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及规范标准答案(六)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早上五盘岭岑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谿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释】(1)五盘岭:亦称七盘岭,位于梁州利州交界咽喉处。

即今陕西宁强、甘肃成县与四川广元交界处,有石磴七盘而上,号称西秦第三关,诗中五盘亦指五盘岭。

(1)请赏析“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一联。

(2)试分析本诗的点染手法的运用。

【答案】(1)①用拟人手法(斗,对峙;攒,聚焦),写出了江流曲折回转,两岸石崖对峙,江崖陡峭峥嵘,日出之前,群峰相连,层次莫辩,密集、重叠的奇伟、险峻景象。

(或可着重炼“斗”、“攒”两字也可)②对仗工整、巧妙,音韵、意蕴配合协洽。

(2)全诗首两句直笔点出时间,地点及入蜀事件。

中间八句着力于染,由远而近,层层皴染,色调均匀,风烟美景,峻朗旷伟,有力渲染烘托了诗人从容悠然的心境。

最后两句,归结于点,点明诗人入蜀,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路途奇险,却心绪明快开朗.感知遇之恩,兼寄济国心愿,尽现其中。

【解析】【分析】(1)这一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出句把山崖人格化,因江流曲折,两岸山崖对峙写成两岸山崖互斗。

对句把群峰人格化,日出之前,群峰相连,说成群峰聚集在一起。

在这一联中“江回”对“日隐”,“两崖”对“群峰”,“斗”对“攒”,对仗十分工整。

这一联之中有两个字“斗”、“攒”运用的十分传神,赏析时也可以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斗”、“攒”两字。

(2)仔细阅读诗歌,本诗中开头两句和结尾两句为“点”,中间八句为“染”,开头两句“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直接点出时间“平旦”,地点“出五盘”(进入蜀地,空旷绵延的五盘岭尽收眼底)及入蜀事件。

然后运用的“染”的手法,由远而近,层层皴染,写所看到的景物——江流曲折回转,两岸石崖对峙;太阳尚未出山,群峰聚在一起。

曙光中烟霭笼罩着苍翠的山色,入云的树木幽暗阴沉充满寒气。

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2020年统编版)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2020年统编版)部编版

写哀情。 “天
故答案为:( 1)深秋晚景图;( 2)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
涯 ”人的思乡愁绪。( 3)断肠人在天涯。抒写游子的孤苦寂寞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
念。( 4)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点评】( 1)本题考查对古诗意象、意境的赏析能力。一系列深秋的荒凉意象,表达了一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本诗表达了诗人 ( 2)明代胡应麟在《诗薮 说说它妙在哪里吗?
的情感。 ·内编》里说,本诗颈联
“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你能从炼字上
【答案】 ( 1)思乡 (2)妙在诗中用 “日 ”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 “生 ”入“”二字使之拟人化。 【解析】 【分析】( 1)这首诗最后一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 情。
的景色
(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
的感情。
⑵ 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 +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 +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时,需 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
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 2)考查学生对诗词情感解读能力。冬日汉江上本极静谧,忽然船桨击水,寒鹭惊飞, 与积雪的远山相映,平添不少江山生趣,这景色实难描画,遂使诗人赵长卿留连忘返。末 句“数遍溪南烟树 ”,状不忍遽去之情宛然。

《一剪梅》阅读赏析及诗歌鉴赏

《一剪梅》阅读赏析及诗歌鉴赏

《一剪梅》阅读赏析及诗歌鉴赏《一剪梅》阅读赏析及诗歌鉴赏引言:《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

以下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李清照《一剪梅》阅读赏析及诗歌鉴赏,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阅读赏析题】(1)、“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么呢?(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一个倒装句,其意味是什么?(4)、“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意义分析:(5)、领略词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

(6)、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参考答案】(1)、“红藕香残”,虽然是表明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红藕香残”——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

“玉簟秋”——从主观感受表达秋的到来。

(2)、轻:轻手轻脚。

怕惊动别人、小心翼翼。

独:借泛舟以消愁,非闲情逸致的游玩。

过去和夫君双双泛舟,充满诗情画意,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独:——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好啊!(3)、顺序: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及谁寄锦书来谁——赵明诚谁寄——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萦绕于词人心头。

(4)、1、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拍合;2、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无可奈何花落去,水流无限似侬愁(5)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

唐宋诗词鉴赏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唐宋诗词鉴赏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唐宋诗词鉴赏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C2.A3.C(A.芝麻开化,节节高:比喻生活越过越好;B大快人心:指坏人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使大家心里非常痛快;C尘埃落定:比喻事情有了结果,成了定局;D感同身受:心里感激得就像自己亲身受到(恩惠)一样,多用于代人向对方致谢。

