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息拓展】非议鲁迅现象面面观
2019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孔乙己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阅读素材北师大版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主要塑造了两类人物形象,一类是辗转于社会底层,受尽压迫和蹂躏的贫苦农民,另一类则是命途多舛,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
作者对这两类人物的态度本来是十分清楚的,即认为他们都是“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对他们的悲惨遭遇寄予了深刻的同情;与此同时,也看到他们身上存在的这样那样的弱点、缺点,对他们作了诚恳的并且也是深刻的批判,希望他们能够摆脱现状,奋发努力地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
应该说,对这两类人物,鲁迅表示的同情和给予的批评尽管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但基本认识和态度是一致的。
长期以来,评论者对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所显示的意义及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总的说来分析切合实际,即认为作者通过这些人物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摧残和迫害,以艺术的方式替他们喊出了内心的痛苦,博得了读者的同情。
但是,对于知识分子形象,大多数评论者却认为他们的命运固然说明了封建礼教对他们的压迫和毒害,反映了社会的黑暗。
但主要是显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和缺点,即追求功名、个人奋斗、脱离群众、软弱动摇等,鲁迅刻划他们,就是要指出知识分子必须彻底改造。
努力和工农群众相结合,作者对他们的态度虽有同情,但主要是批评。
这种看法是否正确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否符合鲁迅作品的实际?今天我们可以重新作一番探讨。
(一)知识分子在社会结构中并不是一个单独的阶级。
在旧社会,由于他们的经济状况和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有本身就是统治阶级或极力为统治阶级效劳的知识分子,有靠自己的劳动自食其力的知识分子,也有被压迫被剥削的知识分子。
总的说来,本身就是剥削阶级的知识分子是少数,大多数知识分子(包括被称为自由职业者的依靠自己的知识和劳动谋生的知识分子,更不用说那些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都和劳苦大众一样处在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他们也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虽然由于知识分子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处于较劳苦大众稍好的状况,但是,也由于他们思想活跃,反应敏感,统治阶级对他们的思想统治和政治压迫就较之一般群众为烈。
七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社)《鲁迅自传》 拓展阅读
【拓展阅读1】阅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我们会发现先生是一位语言犀利,充满批判思想的人,然而,生活中的鲁迅却大有不同。
请看下文,说说鲁迅先生有怎样高尚的品格。
细节中的鲁迅翻译家黄源早年与鲁迅先生多有交往,因而便经常去鲁迅先生家中,并在那里吃饭。
鲁迅先生对于一天所发生的事,都记在日记中,黄源先生某日某日到他家去,他也记在日记上,但黄源先生看过鲁迅先生的日记,上面只记着自己去他家的事,比如“晚三弟来、河清(黄源先生别名)来”,而对于在家里吃饭的事,鲁迅先生却从来不记。
有一回,黄源先生又去鲁迅先生家,给鲁迅先生买了两盒点心,那天晚上,两人便一边吃点心一边聊天,事后,黄源先生在鲁迅先生的日记中看到了这样的记录:“夜河清来并赠蛋糕两盒。
”黄源先生因此感慨道:“从这一琐事上,我却领悟到鲁迅先生的一条规律,就是凡是他对别人付出的,从不记账,而别人给予他的,他都记在账上,即使是两盒蛋糕,琐事如此,大事也一样。
”付出的,不记在心上,得到的,却永远记得。
虽然只是细枝末节的小事,却让我们真切地感觉到了先生的无私精神和博大情怀。
有一回,萧红到鲁迅先生家吃饭,从福建菜馆叫了一碗鱼丸子,吃的时候,海婴先吃的,吃了一个后就说“不新鲜,不好吃”。
许广平就夹起来一个吃,感觉很新鲜,于是就批评海婴,并给海婴又夹了几个,海婴吃了以后,依然说不新鲜,许广平就生气了,更加严厉地批评海婴。
见此情形,鲁迅先生便把海婴碟子里的鱼丸夹起来尝了尝,发现果然不新鲜。
原来,这碗鱼丸中,有一部分是新鲜的,还有一部分是不新鲜的,海婴吃的是不新鲜的,而许广平吃的恰恰是新鲜的,鲁迅先生于是说:“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这就是鲁迅先生,即使是教育孩子这样一件小事,也极其认真,诚如许广平事后感慨的那样:“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
哪怕一点点小事。
”长期以来,鲁迅先生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战士形象,我们所关注的,都是他呐喊呼喊的一面。
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分类训练:成功面面观
材料作文:成功面面观9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从出生就开始在“排名”的路上狂奔。
在学校,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要对学习成绩排名;参加工作后,教师、干部、公司职员乃至富豪,各行各业都要排名。
排名无孔不入,让人无可遁逃,就像一张大网,密密实实笼罩着所有的人生和整个世界。
排名让很多人活力迸发、斗志昂扬,在奋斗中收获了成就和快乐;但也因此出现了残酷的“内卷”,到处上演着“宫斗”的戏码。
排名也让不少人痛苦不堪、心力交瘁,在无奈中选择了颓废和沉沦;也有些人只能甘愿做一条“咸鱼”,摆出了“躺平”的姿态。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9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的一生往往设定了各种各样的“目标”。
有人说,没有目标,就没有了方向,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也有人说,人生最大的悲剧是“一切皆有目标”。
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9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位日本料理店的老板,特别能精打细算。
一次,他发现为每张餐桌提供的免费酱油消耗太大,便绞尽脑汁淘到一种特别的酱油瓶。
用这种瓶子倒酱油十分费劲,用力甩动也只能流出几滴,他十分高兴。
一个月后,店内盘点,酱油的使用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幅上升。
他十分诧异,便在店里悄悄观察。
原来,因为倒酱油费力,客人们索性把盖子拧开,直接从瓶口将酱油倒进碟子,这显然更浪费了。
这位老板为此懊悔不已。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如果该作文以“格局决定结局”为立意,请写出两则素材。
9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当代鲁迅争议焦点问题辨析
( 陕西教育学院中文系 , 陕西西安 摘 706) 10 1
要: 有关鲁迅的争议 , 对建立健全的对待争议 的观念态度有积极 的启示 意义 。鲁迅对传 统文化 的反叛 主
要集 中在 以孔子 为代表 的诸子百家所提倡的治世理念 上, 这是 中国传统文化 的“ ” 流 而非“ 。因此, 反叛 与丧 源” 其
21 0 0年 1 月 2 第 2 卷第 4 6 期
陕西教 育学 院学报
J u n lo h a x si t fE u a in o ra fS a n iI tt eo d c t n u o
De 2 1 a 00
Vo 6 No 4 L2 .
