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城市土地经济

合集下载

土地经济学第五章地租理论

土地经济学第五章地租理论

6、关于绝对地租的形成及其计量的原理
农业中绝对地租的形成及地租量
生产 资本有机 剩余价值 平均利 产品价 生产价 绝对地租 (m’= 润(元)值(元) 格(元) (元) 润(元)值(元) 部门 构成
100%)
工业 80C+20V 农业 60C+40V
20 40
20 20
12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40
120 120
三、屠能的地租理论 德国农业经济学家 《孤立国》1826 研究土地地理位置与地租的关系
1 2 3 4
区位地租分布圈层
§5.3 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
1、关于地租的本质属性及地租与土地所有权相互 关系的原理 1)一切地租都是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产物 2)一切形态的地租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 实现 3)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出租他的土地每年获得的 超额收入,这是各种不同地租形式的共同性
3、发展商品经济必然产生地租。
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使用价值 产品生产价格的构成=成本+平均利润+超额利润
二、社会主义地租的基本形式及其分配 (一)社会主义级差地租 1、农村集体土地的级差地租及其分配 2、城市国有土地的级差地租及其分配 3、社会主义地租的表现形式 1)土地使用费(税) 2)租金 3)提留、承包费、租赁费、土地转包费 4)土地使用权价格 (二)社会主义绝对地租
2、关于超额利润转化为级差地租的原理 成本 生 产 成 本 润 利 润 均 利 平 额 地租 超
3、关于级差超额利润是“虚假的社会价值”的原理 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 额——级差超额利润——“虚假的社会价值” 4、关于级差地租的形成条件和产生源泉的原理 条件:土地质量的优劣和生产率的差异 原因: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源泉:剩余劳动——剩余价值

第五章 地价理论

第五章 地价理论
土地物质:即土地自然物与自然力 土地资本:即已利用土地,凝结了资本与劳动
2 马克思对土地价格的分析 以地租理论、土地价值理论为基础 土地价值与土地价格的关系
自然状态的土地没有价值,但存在价格
土地价格的实质:地租的资本化表现为地价
土 地 经 济 学>第五章 地价理论
二、西方经济学家对土地价值与地价格的理论观点
三、地价评估
1 地价评估目的 有助于交易的顺利进行 有助于企业投资决策 有助于土地市场完善 有助于市场管理
土 地 经 济 学>第五章 地价理论
三、地价评估 2 地价评估的主要方法 地租的“资本化”法
公式 土地价格 = 地租 / 利息率 实践中不具有可操作性
纯收益资本化法(收益资本化法)
公式 V=a/r V —— 土地价格; a —— 土地纯收益; r —— 土地还原率
土 地 经 济 学>第五章 地价理论
三、地价评估
2 地价评估的主要方法 预期价值法
公式 V = a / r + (-)I / r 2 V、 a、 r同上 ;I——每年增加的地租额
购买年法
即以年租金去除地价的方法,用“购买年” 表示 地价是地租的多少倍
城市规划
城市性质及宏观区位 土地利用计划 土地相关政策 人口状况与经济发展状况 社会安定状况
土 地 经 济 学>第五章 地价理论
一、地价的影响因素
2 区域因素 位置 基础设施条件 规划限制 环境质量 3 个别因素 面积、位置、形状、进深比 容积率、土地开发程度 产权状况、使用年期、
四、土地价格管理制度
1 西方发达国家的土地价格管理的措施
德国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土地: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结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1)自然特性①位置固定型②面积有限性:土地的面积具有不可再生性,面积有限迫使人们必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③质量差异性:由于土地自身的条件(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等)以及光照和相应的气候条件的差异,造成了土地的较大质量差异性。

④功能永久性(2)经济特性:是人类在土地自然特性基础上长期利用土地的过程中产生的①供给的稀缺性②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3.土地的功能承载、生育、资源、生态、财产和资产4.土地的分类2007年:分为12个一级类、57个二级类2017年:分为12个一级类、73个二级类第二章:土地利用概述1.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同时又是个经济问题,并且内涵是动态的。

2.土地利用的内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编制土地利用规划(4)土地开发(5)土地保护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利用程度分析:指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改造程度,以及土地收到人为影响的变化程度(2)利用结构分析:可以了解土地利用是否与需求结构相吻合,了解现有的土地利用结构是否与土地的自然性状相适应。

