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中国古代思想史试题

合集下载

历史高考试题及答案

历史高考试题及答案

历史高考试题及答案考试试题

1. 下列哪个人物是中国古代文化名人?

A. 孔子

B. 马可波罗

C. 狄仁杰

D. 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

2. 以下哪个是唐朝的著名文学作品?

A. 《红楼梦》

B. 《论语》

C. 《诗经》

D. 《西游记》

3. 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封建时代的结束?

A. 辛亥革命

B. 五四运动

C. 抗日战争

D. 文化大革命

4. 下列哪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最短的朝代?

A. 西汉

B. 东汉

C. 北齐

D. 南北朝

5. 以下哪个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

A. 法国大革命

B. 波士顿茶叶事件

C. 英国殖民统治

D. 美洲原住民起义

答案解析

1. 正确答案:A. 孔子

解析: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名人,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2. 正确答案:C. 《诗经》

解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3. 正确答案:A. 辛亥革命

解析: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推翻了中国封建君主制度,标志着中国封建时代的结束。

4. 正确答案:C. 北齐

解析:北齐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短的一个朝代,仅持续了23年。

5. 正确答案:B. 波士顿茶叶事件

解析:波士顿茶叶事件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引发了殖民地对英国殖民统治的不满和反抗。

高考历史-古代中华的思想文化-专题练习有答案

高考历史-古代中华的思想文化-专题练习有答案

高考历专题练习

古代中华的思想文化

1.(2015-2016学年江西抚州临川区一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先秦诸子站在不同立场,提出了多种形态的国家起源论。有先秦学者认为原初民始生之时,人各持己义,“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上述材料体现的是()

A.老子的“自然生成”说

B.荀子的“止争息乱”说

C.墨子的“除乱尚同”说

D.孟子的“与民教化”说

2.(2015—江西九江一中高二上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孔子作《春秋》,不欲载空之言,主张见诸行事,通过具体史实呈现微言大义,有褒有贬,使乱臣贼子知所戒懼(惧)。司马迁继承春秋学传统,作《史记》,是为中国史学的起源。从《春秋》、《史记》以来,中国史学的主要功能是()

A.考据、求真

B.求真、鉴戒

C.鉴戒、陶冶

D.陶冶、考据

3.(陕西省蒲城市尧山补习校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检历史试卷)孝悌从孔子起一直被名儒大德列为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作为伦理规范广泛流传,主要源于古代中国()

A.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宗法关系

B.儒家“性本善”的伦理观念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观念

D.“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文化抱负

4.(江西师范大学附中、九江一中高三上期中历史卷)吕思勉指出:“汉代注释与阐述儒家经典的经学作为一门正统学问,成为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如郑玄遍注群经,号称最博学的人。而其经说,支离破碎,于理决不可通,以及自相矛盾之处,都不知凡己。此等风气既盛,治经者遂变为无脑筋之徒,虽有耳目之思,都用诸琐屑无关大体之处。”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高考专题分类】高考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 专题11 古代中国思想科文(含解析)

【高考专题分类】高考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 专题11 古代中国思想科文(含解析)

专题11 古代中国思想科文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01.(2018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1.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强调的是仁义而非征伐,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B。“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可见孟子的观点重在强调仁义、道德教化,故选C。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题干中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D。

【点睛】儒家代表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到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是都强调加强道德修养进行教化,正如本题中的“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考生只要理解儒家的主要观点,紧扣孟子所说的“德”“仁”,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02.(2018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1) 《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中的“圆”“直线”“正方形”“倍”等定义和农业有关,杠杆原理、机械制造等和手工业有关,这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领域总结的劳动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故C项正确;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独有的,没有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一直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的旨趣,故D项错误。

2021年高考历史上学期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思想史专题训练(含解析)

2021年高考历史上学期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思想史专题训练(含解析)

1.“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2.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认为:“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推测下列人物的观点与王阳明相近的是

A.陆九渊 B.李贽 C.朱熹 D.程颢

3.(2011年12月长春市调研1题)《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孟子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由此判断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A.人本主义B.积极入世C.重道轻器D.经世致用

4.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对历史和现实的看法大多持一种“今不如昔”的史观,惟一例外的是()。

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韩非子

5.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6.朱熹同王阳明的主张相同之处有

①主张理在气先②都强调意识第一、物质第二

③要求克服私欲,维护统治秩序④心外无理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7.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董仲舒说灾异是天意的表达,应诛杀不法诸侯和不法大臣.汉武帝召集群臣讨论,群臣强烈要求处死董仲舒,但汉武帝不接受.这说明().