当代 鲁迅 争 议焦 点 问题 辨析
鲁迅作为著名的思想家与文学家,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直居于首要地位。但是, 上世纪 9 年代以来 , O 鲁迅 的至高地 位受 到 了挑 战 , 尚鲁迅 、 习鲁迅 的热潮 日益 减退 , 鲁迅 的看法也 众说纷纭 , 崇 学 对 产生 了激烈 的 争议 。近年来 , 这一 争议波 及到基础 教育领域 , 引发 了鲁迅 作 品是否 具有 当代 意 义 、 中学语 文教 材 中 的鲁迅 作 品是 否需要 删减 的讨 论 。对 此 , 有必 要 围绕 “ 争议” 讨一下 有关鲁 迅 的话 题 。 探
与愿望相反 。鲁迅 就是一 个在争议 中体现其 伟大 的典型 。
回顾鲁迅 的历史 就会 发现 , 身上伟 大的光环一 直与 他 的争议 同在 。在 他登 上文 坛 以“ 封 建” 成 为 他 反 而 众人 瞩 目的作 家那一 刻 , 引发 了封建 复古派 和新文化 阵 营之 间激 烈 的争议 ; 就 此后 , 着无 产 阶级 革命运 动 随 的兴起 , 围绕鲁 迅又 引发 了革命 文学 团体 与 自由主义文 人 之间错 综 复杂 的论 争 ; 去世 后 , 他 标志 着 中 国新 文
鲁迅编辑思想面面观
鲁迅编辑思想面面观郭志东【摘要】作为中国二十世纪的伟大思想家,鲁迅从事了大量出版工作,他出版活动的根本目的不是赢利,在出版过程中,表现出高度社会责任感,在默默奉献自己的同时,大力扶掖青年人,努力整合出版信息,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期刊名称】《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15)001【总页数】4页(P26-28,50)【关键词】鲁迅;编辑立场;编校质量;编辑思想【作者】郭志东【作者单位】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宣传统战部,海南海口5711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10.69鲁迅是中国20世纪一位伟大而深刻的思想家,他大多是以文学形式表达政治理念和人生感悟,而又将他的文学作品以及他人的艺术作品呈现给广大读者,同时,他还长期从事另一项工作——编辑。
鲁迅1906年留学日本期间就曾与许寿裳、周作人等筹办文艺杂志《新生》,到1936年逝世前仍以重病之躯编完瞿秋白的《海上述林》,这漫漫30年时光岁月里从未间断过编辑出版活动。
据统计,鲁迅一生主办和参与创办了“未名社”、“朝花社”、“三闲书屋”等七家出版社,主编和参与编辑了《越铎日报》《新青年》《语丝》等十八种报刊,经他编校出版的书籍更是难计其数[1]。
鲁迅所做的书刊出版工作几乎包涵了编辑事务各个环节,从选题策划、组稿、审稿、修改加工以至版面设计、广告撰写、印刷发行等等。
从他丰富而深入的编辑实践,我们可以透析出其编辑思想的方方面面。
一责任与立场20世纪初,报刊书籍是人们传播思想学说的主要媒体。
鲁迅从事编辑工作目的很明确,即以书刊为载体,发布其启蒙民众、批判社会思想。
据其好友许寿裳描述:“鲁迅在弘文学院时,常和我讨论下列三个相关的大问题:1.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2.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3.它的病根何在?他对这三大问题的研究,毕生孜孜不懈,后来毅然决然放弃学医而从事文艺运动,其目标之一,就是想解决这些问题,他知道即使不能骤然得到全部解决,也求于逐渐解决或有所贡献。
非议鲁迅现象面面观
非议鲁迅现象面面观---------------------------------作者:房向东一柏杨说过,中国历史有三个虎虎有生气的黄金时代,一个是春秋战国,一个是唐朝,再一个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柏杨的说法精确与否,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仅就20世纪而言,“五四”时期造就的一群人杰天骄,堪与先秦诸子相媲美;“五四”时期人文学科的成就事实上成了20世纪的顶点。
虽然新时期有了许多名家,但若是以学贯中西的“五四”时期的先贤先哲为参照,时人谁敢说他们的总体成就超过了鲁迅、胡适、郭沫若?尤其是鲁迅和胡适,我以为,鲁迅一生都在批判一个旧中国,胡适一生都在探索怎样建设一个新中国,他们二者的对立统一,奠定了中国新文化的基础。
鲁迅生前死后,都是最受诬蔑的人。
然而,1949年以后,在中国大陆,鲁迅也被定为一尊,成了历次政治运动的工具,成了“四人帮”打人的棍子。
鲁迅被利用,被歪曲,被肢解,鲁迅成了“两个鲁迅”,一个是作为客观存在的鲁迅,一个成了当权者整人的工具库中一件被经常使用的工具。
单纯的鲁迅世界变成了十分复杂的各种各样的鲁迅现象。
埃德加·斯诺曾感到奇怪:为什么鲁迅常常成为中国文坛上争论的中心?鲁迅生前死后,为什么一些人,甚至包括某些左派,常常苛刻地攻击他?是的,我也要问,中国的文人们为什么老是以诬蔑鲁迅为自己的勋业呢?是不是鲁迅的伟大与崇高刺激了他们的某根神经?是不是一定要把鲁迅变成符合他们的所谓“人的复杂性”了,他们才善罢甘休?鲁迅死了六十余年,没有多少安生的日子!鲁迅去世的第二天,就开始了他半个多世纪受非议、遭诬蔑的厄运历程。
鲁迅是1936年10月19日逝世的,噩耗传出,几乎全国的报纸,都在10月20日发出了沉痛哀悼的报道。
而天津的《大公报》,发出的却是一则“短评”——《悼惜鲁迅先生》,竟然利用这短短的悼文,向鲁迅投出了明枪暗箭,明目张胆地说什么:“他(鲁迅)那刻薄尖酸的笔调,给中国文坛画了一个时代,同时也给青年不少的不良影响。
上海市上海师大附中高中语文 文苑撷英《中学语文教学中“鲁迅形象”定位问题及策略研究》素材
中学语文教学中“鲁迅形象”定位问题及策略研究【关键词】鲁迅形象中学语文教育【正文摘要】中学语文教育中存在一个“鲁迅形象”长期被政治化解读和功利主义理解的倾向。