)4.D( A搭配不当 B偷换主语 C杂糅)5.D《念奴娇》是长调6.B7.①下面提供两个参考答案,学生能答对其中一个即可。

其一:“断香残酒情怀恶”,这一句直接写词入“情怀”,该句贯串笼罩全篇的感情(1分)。

“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色,使词人倍感“情怀恶”(1分),而“情怀恶”更增添了秋日黄昏“梧桐叶落”“心还寂寞”的萧索冷落和不尽苦衷(或道出了词人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1分)。

(共3分)其二:“又还寂寞”是直接抒情。

(1分)突出表现了词人失去亲人和故乡长期郁积的孤独之感、亡国亡家之痛等复杂难言的心情。

(1分)。

“又还”一词是全词境界的概括和升华(使全词意蕴深广)(1分)(共3分)②叠句“梧桐落”,进一步强调出落叶在词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响。

落叶片片,像无边的愁绪一样,飘落在她的心上;风声阵阵,像锋利的钢针扎入她受伤后孱弱的心灵(1分)。

诗人触景伤怀,引出后句“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国破家亡的伤痛,背井离乡的愁绪一下子涌上心头。

(2分)(共3分)8.(8分)(1)(每点1分,共4分;每点意思对即可)①地点不同:韩诗写庭院,高诗写野外②时间不同:韩诗写初春,高诗写盛春③天气不同:韩诗写雪天,高诗写晴天④景物不同:韩诗写雪、草(芽),高诗写草、莺、杨柳、儿童、风筝等。

(2)(每诗2分,找字1分,分析1分;共4分。

分析意思对即可)韩诗:“惊”字,表现了作者初见草芽时的惊讶与喜悦。

(或:“嫌”字,运用拟人手法,明写雪,暗写人,表达了盼春早来的急切之情。

若选“穿”、“飞”等,可酌情给1分)高诗:“醉”字,运用拟人手法,明写杨柳,暗写诗人,表现了对春天美景的陶醉。

诗歌鉴赏参考答案

诗歌鉴赏参考答案

诗歌鉴赏参考答案【精题精炼】1、(1)【答案提示】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

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

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2)【答案提示】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2、(1)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故答案为: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

故答案为:①一句一个场景;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3、分析:这是李白诗“登高望四海①”(《古风》其三十九)。

这首诗与《行路难》是同时期的作品。

诗中借景寓情,抨击统治者的昏庸腐败。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就是对权贵当道、才能之士被压抑的混乱现象的揭露。

①、四海,指天下。

②、漫漫,广阔无边。

③、被,覆盖。

大荒,广阔的原野。

两句意为:秋霜覆盖,万物凋零;北风飘拂,原野荒寒。

④、两句意为:荣华富贵象东流水一样,转瞬消逝;人间万事如波浪起伏,变化多端。

⑤、徂(cú)晖,夕阳的余辉。

⑥、帜棘,有刺的灌木。

鸳,通“鵷”。

相传鵷雏非梧桐不栖。

两句意为:梧桐本是鸳鸾栖息的树木,现在却被燕雀在上面作窠;帜棘本是燕雀集聚的地方,现在反成了鸳鸾栖身之处。

⑦、归去来,回去吧。

东晋诗人陶明渊明不愿逢迎权贵,弃官还乡,曾作《归去来辞》。

《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

人教版语文八上诗歌鉴赏练习附答案

人教版语文八上诗歌鉴赏练习附答案

人教版语文八上诗歌鉴赏练习附答案八上诗歌鉴赏练习(一)《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下列选项中,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

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

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

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

“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2.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二)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①玉垒:山名,在今四川茂汝。

②北极:即北极星,喻指唐王朝。

③西山寇盗:指吐蕃。

④梁父吟:诸葛亮遇到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

1. 《登楼》以浩大气势描绘祖国山河壮美,表达对民族历史追怀的句子是什么?“锦江春色来天,玉垒浮云变古今。

2. 尾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典(借古讽今)。

(1分)①暗讽君王重用奸邪,昏聩误国;(2分)②表达自己空怀济世之心却报国无门的抑郁与自遣之情。

(2分) (三)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

(“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出长不达”)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及答案 (6)

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及答案 (6)

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26.古诗积累。

把《到韶山》补充完整,并回答相关问题。

到韶山别梦依稀,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

为有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

(1)将诗句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你还知道他的作品是。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精神。