(3)利用效益分析在农业上,用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经济作物产量、水果产量等。

对城镇土地,所看重的是单位土地面积带来的收益(利润/纯收益)。

除经济效益外,还要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4.土地开发:广义的土地开发是指对尚未利用的土地进行清理、整治,使之可投入使用,包括把无法利用的土地加以改造,然后投入利用的活动;也包括对农业用地进行平整和基础设施建设后,使之转为非农建设用地的活动(也就是非农业土地开发)。

狭义的土地开发即土地开垦,是指把适宜耕作的生荒地开垦为耕地种植农作物的过程。

城市土地经济

城市土地经济

•土地增值税:凡转让国有土地、 地上的建筑物及附着物并取得 收入的均需交纳的费用。
三、城市土地市场
1、我国城市土地市场
•一级市场——国家以土地所有 者的身份,通过批租将土地的 使用权投放市场运行。
•二级市场——由获得土地使用 权的经营者,直接将土地、或 通过建设商品房从而间接地将 土地投入市场流通。
(2)行政划拨制度的问题
——使国有土地的使用者变成了实际上的 所有者,国有土地的所有权不能从经济上 得到实现,造成了种种弊端:
•土地产权的模糊 •土地资源的浪费 •土地配置的不当
•土地收益的流失
3.中国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的 改革
1982年深圳特区首先进行了国 有土地有尝使用的改革
1988年土地使用权可以有 偿转让写入我国宪法
第四节 城市土地价格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土地价格——即土地的资本化的 价格,也就是地租的资本化。
地价=地租/利息率
土地的市场价格——土地在地产市场上 的均衡价格,取决于土地的供求关系。
城市地价的形成是一个由地租资本化 开始,经土地投入而不断增加价值, 最后实现更大土地收入的经济流动过 程,这个过程包括了土地征收、土地 开发、城市建设配套等阶段。
3、土地边际产出递减性 边际产出递减——在其他生产要素投入量不 变时,,其生产要素投入量超过特定限度后, 其边际产量会随投入量的增加而递减。
三、土地的权属关系 土地的权属,是土地制度最 根本的内容,是社会政治和 经济制度的重要体现和生产 关系的重要方面。
1、土地的所有权——土地所有关系在法律 上的体现,是土地所有者依法对土地实行 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
•期限保有的的产业权(属于租业权)
拥有永业权者可视为实际上的土地所有者,只 要不违法,就可以随意利用和处分土地。

土地经济学 第五章 土地价格评估

土地经济学 第五章 土地价格评估

第二节、土地价格的内涵、影响因素及变 动规律
四、地价变动的规律性


(二)土地价格变动呈现周期性特征
就总体来讲,土地价格呈不断上升趋势。但具体
分析,它并不是直线上升,而是在一定时期内上
下波动,呈现周期性变动特征。

1.土地价格的周期性发展是其主要特征。 2.土地价格变动受政府调节的影响。
第二节、土地价格的内涵、影响因素及变 动规律
三、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 1、土地自身的因素 (一)位置 (二)地力 (三)面积和形状 (四)地势、 2、社会经济因素 (一)人口状况 (二)城市公共设施 建设 (三)经济增长速度 (四)税收负担
3、行政因素 (一)国家发展政策 (二)土地利用计划与 规划 (三)租金价格政策 4、其他因素
2.2总费用
3.经营性企业房地产中的总费用主要

包括: 1)销售成本; 2) 销售费用; 3)经营管理费; 4)销售税金; 5)财务费用; 6)经营利润。
4.生产性企业房地产中的总费用 主要包括: 1)生产成本,包括原材料费、 人工费、运输费等; 2)产品销售费; 3)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 4)财务费用; 5)管理费用; 6)企业利润。
2.4还原利率的确定
பைடு நூலகம்
2.4.1 综合还原利率、土地还原利率和建筑物还原利率 的关系 还原利率分为综合还原利率、土地还原利率和建 筑物还原利率,三者之间的关系应按下面公式确定: r=(r1L+r2B)/(L+B) 式中:r——综合还原利率; r1——土地还原利率; r2——建筑物还原利率; L——土地价格; B——建筑物价格。
二、几种主要的估价方法

