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手术预防用药指南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第一篇: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预防用药的适应证
第一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第二一般情况下,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不需预防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
(一)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超过该类手术的特定时间或一般手术持续时间超过2小时、污染机会多;
(二)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
(三)异物植入术,如腹外疝人工材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手术等;
(四)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
(五)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病菌所致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异常增高;
(六)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有感染高危因素;经皮肤内窥镜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者。
预防用药的选择
第一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患者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
第二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作
为预防用药。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是进入腹腔空腔脏器的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革兰阴性肠杆菌,建议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具体预防用药选择见附表,表中所列抗菌药物的剂量均为成人剂量。
2022妇产科围术期抗生素的使用全文
那么国外指南是如何规定的呢?
2015年《WHO孕产妇围产期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推荐,剖宫产手术切
皮前预防性、单剂量使用一代头抱或青霉素。
2017年加拿大妇产科医生协会(SOGC)《产科手术抗生素预防治疗》规 定,预防性抗菌药应于切皮前15~60 min给药。
re- cords [ EB/OL ].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 e- public of China , 2011 [ 2020-05-08 ].
[6]SiChuan Pharmacy Administration andQuality Control Center . Implementation R ules of Perioperative Prophylactic Application of Antibiotics in Sichuan Province (四川省围手术期预 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实施细则)
2022妇产科围术期抗生素的使用(全文)
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手术创伤程 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概率和后果 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以及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 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是否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市第四人民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围手术期应用指南》、《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等有关规定,为进一步规范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规定:
一、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二、预防用药基本原则(一)种类:应选用杀菌剂,不宜选用抑菌剂。原则上应选择一、二代或三代头孢类等药物,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二)剂量:应给足剂量,静脉快速滴入;
药物溶媒量100~150ml(成人)为宜,不宜用大量液体长时间慢速滴入。
(三)给药时间:应在切皮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参考抗菌药物的达峰时间和半衰期),剖宫产术应在结扎脐带后给药。
(四)给药地点:手术室。
三、预防用药条件(一)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主要应加强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应用抗菌药物: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超过3小时)、污染机会增加;
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会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