(4)请你写出四个表现人物胸怀大志的成语或一句抒发人物远大志向的名言。

27.阅读下面这小令,完成题目。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小令中点明季节的词是;点明具体时间的词是。

(2)小令的主旨句是,的情感。

(3)“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并联系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28.古诗词阅读七步诗(三国•魏)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1)我们想要对那些为争夺父母财产而反目成仇的不孝儿女们说一句:(填写文中诗句)(2)作者巧比妙喻,用“萁”比喻哥哥曹丕,用“豆”比喻①,“同根生”指②。

(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填序号)A.兄弟之间情同手足,应该和睦相处互帮互助。

B.表达了作者对哥哥曹丕的理解与无奈。

C.表达了作者对骨肉相残的厌恶与憎恨。

29.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并回答问题。

明月别枝惊鹊,。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作者是宋代词人(2)文中“别枝惊鹊”的意思是(3)这是一首咏叹田园风光的词,作者笔下的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词人对的喜悦和对的热爱。

30.材料:望天门山作者:李白(1)将诗句补充完整。

(2)用“/”划出诗的节奏。

(3)理解古诗,填空。

①诗人的“”这句诗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②诗人用“”这个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而且寓含了诗人的。

(怎样的情感?)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答案26.古诗积累。

把《到韶山》补充完整,并回答相关问题。

规范答题(集合17篇)

规范答题(集合17篇)

规范答题(集合1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总结、合同协议、管理制度、演讲致辞、心得体会、条据书信、好词好句、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plan summaries, contract agreements, management systems, speeches, insights, evidence letter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规范答题(集合17篇)规范答题(1)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2H2↑+O2↑ (通电条件下)加热高锰酸钾:2KMnO4?K2MnO4+MnO2+O2↑(紫色变为黑色、生成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实验室制备氧气)加热氧化汞:2HgO?2Hg+O2↑碳酸不稳定分解:H2CO3==H2O+CO2↑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有少量的二氧化锰添加):2H2O2==2H2O+O2↑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3?2KCl + 3O2↑(生成气体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实验室制备氧气)+O2↑ (红色变为银白色、生成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拉瓦锡实验)高温煅烧石灰石(二氧化碳工业制法): CaCO3=CaO+CO2↑碳酸氢铵受热分解:NH4HCO3?NH3↑+H20+CO2↑(白色固体消失、管壁有液体、使石灰水变浑浊气体碳酸氢铵长期暴露空气中会消失) (HCO(3)2CaCO3↓+H2O+CO2↑ (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水垢形成.钟乳石的形成)+H2O+CO2↑ (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Cu2(OH)2(CO(3)?2CuO+H20+CO2(绿色变黑色、试管壁有液体、使石灰水变浑浊气体铜绿加热)硫酸铜晶体受热分解:CuSO4·5H2OCuSO4+5H2O中考化学怎样复习答题规范相关规范答题(2)高考语文失分大致表现在以下方面:未看清题目要求。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解析(6)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解析(6)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解析(6)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①周必大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②正关情。

长年③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注:①周必大(1126-1206),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绍兴进士,官至左丞相,以少傅致仕。

永和,隶属于江西吉安。

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

②寒雁:古人常以雁行作为兄弟之称。

③长年:舟师,犹言船老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呼应标题,用语质朴无华,反复言说“几回”,意在突出路途遥远与离家越来越远。

B.颔联寓情于景,天寒、云冻、江阔、浪涌,渲染暗淡凄寒的气氛,烘托诗人孤寂的心境。

C.颈联触景生情,回望家山渐行渐远,仰视大雁翩翩南飞,思乡念亲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D.本诗用词考究,其中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就显得贴切自然,耐人寻味。

(2)同样是羁旅在外,本诗与晩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塘。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各题。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辛弃疾独立苍茫醉不归。

日暮天寒,归去来兮。

探梅踏雪几何时。

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头曲岸西。

一片闲愁,芳草萋萋。

多情山鸟不须啼。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1)词的上片前三句渲染了①________的氛围,交代这是一首②________的诗歌(填写诗歌题材)。

(2)辛弃疾写词尤擅于用典,往往对其稍加改造便别出新意。

请结合本词,通过用典来抒情的角度试举两例加以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冬末同友人泛潇湘杜荀鹤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兴是潇湘。

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

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别衡阳。

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这首诗是作者与友人于冬末泛舟潇湘,以记游述怀的一首清逸之作。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描写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请从修辞的角度对诗歌的后两句进行赏析。

