件:a.有用物品;b.劳动产品;c.满足他人或社会消费需要的产品;d.必须通过有代价的交换方式来满足人们的需要。

(2)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以及货币流通的统称,是一种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二、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1. 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础和条件。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2.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1)三次社会分工与商品经济产生(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2)简单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个体所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和出卖商品的目的在于满足自己的需要。

它存在于多种社会形态中,但从未处于支配地位。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处于此阶段)(3)发达的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阶段,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市场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进入此阶段)3.商品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商品经济并不是人类社会永恒的经济形式,它是同人类社会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极高程度发展,商品经济最终会消亡。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商品和价值)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商品和价值)




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是由劳动创造的。商品的二要 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劳动二重性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一)具体劳动

概念

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就是具体劳 动。
2.具体劳动的性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由不同种类的劳动生产出来的商品,具有各种不同的作用。例如, 铁器是由铁匠的劳动生产的,木器是由木匠的劳动生产的。这些生 产劳动都是在特定的形式下进行的,都有不同的生产目的、劳动对 象、劳动手段、操作方法和劳动结果。

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 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 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 劳动时间。”(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
斯全集》第23卷,第52页)。


这里所说的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现时某一 生产部门大多数产品生产已经达到的技术装备水平。 这里所说的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是指 中等水平或部门平均水平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 度,是劳动的主观条件。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的商品价值是该种商品的社会价值。

使用价值本身并不反映社会生产关 系

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 成财富的物质内容。不管社会经济关系怎么 变化,人们从商品的使用价值中,分辨不出 它是那种社会制度下的产物,使用价值本身 并不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二)交换价值

概念

商品通过买卖所具有的能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 即交换价值。

具体劳动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 的永恒条件。


不论在哪种社会形态下,人类要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从事各种具体 劳动,生产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但是,具体劳动必须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才能创造出使用价值。具 体劳动和自然物质是生产使用价值的两个不可缺少的要素。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

原因;第一,社会主义国家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 经济,各部门、各企业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客观上要求有一个社会中心来统一指挥和协调,这个统一的 社会中心。在社会主义阶段就是国家。 第二,全民本身是一个整体概念,全民占有意味着全体 劳动者作为一个同统一的整体,对生产资料占有,不是每个 劳动者个体占有的简单相加,因此,必须有一个代表社会利 益的社会机构来行使所有权,这样的机构在社会主义现阶段 就是社会主义国家。 第三,社会主义国家是全体劳动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的 代表者,通过社会主义国家掌握了全民所有制的生产资料, 才能在生产资料使用过程中,把劳动人民的长远利益和目前 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有机结合起来,从而真正为全体 劳动者共同的、根本的利益服务。
5、生产资料四种权能的多样组合 在实际生活中,生产资料的四种权能是以复杂多样的形 式组合在一起。四种权能可以统一于一个主体,全部归一个 主体去实施(如国有国营);也可以被劈分、拆细、互相分 离、独立出去;也可以重新组合为统一组权能,如占有权、 使用权和部分支配权结合成经营权。 总之,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四种权能的统一与分合存在着 不同情况,呈现出不同的组合,这其实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的不同实现形式。 ***说明:《企业法》规定:企业对国有资产具有占有、 使用和依法处分的权利。该法特地将企业的支配权规定为 “依法处分”,表明企业只能根据国家规定分享国有资产的 部分支配权,还有一部分支配权仍然掌握在国家手里。这是 将国有资产支配权劈分、拆细的典型例子。***
注意:这里的分析是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的。
二、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一)全民所有制的含义与特点
1、含义: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属于社会全体人 民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形式。这种形式基本上实现了劳动者在 生产资料关系上的平等。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
来衡量的,因此价值量也是用劳动时间来衡量的。
编辑ppt
41
考察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必须区分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每个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实际耗费 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 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 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不同的物品其有用性不同则使用价值不同,一种商品可能 有多种使用价值。
物品的有用性寓于物品自身之中,同人们取得它所耗费的 劳动多少没有关系。
使用价值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考察:
从质的方面看,商品具有何种使用价值,是由商品的自 然属性决定的。
从量的方面看,任何使用价值都有一定的数量。
编辑ppt
16
• 使用价值是商品必须具备的一个因素。商品必须具
——这个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编辑ppt
26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
系。 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的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
的范畴; 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 使用价值的存在并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为前提。
编辑ppt
7
商品经济是一种生产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社会经济 关系商品化的经济形式
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
不同的经济利益主体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根本 条件
社会化生产是商品经济的物质基础
编辑ppt
8
商品经济的发展进程
商品经济的发展经过了两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阶段和发达商 品经济阶段。
政治经济学