(一)收益还原法

05第五章 地租与地价理论

05第五章 地租与地价理论

1.1 地租理论概述
1. 1. 1. 1. 1. 1. 1. 1. 1 2 3 4 地租的概念 地租的类型 地租理论的发展 地租与房地产
1.1 地租理论概述
1. 1. 1 地租的概念
地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作为一般用语, 通常可以将其理解为 是租用土地所付的租 金,或出租土地所获 的报偿;但作为经济 学(尤其是政治经济 学)的学术用语,地 租则具有绝对地租 级差地租
垄断地租
1.1 地租理论概述
1. 1. 3 地租理论的发展
古典经济学早期地租理论 (威廉· 配第、杜尔阁) 古典经济学地租理论 (亚当· 斯密 大卫· 李嘉图 詹姆斯· 安德森 杜能) 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地租理论 (萨伊 马尔萨斯) 新古典经济学地租理论 (马歇尔 克拉克) 马克思主义 地租理论 现代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 (萨缪尔森 雷利· 巴洛维) 阿朗索 竞标地租理论
地租理论 城市土地价格
土地税收理论
1.地租理论
地租理论是土地经济学和房地产经济学的 重要基础理论,它对于土地的分等定级、合理利用以 及制定地价、地税政策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1 地租理论概述 1. 2 马克思主义的地租 理论 1. 3 城市地租及其形态 1. 4 新古典主义地租理 论
垄断地租
1.1 地租理论概述
1. 1. 2 地租的类型
劳役地租 按地租的物质形态划分 实物地租 货币地租 地租类型
契约地租与经济地租的关系(三版 P57) 按经济学 雷利·巴洛维认为:“契约租是对财产 所有者的实际支付。它可能超过或低于理论上 的观点 财产可以获得的地租。当它大于应付地租时, 承租人必须交付一部分本来应归于他的资本、 政治经济学 劳动或管理投入所得;当它低于这个数额时, 承租人则能分享一部分地租。”

第五章 土地规模利用

第五章  土地规模利用

土地(利用)规模及表现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规模: 土地利用规模:指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 营实体(如企业、城市等) 营实体(如企业、城市等)占用土地面积的 大小, 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集中程度 的一 个指标。 个指标。 表现: 表现: 农业: 农业:农业土地经营规模 城市: 城市:城市规模及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规模
农业土地经营规模
含义:农业生产单位(生产队、家庭、 含义:农业生产单位(生产队、家庭、农 业企业等)的土地或耕地数量(面积), 业企业等)的土地或耕地数量(面积), 农业经营规模的主要标志 的主要标志。 是农业经营规模的主要标志。 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生产力(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 生产力(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 生产关系;社会化服务体系; 生产关系;社会化服务体系;自然因素等
土地规模经济
在企业经营的层次上,表现为较大 在企业经营的层次上, 规模经营能够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或可 增加收入或可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 增加收入或可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 反映在单位产品成本的变化上, 反映在单位产品成本的变化上,就是单 位产品平均成本, 位产品平均成本,随着土地规模的扩大 而不断降低的过程。 而不断降低的过程。 与土地规模经济相对的是土地规模 不经济。 不经济。
集聚不经济
产生集聚不经济的最重要的原因包括时间成 拥挤成本在内的交通成本的增加。 本、拥挤成本在内的交通成本的增加。 此外大气污染、噪声危害等环境恶化、 此外大气污染、噪声危害等环境恶化、公园 等公共设施的拥挤也是产生集聚不经济的原 因。
外部性问题“内部化” 外部性问题“内部化”产生的规模经济 外部性问题 外部性问题“内部化” 外部性问题“内部化” 外部经济问题“内部化” 外部经济问题“内部化” 外部不经济问题“内部化” 外部不经济问题“内部化”

土地经济学(整理)

土地经济学(整理)

土地经济学(整理)第一章导论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一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1、位置的固定性2、面积的有限性3、质量的差异性4、功能的永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1、供给的稀缺性2、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3、土地的功能:1、承载功能2、生产功能3、资源(非生物)功能。

4、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方面的问题。

5、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1、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土地利用规划4、土地开发5、土地保护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容及意义:容:1、土地利用程度2、土地利用结构3、土地利用效率意义:为更合理的利用土地指明方向。

3、我国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1、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2、土地供不应求与浪费兼有3、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还有待提局。

4、土地利用的目标:1、取得物质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2、取得服务(效用)人类利用土地的目标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又可分为:经济目标、生态目标和社会目标。

5、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1、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

