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散文研究共23页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课件(共59张PPT)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课件(共59张PPT)
南朝 鲍照
骈文
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 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 “四六文”。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 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骈文就成为和散文 相对举的一种文体。盛行于六朝,代表作 家有徐陵、庾信。中唐古文运动以后衰落。 在元明两代成为绝响。至清初,作者接踵 而起。
赋作为一种文体,早在战国时代后期便已经产 生了。最早写作赋体作品的是战国后期的荀子。宋 玉也有赋体作品,如《登徒子好色赋》等。
登徒子好色赋 …….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 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 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 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 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 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 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 许也。登徒子则不然…….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不亦君子乎?” 子曰:“——————,可以为师矣。” 子曰:“——————;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学而不厌,————,何有于我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 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 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 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用心躁也。
汉代散文
政论文 :贾谊 史传文 :司马迁、班固 汉赋 :司马相如 、班固、张衡等

中国古代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散文欣赏

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壤皓腕于 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 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 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 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 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 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辞曰:余从 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 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 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末察,仰 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 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 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是乎?其状若何? 臣愿闻之。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 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 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尔乃众灵杂遝,命俦啸侣。或 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 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 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 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 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 忘餐。
左——左思《三都赋》 陆——陆机《文赋》 江——江淹《别赋》 鲍——鲍照《芜城赋》 徐——徐陵 《关山月》 庾——庾信《哀江南赋》
○文赋——文赋是散文赋之有韵者。其体出于荀 子《礼》、《智》等赋,而完成于宋人。宋代文 坛上散文战胜骈文;韩、柳虽创古文于先,而古 文的势力实至宋代而始盛。所以宋人改用散文的 方法以作赋,成为文赋。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汇编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汇编
住” “工具”和“美文”
散文的真实精神在于真实。抒情要真挚动人而又不弄玄虚;叙事不容虚构 而又要有文采,有神韵。可是有一些人往往是为了消遣而读书。文学作品真实 与否在所不计。即使是胡编乱侃,只要情节动人,能触动他们灵魂深处的某一 个并不高明的部位,使他们能够得到一点也并不高明的快感,不用费脑筋,而 又能获得他们认为的精神享受,在工作之余,在飞机上,在火车中,一卷在手, 其乐融融,阅毕丢掉,四大皆空。
(二)文体概念的发展
2. 魏晋唐宋:“散文”相对“骈文”讲,也是广义的,指那些单行散句, 不拘对偶、声律的语文体,即唐宋以后所称的“古文”; 3. 明清:与诗歌、骈文、小说、戏曲及实用文相对;已经具备了现代 “散文”的概念。
1. 先秦两汉:“散文”相对于“韵文”讲,是广义的,泛指一切无韵的文字;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 · 概说
(一)词语概念的发展
1. 若乃云锦散文于沙汭之际,绫罗被光于螺蚌之节。繁采扬华,万色隐鲜。 (西晋木华《海赋》)
2. 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 。(《文心雕龙·明诗》)
3. 此经梵书,并是偈颂。先之译者,多作 散文。( 唐代宗李豫《大乘密严经 序》)
4. 山谷诗骚妙天下,而散文颇觉琐碎局促。(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散文是老年,小说是中年,诗歌是青少年。
散文试人真诚,小说试人才智,诗歌试人激情。 散文真善美,小说善真美,诗歌美善真。 (《散文梦》)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 · 概说
人生华妙,世象纷披,缪斯女神用诗展示锦心绣口,咏叹讽颂; 用小说铺叙悲欢奇,衣冠优孟,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诸种 身眼手法,别具风韵,各有千秋。而远精微,无所不窥,无所不 亲的,却是散文这一族。 散文显示宇宙广袤悠邈,造物神秘,人工的瑰丽,空间无边无际, 时间无始无终无穷。散文也反映心灵世界辽阔深邃,可以注视当 今,回眸过往,放眼未来。可以抒狂想,叙欣悦,寄幽情。歌之, 颂之,责之,笞之,哀之,哭之,手之舞之,足之蹈鸟共笑啼。 (《妙哉散文》)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剖析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剖析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 · 研究 十、劝勉告诫,日日更新:箴铭文
箴文是指纠正人的缺点、过错的文字。 ※ 官箴,是臣下对君王或其他上层掌权者所作的劝谏文,常常“反复 古今兴衰理乱之变,以垂警戒,使读者惕然有不自宁之心。” 私箴,专门用来针砭自身的缺点、过失,以图自警自戒,语言一般通 俗易懂,朴实无华。 曾 铭,最早的铭文镌刻或题写在日常器物如几、席、觞、豆之类上面, 文字都十分简短。 1、铸金刻石的记功或颂德的文字,发展下来便是后世的碑铭、墓志铭; 2、一种警戒性的文字,题写或勒刻在身边日常器物或居室的称做器物居 室铭,立石勒刻在某些名山大川的称作山川铭,题写后置于身边坐旁以 备随时观赏提醒自己的称为座右铭。 刘勰《文心雕龙· 箴铭》: “其取事也必核以辨,其铭文也必简而深”。 《字书》:“戒者,警敕之辞,字本作诫。”由此可见,戒文的作用在 于警戒后辈或劝世警世。体式有韵文、散文两类。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 · 研究 七、哲理反思,感喟针砭:论说文