大学政治经济学第二章

大学政治经济学第二章
两者的区别表现为:具体劳动考察的是劳动的特 性,在质上相异,因而在量上无法比较,表明的是怎 样劳动、什么劳动的问题;抽象劳动考察的是劳动的 共性,在质上相同,在量上有异,表明的是劳动多少、 劳动时间长短的问题。
编辑ppt
11
三、商品的价值量
(一)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是指不同生产条件的
第二章 商品经济一般理论
第一节 商品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商 品 第三节 货 币 第四节 价值规律 第五节 例证分析
编辑ppt
1
第一节 商品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二、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
逾越的阶段
编辑ppt
2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一) 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
(二)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不同所有者所有 这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编辑ppt
3
二、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 不可逾越的阶段
由于私有制的出现,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发展起来,使 产品变成商品,产品生产变成为商品生产,因而产生了商品经济。
不同社会的商品经济有不同的类型。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里,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是简单的商品经济(或称小商品经 济)。因为,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商品交换的内容少,交换 的规模小,交换的频率低,交换的范围也小。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体现着 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 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特 有的历史范畴。
编辑ppt
10
(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是既有联系又有差别。
二者的联系表现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 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既不是两种劳动, 也不是两次劳动。商品生产者在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 也支出了抽象劳动,没有具体劳动,就无抽象劳动可 言。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章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一、名词解释题1.商品经济2.市场经济3.商品4.价值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6.劳动生产率7.货币8.价值规律二、单项选择题1.有使用价值的东西()。

①一定有价值②一定没有价值③有交换价值④不一定有价值2.决定商品交换价值的是()。

①使用价值②商品的效用③供求关系④价值3.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够互相交换,是因为()①有相同的效用②使用价值大小相等③都有价值④能满足交换双方的需要4.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

①体力劳动②具体劳动③抽象劳动④脑力劳动5.体现在商品中劳动的二重性是指()。

①商品的使用价值②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③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④活劳动和物化劳动6.价值的实体是指()。

①商品的使用价值②商品体本身③一般人类劳动或抽象劳动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7.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①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②生产过程中的两次劳动③生产过程过程中先后出现的两次劳动④生产商品的两种劳动8.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①使用价值和价值物矛盾②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③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④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9.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变化的是()。

①具体劳动②抽象劳动③生产关系④劳动生产率10.在商品的价值形式中,1只绵羊=2把石斧,或件上衣,或斤粮食,或=1克黄金,或一定量其他商品,属于()。

①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②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③一般的价值形式④货币形式11.在1只绵羊=2把石斧的交换中,1只绵羊的价值是通过2把石斧的()表现出来。

①价值②价格③使用价值④交换价值12.商品价值的内在尺度是()。

①使用价值②交换价值③劳动④价格13.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是由()决定的。

①商品的质量②商品的供求关系③商品中包含的转移的劳动量大小④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4.货币的本质是()①带剩余价值的价值②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的特殊商品③商品的交换媒介④流通的手段15.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

劳动力商品的二重性
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重属性。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也是由 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力商品价值包括三个部分: 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维持劳动者家庭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为使劳动者掌握必要的生产技能所支出的接受 教育、训练的费用。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两个特点: (1)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 属于资本家。 (2)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而与直接 生产者无关。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过程的特点
(二)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 简单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 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 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企业的直接目的, 但个别企业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却是暂时的。当 新技术得到普及以后,该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 将会提高,商品的社会价值量就相应下降,个别 先进企业的超额剩余价值也就随之消失了。谁要 想继续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就必须再率先采用更 先进的技术,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企业追求超额剩 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3)在生产自动化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实现 生产自动化的先进企业,比同行业具有更高的劳动 生产率,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大大低于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从而使这些企业能获得较多的超额剩 余价值。而当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从而使工 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时, 则可以创造比过去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
产生 。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关键,
从而也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
三、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 力的总和。