A.董仲舒借题发挥,汉武帝宽宏大量

B.汉武帝内心不反对君主借天意行事

C.董仲舒言者无罪,诸大臣量刑不当

D.汉武帝相信天意不反对灾异天意说8.有这样一种思想,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强调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将个人、社会和宇宙联系起来,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它是A.早期儒学 B.黄老学说 C.董仲舒的新儒学 D.宋明理学

高考三年(2017-2019)历史真题分项汇编: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含答案)

高考三年(2017-2019)历史真题分项汇编: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含答案)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考点一:古代中国的思想

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5,4分)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修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选项符合题意。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选项排除。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B 选项排除。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选项排除。

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6,4分)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答案】B

【解析】由人物“程颢”可大致推测本题考查方向为“程朱理学”,根据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

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可知程颢认为“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主张通过探究世间万物来求理,B选项符合题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材料主旨不符,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C选项排除。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属于老子的思想,D选项排除。

202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历史真题试卷及答案

202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历史真题试卷及答案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

历史

一、选择题

1.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A. 公共墓地出现

B. 农业的产生

C. 贫富分化加剧

D. 文字的使用

2.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A. “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B.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C.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D.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3. 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A. 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 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 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 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4. 如表关于唐人李元谅身世的三则史料中()

史料内容来源

本骆元光,姓安氏,其先安息人也。少为宦官骆奉先所养,冒姓骆氏……贞元三年(787)……帝(唐德宗)念其勋劳,又赐姓李氏,改名元谅。《旧唐书·李元谅传》(五代刘昫等撰)

公本安姓,讳元光,其先安息王之胄也。轩辕氏廿五子在四裔者,

此其一焉……(唐德宗)赐姓李氏,同属籍也。改名元谅,昭诚

节也……贞元癸酉岁(793)十有一月十五日,薨于良原镇之公

馆,享年六十七。

《李元谅墓志》

公本名元光,姓骆氏,武威姑臧人。盖黄轩帝孙,降居安息,高阳王□,留宅姑臧。贞元五年(789)《李元谅颂碑》

《高考真题》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2019年高考历史母题题源系列(原卷版)

《高考真题》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2019年高考历史母题题源系列(原卷版)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母题来源一】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

【母题题文】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答案】C

【试题解析】

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修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选项符合题意。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选项排除。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B选项排除。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选项排除。

【命题意图】

本题通过汉初道家兼采各家学说思想以及后来董仲舒思想亦兼采众长来考查思想与政治的关系。进一步了解思想需要服务于现实政治的需要。

【考查素养】

本题考查了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等学科核心素养。考查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哲学原理,也明确考查了学生对汉代这一历史时期思想与政治相关历史事实的掌握情况。

【得分技巧】

本题材料在理解上并不难。接下来我们对错误项一一进行分析。A项:首先题干中说的两家学说的发展都

是西汉王朝的发展需要而变通发展的,即这两家思想服务对象是西汉王朝,与地方王国势力强大没有关系。其次,与史实不符,西汉初年奉行清静无的黄老思想,王国势力的不断发展壮大;到汉武帝时是想要通过思想统一来加强中央集权。

三年高考2019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 专题11 古代中国思想科文(含解析)

三年高考2019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 专题11 古代中国思想科文(含解析)

专题11 古代中国思想科文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01.(2018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1.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强调的是仁义而非征伐,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B。“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可见孟子的观点重在强调仁义、道德教化,故选C。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题干中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D。

【点睛】儒家代表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到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是都强调加强道德修养进行教化,正如本题中的“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考生只要理解儒家的主要观点,紧扣孟子所说的“德”“仁”,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02.(2018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1) 《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中的“圆”“直线”“正方形”“倍”等定义和农业有关,杠杆原理、机械制造等和手工业有关,这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领域总结的劳动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故C项正确;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独有的,没有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一直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的旨趣,故D项错误。

新高考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化A卷(含解析)

新高考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化A卷(含解析)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化

A卷基础过关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除道、儒、墨、法四大学派之外,还有一些有影响的学派。其中主要有讨论合纵、连横的纵横家,提倡重农政策和探究农业技术的农家,研究军事理论的兵家,以及综合各派学说的杂家等。这表明当时

A.社会分化加剧

B.礼崩乐坏统治失序

C.民本思想盛行

D.诸子学说注重实用

2.老子指出,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祭祀用的草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任凭人们自作自息。材料表明老子

A.推崇“天人合一”的理念B.主张对百姓要仁义、宽待

C.认为人类无法战胜大自然D.强调顺应天道,自然无为

3.历代王朝的统治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还证明了儒家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这里说的“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所反映的思想与下列主张相吻合的是

A.无为而治

B.“民贵君轻”,施行“仁政”

C.兼爱、非攻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4.战国时期,士已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这个阶层成为上(统治者、官吏和剥削者)与下(被统治者、民、被剥削者)交流、转换的中间地带。古希腊社会商业化加速了商业中产阶级的迅速发展,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材料中社会新阶层的出现A.满足统治阶级需要

B.加重下层民众负担

C.推动社会转型发展

D.激化已有社会矛盾

5.《墨子,尚贤下》指出:“今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贵,皆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也。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若不知,使治其国家,则其国家之乱可得而知也”。基于此,墨家思想主张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练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下列哪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

A. 西周

B. 春秋时期

C. 秦朝

D. 战国时期

答案:C

2.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A. 仁

B. 理

C. 道

D. 心

答案:A

3.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行科举制度的朝代是哪一个?