这是学生难以亲近鲁迅的一个根本原因。
本文试图从四个维度来构建“鲁迅形象”:“一个真实的普通人”、“一个求索的艺术家”、“一个深刻的思想者”、“一个终身的对话人”。
通过探讨适合中学生接受的鲁迅形象,让青年学生可以从中终身受益。
一、对“鲁迅形象”的误读及其成因2011年江西省高考第20题要求学生写一段200字的文章“刻画你心目中的鲁迅形象”。
有学生这样写道:“……即使有再大的苦难也不能击垮这位钢铁战士的毅(意)志,鲁迅先生仍旧会用犀利的笔锋,刺入敌人的心脏……”鲁迅在这位即将毕业的当代中学生笔下,竟然还是这样一个“无所不能”的形象。
“战士”战胜了作家,“神性”超越了人性:这不得不让人心惊!在“鲁迅大撤退”、“去鲁迅化”的争论逐渐平静之后,人们开始达成共识:鲁迅作品依旧是“教材选收作品最多的作家”1,要“把鲁迅精神扎根在孩子的心上”2。
以上海市初高中语文教材为例,鲁迅作品共有12篇,覆盖了小说、杂文、散文、诗歌四类文体,同时还补充了写鲁迅的名家名篇以及关于鲁迅的专题单元。
(具体篇目见附录)但“鲁迅形象”的定位确实是一个真实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这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内在需要,大量的鲁迅文本的教学背后,不可回避地有一个理解鲁迅形象的任务;不理解鲁迅形象,想要深入理解鲁迅的作品,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同时通过鲁迅形象,继承鲁迅精神也是鲁迅作品教学的价值追求所在。
其次,“鲁迅形象”的定位也是当今中国教育的一大需要。
学习鲁迅作品是当代中学生人格养成和精神塑造的重要途径,鲁迅的启蒙思想和立人思想仍旧是我们今天教育的旨归。
更重要的是,“鲁迅形象”的定位是中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鲁迅思想作为中国原创性思想资源3,它的内涵是丰富的,具有发展性、开放性的特征,鲁迅作品是高度抽象的隐喻,它是现实的众生相,也是理想的伊甸园。
中考语文复习 考点11 拓展探究(谈看法、启示)
考点11 拓展探究(谈看法、启示)
返回目录
【方法指导】 此类题主要从内容、主题、人物、感悟、线索、修辞、写作手法等某一方面进
行分析。特别指出,如果没有限定从哪一方面谈看法启示,就选择自己最有把握 的一方面来作答。作答此类题,要把握以下几点:
(1)能准确读懂原文大意和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及思想情感。 (2)要有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同时要根据选文的观点有理有据 地表达。如谈看法启示类题作答时需注意以下两点: a. 通读原文,结合实际,将选文观点放到实际生活中去理解,进行思维拓展。 b. 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谈谈自己的阅读感悟,以及自己对选文中的观 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与理解。 答题规范:谈自己的看法 +理由。 (3)答题时,语言要流畅,要有层次性。
考点11 拓展探究(谈看法、启示)
返回目录
【参考答案】①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写到:“我的梦很美满,豫备卒业 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 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可见他原本是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学医的。然而 在学医时,看电影事件使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促使他萌发“弃医从文”的思想, 认为要改变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由此 可以看出,鲁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又从仙台弃医从文,这一过程无不浸透着鲁迅 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实践着他 “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② 启示:一个有志青年所做的人生选择,往往不是个人的选择,而是要把个人的人生 与民族的前途、国家的未来结合起来考虑。
考点11 拓展探究(谈看法、启示)
返回目录
中考链接及方法指导
【杭州中考常见设问】 (2016杭州11题)如何理解第⑱段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请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你 的看法。(5分) 【全国中考常见设问】 (2019湖北宜昌31题)请联系自己的成长经历说说为什么“父母的养育之责,反是 父母的必然之罪”。(3分)
浅论鲁迅小说的叙事技法
摘要: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叙事艺术技巧的分析,归纳出了鲁迅善于精心选择叙事的角度、确定最佳的视点、善于选择恰当的叙事方式、安排叙事的线索和节奏、注意锤炼叙事语言,增强语言力度等特征。
关键词:鲁迅;小说;叙事;技法小说作为叙事的艺术,毫无疑问,需要讲究叙事的技巧。
对此,历代文论家、小说评论家都有过不少精辟的见解,他们对叙事的审美实践,有着较为系统的总结。
鲁迅从现代审美意识出发,对中外叙事的技巧做了重新的审视,吐纳创新,求得了技术上的上达。
他善于精心选择叙事的角度,确定最佳的视点,善于选择恰当的叙事方式,安排叙事的线索和节奏,注意锤炼叙事语言,增强语言力度。