2、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更低面积相结合。

3、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4、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

5、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6、贴现系数:从现在起,第n年的一单位货币量相当于现在的多少7、复利系数:现在的一单位货币量在n年后变成现在的多少倍8、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一套对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综合目标最有利的土地利用方案和行动路线的系列决策,是各种土地利用规划的总称。

土地经济学知识重点汇总

土地经济学知识重点汇总

土地经济学知识重点汇总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土地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土地: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的自然—经济综合体2.土地概念的区分(1)土地与土壤土壤是指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

①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即土地包含土壤。

②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是肥力,即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而土地的本质是生产力,它是在特定的管理制度下,对某种(或一系列)用途的生产能力。

③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是处在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而土地是由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

(2)土地与国土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包括领土、领空和领海(3)土地与景观土壤、风化壳、大陆沉积物、潜水和地表水、植被、近地表大气及物理化学作用彼此紧密联系的综合体称为景观,例如黄土高原、砂质荒漠、冰川山地等都属于一定的景观类型。

它与土地的最大区别主要在于只考虑自然地理因素的作用,而极少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体”的影响。

(4)土地与土地资源资源: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包括自然界中没有经过加工而以现存形式存在的一切天然财富。

广义的资源包括:资金、设备、人力、时空等。

土地资源:是指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的物质基础和来源,是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

(5)土地与土地资产,土地资本资产:为一定经济主体所拥有的,能够带来一定收益的各种财产和权益的总称。

广义的资产是指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

土地资产:是指归一定经济主体所拥有的(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经过一定的经营方式,能够实现增值的土地。

土地资源与劳动的结合,具有所有权与获益性。

土地资本:为提高土地生产率而投入并固定在土地上的资本。

其收益是利息或经营利润,而不是地租,如灌溉排水工程、施肥等。

3.土地的自然特性①位置固定性②面积有限性③质量差异性④功能永久性4.土地的经济特性①供给的稀缺性②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5.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的关系①土地的自然特性是土地自然属性的反映,是土地所固有的,与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否没有必然的联系。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监测与分析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监测与分析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监测与分析第一章:简介城市土地利用是指城市中土地各类用途和结构的组合,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利用也在不断变化,过去的农田和荒地逐渐变为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等用地。

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对城市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因此,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监测与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城市土地利用监测技术2.1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城市土地利用监测最为常用的技术手段之一。

通过卫星影像、航空影像等遥感数据获取城市土地的时空信息,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变化监测和分析。

根据遥感数据的可见光、红外辐射等特性,可以识别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并且可以通过多期影像对比,获得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

2.2 地理信息系统(GIS)GIS可以对城市土地利用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空间模拟,提供空间分布的可视化展示和定量分析的功能。

通过构建城市土地利用数据库,并建立相应的空间分析模型,可以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进行深入研究。

此外,GIS还可以与遥感技术相结合,实现遥感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第三章: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监测方法3.1 基于遥感影像的监测方法基于遥感影像的监测方法主要包括图像分类、变化检测和土地利用变化评价等。

首先,通过影像分类算法将城市遥感影像分割为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然后利用多期影像进行变化检测,识别出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和程度。

最后,根据变化检测结果进行土地利用变化评价,分析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2 基于GIS的监测方法基于GIS的监测方法可以通过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和空间分析模型,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进行监测和分析。

首先,收集城市土地利用数据,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并将各类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分类和编码。

然后,利用GIS软件进行空间分析,计算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空间分布等指标,并进行变化趋势分析。

第四章: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会对城市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土地利用变化会影响城市的空间结构,扩大城市在空间上的规模,改变城市的形态和格局。

城市用地的评价和分类

城市用地的评价和分类

第五章城市用地的评价与分类一、城市用地及用地规模的概念一、城市用地规模(1)城市用地: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既指以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

(2)城市用地规模:规划期末城市建设用地范围的大小。

城市用地规模(A)=预测的城市人口规模(P)×人均建设用地标准(a)与城市用地规模相近的两个名词:城市是人与各种活动的聚集地,各种活动大多有聚集的现象,占据城市中固定的空间位置,形成区位分布。

这些区位(活动场所)加上连接各类活动的交通路线和设施,便形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和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

(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是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它是研究城市各项主要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

根据城市的性质和规模,在分析城市用地和建设条件的基础上,将城市各组成部分按其不同功能要求有机地组合起来,使城市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用地布局。

