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2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韩非子及他的思想,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含义,积累文中重点文言词句。通过反复朗读,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通过朗读、思考、讨论、表演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悟课文蕴含的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课文蕴含的哲理,用哲理指导自己日常的学习和生活。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感悟主题。
2、学习“寓理于事”的写法,分析人物形象并能概括课文阐明的哲理。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素材、习题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师:生动、深刻而富有哲理的成语故事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如①买椟还珠②守株待兔③自相矛盾……这些都是我国战国散文四大家之一、并被称为中国人的智慧大师的——韩非子创作的。今天,让我们怀着对韩非的深深敬意,学习他的《扁鹊见蔡桓公》,看看这位智慧的大师又向我们讲述什么样的生动故事,阐明什么样的深刻道理,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又有哪些新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轮流朗读课文,比谁读音准确,停顿正确。
2、学生轮流朗读,有错即停,指名正音,教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于黑板右侧,及时表扬声音响亮,读得正确、流利的同学。
3、学生听教师范读,进一步纠正字音,体会朗读节奏及语气。
4、各小组自由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如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男女生配合读、小组之间赛读等等。读完后展开自评与互评。
三、再读课文,学会重点词句翻译。
1、教师指导翻译方法。
先读一句原文,再解释重点词,最后连起来翻译。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有错,请帮助纠正。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韩非子及其著作;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 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学习本文对比的写法。
3. 初步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4. 认识讳疾忌医的危害,理解防微杜渐的重要意义。
二、学情/学习者特征分析
初中九年级的学生相比较而言,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不太喜欢抽象知识的学习,因此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可以借助于一些具体活动的安排,让教学丰满和生动起来。例如通过演示动画情节的画面,使视觉和听觉达到和谐统一,营造高效率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课文的内容进行了初步的预习,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学习这一节课的学生往往是对知识延伸、启示哲理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兴趣,甚至有部分可能是带着问题来学习的。但由于不同的认知能力,不同的语文综合素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课文的能力会有比较大的差异。教师在教学前应了解学生的综合能力,关注学生群体的学习特点与个
性发展需要等方面的差异。同时可以采用协作学习的教学组织,降低个体学习的难度,对于技术水平较高的同学,可以鼓励其在分组内或分组之间充分发挥起技术应用特长,带动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同学,将学生的个体差异转变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各有所得。
三、学习内容分析
1.本节主要内容
这篇故事选自《韩非子·喻老》,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的内容。题目是后人加的。内容带有劝喻型性。文章以时间为序,以蔡桓公(桓侯)的病情的发展为线索,通过扁鹊“四见”的局势,通过记叙蔡桓公因讳疾忌医最终致死的故事,阐明一个道理:不能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讳疾忌医。同时给人们以启迪: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也像对待疾病一样,决不能讳疾忌医,而应当虚心接受批评,防患于未然。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扁鹊见蔡桓公
语文版教案系列:《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初步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2.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3.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句意、文意。
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3
2.难点:目标2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做到基本成诵。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你们知道成语“讳疾忌医”吗?“讳”的意思是: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忌”:是嫉妒,猜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思改正。这则故事中的蔡桓公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齐来看看课文。
三、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
四、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大意。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或听课文录音模仿朗读)
A.抽查几个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论
B.教师就关键处纠正,并示范朗读。
五、串译课文。
1.教师讲解几个难句。
2.学生提出问题由教师解答。
3.抽几对学生一人读一人译,其他同学评价。
4.教师做小结。
投影提示:几个词的古今义差别:
(1)同义有别
疾:小病病:大病
(2)古今异义
走古义:跑今义:行走复古义:再一次今义:重复
益古义:更加今义:有好处索古义:寻找今义:绳索
5.学生自由作评:蔡桓公为什么会病死?