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
4、年龄大于70岁;
5、糖尿病控制不佳;
6、恶性肿瘤放、化疗中;
7、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
(二)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污染手术(Ⅲ类切口手术):
I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制度
I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制度
第一篇:I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制度
XX人民医院
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一、为了加强l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有关文件,结合我院具体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Ⅰ类切口(或清洁切口)是指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 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三、I类切口感染发生率约为1%,故一般的l类切口手术, 如头、颈、躯干、四肢的体表手术,无人工植入物的腹股沟疝修补术、甲状腺腺瘤切除术、乳腺纤维腺瘤切除术等,大多无需使用抗生素。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
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
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
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等;
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四、I类切口手术的确需用抗菌药物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并在术前上级师查房记录、术前小结或术前讨论中明确填写手术切口类别,以及预防使用菌药物的理由。
五、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为头孢类,尤其是一代头孢,如头孢唑啉和头孢拉定。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头孢唑啉1-2g;头孢拉定 1-2g;头孢呋辛 1.5g;头孢曲松 1-2g;甲硝唑 0.5g。
六、抗菌药物给药方法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关规定,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具体应用方法:择期手术:手术前应用第一次抗生素需手术中追加使用者,在术中追加使
妇产科用药指南范文
妇产科用药指南范文
一、孕前用药
1.叶酸:孕前及孕早期服用叶酸可以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剂量为每
天0.4毫克。孕前3个月开始服用,直到孕早期结束。
2.预防性抗生素:妊娠前有感染倾向或存在慢性感染的妇女,可以在
怀孕前进行感染治疗,以预防感染对胚胎的不良影响。
二、孕期用药
1.孕期呕吐:在缓解孕妇呕吐的用药中,可以使用多潘立酮、维生素
B6、片剂或各种中成药如复方川乌胶囊等。
2.高血压疾病:如果妊娠期出现妊高征或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可以使
用甲状腺素类药物、降压药物如甲氧氯普胺、α-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
3.肝内胆汁淤积症:这是一种妊娠期特有的胆汁分泌障碍疾病,常使
用的药物是乙肝免疫球蛋白和胆汁酸结合剂如草酸巴比妥、乙胺丙酸钠等。
4.维持妊娠:有些妇女如果在先兆流产或习惯性流产等情况下,医生
可能会考虑使用黄体酮来维持妊娠。
5.抗生素:孕期出现感染时,抗生素的选择应遵循孕妇用药的原则,
一般选择对胎儿的影响较小的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药物、阿莫西林等。
6.其他疾病的治疗:根据病情的不同,还可能应用其他药物,如抗心
律失常药物、神经性疼痛药物等。
三、分娩期用药
1.合理用药:在分娩期,可以根据需要合理使用镇痛药物。一般情况下,可以使用哌替啶、吗啡等镇痛药物,符合条件的也可以尝试无痛分娩。
2.加速宫缩:如果分娩进展缓慢,可以使用催产素类药物如催产素或
者前列腺素类药物进行催产。
3.防治感染:在分娩过程中,有可能感染风险增加,医生可能会根据
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或治疗。
四、产后用药
1.合理用药:产后可以根据需要使用止血药物、镇痛药物、清宫药物等。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精心整理
XX 医院Ⅰ类切口手术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下称预防用药)的管理,促进合理用药,减少细菌耐药,达到医院等级评审指标要求,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外科手术部位感操作。的全身性感染。
第六条Ⅰ类切口手术范围及名称
Ⅰ类切口手术范围:包括甲状腺、乳腺、腹股沟疝、关节镜检查、颈动脉内膜剥脱、颅骨肿物切除、内眼手术和冠脉造影等血管介入诊断,以及心脏、颅脑、膝髋关节、肾脏手术。
Ⅰ类切口手术名称如下:
(一)甲状腺手术:甲状腺切除术、甲状腺部分切除术、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甲状腺病损切除术、甲状腺根治术、甲状腺改良根治术;
(二)乳腺手术:乳房切除术、乳房部分切除术、乳房次全切除术、乳房改良根治术、乳房根治性切除术、乳房扩大根治性切除术、乳头切除术、乳腺腺叶切除术;