政治经济学 第二章 货币

政治经济学 第二章  货币

货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本质
LOGO 您黄的河公交司通学名院称 YOUYReCllOoNwPARNiYveNrAME
本质
货币
货币无非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体现 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货币作为特殊商品的特殊性
货币作为价值的直接代表而存在,是表 现其它商品价值的材料,普通商品的价 值必须与货币交换后才能表现出来。
PA,B ZA ZB
相①对使价用值价形值式成为它的对立面
等价形式
(即相1对价)价值质值的的量表规:现定处形性于式相。对价值 方表②即③形形的◇相现式式数具私抽具交在的的量体人象有换对商商或劳劳人主,方品品比动 动类动主身AB例成成劳的的性动上关为为动价价。地。系它它的值值主把,的的表ZZ动自即AB对对现与间地身交立立形等交与价换面面式价换对值。
不足
商品的价值没有一个被社会公认的统一表现形式,等 价物是经常变换的,给商品交换带来一定的困难
13
会使交换经常发生困难 两把石斧
3kg茶叶
LOGO 您黄的河公科司技名学称院 YOYUeRlClOoNwPANRYivNAeMrE
1g黄金
20kg小麦
(二)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01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只是简单价值形式构成的总和,反映了交换
(四)货币形式
一般等价物的 职能固定的由 某种商品来承 担,这种商品 就成为货币, 从而一般价值 形式就发展成 为货币形式。
两把石斧= 20kg大米= 1件上衣= 3kg茶叶=
25kg粮食= 其它若干商品=
1g黄金
22
贵金属的特点
1、它本身也是包含一定价 值的商品
贵金属的特点 贵金属的特点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
经济发展以经济增长为前提 经济发展表现为经济增长
2.区别 经济增长,不一定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一定伴随着经济增长
二、人口发展与经济增长
劳动力与生产资料适当的比例关系是经济发 展的前提条件
从量的方面考虑 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和规模必须与消费资 料的增长速度和规模相适应 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和规模必须与生产资 料的增长速度和规模相适应 分析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必要性 从质的方面考虑 分析重视教育的必要性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 展的动力
注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动力, 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应该是生产 力自身的内在矛盾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变化的表现 ——理解(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 ——理解(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 状况的规律,怎样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2)改革的实质和现实意义
如何看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生产 力发展的的作用 生产力内部矛盾的表现 联系我国实际分析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生 产力的内部矛盾 “民工荒”、“技工荒” 民工荒” 技工荒”
“民工荒”
谁也没有想到,在拥有9亿农民和1.5亿农村剩余 谁也没有想到,在拥有9亿农民和1.5亿农村剩余 劳动力的中国竟出现了“民工荒”:从2004年初 劳动力的中国竟出现了“民工荒”:从2004年初 开始至今,广东、福建、浙江等地民工劳动力市 场纷纷告急,普遍缺工。据媒体报道,仅珠江三 角洲地区,农民工缺口保守统计就高达200万人。 角洲地区,农民工缺口保守统计就高达200万人。 大量农民工纷纷离厂,使众多企业的生产顿陷困 窘。一些缺工的企业为吸引农民工前来应聘,甚 至把漂亮厂房拍成照片一并附在“招工启事” 至把漂亮厂房拍成照片一并附在“招工启事”上, 但依旧没有多少“农民工” 但依旧没有多少“农民工”买帐。 “民工荒”产生的原因 民工荒”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第一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概述 P43
一 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二 雇佣劳动和剩余价值
一 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生产力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
社会化生产
体现形式
普遍化商品 经济
基本经济关系
资本主义 私有制
一 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生产资料的占有
对生产资料 “一无所有”
无偿占有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
二 雇佣劳动和剩余价值
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是指社会生产规模在原有基础上 的再生产。
根据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分为c、v、m,社会生产按社会总产 品的实物构成分为两大部类的原理:
假定第Ⅰ部类的不变资本是4000,可变资本为1000,剩余价值 率是100%,剩余价值为1000;
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是2000,可变资本是500,剩余价值率为 100%,剩余价值是500。
全年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可以用下列图式表示:
Ⅰ:4000c+1000v+1000m=6000(生产资料)
Ⅱ:2000c+500v+500m=3000(消费资料)
为使第二年能够按原来规模进行再生产,两大部类的 全部产品必须经过交换,才能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32 1
第一,第Ⅰ部类内部的交换。 第Ⅰ部类的4000c,这部分产品的实物形态是生产资料 。在年初开始生产的时候,第Ⅰ部类预付价值4000c的 生产资料,这些生产资料到年末结束生产时,全部被消 耗掉,变成社会的现实产品。在下年初社会生产再开始 时,必须用本部类内部的产品(即4000c)进行补偿, 具体办法是:4000c中的一小部分产品直接进入本企业 的再生产过程,作为生产资料补偿消耗掉的那些同种不 变资本要素。另一部分产品则要通过第Ⅰ部类内部各企 业的资本家之间的交换来实现补偿。