引导理解讳忌疾的害处。
六、布置作业:
A:课后练习二三
B:默写本文。
扁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扁鹊见蔡桓公课堂
扁鹊见蔡桓公课堂
扁鹊见蔡桓公课堂
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对照注释和查字典、词典,弄懂生字、生词的读音及含义。例如:扁、桓、腠、应、还、汤、齐、索、是以等。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在弄懂每句话的基础上复述故事,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3.弄懂本文写人叙事都是为了阐明道理的“寓理于事”的写法,并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阐明的哲理。
4.背诵课文。
5.写一篇读后感。
二、难点、重点分析
1.课文怎样描写扁鹊一次进见桓公的情景和桓公的反应?这有什么表现力量?
分析:扁鹊一次进见桓公,“立有间”,他站着看了桓公一会儿,经过细心观察,准确断出病情以后,才对桓公说:“君有疾在腠理”,说桓公“有疾”,有点小病,实事求是,毫不夸张。“不治将恐深”,深知如果不治,病情将会发展。“将恐深”,语气和缓,劝告桓公及早医治,以免小病发展成大病。
桓公的反应:先是说“寡人无疾”,否认有病,拒绝扁鹊的劝告;再是在扁鹊离开后又对左右的人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更表现出对扁鹊说他“有疾”、劝他医治的反感,毫无治病之意。
2.课文怎样描写扁鹊二次、三次进见蔡桓公和蔡桓公的反应?这有什么表现力量?
分析:扁鹊二次、三次进见蔡桓公:先后指出“君之病在肌肤”、“君之病在肠胃”,准确地断出了桓公病情的发展;两次说出“不治将益深”,表明了深知如果不治,病情将会越发严重;“将益深”,语气肯定,劝告之中更包含有警告的意味。桓侯的反应;先是在扁鹊
两次警告之下,“不应”,“又不应”,都不回答扁鹊,不理睬扁鹊的警告;后是在扁鹊离开后,两次“又不悦”,更表现出对扁鹊警告他务必医治疾病的不高兴,固执地毫无治病之意。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中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
2.了解本文叙事层次分明的特点,体会人物的鲜明个性。
3.理解这个故事的寓意。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一系列数字的含义的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寓意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成语“起死回生”――扁鹊(秦越人)――《扁鹊见蔡桓公》
二.复习巩固: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间疾益故索还火齐汤熨
三.朗读课文:读前可提示学生,一要注意句中停顿,二要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
四.提出“突破口”,组织学生分组讨论:“35,5,4,3,2,1”这几个数字在文中分别表示什么?五.解决“突破口”:
35――蔡桓公由病到死经历35天(故事持续的天数)
5――故事发生的5个场景
4――蔡桓公病情加重的4个过程
3――扁鹊提出的3种治疗方法
2――故事中有2个主要人物
1――意料之中的1种结局
六.延伸“突破口”:
这是一个悲剧故事,根据扁鹊的性格特征,发挥想象,为逃秦后的扁鹊续一个圆满的大结局。
八.布置作业:根据课文给你的启发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中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
2.了解本文叙事层次分明的特点,体会人物的鲜明个性。
3.理解这个故事的寓意。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一系列数字的含义的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寓意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成语“起死回生”――扁鹊(秦越人)――《扁鹊见蔡桓公》
二.复习巩固: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间疾益故索还火齐汤熨
三.朗读课文: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京改版七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26课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京改版七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26课北京市右安门外国语学校方伟
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2.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句意、文意。
3.学会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2
2.难点:目标3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做到基本成诵。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诵读常规训练
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同学们知道有个成语叫“讳疾忌医”吗?“讳”的意思是: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忌”:是嫉妒,猜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思
改正。这则故事中的蔡桓公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齐来看看课文。
三、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
四、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大意。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或听课文录音模仿朗读)
A.抽查几个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论
B.教师就关键处纠正,并示范朗读。
五、串译课文。
1.教师讲解几个难句。
2.学生提出问题由教师解答。
3.抽几对学生一人读一人译,其他同学评价。
4.教师做小结。
投影提示:几个词的古今义差别:
(1)同义有别
疾:小病病:大病
(2)古今异义
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复古义:再一次今义:重复
益古义:更加今义:有好处
索古义:寻找今义:绳索
5.学生自由作评:蔡桓公为什么会病死?