【答案】(1)首句描绘了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

诗人通过描绘这种暮春景象,渲染了一种哀伤愁苦的气氛。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把离别的愁绪托付给明月;希望明月尽快带去诗人对朋友的问候。

【解析】【分析】(1)首句描绘“杨花落尽”、“子规啼”,是一句自然环境描写,可从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来分析:表明的时间季节,渲染了凄凉冷落的气氛,烘托了离别忧伤的心情。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您一直到夜郎以西。

这句诗将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拟人化,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同情、关切和慰藉。

故答案为:⑴首句描绘了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

诗人通过描绘这种暮春景象,渲染了一种哀伤愁苦的气氛。

⑵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把离别的愁绪托付给明月;希望明月尽快带去诗人对朋友的问候。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题干的要求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诗歌,注意作者的人生经历、所处环境,结合诗句的意思和表现手法进行赏析。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颔联主要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专题闯关测试(六) 诗歌鉴赏

专题闯关测试(六) 诗歌鉴赏
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寇十一晚登白门① 陈师道②
重楼杰观屹相望,表里山河自一方。 小市③张灯归意动,轻衫当户晚风长。 孤臣白首逢新政,游子青春见故乡。
富贵本非吾辈事,江湖安得便相忘! 【注】①寇十一:寇国宝,从陈师道学。白门:徐州城 门名。②陈师道:北宋诗人,元祐初期,因苏轼等人举荐, 曾任徐州教授,其政治上接近元祐党人。本诗作于元 符三年春天,宋哲宗死,徽宗即位,之前反对变法、遭严 酷打击的元祐党旧臣逐渐被召回。③小市:徐州地名。
-13-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评价文章 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 求,如本题“有人评价诗中‘悲’字乃一篇之骨,请结合 诗句简要分析‘悲’的原因”,需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首句“满”字大境界,表现安史之乱背景下,百姓流离 失所,艰难谋生。作者一家是千万个家庭之一,生事 犹生计,所经历的困境也是千万个家庭之一。所抒发 的个人情感也具有代表性。颔联“迟回”,实际是抒发 内心的犹豫不定。“怯”字即表现陇山的山路崎岖,又 指代心情担忧,与“迟回”相照应。“浩荡”是大境界的 词,“及”是到了的意思。到了大震关,前面的“怯”字并
-21-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的题目,解答时可从 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 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 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 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 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 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 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 情感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 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 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6)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6)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6)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安西馆中思长安唐•岑参家在日出处,朝来喜东风;风从帝乡来,不异家信通。

绝域地欲尽,孤城天遂穷。

弥年但走马,终日随飘蓬。

寂寞不得意,辛勤方在公。

胡尘净古塞,兵气屯边空。

乡路眇天外,归期如梦中。

遥凭长房术,为缩天山东。

(1)从题材看,本诗属于________诗;从内容看,可做本诗诗眼的一个字是________。

(2)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来表现诗歌主旨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杜工部①蜀中离席(唐)李商隐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注】①这首诗的题目本是“蜀中离席”,因为诗的风格模仿杜甫,所以加“杜工部”三字。

(1)颈联以“醉客”对“醒客”,与屈原《渔父》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2)后人认为:“此诗拟杜,既得其诗法,又得其精神。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

3.阅读下面的宋词和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探春令赵长卿笙歌间错华筵启,喜新春新岁。

菜传纤手,青丝轻细,和气入,东风里。

幡儿胜儿①都姑媂②。

戴得更忔戏③。

愿新春以后,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

立春(节选)杜甫春日春盘④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⑤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⑥。

【注】①幡儿胜儿:新年里的装饰品。

②姑媂:整齐。

③仡戏:可爱。

④春盘:古代习俗,立春日用蔬菜、水果、饼饵等装盘,馈送亲友,⑤行:赐予。

古代立春前皇帝会赐大臣春盘。

⑥青丝:青梅等切成的细丝,放在糕点馅内或放在糕点面上做点缀。

(1)下列对赵词、杜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词以“笙歌间错华筵启”开篇,营造了新春时节笙歌高奏、宴席摆开的热闹气氛。

B.赵词中的“菜传纤手,青丝轻细”化用了杜甫《立春》中的诗句,化用巧妙,自然得当。

《2019年江苏高考语文之诗歌鉴赏》

《2019年江苏高考语文之诗歌鉴赏》

《2019年江苏高考语文之诗歌鉴赏》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推填海(6-10)【原文】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仇名。

【注释】1学:仿效。

诸进士:指应进士试的举子们。

精卫:鸟名。

古神话中说,炎帝有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溺死于东海,化为精卫鸟,常衔西山之石以填东海。