(三)腹股沟疝手术(包括补片修补术):腹股沟疝修补术、腹股沟直疝
流术;
心脏乳头肌修补术、主动脉瓣膜下环切除术、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卵圆孔未闭修补术、心内膜垫缺损修补术;
(十一)肾脏手术:肾切除术、肾部分切除术(脓肿除外)、肾根治性切除术、肾囊肿切除术、肾固定术、肾修补术、肾上腺切除术、肾上腺部分切除术;
(十二)妇科手术:输卵管切除术、输卵管妊娠切开取胚术、附件切除术、卵巢畸胎瘤剥出术、子宫肌瘤剥出术(除外截石位手术和经阴道手术);
(十三)口腔手术:面颈部未涉及口鼻腔和唾液腺的脂肪瘤切除术、未发生感染的鳃裂囊肿摘除术、下颌下腺良性肿物切除术;
妇产科抗生素使用指南
引言概述:
妇产科领域的感染和炎症是常见问题,抗生素的使用在这个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正确或滥用的抗生素使用可能会导致多种问题,包括耐药性的增加和不良药物反应。为了帮助妇产科医生正确、有效地使用抗生素,本文将探讨妇产科抗生素使用的准则和指南。
正文内容:
一、抗生素的适应症
1.阴道感染:包括细菌性阴道炎、念珠菌感染等。根据病原菌类型和耐药性情况,选择适当的抗生素。
2.上生殖道感染:如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等。常见的病原菌有淋菌、衣原体等,针对不同病原菌的敏感性进行抗生素选择。
3.下生殖道感染:如宫颈炎、阴道裂口炎等。根据病原菌的敏感性,选用适当的口服或局部使用的抗生素。
4.阴道手术前后感染预防:在妇科手术前后使用适当的抗生素预防感染的发生。
5.产褥感染:如宫腔感染、乳腺炎等。根据病原菌类型和抗生素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二、抗生素的选择原则
1.谨慎使用广谱抗生素:广谱抗生素常常使用于涉及多种病原菌的感染,但也容易导致耐药性的增加。在明确病原菌类型的情况下,应优先选择狭谱抗生素。
2.选择具有活性和渗透性的抗生素:某些抗生素对妇产科常见病原菌活性较强,如青霉素类对革兰阳性菌的活性较好。抗生素在感染部位的渗透性也会影响其疗效。
3.考虑孕妇和哺乳妇女的特殊情况:在妇产科应用抗生素时,特别需要注意孕妇和哺乳妇女的特殊情况。一些抗生素对胎儿或乳汁中的婴儿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应谨慎选择。
4.注意过敏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抗生素应用过程中需要考虑患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避免引起过敏反应。同时,抗生素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也需要注意,避免不良药物反应。
妇科常用药品说明
妇科常用药物
1,保胎药物:硫酸镁注射液、安宝注射液。 2,引产药物:缩宫素注射液、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 3,化疗药物:紫杉醇注射液、卡铂注射液。
硫酸镁注射液
规格:10ml:2.5g 适应症:子痫,预防早产。 用法用量:首先是5g+5%葡萄糖250m1快速静滴(15~20分钟);
紫杉醇注射液
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1.紫杉醇类药物者禁用。 2.为了预防发生过敏反应,在紫杉醇治疗前12小时口服地塞米松;治疗前,再 静脉推注地塞米松。 3.如有过敏反应,应立即减慢速度或者停止用药,报告医生。启动药物不良反 应管理流程。 4.如出现过敏性休克,抢救与青霉素过敏相同。 5.输液尽可能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可以尽可能避免出现药物外渗情况的发生。
个别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
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可适当减少服用量或停药。
硝苯地平片
规格: 10mg 适应症:冠心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高血压。 用法用量:口服或舌下含服。开始用量:一日3次,每次10mg。最大剂量:成
人单次剂最大剂量为30mg,一日内总量不超过120mg。
观察要点:
1,过渡血管扩张引起心动过速、头痛、低血压、潮红、眩晕、恶心等 2,血压过渡降低可导致脑或心肌缺血。 3,胃肠功能紊乱、外周组织水肿、咳嗽、气喘、及肺水肿。 4,偶可发生变态反应,如皮疹、药热及肝功能异常等。
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
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
背景
剖宫产(cesarean section)是产科最常见的手术,全球的剖宫产率持续增长。通常情况这只是一个简单手术,不算复杂,但剖宫产术仍然是产后感染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全球范围内剖宫产术后感染发生率2.5%~20.5%。与阴道分娩相比,剖宫产的感染风险要增加5-20 倍。
2016 年美国注册出生人数是395 万,美国的剖宫产率正在持续下降,2016 年的剖宫产率为 31.6%。然而剖宫产后,有 2%-7% 的产妇出现手术伤口感染,2%-16% 的产妇进展为子宫内膜炎,由此增加了产妇的痛苦,延长了住院时间,加重了医疗保健系统的负担。
Q1:剖宫产围手术期是否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2014 年发表的Cochrane 系统评价《Antibiotic prophylaxis versus no prophylaxis for preventing infection after cesarean section (Review) 》共收集到 95 个研究,纳入 1 万 5 千多个孕产妇。
研究其研究结论是:推荐所有剖宫产术均应予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与对照组或不治疗组相比,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可减少60%-70% 的伤口感染、子宫内膜炎与严重的感染并发症。
Q2:选用何种预防性抗菌药物?
