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是21世纪人居环境理想模式之一

合集下载

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

中文名称:生态城市英文名称:eco-city 定义: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术、文化与景观充分融合,人与自然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居民身心健康,生态持续和谐的集约型人类聚居地。

应用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城市生态学、生态工程学和产业生态学(二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求助编辑百科名片生态城市生态城市ecological city 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目录释义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城市的提出生态城市的标准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状况编辑本段释义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出现,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

关于生态城市概念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

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

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编辑本段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

花园城市
一提到“花园城市”,人们最先反映在脑海中的就是新加坡。 新加坡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瞩目的“花园城市”,与人们对 自然的关爱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追求天人合一的观念是 分不开的。 新加坡城市规划中专门有一章“绿色和蓝色规划”,相当于 我国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该规划为确保在城市化进程飞速 发展的条件下,新加坡仍拥有绿色和清洁的环境,充分利用 水体和绿地提高新加坡人的生活质量。在规划和建设中特别 注意到建设更多的公园和开放空间;将各主要公园用绿色廊 道相连;重视保护自然环境;充分利用海岸线并使岛内的水 系适合休闲的需求。在这个蓬勃发展的城市,是植物创造了 凉爽的环境,弱化了钢筋混凝构架和玻璃幕墙僵硬的线条, 增加了城市的色彩,新加坡城市建设的目标就是让人们在走 出办公室、家或学校时,感到自己身处于一个花园式的城市 之中。
• 第三,要调整城市发展模式。中小城市要不要搞大范围的土地开发
模式,要认真考虑。可以尝试小块土地出让、开发模式,这样既可以给 中小投资者创造投资空间,也降低服务业发展成本,还能保留城市形态 的个性化;调整产业结构,使服务业逐步在城市发展中占主导地位;调 整人口结构,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市,没有必要都发展成为几十万、 几百万人口的城市,人口太多带来很大压力,很多问题,更重要的是让 生活在这里的市民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
1916年,“玉溪”因横贯玉溪市区的珠江源头之一 的玉溪大河(州大河)河水澄碧透亮,如玉带潺潺流 淌在万亩田畴之中而得名,沿用至今。
云南玉溪积极建设生态城市(2006-02)云南玉溪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中心 城区建设“九大项目”之一的玉溪大河防洪水系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和景观改 造工程竣工,标志着玉溪生态城市建设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据悉,玉溪大 河道线全长约2500米,防洪标准确定为50年一遇。河道断面形式以梯形为主, 河底宽27米,河面宽36.6米,河堤高2.4米。防洪水系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和 景观改造主要包括河道整治及驳岸改造工程、配套实施每侧60米绿化、亮化、 活动广场、建筑小品等工程、完善7座人行跨河桥梁、2道水闸、河道两岸交 通等设施公共建设及河滨路458米延长段道路建设,此次估算项目投资1.6亿 元。 整治完成后的玉溪大河,不但满足了中心城区防洪标准的要求,还改善了市 容市貌,完善了市政府基础设施,对带动周边土地资源综合利用,盘活土地 资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走生态环境招商之路,将起到积极 促进作用。

《市政学》习题及答案

《市政学》习题及答案

《市政学》习题及答案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市政学作业一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最早对城市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是。

2、城市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升。

3、纵观城市的产生过程,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出现,使得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成为可能。

5、城市的功能是城市的一种机能或能力,我们又称之为。

6、是城市复杂系统运转、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的根本保障。

7、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核心在于:。

8、市政管理有三个环节:、与。

9、是城市营销的目标。

10、使城市政府具有更强的信息获取与控制能力。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城市结构主要包括城市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三个方面的内容。

A.开放性结构B.经济结构C.信息化结构D.以上都不是2、下列不属于城市功能特征的是()。

A.系统性B.层次性C.变动性D.主导功能3、影响城市规模的因素有()。

A.自然环境B.地理位置C.经济实力D.以上都是4、以下不属于市政学研究对象的是()。

A.市政主体B.市政客体C.市政水平D.市政管理规律5、()是城市营销的支撑。

A. 城市规划B. 经营土地C.主导产业D.品牌建设6、数字城市的研究最早起源于()。

A.三维城市模拟B.数字地球C.数字社区D.数字地球7、城市品牌的塑造不包括()。

A.产品品牌B.形象品牌C.主导产业D.以上都不是8、城市无形资产包括()。

A.桥梁的冠名权B.城市文化C.城市形象D.都有9、一个城市()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城市竞争力的强弱。

