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3《蜡烛》学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2023年《蜡烛》优秀教案

2023年《蜡烛》优秀教案

2023年《蜡烛》优秀教案

2023年《蜡烛》优秀教案1

【教学目的】

1、整体阅读课文,能够感知课文内容,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3、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2、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教学难点】

1、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2、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教学安排】

__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推测课文所写作的时代背景,猜测作者的身份。

2、整体阅读课文,能够感知课文内容,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整体阅读课文,能够感知课文内容,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主要教学内容与步骤

1、速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是以何场战争为背景来加以描写的?请找出__中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1944年,苏联红军进行战略反攻,分别从南北两侧驱逐法西斯德军。西蒙诺夫作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这则故事选自散文特写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要求学生找出相应的语句加以诠释。)

新人教版《第四章-光现象》复习课学案

新人教版《第四章-光现象》复习课学案

1.光在真空中的光速是 m /s 。

2.白光经三棱镜分解后,形成: 七色按序排列

的彩色光带叫光谱。这说明 不是单色光。

3.色光的三基色是:红、 、蓝。

4.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 直线传播,生活中应用该性质来

5.光在传播途径中斜射到不同或不均匀介质表面会发生 射

和 射。

1.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和入射光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和入射光分居

于 的两侧,反射角 入射角。

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 定律。

3.平面镜成像:成的是 像,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成像特点简记为:

成 大的、 立的、对称的、 像。

4.平面镜应用: 、穿衣镜、自行车尾灯等。

5.凸面镜:能使平行光线 ,应用:汽车后视镜、街头转角处的

反光镜等。

6.凹面镜:能使平行光线 ,应用:太阳灶、牙医的头镜、手电

筒的反光装置等。

7.反射中光路是 的。

2012年新人教版《第四章 光现象》复习课学案

一、复习目标:

1.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2. 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 =3×108m/s 。

3. 能用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解释相关现象并会作图。

4. 能正确区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

5. 了解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二、复习重、难点: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光的反射定律。

2.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解释相关现象。

三、复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基础巩固:

(二)典型示例:

1.光的折射定律: 折射光和入射光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和 分

居于 两侧,从空气斜射入其它介质时:折射角 入射角, 从

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 入射角。

2022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学案:第5课 篇目(1)《论语》十二章 (含解析)

2022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学案:第5课 篇目(1)《论语》十二章 (含解析)

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语文素养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百家争鸣:加深对中华

传统文化的认识,领略

先秦诸子的思想魅力,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提升对中华文

化的认同感、自豪感,

增强文化自信。

1.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

理解。

2.注意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

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

3.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的论

说风格,理解各家的论说方法,体会其妙处。

4.学会准确审题,发散思考,提炼观点,确定作

文立意,撰写文章。

[单元寄语]

先秦思想的价值

先秦诸子之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源头,其中尤以儒家、道家、法家、墨家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知识分子的影响更大,在某种意义上,它们为中国社会结构提供了思想基础,同时,也为传统知识分子人格与生存方式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对诸子百家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对中国传统社会和思想的把握。

在社会理想方面,儒家认为老有所依、幼有所养,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与现代社会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墨家提倡节用、兼爱,国家提倡的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政策也同样体现了墨家的思想;法家的主旨是以法为本、以法为教,社会主义中国提出构建法治社会,依法治国,这些都体现着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

在人与社会,即个人与群体关系方面,儒家提倡入世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道家提倡无为观,注重追求个人精神自由;墨家强调对社会的义务,提倡兼爱,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无不体现着他们的思想。通过个体价值的实现,将个人与社会、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建设个人道德准则,以个体价值的实现推动社会稳步向前。

2021版(新教材)人教语文必修上册学案讲义: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_峨日朵雪峰之侧 _致云雀

2021版(新教材)人教语文必修上册学案讲义: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_峨日朵雪峰之侧 _致云雀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