姚鼐:“论辨类者,盖原于古之诸子,各以所学著书诏后世。孔、孟 之道与文,至矣。自老、庄以降,道有是非,文有工拙。今悉以子家不录, 录自贾生始。盖退之著论,取于六经、《孟子》,子厚取于韩非、贾生,明 允杂以苏、张之流,子瞻兼及于《庄子》。学之至善者,神合焉;善而不至 者,貌存焉。惜乎子厚之才,可以为其至而不及至者,年为之也。” “论”刘勰在《文心雕龙· 论说》篇里指出:“述经叙理曰论。” 封 〖 “辨”,通辩,通常是通篇驳论,不同于有破有立的一般论文。 ※ “议”,又称驳议,也是一种反驳、辩论性的文体。 “原”,是议论文的一种,皮日休说:“夫原者何也?原其所自始也。” “解” (释、考) ,是指解释疑难的文章。 “说”,“游说”之辞 ;解说经义,或用自己的话阐述某种道理;某些 杂文、杂感的性质;读书随笔、札记。※ 有的以“读”字入题,如皮日休的《读〈司马迁〉》,就好比现在的读后感; 有的以“订”代“论”,如王充的《订反》,其实也可以看作是《论鬼》, 有的干脆没有什么文体标志,如顾炎武的《廉耻》。

中国古代散文概述

中国古代散文概述

《战国策》


国别体史书
《秦策一》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 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 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归 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 秦喟叹曰:“妻不以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 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 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 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
子产不毁乡校

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然明谓子产曰: “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 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 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 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也: 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 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二、பைடு நூலகம்代散文
政论文 :贾谊、晁错 史传文 :司马迁、班固 汉赋 :司马相如 、扬雄、枚乘、班固、张衡等
《史记》作者司马迁创造的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 体,在汉以后一直是历代王朝正史所沿用的体制。 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汉书》的体制虽承袭《史记》,但它是中国 第一部断代史,记载了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 至王莽四年(公元23)共 229年的断代历史。
历史散文
(一)商代:历史散文的萌芽
甲骨卜辞、《易经》卦爻辞、商周
铜器铭文
乾: 元 亨 利 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二)周代

(完整版)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完整版)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归纳古代散文包括汉今后的赋与骈体文,也包括说理著作中拥有文学色彩的作品。

古代散文与诗歌历史同样悠久。

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段的散文,而成篇的散文能够追想到《尚书》。

《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汇编。

《尚书 .盘庚》是商代国王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的报辞别,古朴艰涩,语言带有感情色彩和形象性,“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等比喻,到此刻仍活在我们的语言中。

先秦散文尚处在应用阶段。

哲学家用以说理,史学家用以记事。

前者有《老子》《论语》《孟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后者有《春秋》《左传》《国语》《国策》等。

这些书,虽属于哲学和史学著作,但都拥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诸子散文经常寓理于形,借助形象陈义说理,其中含有叙事成分,还有好多寓言故事和生动的比喻。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论的语录体散文,精髓简短,含义深刻。