A.流量经济B. 全球化程度C.创新环境D.人力资源10、城市规划编制的原则不包括()。

A.整合原则B.经济原则C.安全原则D.服务原则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城市2、市政学3、经营城市4、数字城市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简述城市的系列特征。

2、简述中国城市化的方针3、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创森知识(1)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相关知识

创森知识(1)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相关知识

创森知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相关知识(1)1. 国家森林城市是怎么由来的?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16届会议上,提出了“关于人类聚居地的生态综合研究”,“生态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1999年10月,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在一份题为《为人类和地球彻底改造城市》的调查报告中指出,城市要实现“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森林城市”的理念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到20世纪后期,生态城市已经被公认是21世纪城市建设模式。

从2004年起,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启动了“国家森林城市”评定程序,制定了《“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和《“国家森林城市”申报办法》。

同时,每年举办一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

2. 森林城市的概念是什么?森林城市的概念是,城市地域范围内,包括城市建成区及周边区域的城市森林培育良好,森林绿地与城市建设布局合理,由以树木为主体的绿色植被面积较大,森林覆盖率较高;城市基本实现绿化、美化,森林绿地对城市环境的改善作用明显,能基本平衡和补偿城市环境负效应;森林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城市居民拥有良好的绿色居住及工作环境,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状态良好的城市。

3.什么是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在市域范围内形成以森林和树木为主体,城乡一体、稳定健康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于城市居民身心健康,且各项建设指标达到规定标准并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授牌的城市。

4.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宗旨是什么?200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为首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作出“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重要批示,成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宗旨。

5. 为什么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以人为本,全面推进我市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弘扬城市绿色文明,提升城市品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构建和谐城市的重要载体。

2.3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教学设计(1)-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2.3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教学设计(1)-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二章城镇和乡村第3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这节课是本章的第三课时,是对第二章前两节中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在教材中完整地反映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

本节课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城镇化、城镇化的地域差异、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进程和各阶段特点。

3.通过学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1.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的地域差异及其成因。

2.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应解决措施。

3.能举例说明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师准备:挂图、课件、投影仪等;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导入新课】教师课件展示《世界夜间灯光分布图》,并介绍:苏奥米国家极地轨道伙伴卫星(Suomi NPP)是美国最新一代气象卫星。

其搭载的可见光/红外成像辐射仪(VIIRS)传感器,能够过滤掉极光、森林火光等非城市灯光,捕获到城镇中居民点、车流、路灯等发出的低强度灯光。

教材图2-32是科研人员通过收集该卫星2016年多个月份的数据,合成得到的卫星影像。

读图思考:1.对照世界地图,看一看世界城市分布与夜间灯光分布是否一致。

2.世界上有的区域夜间灯光闪耀,有的区域夜间则一片漆黑。

夜间灯光分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讲授新知】一、城镇化什么是城镇化?(通过图分析城镇化的内涵,本部分可以采取学生讨论→学生讲解→教师评价→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1.城镇化概念:城镇化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城镇化表现(1)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3)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4)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5)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随之发生显著变化。

生态城市标准和定义

生态城市标准和定义

生态城市生态城市生态城市ecological city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尖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尖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______________ 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尖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_______________统与生物的尖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所谓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简单地说就是社会一一经济一一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蕴涵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具体地说,社会生态化表现为,人们拥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人口素质、生活质量、健康水平与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有一个保障人人平等,自由、接受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

经济的生态化表现为,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消费、交通和住居发展模式,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推广生态产业和生态工程技术。

对于经济增长,不仅重视数量的增长,更追求质量的提高,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节约能源、提高热能利用率,降低矿物燃料使用率,研究开发替代能源,提倡大力使用自然能源。

浅析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理论与构建

浅析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理论与构建

29浅析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理论与构建崔怡雯(陕西服装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2046)摘要: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城市空间主要成为人们的活动空间。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的提出很快就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成为城市建设的一个热点。