)二、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一、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方法:城市用地评价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建设条件及用地的经济性评价三个方面。

其中,每一方面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

进行城市用地评价必须用综合的思想和方法。

二、自然条件的评价(即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自然环境条件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

它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必需的用地条件,同时也对城市布局、结构、形式、功能的充分发挥有着很大的影响。

城市建设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主要包括工程地质、水文、气候和地形等方面的内容。

1. 工程地质条件:(建筑土质与地基承载力、地形、冲沟、滑坡与崩塌、岩溶、地震)A.建筑土质与地基承载力由于地质构造和土质的差异,以及受地下水的影响,地基承载力相差悬殊,故需全面了解建设用地范围内各种地基的承载能力。

特别要注意有些地基土在一定条件下常常因改变其物理性质和形状而出现问题,如湿陷性黄土受湿后结构下陷,易导致建筑的损坏;膨胀土受水膨胀、失水收缩都会带来危害;沼泽地处于水饱和状态,地基承载力较低。

城市土地利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城市土地利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城市土地利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对土地进行合理配置和利用的程序和方法。

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性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将论述城市土地利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包括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地区竞争力以及改善居民福利等方面。

1. 促进经济增长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

首先,有效的土地规划和利用能够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土地的经济产出。

例如,将土地用于发展产业园区、商业中心和住宅区等,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和居民,推动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其次,合理的土地利用还能够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和成本支出,从而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2. 优化产业结构城市土地利用对经济发展还发挥着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作用。

通过科学规划和布局,合理分配不同用地类型,可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和产业协同效应,促进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比如,以科技产业为主导的园区可以吸引高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提升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而以商业中心为核心的地区能够集聚商业资源,培育现代服务业。

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可以使城市的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化和有竞争力。

3. 提升地区竞争力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性还能够提升地区的竞争力。

科学规划和有效利用土地资源,能够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同时,合理的土地利用也有利于城市形象的塑造和品质的提升,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例如,合理布局住宅区和商业区,提供高品质的生活和商业配套设施,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企业和资金,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

4. 改善居民福利城市土地利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上,还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可以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社会服务,改善居民的居住、工作和生活环境。

例如,规划建设绿地和公园,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和健身设施,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另外,合理规划商业区和社区设施,提供便民和丰富多样的服务,方便居民生活和消费。

第五章城市土地利用与空间结构城市经济学徐航dbbc

第五章城市土地利用与空间结构城市经济学徐航dbbc

在传统的单一中心城市中,大部分经济活动 集中在中央核心地区,形成以同心圆为基本 模式的中心城市,其功能分区表现为CBD、 工业园区和居民区等。
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地 域空间由集聚走向扩散,现代多中心城市的 兴起和城郊次中心地带得到发展已成为城市 空间结构演变的趋势。
二、城市土地利用的分区制
满足上述几个条件后,城市用地结构达到均衡,从 而就决定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
一般来说,服务业中非土地要素对土地的替代性较 强,在市中心地区土地的边际生产价值较高,从而 地租出价较高,因而占据了市中心地区的土地。制 造业、住房依次次之,因而分别居于中间和边缘地 带,所以,从理论上,在市场机制下均衡的土地利 用形成了同心圆形的分层结构模式。
城市地租的两种基本形式,即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的等级差别,来源是个 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对土地所有权的垄断,来源 是市场价格与价值或生产价格的差额。
级差地租是城市地租的主要形式。城市级差地租主 要是由土地的位置和投资所决定的,由区位形成的 级差地租永远是城市级差地租的主要形式。
4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在开放城市模型中,还必 须满足这一条件。即市内工商业的劳动力需求必 须与居住区的劳动力供给相适应,否则就会有城 市人口的迁入和迁出,从而影响地租乃至土地利 用的变动。
5 土地利用边际的均衡。在两类土地利用的边界, 两类土地的地租必须一致,否则边界将会移动。 在城市土地利用边界,城市地租必须等于农业地 租
完全的不受制约的市场会带来一定的问题, 在城市发展中主要表现为: 1 市场只能体现少数集团的短期局部利益, 往往与城市发展的长期方向相悖。 2 市场在不能保证平等竞争的情况下可能助 长投机行为,造成“泡沫经济”。 3 市场虽然促成土地的优化配置,但也可能 危害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产生负的外部 性。