引导理解讳忌疾的害处。
六、布置作业:
A:课后练习二三
B:默写本文。
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初中语文_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
2、把握人物;
3、悟出寓意。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把握人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如讲故事、朗读、补留白、表演,掌握好该重点。
教学难点:悟出寓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为学生搭设台阶,让学生在疏通文意、把握好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悟出寓意,从而来突破此难点。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同学们,请看这幅图片。这幅图片中有一个故事。战国时期有一位神医。有一次,他行医到了虢国,听说虢国正为太子办丧事。这位神医问明情况之后,亲自为太子把脉诊断,断定太子不是真死,而是得了“尸厥症”,也就是休克。他用针刺疗法,使太子苏醒,又经过20多天的汤药治疗,太子果然起死回生。于是这个故事迅速传播开来。这位神医就是扁鹊。可是,在当时,就有一个人,不相信扁鹊的话,从而导致了一场悲剧的产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出自《韩非子》的文言小故事《扁鹊见蔡桓公》。
二、预习反馈
提前让学生做预习,把朗读的语音发到了班级群里。课堂上指导学生在书中标注。
(一)错音汇总
立有间(jiān)腠理(còu)好治不病(hào)骨髓(suǐ)
选走(xuán)汤熨(tàng)火齐(jì)
(二)错误节奏汇总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三、讲故事
屏幕显示要求:(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2)尊重文本,合理想象。
根据学生讲述落实重点词句,如:
1、古今异义
间(一会儿,片刻)疾(指小病)居(指过了)故(指特意)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根据学生的讲述,教给他们合理想象,如“立有间”,是扁鹊站了一会,仔细观察了一下。
四、赏文本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教案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教案
余永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常用实词的读音和意义,积累文言词语。
2、多角度发掘寓言文本的寓意,进行个性化解读。
3、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过程方法
了解扁鹊与蔡桓公的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在生活中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要拒绝别人的批评和帮助。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本文的寓意
2.学会多角度地解读文本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诵读课文,读准字音。
2.看注解,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解题:本课节选自《韩非子•喻老》“喻老”,意思是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作者叙述扁鹊见桓公的故事,本意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一观点的。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请学生注意预习中划出生字注音是否正确。
2.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教师点评。
3.课文写了扁鹊几次见桓公。试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桓公对待扁鹊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四、研读分析
1.诵读课文,说说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讨论归纳:拒绝忠告会招致不良的后果;不能带着有色的眼镜看人;有病早治无病早防——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微杜渐;要善于劝谏,善于工作,要有责任心
2.了解课文所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
讨论归纳:扁鹊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桓公是个盲目自信之人。
五、总结
本文通过扁鹊三次见桓公,指出桓公有病,应及时治疗,但桓公自认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拒绝了他的劝告,最后病后的故事,说明要正视自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和帮助。
六、作业
课后练习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2
一、教案基本信息
1. 课程名称: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2. 课程教材:《扁鹊见蔡桓公》
3. 教学目标:
了解《扁鹊见蔡桓公》的作者、背景及意义。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
领会文章所传达的思想观念,提高审美情趣。
4. 教学重点: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理解并实践文言文阅读技巧。
5. 教学难点:
古代文化知识的把握。
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
1. 导入新课
简介扁鹊和蔡桓公的历史背景。
提问学生对文言文的了解,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
2. 自主学习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教师选取重点字词进行讲解,解释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
3. 合作探讨
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探讨扁鹊与蔡桓公的对话背后的寓意。
4. 课堂讲解
详细讲解课文,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
引导学生理解“防微杜渐”的道理。
5. 实践提升
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练习,选取类似文本进行自主阅读。教师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反馈和指导。
三、教学过程