政治经济学02商品与货币

政治经济学02商品与货币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具体的有用劳动 所谓具体的有用劳动,由它的目的、操作方式、
对象、手段和结果决定的生产活动。
有用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 系,创造出使用价值;
劳动的具体形态,体现为社会分工体系; 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2、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是撇开具体形式、无差别的劳动。
人们之所以贮藏货币,是因为货币作为一般等价 物而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与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的货币是不同的。
二、货币的职能
4、支付手段
(1)支付手段的含义和产生原因 支付手段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
租金、利息、工资等的职能。支付手段是随着商 品交换过程中赊帐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
职能
(2)流通手段对商品交换的双重意义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改变了商品交换的
形式,也加深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
货币出现后,商品交换发展为商品流通, 打破了直接的物物交换中时间和空间上的 限制,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时空分离导致买卖脱节,隐含了发生危机 的可能性。
二、货币的职能
3、贮藏手段
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做独立的价 值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的职能。
三、商品的价值量
3、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 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
能力或效率。
劳动生产率的表示方法: 其一,用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 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 其二,用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劳动时间 来表示。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 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 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形式; 生产资料的规模与效能; 自然条件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二章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目的和要求:(1)掌握商品两因素及其相互关系(2)弄清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3)商品价值量的决定(4)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5)货币的本质和职能(6)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及作用形式第一节商品经济及其运行规律一、商品与商品经济1.商品生产产生的过程自然经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剩余产品及交换↓商品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私有制↓商品生产-→货币(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品经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因为农业种植业的出现,是较简单较偶然的。

简单表现在,不用考虑是否需要或是否划算,偶然表现在部落间交换的偶然性。

)什么是商品?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的劳动产品。

是否为商品取决于是否用于交换。

2.商品生产产生的条件⑴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础和条件。

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分工。

关于社会分工,有不平等的垂直分工。

主要为:企业内部分工→内部组织协调成本(与企业规模大小有关)↑↓可相互替代市场分工→市场交易成本(信息收集、时间、精力、交易后成本等)分工改变的条件①需求的收入弹性高(导致新部门崛起,影响社会分工格局)(需求收入弹性被用来表示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以Em表示需求收入弹性系数,Q代表需求量,ΔQ代表需求量的变动量,I代表收入,ΔI代表收入的变动量,则需求收入弹性系数的一般表达式为: Em=(ΔQ/Q)/(ΔI/I))②生产效率提高⑵商品经济产生的决定性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什么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是以交换为目的的。

3、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区别(1)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

(2)自然经济保守封闭,商品经济进取开放。

(3)自然经济使生产力停滞不前,商品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

4、三种商品经济及其相互关系(1)三种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个体私有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习笔记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习笔记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习笔记第二章1、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答:⑴在简单商品经济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客不雅上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两重属性。

劳动的社会性要求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符合社会的需求,而劳动的私人性又往往使商品不能符合社会的需求,从而导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发生矛盾。