《土地管理法》历次修订的背景及修订的主要内容

《土地管理法》历次修订的背景及修订的主要内容

《土地管理法》历次修订的背景及修订的主要内容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土地管理,保护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维护国家主权和社会公共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土地管理活动。

第二章土地利用总则第三条国家实行保护、整理、开发、利用土地的基本方针。

国家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保持耕地总量不减少。

国家通过实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政策,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

第四条国家实行农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质量,保持农田水利设施的畅通,保证粮食安全。

第三章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第九条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

土地所有权可以由国家代表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转让给国有经济组织。

土地使用权分为出让、出租两种方式。

土地使用权出让以出让合同约定的权利和义务为基础。

第四章农村土地制度第十二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有和使用的土地,属于农村集体所有制土地。

农村集体所有制土地的承包期限届满后,可以延期合同,并可以转包、出租。

第十四条农民个人的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村宅基地的管理,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

对于产权确权的宅基地,可以依法转让、出租、抵押、上市交易等。

第五章城市土地制度第十七条城市土地实行出让制度。

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方式和程序,由国务院规定,实行审批制度。

城市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实行地块复垦和立体化开发。

第十八条城市基本农田和城市生态绿地,由土地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查并确认。

第七章土地征收和补偿第二十一条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需要,必须实行土地征收的,应当依法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批程序和土地利用计划程序,并以公共招标方式进行。

第二十二条国家实行土地征收补偿制度。

对被征收的土地和由此引起的建筑物等设施,依法给予征收补偿;被征收的土地必须依法进行补偿和安置。

充分保障征收农民的合法权益。

第八章土地管理与监督第二十四条国务院设立国土资源管理主管部门,负责全国范围内的土地管理和监督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应当设立合适的土地管理监督机构。