致云

任务情境

素养目标

1.分析诗歌的意象特点,品味诗歌的意象美,领悟诗歌的意境美

2.结合诗句分析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理解诗歌凝练的语言及其所表达的情感

1.语言建构与运用:赏析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及其表达技巧

2.思维发展与提升:借助意象、意境,感悟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诗歌浪漫主义的想象、象征等表现手法以及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赏析诗歌的音乐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祖国、不怕艰辛、甘于奉献的感情

1.下列对本课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早期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它以无与伦比的写实手法,奏响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最强音。

B.《红烛》在艺术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使用了大量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表达了心中的情感;在形式上极注重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美。

C.昌耀在落日这一辉煌的视觉形象之上,又叠加宏大的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落日更显壮观。

D.《致云雀》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借助比喻、类比、设问等手法,描绘并热情地赞颂了集欢乐、光明、美丽于一体的云雀形象。

答案 A “写实手法”错,应是“想象手法”。 2.阅读这四首诗歌,补充空缺处的内容。

(1)

答:

(2)

答:

(3)

答:

(4)

答:

答案(1)①展示了海洋雄伟壮丽的景色②抒写了对眼前景观的强烈感受(2)①自我牺牲②烛泪(3)①指关节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千层掌鞋底渗出②特写镜头,蜘蛛

八年级语文上册《阿长与〈山海经〉》同步精品学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阿长与〈山海经〉》同步精品学案 新人教版

6.阿长和《山海经》

八年级班姓名:

[ 学习目标 ]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2.学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3.感悟“爱”这种博大的精神。

[ 自主预读 ]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huōng( )急②粗拙.( ) ③烦suǒ( ) ④惧惮.()

⑤震sǒng()⑥诘.()问⑦jí()贯⑧pī雳()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煮饭老妈子从此就骇破了胆,后来一提起,还是立刻面如土色

....。

面如土色:

②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

..起来

震悚:

3.请从本文中选取3-5个词语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4.课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些事情? 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 文本研讨 ]

活动一整体感知探写法

要求:浏览课文,探究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思考:

5.通过初读课文把握文章写的长妈妈的几件事,作者选取这些典型表现了阿长怎样的特点和品格,体现了作者对阿长怎样的思想感情?

6. 阿长与《山海经》表现了“我”对长妈妈的敬意与怀念,作者为什么还要详写对她的讨厌?

活动二七嘴八舌议主旨

要求:重点研读课文19—29段,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部分,探究文章主旨。

思考:

7.复述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

8.为什么“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中“神力”指代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活动三联系实际展才华

要求:借鉴本文的写法,写一写自己生活中最熟悉的人。

七至九年级语文目录(整理后)

七至九年级语文目录(整理后)

人教版初中语文目录大全(整理后)

此栏目页内容为人教版初中语文目录列表,汇总了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所有教材目录内容,点击相应课文标题,可以进入对应的教学资源下载页面(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目录

∙第一单元

∙散步

∙秋天的怀念

∙羚羊木雕

∙散文诗两首

∙金色花

∙荷叶母亲

∙《世说新语》两则∙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第二单元

∙我的老师

∙再塑生命的人

∙我的早年生活

∙王几何

∙《论语》十二章∙第三单元

∙春

∙济南的冬天

∙风雨

∙秋天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次北固山下

∙钱塘湖春行

∙天净沙·秋思

∙第四单元

∙紫藤萝瀑布

∙走一步,再走一步

∙短文两篇

∙蝉

∙贝壳

∙在山的那边

∙虽有嘉肴 (《礼记》)

∙第五单元

∙化石吟

∙看云识天气

∙绿色蝈蝈

∙月亮上的足迹

∙河中石兽

∙第六单元

∙小圣施威降大圣

∙皇帝的新装

∙女娲造人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寓言四则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蚊子和狮子

∙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目录

∙第一单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

∙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未选择的路

∙伤仲永

∙第二单元

∙黄河颂

∙最后一课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土地的誓言

∙木兰诗

∙第三单元

∙邓稼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音乐巨人贝多芬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孙权劝学