2偿冤:报仇。

3寸诚:寸心,决心。

4心望:希望。

5渺渺:渺茫,毫无可能。

功难见:难以实现其事业。

见:看见。

6区区:小小的。

命已轻:性命轻微。

7造次:荒唐可笑。

8专精:精诚专一。

9计:考虑。

无休日:没有终止的日期。

10刺客传:司马迁《史记》中有《刺客传》,记述侠客冒死行刺为人报仇之事。

11不著:没有记载。

雠(chóu):同“仇”。

【译文】鸟类中也有的懂得报冤,能耐虽小却奋斗不停。

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填平。

看不见有多大的功效,依然视死如归往前行。

人们讥笑此举太轻率,只有我欣赏其专一精诚。

何必终日计较不休?本应如此度过一生。

问心无愧报仇事,哪怕《刺客传》不留名。

【赏析】全诗十二句,前六句写景状物,后六句议理抒情。

前六句,勾勒出一个生动感人的偿冤报仇的小鸟形象。

前四句,从正面破题。

虽未直接点破“精卫”二字,但“偿冤”一词已暗示之。

“山石细”、“海波平”二词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出了“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

五六两句描写了精卫填海的失败。

特别是用“抱寸诚”、“衔细石”,与“心望海波平”的宏愿进行反差极大的对比,充分显示精卫鸟的心诚志坚;用“渺渺”、“区区”等叠词,与“功难见”、“命已轻”配搭,表达出对精卫鸟命运的无限同情。

后六句,“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一句,是全诗主旨。

从七八两句起,作者开始抒发议论,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个人的见解。

“专精”二字是作者赋予精卫鸟的人格化的精神品质。

“人皆讥造次”,大致是指文人学士在对待精卫填海这件事上,纷纷祖述陶渊明的“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的无为、无奈的观点。

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解析(6)

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解析(6)

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解析(6)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水龙吟·过黄河许有壬浊波浩浩东倾,今来古往无终极。

经天亘地,滔滔流出,昆仑东北。

神浪狂飙,奔腾触裂,轰雷沃日。

看中原形胜,千年王气。

雄壮势、隆今昔。

鼓枻茫茫万里,棹歌声、响凝空碧。

壮游汗漫,山川绵邈,飘飘吟迹。

我欲乘槎①,直穷银汉,问津深入。

唤君平一笑,谁夸汉客,取支机石②。

【注】①槎:竹、木複。

②传说汉代张赛乘槎寻河源,见妇人浣纱,问之,曰:“此天河也”乃与一石而归,问严君平,云:“此支机石也。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头两句从大处着笔,从时空角度写黄河气势之大、存在之久,奠定全词基调。

B.黄河浪涛激越飞腾,气势磅礴,声响如震天之雷,让游赏者心生惊恐,徘徊不前。

C.“歌声、响凝空碧”描写手法和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纤歌凝而白云遏”相似。

D.下片中“鼓枻”“乘槎”为实写,“直穷银汉”为虚写,虚实结合,韵味无穷。

(2)前人认为本词风格豪放,请结合“壮游汗漫,山川绵邈,飘飘吟迹”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牧童词①张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②【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交代了牧童远牧的原因: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

B.“白犊时向芦中鸣”写出了牛儿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的情状。

C.“还鼓长鞭三四声”用“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

D.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结尾借放牛娃之口,点明全诗主旨。

(2)这首诗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的规范化答题

古代诗歌鉴赏的规范化答题

♦ 【 答案 】 ( 1 ) 对偶 。 “ 芳草 ” 对 “ 春 答案】 对偶。 芳草”
”“自落 自落” 山 ” , “ 花 ” 对 “ 鸟 ”“ 自落 ” 对 “ 空 啼” ♦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 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 有草有水, 有树有山有花有鸟, 有草有水 , 有树有山有花有鸟 , 可谓一 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 步骤一) 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步骤一)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 而是景中含情,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 , 而是景中含情 , 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 ”“鸟空啼 鸟空啼” 落 ”“ 鸟空啼 ” 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 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 凄凉之情。 静 , 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 、 凄凉之情 。 步骤三) (步骤三)
绝句二首(其一) 绝句二首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
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请简要分析
♦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 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 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 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 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 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 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 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 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 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 骤一 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 图。(步骤二 步骤二 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步骤三 。 步骤三)。 步骤三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 前人认为, 字看似平常, 非常传神, 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 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为什么?。 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 ♦ 参考答案:同意。 参考答案:同意。 在诗中指回望。 步骤一 步骤一)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 走了, 还频频回望, 每一次回望, 走了 , 还频频回望 , 每一次回望 , 都令 自己肝肠寸断。 自己肝肠寸断 。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 情主人公泪眼朦胧, 情主人公泪眼朦胧 , 想看又不敢看的形 步骤二) 象 。 (步骤二 只一 “ 看 ” 字 , 就淋漓尽 步骤二 只一“ 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步骤三 步骤三) 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经典篇目答案与解析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经典篇目答案与解析