一、确定最佳视点最为叙事文学的小说,必须分析有叙述人讲述故事情节或场面的“视点”,有时候是一个人叙述,有时候是几个人叙述,并且叙述人各有各的观察、叙述的角度,这个观察、叙述的角度,借用绘画透视学的术语,叫做“视角”或者“视点”。
小说中的视点,设在作品外部的,叫“外视点”,即作者是故事的叙述者,但他却置身局外,从旁描述,对故事了如指掌,“全能全知”,一切都是由他来叙述,来评判,所以由称“全知视点”,中国传统小说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小说,采用的大多都是“外视点”。
“内视点”是把视点设在作品的内部,由作品中的人物来充当叙述人,用人物的眼光来观察、叙述、评判,采用内视点叙述评判故事出现的比较晚,但是发展的很快,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鲁迅的《孔乙己》都是这方面的成功的范例。
1、外视点。
采用外视点,叙述比较自由,视角也比较广阔,叙述角度不像小说中的人物,受其身份、性格和活动范围的限制,它可以纵横捭阖,对题材的适应性较强。
鲁迅注意到了外视角的审美优势,所以在不少篇章中采用了这一视角,如《阿Q正传》,就是一个杰出的代表。
小说为了充分地自由记叙阿Q的行状,把它放在非常广阔的背景上揭示他的性格,作者在“序”中露面做了一番“正名”的议论之后,就退出了画面,置身局外,从旁客观地叙述阿Q的生活遭际和命运。
鲁迅研究作业答案
01 《鲁迅研究》鲁迅曾把我国二三十年代的各种文学主张归结为四大派,他自己属于()鲁迅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梦》属于()鲁迅早期的白话诗发表在()鲁迅最早的翻译作品集是和弟弟合作的()和鲁迅展开“铁屋子”对话的“金心异”原名是(钱玄同)[单选题]1、提出著名的“铁屋子”比喻的是鲁迅的()。
A:《我怎么做起小说来》B:《呐喊•自序》C:《灯下漫笔》D:《坟•后记》参考答案:B[单选题]3、曾著有《庄子与鲁迅》的是()A:唐弢B:冯雪峰C:郭沫若D:胡风参考答案:C[单选题]5、1908年,鲁迅和周作人合译了欧美的一些短篇小说,次年结成集子,名为()A:《域外小说集》B:《呐喊》C:《彷徨》D:《故事新编》参考答案:A[单选题]6、“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
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这段名言出自鲁迅的()A:《复仇》B:《这样的战士》C:《墓碣文》D:《秋夜》参考答案:C[单选题]7、鲁迅和学衡派论争的著名文章是()。
A:《青年必读书》B:《打到孔家店》C:《文化偏至论》D:《估〈学衡〉》参考答案:D[单选题]8、《尝试集》的作者是()A:鲁迅B:周作人C:俞平伯D:胡适参考答案:D[单选题]9、以张勋复辟作为背景的小说是()A:《药》B:《狂人日记》C:《风筝》D:《风波》参考答案:D[单选题]10、未完成的《汉文学史纲要》是鲁迅讲授中国文学史课程的讲义,这时鲁迅任教于()。
A:北京大学B:厦门大学C:中山大学D:西北大学参考答案:B02[单选题]1、“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
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这段名言出自鲁迅的A:《复仇》B:《这样的战士》C:《墓碣文》D:《秋夜》参考答案:C[单选题]4、《二十四孝图》这篇文章出自鲁迅的()A:《朝花夕拾》B:《呐喊》C:《彷徨》D:《野草》参考答案:A[单选题]5、曾著有《庄子与鲁迅》的是()l A:唐弢B:冯雪峰C:郭沫若D:胡风参考答案:C[单选题]6、“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出自鲁迅的()A:《文化偏至论》B:《摩罗诗力说》C:《怀旧》D:《科学史教篇》参考答案:A[单选题]7、1903年,鲁迅接连发表了《斯巴达之魂》、《说?》、《中国地质略论》等表现其强国健民、崇尚科学之思的论文,它们发表在( )A:《河南》B:《新生》C:《浙江》D:《浙江潮》参考答案:D[单选题]10、鲁迅回忆童年对小弟实施了一次无意识的“精神虐杀”的作品()。
初中语文阅读面面观
初中语文阅读面面观《面面观》是鲁迅的一篇散文作品。
鲁迅在这篇作品中通过讲述自己一个普通人物的一次经历,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现象,展现了他对社会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犀利批判。
文章以一个“面面观”者的视角展开,他就是作者在四川甘孜的一个偏远山区的一所私塾学校里的一位年轻教师。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生动地描述了这个偏远山区的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作者描绘了这个山区的偏远程度和人们的生活贫困。
文章中提到,这个地方是他人生中看到的最偏僻的地方,四周尽是高山险岭,只有小山间才有一些人家。
山路艰难,威风凛凛的风雪更是给人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这里的百姓大多束缚于长期的劳动和贫穷,缺乏经济基础的支持,生活十分困苦。
作者以鲜活的细节揭示了当地人们的迷信和无知。
他们对于雷电的来临非常害怕,把屋门全部关闭,闪电过后才敢睁开眼睛。
他们对于水土并不太清楚,为了治病操持事项乃至建筑物,都要找土地事务所的人。
他们还普遍对医学、科学等知识缺乏了解,特别是妇女们刚怀孕的时候更觉得吃青草有好处,完全没有听过“胎教”的说法。
作者通过自己在这个地方的人际交往以及教书育人的经历,揭示了中国农村教育的腐败现象。