A. 隋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答案:B

4. "唐宋八大家"中,最重要的文学流派是什么?

A. 诗

B. 散文

C. 戏剧

D. 小说

答案:A

5. 下列哪个古代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A. 周朝

B. 商朝

C. 春秋战国时期

D. 秦朝

答案:A

二、判断题

1. 秦始皇统一中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进行全国统一。

正确/错误?

答案:正确

2.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正确/错误?

答案:正确

3.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正确/错误?

答案:正确

4.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科举制度。

正确/错误?

答案:错误,正确答案是宋朝。

5. 五胡十六国时期,中国北方被少数民族统治。

正确/错误?

答案:正确

三、简答题

1. 请简述封建农民起义的影响。

答案:封建农民起义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起

义军的崛起使得封建王朝的统治受到了严重的动摇,引发了朝代更迭。

其次,封建农民起义的发生导致了农民的觉醒和意识觉悟的提高,进

一步推动了农民阶级的发展和士农工商阶级的分化。此外,起义军成

立了一些独立政权,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 解释什么是科举制度。

答案: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它通过举行科

高考历史专题测试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考历史专题测试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考历史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项测试题

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学校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 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共88题,每题4.0分,共352分)

1.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指出:“士”在中国史上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

传统。这主要是在强调这一文化传统的

A.本土性

B.多样性

C.凝聚性

D.连续性

2.儒源于古代民间主持葬礼的葬师。后在西周,儒通礼、乐、射、御、书、数,并以此

教民。由此推断出

A.早期儒是一种职业身份

B.丧葬习俗产生儒学

C.儒通晓各类知识和技能

D.儒学的来源多元化

3.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克己复礼”,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墨子宣扬“兼爱非

攻”,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这些主张的着眼点都在于

A.宇宙时空

B.君主权力

C.社会秩序

D.个人价值

4.《论语》载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意思是不管父亲是否正确,他责骂或责打你,

作儿子的都应该在脸上挂着愉悦的神色,否则,就会伤慈父之心,就是不孝。荀子认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乃“人之大行”,可谓大孝。这说明荀子的主张

A.丰富了民本的内涵

B.发展了孝道的思想

C.强调了仁爱的意义

D.突出了德治的主张

5.《礼记·礼运》载,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

之者生。…… 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这反映了孔子主张

A.君权神授

B.以礼治国

C.民贵君轻

2019年高考历史思想文化史考题汇总 (1)

2019年高考历史思想文化史考题汇总 (1)

2019年高考历史思想文化史考题汇总

一、选择题

1.【浙江卷】2.中国是诗的国度,每一时期都有内涵深厚、风格新异的优秀作品问世,都

有文辞隽永的诗句流传。下列诗句创作于战国时期的是

A.“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B.“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C.“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北京卷】13.《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诸子“百家争鸣”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D.司马迁撰《史记》

3.【全国卷2】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4.【全国卷3】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

5.【全国卷1】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思想科文-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思想科文-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

古代中国思想科文

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2.(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二中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三最后一次模拟检测历史试卷)孟子认为:“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这表明他主张()

A.知识分子应重视农事B.知识分子应参与政治

C.统治者应维护分封制度D.统治者应该有民本意识

3.(天津市耀华中学2017届高三第一次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韩非子·解老》:“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民务变谓之变业。故以理观之,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宰;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由此可知()

A.法家思想力图以变法推动社会进步B.法家思想中存在着民本成分

C.法家思想阻挠变法以维护自身利益D.法家思想重稳定而不重变革

4.(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孔子:“君子义以为质”,孟子:“舍生而取义”,董仲舒:“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由此可知,“义”的提出,目的在于确立()

A.行为规范B.施政之术

C.人伦秩序D.价值准绳

5.(湖南省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前演练卷(三)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法自然”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试题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试题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试题

1.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2.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

写。”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B。适用西北用兵之军事需要

c。巩固皇权D。剥夺朝中大将兵权

3.、右图是秦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在,左在阳陵。”发兵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上文“右在”后空缺部分应是