1、D2、答案:C解析:卒:最终,终于。

3、答案:C解析:均为副词,于是。

A项,介词,用,介词,把;B项,动词,赶上/连词,和;D项,语气词,呢/动词,做。

4、答案:B解析: B项你。

A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这件事。

C项表顺承/表修饰。

D项才/只。

5、答案:D解析:名词用作动词。

A、B、C为名词作状语。

6、答案:C解析:C项均为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A项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

B项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

D项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

7、答案:D解析:A项山的东面/悲愤激昂。

B项土地方圆/五年。

C项身边侍从/古今同义。

D古今同义,怎么办,倒下8、答案:D解析:①是定语后置句,⑤是被动句。

9、答案:B10、【答案】C【解析】A项,古义: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义:指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B项,古义:金玉珍宝等物;今义:筹划并管理、计划或组织。

D项,古义:天气冷暖;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情况。

11、【答案】C【解析】C项,两个“取”都是动词,可译为“拿”。

A项,动词,拔,攻占/推荐,选用;B项,喜欢/吝啬,吝惜;D项,名词,家族/动词,灭族。

12、【答案】D【解析】D项为动词,到,往;其他三项均为代词。

)13、. 解析:A项为加强祈使语气的副词,其余为代词。

答案:A14、解析:A项,“兴”“亡”为使动用法;B项,“夜”为名词作状语,“乱”为形容词用作动词;D项,“函”为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C15、解析:A、B、C三项均为被动句。

答案:D16、解析:A、B、D三项均省略宾语“之”,C项省略介词“于”。

答案:C17、解析A.“勖”应读“xù”。

C.“应”应读yìnɡ。

D.“溺”应读“nì”。

答案 B18、解析①你的;②是;③竟然;④才;⑤才;⑥于是。

答案 C19、解析A.判断句。

B.否定句。

C.介词结构后置句,被动句。

D.普通句式。

答案 A20、解析A、B、C项,……的原因;D项,用来……的。

诗歌鉴赏题及参考答案

诗歌鉴赏题及参考答案

历年中考诗歌鉴赏题集(一)舟过谢潭三首(之一)(宋)杨万里风头才北忽成南,转眼黄田到谢潭。

仿佛一峰船外影,褰帷①急看紫巉岩。

【注释】①褰(qiān)帏:掀起帘子。

15.本诗第二句中的“转眼”与诗中一字相呼应,写出了。

(2分)16.本诗最后一句中的“急”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二)新凉徐玑①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注释】①徐玑:南宋时温州诗人,“永嘉四灵”之一。

②田畴:田地,田野。

15、本诗描绘了黄莺在初秋微凉的天气中自由翻飞、的景象。

(2分)16、“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间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三)丰乐亭游春①(其一)欧阳修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

明日酒醒春已归。

【注释】①此诗作于庆历七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的第三年。

丰乐亭在琅琊山幽谷泉上,距醉翁亭不远,为欧阳修所建。

15.诗歌的开头两句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丰乐亭景色怎样的特点?(2分)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四)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1.诗中_____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____一词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五)冰壶洞明胡应麟一线悬崖鸟道通,石床钟乳斗玲珑。

飞流万尺无人到,谁宿庐山此洞中。

24.“石床钟乳斗玲珑”中的“斗”字用的很有意思,说说你的理解。

(2分)25.诗歌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六)梅花陈亮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①,东君②正主张。

注释:①三弄:指笛曲名“梅花三弄”。

古有笛曲谢梅花之说。

②东君:司春之神。

8.诗中梅花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2分)9.这首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愿望?(2分)(七)绝句两首(其二)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精选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精选附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附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 “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 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 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2)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龙标被贬之地的偏远?(4)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1)B,C(2)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3)“闻道龙标过五溪”、“随风直到夜郎西”。

(4)拟人。

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

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

B项“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有误;“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C项““过五溪”,五溪为湘黔交界处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