⑵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这是因为:第一,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这些矛盾包罗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第二,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第三,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下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2、价值规律为什么自发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答:商品生产者改进了生产技术,改善了生产经营办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他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就会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可按照社会价值销售商品,就可获得较多盈利;反之,就会收入较少,不能盈利,甚至亏本。

所以,商品生产者为了降低其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和在竞争中取胜,便力求采用先进技术,改进生产方法,改善经营办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格机制作用。

答:价格机制对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起着多方面的调节作用。

它可以调节生产和投资的标的目的及规模,即调节资源的配置,并可以调节商品供求关系,调节消费需求标的目的和结构,调节收入分配,调节技术进步和经营办理,从而起着鞭策和引导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4、怎样决定商品价值的大小?答:商品价值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因而商品的价值量就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

不取决于个别劳动时间,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5、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必然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取决于哪些因素?答:货币流通规律就是必然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货币数量的规律。

政治经济学复习知识点:第二章 商品和价值

政治经济学复习知识点:第二章 商品和价值

第2章商品和价值一、商品及其内在矛盾1.商品经济(1)含义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2)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①社会分工,即各种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的部门或行业,各个生产者依照社会需要生产不同的产品。

②剩余产品的出现并分属于不同的生产者所有。

(3)商品经济的特征①商品经济具有自主性。

商品生产者具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动力。

②商品经济具有平等性。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是以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商品交换。

③商品经济具有竞争性。

不同商品生产者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展开竞争,由此推动生产者提高效率并关心社会需要。

④商品经济具有开放性。

商品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强调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商品生产者之问的经济联系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日益紧密,其范围也不断扩大。

(4)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又称小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①简单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初始形式,它是农业经济时代的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以手工业劳动为技术特征的。

②市场经济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形式,它是工业经济时代的商品经济,价值规律成为支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市场机制成为调节全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机制。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1)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就使用价值本身来说,它的用途、性质等并不属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①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②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针对生产者自己有用,而是针对他人、针对社会有用的。