所记孔子言论,,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岁寒此后知松柏此后凋” ,多半带有格言的意味。

书中不但孔子的音容笑脸,就连子路、颜渊、子贡等人的性格,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侍坐》一章,已能给人以真实详细的感觉。

《孟子》属于对话式论辩著作,是孟轲晚年和他的弟子们一起编篡的。

它言辞雄辩,用语警辟,比喻精当,说理透辟。

孟子讲究养气,文章有充分的魄力,但又经常曲折生姿,富饶幽默感。

《孟子》讨论正大,深入浅出,气盛言宜,对后辈散文,特别是唐宋散文影响很大。

《庄子》一书,在文章主旨的统率下,从不同样角度、不同样层面,加以形象地显现。

庄子总能为他所说的道理,创立出确实生动的寓言故事,全书忧如是由寓言故事连缀而成。

《庄子》丰富的想象力,及其汪洋恣肆、变化多端、运用自如的风格,对后辈文章多有沾溉。

鲁迅评《庄子.》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莫能先也。

”其他诸子百家,如《墨子》富于逻辑性,讨论透辟,行文流利;《荀子》朴素深邃,说理透辟,取譬精审;《韩非子》严峻峭刻,深抉隐微,对后代都有相当的影响。

中国古代散文的研究

中国古代散文的研究

中国古代散文的研究中国古代散文的研究“散文”何谓在中国古代文化语境中,作为一种文体,“散文”的内涵和外延一直相当模糊。

在《中国散文通史总序》中,我曾经对“散文何谓” 这一问题做过简要分析,最近又有更多的思考,想再做一些补充。

首先,以韵律作为分类标准,“散文”可以与“韵文”相对称。

古人曾经在“韵”“散”区别的意义上,界说“诗”与“文”两种文体,有时称为“韵语”和“散语”;有时称为“诗律”与“散文”; 有时则分辨押韵与不押韵,将不押韵的文本称为“散文”。

但是,在中国古人的文体辨析中,是否有韵律,并不足以区分“诗”与“文”,我们既不能说散文是非韵文,也不能说非韵文即散文。

其次,以语体作为分类标准,“散文”可以与“骈文”相对称,排比俪偶为“骈文”,散行直言为“散文”。

“散文”与“骈文” 相对称的文体意义,到南宋时开始逐渐确立,并大量使用。

如吕祖谦认为:“散文以深纯温厚为本,四六须下语浑全,不可尚新奇华巧而失大体。

”他说的“四六”即指骈文。

但是,奇偶相生、骈散相杂,原本就是汉语文章的特点。

因此在历代写作实践中,骈散之分,从来都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骈文容有散行之气,散文也不乏骈偶之语。

周必大早就认识到:“四六特拘对耳,其立意措辞,贵浑融有味,与散文同。

”所以今人也常常以“散文”统称散体文与骈体文,甚至统称赋,并从学理上探求其相通相融,认为古典散文的研究应该包括骈文和赋在内。

第三,以典籍目录作为分类标准,“散文”隶属集部典籍,经籍、史籍、子籍之文不属于“散文”。

南朝梁萧统编纂《文选》,基本上采取了这一选文标准。

但是谁也无法否认,经籍、史籍、子籍之中包含着大量的散文(或称“古文”)。

经籍如《尚书》《春秋左氏传》,后人称为“史传散文”;《论语》《孟子》,后人称为“诸子散文”;即便《礼记》中的诸多篇章,也进入后人的“散文”视野。

所以刘熙载说:“《六经》,文之范围也。

”在中国古代典籍文献中,早就形成一个以经部为源头与规范,史部、子部分流殊派,集部蔚为大观的“散文”世界。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