∙第四单元

∙社戏

∙安塞腰鼓

∙竹影

∙观舞记

∙口技

∙第五单元

∙伟大的悲剧

∙在沙漠中心

∙登上地球之巅

∙真正的英雄

∙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

∙共工怒触不周山

∙第六单元

∙猫(郑振铎)

∙斑羚飞渡

∙华南虎

∙马(布封)

∙狼(蒲松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目录∙第一单元∙新闻两则

语文教案三

语文教案三

教学案

第 2 页

教学案

第 2 页

教学案

第 2 页

教学案

第 2 页

教学案

第 2 页

教学案

第 2 页

教学案

第 2 页

教学案

第 2 页

教学案

第 2 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学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学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学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学案

第一部分:单元整体自主学习案

第一单元自主学习安排:

1.按照以下程序诵读、自学每篇文章。

一看:看课文前的预习提示,看课文,看注释,看课后的“字词积累”(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字词)。看完后,对课文有初步印象和全面的了解。

二查:就是查工具书。弄清字音字形,弄清词或句子的含义,扫清文字障碍。“看”和“查”是课前预习的起码要求。

三思:就是思考。要求依据提示、课文、习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问题是否弄懂,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

四批:标自然段序号,在不懂的地方标上符号(用铅笔),如不懂的地方用“?”,重点处用“——”,很有感悟的地方可进行简单点评。

2.按照文章的顺序依次阅读。

3.第三、四、五篇文章略读。能够在阅读后答出课后习题即可。

4.请根据文章的文体特点,概括文章的内容或主题。

A、用“时间+地点+谁+做了什么事”一句话概括文章中的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B、复述故事情节,概括出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芦花荡》中的的老头子:

《蜡烛》中的老妇人:

C、请用文中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题。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通过写

表现了的主题一文通过写。

《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通过写

表现了的主题一文通过写。

5.结合单元学习指导,小结本单元学习要点:

内容上都是以为主;

知识能力上训练应掌握

第二部分:整合课程预习导学案或课文预习导学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自主学习导学案

【学习重点】

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2红烛学案部编版必修上册

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2红烛学案部编版必修上册

红烛

昂头作狮子吼的民主战士、诗人

当日寇的铁蹄跨过了长城,当锦绣的山河遍遭蹂躏,当祖国各地哀鸿遍野,当无情的地火将人们灼烧,幽静的书斋再也压不住你心中的怒火。你——闻一多,拍案而起,孤愤高吟。“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点得着火,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这样的“一句话”,震撼了多少麻木的心,这样的“一句话”点燃了多少熄灭的灯。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朱自清

文化传承与理解——知识积累,素养提升

1.文学常识

闻一多(1899—1946),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七子之歌》等。主要著作收集在《闻一多全集》中,共4册8集。

1932年在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臧克家先生曾说:“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的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而于我心中,闻一多先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者,是舍生取义的弘扬者,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2.写作背景

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西方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

2019-2020学年高中新教材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红烛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中新教材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红烛 Word版含解析

红烛

课前自主预习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这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本首诗的深层根基。

1.诗歌的“三美”主张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作者在继承我国古典诗词中的“顿”、借鉴西方十四行诗的“音步”的基础上,提出了“音尺”。新格律诗的音乐美,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节奏感强。绘画美主要是指诗的辞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建筑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

2.蜡炬

蜡炬(蜡烛、烛),古代诗歌中的一种常见意象,“烛”的意象常常和宴饮离别、爱情思念有关。如杜牧《赠别》:“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又如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宋词中的“红烛”多半与缱绻柔情、追忆往事、甜蜜温馨有关。如蒋捷《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1.辨析语境,给加点字注音。

(1)初来大西北,因为水土不服出现了上吐.()下泻的状况,生活上的苦楚向谁倾吐.()呢?