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有误。

(2)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

要通过联系写作背景、作家风格,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意思。

杨花落尽,杨花,柳絮。

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甚至啼血。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景物是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咨询题野池(唐)王建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________,植物________的景象。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么样的情感?【答案】(1)满溢(满);丰茂(茂密、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日子的憧憬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要在明白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加以归纳,“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的意思是:野外的池塘水满的差不多连到秋天的河堤,菱花结了果实草木非常茂密.前一句写出了池水满的特点,因为有丰富的池水的滋养,菱花结了果实蒲叶长得很茂密.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满溢(满)、丰盛(茂密、果实丰硕、生机勃)。

(2)本题考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明白,抓住诗中的要紧景物,用自个儿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个儿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制造,语言力求优美。

诗句描绘了野池蜻蜓随意飞舞,鱼儿任意游览的悠闲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日子的憧憬之情。

故答案为:(1)① 满溢(满);②丰茂(茂密、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日子的憧憬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主要扣“情”或“景”,认真体会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普通答题办法是抓住诗中要紧景物再现画面,概括要点作答。

池水:满溢(满);植物:丰茂(茂密、果实丰硕)。

(2)本题考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味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日子的憧憬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田园乐(唐)王维萋萋芳草春绿,降降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别识衣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诗歌鉴赏复习(六)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6分)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张九龄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1)诗中所写“庐山瀑布”有什么特点?诗人为我们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瀑布图?(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诗中所写瀑布从天而降,气势不凡,光彩夺目,云气缭绕。

诗人以山相衬,以天相映,为我们描摹了一幅雄奇绚丽的庐山瀑布远景图。

(2)本诗运用的修辞手法有:①夸张,如“万丈红泉落”的“万丈”,突出了瀑布的气势不凡;②比喻,如“日照虹霓似”,将阳光下的瀑布喻为天上的虹霓,突出了瀑布的神采。

诗歌鉴赏:这首诗描写的是庐山瀑布水的远景,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手法,取大略细,写貌求神,重彩浓墨,渲染烘托,以山相衬,以天相映,描绘了一幅雄奇绚丽的庐山瀑布远景图。

诗人欣赏瀑布,突出赞叹它的气势和神采等。

首联写瀑布从高高的庐山落下,远望仿佛来自半天之上,“红泉”、“紫氛”相映,光彩夺目。

颔联写青翠高耸的庐山,杂树丛生,云气缭绕。

远望瀑布,或为杂树遮断,或被云气掩住,不能看清全貌。

颈联写阳光照耀,远望瀑布,若彩虹当空,神采突显;天气晴朗,闻其响却若风雨声。

尾联以赞叹作结:庐山本属仙境,原多秀丽景色,而以瀑布最为突出。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6分)春晚书山家屋壁(其一)贯休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1)贯休的诗在语言上善用叠字,试以本诗为例作简要分析。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一个特色,就是景外有人,景中有情。

试作简要分析。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在本诗中,叠字有三:“寂寂”,写出春雨初晴后农家春耕忙,家家无闲人的特点;“蒙蒙”,状雨后庭花宛若披上轻纱而看不分明的情态;“泠泠”,描摹春水流动时发出的清脆悦耳的声音。

这些叠字的运用,不仅在造境、绘形、模声、传情上各尽其妙,而且声韵和谐,具有音乐美。

(2)晚春是农家大忙的季节,然而诗人却只字不言农忙而着墨于宁静之景,由宁静之景中见农忙之人。

春雨下得及时,天晴得及时,农家抢耕及时,不言喜雨,而喜雨之情自现。

此诗妙在不写人,不写情,单写景,由景及人,由景及情。

这样写,既紧扣了晚春的特色,又称得上短而精。

诗歌鉴赏:贯休是晚唐诗僧,这首诗是他在农家为客时的题壁之作。

前两句写柴门内外静悄悄的,缕缕炊烟,冉冉上升;一阵阵米饭的香味扑鼻而来;一场春雨过后,不违农时的农夫自然要抢墒春耕,所以“柴门”也就显得“寂寂”了。

由此可见,“春雨”下得及时,天晴得及时,农夫抢墒也及时,不言喜雨,而喜雨之情自现。

后两句写庭院中,水汽迷蒙,宛若给庭花披上了轻纱,看不分明;山野间,“泠泠”的流水,是那么清脆悦耳;躲进巢避雨的鸟儿,又飞上枝头,叽叽喳喳,快活地唱起歌来;一个小孩走出柴门,啼哭着要捕捉鸟儿玩耍。

这一切都是写春雨初晴后的景色和喜雨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6分)送客之江西郑锡乘轺①奉紫泥②,泽国渺天涯。