朝继续起作用。于是,富 春文咏继续积累。这终于 影响到了画。元代著名画 家黄公望画过不少富春江 风景,其中一幅长卷《富 春山居图》最为优秀,特 为后世画坛所重。 黄公望年近八十时, 去富春游览,后历时四年 画成此幅长达六米多的卷 子。图为《富春山居图》 卷首,一枚枚自民间至皇 家的收藏印,说明此图的 辗转历程。
这五字是说脚下踩霜之时,冰封大地的日子也就快来了。中土大 地深秋接着严冬,这是个客观的气象描述。但放到《易》卦里, 它的意义就不一样了。见仁见智,《象》则曰:“履霜坚冰, 阴始凝也。驯(顺的意思)致其道,至坚冰也。”为了理解以上 话语,我们引述孔颖达《周易正义》的讲解来做参考:“阴阳之 气无为,故积驯履霜,必至於坚冰。以明人事有为,不可不制其 节度,故於履霜而逆以坚冰为戒,所以防渐虑微,慎终于始也。” (《周易正义》) 例3,《左传》宣公二年: 初,宣子(晋国大臣赵盾)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 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 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 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晋灵公)介(宫廷卫 士),倒戟以御公(晋灵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 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第一讲:古代散文的美学历程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 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 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 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 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 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 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 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 以康乐而加思。然则古人贱尺璧 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 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 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 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 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 志士之大痛也。 ——曹丕《典论·论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跟剑出鞘一样。为:动词,画。累:堆积。岂:副词,难道。
故画 竹,必先得 成 竹 于胸中,执 笔熟视, 所以画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拿起笔来仔细看去,
乃见 其 所欲 画者,急起 从 之,振笔
直遂,
就看到了他所想画的竹子,急速起身跟住它,动手作画,一气呵成,
以追其 所 见,如兔 起
鹘 落,少纵
余因而实之,答其 诗 曰:“世 间亦 有千寻 竹,月落 我就证实它,回答他的诗说:“世上也有八千尺长的竹子,月光

空 影许长。”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洒落空庭照出竹影这么长。”妄:错。实:证实。寻:古代的
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与 可 笑曰:“苏 子 辩矣, 许:如此的,这样的。 与可笑起来说:“苏先生能说会道呀!
[知识·梳理]
字第词1 步梳读准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筼.筜.谷(yún)(dānɡ) 兔起鹘.落(hú) 斫.轮者也(zhuó) 相蹑.(niè) 箨.龙(tuò)
畴.昔(chóu) 子由为.《墨竹赋》(wéi) 偃.竹(yǎn) 荟.萃.(huì)(cuì) 少.纵则逝(shāo)
蜩.腹(tiáo) 庖.丁解牛(páo) 持缣.素(jiān) 近语.士大夫(yù) 曝.书画(pù)
《筼筜谷》其 一 也。辩:能说会道。归老:退休
《筼筜谷》是其中之一。 养老。其:代词,其中。
予诗 云:“汉川修 竹 贱如蓬,斤斧何 曾赦箨龙。 我在诗中说:“汉水的高竹贱如蓬草,斧头哪曾放过竹子。
料得
清贫馋 太守,渭滨
千亩 在胸中。”
想必你是个清贫而贪吃的太守,把渭水边上千亩竹林都吃进了肚里。”
2.本文借画竹阐发了哪两个方面的创作思想? 【参考思路】 “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前者: “故画竹,必先……少纵则逝矣。”其含气呵成,使胸中 的形象成于笔下。后者:“夫既心识其所以然……不学之过 也。”其含义是:要努力学习,在实践中逐渐做到熟练地掌握 技巧。

2018年唐宋散文研究综览

2018年唐宋散文研究综览

斯文(第六辑)2020 年 11 月第 319 -329 页2018年唐宋散文研究综览周剑之"近几年来,随着唐宋研究日趋深人和文体学的不断发展,唐宋散文研究呈现出持续升温的总体态势。

2018年的唐宋散文研究正处于此种升温态势中。

从广度上看,研究论文极多,涉及各种散文类型,包括众多散文作者;从深度上看,散文之概念、各体散文之功能与特征、散文与其他文体之关系等诸多问题都得到了持续的关注和讨论。

