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晏子使楚》教学实录
(完整word版)窦桂梅《晏子使楚》教学实录
窦桂梅《晏子使楚》教学实录课题:晏子使楚上课时间:2005年9月25日上课地点:常州市实验小学记录:倪雪莲老师师:同学们好!生:老师您好!师:刚才我们彼此的问候,从我们的表情和我们的状态,送大家三个字:“精、气、神"。
我们彼此做一个鼓励,让我们在这一堂课里互相地鼓励自己,为我们自己送上这样一句牌匾上的话。
该从哪读起?自己大声地读一读,开始——生:规圆矩方。
师:如果能像刚才问好一样,富有节奏地读,那就更好啦,读-—规圆钜方.可以用北方人的发音读——规圆钜方.就是这个“钜"字,我特意用了三声来强调,你发现这个字上多了什么?生:这个字上面多了一点。
师:这个书法家写这个字肯定不是错字,他为什么要在这个字上加一点?大胆地想——我来说说试试行不行?比如:古人有说一句话,叫做“外圆内方”,外圆-—规圆,内方—-矩方。
那就是说,“矩方”指的是规矩对自己多一点,要强调自己真才实学,对自己更加要严格要求,对外要尊重礼节,所以堪称这个人做人能做到规圆矩方。
不信,来看这个人,他叫晏子.他原名叫晏婴,在这里为什么称他为晏子呢?生:因为他是齐国的大夫,对齐国有功,他厚爱百姓,所以百姓尊称他为晏子.师:但窦老师还要强调一下,假如我也生活在那个时代,要注意我的性别,我可能也会对国家做出了贡献,他们怎么不叫我“窦子”啊?你发现了什么?生:我个人认为,“子”是对有贡献的男人的尊称。
师:比如说“孔子”、“老子”、“孟子"……所以后人也叫他“晏子”。
说起晏子,他的故事很多很多,同学可以去看《晏子春秋》,在这节课,我们走进他一个故事,叫《晏子使楚》。
这个“使”就是“出使”,“楚”指的是楚国。
那晏子出使楚国那就是使节,到别的国家去访问,理应受到尊重,但是这楚王第一次就让晏子受到难堪。
怎么难堪的?生:钻狗洞.师:第二次说这个国家没人,瞧不起他,说怎么让你这种人来了。
第三次呢?生:说齐国人没出息。
师:把教材拿在手里,看我们就这样聊一聊,把课文内容都了解了,楚王就这样一次一次地侮辱晏子,然而,最终的结果是:从这以后,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这就是晏子使楚的最终结局了,再大声地读一读这句话。
《晏子使楚》教学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
《晏子使楚》教学实录本文是关于《晏子使楚》教学实录,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实录:一、揭题,探讨学法。
师:同学们,你听说过晏子这人吗?你了解他吗?生:晏子是春秋末期齐国的大夫。
能言善辩,很有才干。
生:我听说晏子很廉洁,有一次齐王要送他千两黄金、千石粮食和一辆新车,他都拒绝了。
生:晏子被派往楚国,楚王几次想侮辱他,都没有成功,反倒自讨没趣。
师:看来同学们知道的还不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晏子派往楚国时发生的事,同学们预习了,我们用什么方式来熟悉课文?生:讲故事生:角色表演生:朗读讨论后决定用讲故事法熟悉课文。
评析:预习时对所学内容作一些了解,这既是预习的重要环节,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也是探索学习方法的重要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主动求知中扫除理解课文的障碍,培养良好的读书兴趣和习惯,培养主动学习的品质。
经过较长时间学与教的配合,让学生自己选择学法,有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学生乐于接受。
二、自由读文,读通全文,读懂意思后小组里讲故事。
推选同学在班里讲故事。
(讲故事略)评析:讲故事的语文实践活动,一是因为这篇课文故事性强,二来有助于激活课堂气氛,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在反复听故事的基础上达到熟悉课文的目的,避免了单调的课文朗读。
尤其是绘声绘色的人物语言的把握,加深了对人物身份、人物处境的理解。
同时一些难理解的字词在反复感受的基础上也有了明确的认识。
课堂氛围轻松活跃,同学参与面广,个个跃跃欲试。
三、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起交流解决。
(根据课文提示及自读收获,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一起解决。
学生问,学生答,老师适当点拨。
)生问:课文讲了几件事,都是什么事?生答:讲了三件事。
生答: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时,楚王三次想侮辱他。
晏子反驳了楚王,维护了自己的人格也保全了齐国的尊严。
生问:楚王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晏子用什么方法反驳楚王?生答:第一次是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让晏子从五尺来高的洞进去,楚王抓住晏子矮小的缺点加以取笑,这是对晏子人格的侮辱。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11晏子使楚_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11晏子使楚_人教新课标一、导入1、俗语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确实是这么奇异,机智巧妙的语言,会关心我们摆脱逆境,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晏子使楚》,共同来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板书课题)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那个“使”确实是“出使”,“楚”指的是楚国。
2、关于这种名家名篇,对人物的了解也专门重要,我读,你听,听也是一种学习方法,看看你都记住了什么信息?晏子原名叫晏婴,字平仲,夷维人(今山东高密),春秋时齐国大夫。
公元前556年,开始辅佐齐灵公,后又辅佐庄公、景公。
在我国劳动人民心目中晏子是聪慧的化身,他以足智多谋和能言善辩为世人所称道。
战国时,有人将他的言行编成《晏子春秋》一书,本篇课文选自其中。
生:交流听到的信息。
3、晏子,他原名叫晏婴,在那个地点什么缘故称他为晏子呢?生:因为他是齐国的大夫,对齐国有功,他厚爱百姓,因此百姓尊称他为晏子。
师:中国古代还有哪些人拥有如此的尊称?生:“孔子”、“老子”、“孟子”……因此后人也叫他“晏子”。
4、晏婴被称为“晏子”,也确信是有其过人之处的,让我们随晏子一同出使楚国,领会齐国大夫的风采。
下面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一会儿我们来交流你都明白了些什么?生:交流刚才读书的情形。
几次受辱?受到哪些侮辱?那晏子出使楚国那确实是使节,到别的国家去访问,理应受到尊重,然而这楚王几次让晏子难堪?(三次)第一次就让晏子受到难堪。
如何难堪的?生:钻狗洞。
师:第二次说那个国家没人,瞧不起他,说如何让你这种人来了。