他发现当地的贫垣教长都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他们不教校也罢,教校也就随随便便。
他们对学生漠不关心,只关心每年能有多少补习费用。
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们没有接受到正规的教育,导致整个社会的知识水平和人文素养都降低了。
作者通过对自己一次普查工作的描述,批判了统治者的无能和腐败。
“政府派我去普查面面,他根本就没有把我派到那个地方呢”。
作者发现,政府工作人员往往是滥用职权、敷衍塞责,不深入了解情况就做出了决策。
他们对百姓的生活不关心,只关心政绩和形象的问题。
通过这样一篇真实的记叙,鲁迅向读者揭示了中国社会当时的一些社会弊病和人性缺陷。
他以尖锐的目光看待社会现象,无情地批判和讽刺了社会的种种荒谬和无奈。
他深切关注着农村教育和农民的文化素养问题,提出了建设现代化教育体系的迫切需求。
浅论鲁迅乡土小说中价值与审美的悖反现象_丁帆
13
长江学术· 2014 年第 4 期
人”,虽然大都出自“鲁镇”、“未庄”等乡野村镇,但 其精神特征的普遍性是不容置疑的。而其普遍性 的获得,根源于鲁迅独有的文化气质与思想视域。
闰土和杨二嫂的对比下(即农和商的比照下)完成 对“地之子”哀怜的母题的。显然,那种传统的“重 义轻利”的农业社会观念是制约知识分子审视社会
李长之认为:“鲁迅不宜于写都市生活,他那性格上 的障碍,对“豆腐西施”杨二嫂的鄙视恰恰表现了作 的坚韧,固执,多疑,文笔的凝练,老辣,简峭,都似 者对土地(这个“土地”是一个大的哲学文化范畴) 乎更宜于写农村。写农村,恰恰发挥了他那常觉得 的深刻眷恋。因此,与《阿 Q 正传》相比,《故乡》留 受奚落的哀感、寂寞和荒凉,不特会感染了他自己, 下的仅仅是知识分子共有的人道主义精神的烛照, 也感染了所有的读者。同时他自己的倔强、高傲, 它的普泛意义并没有超越古典文人的“意境”追求。 在愚蠢、卑怯的农民性之对照中,也无疑给人们以 《祝福》也是在这一视域下描写人物的,它通过祥林 兴奋与鼓舞。”李长之强调鲁迅的个性气质与其乡 嫂的一生遭际来完成对社会的抨击,但它的主题视 土小说创作之间的适宜性,并特别指出鲁迅与其笔 阈仍未脱离那种自上而下的人道主义精神眼光。
不由自主的留连。然而,正是由于情感与理性冲突 所造成的悖论,使《故乡》、《社戏》一类的小说未能
值判断。那种尖刻犀利的反讽,撕开了中国民族文 化心理结构的最深层的幕纱,成为窥探几千年中国 人心理的窗口。它不仅是鲁迅的具有积极主动批
达到《阿 Q 正传》的思想力度,其批判锋芒之削弱 是显而易见的。后来的乡土小说作家之所以不能 与鲁迅同日而语,也正是因为他们在思想上只能囿
鲁迅
世纪之交, 鲁迅热”仍在升温, 世纪之交,“鲁迅热”仍在升温,这种文化现象不只发 生在大陆上,世界好多地方都有。 生在大陆上,世界好多地方都有。同时也出现了一大批 吃鲁迅饭”的文人和商人。不论是赞颂鲁迅的, “吃鲁迅饭”的文人和商人。不论是赞颂鲁迅的,还是 骂鲁迅” 一时间,热闹非凡。 “骂鲁迅”,一时间,热闹非凡。中国进行的第一次国 民阅读调查,在提名的170位现当代作家中, 170位现当代作家中 民阅读调查,在提名的170位现当代作家中,鲁迅高居 榜首,新兴的互联网上,打上“鲁迅”二字查询一下, 榜首,新兴的互联网上,打上“鲁迅”二字查询一下, 有关的网站网页竟然成百上千, 有关的网站网页竟然成百上千,在网上讨论鲁迅的普通 读者络绎不绝,这说明“鲁迅文化” 读者络绎不绝,这说明“鲁迅文化”已成为中国文化中 特别是现代文学中一种“经典” 恰如说不尽的“ 特别是现代文学中一种“经典”。恰如说不尽的“莎士 比亚” 道不完的“孔子”一样,同样有谈不完的“ 比亚”,道不完的“孔子”一样,同样有谈不完的“鲁 他的精神已融入我们的民族血脉, 迅”,他的精神已融入我们的民族血脉,化为永远的民 族魂。 族魂。
一九九九年《芙蓉》 一九九九年《芙蓉》第 六期发表 《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写一份悼词》 写一份悼词》
冯骥才( 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 )
二〇〇〇年《收获》第 〇〇〇年 收获》 二期刊出了冯骥才的文 鲁迅的功与过》 章《鲁迅的功与过》
王朔( 王朔(1958 ——)当代作家 )
王朔《我看鲁迅》 王朔《我看鲁迅》
1.鲁迅对中国传统 1.鲁迅对中国传统 封建文化的非人性的批判
狂人日记》 《 狂人日记 》 鲁迅提出 仁义道德” “ 仁义道德 ” 吃人的命 所谓仁义道德吃人, 题 。 所谓仁义道德吃人 , 就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 的封建文化对人性扼杀 和摧残。 和摧残。
透析鲁迅文体意识脉络钩沉
透析鲁迅文体意识脉络钩沉鲁迅后来不再写《河南》时期的那种文言论文,也应有此原因。
除了文言论文以外,跟文言论文一起埋葬的还有《坟》12内剩余的白话论文。
与这批白话论文创作时间重合的是收入《热风》13与《华盖集》14两个“杂感集”内的杂感。
1925年12月31日,鲁迅编完《华盖集》后,写了一个题记:“在一年的尽头的深夜中,整理了这一年所写的杂感,竟比收在《热风》里的整四年中所写的还要多。
”彼时《热风》与《华盖集》所收录的内容,被鲁迅于此时命名为“杂感”。
同时两个集子却漏收了一批同样是白话写成的文章,而这批文章在1926年被收入到“论文集”《坟》中。
从时间上看,《热风》共收文41篇,所收录的杂感时间跨度很大,从1918年9月15日发表于《新青年》的《随感录二十五》一直收录到1924年1月28日发表于《晨报副刊》的《望勿“纠正”风声》,前后长达6年。
《华盖集》收文31篇,收录的全是1925年一年内写作的杂感。
从发表载体上看,《热风》所收杂感,发表阵地则比较单一,只有《新青年》15与《晨报副刊》16。
其中,发表于《新青年》的,皆为“随感录”一栏的专稿;而发表于《晨报副刊》的篇目,除了《智识即罪恶》发表于“开心话”栏外,大都是发表于“杂感”栏。
从发表栏目上看,都属于“短评”类的小文章。