然而近年来。

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对其的重视也越来越重,人们希望借助一定的技术来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城市。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技术;自然一、前言城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的场所,所有的成产和消费都是在城市中进行的。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进入到人类的视野,城市作为主要的参与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在设计城市时减少消费资源和生产的污染成为建造可持续发展城市的主要内容,从而引出一个全新的概念“生态城市”。

二、生态城市概述“生态城市(Ecopolis ,Ecoville )”一词渊源于德国的柏林,但作为一个概念首先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 )”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

它的内涵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

前苏联生态学家O.Yanitsky ,美国生态学家Richard Register ,国内生态学家马世骏、王如松、宋永昌、王祥荣、城市生态学家黄光宇、王发曾等都对生态城市进行了研究。

生态城市现已超越了保护环境即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都保持协调的层次,融合了社会、文化、历史、经济等因素,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体现的是一种广义的生态观。

三、我国生态城市构建的基本现状及主要类型(一)我国生态城市构建的基本现状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左右就对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

在我国最早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的是江西省宜春市,在城市的建设时利用各个学科的知识理论,例如:生态工程学、系统工程学等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结合可持续发展观的思想建设一个在一个市的行政范围内来调控一个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使其结构、功能向最优化发展的城市。

(二)我国生态城市主要类型资源型的城市是依靠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发展起来的城市,矿产资源是城市的主要经济结构,整个城市的人口组成就是矿产单位的职工,其文化和人们的生活印记都是跟矿产相关的元素,并且利用矿产资源来制造城市的附属品,打造属于这个城市独有的地域特征文化。

生态建筑资料

生态建筑资料

生态建筑资料生态建筑与建筑生态化摘要:文中阐述了生态建筑的基本概念,建筑生态化的基本特征,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条件以及目前生态建筑发展的动态,并就发展中国家发展生态建筑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生态建筑建筑生态化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1、生态技术和生态建筑人、建筑、环境是建筑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生态问题日趋严重,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方式。

特别是1992 年178 个联合国成员国通过了《里约宣言》,为促进地球生态系统的恢复,实现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

生态技术在这一背景下,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快车和实现保证。

生态技术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注意整个系统的优化,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浪费和无谓损耗,以较小的消耗获得丰厚的目标,从而获得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建筑领域内,从德国托马斯《太阳能在建筑与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一书出版到近年来美国建筑界的绿色建筑运动,从北京大兴义和庄的“新能源村”建设到国外在生态高技术下建造的各种形式的生态建筑,可以说,生态建筑的发展在理论上、技术上以及建筑设计的实践上都取得可喜的成就。

生态建筑有时又被称为“节能建筑”、“绿色建筑”,严格地讲都是不全面的。

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是指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原理,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组合体的构筑物。

2、建筑生态化生态建筑从早期仅停留于对气候、生物反应的关注到今天运用替代能源,注重建筑生态高技术的研究,人们对建筑有了更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筑生态化问题。

它是将建筑融入大的生态循环圈,从整体的角度考虑能源和资源流动,将建筑建造、建筑设计、建筑使用过程中的消耗、产生纳入整个生态系统来考虑,从而改变资源与能源单向流动的方式,趋向良性循环的模式。

我心中的生态城市作文(精选20篇)

我心中的生态城市作文(精选20篇)

我心中的生态城市作文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

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心中的生态城市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心中的生态城市作文篇1在我心中的生态城市是有生物、有水、有空气、有花园、有高楼大夏、有汽车、有游泳池、有运动场等等的东西,我心中的生态城市。

可在现实生活中,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我们要保护好这美丽的生态城市!要保护好自己的家园!那我们要怎样保护她呢?我们要养成以下几点标准:(1)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2)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3)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率高;(4)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生活质量高;(5)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环境质量高;(6)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性;(7)居民的身心健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8)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

”我心中的生态城市作文篇2宜春,我心中的生态城。

一方水土,孕育了一群纯朴善良的人民,一座多情的山,勾起了无数游子对故乡的眷恋,一江秀水,流淌了千百年来许多仁人志士为你写下的千古赞歌。

美丽的宜春,有多少人为你风情万种的风姿所陶醉,多少人,为你人文荟萃的昌盛文化所鼓舞,又有多少人,为你质朴纯洁的民风所感动,美丽的宜春,我心中的生态城!一阵阵清风像月色一般,梳理您的长发,拨动您的心弦;一道道清泉像月光一般,洗尽您的脸庞,滋润您的心田,这就是明月山。