九派③春潮满,孤帆暮雨低。

草深莺断续,花落水东西。

更有高唐④处,知君路不迷。

注:①轺:使者乘坐的车辆。

②紫泥:古人用泥封书信,泥上加盖印章。

皇帝的诏书用紫泥,这里即指诏书。

③九派:长江流至湖北、江西九江一带,分成九条支流。

④高唐:指父母。

(1)这首诗里有没有一般送行诗中常见的那种沉郁的情调?为什么?(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九派春潮满,孤帆暮雨低”描摹了怎样一幅图景?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没有。

因为对于行人来说,在这春光明媚的时节奉命出使江南,无疑是一次游历的好机会,况且又可以顺路探亲,一举两得,实乃好事。

故这首诗里没有一般送行诗中常见的那种沉郁的情调。

(2)“九派春潮满,孤帆暮雨低”,描摹了友人在大江中孤单行船的情景。

春潮涌动,江水浩渺;而在这浩瀚无边的水的世界里,一叶孤舟正在暮雨中缓缓前行,江面的阔大正衬托出友人的孤单。

诗歌鉴赏:这首诗是诗人送别即将出使并省亲的友人所作。

首联说明友人此行的使命和去向,说他是奉朝廷之命出使,到那遥远的水乡泽国去。

颔联设想友人在大江中行船的情景。

诗人没有正面抒写自己的别情,而别情已融入“春潮”“孤帆”“暮雨”这些景物中。

颈联注重细节描写,状物入微,通过“草深”“花落”“莺断续”等细节描写,进一步突出了江南春光的美丽。

尾联说到友人此行尚可顺道省觐父母,当不致因流连风光而耽误行程。

全诗写得轻快明丽,富有生气,乃送别诗中的佳作。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6分)示长安君①王安石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②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①长安君:王安石的大妹,名文淑,工部侍郎张奎之妻,被封为长安县君。

②期:约定重逢的日期。

(1)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颔联“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的妙处。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颈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这一联准确选取家庭生活的细节,传神地写出了温暖亲昵的家庭气氛。

“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昏昏”营造了一种神秘感,暗示了灯下兄妹推心置腹、促膝谈心的随意。

“供”“话”二字看似信手拈来,实为精心挑选,全句表达了相逢的快乐和手足之间的深情。

(2)“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词入诗,一纵一横,一时间一空间,使离别悲情表现得更为浓烈。

诗歌鉴赏:抒写兄妹情深这一主题的诗并不多见,王安石的这首七律言浅而情深,使人体味到亲人间纯朴而真挚的感情。

首联娓娓道来,饱含深情,少年时已经伤离别,人到中年,对于这种离情别绪,更是不堪承受,何况在刚相逢的时候,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颔联写兄妹相聚,谈笑风生,畅叙亲情,在细腻的描写中充满温馨的气氛。

颈联感叹长年与亲人分离,更为即将远赴他乡与亲人相别而伤情。

尾联的出句表达了诗人对重逢的渴望;对句以鸿雁传书以慰思念之情作结,和李清照《一剪梅》中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6分)淮村兵后戴复古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晓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1)诗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简要概括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描写了一幅江淮一带战乱后农村残破的景象。

人已逃亡,桃花寂寞地开着。

烟草茫茫,晓鸦聒噪,围墙坍塌,水井荒废,人烟稀少,一切都已荡然无存了。

(2)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给农村和百姓带来破坏的痛心,对侵敌的仇恨和对战争的厌恶。

诗歌鉴赏:首句写桃花不识人间悲苦,花开依旧。

这早春的艳阳景色,倍增战后的凄凉。

次句写烟草茫茫,晓鸦聒噪,人烟稀少,为后面两句点题蓄势。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这两句是诗的主旨句,蕴意丰富。

本来,这里原是人们居住的地方,可现在只剩下残垣故井,一切都已荡然无存了。

这首短短的绝句,为战后荒村绘出了最典型真实的图景。

典型的环境,典型的细节,把离乱景象写得如此真切感人,有力地突出了“反战”这一主旨。

第二组(30分)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6分)浣溪沙次韵礼院孟子周佥院秋夜曲二叠虞集天阔秋高初夜长。

浮尘消尽雾苍茫。

澄澄孤月转危墙。

金井有声惟坠露,玉阶无色乍疑霜。

不闻人语只吟螀。

(1)“澄澄孤月转危墙”一句中“澄澄”一词用得很好,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全词渲染了怎样一种意境?“不闻人语只吟螀”对渲染这种意境起什么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澄澄”,光明澄澈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