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学案(预习和课堂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学案学案博苑01-10 0831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学案重点难点提示1.围绕“木叶”,进行了大量的诗文引用。
要学会站在诗歌鉴赏的高度来挖掘“木叶”文字后面的艺术特征。
2.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融会贯通。
针对本文,学会抓取语言信息,理清文章分析思路,融会贯通地理解的写作观点。
教材内容全解(一)识词释义1.词语认读袅袅(niǎo)照浦(pǔ)褒(bāo)灼灼(zhuó)亭皋(gāo)寒砧(zhēn)涔(cén)阳万能锭(dìng)言筌(quán)窸窣(xī sū)迢(tiáo)远2.词语理解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秋后的捣衣声。
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
砧,捣衣石。
亭皋——水边的平地。
亭,平;皋,水旁地。
萧萧——此处形容草木摇落的声音。
无妨——不妨。
万事锭——万能药。
锭,锭药。
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的意思。
窸窣——象声词。
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歧路——岔路。
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翩翩——飞舞的样子。
缠绵——文中形容叶对枝情深意厚,难以解脱,是活化的拟人辞格的运用。
绵密——柔和紧密的样子。
迢远——遥远。
相去无几——互相间存在的距离不大。
(二)感知内容,剖析结构阅读一篇文章,都离不开先整体阅读,对全文轮廓进行把握。
我们容易忽略的常是有了文章粗线条后该干什么,因此,我们要学会精读。
学会精读,必须首先明确全文的中心,的观点态度;必须善于概括各语段内容,善于找出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段的联系。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这篇文章“融会贯通”。
本文共分为七个自然段,各段的主要信息如下:1.以诗文引出“木叶”话题,导出文章,以设悬念。
2.释“木叶”为“树叶”,同时,对这样单纯的解释产生质疑;并由“木叶”推出“落木”,指出古代诗人们在前人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如此丰富多彩。
《说木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说木叶》教案教学设计(高二必修五)《说木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教学难点:1、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2、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第一节一、导入: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中有一句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为什么杜甫在这句诗中用“落木”而不用“树叶”呢?“落木”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究竟有怎样的文化意蕴呢?今天我们一起到课文《说“木叶”》中寻找答案。
二、听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1、给括号前的字词注音:袅袅()陆厥()橘()徕()柳恽()沈佺()期寒砧()庾()信涔()阳万应锭()门栓()窸()窣()冉冉()2、提取或概括文段主旨:三、目标完成,整体感知:1、提取或概括文段主旨:第一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二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这一意象,有用“叶”的,而用“树叶”的十分少见。
大量的是用“木叶”,后来又发展到用“落木”。
第三段:“木叶”与“树叶”意思相同,但形象上有差别。
两者形象上的差别关键在一个“木”字上。
第四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五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中国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第六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说木叶》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说木叶》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学习目标: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学习过程:一、名句积累(识记)“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吴均的《答柳恽》)“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曹植的《野田黄雀行》)“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二、基础知识(识记)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窸窣()寒砧()迢远()袅袅()桅杆()亭皋()翩跹()2、识记字形diàn()青diàn()粉zhàn()放万应dìng()起dìng ()干zào()暴zào()简liàn()提liàn()桅gān()渔gān()3、解释下列成语得鱼忘筌quán得意忘言三、整体把握:概括每一部分所写的内容第一部分(1-3)第二部分(4-6)第三部分(7)四、研读细节1、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读第5段)2、既然木叶和树叶在概念上完全一致,那么它们带给人们的感觉是否相同,为什么?(读第6段)3、分析“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和“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这两句诗作者表达的情感的不同。
4、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五、迁移练习1.注意下列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的不同生长环境,试对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做出分析,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些怎样的情感。
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说木叶》学案(预习和课堂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说木叶》学案(预习和课堂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课前预习1.基础字词(1)识读字音征戍(shù)橘颂(jú)招徕(lái)落木萧萧(xiāo)涔阳(cén)无妨(fáng)陇首(lǒng)得鱼忘筌(quán)寒砧(zhēn)桅杆(wéi)漂泊(bó)秋风袅袅(niǎo)疏朗(shū)窸窣(xī)迢远(tiáo)灼灼其华(zhuó)亭皋(gāo)冉冉(rǎn)门栓(shuān)翩翩起舞(piān)(2)识别字形(3)分辨词义流传留传流传:指事迹、作品等传下来或传播开,如“大禹治水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留传:指物品遗留下来传给后代,如“这把茶壶是祖上留传下来的”。