城市规划第五章城市用地相关基础知识

城市规划第五章城市用地相关基础知识

城市用地的 适应性评价
建设条件 评价
经济评价
城市规划第五章城市用地的相关基础知识
城市用地的分类与评价
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指组成城市各物质 要素的现有状况与他们在近期内建设或改进的 可能以及他们服务水平与质量。
城市规划第五章城市用地的相关基础知识
城市用地的分类与评价
1、城市用地布局结构方面
城市各项功能的组合与结构是否协调; 城市用地布局结构能否适应发展的需要; 城市用地结构是否体现出城市性质、城
市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沉淀的 特色; 城市内外交通体系是否协调等方面。
城市规划第五章城市用地的相关基础知识
城市用地的分类与评价
2、社会经济构成方面 (1)社会构成状况 主要表现在人口的结构及其空间分布
与城市各项物质设施的分布及其容量之 间的适应状况 (2)经济结构状况 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相应的就业结构。
思考:城市用地具有哪些与身俱来的 属性呢?
城市规划第五章城市用地的相关基础知识
城市用地的分类与评价
(2)社会属性
资料:2005年的统计资料显示,世 界上3/4的土地已确立了明确的隶属关 系,即土地对应有“所有权人”。
土地的隶属关系,所有权关系是土地 社会属性的典型代表。
提问:我国土地的所有权有哪些种类?
工业用地 仓储用地 对外交通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用 地 绿地 特殊用地 水域和其他用地
内容
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绿 地
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医疗、 科教文卫等
一类、二类、三类工业用地
普通仓库用地、危险品仓库用地、堆场用地
铁路、公路用地、管道运输用地、港口机场用 地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对地租的来源
1.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等量资本投入 农业可获得更多剩余价值。 2.土地所有权的垄断阻碍着资本自由进入农业, 使农业的剩余价值较多的保留下来,不参与 利润率平均化的分配。农产品不是按社会生 产价格、而是按高于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 3.农业资本家在获得平均利润之外,还能把农 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部分缴纳给土 地所有者,成为绝对地租。
(二)土地的经济特性
1.资源的稀缺性 2.区位的效益性 3.边际产出的递减性
(三)土地的人文特性
1.用途的多样性 2.社会经济位置的可变性 3.合并和分割的可能性
三、城市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一)城市土地的供给 指城市范围内提供给人们可资利用 的各类生产和生活用地的数量,其中包 括现在已经利用的和将来可供利用的土 地数量,以及可供每一项用途的土地数 量。 • 城市土地供给分为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
(二)非市场模式
这是以前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 家的土地制度,即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 有,消灭私有;由国家对土地的使用进 行统一分配,不允许私自转让或买卖土 地,否则即为非法。
(三)国家控制下的市场模式
在这种土地制度下,土地最终所有 权全部归国家或国家的象征;私人通过 土地批租获得土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 国家从总体上控制着土地市场。这是英 国及英联邦成员国家或地区实行的土地 管理体制。
• 假设住宅供应商用土地和其他非土地投 入品(存在投入要素替代)生产Q面积 的住宅,住宅价格为p(p本身到是距离 市中心u的函数,住宅价格函数向下倾 斜并呈凸状),非土地成本为K,土地 租金为R,使用土地面积为T。则土地投 标租金为: R(u)=[p(u)· Q-RT]/T
• 由于住宅价格随着u的增加而下降,则 住宅用地投标函数为向下倾斜的凸状曲 线。 • 注意:住宅价格函数是相对于家庭而言 的,表明某家庭愿意为在城市不同区地价格的特征
1.土地价格是土地权益的价格; 2.土地价格呈长期上升周期波动; 3.土地价格具有强烈的区位性; 4.土地价格具有虚拟性。
三、城市土地的投标租金模型
(一)城市土地的投标租金 1.投标地租的提出 德国经济学家屠能在他的专著《孤 立国》一书中,提出了投标租金的概念, 建立起了一套投标租金模型。屠能指出, 投标租金是投标者对各种不同区位的土 地所愿意支付的最高租金,它由土地使 用者在对土地使用权的竞争中产生。
杜能在《孤立国》一书中提出,距离 消费市场的远近对农作物布局有重大的影 响,据此他计算出各种农作物组合的合理 的分界线,并将他设想的孤立国分成6个 同心农业圈层。
三圃农作圈 谷草农作圈 轮作农业
林业
自由农作圈
城市
农业区位论的局限性和贡献
• 局限性:该理论的模式过于理想化,假设前 提条件过多,实际应用意义不大。 • 贡献: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其理论为区位论 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特别是从城市经济 学的角度来说,屠能学说的意义在于为配置 城市郊区(腹地)产业、合理利用土地,使 之更好地为城市服务及为促进城乡一体化提 供了有价值的构思。
• 由于厂商进行了要素替代,因此投标租 金函数向下凸起。 • 对u求导得出曲线斜率为:-tq/T<0 • 随着距离市场中心距离的增加,制造性 企业对土地租金的出价降低,随着u的 缩短,地租上升,土地要素变得相对昂 贵,企业将更多地投入相对便宜的非土 地要素,从而随着R的增加T将减少。
(三)服务业的投标租金函数
(二)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
• 一切地租都是由于土地被垄断占有和垄断经 营造成的;地租的实质是超额利润;城市地 租的基础和农业地租一样,并由农业地租来 调节。 • 地租分为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 • 级差地租1:由于土地肥沃程度不同或距离市 场远近不同而产生的超额利润。 • 级差地租2: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增加投资, 从而形成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所获得的超额利 润。
(二)城市土地的需求