A.皇帝 B.太尉 C.御史大夫 D.丞相

4.“将兴辽东之段,自洛口开渠达涿郡,以通漕运”,这条运河是指

A.通济渠B.永济渠C.会通渠D.邗沟

5. 《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击钲三百而散。”这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A、唐通过有效管理促进城市商业发展

B、唐商品经济繁荣

C、唐抑制城市商业发展

D、唐对“市”的贸易不加任何限制

6. 史载:唐太宗时曾有大臣奏请修长城、太宗一笑之,曰:“安事苦民。”对这一史理解正确的是

①唐太宗缺乏应有的文物保护意识②唐初无边患、长城已无防御作用③唐太宗重视发展经济、不愿浪费人力物力④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边境少数民族归附唐中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高考历史复习:古代中国思想(解析版)

高考历史复习:古代中国思想(解析版)

高考历史复习:古代中国思想(解析版)

高考对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考查比较稳定,考查内容、频率、题型难度都变化不大,备考时要熟练掌握百家争鸣、先秦儒学、汉代儒学,宋明理学、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科技成就和戏曲艺术。

高考五星高频考点,从2016年到2021年高考全国卷基本在24到27题进行考查。易错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易错角度】诸子百家既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

【易错点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理论上"譬犹水火”,相互批驳对立。例如,在社会伦理观上,孟子认为“人无有不善",而荀子、韩非子认为"人之性恶”,道家的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也”。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阴阳家主张“天命观”;等等。

但诸子百家的思想也体现出相互融合的特点。例如,法家思想与道家思想颇有渊源,在追求目标上与儒家思想也有相通之处。

【易错角度】百家争鸣的实质是治国方略的争鸣

【易错点拨】百家争鸣现象实际上是诸子百家因各自在治国方略上的主张不同而产生思想领域的冲突,其实质是治国方略的争鸣。

儒家尚“礼乐”和仁义,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提倡“无为而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即社会和谐,天下太平。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根据,其主张最受统治者欢迎。

易错点2、秦至唐儒学的发展

【易错角度】秦始皇禁儒,但并没有废儒

【易错点拨】秦始皇禁儒,但并没有废儒,儒家思想对秦朝法制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例如,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为吏之道》中,明确要求官吏宽

高考历史试题及解析

高考历史试题及解析

高考历史试题及解析

一、单选题(共12小题)

1.先秦时期,儒家推崇的“父慈子孝”仅体现在道德层面;汉代以后则变成了法定义务,强调“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这种变化()

A.强化了儒学独尊地位B.反映了家庭关系的不断紧张

C.淡化了家庭伦理关系D.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

2.有学者认为:从政治体制演变看,宋代是从“皇权—吏员”体制向“皇权—士大夫”体制转型的时期。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取士的发展完善B.重文轻武观念的影响

C.义理之学思想的浸染D.官僚体制的日益完备

3.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这一现象的出现()

A.有利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B.改变了传统的封建经济结构

C.带动了农村人口结构的改变D.促进了农村新生产关系出现

4.学者黄仁宇曾说:“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作者意在说明明朝()

A.缺乏社会变革的新经济因素B.专制的社会环境压制人性发展

C.八股取士钳制了国人的思想D.闭关锁国导致中西文化的隔绝

5.1877年,清政府派出郭嵩焘、刘锡鸿一正一副两位驻外公使到达伦敦,清廷只是按照传统方式给其谕旨,为此郭嵩焘不得不要求清廷“补版国书,充当公使”,而补版国书未署副使名,英国便以不符合国际惯例为由,拒绝承认刘锡鸿的外交身份。这主要反映了()A.传统理藩外交理念受到冲击B.清政府近代外交机构缺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2.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3.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4.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一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5.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 B 仁者爱人

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6.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

7.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8.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 B.道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 D.法家的思想

9.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受到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孔子)知道,古代传统的重建,并不仅仅是指外表上的同一。这里强调的是对永恒真理的温习,而不是对过去的模仿,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这些永恒的思想重放光彩。——摘编自雅斯贝斯《大哲学家》

材料二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说也。——赵清、郑城《吴虞文集·陈独秀复吴虞信》

材料三新加坡主要汲取儒家的君子品格的价值观,这是与新加坡道德教育直接相关的基本因素。新加坡结合自己的国情赋予“忠孝仁爱礼仪廉耻”以新的内涵,把他们理解的重整体、重义务、重责任的儒家伦理道德进行现代化,而提出了作为他们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摘编自龚群《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

(1)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对古代传统重建的内涵。(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为重建古代传统文化所做的工作,(2分)并回答孔子的核心思想及其欲达到的目的。

(2)在材料二中,陈独秀如何评价孔学?(2分)归纳陈独秀反孔的理由。(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加坡是如何利用儒学进行道德教育的。(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加坡推行道德教育的影响。(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