修养休养修养:①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如“他是一个很有修养的艺术家”;②指养成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如“这人不讲礼貌,真没修养”。
休养:①指休息调养,如“放假后,他们到度假村休养去了”;②指恢复并发展国家或人民的经济力量,如“休养生息”。
饱含包含饱含:指所含的量特别充足,如“饱含着深厚的感情”。
包含:仅指里面含有,如“这句话包含好几层意思”。
熟能生巧得心应手熟能生巧:表示熟练了,也就找到了窍门,重在找到了窍门,熟练的程度较轻。
得心应手:形容记忆纯熟,做事顺手,尽合心意,熟练的程度较重。
一言难尽说来话长一言难尽:形容事情曲折复杂,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多用于不好的事),多用于书面语。
说来话长:表示事情很复杂,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多指不大愉快的事),多用于口语。
(4)理解词义无妨:不妨。
歧路:岔路。
迢远:遥远。
翩翩:飞舞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亭皋:水边的平地。
亭,平;皋,水旁地。
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绵密:言行、思考细密周到。
窸窣:象声词。
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景况:情况;光景。
如:我们的光景越来越好。
高二语文3.9 说“木叶” 学案(人教版必修5)
第9课说“木叶”学习重点1.记: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和古诗词名句。
2.读: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品味诗句,获得审美体验,唤起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3.写:使用引用手法,完成片段练习。
4.练: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一、诵记名言警句有关“秋叶”的名言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2.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刘彻《秋风辞》)3.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曹丕《燕歌行》)4.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王维《山中》)5.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孟浩然《早寒有怀》)6.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贾岛《忆江上吴处士》)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8.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白居易《长恨歌》)9.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欧阳修《木兰花》)10.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范仲淹《苏幕遮》)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及背景林庚(1910-2006),字静希。
原籍福建闽侯。
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52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著有诗集《春野与窗》及文集《中国文学简史》等。
新诗的创作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辉煌,然而发展到现在,诗坛呈现出一派委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刊寥寥无几,知名诗人海子卧轨自杀,顾城杀妻后自杀……针对这种现状,林庚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它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
他写的《说“木叶”》,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象征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的。
2.背景介绍新诗的创作曾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辉煌,但当代诗坛却呈现出一派萎靡不振的景象,林庚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它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
高二语文必修五《说“木叶”》预习提示和鉴赏
高二语文必修五《说“木叶”》预习提示和鉴赏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入了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一文。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二语文必修五《说“木叶”》预习提示和鉴赏,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语文必修五《说“木叶”》预习提示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至三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
第四至六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七段是小结,强调理解“木”的艺术形象的重要性。
而全文的中心则是通过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落叶”与“落木”、“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说明诗歌语言的形象性、暗示性的特征。
对提高我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很有启发。
学习本文,宜采用如下方法:(1)抓住重点读书。
这篇课文引用了不少诗篇,疏通这些诗句的涵义,固然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但不能把这作为重点。
阅读本文仍然应当强化对文本的解读,应该在理解每个段落乃至每个层次的要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概括,进而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全文中心。
(2)学以致用读书。
课文通过对“木”“木叶”“落木”等词语的概念及其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形象意义的分析,生动地说明了诗歌语言的丰富的暗示性的特征。
加深对诗歌语言这一特征的理解,很有助于我们的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
所以,我们应当运用作者提示的方法,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多进行诗歌鉴赏的练习。
(3)探究提问读书。
“木”“木叶”“落木”“树”“树叶”“落叶”,这都是我们天天见到的词语,可是我们却从来也没有想过其中有什么学问。
但是,作者不囿于俗见,从中发现一连串的问题。