关于生态城市研究的理论综述

关于生态城市研究的理论综述

国内外关于生态城市研究的理论综述摘要: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阶段,资源和环境矛盾突出,建设生态城市是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研究现状和实践情况,研究表明: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但普遍忽视了产业发展问题;国外生态城市发展模式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生态城市发展理论研究已严重滞后于实践,急需针对中国现有城市和新城开发的产业选择与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分类指导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

关键词:生态城市内涵评价指标设计原理1、引言短短 300 年的工业文明历程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地球的资源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这在城市地区表现更为集中和明显。

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为特征,造成了城市人口膨胀、资源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城市病”[1]。

摒弃工业文明理念下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生态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已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潮流与趋势[2]。

生态城市是对传统城市发展模式的重大变革,它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把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高效生态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合理规划城市布局,重构城市交通、建筑与土地利用方式,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3]。

生态城市的内涵与发展目标与党中央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等理念完全一致,是根治“城市病”,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与实践主要关注土地利用、建筑、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产业发展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然而,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支柱,是生态城市建设成功与失败的关键。

因此,有必要系统梳理与生态城市产业发展相关的理论,总结国内外实践情况,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2、生态城市的内涵2.1生态城市的起源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提出来的[4]。

生态城市潜在经济效益的研究

生态城市潜在经济效益的研究

生态城市的潜在经济效益【摘要】生态城市是21世纪城市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

它是在社会高度发展,经济昌盛、政治民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的城市模式。

生态城市不仅能够满足人类与自然融洽相处,相互依存,实现人类身心的愉悦,而且可以为人类带来无尽的经济效益。

生态城市就是潜在经济效益的代名词。

深圳市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的窗口,通过大力建设生态城市,从中收获了极大的经济效益。

本文将以深圳的生态城市建设为依据,分析和研究生态城市的潜在经济效益。

【关键词】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正文】“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1]一、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生态城市”内涵可以看出,生态城市是在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高度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城市模式。

生态城市不仅可以提供良好、自然、优美的生存环境,而且可以提供高度发达的技术和完善的社会保障,是人类与环境、技术与自然的完美融合,是人类理想的家园。

中国工程院院士金鉴明指出,目前我国普遍存在“大城市不大,中城市不活,小城市不强,小城镇不优”的现象,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城市病日趋突出。

正是面临这样的城市化问题,生态城市的发展成为必然。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水平加快,一个城市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作为保证,否则,实现可持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

然而,我国的一些大中城市在城市化推进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重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生历年真题名词解释部分

重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生历年真题名词解释部分

名词解释2010年1.都城:中国古代多为中央集权统一的封建国家的政治军事中心,往往也是国家经济中心之一,大多按规划营建,遵照封建社会的城制及都城规划传统,规划宏伟,布局严整,有几重城墙。

2.元大都:元代忽必烈在金中都附近建立的新都城,由刘秉忠主持规划建设的,元大都规模宏大,是当时世界著名的大城市,具有统一的规划、执行、贯彻,它继承了“三套方城、官城居中、中轴对称”的手法,也是《考工记》中“旁三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充分体现。

3.生态城市广义上: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更深刻的认识基础上的新文化观、新发展观,是按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上: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规划,以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4.威尼斯宪章:又称《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1964年5月,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通过,是国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一个重要文件,是关于保护文物建筑的第一个国际宪章,确定了文物建筑的定义及保护、修复、发掘的宗旨和原则,其指导意义延续至今。

5.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6.城镇化:也称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包括人口职业转变,产业结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转变,城市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7.历史街区(历史地段):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构筑物、建筑物,且风貌相对完整的地段,应具有具体生活的内容。

8.陪都计划: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迁回南京,造成重庆这个畸形发展的城市经济出现严重危机,国民政府为安定人心,重新定重庆为“永久陪都”,并编制了“陪都十年计划”。

9.容积率:又称建筑面积毛密度,指一定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值。

10.城市热岛: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水面偏少,生产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大量的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区要高的现象2009年1.未央宫:西汉长安城的一宫殿。

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生态城市建设

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生态城市建设

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生态城市建设张天俊摘要:在21世纪的今天,环境对于人类发展的影响已经被大家所共识,城市内部环境的改善不但关系到市民日常生活的舒适性,更让一个城市的形象得以提升。