而收入《坟》的与《热风》同时期文章发表媒体则稍杂一些:2篇17发表于《新青年》,都是登载在期刊前面的长篇论文,与“随感录”栏目的小文章判然有别。
1篇18发表于《晨报五周年纪念增刊》“文艺评论”栏。
1篇19发表于《文艺会刊》。
1篇20发表于《校友会刊》。
2篇21发表于《语丝》,都是刊载在显耀位置。
从发表栏目和文章体式上看,与《热风》式的小短评判然有别,大都是长篇评论。
相比之下,《华盖集》所收的杂感,发表阵地则驳杂得很。
计有《京报副刊》7篇,《猛进》4篇,《语丝》5篇,《民众文艺周刊》3篇,《莽原》7篇,《豫报副刊》1篇,《国民新报副刊》3篇,《北大学生会周刊》1篇。
鲁迅作品中善与美形象的缺失及成因
国民的精神 。鲁迅作 品 中虽没有 美女 、 美丽的景 色、 紧张的情 节 , 有的是 对社会 的深 刻思考 。对于 大 多数 中国 但
的脊 梁来说 , 他们看到 了鲁迅 的深邃 的思想和疗救 中国的心愿。 关键词 : 鲁迅 ; 人物形象 ; 性格 ; 国民性
兴趣 和态 度 , 以及他所搜 集 的研究对 象 , 就是 : 如何 才能使 衰弱 的民族从 灭亡 里脱救 出来 , 以及如何 使 落后 的民族 急
起直追 而走上世界的进步 的人类 大路 。鲁迅 曾经翻译 日本 ”
相给 了鲁迅很深 的印象 , 让他感到厌 恶 ;琐记》 《 中的衍太太 是鲁迅 的邻居 , 见小孩 子吃 冰 , 看 不但 不加 以制止 反而 “ 一 定 和蔼地笑 着说 ,好 , 吃一块 。我记 着 , ‘ 再 看谁 吃 的多 ” 。 ’ 并且 教唆“ ” 我 去偷母 亲 的首饰 变卖 , 更可 恶 的是还 编造 流
迅 的思想受到达 尔文 、 采的影 响 是毋庸 置疑 的。他 翻译 尼 雨果的随笔《 哀尘》 翻译 儒勒 ・ , 凡尔纳 的科 学小 说《 地底 旅 行 》 他对俄国文学 的接受等都 是众家公 认的 。冯雪 峰曾在 , 《 鲁迅创作 的独 立 特色 和 他受 俄 罗斯 文学 的影 响》 文 中 一
《 一件小事》 中的人力 车夫是劳 动人 民的代 表。他对 老
妇人 的由衷 的关 怀 和爱护 , 他“ 使 放下 车子 ” “ , 扶那 老女 人 慢 慢起 来” “ ,搀着伊 的胳膊 ” 向巡 警分住所 ……表现 出劳 走
动人 民朴素 的阶级感情 和正直 、 无私 的高贵品质 。 《 社戏》 的“ 一公 公” 良可亲 : 里 六 善 当他 知道小 孩 子们
鲁迅的性格阅读理解合集1篇
鲁迅的性格阅读理解合集1篇鲁迅的性格阅读理解 1①周作人先生在北平和记者谈到鲁迅先生的性格,说:“他这肺病,本来在十年前,就已隐伏着了;医生劝他少生气,多静养;可是他的个性偏偏很强,往往因为一点小事,就和人家冲突起来,动不动就生气,静养更没有这回事,所以病状就一天一天的加重起来。
说到他的思想,起初可以说是受了尼采的影响很深,就是树立个人主义,希望超人的实现,可是最近又转变到虚无主义上去了。
因此,他对一切事,仿佛都很悲观。
他的个性不但很强,而且多疑,旁人说一句话,他总要想一想,这话对于他是不是有不利的地方。
他在上海住的地方很秘密,除了舍弟建人和内山书店的人知道以外,其余的人,都很难找到。
”记者的笔录,也许有点走样,大致该和周先生所说相符合,以启明先生的博学多识,益以骨肉之亲,这些话该是十分中肯的。
②但由站得比较远一点的我看来,启明先生的话不无可以商量之处。
③ “为了一点小事,就和人家冲突起来,动不动就生气。
”这样的人,古之人曾有过伯夷,孟子称之为“圣之清者也”。
说个性很强只是“圣之清者”的特征,却不十分妥当。
因为柳下惠式的“圣之和”,伊尹式的“圣之任”,孔丘式的“圣之时”,都非有很强的个性不可。
个性不强,就变成乡愿式的“德之贼”,当然非启明先生所许与的。
鲁迅先生生前,曾写信给我,说:“现在的许多论客,多说我会发脾气;其实我觉得自己倒是从来没有因为一点小事情,就成友成仇的人,我还不少几十年的老朋友,要点就在彼此略小节而取其大。
”这话,正如启明先生所说的相反;换句话说,鲁迅先生并不是伯夷式的人物,他若是伯夷式的人物,他也不会以上海的环境于他很适宜了。
④启明先生有点近于柳下惠式的“圣之和”,鲁迅先生则有点近于伊尹式的“圣之任”。
孟子说伊尹将以道觉斯民,自任以天下之重,但一面又说:“伊尹耕于有莘之野,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鲁迅的性格》阅读答案《鲁迅的性格》阅读答案。
击马千驷,弗视也。
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鲁迅研究试题及答案【漫谈鲁迅研究】
《鲁迅研究试题及答案【漫谈鲁迅研究】》摘要:“文人的遭殃,不在生前的被攻击和被冷落,前些年,苏修御用文人费德林、齐赫文斯基、艾德林之流,也趁火打劫,三番五次,拿鲁迅这张牌来挑战,骂上门来,我以为,研究鲁迅的生活、思想和作品,就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越是棘手问题,越要迎难而上“文人的遭殃,不在生前的被攻击和被冷落。
一瞑之后,言行两亡,于是无耻之徒,谬托知己,是非起,既以自炫,又以卖钱,连死尸也成了他们的沽名获利之具,这倒是值得悲哀的。
”以上是鲁迅纪念韦素园的几句话。
这几句话说得沉痛极了。
但是鲁迅又哪里会知道,在他一瞑之后,他自己的尸首也成了无耻之徒的沽名获利之具呢?远的且不必说,一九六六年纪念鲁迅逝世三十周年大会上,那个政治骗子陈伯达,就谬托知己,大放厥词,胡吹一通。
那个还没有资格谬托知己的文痞姚文元,也以研究鲁迅专家自居,在那次会上,小放厥词,胡吹一通。
批林批孔了,“四人帮”就拿《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来攻击总理。
评论《水浒》了,他们就拿《流氓的变迁》来攻击邓副总理。
“反击右倾翻案风”了,那个特务张春桥就大谈《风波》里的辫子,把矛头指向中央领导同志。
请看,这不是拿鲁迅的死尸当作他们篡党窃国的工具吗?鲁迅死而有知,岂但悲哀而已。
从表面上看,这些年来,鲁迅比韦素园走运多了。
全集出版了。
每隔五年、十年纪念一次。
有些大城市里,还建立了纪念馆;有些机关、工厂里,还设有鲁迅研究室、鲁迅研究小组。
不但没有被冷落到言行两亡的程度,好像还很热闹。