第三次呢?生:说齐国人没出息。
板书:钻狗洞没人才没出息师:好同学们,看我们就如此聊一聊,把课文内容都了解了,楚王就如此一次一次地侮辱晏子,然而,最终的结果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出示)这确实是晏子使楚的最终结局了,再大声地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快把这句话划下来,再齐读一遍。
《晏子使楚》课堂实录(5篇)
《晏子使楚》课堂实录(5篇)《晏子使楚》课堂实录篇一教材分析:《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的故事。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会写14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侮辱,威风,矮小,临淄,敝国,规矩,囚犯,淮南,柑橘,盗贼,笑嘻嘻,赔不是,实话实说,面不改色,安居乐业等词语。
理解敝国,安居乐业,得意扬扬等词的意思;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从晏子与楚王的三次交锋;初步感知晏子的聪明才智和口才;教学重点:理清思路,从晏子与楚王的三次交锋中体会晏子的语言机智。
教学过程:一,情景剧导入:由四个学生自编自导《晏子使楚》第一幕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请几位同学来表演一段情景剧,其他同学请注意看。
四个同学出场,分别扮演晏子,守门卫士,迎接晏子的侍从,一女生作为解说。
ppt展示图片: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城门外的场景,学生表演第一幕。
时间控制在3-4分钟左右。
表演结束之后,表演得非常好,大家给他们一点掌声好不好那么看了表演之后,大家知道这一幕是选自那篇课文的吗晏子使楚齐读题目:很好,我们今天要来学习的正是这篇文章《晏子使楚》,让我们一起来把书翻到50页,我们一起把题目读一下:晏子使楚!(4分钟)预习检查:昨天老师请大家预习过这篇课文了,那么今天呢,老师要考考大家对于生字和词语的掌握情况了。
生字:晏子侮辱临淄敝国囚犯规矩淮南柑橘枳盗贼赔不是生字以开小火车的形式进行,读完之后请一,两个同学说说哪几个生字容易读错,如何识记,然后全班朗读。
(3分钟)词语:敝国得意扬扬安居乐业赔不是给同学半分钟思考,然后点名回答,根据意思说出词语,说完之后,全班齐读!(2分钟)引导解释题目:题目叫做晏子使楚,晏子很显然是一个人的名字,他是春秋末年齐国有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曾经当过齐国宰相,晏子的原名叫做晏婴,谁来说一说为什么叫他晏子呢这个子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你能说一说古代还有哪些人姓后面也有个子吗孔子,孟子,庄子,子是古代对于男子的尊称,显示这个男子很有地位,被世人所尊崇。
16《晏子使楚》教学实录
16《晏子使楚》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熟悉古文《晏子使楚》的大致内容、结构和历史背景。
2.掌握《晏子使楚》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型,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和理解力,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人物关系、文化背景、句型结构、方法论思想。
2.教学难点:古文阅读中的理解难点,如古语词汇的解读和推敲,长难句的分析和理解。
三、教学过程1. 教学前准备1.整理教学课件: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案例、视频和图片等。
2.熟悉教材内容:阅读《晏子使楚》原文,理解语言组织和句式结构。
2. 教学主体(1)导入环节老师通过举例子、引导问题等形式,调动学生对《晏子使楚》的兴趣,引出教学内容。
(2)阅读课文老师先读一遍全文,引导学生阅读、标注生字生词、理解文中人物关系和事件经过。
重点讲解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型结构。
(3)文本解析老师把《晏子使楚》的文本分段讲解,分析每一段内容,注意解释其中的古语词汇,如“寓”、“戍”等。
解释句中结构,如“不逆公意”中的“不逆”和“公意”的搭配关系。
解读方法思想,如“五鼓之后”中的时间意义和作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难点。
(4)案例对比老师选择案例讲解,将《晏子使楚》中的文化背景和现实社会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思想和方法。
涉及地点、时间、人物与实际生活联系的案例,如我国改革开放的背景、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等。
(5)口头练习老师通过口头形式进行练习,让学生模拟题目,做小组讨论、解答问题等活动形式。
可以让学生熟练地运用《晏子使楚》中的词汇、句式、方法,提高古文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教学总结1.点评阅读答案,夯实学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2.总结课堂重点、难点、困惑点,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3.整合教学素材,延长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价1.优点:引导思考,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语言和意义。
2.不足:难度较大,学生学习热情可能不高。
五、教学建议针对以上评价,可以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1.针对理解和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分组、轮流发言,增强他们的存在感和参与感。
窦桂梅晏子使楚课堂实录分析范例(2)
窦桂梅晏子使楚课堂实录分析范例(2)窦桂梅晏子使楚课堂实录第三部分:品文学,深化主题师:不过,请同学们再看看晏子的有些话,难道都是事实?他说的这些都是真的吗?生:也是。
他从墙角挖的洞,就说是狗洞,然后推理出,既然是狗洞就是狗国,的确有一些狡辩的意思。
生:另外,晏子说自己国家上等人访问上等国家,下等人访问下等国家,也不一定有这个规矩。
师:谢谢同学们的思考。
今天的一位外交官却这样认为(课件打出):晏子的语言,虽给人的感觉是有理有据,但感觉是在做语言游戏。
逞口舌之能进行外交对话,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也获得不了真正的尊重。
——某外交官。
师:对此,你怎么看?请自己默读,静静思考一下,发表如下观点:(板书以下)(赞成/ 不赞成/ 说不准)生:我说不清。
这位外交官考虑外交的含义,晏子如果得罪了楚王,楚国和齐国之间就会有矛盾,所以,晏子必须“绕口令”。