(2)开考了,我看着.()试卷,心里异常着.()急,不知从何着.()手,更谈不上有什么高着.()。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物态变化》复习课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物态变化》复习课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复习课学

案(新版)新人教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物态变化,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建构知识体系。

2、通过对物态变化条件及其应用的练习巩固、拓展延伸来找出规律,培养分析概括能力和熟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重点:构建知识体系;灵活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答生活中相关问题。难点:运用物态变化的原理分析物态变化现象。

三、复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1、请完成下面的填空(2夯实基础请用笔画线把下列现象同该现象所属的物态变化连起来。⑴挂在室外的湿衣服晒干了熔化⑵夏天冰镇的矿泉水瓶外壁“出汗” 凝固⑶寒冬堆砌的雪人“消瘦”了汽化⑷点燃的蜡烛流下了“眼泪” 液化⑸初冬的早晨草地上出现的霜升华⑹冬天到来河水结冰了凝华

四、典例赏析与变式典例

1、从冰箱内取出的冰棍周围会弥漫“白气”;水烧开后水壶嘴会喷出“白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冰棍周围的“白气”是冰熔化成的小水珠

B、这两种情况的“白气”都是水蒸气

C、壶嘴喷出的“白气”是壶嘴喷出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

D、这两种情况的“白气”都是空气中原来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变式练习1:小轿车驾驶室内装有冷暖空调,可使驾驶室内冬暖夏凉,但是在使用空调过程中常易造成前方玻璃模糊,影响视线,对此叙述正确的有( )

A、冬天,玻璃模糊属于液化现象

B、夏天,玻璃模糊属于汽化现象

C、这一物态变化过程中要吸热

D、夏天要使玻璃清晰驾驶员应该用于抹布在驾驶室内擦拭典例

2、“固体清新剂”放在厕所、汽车、饭店,能有效的预防感冒、清新空气等,“固体清新剂”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学案

内容预览:

八年级上第二单元

名师引导

1.目标导航

本单元所选用的课文全部围绕”国主义”这一主题,古往今来,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是人类崇高而美好的情感之一。

萧乾的《枣核》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手法,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都德的《最后一课》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阅读这篇作品对我们学好祖国语言不无启迪。

刘敬智的《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一文,通过钱学森情愿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历尽艰险回国的经历,写出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

《古代诗歌四首》收录了杜甫、杜牧、陆游、文天祥四位大家的作品。《春望》体现了老杜忧国忧民的思想,《泊秦淮》流露了小杜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十一月四日风大作》抒写了陆游的郁闷和理想,《过零丁洋》体现了文天祥的一片丹心。

《晏子使楚》通过对晏子言行的刻画,塑造了一位热爱自己祖国的贤相的形象。

本单元的目标

(1)了解作品中人物活动的背景,倾听他们抒发的爱国主义心声。

2、感受作品中富有个性的人物就特定的事件,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3、能根据文章中心选取材料,分清主次,写作中做到详略得当;

4、记诵、品味作品中精警、含蓄的语句。

5、能根据文意,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修改作文,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6、能就本单元感兴趣的问题确立主题进行专题探究,展示探究成果。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5篇-最新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5篇-最新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为您带来了5篇《《白杨礼赞》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设计篇一一、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教材分析:

(一)、概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编排上各单元仍以专题组元,但同时也兼顾文体。一共有六个单元,其中四个现代文单元的专题分别是战争、对普通人的爱、建筑园林与名胜古迹、科学。前两个单元以记叙类文章为主,后两个单元以说明类文章为主。本册教材要求学生了解两种文体:记叙文和说明文;同时相应地了解两种表达方式:记叙与说明。另外,从八年级上册开始,文言文和白话文分编。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二)、具体内容