为把握当前散文研究的基本动态,本文尝试对2018年唐宋散文研究做一概观式描述。

“散文”取 “大散文”概念,将古文、骈文、赋以及其他具有一定文学价值的经史子部著述皆含括在内。

2018年唐宋散文研究成果包括专著、论文、学术会议等方面。

其中以论文数量最多,为便于梳理,故将论文中几大重点拎出,分 别陈述。

限于学力与眼界,难免遗珠之憾,祈望师友海涵。

一专著在几种研究成果中,学术专著最具分量。

学术专著的撰写耗费时间较长,其出版往往是对此前数年乃至十数年研究的一次集中呈现。

因此,学 术专著实质上反映着此前一段时期的研究态势。

至于出版年份,往往是一部专著产生实质影响的时间起点。

周剑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斯文(第六辑)2018年唐宋散文研究的专著主要有胡燕《盛唐散文研究》(上海古籍出 版社)、张海鸱《宋代文章学与文体形态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朱晓青《六弟子散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管琴《词科与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郭凌云《北宋历史琐闻笔记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等。

台湾方面则有王伟忠《刘禹锡古文研究》《白居易古文研究》(上、下2(花木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等。

《盛唐散文研究》将盛唐细分为开元、天宝、至德至大历三个时期,且 依照政治身份、文化地位将主要作者分为三大创作群体,分段、分群体梳理散文发展历程。

《宋代文章学与文体形态研究》汇集作者近年撰述的论文,涉及文章学与文章形态两大方向。

前四章属于前者,后八章则属于后者。

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

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

第三节 汉魏散文
1.中国古代散文在汉魏时期进入了一个新的 阶段,散文繁荣发展,异彩纷呈。 2.由偏重记实开始转为重视抒情。 3.史传文学成就突出,对后来的史书的体制 及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李将军列传》
一.题解
选自于司马迁《史记》。作者以错综复杂的 笔法,多层次地描述了李广将军传奇而又带有悲 剧色彩的一生。
第十章
古代散文阅读与鉴赏
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
1.先秦时期 (1)先秦历史散文——《尚书》《春秋》《左传》 《国语》《战国策》 (2)先秦诸子散文——《论语》《墨子》 《孟子》 《庄子》 《荀子》《韩非子》 2.两汉时期 (1)政论文——贾宜 晁错 王充 (2)史传文学——司马迁《史记》 班固《汉书》
第二节 先秦诸子散文
1.诸子散文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对于自己 学说的阐述,因而代表了各流派的政治主张。 2.诸子散文主张不同,风格各异。为后世的散 文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3.诸子散文在文体上,已逐渐走向成熟。
《秋水》
一.题解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 是战国时期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派的继承者 和发展者。庄子的散文汪洋恣肆,仪态万千,充 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 本文选自于《庄子 . 秋水篇》。它以拟人化 的手法,通过河伯与海若的对话,讨论了时空的 无限性与人的认识的相对性,阐述了庄子的认识 论。 “秋水”即秋天的雨水。
8.清朝时期 黄宗羲 顾炎武 袁



第一节 先秦历史散文
1.先秦历史散文早于诸子散文的出现,大致 经历了由简到繁、由质到文、由片段的文 辞到较详细的记言、记事、写人的发展阶 段。 2.先秦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编 年体的《春秋》、《左传》,也有国别体 的《国语》、《战国策》。 3.先秦历史散文不仅保留了我国春秋时期的 大量史料,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中国古代散文

中国古代散文

中国古代散文散文有两种:形象散文,包括叙事散文、文艺散文等;逻辑散文,包括哲理散文、历史散文、论述散文等。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主要是逻辑思维的,包括儒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学派。

逻辑学在佛教界称为因明学,新因明学创始人为古印度陈那法师(公元440-520),其再传弟子法称法师发展为“因明七论”,包括《释量论》、《定量论》、《正理一滴论》、《因滴论》、《观相属论》、《成他相续论》、《诤正理论》,其中《释量论》是藏传佛教考试授予“格西拉让巴”最高博士学位的课程之一。

最早的散文是《尚书》里的一些文稿,还有刻在铜器上的铭文,刻在石头上的石鼓文,都是散文。

《论语》的体裁是语录体,是散文的前驱。

《左传》、《道德经》、《国语》、《战国策》、《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荀子》、《吕氏春秋》等,都是古代散文的代表作,中国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美誉。