1. 课堂导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扁鹊和蔡桓公的图片,简介背景。
引导学生回顾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技巧。
2. 自主学习(10分钟)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进行解答。
3. 合作探讨(15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指导。
4. 课堂讲解(20分钟)
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分析文章主题。
学生做好笔记,积极参与讨论。
5. 实践提升(10分钟)
学生进行阅读练习,教师进行反馈和指导。
四、作业布置
1. 翻译并背诵课文。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选取一篇类似文言文进行自主阅读,写一篇读后感。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将《扁鹊见蔡桓公》安排在九年级上册,把它处理为一篇略读课文。课文通过叙述扁鹊为蔡桓公四次诊病、蔡桓公四次讳疾忌医的故事,揭示了一个人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帮助的道理。这篇内容浅显的故事有一定的讽喻和劝诫色彩,今天读来仍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教学中宜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重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实词的读音和意义,积累文言词语。
2.多角度发掘课文的寓意,进行个性化解读。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向课外拓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一:(板书“扁鹊见蔡桓公”)刚才老师写“扁鹊见蔡桓公” 这个题目时,一定有同学在想:扁鹊和蔡桓公是什么人?他们是什么关系?扁鹊见蔡桓公后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学习第六单元22课。导入二: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生病了,父母会怎样做?……大家说得不错,有病求医是基本的生活常识,可是就有人明知自己有病,也有条件医治,却因拒绝接受治疗最后死去。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学习第六单元22课。(板书“扁鹊见蔡桓公”)
(二)检查预习
1.请学生介绍韩非、《韩非子》和扁鹊,其他同学简要评价。
2.学生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师总结归纳并板书——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熟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疏通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积累相关词语)。
(3)理解主旨(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诵读课文,以理解课文的主旨)。(4)积累背诵(在字正腔圆地诵读课文、理解课文主旨的基础上背诵全文,但本课不要求背诵)。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案例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案例
初一语文高鹏燕
《扁鹊见蔡桓公》这一课,是我们这学期学习的重点文言文,这次公开课我讲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中,我也对有效问题设计这一课题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在上一课时,我和学生一起疏通文意之后,学生已经对文章内容有了了解,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开始了第二课时的学习。
第二课时的学习重点是分析扁鹊和蔡桓公的人物性格以及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这两个任务都是在学生对文章脉络深入的了解,文章内容深入的理解的基础之上才能一步一步完成的。
由于学生基础较差,我先利用一个表格把文章脉络疏通清楚,利用两个问题,作为思维引导,把学生的思想一步一步由浅入深,由部分到整体的带入到分析人物性格中去。
第一个问题是“扁鹊在第四次见到桓侯时,为什么“还走”?最后,扁鹊为什么要离开蔡国,逃到秦国去?”抓住扁鹊“还走”这个事件,引导学生体会事情发生的情境,进而分别体会扁鹊和蔡桓公两个人在这件事上的性格体现。第二个问题是“蔡桓公的病开始并不严重,为什么后来会变得无法医治?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这个问题也是从一个角度切入,使学生增加对文本的解读,同时又在此基础之上产生自己的思考,从而得到一定的启示。这两个问题都是从文本出发,从一个小角度切入,分析人物某一面的性格,锻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要从文本中找到依据,做到有理有据的问题分析技能。这两个问题,学生回答的比较好,大部分同学都能够顺利的说出言之有理的答案,有个别同学也在全班同学的配合下被老师“点醒”。
有了这两个问题做“先锋”,我对后面的问题也有了信心,接着我就提出了今天的教学重点问题“通过扁鹊与蔡桓公见了四次面,扁鹊四次规劝,而蔡桓公却四次忌医,这分别表现了两个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问题的题干告诉学生,这个问题已经不是从单独某个情节看了,而是从文章的整体角度分析,学生这一点把握的很准,而且已经有了一点文本意识,已经知道要从文中找答案了,我首先请了一位成绩中等偏下但是很积极的同学回答,他先告诉了大家文本依据,是“扁鹊一次有一次的给蔡桓公忠告”,这一点找的不错,说明他对文本有了整体的认识,但是他回答说:“这一点说明扁鹊固执己见。”我没有立刻判断他回答正确与否,首先观察了其他学生的反应,有大多数同学说这不是固执己见,但是又说不上来是什么,想不出一个合适的词语来形容,于是我没有让其他同学来纠正他的错误,免得答不上来耽误时间,又打击学生们的自信心,而回答问题的这位同学显然不是对课文内容的不理解而是不明白“固执己见”的含义,于是,我顺着他的答案进行引导: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扁鹊见蔡桓公优秀教案
第一章:课程导入
1.1 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使学生了解并熟悉《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背景。
1.2 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通过预习,对《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背景有所了解。指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熟悉课文内容。
1.3 教学步骤