新一轮的城市更新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国家级园林城市建设的热潮。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城市绿化面积的增长确实让这个城市更加的美丽,市民生活更加舒适,但是我们同时应该注重城市整体环境的营造,结合城市的历史、文化、民生进行合理的改造和更新,更应当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园林城市建设。

把从园林城市的建设提高到宜居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的更高阶段。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宜居城市、生态标准走可持续生态城市的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全世界目前已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中,预计2025年将会有2/3人口居住在城市,因此城市生态环境将成为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在城市中集中了大量社会物质财富、人类智慧和古今文明;同时也集中了当代人类的各种矛盾,产生了所谓的城市病。

诸如城市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地面沉降、噪音污染;城市的基础设施落后、水资源短缺、能源紧张;城市的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宅短缺、土地紧张,以及城市的风景旅游资源被污染、名城特色被破坏等。

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城市所具有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功能的正常发挥,甚至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

今后10年是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阶段,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环境问题是否处理得好是涉及全球环境问题改善的重要方面。

因此,如何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统一,就成为国内外城市建设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可持续发展理论也开始由概念走向行动,人们的环境意识正不断得到提高。

当今世界一些发达国家,伴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使现代人对生态需求与消费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显得重要。

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概念与其它概念辨析学院:生态环境学院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班级:一班姓名:王飞学号:061514710㈠生态城市(Ecocity)这一概念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起的“人与生物园(MBA)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

概念提出之时,恰逢构成全球化体系的产业经济基础由工业文明转向后工业文明。

这一崭新的城市概念和发展模式一经提出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其内涵也不断得到发展。

生态城市不仅仅出于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目的,也并非单纯追求自然环境的优美,它还融合了社会、经济、技术和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内容;生态城市摒弃了狭隘的环境观念,强调在人——自然系统整体协调的基础上考虑人类空间和经济活动的模式,发挥各种功能,以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实现自身的发展,即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共生系统的全面持续发展,体现的是一种广义的整体的生态观。

可以说,生态城市已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的概念了。

生态城市中的“生态”二字实际上是指其本意,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从其内涵上讲,生态城市是一个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价值的综合性概念。

它不只涉及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即不是狭义的环境保护,而是一个以人为主导、以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以资源流通为命脉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统一的复合系统。

“生态城市”的内涵远在于其社会的和谐,在于其对人性的尊重,在于具有维护社会正义的社会机制,在于其居民的安居乐业。

简单的说,生态城市是一种经济高效、环境宜人、社会和谐的人类住区。

科学的生态城市概念应该是对传统城市发展模式和发展观的批判的继承和发展,至今为止,学术界对生态城市还未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国际组织与机构先后从不同角度对生态城市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并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有关生态城市概念的论述。

目前,国内外主要学者对生态城市的定义大同小异,现分列如下: ①1984年,原苏联生态学家扬诺斯基(N.Yanitsky)提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是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一种理想栖境。

生态城市发展与建设模式_达良俊

生态城市发展与建设模式_达良俊

2009(7)
12
生│态│修│复 本 期 聚 焦
代表人物 Registe(r 1987) Downto(n 2009) Yanisk(y 1981) 宋永昌(1994) 王如松(1988) 黄光宇等(1 9 9 7 ) 黄肇义等(2001a) 邬建国(2009) 王如松(2009)
表1 生态城市概念比较分析 概念要义 生态健康、与自然和谐共存,保留城镇社会、美学的丰富多样 提升、改善居民文化、生活方式 “物质、能量、信息”三要素高效利用,良性循环 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生态系统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有效利用、良性循环 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 自然和谐、社会公平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 可持续发展城市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 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社区
关于生态修复的理论和实践还有许多需要深入研究的地方,如生态修复机制、生 态修复模式、途径、技术,生态修复的规划和设计等。希望本期主题的推出对我国生态 城市建设能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文章编号:1 0 0 9 - 6 0 0 0 ( 2 0 0 9 ) 0 7 - 0 0 0 1 1 - 0 7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理论依据 田园都市理论 田园都市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工程学原理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 理论综合
生产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 为生存与发展状态皆优、皆佳的,且
挖掘市域内外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 所追求的发展也应是循序渐进的动
建设一类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 态型。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
与“发展”的双重状态及其动态特征 三个方面也正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