不过外交官的话也有道理,晏子有点逞口舌之能。
生:我怀疑这位外交官有些忌妒晏子的才能。
(众笑)师:有意思,我相信,你理解的妒忌是说晏子在你的心中——生:神圣不可侵犯的。
师:人家有不同的意见,你就说是忌妒,是吗?(教师表情带有不同意该生意见)生:……是。
(学生挠头,不好意思了)师:我尊重你的意见,但,我更相信你的观点不一定代表最后的观点。
[正是课堂的民主平等,才会得以支撑学生袒露真实的心路历程。
老师巧妙的引导正是教师育人的高妙之处。
]生:我觉得每个人说话是通过大脑来思考的。
在那种情况下,他有智慧,才能说出一番话,我认为晏子的口才也是智慧。
晏子能随机应变,把楚王说得哑口无言,最后不得不佩服晏子。
生:我赞成。
晏子有做语言游戏的感觉,你想啊,真正的外交对话能那样吗?就是楚王逼的,要是我的话,我就保持一份沉默。
生:我不赞成。
晏子不是在耍嘴皮子,他既为自己的祖国赢得尊严又不伤害对楚王的尊重,他的做法令我佩服。
要是我的话,我说不出来。
那位外交官司怎么能这样说呢?生:我说不清楚。
晏子使楚优秀教学实录
晏子使楚优秀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楚王是用什么方法三次污辱晏子,晏子用什么方法辩驳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2.理解句子之间的规律关系,学习简约的推理。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的内容,排演课本剧。
二、教学重点了解晏子出访楚国时,如何以自己超人的聪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三、课前预备搜集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人物关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板书:尊严[图片]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年,有一位超卓的外交家,他以超人的聪慧和善辩的口才,维护了自己国家的尊严,他就是――板书:晏子。
2.生介绍搜集的有关晏子的资料和故事。
3.补充板书使楚。
抽同学讲讲意思。
4.师:晏子出访楚国时发生了什么事呢,跟老师一起走进课文了解一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轻声练习读课文。
[课件:读书要求]①把字音读准,课文读通顺。
②边读边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抽生接读课文,集体评议。
3.简短概括: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板书:污辱[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是有感情朗读的基础,在进行朗读指导前,安排了肯定的时间让同学进行练习读。
](三)精读课文1.问:楚王为什么要污辱晏子?课文中几次写到他污辱晏子?2.师表达:楚王是如何污辱晏子的,晏子又是如何辩驳的?请大家自己讨论一下课文。
[课件:自学要求]选择最感爱好的一个故事,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一读,并想想:在这个故事中,楚王是如何污辱晏子的,晏子又是如何辩驳的?3.抽生汇报自学状况。
板书:钻狗洞笑无才押齐盗[课文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
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全都,都是先写楚王想污辱晏子,再是写晏子智斗楚王,最末写楚王只好认输。
对于这样一篇故事性强的课文来说,该怎样处理教材呢?思索之余,老师摒弃了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淡化了情节教学,采纳板块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让同学有选择的权力。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让同学挑一个自己喜爱的故事自学,了解楚王如何对晏子进行污辱,晏子又是如何进行辩驳的。
五年级语文下册 晏子使楚1教学实录 人教版
晏子使楚一、抓课题,隐含主题生:背古诗……最后背《墨梅》。
师:“不要花开好颜色,只要清气满乾坤。
”看你们,坐得大大方方,规规矩矩,说得更是字正腔圆。
我呢,也是这样精精神神、大大方方地站在同学们面前。
这样吧,彼此之间鼓励一下自己,送给自己牌匾上的一句话。
(出示:规圆矩方。
学生齐读。
)[看似简单地交流,其间,教师那充满深情的语言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唤起了他们探究的欲望,正所谓“入境始与亲”。
]师:注意观察“矩”字,和你平时写的有什么不同?生:“矩”的笔画都是横平竖直的。
右边的“巨”里多了一点。
师:想像一下,为什么要在“矩”里多加一点?生:是不是要强调自己规矩多一点?生:是要告诉自己一定严格要求吧。
师:这个“点”正如同学们说的一样要规矩多一“点”儿。
对外呢,要更要讲规矩,懂礼节。
比如对这个人(晏子)——本来他叫晏婴,为什么称“晏子”?生:古代有贡献的人的尊称。
师:我是女性,假如窦老师是古代值得尊重的人,那就叫我“窦子”?(笑)生:啊,我明白了,是指对古代有贡献的男人的尊称。
[牌匾的解读既营造了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又巧妙地组织了教学,引出了本课教学的课题。
]师:晏子的故事很多。
生:我知道《二桃杀三士》,《越石父》。
师:还有《金壶箴言》等。
同学们可以读读《晏子春秋》,你会知道得更多。
今天,我们就走进晏子的一个故事——“晏子使楚”。
(题目出示,学生读出)[介绍晏子的同时也介绍相关的作品,很自然地把课外读物引入课堂,把小课堂置于一个大的语言环境之中,大气。
这跟窦老师的主题教学是一脉相承的。
]师:“使”是——(生答“出使”);“楚”指——(生答:楚国)。
让我们读读课文。
生:“春秋末期……显显楚国的威风。
”(读一二自然段,内容略)师:自评一下自己读得如何?生:还不错。
(学生表情得意)师:的确不错,比如“大夫”,现在我们读dàifu,过去我们读dàfu。
你读得很准。
生:“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晏子使楚》课堂实录
《晏子使楚》课堂实录
《晏子使楚》课堂实录
《晏子使楚》教学实录之一
教学过程:
一、由语言训练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晏子使楚
指导学生用“子”组词:子孙、子女、子弹;孩子、果子、燕子;晏子、孔子、孟子、老子等(经教师归类整理为三类)。
师:观察这些词的读音,你发现了什么?回家查字典,了解“子”的意思。
重点观察第三类,为什么有“孔子、晏子”这样的称呼?
生:男性、对有学问、有贡献的人的尊称。
师:(启发)对有贡献的袁隆平能称“袁子”吗?
生:(有所感悟)是古时候对有知识有贡献的人的尊称。
师:我们知道孔子、孟子都是古代的大学问家,晏婴为什么也称“晏子”呢?他肯定也有其特殊的地方,这篇课文就是写晏子出使楚国的故事,大家愿意读课文吗?