注:II 类切口是指清洁-污染手术,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通常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1] 所有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用药,仅在有前述特定指征时使用。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规
范
1. 术前预防用药:在进行清洁切口手术之前,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特点选择适当的
抗菌药物进行预防用药。常用的预防用药方案包括:
- 消毒洗手:术前要求医护人员进行彻底的手部消毒洗手,以减少手部的病原微生物。
- 术前皮肤消毒:在手术部位进行彻底的皮肤消毒,以减少手术切口周围的细菌数量。
- 预防用药:根据手术特点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进行预防用药,常用的药物包括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等。
2. 术中预防用药:在手术过程中,需要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抗菌药物使用。常见的情
况包括:
- 长时间手术:手术过程持续时间较长,可以考虑在手术中使用抗菌药物以预防术中感染。
- 技术复杂手术:手术过程中涉及到复杂的器官或组织操作,容易造成严重感染,可以考虑使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
- 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容易感染,可以考虑使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
3. 术后预防用药:术后预防用药是为了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常见的做法包括:
- 术后伤口处理:术后要对切口进行适当的处理,包括清洁、消毒等。
- 切口覆盖:术后可以采用无菌敷料进行切口覆盖,减少细菌的侵袭。
- 抗菌药物的应用:根据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评估,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进行术后预防用药。
总之,清洁类(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规范是根据手术特点和患者情况进行选择和应用,旨在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VTE妇科手术患者的预防相关试题及答案
VTE妇科手术患者的预防相关试题及答案
1、国内外指南均推荐()作为妇科手术患者VTE的一线预防用药
A、低分子肝素
B、抗血小板药物
C、阿司匹林
D、普通肝素
E、达肝素
2、与无VTE病史者相比,有VTE病史者再次发生VTE的风险增加约()
A、10倍
B、8倍
C、6倍
D、4倍
E、2倍
3、Caprini量表用于评估妇科手术患者的VTE风险,≥5分是()
A、无风险
B、低危
C、中危
D、高危
E、极高危
4、()为PE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A、D-二聚体
B、CT肺血管造影(CTPA)
C、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
D、磁共振肺动脉造影
E、超声心动图
5、妇科手术前应常规行DVT筛查的患者特征是()
A、年龄≥50岁
B、高血压
C、静脉曲张
D、手术时间≥3h
E、以上均是
6、肺栓塞和静脉血栓栓塞症是()
A、完全相同的疾病
B、完全不同的两个疾病
C、同一疾病,不同部位,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
D、同一疾病的两个病名
E、同一疾病,不同部位,相同阶段的相同表现
答案:ABEBEC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XX医院Ⅰ类切口手术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下称预防用药)的管理,促进合理用药,减少细菌耐药,达到医院等级评审指标要求,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等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Ⅰ类切口手术的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预防用药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
第三条医院成立工作管理小组,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全过程进行管理,并负责相关人员的培训、指导等工作。管理小组每月进行1次专项检查,对违规者按医院相关规定进行处罚,以确保本实施细则得到贯彻落实。
第四条管理小组名单如下:
组长:张联民院长
副组长:伍春霞李洁明
成员:王观理曾广玲杨军王祥云黄松林
第二章预防性用药的适应证
第五条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用药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第六条Ⅰ类切口手术范围及名称
Ⅰ类切口手术范围:包括甲状腺、乳腺、腹股沟疝、关节镜检查、颈动脉内膜剥脱、颅骨肿物切除、内眼手术和冠脉造影等
血管介入诊断,以及心脏、颅脑、膝髋关节、肾脏手术。
Ⅰ类切口手术名称如下:
(一)甲状腺手术:甲状腺切除术、甲状腺部分切除术、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甲状腺病损切除术、甲状腺根治术、甲状腺改良根治术;
手术预防性用药
为加强我院围手术期 含介入诊疗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以下简称预防用药 的管理 促进合理用药 减少细菌耐药 依据《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等,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目的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 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感染