生态城市标准和定义

生态城市标准和定义

生态城市生态城市生态城市ecological city 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所谓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简单地说就是社会——经济——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蕴涵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具体地说,社会生态化表现为,人们拥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人口素质、生活质量、健康水平与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有一个保障人人平等,自由、接受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

经济的生态化表现为,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消费、交通和住居发展模式,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推广生态产业和生态工程技术。

对于经济增长,不仅重视数量的增长,更追求质量的提高,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节约能源、提高热能利用率,降低矿物燃料使用率,研究开发替代能源,提倡大力使用自然能源。

环境的生态化表现为: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建设】生态城市建设论文

【建设】生态城市建设论文

【关键字】建设生态城市建设论文浅议生态城市建设摘要: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城市的人居环境,回归自然成为人们的追求。

本文通过论述生态城市建设,反映出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于认识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体现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与协调,更加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

关键词:生态城市;内涵;生态建设;生态建设目标1 前言从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到道萨迪亚斯的人类环境生态学,都寄托着人类对自身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理想型城市的向往,人们一直在追求探索着理想的生活住区。

在中国,无论是劳动人民对自然规律经验积累的风水理论和技术,还是古代圣哲们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理念,都映射着古代城市建设中人们尊重自然生态环境的思想。

当早期传统聚落的生态化意识觉醒,人类对与环境的价值观发生了转变。

工业文明发展所带来的城市环境污染、公害事件及世界资源能源危机,迫使人类重新认识和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生态城市(Ecopolis)作为面向未来城市新的发展模式被人们提出,它是人类生态价值取向的结果,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向,是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形式。

生态学家O.Yanitsy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其中人们的创造力和生产力能够充分发挥,技术和自然充分融合,同时人的健康和环境质量同时受保护,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资源良性循环。

“生态城市”与普通的现代城市有着本质的不同,生态城市中的“生态”是综合的、整体的概念,蕴涵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内容,包含了生态产业、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

生态城市是以一定区域社会、经济、自然持续发展为根底而存在,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是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共存的复合系统。

2生态城市的概念麦克哈根认为,如果要创造一个善良的城市,而不是一个窒息人类心灵的城市,我们需要选择城市和自然,缺一不可。

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与特点

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与特点

一、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及特点(一)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生态园林城市(Ecological Garden City)是具有宜人的生态环境和美好的城市景观,是人们在目前生态环境恶劣、城市景观特色不突出的状况下,渴望实现的一个理想城市建构模式。

它是一个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组合,具有“生态城市”的科学因素和“园林城市”的美学感受,赋予人们健康的生活环境和审美意境。

具体地说,生态园林城市首先应该是一座绿色的园林城市。

城市绿地覆盖率较高(50%以上)。

市区内遍布公园、街心花园草坪广场,住宅庭院化、街道林荫化。

绿地点、线、面连接成片。

市区周围的山丘也为绿树遮掩,海滨、湖滨和河流旁形成一条条绿色走廊。

生态园林城市又是一座环境质量良好的城市。

空气清新,有害气体的含量保持在最低水平(污染指数在50以下,即一类空气标准)。

无酸雨、扬沙之虑。

河水清澈,水质应保持1-2级。

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后被安全输出。

城市通风良好,排水顺畅。

生态园林城市还是一座宁静的城市。

交通运输由高耗能、高污染、高噪声、高事故转向使用清洁能源,低噪声、低事故,污染能自然净化,生产和车辆发出的噪声被严格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噪声源和居民区之间被森林、高墙等隔开。

生态园林城市还是一座美的城市。

城市园林既是天然的自然景观,又是高雅的人文景观,是人间最美丽的画,更是最激动人心的诗。

植物的形态美、色彩美、动态美、意境美绚丽多姿,丰富多彩。

春天的花,夏天的绿,秋天的色,引人人胜。

大型园林以开放型空间为主,依山傍水,奔放豪迈。

小型园林以封闭空间为主,小巧玲珑,纤细秀美。

由于园林风景,是处在蓝天白云之下,有阳光、雨露、朝日、晚霞,气象万千,千姿百态,情景交融,使人沉浸在无限美的享受之中,精神境界不断得到升华,而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建筑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能最大可能地充分利用天然、再生能源,使用的是可循环再生的、无害、无污染材料,环境整洁幽雅,废弃物收集达到100%,并讲究高尚的文化品味,能提供高品位的景观和文化享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城市是21世纪人居环境理想模式之一
工业革命以来,城市的内容和形式发生巨大的变化,带来了物质文明的空前繁荣,使城市的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加强了城市的集聚力与辐射范围,构建了整洁有序的城市物质环境,同时也提供了完备的城市市政服务设施,极大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加速了城市的发展。