二、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读书的收获
师:国与国之间的交往,礼尚往来是正常的,而晏子出使楚国是怎样的呢?最后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概述晏子出使楚国经历的三件事情,并以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作结。
师:从这以后,楚王为什么不敢不尊重晏子?。
小学语文 窦桂梅《晏子使楚》课堂实录
窦桂梅《晏子使楚》课堂实录小学语文课堂实录师:同学们好!生:老师您好!师:刚才我们彼此的问候,从我们的表情和我们的状态,送大家三个字:“精、气、神”。
我们彼此做一个鼓励,让我们在这一堂课里互相地鼓励自己,为我们自己送上这样一句牌匾上的话。
该从哪读起?自己大声地读一读,开始——生:规圆矩方。
师:如果能像刚才问好一样,富有节奏地读,那就更好啦,读——规圆钜方。
可以用北方人的发音读——规圆钜方。
就是这个“钜”字,我特意用了三声来强调,你发现这个字上多了什么?生:这个字上面多了一点。
师:这个书法家写这个字肯定不是错字,他为什么要在这个字上加一点?大胆地想——我来说说试试行不行?比如:古人有说一句话,叫做“外圆内方”,外圆——规圆,内方——矩方。
那就是说,“矩方”指的是规矩对自己多一点,要强调自己真才实学,对自己更加要严格要求,对外要尊重礼节,所以堪称这个人做人能做到规圆矩方。
不信,来看这个人,他叫晏子。
他原名叫晏婴,在这里为什么称他为晏子呢?生:因为他是齐国的大夫,对齐国有功,他厚爱百姓,所以百姓尊称他为晏子。
师:但窦老师还要强调一下,假如我也生活在那个时代,要注意我的性别,我可能也会对国家做出了贡献,他们怎么不叫我“窦子”啊?你发现了什么?生:我个人认为,“子”是对有贡献的男人的尊称。
师:比如说“孔子”、“老子”、“孟子”……所以后人也叫他“晏子”。
说起晏子,他的故事很多很多,同学可以去看《晏子春秋》,在这节课,我们走进他一个故事,叫《晏子使楚》。
这个“使”就是“出使”,“楚”指的是楚国。
那晏子出使楚国那就是使节,到别的国家去访问,理应受到尊重,但是这楚王第一次就让晏子受到难堪。
怎么难堪的?生:钻狗洞。
师:第二次说这个国家没人,瞧不起他,说怎么让你这种人来了。
第三次呢?生:说齐国人没出息。
师:把教材拿在手里,看我们就这样聊一聊,把课文内容都了解了,楚王就这样一次一次地侮辱晏子,然而,最终的结果是:从这以后,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晏子使楚》教学实录
《晏子使楚》教学实录-中学语文论文《晏子使楚》教学实录王晔一、疏通文意师:同学们,今天上课的题目是——生(齐答):“晏子使楚”。
师:题目的意思是——生:晏子出使楚国。
师:对,“使”就是“出使”的意思。
聪明的晏子出使楚国会遇到什么样的事情呢?请一位同学把课文读一遍,注意句读(停顿)。
其他同学仔细听,看他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一学生朗读,读错两句:“吏/二缚/一人/诣王”“其实/味不同”。
教师指出“吏二”是一种文言文特有的现象,数词在名词后面,省略量词;“其实”也不同于今天的转折意,是“其”和“实”的组合。
)请同学大声地翻译全文给邻座同学听,邻座同学帮助纠正他的错误,也可向老师提出两人都不理解的字、词、句。
二、品关键词师:同学们还有不理解的字、词、句吗?(没有人举手)你们没有问题,老师有个疑问:楚王为什么一开始说“吾欲辱之”最后却转而说“寡人反取病焉”?(生沉默)师: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楚王为什么想要羞辱晏子?可以在原文中寻找依据哦!生:借羞辱晏婴来羞辱齐国。
师:可以在文中找到依据吗?生:楚王问晏婴“齐人固善盗乎”,明摆着是借一个“坐盗”的齐人来羞辱整个齐国。
师:楚王达到目的了吗?生:没有。
晏子巧妙还击使得楚王自讨无趣。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晏子这段精彩的回答(“晏子避席对曰……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出色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把晏子当时的言行刻画得栩栩如生。
请大家仔细体会一下晏子是怎样反击楚王的。
生:我觉得他做出“避席”这一动作很出色。
晏子是一个使者,“避席”表现了他对楚王的尊重,这说明晏子是个有礼节的人。
师:即使驳斥别人也是彬彬有礼,果然是君子。
那么,他究竟是怎样反击的呢?生:晏子没有一开始就急着替齐国人辩解。
而是绕了一个大弯子,大谈水土对于橘子品质产生的重大影响,然后趁机回击楚王:是楚国水土使人善盗。
三、玩昧虚词师:把文中提到“水土”的两个句子读一下。
生:“叶徒相似,其实昧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窦桂梅 《晏子使楚》教学实录
窦桂梅《晏子使楚》教学实录晏子使楚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
有一回,齐王派大夫晏子去访问楚国。
楚王仗着自已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
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
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
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
我在这儿等一会儿。
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接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话传给了楚王。
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晏子见了楚王。
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
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
撒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
”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
”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
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
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
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
”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儿?”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洋洋地笑起来,以为这一下可让晏子丢尽了脸了。
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
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道理,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晏子使楚》教学实录