但是如果认真地、实事求是地去加以考察,看看上述的那些热闹活动,有多少起是被大大小小的谬托知己的无耻之徒和骗子利用了,成为他们自炫、沽名、卖钱、获利、篡党、窃国的工具,统计出来的数字,一定惊人。
今天,研究鲁迅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保卫鲁迅,使他不受和少受那些骗子和无耻之徒的糟踏。
政治骗子陈伯达的老底,知道的人也许不多。
但是鲁迅在《三月的租界》里批判的狄克是谁,不是没有人知道;姚文元的那本“权威”著作兜售的是什么货色,也不是没有人知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信息拓展】非议鲁迅现象面面观一柏杨说过,中国历史有三个虎虎有生气的黄金时代,一个是春秋战国,一个是唐朝,再一个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柏杨的说法精确与否,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仅就20世纪而言,“五四”时期造就的一群人杰天骄,堪与先秦诸子相媲美;“五四”时期人文学科的成就事实上成了20世纪的顶点。
虽然新时期有了许多名家,但若是以学贯中西的“五四”时期的先贤先哲为参照,时人谁敢说他们的总体成就超过了鲁迅、胡适、郭沫若?尤其是鲁迅和胡适,我以为,鲁迅一生都在批判一个旧中国,胡适一生都在探索怎样建设一个新中国,他们二者的对立统一,奠定了中国新文化的基础。
鲁迅生前死后,都是最受诬蔑的人。
然而,1949年以后,在中国大陆,鲁迅也被定为一尊,成了历次政治运动的工具,成了“四人帮”打人的棍子。
鲁迅被利用,被歪曲,被肢解,鲁迅成了“两个鲁迅”,一个是作为客观存在的鲁迅,一个成了当权者整人的工具库中一件被经常使用的工具。
单纯的鲁迅世界变成了十分复杂的各种各样的鲁迅现象。
埃德加·斯诺曾感到奇怪:为什么鲁迅常常成为中国文坛上争论的中心?鲁迅生前死后,为什么一些人,甚至包括某些左派,常常苛刻地攻击他?是的,我也要问,中国的文人们为什么老是以诬蔑鲁迅为自己的勋业呢?是不是鲁迅的伟大与崇高刺激了他们的某根神经?是不是一定要把鲁迅变成符合他们的所谓“人的复杂性”了,他们才善罢甘休?鲁迅死了六十余年,没有多少安生的日子!鲁迅去世的第二天,就开始了他半个多世纪受非议、遭诬蔑的厄运历程。
鲁迅是1936年10月19日逝世的,噩耗传出,几乎全国的报纸,都在10月20日发出了沉痛哀悼的报道。
而天津的《大公报》,发出的却是一则“短评”——《悼惜鲁迅先生》,竟然利用这短短的悼文,向鲁迅投出了明枪暗箭,明目张胆地说什么:“他(鲁迅)那刻薄尖酸的笔调,给中国文坛画了一个时代,同时也给青年不少的不良影响。
”青年李何林看到这篇“短评”,当即写出了他无法抑制的愤言:鲁迅的一支“深刻锐利”的笔,透入了教授、学者的骨髓和苍蝇、蚊子的灵魂;……现在倘是站在中国吸血鬼的代言人的立场,“尖酸刻薄”一定是不足解恨,他这次假使不是因为肺结核而死,应该“食肉寝皮”或者“鞭尸”的吧?何必还假慈悲的说什么“……我们万分悼惜的”呢?鲁迅先生死而有灵,也决不接受你们的“悼惜”!鲁迅去世的第二天,就有非议、诬蔑鲁迅的文章出笼,而与此同时,就有李何林这样一生以捍卫鲁迅为己任的斗士站出来反击、批驳,于是,构成了中国文坛一道独特的景观。
二几十年来,人们非议、诬蔑鲁迅有些什么内容呢?从鲁迅不是革命家到鲁迅嫖妓,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从政治上看,他们认为鲁迅不是革命家,不仅不是革命家,甚至是汉奸。
郑学稼的基本论断是,鲁迅身为光复会会员,但在辛亥革命期间并无多少革命行为。
接着,在辛亥革命以后,鲁迅却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北京军阀政府的官僚。
郑学稼还认为,20世纪30年代的鲁迅并没有真正从事过地下活动,如游行集会之类,因而在左派看来,他也不算是革命家。
鲁迅果真不是革命家吗?思想革命算不算革命?在郑学稼看来,似乎是不算革命的。
他理解的革命,大约就是上街游行,大约就是暴力行刺。
鲁迅关在家中做文章,不管他做的是什么内容的文章,“作”者,非“做”也,故而鲁迅是永远当不了革命家的。
鲁迅在思想革命史上的意义,是有目共睹的。
1918年鲁迅参加了《新青年》的工作。
同年5月,他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以后鲁迅几乎所有的作品,都具有不可磨灭的战斗精神,因而,也同样有着不可磨灭的革命意义。
郑学稼还用人身攻击的手段,把莫须有的罪名强加给鲁迅,以此来说明鲁迅不仅不是一个民族解放的战士,反而是一个只爱别国(苏联)而不爱中国的人,搞不好,与他弟弟一样也许要成为汉奸哩。
书中,郑学稼对鲁迅与周作人已经分道扬镳故意不提,开口闭口所谓汉奸弟弟,他要给人一个感觉,似乎是有其弟必有其哥。
是的,鲁迅是赞成过苏联,可是,孙中山不也赞成过苏联吗?这怎么能与周作人当汉奸相提并论呢?郑学稼还随心所欲地诬蔑鲁迅受日本帝国主义者的“暗中保护”,他简直把鲁迅描绘成了汉奸了!从思想上看,他们认为鲁迅不是思想家。
李长之在《鲁迅批判》中说:“然而鲁迅不是思想家。
因为他是没有深邃的哲学脑筋,他所盘桓于心目中的,并没有幽远的问题。
他似乎没有那样的趣味,以及那样的能力。
”李长之的结论是:鲁迅没有思想,因为他只有攻击的一方面,没有建设,所以只有零星的杂感而不成系统。
这种见解在攻击鲁迅的阵营里,算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梁实秋就问过,鲁迅到底自己有什么见解呢?他说:“没有人能说清楚‘鲁迅思想’是什么……鲁迅思想,其实只是以尖酸刻薄的笔调表示他之‘不满于现状’的态度而已。
而单单的‘不满于现状’却不能构成为一种思想。
”施蛰存也说,鲁迅是没有自己的思想的。
他说:“鲁迅者,实在是一个思想家,独惜其思想尚未能成一体系耳。
惟其思想未成一体系,故其杂感文集虽多,每集中所收文字,从全体看来,总有五角六张、驳杂不纯之病。
使读者只看到他有许多批评斥责之对象,而到底不知他自己是怎样一副面目。
”此外,也还有一些人所见略同。