为什么诗家们都爱用“木叶”而不用“树叶”?为什么诗歌中只见到“树”或“叶”而不见“树叶”?为什么明明是描写“落叶”,诗人们却偏偏要写成“落木”?作者顺着这些问题深入探索,终于揭开了其中的谜团。
这种探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对我们的学习是很好的启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9《说木叶》预习案
《说木叶》预习案编号:028【学习目标】1.了解与本文相关的文体文学常识,丰富自己的学科素养。
2.理解“树叶”和“木叶”以及“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
3.学习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学习重点】反复诵读,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
【学习难点】精读文本,把握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学习方法】自学法品读法讨论法、探究法【预习内容】(40分钟)一、【知识储备】(认真阅读相关材料,提取重要信息并牢固识记)1.了解作家作品:林庚(1910~2006),字静希。
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
北京大学教授。
著有《春夜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唐诗综论》等十一部文集。
2.诗歌的意象与意境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意象与意境的创造不是由作者一个人来完成的,意象与意境需要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作者营造出艺术氛围,读者感受这种艺术氛围,当二者融合在一起,就创造出了意象与意境,这比较符合中国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象与意境是中国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他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例如1.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例如2.燕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望长安,前程渺渺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
——张可久《殿前欢》燕: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家屋内或屋檐下,恋旧巢,深受古人青睐。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第9课《说 木叶 》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一、教学三维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
2.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3.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难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
三、教学方法:1.学生探究为主,师作引导;2.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筛选主要信息来解答有关问题,把握文意;3.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昨天和今天,都淅淅沥沥地下了点雨,人们感觉万物更滋润了,空气也更清新了。
可见,雨水对我们的生活是多么重要。
其实在古诗词里也有很多关于“雨”的描绘,你能想起一些相关的诗句吗?(举出一些有关“雨”的诗句例子,说明它们在诗歌中的意义和在生活中的不同进而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课前已布置预习课文,请同学们再次快速浏览全文,勾画出重要句子并思考: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由此能否划分文章的结构?明确:①——③“木叶”成为诗人所钟爱的形象。
④——⑥“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及原因。
⑦小结“木叶”、“树叶”的异同。
(三)合作探究1.我国古代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用“树叶”而多用“木叶”呢?请从文中勾画要点,概括回答。
明确:因为“木叶”在形象上具有两个艺术特征。
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不但容易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而“树”则没有。
2.抓住关键语句,筛选信息。
试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两句的不同。
说木叶(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说木叶(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3.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教学重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研究,把握文章精髓。
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两横线处应填诗句为“无边落木萧萧下”,“落红不是无情物”。
那么两句中的“落木”“落红”是何意思呢?(“落木”即“落叶”,“落红”即“落花”)那么诗人为何不用“落叶”与“落花”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著名学者林庚先生的学术文章《说“木叶”》,从中去寻找正确答案。
二、整体感知阅读思考:文章结构思路如何?参考:1.(1-3段)“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钟爱--木叶=树叶<木叶--落木(关键在一个“木”字) 2.(4-6段)“木”被人喜欢的原因。
两个艺术特征:(1)含有落叶的因素(暗示性);(2)有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3.(7段)总结:“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三、诗句欣赏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形容微风吹拂。
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波:微波泛动。
《湘夫人》是写湘君与湘夫人相约但最终未能相见的故事。
这一句,描绘出一幅秋风微吹、湖泊清泛,万木叶落的秋天图画,有着美丽凄婉、如梦如幻的意境。
2.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
诗歌的前半段着意渲染出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3.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
《说木叶》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
《说木叶》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说木叶》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1《说木叶》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说木叶》是一部非常经典的日本动漫作品,它讲述了忍者村寒冰(木叶村)里一群年轻人的成长历程,展现了他们在保护自己村庄的同时,也在不断面对困难和成长的故事。