利用多媒体展示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故事背景的了解。
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如何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第二章:课文解析
2.1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2 教学内容
分析并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寓意和道德教育。
2.3 教学步骤
分组朗读课文,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逐段解析课文,讲解关键词汇和句子。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理解课文中的寓意和道德教育。第三章:文言文翻译
3.1 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够正确翻译并理解课文。
3.2 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运用翻译技巧,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3.3 教学步骤
讲解并示范翻译技巧,如词义推测、词类活用等。
分组翻译课文,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翻译技巧。
选取学生的翻译作品进行点评和讲解。
第四章:课堂讨论与思考
4.1 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并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
4.2 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4.3 教学步骤
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总结讨论结果,强调课文中的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估
5.1 教学目标
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京改版七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26课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京改版七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26课
北京市右安门外国语学校方伟
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2.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句意、文意。
3.学会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2
2.难点:目标3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做到基本成诵。
2.,看课文解释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诵读常规训练
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同学们知道有个成语叫“讳疾忌医”吗?“讳”的意思是: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忌”:是嫉妒,猜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怕人知道有病而不愿医治,比方掩饰缺点,不思改正。这则故事中的蔡桓公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齐来看看课文。
三、简介:
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爱讨论刑名法术的学问,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
四、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大意。
1.朗读课文。(可老师范读、同学齐读、轮读或听课文录音仿照朗读)
A.抽查几个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评论
B.老师就关键处订正,并示范朗读。
五、串译课文。
1.老师讲解几个难句。
2.同学提出问题由老师解答。
3.抽几对同学一人读一人译,其他同学评价。
4.老师做小结。
投影提示:几个词的古今义差别:
(1)同义有别
疾:小病病:大病
(2)古今异义
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复古义:再一次今义:重复
益古义:更加今义:有好处
索古义:查找今义:绳索
5.同学自由作评:蔡桓公为什么会病死?
引导理解讳忌疾的害处。
六、布置作业:
A:课后练习二三
B:默写本文。
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判关心的人生哲理。2.学习根据时间挨次记叙事情的写法。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设计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扁鹊见蔡桓公》。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了解中国古代医学家和医学知识。
1.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2)通过角色扮演、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和信任医生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
2.1 课文内容
《扁鹊见蔡桓公》是一篇古代医学故事,讲述了扁鹊四次见蔡桓公,分别诊断为“未病”、“病在肌肤”、“病在肠胃”、“病在骨髓”,最终蔡桓公不听扁鹊劝告,病情恶化而亡的故事。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2)难点:解释课文中的医学知识和扁鹊的诊断过程。
三、教学过程
3.1 导入
(1)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医学的重要性和医生的职责。
(2)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扁鹊的形象和古代医学的工具,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3.2 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生查找课文中出现的医学知识和扁鹊的诊断过程,进行自主学习。
3.3 合作学习
(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扁鹊和蔡桓公的对话,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课堂讨论
4.1 引导学生思考蔡桓公不听扁鹊劝告的原因,讨论其后果。
4.2 学生分享对医学知识和医生职责的看法,讨论医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