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复杂的矛盾,引起“城市病”在世界范围的流行。

住房短缺,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物质文明不是改善城市环境的根本手段,相反会加剧城市的环境恶化。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城市面临着早期工业化国家的环境污染和急剧膨胀的人口包袱双重危机,环境和发展之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尖锐矛盾。

人们怀念过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向往回归自然,远离城市的喧嚣。

但是社会发展到现在,人们已经离不开城市。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也是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是国家经济的增长点。

城市建设的本身不可能自发地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健康有序地发展,只有借助外部力量指引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

这外部力量是一种思想、一种共识,它既要符合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又要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心理要求。

既然摈弃城市,回归自然不可能,为什么我们不能将自然引入城市,使城市自然化、生态化。

国际上将这种自然化、生态化的城市称为“生态城市”。

1 生态城市的渊源
“生态城市”是在城市生态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人居环境模式,由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1981年首次提出的,虽然是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学说,生态城市的历史渊源却很久远。

早在3000 年前,中国人就已形成了一套人类生态理念体系,“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

而在古代欧洲城镇和美国西南部的印第安人村落也能看到生态城市的雏形。

18世纪末到19世纪,工业革命给城市带来的人口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等弊端日益暴露出来。

人们要求与大自然融和、恢复良好生态环境的愿望日益强烈,如傅立叶的“法郎基”欧文的“新协和村”、霍华德的“明日的田园城”等无不体现了这一美好愿望。

限于当时的条件,这些愿望没有得到很好实施。

后来人们又提出许多理论,如意大利嘎涅的“工业城”、法国柯布西埃的“光明城”、英国恩维的“卧城”(或卫星城)、赖特的“广亩城”等,其基本思想都体现了生态规划的原则,实现城市的生态良性循环。

而真正进行有意识、有组织地系统性的研究始于近代20世纪20~30年代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复兴于60~70年代的环境和资源危机引起的系统生态学的研究,繁荣于80~90年代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在1981年前苏联科学家由此衍生出“生态城市”的概念,提出“生态城市”的理想居住模式。

生态城市建设则开始真正走向其实施阶段。

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徘徊和停滞之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紧跟国际发展的趋势,自80年代初以来得到了迅猛复兴和发展,至1990年己经形成了一套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为指导的建设理论与方法体系。

我国的不少城市已提出要建设生态城市的设想,并积极采取步骤加以实施。

如长沙提出要建设生态经济市,江西提出要建设生态经济区,云南提出要建绿色经济省,上海、大连、株洲等要建设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已成为当今中国城市发展的主流,并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2 生态城市的含义
简单地说,生态城市的含义就是指生态上健康的城市。

它是技术和自然地充分融合,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这里的“生态”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二是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协调。

换句话说,就是指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
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即高效、和谐的人类栖地。

从目前的认识水平和建设生态城市的需要出发,可以将生态城市的含义作如下理解:(1)从生态哲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实质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生态城市的价值取向所在。

且只有人的社会关系和生态意识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才能实现;(2)从生态经济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经济重在质的发展,而不仅仅是量的增长;(3)从生态社会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教育、科技、文化、道德、法律、制度等都将生态化;(4)从城市生态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功能稳定,达到动态平衡状态;(5)从城市规划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建筑广泛应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城市景观成为城市文化的空间构成与表现;(6)从地理空间角度看,生态城市是一城市化区域、城乡复合体,城与乡融合、互为一体,这里城与乡只是分工上的不同,与传统城市和乡村对立的二元经济模式有本质区别。