本文将结合中学课程的学习内容,为大家分析《说木叶》中的核心价值观和思维方法,并探讨这些观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一、核心价值观《说木叶》中最为突出的核心价值观是“信念”。
在忍者世界中,死亡、背叛、变故等都是家常便饭,而能坚持初心、坚持信念的人才能够成为真正的英雄。
小南在面对人质被挟持的情况下坚持和平解决问题,鸣人怀着对忍者梦的信念去追求自己的未来,佐助在面对同村的背叛时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这些都展示了“信念”的力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树立起自己的信念,并坚持不懈地去追寻它。
另外,勇气、责任以及团队协作也是《说木叶》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
在忍者世界中,忍者们常常面对艰难险阻,而团队协作、勇气和责任成为了他们成功的关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勇敢地面对困难,承担责任,并且尝试与他人合作,共同寻求解决困难的方法。
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并不断成长和进步。
二、思维方法与技巧在《说木叶》中,角色们展现出了很多优秀的思维方法和技巧,这些方法和技巧可以让我们从中受益并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实际应用。
1. 强化自我控制能力。
在忍者世界中,自我控制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整个世界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危机,因此忍者们需要学会自我保护,时刻保持清醒头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加强自我控制能力,让自己更加稳定和有信心地面对生活。
2. 通过学习来提升能力和技能。
忍者们拥有各种各样的技能和能力,通过学习和不断锻炼才得以将这些能力不断提升和完善。
同样,我们在生活中也需要学习和不断进步,以便不断提高我们的能力和技能,更好地完成我们的目标。
《说木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_0
《说木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一、导入: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诗: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请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明确:“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在古诗词中多用于写离别的情景,表达离愁别绪。
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原因一是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习俗;二是“柳”与“留”谐音。
像“杨柳”这样的具有暗示性的概念,不知不觉的影响着人们。
感染着人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看看作者又是如何来分析“木叶”的暗示意思的。
二、介绍作者,明确目标1、林庚: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既是诗人,又是学者。
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
2、学习目标:学习诗歌的暗示性艺术特征,辨析诗歌精微的语言。
三、学生速读课文(5分钟),理请文章的结构脉络。
四、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一)请同学阅读1—3段,思考:作者谈了一个怎样的文学现象明确:“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
“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
(二)阅读4――6段,结合1、2、3段,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说木叶(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_0
说木叶(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的意蕴,了解古诗中有些意象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2、体味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比较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细微差别,提高诗歌赏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1、抓出主要信息,理清层次关系,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朱先生在批评从前做诗文的人安于套语滥调时说:“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
”其实,这“柳岸灞桥”蕴含着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
多媒体灯片显示:[柳岸灞桥]灞桥,又作“霸桥”,在长安东,汉代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唐郑谷《柳》)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头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唐郑谷《淮上与友人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宋柳永《雨霖铃》)寄谢西河堤畔柳,安排青眼送行人。
(《元王实甫《西厢记》》这些诗都写别离,又都写了杨柳。
这“柳”已经成为我们的先人寄寓离别之情的一个载体了。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还有哪些意蕴幽远的意象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章,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板书课题:说“木叶”二、指导阅读1~3段,逐段理解大意问题设计:1、第一段引用4位诗人的诗句的用意是什么?明确:说明“木叶”是诗人钟爱的形象,引入话题。
2、第二段提了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集中起来是一个什么问题?明确:提了5个问题,集中起来是:为什么古诗中少见“树叶”,多用“木叶”呢?3、第三段说“木叶”与“树叶”意思相同,但形象上有差别。
形象上的差别关键在哪里?明确:关键在一个“木”字。
人教新课标高二上学期语文必修5说“木叶”教案
人教新课标高二上学期语文必修5 说“木叶”教案
高中最重要的阶段,大家一定要把握好高中,多做题,多练习,为高考奋战,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二上学期语文必修5 说“木叶”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学目标】
1、本文主要是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教学过程】
㈠、导入:
各位同学,正式上课之前我想先给大家复习一个成语叫“一字千金”,相信大家对这个成语的意思非常熟悉了。
那“一字千金”是从哪个故事来的呢?