• 由人们必须使用城市土地才能进行各种 社会经济活动,以维持生存和发展而对 土地产生的需求称之为土地的需求。 • 土地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是人们对城 市土地产品——生产与生活资料的需求 所引起的。 • 影响因素:城市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 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土地质量等。
第二节 地租理论与土地区位选择
第五章 城市土地经济
城市土地的区位选择 城市土地价格的特征 世界各国土地制度比较
第一节 土地的特性及权属关系
一、土地的概念和范围 (一)概念 土地依其狭义、广义解释的不同,可以区分 为下列三种: 1.土地即田地、地面。这是一般人通常最直观的 认识。 2.土地是地球上陆地的表层,包括水域在内。是 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植被等 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 3.土地是自然物、自然力或自然资源。
R
A B C 0 商业
E 制造业
F
E' A' F' B'
居住 C' d
商业
制造业
居住
(二)商业竞争促进城市中心区的形成
5/6 3/4 1/2 1/2 C M D Y
A
X
B
第三节 城市土地使用制度 与土地市场
一、世界各国土地制度比较 (一)完全市场模式 在这种土地制度下,土地主要属于 私人所有。土地像其它商品一样,可以 在地产市场上自由买卖,其价格决定于 市场的供求关系。发达国家多数采取这 种模式,尤以美国和日本为典型。
(二)范围
具体一宗土地的范围,可以从 “横”、“竖”两个方面来认识。 1.在横的方面,一宗土地的横向范围即为 该宗土地的边界所围绕的面积。 2.在竖的方面,土地可以分为下列3 层: 第一,地面; 第二,地面以上的空间; 第三,地面以下的空间。
二、土地的特性
(一)土地的自然特性 1.供给的相对有限性 2.位置的固定性 3.功能的差异性 4.使用的耐久性
第四节 城市土地的空间结构
一、城市空间结构 (一)空间结构的概念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 内,城市各个要素通过其内在机制(包 括与社会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 用而表现出的空间形态。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理论
1. 农业区位论 农业区位论是研究农业空间经济活 动的组织和优化的区位理论。即研究不 同的农业活动在不同的地域范围内的最 佳选择。
我国城市土地价格的实际构成及其 地租实现形式的分析: 城市土地价格=土地征用费(绝对地 价)+土地开发费(级差地价2)+城市 建设配套费(级差地价2)+土地位置差 价(级差地价1)
(四)城市土地价格的主要类型
• 总地价:又称土地总价格,是指某地块的全 部价格。 • 单位地价:是指每平方米土地面积的价格。 • 单位地价=总地价/土地面积。 • 楼面地价:单位建筑面积地价,是单位地价 分摊到单位建筑面积上的土地价格。 • 楼面地价=总地价/建筑面积 • 容积率=建筑面积/土地面积
• 服务业的重要特点:以快速收集、处理信息 为主;在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分配上依赖于 面对面的接触。 • 服务业的主要成本包括非土地成本、地租和 交通成本,其中交通成本是除了写字间所在 区位与中心区顾客之间通行的交通成本之外 更重要包括时间的机会成本,所以服务业的 交通成本多以时间计量。
• 假定单位距离的通行时间为t,单位时间的机 会成本为W,业务量为A,则总的交通成本为: TC=tWuA • 每次业务价格为p,单位土地租金为R,公司 占地T,则利润: π=pA-c-RT-tWuA •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经济利润为零,则土地的 租用者所能支付的最大单位地租函数表达式 (即投标租金函数)为: R=(p· A-c-tWuA)/T
(二)制造业的投标租金函数
• 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企业产品价格、 非土地要素的价格都是既定的,假定技 术不变,则市内不同区位的非土地投入 总成本不变。
• 若u代表企业到城市中心的距离,t为单位运 输成本,π为利润,R为单位面积土地的租金, q为均衡产量,p为产品价格,c为非土地投入 总成本,T 为厂商所使用土地面积,存在要 素替代。则利润表达式为: π=pq-c-tqu-RT •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经济利润为零,则土地 的租用者所能支付的最大单位地租函数表达 式(即投标租金函数)则为: R=(pq-c-tqu)/T
二、城市的土地价格
(一)地租
• 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其本质是土地在一定时期内所提供的服 务流量的价格,表现为总产值减去总成 本之后的经济剩余。 • 包括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和垄断地租等 几种形式。
(二)城市土地的价格
• 土地的价格等于土地所产生的连续不断 的土地租金收入的现值,即地租的资本 化。 • 现实中分有限年和无限年的计算方法。
(四)我国城市土地所有制度
我国城市土地的所有权,已由国家的根本 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作了明确规定。 《宪法》第十条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 家所有。”国家为了公共利益,可以依照法 律对集体土地实行征用,依法被征用的土地 属于国家所有。《土地管理法》亦重申了城 市土地的权属,即:“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 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宪法》第十条还 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 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
• 假设每年可产生收入为R的一处土地资 产,其收入会持续n年,假设市场利率 为i,则该地块所产生的一系列收益的现 值为:
PV
n1
R
1 i
n
• 如果土地收益持续下去,则土地价值的 方程式可以简化为:PV=R/i
(三)我国城市土地价格的实际构成
• 城市土地价格的形成是一个由地租资本 化开始,经土地投入而不断增加价值、 最后实现更大土地收入的经济运动过程。 • 我国城市土地价格的本质是土地出让年 限内地租的贴现值总和,这里所说的地 租是全额地租包括绝对地租、级差地租 和垄断地租。
我国城市土地市场分为土地使用权 出让市场和转让市场两个层次,即国家 垄断城市土地使用权供给的一级市场和 用地者相互转让土地使用权的二级市场 共同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