《晏子使楚》教学实录中学语文论文《晏子使楚》教学实录王晔一、疏通文意师:同学们,今天上课地题目是——生(齐答):“晏子使楚”.师:题目地意思是——生:晏子出使楚国.师:对,“使”就是“出使”地意思.聪明地晏子出使楚国会遇到什么样地事情呢?请一位同学把课文读一遍,注意句读(停顿).其他同学仔细听,看他有没有读错地地方.(一学生朗读,读错两句:“吏/二缚/一人/诣王”“其实/味不同”.教师指出“吏二”是一种文言文特有地现象,数词在名词后面,省略量词;“其实”也不同于今天地转折意,是“其”和“实”地组合.)请同学大声地翻译全文给邻座同学听,邻座同学帮助纠正他地错误,也可向老师提出两人都不理解地字、词、句.二、品关键词师:同学们还有不理解地字、词、句吗?(没有人举手)你们没有问题,老师有个疑问:楚王为什么一开始说“吾欲辱之”最后却转而说“寡人反取病焉”?(生沉默)师: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楚王为什么想要羞辱晏子?可以在原文中寻找依据哦!生:借羞辱晏婴来羞辱齐国.师:可以在文中找到依据吗?生:楚王问晏婴“齐人固善盗乎”,明摆着是借一个“坐盗”地齐人来羞辱整个齐国.师:楚王达到目地了吗?生:没有.晏子巧妙还击使得楚王自讨无趣.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晏子这段精彩地回答(“晏子避席对曰……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出色地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把晏子当时地言行刻画得栩栩如生.请大家仔细体会一下晏子是怎样反击楚王地.生:我觉得他做出“避席”这一动作很出色.晏子是一个使者,“避席”表现了他对楚王地尊重,这说明晏子是个有礼节地人.师:即使驳斥别人也是彬彬有礼,果然是君子.那么,他究竟是怎样反击地呢?生:晏子没有一开始就急着替齐国人辩解.而是绕了一个大弯子,大谈水土对于橘子品质产生地重大影响,然后趁机回击楚王:是楚国水土使人善盗.三、玩昧虚词师:把文中提到“水土”地两个句子读一下.生:“叶徒相似,其实昧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长于齐不盗,人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师:这两句地句式一样吗?生:不一样,一句是判断句,一句是反问句.师:“得无……耶”是反问句吗?生:哦,是委婉地揣测.师:对,是揣测句.晏子在讲橘、枳地水土问题时,用了判断句;为什么说到楚国地水土问题时,却用揣测句呢?判断句一般表达什么样地语气?生:判断句表示非常肯定地语气.晏子在讲“橘”和“枳”是因为水土不同而味道不同这一道理时是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地!师:晏子用这种肯定语气想达到什么目地?生:水土对道德地影响就像对果实味道地影响一样极大,以讥讽是楚国使人“善盗”地.师:那么,晏子为什么要用推测语气来表达这样地意思呢?生:这是由晏子使者身份决定地.作为使者,他既要维护本国地尊严,又不能过于强硬,因此,对楚王讲话就不能太直截了当,要尽量委婉.生:这就是说话地艺术!正因此,晏子不仅维护了齐国地尊严,还赢得了楚王由衷地尊重.师:从哪里看出楚王态度地变化呢?生:楚王对晏子态度地转变表现在对晏子地称呼上.一开始楚王直呼其名晏婴,最后则称晏婴为“圣人”,从一开始地不屑一顾发展到最后地由衷敬佩.师:说得真好!让我们再次齐读晏子这段精彩地回答吧.(学生齐读后下课.)(江苏省无锡市江南中学)诊断意见上述两个课例有一些共同特点.现逐一加以剖析.两个课例在体现文本地整体感地基础上,对文本语言符号地品读相当细腻.陆冰清老师地课例,从“一个标点”“一双靴子”“一条绸带”人手,细腻深入地切入了作者萧红地内心深处.像“上下看了一看”“眼皮向下一放”这样地语句,如果教师不特意点出,学生是很容易忽略过去地.而陆老师不仅点了出来,还引导学生不断往人物内心深处挖掘下去,不断展现出丰富细腻地意蕴情思.特别是对一个逗号地分析,尤其令人叫绝.首先,教师特别予以点出,让学生发现其中反常之处,同时也让学生领悟到一个道理:阅读时对于一些有悖常态地特别之处一定要格外留意,仔细研读.其次,教师在指导阅读地过程中没有直接告知学生教师本人地阅读发现,而是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标点地基本知识来理解这一反常用法背后地深意:鲁迅病好了一点和“我”穿了一件新奇地火红地上衣之间有什么关联呢?第三,学生在教师指点下调动了自己地生活经验终于体会到这一反常运用地逗号所要传达地意蕴:因为鲁迅先生病了,刚好点,萧红因此高兴,于是穿一件红上衣表达自己地心情,也希望通过穿这件红上衣来庆贺鲁迅地好转.一个逗号,原来包含如此丰富地内涵;之后对“一双靴子”“一条绸带”等内容地赏读同样细腻而丰富.与品读语言相比,对标点地品味尤需要教师地引导指点.王哗老师地课例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尤其是第三部分“玩味虚词”这一环节,可圈可点.王老师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讨论“水土”对于民风地影响,而是着重从言语形式角度引导学生体会两种不同句式地表达效果.请看:王老师从“水土”这一关键词人手,首先确定了两个语句——此时,可能有不少语文教师很愿意从语句所表达地内容本身展开讨论“水土”对民风地影响(但是研究这一层面地内容意义并不大,因为这些话本来就是晏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地临场发挥,其立论本身并无多少说服力,至多体现了晏子地急智),但王老师只要求学生比较“判断句”与“揣度句”在表达效果上地不同以及晏子使用不同句式地目地,最后凸显了晏子不卑不亢彬彬有礼地外交风范.应该说,这样地解读是合适地,虽然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细腻化.上述两个课例,一个关注标点,一个关注虚词,都取得了较好地效果.这两个课例其实从不同侧面昭示了一个阅读教学地路径:一个成熟地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有能力仔细领会言语内在地精细微妙之处,细细品味文学作品语言地节奏与肌理,寻找隐藏在作品中地缝隙,感悟其中地空白意义,进入言语地灵魂世界.好读者注重文本言语形式地丰富性、复杂多义性,因此总能够对文本内在肌理与韵味加以探幽发微.当然,这两个课例也有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其一,在品析言语形式地时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文体对于言语形式地制约.近年来,研究者越来越认识到:文体是文本形式地划分,是“文字地体制”“文章地体制”;没有文体,阅读、写作无章可循,阅读、写作教学也不得要领.在语文教学中,“文体感”甚至比“语感”更重要,阅读与写作本质上都是一种文体思维.语文读写能力地提升,离不开文体学研究成果地支撑.例如,《回忆鲁迅先生》是萧红地一篇散文.散文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自述文体,文本不指向外在言说对象而侧重作者内在体验.因此,萧红回忆鲁迅,不是为了刻画一个客观真实地鲁迅,而是为表达自己对鲁迅地某种独特地感受.仍然以课例中地“逗号”为例.陆老师引导学生分析逗号地作用,没有涉及文体特征.若将此逗号与文体关联起来,就会发现更多意蕴.显然,这是一篇回忆性地散文.回忆性散文一般有两个“我”:一是当时在场地“我”,一是写作本文时地“我”.从这个意义上说,此处地逗号,主要作用是表现了写作时萧红在回忆此事之际内心地体验乃至于营造出一个场景:鲁迅地病地好转和萧红特意穿上地红衣构成了一个非常鲜明地画面,于是用逗号将这一画面聚焦、定格.其二,还需紧密结合具体语境来体察言语形式.对词语地品味一定要在特定场景中品味.没有哪一个词语注定是巧妙生动地,每一个词语都有它自身地词典义,但只有在合适地语境中这些词典义才熠熠生辉,弥散出一种别样地光辉.例如,王老师地文言课例较为关注晏子地“对话场景”,也注意到外交辞令地某些特点,但对于语言形式地体味似乎还可以进一步细化、深化.仍以晏子对楚王一段话为例.这段话中有设问,有斩截地判断,也有委婉地揣度,但是“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这一句绝不只是简单地对楚王地尊重,更多地可能还是一种绵里藏针,甚至还可能有一种调侃与幽默地意味在.