③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才能进入消费,因此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但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要运行有效必须使 社会交易成本的持续下降。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 代
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 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 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的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 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
2020/7/13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
8
第一节 商品
(二)商品两重性
根据你的理解,请问下列哪些是商品,为什么? A.人们从商店或农贸市场买来的粮食、蔬菜、鸡蛋和肉; B.从百货商店买来的电视机、录音机、书和本; C.工厂买来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 D.农民买来的化肥、农药和拖拉机; E.阳光、空气; G.氧吧里的氧气; H. 江河湖水; I.自来水; G.农民自种自吃的粮食蔬菜; K.朋友互赠的礼物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56页。
2020/7/13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
7
第一节 商品
引申问题二: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一样吗? 判断:商品经济是通过价格、供求、工资、利率、竞争等市场机制来运行的, 而市场经济的涵义就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两者有着共同的机 制 。然而,商品经济不等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 产物,是发达商品经济的表现形式和现代形态。 ——市场经济是市场化的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是货币化的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是开放化的商品经济。
3
第一节 商品
自然经济的三个社会阶段:
自然经济
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氏族部落 共同体是一种自然经济
单位
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奴隶主的 庄园经济也是一种自
然经济单位
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个体农民基本 是农业和手工业结合 的家庭经济,表现为 “男耕女织”这种耕织 结合型的自然经济
2020/7/13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
分工为基础的、生产仅仅是为了满足劳动者和劳动者单位生存需要、不 是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也叫自给自足经济。
自然分工的两种情形: ——按性别和年龄的差别所形成的生理分工。 ——氏族部落共同体之间,在地域资源的差异及自然产品差异性基础 上形成的分工,即自然地域分工。
2020/7/13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
2020/7/13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
12
第一节 商品
一个命题: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
——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或只有价值而不具使用价值的物品 均不是商品,只有同时具备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物品才是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而交换的基础是不同商品均有人 类无差别的劳动的耗费。据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 价值的表现形式。
2020/7/13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
9
第一节 商品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1) 凡是商品都必须是劳动产品。 自然界的物品如阳光、空气、河流 不是商品。 (2) 劳动产品必须用于交换才是商品。 如农民种的粮食、蔬菜,留着 自己用的部分就不是商品。 朋友互赠的礼物虽是劳动产品但不是买卖关 系,所以不是商品。河、湖、井水是自然资源,不是劳动产品;而城镇 的自来水经过了自来水工人的劳动(汲取、净化、输送),是劳动产品 并用于买卖,自来水便成了商品,所以必须付水费。
2020/7/13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
24
第二节 货币
(一)货币的起源
货币: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是在商品交换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 商品世界中游离出来的稳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种特殊商品。
如何理解货币: ——一般等价物(度量商品的价值的使用价值) ——商品(货币也应符合商品的两重性) ——特殊商品(其使用价值可以度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稳定性(对其质材等提出特别的要求)
劳动时间
2020/7/13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
18
第一节 商品
商品的价值: 不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
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 间。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是生产某种商品的具体形式,它体现在某种劳动的特殊目的、使用的特殊工 具、以特定的操作方法作用于特殊的劳动对象、以及生产出特殊的产品等方 面。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着人类支配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
—— 抽象劳动:撇开具体劳动的特点,表现为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即人 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的耗费)的劳动。这种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 形成商品的价值,决定着商品交换的比例,因而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着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2020/7/13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
25
第二节 货币
商品交换的第一阶段:偶然的、简单的交换
2只羊 (相对价值形式)
1把石斧 (等价形式)
思考: ——羊和石斧的地位是平等的吗? ——羊和石斧交换的等号说明了什么? ——为什么是羊和石斧的交换比例是2:1? ——这种交换是一种经常的行为吗?(供求的学经济学院 高帆
2007.9-2008.1
2020/7/13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
1
第二章 商品经济
第一节:商品 第二节:货币 第三节: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 第四节:总结和拓展
2020/7/13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
2
第一节 商品
(一)自然经济VS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natural economy):建立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以自然
2020/7/13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
10
第一节 商品
商品的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
物的有用性,既可以满足任某种 需要的属性
体现了商品的 自然属性
商 品
交换价值
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 相交换的量的比例
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 人类劳动
体现了商品的 社会属性
2020/7/13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
——社会分工。它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基础。因为社会分工,才提出了 进行交换的要求。(生产的专业化和需求多样性之间的矛盾)
——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它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因 为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才发生了交换行为。
2020/7/13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
6
第一节 商品
引申问题一:如何理解自然经济演化为商品经济? 判断: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在逻辑和经验上可极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
劳动生产率:劳动的效果或能力 劳动生产率=劳动的效果(产品产量、产值)/劳动投入 于是有两种情形: 情形一: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未变,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社 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小——商品的价值量越小; 情形二: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增加,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社 会必要劳动时间变化不确定——商品的价值量不确定。
“一切劳动,从一个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 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一切劳动,从另 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 具体的有用的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60页。
2020/7/13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
16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0*100+30*100+40*100)/300=30
情形二:同种产品(皮鞋)、 产量不同 甲:20小时/双 (100双) 乙:30小时/双 (200双) 丙:40小时/双 (500双)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0*100+30*200+40*500)/800=35
2020/7/13
2020/7/13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
23
第一节 商品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力成反比,而与体 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在一定的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一定。 要区分劳动生产力的高低对于不同的生产部门(一个部门的整体 劳动生产力水平)与同一个部门内部(不同的企业的个别劳动生产力 水平)不同的作用。
2020/7/13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
14
第一节 商品
商品两重性和劳动两重性的关系:
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
私人劳动
商 品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 同时支出的两种劳动,而 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劳 动
价值
抽象劳动
社会劳动
2020/7/13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
15
第一节 商品
关于商品两重性和劳动两重性关系的经典论述:
第一节 商品
劳动两重性的重要性: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劳动二重性理论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
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2020/7/13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
21
第一节 商品
关于劳动的“质”的讨论:
简单劳动
不必经过特别训练的劳动,是 任何没有专长的普通人都可进
行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加倍的简单劳动
倍数如何确定? 社会条件
(供求关系)
复杂劳动
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的劳动
2020/7/13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
22
第一节 商品
一个命题: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