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做了一笔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投机生意。
他不惜巨资,把作为人质的异人立为秦国国君。
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
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说“木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说“木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与“木叶”相关的知识,包括它的含义、暗示和象征意义等。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手段,对诗歌中的“木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和文化底蕴,同时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木叶”的含义,以及它在诗歌中的重要地位。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并能够运用联想、对比等手法深入理解诗歌。
三、教学过程1.引入教学内容:通过展示一些秋天的图片和与“木叶”有关的诗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木叶”含义: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诗歌作品来理解“木叶”的含义,以及它在诗歌中的作用。
3.深入探究诗歌: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中常用的象征手法及其意义,并鼓励他们自主研究诗歌中的其他元素。
4.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象征手法,尝试创作一首以“木叶”为主题的诗歌。
5.评价与反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点评,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分享彼此的作品和心得。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课堂讲解: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精准的表述,为学生讲解“木叶”的含义和象征手法等知识。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3.互动提问: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通过问答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教学内容。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上的实践活动,如分析诗歌中的“木叶”元素等。
2.作业布置:布置以“木叶”为主题的诗歌创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象征手法进行创作。
3.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并给予反馈,同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挥创作潜能。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学课件:使用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展示与“木叶”和诗歌有关的各种素材和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木叶》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说木叶》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本文主要是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教学过程】㈠、导入: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落叶,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
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
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
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
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板书课题)㈡分析文章,引出诗歌语言特质:⒈时至暮秋,《说"木叶"》一文此时出现可谓恰逢其会。
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同学说那是树,我说那是木,可以吗?(请生物课代表告诉我,在生物学上,树与木有何区别?)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
⒉既然生物上的树与木无大区别,为何我们的同学却称之为树,鲜有称之为木呢?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有同学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树:枝繁叶茂,青翠葱茏,蓬蓬松松--象一位圆润,丰满,婀娜的少女木:木头木板,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象一位铮铮铁汉,象鲁迅(象姑娘还是象小伙子,象怎样的姑娘小伙子?)⒊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树:有浓密青翠的叶子一大片的树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浓厚木:落光了叶子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木让人联想到了落叶。
从上面我们可总结出“木”有两个艺术特征: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
《说“木叶”》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说“木叶”》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木”的艺术特征和“木叶”的艺术形象。
2.学习并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
学习重难点:1.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学会鉴赏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1.读准字音征戍.(shù)橘.颂(jú)招徕.(lái)落木萧萧..(xiāo)涔.阳(cén)无妨.(fáng)陇.首(lǒn g)得鱼忘筌.(quán)寒砧.(zhēn)桅.杆(wéi)漂泊.(bó)秋风袅袅..(niǎo)疏.朗(shū)窸窣..(xī sū)迢.远(tiáo)灼灼..其华(zhuó)亭皋.(gāo)冉冉..(rǎn)门栓.(shuān)翩翩..起舞(piān)门闩. (shuān )照浦.(pǔ)万应锭.(dìng)蛊.惑人心(gǔ)心有余悸.(jì)2.积累词语得鱼忘筌:筌,捕鱼用的竹器。
捕到了鱼,忘掉了筌。
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
得意忘言:原意是言词是表达意思的,既然已经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词。
后比喻彼此心里知道,不用明说。
二、资料链接1.识作者林庚,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10年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
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2.探背景本文选自《唐诗综论》一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木叶”》学案(预习和课堂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课前预习
1.基础字词
(1)识读字音
征戍(shù)橘颂(jú)招徕(lái)落木萧萧(xiāo)
涔阳(cén)无妨(fáng)陇首(lǒng)得鱼忘筌(quán)
寒砧(zhēn)桅杆(wéi)漂泊(bó)秋风袅袅(niǎo)
疏朗(shū)窸窣(xī)迢远(tiáo)灼灼其华(zhuó)