第二条手术部位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其次是肠道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病原菌可以
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 大多数是内源性的 即来自患者本身的皮肤、粘膜及空腔
脏器内的细菌。皮肤携带的致病菌多数是革兰阳性球菌 但在会阴及腹股沟区
皮肤常被粪便污染而带有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手术切开胃肠道、胆道、泌尿
道、女性生殖道时 典型致病菌是革兰阴性肠道杆菌 在结直肠和阴道还有厌氧
菌(主要是脆弱类杆菌) 它们是这些部位器官/腔隙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在任何部
位,手术切口感染大多由葡萄球菌引起。
第三条本规定供所有手术和介入诊疗预防用药工作相关的医师、药师、护士及其他医务人员遵照执行。
第四条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负责围手术期和介入诊疗预防用药相关的培训、指导、评价、管理等工作 确保本规定贯彻落实。第六条
围手术期和介入诊疗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五条围手术期和介入诊疗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手术预防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规定
十一、手术预防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规定
一、目的
为规范我院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减少细菌耐药,降低医药费用,促进合理用药,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入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2〕32号)等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二、标准
1.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目的:外科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目的是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而非预防术后在ICU停留时间长等发生的感染。术前已存在细菌感染的手术应在手术前即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及术后继续应用,不列为预防性应用。
2.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原则
2.1清洁手术
2.1.1 I类(清洁)切口手术是指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
上述条件者。
2.1.2 I类(清洁)切口手术主要包括: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股外疝手术、精索、鞘膜积液手术、隐睾手术、外颅手术、心脏手术、人工关节臵换术等骨科手术、白内障手术、血管外科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等预防用药纳入I类(清洁)切口手术管理。
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推荐阅读)
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推荐阅
读)
第一篇: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抗菌药物, 细则, 手术, 剖宫产, 预防(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下称预防用药)的管理,减少细菌耐药,降低医药费用,促进合理用药,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办医政发〔2004〕285号)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等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的切口分类标准,剖宫产手术属于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剖宫产手术为进宫
腔手术,与阴道相通,易发生感染,故需预防用药。
第三条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的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宫腔感染及术中可能涉及的其他器官的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全身感染。第四条本细则适用于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工作相关的医师、药师、护士及其他相关人员。
第五条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由医疗机构主管院长负责,药事管理委员会提供咨询与技术支持,由医务处(部)、药学部门、感染管理部门、护理部、妇产科、感染科、麻醉科、检验科等共同参与,成立工作协作小组,负责本机构相关人员的培训、指导、管理等工作,确保本细则贯彻落实。
第六条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七条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
第二章预防用药的选择
第八条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孕妇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药动学特点、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