其中,孟子、庄子都是把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写的,他们的文章都很有文采。

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具有积极的现实主义倾向,历史上像韩愈、王安石、梁启超、鲁迅等,很多人都受孟子的影响;庄子是进一步发挥了老子的道家思想,具有避世的浪漫主义倾向,在统治阶级和知识分子中的影响比较大,李白、柳宗元、女词人李清照等都受庄子的影响。

汉代以后佛教传到中国来,与庄子思想相混合,东晋时代的玄学又受庄子和佛教的影响。

汉代后常常是“孔孟”并称,“老庄”并称。

曾国藩说:人生得意时“孔孟”,失意时“老庄”。

比如苏轼,其政论文是儒派的思想,但他遭贬后写的《赤壁赋》又是老庄的思想。

西汉时期,散文成就突出,《史记》就是一部很好的散文集。

贾谊的《过秦论》、《治安策》、晁错的《贤良对策》、刘向的《说苑》等,都是西汉散文名作。

韩愈和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们提倡写散文要学习汉魏散文古朴雄浑、不尚词藻,主张文以载道,重视思想内容。

《吕氏春秋》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

据《史记》记载,吕不韦家中的佣人有一万之多,他令食客们分别写出各自见闻,将之编辑成 20 万字的《吕氏春秋》,成为网络各种知识的百科全书。

古代散文理论研究

古代散文理论研究

诗、文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主流。

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散文创作一直很受重视,不仅创作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而且还曾出现过唐宋古文运动这样影响深远的散文革新运动,以及桐城派这样主导文坛数百年的散文流派,千百年来,对古代散文创作进行理论探讨的也是代不乏人。

20世纪的古代散文理论研究正是在前人所积累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来进行或展开的。

从其研究大势看,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建国前属于草创期。

这一时期的古代散文理论研究比较薄弱,总论性质的专文只有少数几篇,如刘师培的《文说五则》、任维焜的《古文家的文论》、阎邦恺的《关于古文的解释》等,专题性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文笔之辨”问题;二、唐代古文运动及韩柳的文章论;三、宋代古文运动及欧、苏(轼)的古文理论;四、桐城派古文论。

此外,这一时期关于散文的“纯化”问题的争论(详后)由于涉及到传统散文与现代散文的文类、文体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等诸多问题,也为新时期以来对这一问题的重新审视奠定了基础。

但总的看来,这一时期的研究,多是个案剖析、散点透视,以简单的介绍和评判为主,缺乏宏观的整体研究,研究方法也比较单一,充分体现了古代散文理论研究的早期特点。

建国后到新时期开始是古代散文理论研究的低潮期,研究范围基本局限于建国前的几个老问题上,几乎没有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或发掘新的研究对象。

其中,“文革”前关于韩愈、柳宗元、苏轼以及桐城派的为数不多的一些专文,基本是在正常的学术讨论的范围里进行的,而“文革”十年间,关于上述对象的研究则受政治斗争的严重影响,或者被放入到“儒法”斗争的政治模式中加以理解或处理(如柳宗元的文论),或者是被当作封建垃圾完全否定(如桐城派),总体来看,学术成就不高。

新时期以来是古代散文理论的收获期。

一些研究散文发展历史、写作方法、文体的著作开始出现,如郭預衡的《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和《历代散文丛谈》(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漆绪邦的《中国散文通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朱任生的《古文法纂要》(台北商务印书馆,1984年)、陈必祥的《古代散文文体概论》(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褚斌杰的《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朱世英等的《中国散文学通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等,为古代散文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展开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散文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文体之一。

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一)先秦时期1.第一部散文集《尚书》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段的散文,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书》。

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

这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象征。

书中的文章结构越来越完整,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功夫在生活和意图规划中的运用一直受到关注。

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繁荣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秦汉以后,专利书、诏书、章回都受到了明显的影响。

刘勰的《文心雕龙》在讨论“赵策”、“西夷”、“张彪”、“左旗”、“一队”、“书记”等文体时,也追溯到《尚书》的起源。

《尚书》中的某些章节具有一定的文采和情态。

例如,潘庚的第三章告诫潘庚动员臣民向阴迁移。

语气坚定果断,展现了潘庚的远见卓识。

2.历史散文先秦历史散文为中国的历史文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历史家和古文家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殷商时代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记史的散文。