亭皋(gāo)冉冉(rǎn)门栓(shuān)翩翩起舞(piān)
(2)识别字形
(3)分辨词义
流传•留传
流传:指事迹、作品等传下来或传播开,如“大禹治水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留传:指物品遗留下来传给后代,如“这把茶壶是祖上留传下来的”。
修养•休养
修养:①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如“他是一个很有修养的艺术家”;②指养成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如“这人不讲礼貌,真没修养”。
休养:①指休息调养,如“放假后,他们到度假村休养去了”;②指恢复并发展国家或人民的经济力量,如“休养生息”。
-
饱含•包含
饱含:指所含的量特别充足,如“饱含着深厚的感情”。
包含:仅指里面含有,如“这句话包含好几层意思”。
熟能生巧•得心应手
熟能生巧:表示熟练了,也就找到了窍门,重在找到了窍门,熟练的程度较轻。
得心应手:形容记忆纯熟,做事顺手,尽合心意,熟练的程度较重。
一言难尽•说来话长
一言难尽:形容事情曲折复杂,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多用于不好的事),多用于书面语。
说来话长:表示事情很复杂,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多指不大愉快的事),多用于口语。
(4)理解词义
无妨:不妨。
歧路:岔路。
迢远:遥远。
翩翩:飞舞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亭皋:水边的平地。
亭,平;皋,水旁地。
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绵密:言行、思考细密周到。
窸窣:象声词。
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景况:情况;光景。
如:我们的光景越来越好。
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的意思。
寒砧:秋后的捣衣声。
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
砧,捣衣石。
缠绵:文中形容叶对枝情深意厚,难以解脱,是活化的拟人辞格的运用。
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飘动;形容声音延长不绝。
万应锭:万能药。
锭,锭药。
相去无几:彼此没有多大差别。
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
筌,捕鱼的竹器。
2.文学常识
林庚(1910—)字静希。
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
福建闽侯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后留校任教,编文学刊物。
1933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
1937年到厦门大学任教十年,1947年为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至今为北京大学教授。
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______________、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
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颇多精辟的创见。
著有《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国文学简史》等多部著作。
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
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
他数十年如一日,谆谆教导后学,桃李满天下。
答案:诗人文史学家曹禺
课堂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难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三、教学方法:
1、学生探究为主,师作引导;
2、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筛选主要信息来解答有关问题,把握文意;
3、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诗词填空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讨论明确,以上诗句中“落木”与“落红”分别是“落叶”与“落花”,作者为何不用“落叶”与“落花”,却用“落木”与“落红”?这个问题我们请著名学者林庚先生来作解答,导入课文学习。
二)释题:
1“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2.“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
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
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
三)作者介绍参考预习部分
四)研读课文(老师作方法指导:各种读法结合,通过抓文段中关键词句,筛选有效信息,来把握文意,回答有关问题。
)
1、略读文章前三段,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1)本文谈到了一个什么文学现象?
2)“木叶”是什么?对此作者有何质疑?
3)“木叶”到“落木”,其与“落叶”或“树叶”的不同,关键点在哪?
4)小结前三段:我国历代诗人们钟爱“木叶”这一形象,其关键在“木”字。
(下文具体分析“木”的特征。
)
2、重点研读第4、5、6段(全文中心)
1)读第4段,探讨以下问题:
(1)“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2)生读这段内容,找出引用的诗句,仔细体会其内涵。
(方法:找文中关键词句来谈)
1)体会“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中“高木”的意味。
2) 体会“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中“高树”的意味。
(3)比较其中不同,由此概括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木”是否还有别的特征?引入第6段研读。
)
2)读第6段,明确下列问题:
(1)概括“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2)品读比较文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与“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中“木叶”与“落叶”的不同意蕴。
(3)填表比较“(落)木(木叶)”与“树(叶)”的不同,进一步明确“木”
的特征,以突出强调。
3)读第5段,分析“木”何以会有如此特征,探讨诗歌语言的潜在暗示性问题。
明确:
(1)文中是怎样具体阐述这一问题的,结合实践准确把握其内涵。
(2)明确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观点是本文作者的写作目的所在。
3、读第7段,作全文小结。
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至三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
第四至六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七段是小结。
五、课外延伸,训练能力
下面诗中“柳”这一意象,表达的情感不尽一致,试作一点辨析: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唐彦谦《垂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曾巩《咏柳》
明确:
贺诗: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条分披,细叶精致。
诗人借咏柳赞美春色的美丽和自然的活力。
唐诗:纤柔轻盈,妖媚多情。
反衬邀宠取媚的小人的无耻和朝政的腐败。
曾诗:乱条狂舞,柳絮纷飞。
讽刺攀附权贵、得势猖狂的奸佞之臣。
课堂小结
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树与木有了不同的意味,诗人用“木叶”取代了“树叶”。
“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
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人才“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