围手术期是指患者因手术治疗需要进行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全过程。在围手术期中,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对于降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实用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各类手术患者,遵循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以确保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抗菌药物选择:根据手术部位、患者年龄、病情等因素,选择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常见病原菌的抗菌药物。对于清洁手术,可选用一代头孢菌素类;对于污染手术,可选用二代头孢菌素类或联合甲硝唑等。
用药时间:术前半小时至2小时内给予首剂抗菌药物,以确保在手术过程中血液及组织中的抗菌药物达到有效浓度。
药量:按照抗菌药物说明书中的推荐剂量给药,一般不超过常规剂量。与其他术前准备的区别:注意抗菌药物与其他术前准备如禁食、备皮等的时间关系,尽量确保患者在进行抗菌药物治疗后进行手术。
预防方法:在手术过程中,保持手术室的无菌环境,严格遵循手术无菌操作规程。对于手术时间较长、污染风险较高的手术,可在术中再次给予抗菌药物。
持续时间:术中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3天。剂量:术中给药剂量可根据手术具体情况适当调整,一般为常规剂量的1/2至全量。
与手术流程的关系:在手术过程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组织损伤和血液暴露,降低感染风险。
治疗方案:术后应根据手术部位、病情及病原菌检测结果选择抗菌药物,治疗时间一般不超过7天。如发生术后感染,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种类和剂量。
疗程长短:术后抗菌药物治疗疗程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通常清洁手术疗程为1至2天,污染手术疗程为3至7天。特殊情况下,如高龄、免疫功能低下等患者,可适当延长疗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COG妇产科临床指南-妇科手术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
摘要
手术切口部位的感染仍然是最常见的外科手术并发症。大约5%的手术患者会发生外科手术部位的感染而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手术风险增高。感染控制措施的一大进展之一就是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然而,依据患者的个体化原则,不加区别的应用抗生素与耐药菌的产生相关。因此,把握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指征及时间,对临床医生来说相当重要。本文目的是综述预防手术切口部位感染的证据和妇科手术抗生素正确预防性应用。
背景
妇科感染的病理生理学和微生物学
随着手术部位污染细菌的数目和毒力的增强,术后感染的风险增高。手术和外源性物质的使用,例如缝线,进一步的增加感染的风险。同时,宿主全身或局部的免疫机制抑制增加了细菌种植和感染几率。组织内的抗生素提供了一个增强宿主自然免疫保护功能的手段。细菌的耐药机制可能通过使微生物逃避预防性应用的抗生素而导致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大部分手术部位感染的病原体来源于患者皮肤或阴道的内源性菌群。当皮肤切开的时候,暴露的组织就存在内源性感染的风险。这些微生物通常包括需氧的革兰氏阳性球菌(如葡萄球菌),当切口靠近会阴或腹股沟时,也可能包括粪便菌丛(如厌氧的细菌和革兰氏阴性需氧菌)。当手术时打开阴道,手术部位暴露于厌氧和需氧的多种微生物菌群中。按照手术切口分类系统,(Surgical Wound Classification system)这些手术被划分为清洁-污染切口(见下表)。由于复杂的阴道菌群的改变而导致潜在的厌氧病原菌浓度升高,与子宫切除术后残端蜂窝组织炎发生的风险相关。这些微生物也可能在手术时向腹部切口处扩散。而且,皮肤微生物(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酿脓葡萄球菌)能导致腹部切口感染。妇科手术操作,例如腹腔镜或开腹手术,术后的感染往往是由于皮肤细菌的污染而并非来自阴道的细菌迁徙感染所致。
可能损伤宫颈内口的手术操作如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宫腔声学造影、宫内节育器放置、子宫内膜活检、输卵管染色素通液法和诊断性刮宫术,都可能导致阴道上段和宫颈内口才能发现的微生物在子宫内膜和输卵管的种植。然而,术后感染却很少发生,且常倾向于发生在有盆腔感染病史或手术时发现既往有盆腔炎的患者(例如,输卵管积水)。当选择预防性抗生素或治疗术后感染时,不论是子宫内膜炎或是盆腔感染性疾病,都应该考虑到多种微生物感染的特性。
预防性抗微生物理论
最新的无菌技术应用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大幅度下降相关,但是手术部位的细菌污染是不可避免的。定居的细菌和预防性应用的抗生素在机体内的相互博弈是决定手术部位是否感染的最大因素。全身应用预防性抗生素是建立在宿主组织内的抗生素能够增强宿主自然免疫防御机制的理念上,从而帮助杀灭种植于伤口上的细菌。在此过程中,由于只有一个很窄的有效的抗微生物时间窗,因此需要在细菌入侵前的很短或入侵时就应用抗生素(如刚切开切口或刚进行阴道操作时,或脐带钳夹即刻)。延迟使用3-4小时会导致预防性抗生素使用失效。
麻醉诱导的过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方便的时间(在切开切口一个小时之内)开始妇科大手术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数据表明,对于长时间的妇科手术,为了保持整个手术过程中机体内足够的药物水平,应该每隔药物半衰期的一到两倍时间间隔,再次给予一剂。头孢唑林,建议在接近持续3小时的手术应该再次给予一剂。手术失血量增加(超过1500毫升)时,应再次使用预防性抗生素。非上述情况之外,其他情况既不需要在手术前几天使用预防性抗生素,也没有指征术后继续使用。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系术时患者呈非感染的状态,因此,除了前面提到的情况外,不需要重复使用抗生素。如果患者的手术具有很高的感染风险,应该考虑使用治疗性抗生素。
药理学和药效学
头孢菌素作为大多数手术的选择药物是因为他们具有广泛的抗菌谱和低过敏反应和副作用。头孢唑林是最常用的药物因其合理的且较长的半衰期和低廉的价格。大多数的临床研究表明它和其他的头孢菌素相似,对清洁-污染切口如子宫切除术,在体外抗厌氧菌活性提高。表一列出了手术中抗生素的使用方案。
肥胖患者预防性抗生素的剂量应该增加。这篇文章中肥胖定义为体重指数超过35或者体重超过100公斤(220磅).一项研究表明肥胖患者血液和组织内的头孢唑林水平于低同其他对照患者(体重指数22�4)。标准的单次头孢唑林的剂量应该从1g增加到2g.