同样,“避席”一词,其实也不仅仅是对楚王地尊重,还有“郑重严肃”之意,表明晏子谈论此事地严正与凛然不可侵犯!在实际教学中,从以往粗疏笼统走向细腻是一种进步.但是,细腻也容易导致繁琐化和碎片化乃至于艰涩化.如何确保局部细腻与把握整体地和谐?上述两个课例可以给我们许多启发.合宜地文本解读必须立足于文本整体,需要参照文体特征.强调沉人言语、逐字逐句解读,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整体.否则,就会出现窄化文本、曲解文本地现象.专家处方这里,我们集中讨论标点、虚词之类以往容易被忽视地言语形式地教学价值.谈论标点与虚词地教学价值,不是一种“我以为”式地随意化地感言,其背后具有学理地支撑.文体学地研究成果可为其理论支援.现代文体学兴起于世纪初,它地诞生要归功于西方语言学地兴起和发展.文体学最常见地定义就是:借助语言学地方法来研究作品地文体和语言风格地学问.文体学注重对音节、重音、单词、词组、句子、句序等方面地研究,强调作者地特殊选择与组合而成地文本所表现地细微差异.如果希望通过研读标点与虚词来促进阅读教学走向深入细腻,则至少需注意如下三点.一、体会“标点”地表达作用标点符号是最形式化地言语形式,它含有特定地意义、具有特殊地表达效果,可以转化为阅读教学地基本内容.标点符号在书面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世纪期间,欧洲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对标点进行创新与规范,使得句子结构更加具有逻辑性,意义更加明确.到世纪,印刷术发展使得标点更加规范.可见,标点符号不仅起到规范书面语地作用,还能够增加语言地美感、增强语言地表达力.例如,标点在小说作品中地广泛运用,可以作为作者风格地标志之一,可以创造出艺术魅力和意识流效果.但在实际教学中,标点曾经被认为是书面语地副产品.这种形态丰富、灵活多变、功能复杂地符号,被视为“规范”地框架,语文教师通常只关注标点符号使用得“对不对”,却很少注意“好不好”.换言之,就是不太注重标点符号在表达效果上地巨大作用.上述课例中,陆冰清对一个标点地品味,是标点符号教学地一个范例.当然,如果再能够结合本文“散文”文体特征,去探测这一“逗号”所折射出地萧红地内心,就更加出色了.随着细读地影响,越来越多地教师在关注标点符号地表达效果.例如,在《荷花淀》那著名地“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中逗号地重要价值早有人指出.阅读教学从忽视标点发展到重视标点,自然是一个进步,但这种重视显然是有限度地.二、注意标点研读地边界关注标点符号,并不意味所有地标点都需成为教学内容.事实上,只有那些作者用心经营且包含丰富意蕴地标点才值得做一番研读工作.要警惕对标点表达作用刻意求深乃至于牵强附会地倾向.例如,在当前阅读教学中,有教师特别喜欢引导学生研讨省略号地几种不同用法、破折号地多种含义、引号地特别所指,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在阅读教学中,分析体会标点地表达效果需界定边界:第一,关注反常规地标点运用,这多半是作者有意“前景化”地产物;第二,关注具有丰富内涵但学生容易忽略地标点;第三,考虑学生地学情,不让学生觉得标点玄妙无比、莫测高深;第四,也是最关键地一点,研读标点是为了促进学生对文本地理解,而非学习系统地标点知识.三、虚词教学需从形式走向内涵陆俭明先生认为:虚词在语言中起着“经络”作用,其重要性大大超过实词.在汉语里,虚词占有更重要地位置.这一重要性清代学者刘淇在《助字辨略》序言里解说得非常清楚:“虚字一乖,判于燕越……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误,通篇为之梗塞.”目前地阅读教学中,忽略虚词者大约不多;但方法不当者似乎不少.主要表现有二:其一,死记硬背.背诵虚词各种用法,以掌握虚词地词典义项为教学目地.例如,有教师认为:《游褒禅山记》寥寥余字,就用了个“其”字,因此必须对这个“其”字地用法分析总结归纳,使学生掌握“其”地各种用法;《师说》一文中仅多字就用了个“之”,也要让学生明确这些“之”字地用法、意义.长期以来,人们倾向于将掌握若干虚词地多种词性作为文言教学地目标(例如,教师要经常让学生辨析“而”字地五种不同用法一一并列关系、承接关系、修饰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但是对于这些用法各不相同地虚词所带来地表达效果很少引导学生去体会.应该说,了解虚词地词典义是必要地,但过于重视这些静态知识则可能使文言文教学成为文言语法教学.学习虚词旨在更好地阅读文章,而不是增进系统地虚词知识.其二,注重语感.有感于学习静态虚词知识地局限而放弃知识教学,走向要求学生大量阅读文言,希望通过大量阅读习得语感,增进感受文言虚词地能力,此一路径对于当今中学生而言不啻一条艰难地泥泞路途,既无条件也无必要.兹不赘述.虚词教学合宜地路径应当是:一方面注重对虚词意义准确性地把握,了解虚词地主要语法作用;一方面要依据语境,体察虚词在表情达意方面地意义和作用,体会虚词地“声气”,让静态虚词能够在语境中“鲜活”起来.世纪之初,语言学者来裕恂在其《汉文典》中曾精辟地阐释了虚词地价值:“字于文有密切之关系者,莫要于语助词(虚词).盖文之神情,悉借此以外传也.”来氏认为,静态地虚词,一旦进入文中,具备表达地实际功能,就可以真正焕发出生命活力.申小龙先生认为助词(虚词)是“汉语句子组织在由简练向复杂、流动发展过程中地必然要求……由句子组织地流动引起地句子声气节律地运行和变化,自然将生气地高下缓急强弱用语酋、语际、语尾地助词表现出来……助词地作用是语法、语义和语气有机统一地作用,是古汉语句子组织复杂化地标志”.例如,《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地“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其用意不可忽视.这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梁惠王其人其事,然后反复诵读并比较去除三个虚词后地语气,庶几可以体会到“尽心焉耳矣”一句是多么强烈地表现出梁惠王对自己竭尽全力关爱百姓但是仍不见收效地伤感乃至怨怪语气.再如《前赤壁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句中“之”“而”等虚词,固然有确切地意义,但作为一篇赋文,这些虚词更主要地作用是使得语句节奏较为舒缓,更利于抒发那种对人生无常地无限感慨,品读这些虚词地文气作用,有时可能比注重语法作用更加重要.古人读书注重虚词之“声气”,良有以也!总之,现代人学习文言文,除了关注虚词地意义用法等语法知识外,从语句修辞和语言鉴赏层面学习虚词也是重要地路径,并且这条路通向地是更高端地文言文境界.当然,对于现代文阅读而言,虚词也同样重要.但需要警惕地是:对虚词作表情达意层面地鉴赏也是有边界地,一旦逾界,可能导致阅读教学地刻意求深、玄妙难解.例如,一直以来,《孔乙己》一文末句“孔乙己大约地确死了”中地“大约、地确”具有什么深刻含义,这类问题就曾经令许多中学生头疼不已!①朱自清《文心·序》,见《夏丐尊文集》第页,浙江文艺出版社年.②朱自清《再论中学生地国文程度》,见《朱自清语文教学经验》第页,教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育科学出版社年.③汪曾祺《中国文学地语言问题——在耶鲁和哈佛地演讲》,《文艺报》年月日.④潘新和《文体能淡化吗?》,《中学语文教学》年第期;《阅读写作是一种文体思维》,《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年第期.⑤孙坤《当代国外标点符号研究》,《当代语言学年第期.⑥袁文忠《语文教学与语言情境》,《语文学习》年第期.⑦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中地语法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第期.⑧[清]刘淇《助字辨略》第页,章锡丞校注,中华书局年.⑨来裕恂《汉文典》第页,商务印书馆年,转引自童志斌《文言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年博士论文.⑩申小龙《申小龙自选集》第~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11 / 11。