不仅如此,他们甚至还认为,鲁迅是一个虚无主义者。
周作人、叶公超都持这样的观点。
我要说的是,有没有思想系统,最重要的是要看他的思想为现实社会解决了什么问题。
什么叫思想家?怎样算有了思想体系?孔夫子有没有思想?毛泽东有没有思想?如果我们承认孔夫子和毛泽东都是思想家,那孔夫子的思想不是由许多对话组成的吗?毛泽东思想不也是由“概论”一类的书来完成的,换一句话说,毛泽东思想也是由一篇一篇的文章堆垒而成的。
这些文章里面有的固然是论文,但也有杂文,也有书信,等等。
和孔夫子、毛泽东一样,鲁迅也有自己的思想及其体系。
针对李长之的“鲁迅不是思想家”的论断,袁良骏在《误解与真知》一文中指出,这显然是不能成立的。
他说:“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列宁诚然是思想家,但是,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歌德、托尔斯泰难道就不是思想家吗?他们也许没有留下什么哲学讲义,但是,他们的伟大作品不都是他们伟大思想的结晶,含蕴着深刻的哲理吗?反言之,没有深刻的思想,他们能成就自己伟大的作品吗?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首先就必须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鲁迅自然也不例外。
姑不论鲁迅的数百万言的杂文,即使他的小说,也都是他的伟大革命思想的结晶。
像他的代表作《阿Q正传》那样的作品,其思想难道还不够博大精深吗?难道我们能够离开鲁迅的创作实践去苛求什么‘思想家所应有的清晰以及在理论上建设的能力’吗?实际上,鲁迅对中国历史的深刻的认识,对社会生活的熟悉洞察,对中国革命的精辟分析,几乎超过了中国当时所有的政治家、哲学家、历史家和社会学家。
中国人民已经而且还将从他的遗产中撷取那些思想的精华,从而指导自己除旧布新的伟大斗争。
怎么能否认鲁迅作为思想家的存在呢?如果鲁迅够不上思想家,那末,小自中国,大至世界,还有多少人可以够得上思想家呢?”袁良骏认为,鲁迅是另一种类型的思想家,是以文学家的面目出现的类似于托尔斯泰的思想家。
在这里,他突出了鲁迅对中国历史、中国社会的深刻洞察与全面认识。
在今天,接触过鲁迅所有作品的人,往往被鲁迅博大精深的思想魅力所深深地吸引。
不少人甚至认为,鲁迅首先是思想的,其次才是文学的。
现在、今后,大约不会有人再怀疑鲁迅作为伟大思想家的巨大存在了吧?从创作上看,他们认为鲁迅不是文学家。
首先是否认鲁迅的杂文,认为杂文不是文学。
这本不是什么新鲜的观点。
奇特的是,他们不仅否认鲁迅的杂文,甚至鲁迅的小说、散文、学术研究等等,一律都在否认之列。
他们有的还从“比较文学”方面有所“发明”,以为鲁迅只不过是一个一般的作家。
他们认为,鲁迅的杂文不算文学作品;他的小说,写得好的也不多,而且全部都是短篇小说,不成气候。
有人说,鲁迅在中国新文坛上有多方面的建树,可当团体赛盟主或全能冠军,但在单项中不能摘取桂冠。
因为,他的小说比不上茅盾、巴金、老舍,他的诗歌比不上胡适、郭沫若、闻一多,他的散文比不上周作人、朱自清、郁达夫。
邢孔荣的《论鲁迅的创作生涯》,是一篇攻击贬损鲁迅文学成就的很有代表性的文章。
虽然文中用了一些抽象肯定的词句,如“不朽”、“杰作”之类,但通篇都是具体的否定。
可以这么说,几十年来,几乎没有一个人、一篇文章,这么彻底地否认了鲁迅的创作成就。
作者写道:“作为艺术家的鲁迅先生之所以不朽……是因为有了《故乡》、《阿Q正传》等四五篇杰作。
”对这“四五篇杰作”,作者又是如何具体评价的呢?他认为,《狂人日记》的致命弱点在于模仿,而不是创新。
……模仿之作,当然不能成为杰作。
其次,作品锋芒直露,缺乏内在美感。
“阿Q这个人物基本上还是成功的。
但是《阿Q正传》的漫画式的倾向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开创了一个危险的先例,即以所谓的本质代替形象。
后来的仿效者们在这条危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以致把‘典型化’变成了‘脸谱化’。
”照邢孔荣的意见,除了四五篇之外,《呐喊》、《彷徨》里的其他作品,都是“泛泛之作或充数之作”;《野草》是“二流作品”;《故事新编》是“失败”的“三流作品”;《朝花夕拾》没有艺术价值可言,因为它“不是真正的文艺作品”。
至于鲁迅的杂文更是毫无价值,鲁迅写那些东西“首先是为了吃饭”,至于把杂文喻为“匕首”、“投枪”,“不过是自我安慰而已”。
这就是邢孔荣对鲁迅全部作品的评价。
这里,我们难道有必要摆出鲁迅的一大堆文学成就,来纠正这些信口开河者的胡说吗?从私生活上看,鲁迅也被攻击他的人骂得一无是处。
这里就不一一详说了。
我想,若是用日常生活的语言来表述,鲁迅是被鬼缠上了。
鲁迅的每一句话都要放到显微镜下,被放大无数倍,从中挑剔出可以攻击的内容。
攻击鲁迅成了苏雪林以及苏雪林们一生生活的内容。
三鲁迅去世以后,对非议、诬蔑鲁迅的,我们不能不首先从政治上看问题。
鲁迅去世时,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虽然也有一些要人加入了追悼的行列,比如,孔祥熙就送过挽联,然而从总体上看,当局对悼念鲁迅的活动一是持沉默的态度,二是持反对的态度。
当时的国民党宣传部曾发过一个通知,肯定鲁迅的小说创作,攻击鲁迅参加的革命活动,对鲁迅杂文持否定态度。
与国民政府的沉默相反,中共中央立即发出唁电,给了鲁迅极高的评价。
不久,毛泽东又发表《论鲁迅》等文章,称鲁迅为现代中国的“第一等圣人”。
从这样的背景出发,我要说,鲁迅去世以后,在很多的时候和很多的情况下,鲁迅不是国家的鲁迅,不是民族的鲁迅,而只是政治集团的鲁迅,是某一政治集团的朋友,是另一政治集团的敌人。
“鲁迅”二字成了政治符号。
说起侧重以政治的眼光来看鲁迅这一点,我以为,当首推苏雪林。
我以为,苏雪林是喜爱鲁迅的作品的,早年也对鲁迅怀有敬意。
她曾在鲁迅面前谦称为“学生”,这应是诚心诚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