第一单元以战争为主题。五篇课文,有反映解放战争的《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扛》、《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有反映抗日战争的《芦花荡》,有反映反法西斯战争的《蜡烛》,有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有反映德国法西斯暴行的《亲爱的爸爸妈妈》,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以战争为主题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蜡烛》教学案(含试卷)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蜡烛》教学案(含试卷)

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

匍匐

..fú)

垂:流传。(永垂不朽)

【预习检测】展示课前预

埋艰难。

的宝物奉献给了烈士,也反映了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

生命之光。

)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老人与烈士之间的“母子”情深。

【随堂检测

红军的深厚感情。

完成本课校本作业。

2019-2020学年八上语文期末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陡峭记载略窄就地取才

B.杰作支撑智慧芦沟晓月

C.恢复形式称赞千态万状

D.胜景序慕陡坡长虹卧波

2.选出表达方式不同类的一项()

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B.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C.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D.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水皆缥.碧(piǎo) 急湍.甚箭(tuān)猛浪若奔.(bēn)

B.互相轩邈.(miǎo) 泠.泠作响(líng)直视无碍.(ài)

C.嘤嘤成韵.(yùn)鸢飞戾.天(lì)窥.谷忘反(kuī)

D.经纶.世务(lún)好.鸟相鸣(hào)疏.条交映(shū)

4.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C.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09-10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复习学案文学常识

09-10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复习学案文学常识

09-10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复习学案文学常识

第一篇:09-10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复习学案文学常识09-10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复习学案

文学常识

一、填空

1.《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2.《长征组歌》写于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写。萧华词。这两首歌词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准确生动的词语,形象地描绘了当年红军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巧渡金沙、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等历史画面,表现了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3.《老山界》作者陆定一,无产阶级革命家。本文采用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换安排文章层次,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表现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草》作者王愿坚,体裁小说。课文以“草”为题目,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提示了小说的线索。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5.《<长征>节选》体裁是电视文学剧本,作者王朝柱。本文渲染了长征过草地途中的险恶环境和悲壮场面,表现红军指战员坚定的革命意志和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也展现了红军领袖特有的以革命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6.《枣核》,作者萧乾。枣核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逐层设置悬念,最后通过枣核用途表现人物的爱国思乡之情。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二语文】第11讲 托物言志——《白杨礼赞》-学案

【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二语文】第11讲 托物言志——《白杨礼赞》-学案
《一句顶一万句》
萧克
《浴血罗霄》
第九届(2011-2014)
格非
《江南三部曲》
徐兴业
《金瓯缺》
王蒙
《这边风景》
第四届(1989-1994)
王火
《战争和人》
李佩甫
《生命册》
陈忠实
《白鹿原》
金Hale Waihona Puke Baidu澄
《繁花》
刘斯奋
《白门柳》
苏童
《黄雀记》
刘玉民
《骚动之秋》
第五届(1994-1998)
张平
《抉择》
阿来
《尘埃落定》
王安忆
《长恨歌》
王旭烽
《茶人三部曲》(一、二)
1.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第1段: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
第8段:白杨不是平凡的树,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其实,“杨柳”一词早在成书于先秦时期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出现了,该书《小雅·采薇》篇中便有这样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此外,南朝人费昶在其《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一诗中也有这样的描写:“水逐桃花去,春随杨柳归。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我们不难看出,这些诗句中所提到的杨柳明显地都是指柳树(确切地说是指垂柳),因为现代植物学意义上的杨树叶圆、树高、枝挺,是绝无“依依”、“袅袅”之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蜡烛

【教学目标】

1、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3、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2、作者简介:

西蒙诺夫(1915-1980),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西蒙诺夫的作品大多描写二战时期的苏联,在战时有很大影响。他曾多次在苏联的各项文学奖项中获奖,可以堪称苏联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

3、背景介绍:

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双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准备的德国士兵。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90000多名德国士兵成为俘虏。虽然战争仍然持续两年,但这是纳粹党末日的开端。同年,苏联红军迫使德军退回边境,最后把他们逼到柏林。接着在1944年6月,随着同盟军度过地中海,攻入意大利,期待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 1945年5月,德国投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非常惨重。国民受到德军残酷对待,约有几百万平民伤亡。