到了周朝,各诸侯国的史官进一步以朴素的语言、简洁的文字记录了列国间的史实,如《春秋》。

以后,随着时代的需求,产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这就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

《左传》与《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

“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

《左传》是春秋时期《左传》的简称,又称《左传春秋》。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学家左秋明所著,共18万字。

它记录了春秋时期240年间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和言论,以及天道、鬼神、灾祸、吉兆和占卜。

这本书充满戏剧性的叙述,紧凑的情节,优秀的战争描写,精炼的语言和形象。

《国语》是一部民族史,记载了周朝和诸侯国(公元前1000-00年)的事件。

它记录的文字多于事件,主要是当时更有远见的开明贵族的文字。

中国古代散文史

中国古代散文史

中国古代散文史(2)中国古代散文史西周文化在长期积累和损益前代经验的基础上空前提高,其订精神在敬天事神,而更重人事。

从此出发,一切典章制度颇为完备。

例如礼有吉、凶、宾、嘉、军五种,尊卑、长幼、亲疏、贵贱各有差等。

乐有“房中”、“雅”、“颂”之分,舞有“大武”、“勺”、“象”之别。

《易象》本古代卜筮之书,《春秋》是当时记事之史,前人认为周公所定,固不可信;但在过去的基础上是有所总结有所发展的。

至于《诗》三百篇和《尚书》中的《周书》更不必说都集中地反映了周代的高度文化水平,为后来儒家经典所自出。

所以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西周的文学就是在上述的社会经济的基础上和政治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它全面深刻地反映了那时代的社会本质和面貌。

从周初到成康,的确是一个比较安定的时期。

贵族统治阶级在“绥万邦、屡丰年”的情况下,为了求福佑,敬祖宗,他们经常举行大规模的祭祀,创作很多颂歌,配合音乐舞蹈,在各种祭祀仪式中进行演奏,这样就产生了《诗经》中的“周颂”。

其中如《清庙》祭文王,《思文》祭后稷,是歌颂祖宗功德的诗;《丰年》、《良耜》等篇是祭农神、庆丰收的诗。

另外一部分周初的诗,虽不用于祭祀而具有同样意义的,如“大雅”的《文王》、《大明》、《绵》、《公刘》等篇除追述先公先王功德外,还保存一些周朝先世的传说和史迹。

贵族统治者们每当祭祀结束,照例就是宴会:“或献或酢,或燔或炙”,饮食歌舞,其乐可以想见。

至于平时宴飨,如“小雅”的《鹿鸣》、《伐木》、《天保》等诗也表现了同样的愉快,而且祝福上寿,语妙形容,极尽颂祷的能事。

这些都充分反映周初统治阶级安乐暇逸的生活。

但是这种日子是不长久的。

夷、厉以后,至于幽王被杀,平王东迁,内忧外患,王室愈衰。

春秋时诸侯争霸,战乱相寻,人民极端痛苦,阶级矛盾尖锐化。

就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大量的所谓“变风”、“变雅”的诗歌。

其中有人民对长期兵役、徭役的怨恨,对残酷剥削的愤怒和控诉,如《君子于役》、《何草不黄》、《伐檀》、《硕鼠》等。

中国古代的散文名篇

中国古代的散文名篇

中国古代的散文名篇鲁迅散文名篇篇一鲁迅散文名篇朝花夕拾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

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

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中国的做文章有轨范,世事也仍然是螺旋。

前几天我离开中山大学的时候,便想起四个月以前的离开厦门大学;听到飞机在头上鸣叫,竟记得了一年前在北京城上日日旋绕的飞机。

我那时还做了一篇短文,叫做《一觉》。

现在是,连这“一觉”也没有了。

广州的天气热得真早,夕阳从西窗射入,逼得人只能勉强穿一件单衣。

书桌上的一盆“水横枝”,是我先前没有见过的:就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爱。

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

做着这等事,真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很可以驱除炎热的。

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

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

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

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

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

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

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

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鲁迅于广州白云楼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