上述几方面不是孤立的,它们共同构成了生态城市的“神”和“形”。

因此,在“生态城市”中的“生态”的概念并不等同于自然界中“生态”的概念。

城市的生态系统不仅要遵守自然界的“道理”,还要遵从人类经济活动和城市运行活动的“事理”和人类社会行为和心理行为的“情理”正是“道理”(即自然规律,如天文地理等)、“事理”(即对人类活动的合理规划管理,如政事农事等)、“情理”(即社会行为的准则,如伦理法则等),三者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控制着城市的物流、能流、信息流自我调节的生态平衡系统。

&n
bsp;3 建立生态城市的方法
首先,应让人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创建生态城市的重要性。

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为建立生态城市尽责、尽力,这是一种自觉参与的。

玛格丽特说:“千万不要怀疑一小群深思熟虑、富有责任的市民可以改变世界,事实上,这样的事一直在发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市民的参与将会改变一切。

其次,如果没有强大的执行力量去贯彻所制定的有关政策措施,是无法保证生态城市建设的进行,美好的蓝图将永远是镜中花、水中月,遥不可及。

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如工业、能源、交通、建筑、绿化、通讯、文教、环保、医疗、宣传等。

要将这些方面都纳入生态城市建设的轨道上来,没有一个专门负责生态城市建设的统一的职能部门是不行的。

该部门应以市长或副市长为负责人,主要负责生态城市建设的规划、决策、组织、协调和监督,同时也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宣传、咨询、交流和推广中心。

再次&要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实现宏观调控。

在此之前,首先要组建一支专门负责苏州生态城市建设的科研队伍,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内容包括:进行城市发展的区域分析;调查和研究与城市有密切联系的区域范围内的资源利用与分配,经济条件的变化发展;对生产力布局和城镇间分工合理化的客观要求,寻找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的科学依据。

这些涉及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等领域,需要各学科专家之间相互交流,互为补充,构建出和谐、高效的城市生态关系,为城市的定位、城市的土地合理利用制定科学的策略。

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应以城市人类与城市环境的关系为研究对象,进行城市生态调查,了解城市的生态特征、生态过程、生态问题和生态趋势,认识城市环境的生态潜力和制约因素,以及城市中人类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对城市“生态和谐度”作出正确合理的评价。

根据此综合评价进行区域整体生态规划,确定城市的人口、土地、资源、环境的合理标准,确定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绿化、生态交通、生态建筑、生态能源、生态文化、生态社区建设的理论和方法,等等,实现城市乡村化、园林化。

人类来自于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当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应根据城市的规划理性地进行宏观调控,运用生态学原理改造人居环境。

譬如,保护或修复溪流、江河、岸线、湿地及泉水;建立城市果园、温室、屋顶花园,将乡村引入城市,让农业
地区发展成为城市的大门;给予自然生物若干片环绕城市的自然栖息地(绿带而非郊区),或者城市内的自然生物栖息地(在公园内或沿着修复的小溪和滨水岸线),确保自然生物与城市的共生。

同时,人类又具有社会性,在城市建设中也不应忽视邻近区域或是相互关联区域的建设,包括保护中等密度的邻里建设并使其中心更具活力;收缩低密度的邻里区域,把开发集中在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若干郊区中心,停止远离郊区中心的开发等等。

同时,高层建筑、高密度的商业区固然有其负面影响,但是适当的高度和密度,可以节约大量土地,有利于节能、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步行、自行车或公交出行方式的推广。

另外,建造多层次的温室、屋顶花园、步行林荫路、设置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和令人愉悦的公共设施,将各种生物要素伸入和穿过城市,使得城市景观充满自然之趣,以满足人们视觉上和心理上的需求。

第四,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制定合理有效的制度、措施和方法,即建立法律条令保证生态城市的顺利进行。

建立适应生态城市建设的法规综合体系,使生态城市的建设法律化、制度化,是保证其战略、政策和措施顺利实施的有效途径,这样生态城市建设得到法律保证,有法可依,对不符合生态城市建设的行为就可采取必要的行政、经济甚至法律手段,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

4 结语
生态城市是一种以和平为功能的建设观。

建立生态城市不仅仅涉及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改造和建设,还涉及到人们的观念、意识、伦理和生活方式,因此需要各学科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综合分析、系统进行。

目前,人类不仅要和自然作斗争,也要和自身作斗争,而生态城市将结束这场自我毁灭的战争,结束和自然为敌的状态,创造一个舒适、宁静的人类居住环境。

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