【自主学习】

1.注音解释

拂晓xiǎo :

瓦wǎ砾 :

地dì窖 :

鞠躬ɡōnɡ:

颤巍wēi 巍wēi :

2.速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是以何场战争为背景来加以描写的?请找出文章中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1944年,苏联红军进行战略反攻,分别从南北两侧驱逐法西斯德军。西蒙诺夫作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这则故事选自散文特写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要求学生找出相应的语句加以诠释。

3.根据课文内容,猜测作者是何种身份的人?说出相应的理由。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西蒙诺夫曾于1949年10月访问我国。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了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7年至1971年发表《生者与死者》三部曲获1974年列宁奖金。

4.速读课文,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然后交流并讨论。

5.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6.梳理文章思路:从叙事过程看,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7)讲红军战士偷袭牺牲。

第二部分(8-31)

第一层(8-13)炮火余生,发现烈士。

第二层(14-26)冒着炮火,掩埋烈士。

第三层(27-31)点燃蜡烛,守护烈士。

第三部分(32-42)老妇人的英雄行为感动了红军战士。

第四部分(43-44)

【合作探究】

1.文章中的蜡烛除了实指“蜡烛”外,还有没有其他深刻的含义?

1)

2)

3)

2.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点燃在红军战士的坟头,老妇人又静静地在寒夜守护着红军战士。全文就是这样在诗意般的境界中抒写了那“不会熄灭的火焰”,这样的结尾又有怎样的含意?

第(28)自然段中用了“45年”“舍不得用”“珍藏”等词,可见蜡烛非比寻常的意义。它点燃起的火焰是“永远不会熄灭的”。

3、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战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2、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试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感悟成功】

【课堂检测】

1、下列加点词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散(sàn)布散(sǎn年)文迫(pāi)击炮迫(pò)不及待

B、契(qiè)诃夫锲(qiè)而不舍瓦砾(lì)地窖(jiào )

C、似(sì)乎似(shì)的削(xiāo)铅笔削(xuē)弱

D、匍匐(púfú)精疲力竭(jié)肃穆(mù)永垂不朽(xiǔ)

【中考链接】

母亲的目光

①做了母亲之后,十分喜欢看着儿子睡觉。他泥瞅一样光滑的背,黝黑健康的胳脯,饱满茁壮的腿,眉宇间不可言说的可爱神情……看着看着,我常常觉得,单是为了这么一看,女人就不能错过做母亲的机会。

②忽然又想,自己这么小的时候,一定也是这么在母亲目光中熟睡的吧?然而愉乐的童年又是懵懂的,在这种目光里我一次也没有被看醒,所以也不曾记得。对这种目光开始有感受是在渐渐长大之后,那一年我大约十三四岁,正是女孩子刚刚有心事的时节。

③一天,我正在里间午睡,还没睡稳,听到母亲走进来,摸摸索索的,似乎在找什么东西,过了一会儿,忽然静了。可她分明又没有出去。我们两个的呼吸声交替着,如树叶的微叹,我莫名地觉得紧张起来,十分不自在。等了一会儿,还没有听到她的声响,便睁开眼。我看见,母亲站在离床一步远的地方,正默默地看着我。

④“妈,怎么了?”我很纳闷。

⑤“不怎么。”她说。似乎有些慌乱地怔了怔,走开了。

⑥后来,这种情形又重复了一次。我就有些不耐烦地说:“妈,你老是这么看我干吗?”母亲仿佛犯了错似的,一句话也没有说。

⑦以后,她再也没有这么看过我,或者说,是她再也没有让我发现她这么看着我了。而到我终于有些懂得她这种目光的时候,她已经病逝了。

⑧再也不会有人这么看着我了。我知道,这是天空对白云的目光,这是礁石对海浪的目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