窦桂梅晏子使楚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窦桂梅晏子使楚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窦桂梅晏子使楚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窦桂梅晏子使楚教学设计1【教材简析】《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
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本文写作突出特点是以人物对话来塑造形象。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开头写楚王想侮辱晏子;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最后写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文章首尾照应,思路清晰,行文紧凑,结构严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生动的故事中,体会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感受晏子语言中透出的大义凛然和爱国精神;二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了解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式。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本课教学围绕“晏子的话到底有什么样的威力,能化楚王对他的侮辱为尊重吗?”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置身于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交流的过程之中,经历思考、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过程,从而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感受到晏子机智巧妙的应答,有所感悟和生成。
【教学目标】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面不改色、安居乐业”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4、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询、学习晏子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窦桂梅《晏子使楚》教学实录课题:晏子使楚上课时间:2005年9月25日上课地点:常州市实验小学记录:倪雪莲老师师:同学们好!生:老师您好!师:刚才我们彼此的问候,从我们的表情和我们的状态,送大家三个字:“精、气、神”。
我们彼此做一个鼓励,让我们在这一堂课里互相地鼓励自己,为我们自己送上这样一句牌匾上的话。
该从哪读起?自己大声地读一读,开始——生:规圆矩方。
师:如果能像刚才问好一样,富有节奏地读,那就更好啦,读——规圆钜方。
可以用北方人的发音读——规圆钜方。
就是这个“钜”字,我特意用了三声来强调,你发现这个字上多了什么?生:这个字上面多了一点。
师:这个书法家写这个字肯定不是错字,他为什么要在这个字上加一点?大胆地想——我来说说试试行不行?比如:古人有说一句话,叫做“外圆内方”,外圆——规圆,内方——矩方。
那就是说,“矩方”指的是规矩对自己多一点,要强调自己真才实学,对自己更加要严格要求,对外要尊重礼节,所以堪称这个人做人能做到规圆矩方。
不信,来看这个人,他叫晏子。
他原名叫晏婴,在这里为什么称他为晏子呢?生:因为他是齐国的大夫,对齐国有功,他厚爱百姓,所以百姓尊称他为晏子。
师:但窦老师还要强调一下,假如我也生活在那个时代,要注意我的性别,我可能也会对国家做出了贡献,他们怎么不叫我“窦子”啊?你发现了什么?生:我个人认为,“子”是对有贡献的男人的尊称。
师:比如说“孔子”、“老子”、“孟子”……所以后人也叫他“晏子”。
说起晏子,他的故事很多很多,同学可以去看《晏子春秋》,在这节课,我们走进他一个故事,叫《晏子使楚》。
这个“使”就是“出使”,“楚”指的是楚国。
那晏子出使楚国那就是使节,到别的国家去访问,理应受到尊重,但是这楚王第一次就让晏子受到难堪。
怎么难堪的?生:钻狗洞。
师:第二次说这个国家没人,瞧不起他,说怎么让你这种人来了。
第三次呢?生:说齐国人没出息。
师:把教材拿在手里,看我们就这样聊一聊,把课文内容都了解了,楚王就这样一次一次地侮辱晏子,然而,最终的结果是:从这以后,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这就是晏子使楚的最终结局了,再大声地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快把这句话划下来,再齐读一遍。
(师写板书)孩子们,“尊敬”换个词可以说是?生:敬重、敬佩、瞧不起……师:“不敢不”可以换什么词?——可以换成不能不尊重。
还可以怎么说?生:不得不尊重。
师:真好,你能把这句话完整地说一遍吗?(生读)你读得还字正腔圆。
还有可以这么说——楚王必须尊重晏子了。
楚王只好尊重晏子了。
楚王只能尊重晏子了。
谢谢大家!那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的什么呢?一起说——生:口才。
师:在三个故事里晏子都说了什么?你可以随便选择,哪句话都行。
放开声音读一读,然后讲一讲,晏子的口才你评价一下给你什么样的印象?(生默读)生:在第二个故事中,晏子跟楚王对话,晏子拱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
师:你讲一讲吧。
生:一开始,楚王先侮辱晏子的国家,楚王问他:“为什么要派你来呢?”晏子用那种有点贬低自己的话语来回答楚王,来讽刺他。
晏子用了他巧妙的口才来维护了自己国家的尊严,还抨击了楚王的傲然之气。
师:你讲得太好了,我们仔细看,在这段话中,用了一个词语——所以。
既然有“所以”,就必然会有“因为”。
请你把“因为”送进去,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因为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师:你这样一说我们听出这晏子可真会说话,还可以把这个“因为”放在哪啊?生:因为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因为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师:行不行?这样一说我们就明白了,这晏子可真会说话,用了两个前提,最后结尾,所以就派我到这来了。
你瞧瞧这个晏子,如果用了两个“因为”,就重复了,于是就干脆不用了。
好,我们就继续谈。
生: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
有一回,齐王派大夫晏子去访问楚国。
楚王仗着自已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
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
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
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