抗生素的副反应
副作用包括过敏反应,从轻微的皮疹到严重的过敏性休克程度不等。过敏性休克少见,但可直接最危患者生命。据报道,由于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在治疗过程中发生率为
0.2%,致命性危险发生率为0.0001%。
即使头孢菌素会导致胃肠道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的生长,伪膜性肠炎在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过程中并不常见。然而,医院总的与抗生素相关的腹泻发生率约为3.2%-29%。几乎15%的接受ᵦ-内酰胺酶抗生素治疗的住院患者发生腹泻,接受克林霉素治疗的患者腹泻发生率为
10%-25%。影响疾病发生和严重程度的易感宿主因素和环境因素包括高龄,相关疾病,近期手术和近期使用的改变肠动力的药物。诱导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可能是预防性抗生素延长使用的结局。因此,不推荐重复使用预防性抗生素。
1. 最佳的应用预防性抗生素的时间是麻醉刚刚开始诱导之前
2. 可供选择的药物包括头孢替坦、头孢西丁、头孢呋辛、氨苄西林舒巴坦
3. 2g剂量推荐用在体重指数超过35或体重超过100公斤(220镑)
4. 有青霉素速发型超敏反应妇女抗生素的选择
5. 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
6. 如果既往有盆腔炎的病史或术中发现有输卵管扩张的患者;对于没有输卵管扩张的患者,没
有预防的指征。
临床思考和建议:
以下情况下,恰当的预防性抗生素治疗方案是什么?
当选择一个预防性抗生素药物时,应该考虑如下因素。药物选择必须1)低毒性2)其安全性得到公认3)不被常规用于治疗感染4)其抗菌谱包含最有可能引起感染的微生物;5)手术过程中,相关组织内能够达到有效浓度,6)能够短时间内进入患者体内7)给药途径采取有效的方式以确保在手术即时达到手术部位
子宫切除术
经阴道或经腹子宫切除的患者应接受单剂预防性抗菌素。近期的研究报道显示多达一半的接受子宫切除的妇女使用不正确时间的预防性用药或没有使用预防性抗菌素。
超过30个以上的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和两个荟萃分析表明预防性抗生素充分降低了术后感染率,减少了术后住院时间。大多数研究显示了没有特别的优于其他药物的抗菌素。尽管尚无针对腹腔镜辅助下子宫切除术、腹腔镜下子宫次全或全切术的研究,但是在这些操作中,预防性抗菌素的使用看起来仍是合理的。腹腔镜手术预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证实这些患者接受预防性抗菌素是合理的。
细菌性阴道病是子宫切除术后感染的一个公认的高危因素。细菌性阴道病患者术前和术后采用甲硝唑的治疗至少4天,且在手术前立即开始,能够降低异常菌群妇女的阴道残端感染发生。
腹腔镜和剖腹手术
没有资料推荐预防性抗生素用于未累及阴道和肠道的清洁手术。一项安慰剂对照随机临床试验未显示出头孢菌素预防性用于进行腹腔镜手术妇女的益处。预防性抗菌素不推荐用于进行诊断性腹腔镜手术或剖腹探查术。
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输卵管染色素通液法,宫腔声学造影和宫腔镜手术
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是一个常见的评价不孕夫妇输卵管性不孕的手术操作。这些患者HSG术后的盆腔炎并不常见,但是可能存在潜在的严重并发症。对于在HSG时有输卵管扩张的妇女有较高的发生术后盆腔炎的发生率(11%)。在进行HSG前,应该考虑是否存在下生殖道衣原体感染的可能性。一个回顾性的综述中,调查者观察到无输卵管扩张的患者中,无HSG术后盆腔炎的发生。(0/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