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鱼纹彩陶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面鱼纹彩陶盆
编辑本段
【简介】
【名称】人面鱼纹彩陶盆
【类别】陶器
【年代】新石器时代
【文物原属】仰韶文化遗物
【文物现状】20世纪50年代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出土,现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
馆。
【外形】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
【评价】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原始美术、原始文字和原始艺术的结晶。
编辑本段
【相关资料】
人鱼合体
人面鱼纹彩陶是新石器时代陶器珍品。彩陶是在陶器表面以红黑赭白等色作画后
烧成,彩画永不掉落。此盆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
的人面鱼纹。人面概括成圆形,额的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为黑色半弧形,可能是
当时的文面习俗。眼睛细而平直,鼻梁挺直,神态安详,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
头与人嘴外廓重合,加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
丰富的想像力,人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髻,加上鱼鳍形的装饰,显得威武华
丽。同样内容的彩陶盆,半坡遗址中曾出土几件。
杰出的彩陶艺术
中国远古的文明渊远流长,形成于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文化发展的
一支主干,它展现了中国母系氏族制度从繁荣至衰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其
中彩陶艺术达到了相当完美的境地,成为中国原始艺术创作的范例,这件彩陶盆便是
其中代表之作。
图腾崇拜
古代半坡人在许多陶盆上都画有鱼纹和网纹图案,这应与当时的图腾崇拜和经济
生活有关,半坡人在河谷阶地营建聚落,过着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生活,兼营采集
和渔猎,这种鱼纹装饰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人头上奇特的装束,大概是在进行某种宗
教活动的化妆形象,而稍有变形的鱼纹很可能是代表人格化的独立神灵——鱼神,表
达出人们以鱼为图腾崇拜的主题。
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
这件彩陶盆是儿童瓮棺的棺盖。仰韶文化流行一种瓮棺葬的习俗,把夭折的儿童
置于陶瓮中,以瓮为棺,以盆为盖,埋在房屋附近。这件陶盆上画有人面,人面两侧
各有一条小鱼附于人的耳部。有的学者根据《山海经》中某些地方曾有巫师“珥两蛇”
的说法以为人面鱼纹表现的是巫师珥两鱼,寓意为巫师请鱼附体,进入冥界为夭折的
儿童招魂。
更多的涵义
此外,在先秦典籍《诗经》《周易》中鱼有隐喻“男女相合”之义,以此推之,这
人面鱼纹也应有祈求生殖繁衍族丁兴旺的涵义。但不管究竟蕴含何种奥秘,作为中国
原始社会先民的艺术杰作,它已然放射出耀目的光芒。人面鱼纹彩陶盆所用的艺术手
法和半坡遗址的工艺水平 在器物内壁用用黑彩绘对称的人面纹和鱼纹各一组。构
画手法大胆夸张。人面成圆形,头顶上三角形发髻高耸,额头涂黑,一侧留出弯镰形,
双眼眯成"一"字,"┸"形鼻,嘴衔两鱼,人面两侧耳部亦有两条小鱼簇拥着。在人面
之间还有两条大鱼同向追逐,鱼身及鱼头均成三角形,鱼眼呈圆形,大鱼的鱼身以斜
方格为鳞。人面在鱼群之中显出悠然自得的神情。鱼纹刻画得十分生动:鱼头虽是寥
寥数笔,却把鱼的形神勾画得具体而细微。鱼身上没有了鱼鳞,以对称的菱形图案装
饰,富有律动感,充满了生气。整体图案显得古拙、简洁而又奇幻、怪异。
仰韶文化距今约5000-6000多年,遗址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渭河、汾河流域,
包括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区,是中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庙底沟、
秦王寨等类型代表了其早、中、晚三个时期。其中,半坡类型彩陶以各式盆、钵、壶、
尖底瓶多见;彩绘基本为黑彩,常见鱼、鹿、蛙、羊等动物纹、人面纹以及三角、宽
带、波折、网格等几何纹。鱼纹是半坡彩陶中相对比较多见的题材。
仰韶文化彩陶纹饰的发展从写实到抽象,符合人类认识世界的客观规律。人类在
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首先感受到的是真实的世界,天上的鸟、水中的鱼、山上的树、
地上的草,无一不栩栩如生。进而,人类进一步认识到各种事物的不同本质和规律,
于是出现了诸如从鱼纹到菱形、从花草到不同的弧形变化等各种各样从写实而来的抽
象。因此,在欣赏彩陶所反映的远古艺术之余,还可以了解我们的祖先认识世界的过
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