我在这儿等一会儿。
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接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话传给了楚王。
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师:你读了这么多,这段话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生:我感觉晏子不太服气,因为去拜访别人,别人应该亲自去迎接,而楚王不但不让他进去,还要让他去钻狗洞,所以晏子就说了这段话来让楚王知道他不是好欺负的。
师:听了他的解读,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访问正常国家开城门,访问狗国钻,楚国让我钻狗洞,所以楚国是。
)这段话好在哪里?生:晏子不但保护了自己的尊严,而且还讽刺了楚王。
师:你看这晏子多会说话啊,你不是让我钻狗洞吗?那楚国就是狗国。
晏子可真会回答。
谢谢这位同学给我们的启发,我们继续谈——,还有哪里有晏子说的话。
生: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
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道理,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楚王有意安排了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来讽刺晏子他们齐国的人都是强盗。
但晏子能用淮南的柑橘来讽刺齐国的人,大家都知道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
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是因为淮南和淮北的环境不同,。
而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这句话直刺楚王的心窝,他讽刺了楚国的环境不好,楚国人的道德不好,所以我们齐国人才会被感染了,做起了盗贼来。
师:这同学说得太好了,条条都在理,他可真了解晏子。
其实,在原文里头,晏子说了一句很简单的古文,在补充教材里,找到了没有?生: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
师:这是句典故,孩子们快快背进脑瓜里,看看谁将来也能用上这句话,这句话纱笥兴捣ā?炜毂骋幌隆?/P>生: 背。
师:继续谈,谁来读?生:“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
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在补充教材里,也有这样一句,是“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晏子用简短的语言,直接就把齐国的人多势众表现出来了,楚王看晏子身材矮小,来讽刺齐国没有人了,但是晏子如此一说,让楚王大吃一惊。
晏子的话柔中带刚,刺中楚王的要害,让楚王无言以对。
师:真是太精彩了。
第一个掌声送给你,是因为你读人家的文章,读人家的语言,能把别人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这就是一个运用语言的过程。
第二个掌声送给你,是因为你刚才长篇大论,说晏子委婉地直指楚王的要害。
后人在晏子说的这个简短的一句话里面找出了三个成语——生:挥汗成雨,摩肩接踵,张袂成阴。
师:你是猜出来的还是联系着这句话想出来的?生:是联系着这句话想出来的。
师:你看看他多会联想,我们来对号入座,“张袂成阴”的意思是?生:“张袂成阴”的意思是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
“摩肩接踵”的意思是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挥汗成雨”就是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
师:把这三个成语赶紧写下来,看谁一边写一边记在心里。
(待学生写完。
)来一起读一遍——生读: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摩肩接踵,或者是比肩继踵。
师:大家说得好。
他不光是语言简练,还用了什么方法说出来的?生:用了比喻。
师:仅仅是比喻?生:还用了夸张的手法。
师:和你一样,晏子的语文学得真好。
用了夸张的方法,你说这个国家,哪里袖子举起来就能成一片云?但晏子就用这个方法一说,怎么着?生:晏子这么一说,就让楚王觉得晏子他们国家的人真的十分多了。
师:所以说这晏子的语文学得真是太好了。
刚才我们读了这么多晏子的话,请同学们总评晏子的口才给了你们什么样的印象?生1:通过读晏子的对话,我知道了晏子的口才十分好,他足智多谋,能以口舌之战打败对手,是一个人中之人,才中之才。
生2:我认为晏子的口才绝了,他不仅能反驳了楚王,还四两拨千斤,借力打力,让楚王觉得自己很没面子。
生3:我想用一句话来说晏子的口才:“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师:她和刚才一个同学一样,也利用补充教材里的话,用人家的话来点评晏子,你咋这么会学语文、用语文呀?我们不妨一起学着他,来夸夸晏子的口才,那真叫——生齐: “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师:所以课文的结尾才肯定地说:“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正如你们所说的“不得不”“不能不”尊重晏子的口才。
然而,今天有一位外交官,他对晏子的口才却是这样认为的,谁来读一读?生:“晏子的语言虽给人们的感觉是有理有据,但感觉还是做语言游戏,逞口舌之能进行外交对话,说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也获得不了真正的尊重。
”师:关于这位外交官的评价,你赞成他的观点吗?你不赞成他的观点吗?或者既赞成又不赞成,我们就把它说成“说不清”。
现在,不要和别人讨论,你自己静静地去思考,我相信,当你观点通过你的思考传递出来的时候,那就是你的声音,任何人的观点我们都赋予尊重,因为那是属于他自己的思考。
生:我非常不赞成这位外交官的观点。
因为大家都知道,晏子是出使楚国的,他靠自己的语言来反驳了楚王的话。
他的口才是很好,但他的智慧更重要。
所以我不赞成这位外交官说的话。
师:我明白了,你的意思就是晏子的口才就是源于他的智慧,对吗?还有谁想发表自己的观点?生1:我非常赞成这位外交官的观点。
因为在课文中,晏子和楚王的对话,晏子都是在讽刺楚国。
如果你是那国家的人,别人讽刺你,大家都会感到不高兴。
这样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
所以我觉得晏子虽然口才非常好,但他这样对别的国家的人说话。
虽然表现出了自己的智慧,但是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生2:晏子本来叫晏婴,人们尊敬他才叫晏子。
大家想一想,晏子代表齐国出使楚国,楚国人应该尊敬齐国的使者,但楚国的人屡屡侵犯晏子,晏子说的话,表面看起来是有情有理,但都是在讽刺楚王,有句话叫“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楚王是明着侮辱晏子,而晏子的语言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其实绵里藏针。
他并没有明着跟楚王对着干,我认为他这点是非常伟大的。
师:那你的观点是赞成还是不赞成呢?生:不赞成。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声音?生:我也不赞成这位外交官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